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作品争鸣] 世界退回远处,暧昧得恰如其分 --王轶庶个展于CIPA画廊开幕

[复制链接] 0
回复
153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7-4 0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CIPA画廊(北京)于7月2日隆重推出艺术家王轶庶个人展览“可能”,呈现了艺术家2003-2015跨度十余年的作品。本次展览由摄影收藏家靳宏伟出品,知名摄影评论家姜纬担任策展人。由姜纬策划、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同名画册《可能》随展览开幕同期亮相。 * }# A8 E( o2 f, T* b
王轶庶的照片弥漫着一种谨慎的暧昧气息,既来自于现实,又游离于现实;既单独成立,又整体积聚。其照片的色彩感,并不夸张矫饰,是拍摄对象的形态体现,也是不易察觉而恰如其分的表征。
1 J0 q4 \3 M: J% Q$ p. n6 ~6 V5 ~! Y
他,绝对是一个性情统领作品的人。与众多写实风格作品不同的是他作品里总会出现两个重心。被摄人物之间的默契,彼此呼应而又游离,那种疏离感产生的对应关系,除了给画面增添了离奇的色彩,同时也找到了摄影中的“和弦”。
4 T' {+ D( v, [- f
8 q0 G7 R) Q+ I; Q* l" h8 S$ ?1 M这些,仅以他的敏感力来解释是远远不够的。看着那些不可思议的画面,更多时候我觉得是他背后的那支“神笔”起了作用,他拍摄描绘不出的东西,他描述我们见惯了却又不在乎的东西。
2 _% y; y# T' F; ]% P7 E3 V8 V1 W% [3 m$ Q; {
构图的稳定与不稳定对他来说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填入隐喻式的注解,力求完整展示发展中急速变化的环境,人们的焦躁与不安,以及工业奇迹带来的变化,以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表情作为切入口,给评论家和观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话题。7 }8 q9 R8 o+ w; n' I* i5 e
: A/ C7 N) n6 p' F! P, k. K

( o7 Y- Q, a3 f- L0 F1 Z* v摄影之友:讲讲这次展览的作品吧,为什么是“可能”,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c' Q5 E9 M( P3 B4 J
王轶庶:我拍摄从来就不是主题先行的,我希望我的照片表达的意义是更开放的、不那么具体的东西。至于为什么是“可能”,其实不用太纠结于字面含义,因为我觉得文字是永远解释不了照片的,作品的标题可能只是一个代号。
: n! {+ T( D" W: N8 C: B: o3 U. O0 [% M/ \" u$ _9 m3 Q. d$ |9 R1 C4 Y
摄影之友:从你的作品中,我看到了浓重的个人情绪,还带了点超现实味道在里面。你是做新闻摄影的,但这些作品和你平时工作拍的照片完全不一样,你怎么处理这两种风格之间的关系?2 p' k  u. E" @/ M0 ?4 p
王轶庶:新闻摄影是有一整套规范和方法的,是容易操作的,你要考虑的是怎么把事件说清楚、说好看。首先你要满足读者的期待,我考虑的不是“我”,是读者和要报道的事件。但个人作品就是完全相反的,在这里,“我”是最大的,“我”怎么看是最重要的。这两者的冲突应该也不大,因为我很少能在一边工作的时候,一边拍自己的作品。包括我在挑选个人作品的时候,工作的文件夹是基本不动的,我知道那里边不可能会有。很多照片都是在我放松下来的时候,才能够观察到这些细微东西。有的是在出差的路上,或者是去旅行的时候拍的。 + r- D  E: ?$ K. S" G, N) R
摄影记者的工作就是拍摄,这些作品基本都是工作之外拍摄的,你对“摄影”这个行为不会厌烦吗?
. _8 L- n; k3 O9 [. j不会!我从来没厌烦过摄影。如果有一些布置得很具体的工作,确实有时会挺烦的。明明不是很出画面感,比如说给经济题材配个图这种。总的来说,摄影还是一件挺好玩的事儿。% K& x; Y9 f/ B4 B2 F4 h! `- d- J
1 {% k: I7 D1 U: Z. a3 h
摄影之友:对于你自己的身份,你是怎么定义自己的?是记者、摄影师,还是艺术家呢?
) n* L3 v, l! t( C+ K, V% C王轶庶: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是别人来定义的。如果要我自己说的话,我还是会说自己是摄影师。但我感兴趣的东西是摄影艺术。我上大学刚接触摄影的时候,也是对摄影艺术比较感兴趣。但是艺术摄影在我们那个年代没法养活自己,你总得找一个工作来取得收入。而且摄影又是一个穷三代的东西。0 T  |2 w2 C: {" b* b  f* l
2 o3 W4 M3 N2 g
摄影之友:你大学学的是中文,那你毕业后是怎么从文字记者转变到摄影记者的?
0 j9 j9 P8 |4 m! H% A9 t% s) v王轶庶: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人们常说的“饱暖思淫欲”,你只有在解决温饱了以后,才会去想一些没用的东西。人在社会里,你要先想办法立足。当时没有那个条件让我做摄影记者,我就先做文字的,同时也在拍照。后来我的照片得到了认可,并如愿得到了一份摄影记者的工作。我工作时拍摄的照片一点都不含糊。 * n8 l) y: \; X2 `8 O$ q) k
摄影之友:为什么会拍摄这种风格的照片,它们对你个人的意义来说是什么?) V* K+ J+ `3 G# e1 O
王轶庶:很多事情其实不是我去选择的,这个东西是自然而然的。有一些我不太喜欢的领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像这次展览的照片,最早的是03年拍的,甚至更早的我用胶片拍的,我根本就没怎么去处理。从03年到15年,我不觉得我的影像风格有太大变化,它们都是一体的。
1 U6 `/ e7 g+ J0 G1 W& G( N2 W. w' w1 M. P8 G; R
摄影之友:有很多地域性特别明显的作品,但是当他们融合在一块的时候,这种地域性似乎被削弱了?% w$ t2 ^$ O- {, p* i
王轶庶:我希望更削弱一些。展览上那些地域性标签其实是可有可无的,但作品需要一个标号,否则它不好分类。我并不想强调地域性,这个东西也不需要我强调,因为这就是照片的基本属性。而我关心的是这个基本属性里,还有没有别的东西会溢出来。
* R" o. ?/ h4 Z# {2 W5 F: J" N4 ^. V8 E; u: ~
王轶庶照片里的世界仿佛退到了远处,怔在了远处某个地方,有时它好像仍会移动地只存留在人的眼角余光里,你想正视它时它就躲入你的眼睛背后,但有时它也会清晰地完全不动不移,像一幅静物画似的,还莫名其妙地强调细节。这当然不纯粹是平行的、机械的陈列,它更加渗透,而且它还是直观的、写实的,所以它也自然就成为了丰硕的隐喻,你有能力看多远是多远的隐喻。* t0 J9 ~' \! h
+ l1 y$ p: G. k+ D6 z8 f& E# E
相关文章
$ ?& Z7 _) w7 }1 r9 W  a0 a, ?% ?1 Q! k7 x+ }+ H6 R
0 ~# m) _2 x; C% ?" w9 \1 y# A* H, H

* {6 ?$ D5 i$ U, ]0 m- l/ U, h+ ?内容采编自网络, 不代表北美生活网观点, 除新闻外如有著作权争议, 请联系本站编辑,将立即处理。7 T4 _* j2 W$ F0 S0 q( \
7 ~: E: g# j) Q5 r  K9 i8 I
谢谢欣赏,开放注册,欢迎加入北美生活网。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18621-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