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国陶瓷制作历史悠久,自面世起就被广泛应用,随着后来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制作者为迎合不同层次消费群体,设计出许多类型产品。于是,阶级差别在瓷器制作中慢慢得到体现,统治者利用特权为自己烧制专用瓷,最终成立专门窑厂,任命督陶官监督烧制,演变成官窑。到了明清时期,官窑体系发展尤为成熟,从产品构思至烧制、押运至京师,具备一系列完整管理体系。 一.明清官窑与民窑的制作区别 通过明清时期官窑与民窑制品相比较,我们能够简单辨别二者制作特点与风格,无形中感受到到阶级、权利给瓷器制作带来的深刻影响。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各种阶级特权制约了民窑发展,造成其与官窑间存在诸多显著差别,主要体现在瓷器产品的制作目的、样式设计、制作场所、原材料选择、工艺标准、成品甄选、以及法规条例等诸多方面。在此,我们仅以明清两朝为例,对当时瓷器制作做以简单分析,从而进一步认识二者区别。 1.制作目的 通常情况下,官窑制作主要有日常用瓷与祭祀瓷两大目的。 宫廷内部日常生活用瓷主要包括盘(图1)、碗、杯、盏、盖罐、梅瓶、玉壶春等饮食用器,多以传统造型为主。随着统治者政权稳固、御厂制瓷技术及使用者审美观不断提升,简单的日用制瓷已经无法满足使用。于是,提高制瓷质量、豪华讲究的观赏瓷随即被纳入御厂课题,这种情况在明清初期尤其明显。观赏瓷既可以结合日常用瓷设计,也可以独立烧制,它的出现与发展是国泰民安、生活富足下的必然产物。 图1.明初无款青花一把莲纹盘 台北故宫藏。 其次,我国自古讲究以孝治天下,祭祖、祭天地日月都是国家大事,烧制国家祭器也成为御厂一项重要工作。明清祭器主要以仿古代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为主,包括瓷镈、瓷爵(图2)等。《大明会典》记载:“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圆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解。”说明随着政治体系的不断完善,统治者对祭器烧制也越来越讲究、规范。 图2.永乐白釉爵。通高11.2厘米。1982年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 除此之外,明初永乐帝为加强与海外各国商贸往来,需要使用大量贸易、赏赉瓷,而以往的宫廷用瓷并不适合中西亚习俗,略感美中不足。为解决此问题,永乐帝命令御厂根据伊斯兰地区器物造型制作大量伊斯兰风格制品(图3)。这在官窑制作史上鲜见罕闻,堪称是御厂涉及制作海外官方贸易瓷的典型实例,也是中外文化相互促进、发展的缩影。 图3:宣德青花缠枝花纹水浇。1426-1435年,高14厘米,伦敦大英博物馆藏品。 与官窑相比,民窑制品也以日常实用瓷为主,只是制作质量相对落后,造型不太讲究。明清时期民窑外销瓷制作空前壮大,并发展到外国商人设计纹样,再由各地窑场按图纸烧制、提供。现在看来,这应该是明清民窑发展超越官窑的最大亮点。' c% v$ v/ o% ]6 |; P$ i4 D
2.样式设计 明清官窑瓷的样式设计主要包括造型与纹饰两方面,都由内府设计完成。“内府”是皇宫内负责监管制造器具的部门,也称“内务府”。《大明会典》记载:“明承元制,凡朝廷烧制瓷器,必由内府定夺样制。”表明早自元代,宫内用瓷就由内府设计样式,然后送到御厂按样烧制,明清两代也延承了该项制度。 现有清代内务府档案资料中经常提及御厂官窑瓷的样式内容,例如:
: Q/ ?. A& h# A. a' ?“雍正七年三月十三日,据圓名園来帖内称:四月十六日太监刘希文,王太平交来成窑五彩磁罐一件(无盖)。传旨:著做木样呈览。钦此。 7 V; i0 Z4 T, s( x8 O- z; v$ }
于四月二十日,做得画五彩木样一件,郎中海望呈览。奉旨:将此罐交年希尭添一盖,照此样烧造几件,原样花纹不甚好,可说与年希尭往精细里改画。钦此。 2 y* ~. K6 v j
于四月二十五日,将成窑五彩罐一件并木样一件,郎中海望交年希尭家人郑旺持去,讫。《珐琅作》 ” 档案中明确记载了器物的造型原样(成窑五彩磁罐)、纹饰注意要点(原样花纹不甚好,可说与年希尭往精细里改画)、造型设计负责人(郎中海望)、制作负责人(年希尭)等诸多要素。根据该历史资料,我们不难了解官窑样式的设计过程。 由于统治者对官窑器物样式涉及、过问,导致各自时期的官窑器制作风格也与统治者审美观密不可分。同时,设计者多是画院名手,令图案纹饰“皆当时殿中画院人遗画也”,因此,设计质量都很高。民窑在样式设计方面相对简单,只要大众喜欢,商家满意,就有发展前途。另外,由于涉及人员少,样式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随时变更调整。因此,与官窑相比,民窑在样式设计方面多了随意,少了拘谨。 3.制作场所 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记载:“洪武二年,设厂于镇之珠山麓,制陶供上方,称官窑,以别民窑。设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大小横窑六种共二十座。” 洪武三十五年,改陶厂为御厂。其实,明朝除了景德镇珠山御厂外,磁州、处州也偶尔烧制,但史料较少,因此本文不去过多探讨。 清代除了景德镇御厂制作官窑外,康雍乾三朝还在清宫造办处使用御厂烧制好的填白瓷胎制作珐琅彩,该类制品堪称官窑极品(图4)。由于制作时间短暂,制品数量有限,只能算在官窑制瓷历史上的特例。 图4:康熙珐琅彩胭脂红地花卉碗。 民窑烧制场所非常复杂,明清疆土辽阔,百姓在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因地制宜,其中较有成就的民窑就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定窑、耀州窑、德化窑、博山窑等,数量之多,体系之广,令笔者无法深入探讨。相对而言,明清官窑制作单纯很多,只是景德镇窑系中的一个分支,涉及层面并不复杂。 4.原材料选择 制瓷原材料主要以胎土、釉料以及彩料等为主。统治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为了体现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优越性,经常利用手中权力限制民窑瓷器自由制作与发展。 1).胎土 元代以来,景德镇瓷胎原料仅瓷石与高岭土两种,一般按瓷石70%--90%、高岭土10%--30%的比例混合而成。瓷石为石质,必须舂打成粉,由石英、绢云母组成,包含长石,三氧化二铝等硅酸盐矿物。瓷土,就是现在所说的高岭土,不需粉碎,仅用淘洗法去掉粗砂即可获得净泥(图5)。元代孔齐在《至正直记》中记载:“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贡余上作盘、盂、碗、碟、壶、注、怀、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油药处,犹如白粉,甚雅薄难爱护,世亦难得佳者。”该史料证明元代已经出现被统治者垄断使用的“御土”。到了明代,该土又被称为“官土”、“麻仓官土”。由于统治阶层对这类优质原料垄断、独享,使得官窑器的瓷胎质量出类拔萃,远优于同时期景德镇民窑制品。 图5:丁观鹏、唐英所绘《陶冶图》中的“采石制泥”。 2).釉料以及彩料 瓷器表面一般都涂有一层薄薄的釉,它是以石英、长石、硼砂、黏土等为原料制成。制瓷者将其加水稀释,涂在瓷胎表面,烧制后形成一层玻璃釉。釉通常具有保护、装饰美化瓷器的功能。因为釉内通常会含有各类微量元素,它们在不同情况下会产生不同釉色。于是,制瓷者经常利用这一特点,调整釉内元素成分,改变釉色,以致出现铜红、钴兰、铁黑、金红等釉色。 制作彩瓷(图6)时,还需要用到不少彩料。彩料有些被混合在釉内使用,有的则单独使用。彩瓷初创时期,因为制作尚不普及,显得技术先进、造价高昂,只有御厂才有相关技术与财力开发应用。更多情况下,统治者严禁民窑私自烧造色釉。如:正统三年(1438)十二月丙寅“命都查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違者正犯处死,全家谪戌口外。正统十二年(1447)十二月甲戌“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明英宗实录》) 违反条例者,所受处罚极其残酷。因此,仅就彩料应用,民窑已经失去使用权,更谈不上与官窑竞争,瓷器色彩多样性方面自然无法与官窑器并驾齐驱了。 图6:成化黄地紫龙纹碗。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 5.制作工艺 对国家最高统治者而言,不论宫内日常用瓷、赐予群臣及外来使者的赏赉制品,还是国家出面的祭祀用瓷、海外贸易瓷,都关系到国家荣誉、皇权尊严。为此,统治者不得不苛刻要求、不计工本、力求完美,这些因素促使景德镇御厂汇集天下英才。于是,技艺高超的制瓷工匠,使用本朝最优良原材料,以最严谨制作态度,在威严皇权下,必然能够制作出当时最高水准的瓷器。鉴于这些原因,中国瓷器制作史上,历代官窑瓷一直被看做为该时期瓷器制作最高峰,不仅质量凌驾于民窑,纹饰、造型也足以引导全国制瓷发展方向。 6.甄选淘汰 通常,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每年都会给御厂安排一定数目的烧制任务,御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计划。为确保任务圆满完成,御厂实际烧制数目要大于制作任务,然后通过甄选淘汰,确定上交瓷器。多余器物为防止流入民间,打碎淘汰并掩埋。瓷器制作中,不少器物烧制艰难,以明清制作龙缸为例(图7),仅烧制就需要历时十九天,再经过督陶官甄选,最终“上解成器者百不得五”。所以,至今景德镇还流传万历时期烧制龙缸难成,童公不忍同伴受苦,以骨为薪、舍身成器的故事。后来,童公被景德镇制瓷工匠供奉为火神公,并修风火神庙纪念。 图7:景德镇御器厂发掘整理的正统时期青龍白地龙缸。高75.5厘米。 景德镇珠山御厂局部发掘后,考古工作者修复了成千上万件被当时淘汰的官窑制品,能够侧面反映出当时御厂甄选的严谨程度。相反,不论哪个朝代,都没有一个民窑厂家可以承受如此苛刻、残酷的淘汰制度。只有一国之君才能凭借国家财力,不计成本与利润,保证总体质量,淘汰残次、多余制品。 7.法规条例 无论是上文所提元代统治者对御土控制,还是明正统帝对民窑彩瓷烧造限制,都是统治者为保全自身利益,限制百姓拟定的游戏规则,毫无公正性可言。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为维护帝王尊严,法规条例成为束缚民窑厂家,阻碍其正常制作发展的枷锁。 二.明清官窑与民窑的相互联系 从整个制瓷发展历史看,明清官窑与民窑都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如同亲生兄弟一样,密不可分。虽然会存在某些矛盾,但更多是在发展中相互学习、促进,共同壮大。 1.相互对立关系 统治者为体现自身优势,标榜皇权,往往以现有官窑样式为准绳,限制民窑制作,无意中将两者关系对立起来。这种情况对民窑业者非常不利,由于很多原材料及釉色受到政府限制,极大程度阻碍了民窑革新与技术发展,无形中削弱了民窑在全国、乃至世界制瓷市场中的竞争力。 2.相互促进关系 首先,制瓷业创新不仅需要能工巧匠高超的制瓷技术,还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相互间紧密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只有国家背景的官窑御厂才能提供类似开发平台。而御厂工匠均来自民间,当他们了解、掌握先进制瓷技术后,必然流传到民间,对缺乏研制能力的民窑业者无疑雪中送炭。其次,影响民窑制作发展的不仅是官窑制瓷技术,造型、装饰风格也会受官窑感染。而民窑造型与图案也经常成为内府样式设计的参考器物,导致部分官窑隐约带有民窑影子(图8)。这些情况足以说明官窑与民窑在竞争中不断学习、同舟共济,最终互惠互利,对发展各自生产技术起到莫大促进作用。 图8:康熙青花缠枝莲纹盘。北京故宫藏品,图案绘画带有民窑风格。
- f0 q$ g8 R1 m3 J" s& q& {! g 三.总结 通过上文各大方面比较,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不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对官窑制作发展都极其有利。所以,官窑在此期间迅速发展壮大,创造出世人瞩目的成就。民窑虽然处处受到皇权牵制、束缚,但因御厂先进技术能够迅速传入,加上民窑生产者依靠广大消费群体,吸取官窑制作经验,扬长避短,降低成本,从而也壮大了自己。最值得一提是,明清民窑生产者在逆境中不断扩大海外贸易,既创造了很大经济效益,也让中国瓷器传遍五湖四海、享誉全球,取得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辉煌成就。 e- q! M4 p) f
----摘自萱草园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910-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