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这位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老奶奶,不仅敢砸北大的场,骂懵北大学生,居然还敢揭 ...

[复制链接] 0
回复
445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5-8 0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9 m  x% K1 v4 }9 }/ H你知道第一位登上《时代周刊》的中国女性是谁吗?她既不是领袖夫人也不是时尚名媛更不是豪门千金,但她却以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让无数北大学子自愧不如。又是什么样精神让她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的呢?
' k, i3 i3 O5 y& N" H% A1 m" B9 B* X+ H3 T- G/ \# Y$ }

4 K1 n8 R. y5 J8 j( ?' B7 z* R1 `& g$ A" \6 i  t0 a8 e
文章来源于:德国优才计划
转载授权请与原作者联系

+ \3 l$ K  H- }, j) `% Q9 F
6 [% m; n( ?7 d5 R% j3 O$ j6 W
" j, B3 q. l% |: [6 `
美国《时代周刊》,
在全世界拥有极高的影响力。
能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
要么国家元首,要么社会名流。
1 I  `1 B/ l9 l( }
可是你知道谁是中国改革开放后,
第一位登上该封面的中国女性吗?

' t  J$ ?  V4 ^3 T  S0 Q+ b
她没什么吓人的背景,
许多人可能都对她一无所知,
可这位年近七旬的老奶奶,
却敢去砸北大的场,
把北大学生全骂懵了!
更令人惊讶的是,
她居然还敢直接揭露,
中国教育背后的惊人真相……

' c% Z: [+ U# x$ x5 |
她,就是张曼菱
! b- ~4 ?+ y8 U6 V. C
1948年,张曼菱生于云南昆明,
父亲是书艺双绝的民间布衣,
母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
父母之所以学习知识,
都是因为受到当地西南联大的影响。
! `+ M* {8 s+ H) G0 k' |

. ]& t1 ]2 U3 g1 V6 j; O4 G5 {
在父母的熏陶下,
她自幼便对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但她这位文学少女并不文质彬彬,
性格火爆不说,还总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 h5 o* X) @* V0 [& e, o2 w7 k% f
- Z9 H+ z5 o; _( f2 G' F( K6 v
1969年,她到云南德宏当知青,
7年后,跑回昆明组织纪念周总理活动,
结果被打成反革命分子,
第二年不能参加高考,
也因此失去上学资格。
! S" ]' b5 d- a/ N  [' N& B& @
3 v# u& ?1 {& N4 a) q  i; K

4 q3 f! `+ L; U% l
遇上这种情况一般人早就认命了,
可她偏不,1978年又重新走进考场,
结果就拿到全省第一个高考文科状元。
可那时再有才华又怎样呢?
她的反革命帽子如影随形,
就像瘟疫般让人唯恐避之而不及,
这一次,还是没有学校敢要她。
就在她心灰意冷时,
两位来自北大的招生老师,
竟走进她家,毅然录取了她。
* p! |/ n9 L5 ?# S1 O

( d  p1 A1 l: P5 M9 D/ W
/ J5 f5 M( J' f8 u6 N
进了北大,
在校园里她也是出了名的才女,
她曾在著名刊物《当代》上,
发表中篇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之后这部小说还被拍成电影《青春祭》,
被誉为中国大陆知青电影的巅峰之作,
成为中国一代人心灵的丰碑。

# o  q$ `& x# a4 S7 h2 D
她也是北大校园里最醒目的狂妄者,
 各种标签贴到她的身上,
“跳楼”,“寸头”,“小皮帽”,“唱歌”...
每个举动都轰轰烈烈。
' f% U+ U* X0 Z( o
1980年,海淀区人大代表选举,
北大有3个教工名额,2个学生名额,
她二话不说就参加了竞选,
成为第一个“女竞选者”。
大讲人性解放、
女性解放和女性自我意识。
结果她在竞选中的言论行径,
被人列为反面证据写进大字报。

  w' g% m# Y7 C4 H) b
这件事甚至惊动了中央,
就在上面要处理她,整顿北大之时,
北大老师们竟不惜,
赌上自己前途,去保护她,
大师季羡林更是每天担心她,
让秘书每天“尾随”她,
直到她被通知到人民大会堂领庄重文学奖,
季羡林才松了一口气:“从此可无碍以了。”
因此她也和季羡林成了忘年交。
' K+ z# E4 Z7 k3 F$ {# s* i
后来她才知道,在当时的北大,
3 s) l$ @$ m4 ~. {/ l2 r/ D1 _
曾被老师保护的不止是她一个学生。
那时的北大老师们都认为,
学生在学校就应该犯错,
而老师要帮助他们成长,承担,
这样学生们到社会上才不会再犯错。
) z) c- d" T3 o
% V4 k4 v" V7 `( H4 v
即便吃过亏,
她还是那么地特立独行,
她的“狂妄”正是由于老师的宽容。
她打算将自己的小说当成毕业论文,
搁现在实在难以想象,肯定得零分,
而她真的这么做了,
没想到老师还同意了,
竟给了她论文第一名的成绩。
# B  u1 I$ v* m/ ?
0 |4 Z- m4 S0 R# u4 i
1982年,她圆满从北大毕业,
进入天津作家协会做专业创作。
之后又以学者身份到好莱坞访问,
那时的她成为了改革开放后首位登上,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性,
可见她当时的影响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她又转战影视业,
拍的电视剧《天涯丽人》热播全国,
就在事业发展得一帆风顺之时,
她却突然选择回自己的家乡云南去……
( E6 w1 a. T" u* R6 j7 ?3 o

' f7 v5 H$ e8 w4 V" t2 N  e% x( m9 @
因为在那里,
中国曾有一所学校,它在战火中成立,
却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
在短短的9时间里,
培养出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
17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2位诺贝尔奖得主。
这所学校就是中国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
& M# s# T! P+ L4 R9 p: G
* p4 d' [* Y6 C7 w% z( O
美国学者痴迷于西南联大研究20多年,
其他国家的学者也都不停地在研究,
可中国却渐渐地遗忘了这所学校。
她说:父母深受西南联大的影响,
而她又受父母的影响考上北大,
北大又是西南联大的嫡校,
所以“国立西南联大”,
历史资源的抢救,整理与传播工作,
她当仁不让,
( M- L+ S/ @, p; ]1 I8 _
这是她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 z, `& L2 R5 d7 [/ w
$ N2 Z" [  x- @* n" l2 L
从1998年开始,
她四处寻访西南联大学人,
抢救关于联大的资料和历史。
最终用长达10多年的时间,
跨越海峡两岸及大洋彼岸,
采访了西南联大校友近120位,
终于将这段尘封几十年的历史,
彻底挖掘了出来,在她看来,
西南联大就是一部,
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
它必须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
让它所蕴藏的财富,
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 X; f* K0 b3 ^. G& w
1 C6 c" a2 m* b* g8 v( K
她担纲制作了历史文献片,
《西南联大启示录》,
昭示与抢救了中国民族文化史上,
最重要的篇章,
为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5 t# r' Z! g- V5 g+ K- E- V4 o7 l: x2 U7 O9 ]+ ~8 x5 D

2 p" L- e5 g0 I3 a
2007年,她去看望季羡林,
季羡林鼓励她写一本《北大回忆》,
他说:“应该写,值得回忆。
这段岁月对于北大和整个社会都重要。”
但她没有轻易承诺,
翌年夏日,她又收到来自季老的邮件。
启开是一页宣纸,墨迹、印章赫然,
“北大回忆”四字,连写两遍:
/ Y9 A$ I! \2 d0 {& {. E1 {4 L

3 @9 u8 f- {# N1 s1 u
这是季老为她,
还没起笔的《北大回忆》题词呢。
她深深地被打动,决定用笔,
为国人再现中国上世纪80年代,
: N+ H: q0 v/ b6 e: \& t
大学校园丰富的精神生活。
0 K3 Z2 E" E, }- G  i; R
在她的回忆中,那个年代的学子,
每天都行色匆匆,发奋苦读,
那个年代朱光潜、金克木等大师,
都拥有一代学者的风貌、风度和风骨。
犹如历史的吉光片羽,令人感怀!
3 o5 i& @  G9 a1 F: }+ n% C
- W/ r: ?+ s8 b/ ~, m% x9 X8 T

  i1 o$ \0 E6 i0 ?
回忆起在北大的时光,
她总是幸福地说:
那个时候校园里的老教授,
散发着五四的光芒,同学们各有优点,
才华竞相勃发,心思纯洁,
拥有不拘一格的才气与生机。
那个时代充满了个性,
而现在当什么都确定了,
竟是一个平庸的时代。
' M% k: l, b# b6 K6 Z
一个民族最需要的是,
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的人。
而她愿意用毕生精力,
做一个传播文化的人。
早已到退休年纪的她仍四处奔波,
向中国学子传递当年联大、北大的精神,
她将启发下一代,作为自己的使命,
而中国的教育现实,
却让她一次次地感到灰心……
! Q0 R5 J; G0 y) I) j4 H7 X
她的侄孙女小米在学前班里,
别的同学听话端坐,只有她左顾右盼,
老师就威慑,不坐好不给小红花。
她知道后不禁叹了一口气:
“真正的教育精神就是,
独立人格,自由思想,
以及尊严高于一切,
连两岁半的孩子都懂,可大人却不懂。”

0 r4 \5 N& X$ p( \2 k; W
) N: O5 u4 u& R# Y. x8 V
2014年,她回到母校北大作演讲,
一开始,她想讲的是西南联大,
可看着底下一双双迷茫的眼神,
她突然改变了主意,
她说:我不想讲那些故事啦,
因为西南联大的故事离你们实在是太远了!
2 H5 P; U3 T7 _5 J我说的远,不是时代和时间的远,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上的远。! O! d+ |+ o7 U; {! X  N3 P# ~
你们坐在这里,号称是北大学子,
然而,你们离当年的北大,西南联大,
有一种精神源头的隔和远,
他们穿越战火,悲歌向前,读书救国,
他们才是民族精神和自我觉醒的一代精英。
而你们的事业还没有开始,
人生就如此无趣,  V+ s. s1 {8 V$ w5 v( a
所以,这些故事解决不了你们的实际问题。; K* C6 |* i. u) n# c

) T& y0 ^- d* X
年过耳顺,依然火爆的她当场就说:
不要以为考进北大就是胜利,
这是你们家长的胜利,你们老师的胜利,
不是你们自己的胜利。
别人没进北大,不是因为,
不如你聪明,而是不如你压抑。
' ]( l2 W" U0 e  V! P, H2 |4 `
你们这些高分的宠儿,
比起你们那些没有考上北大的同学,
你们少了反抗,少了天真,少了活泼……
少了分数外的许多最宝贵的东西,
你们只是“被动成长”和“成功压抑”的产物。
你们是消极考试的产物,
如果不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
调动生命的真正活力,
那么一条路走下去,你们死定了!
因为最坏的生活,是没有选择的生活,
你们正是从那样的生活中走过来的。
6 M0 E3 @  g% A: J5 y7 X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对我说过:
西南联大的学生,不是一个模子出来的。
每个人都像一粒种子一样,
而教育是配合这个学生的个性来实施的。2 W0 U7 M& I, k! s( A; R
可你们却是被压成了“一个模子出来的”,
这就是今天,
中国家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大失败。
! N. \! C% K* w1 g& z; j, T
她的演讲如同棒喝,
底下的北大学生们都听懵了,
如此尖锐、犀利的话,
一直以北大学子为傲的他们,
之前哪里听过这些!
她继续痛批道:
我的师兄钱理群曾说过:
当今中国教育的败绩始于小学,中学。
这就是你们的根子不正,
是被种歪了的一代。

4 K$ _; t. h# T* v( q5 {
古人说:“入门须正,立意要高。”
你们必须猛省,立即进行自我纠正,
你们没有真正自我的阅读,
你们不知道天下与历史,
你们知道的只是媒体和网络上的浮浅信息。
你们是没有个性的一代,因为你们的一生,
没有选择过和经历过真正的历险。

% B! z( A$ F+ f5 a) ]
当年的西南联大学子们,
在战火中都进行了自我选择,
他们选择了脱离沦陷区,为国读书,
他们吃尽辛苦,长途跋涉,
到达昆明去念书,自我选择,
经历艰辛危险去完成这个选择,& k+ N0 p( [" P  j/ |
你们能做到吗?
9 \/ R: v+ G1 @% n1 e5 i. l9 l
她说:有人问我,
你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如何看?
1 o( U/ i8 P' r% J  ]- w$ M
我的看法就是:现在的教育很坏,
步步都是对你们的陷阱与剥夺,
没有爱,没有责任。
- G) R7 w) b( T$ i! S" l
让你们错过自己的童年,
再错过青春成长期,
成为一些不知所措的人。

$ j" V. V6 F' C# J  V. f9 Q) H% b
挣脱高考进入了大学,你们放松了,
像是一群关在笼子里很久的小鸟,
现在放到一个大院里,2 B; a  A/ g$ [
我去过那种所谓的大学城,
那是对学生的遗弃,
简直就是大学的犯罪。
在遥远的郊区,除了小卖部,
什么都没有,老师都不在那儿,
一群刚入学的孩子们在那里,
简直是集中营。
夜里吼歌可以到零点,
吃薯条吃到嗓子哑因为孤寂,
他们只能玩电脑,很多人成了电脑迷,
甚至因为上网耽误学业,而被开除。
这是中国式教育的又一个失败衔接,. F2 h0 o& w2 i) _$ s4 c
可怕的是,这种“大学城”现在还在继续。
/ n* m% F1 s9 Z! ?5 o8 J
9 e* A& z1 U8 Y0 ~/ c6 D) W( N
▲张曼菱与季羡林先生在一起

) a( I, a' \! r4 H. _+ T: P  P
她说:当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
中国发动了文化大革 命,
那是一次大灾难,当时有一个口号:
砸烂旧教育制度。5 {0 O- J& H7 J8 u) F
其实那是把自己敬爱的老师们,
一个个打了一顿,造成千古之恨。
今天,我不想号召你们去“砸烂”谁,
你们也不懂错在哪里。& E" d  U! B' ?$ G( A- b
今天中国大学状态,
是各种历史恶果的堆砌,
有体制的,有人文的,有政治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可以说这是中国社会的“恶之花”。
你的年华赶上了,赶上这还没改革,
也不知道怎么改革的混乱的教育状况,
你们不必对这个现状负责,
但你们要对自己负责。
0 J! @0 L/ O2 P' K
所以你们一定要培养自己的穿透力,
穿透,就是把自己摘出来,
从局限的位置里摘出来,
站在一个高度上,看到远方,
这样你的行为就会不一般,脱颖而出。
我研究西南联大,发现,
凡是那些有穿透力的学子,
他们后来都是成功者。
凡是那些被现实淹没的学子,
他们后来都漂泊无依,什么也不是。
什么是平庸?
平庸就是被眼前所淹没。- f2 x. E8 c8 F6 j& S
什么是卓越?
卓越就是可以不受眼前干扰,
保持自己最高方向和最佳状态的人。
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
是指人的品性上的培养,
而不是什么守规矩之类。
, Z: V+ ]/ W& S( Q
她说:我的父亲曾给过我几句话,
令我受益终生:
早晨起来,你的脑子正是一片青草地,
正在阳光下生长,有希望,
可是你打开栅栏,放进去一群野马,
让它们在那里乱跑一气,等它们跑了,
你的青草地已经被践踏成一片烂泥。
每天都这样,你还有何方向?
有何思考?有何建树?
“学上得中,学中得下,学下得下下。”
学习要选择,这太重要了,
失去方向,你所获得的一切信息,
都是一种淹没,都是灭顶之灾。
. [- q- ]* i; K, U( M+ }  }& u
# S; H/ C  ~" L' d$ |9 j
我们要不要关心世界?要。
但我们的方向是:中国向何处去?
中华民族如何生存发展。
我们要不要关心社会?要。
我们的方向是自己如何定位?
我能给这个百病丛生的社会带来什么?
我又如何在其中生存而保持自己的志向。
我们要不要关心大学教育?要。
学生的方向是了解当今弊病,
而尽可能地超越现在,
使自己得到健康发展。
一切都有自己的根,“根”决定立场与利益。
- [: k) ^/ r+ V' H
我想,我们那一代人,
占有一个精神的优势,
就是我们作为北大学子,
是当然的先驱,我们必须要,
创造一点什么,贡献一点什么。
所以,我们曲折的人生是不虚度的,
而你们缺乏个性,缺乏精神的优势,
缺乏这种对真理的向往与追求。

' v8 ~; O1 O3 H4 ]" p
最后她说:
好了,结束吧。到现在为止,
你们中没有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提出的都很幼稚,完全是中学生状态。
我没有听到你们中有一个人站起来说:
“老师,你讲的我不服气,
我认为我就是优秀,我就是未来的精英。”
说明你们真的很惶惑。
刚才这位女同学问:
“《圣经》教我们要谦卑,你却要我们张扬。”
她算是听懂了一半。
但她的问题令我很沮丧。
因为她没有独立思考,
她仍然是在选择一个偶像。
就像当年我们用毛泽东的语录,
来作人生格律一样。
她仍然是想找一个东西来把自己罩住。
我要问:那么,你想要怎么样?
你没有“自己”吗?
' ^5 O& c% T" G0 W" n
但愿我今天讲的能够触动你们的内心。
我相信从前没有人这样对你们讲过。
人家来北大,是来抬高自己的,
把这里当作一个高平台。
没有几个会关心下面的学子,
到底讲的这些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因为大学已经成为名利场,
而你们成为垫场的石脚。
没人管你们毕业后踏入怎样迷茫的境地。
请你们自己跳起来,不要再当“石脚”。
活成一个自在的人,
一个自由的人,
一个明白自己人生价值的人。

6 |, W. }* g! A

0 |1 }/ f7 C; o- ^7 G. J8 b! A

) U, Y- j3 U+ L  ]4 ~+ w" b* O& @0 a
她在北大的演讲曝光后,迅速火了,
可她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
真正的学者们拥有自知自明,
而当今许多不知学术为何物的“学者”们,
却霸占着中国的学界和讲台。
如今大师难觅、学风不自由,
是因为我们缺失了,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这种中国知识分子,
真正应该拥有的精神。
# ~! n1 \2 |9 g' h" d) j3 a1 _) ]
她心里知道,
她的布道之路走得很艰难,
早就该放弃,心灰意冷了。
可每当她想到,
历史的重量和前辈的精神,
她的心里就出现四个字:不能辜负!
; e$ e+ U, J4 ^' P* l
她任重而道远,精神在传承中没落,
那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就有责任,
让它在没落中被重新地传承,% e, f. [6 p0 M6 k7 o* m  j' ^
祈愿中国教育: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精神,
早日回归!
( A; @. @2 V( K

% o) J7 B( E& S* B8 u0 p2 ~0 E' y1 ?9 b0 X4 M. c
------我是八妹有话说的分割线------
7 d5 z3 y8 ?. f$ d
9 ~# M) S" z& v% J8 S
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精神?相信这个问题能让大多数我们陷入思考。张曼菱女士给出了让人醍醐灌顶的答案:真正的教育精神就是,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以及尊严高于一切。然而,如今的大学,甚至是顶尖的北大都难以实现这样的目标。越来越多的大学成为了名利场,成为了镀金的平台,却失去了那一份初心。的确,社会非常现实,我们都不得不为名利奔波,但是中国不仅需要能够制造GDP的商人,更需要具有穿透力的大师,只有这样,中国的精神才能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8 B9 \9 t1 S0 e
% l  l" k: M  h7 @1 J4 z

7 I6 a; U# O9 l  l% z
— THE  END —
关于作者【德国优才计划】:欧洲最大自媒体,欧洲最美微刊,带您重拾历史,为中欧文化代言。更多精彩阅读请添加微信号:德国优才计划(togermany)。) X( q. U& L: g, [) g
: ]8 w% Y+ s: ]# |1 H2 ~+ W2 I

9 [/ u$ k; S" n. p6 T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8554-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