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s/ }2 C: J4 ^! f7 l# ?- K+ ], b
& C! \8 V+ c ?% _& {& i“
2 u; x, M( l5 ^( j9 u. T# v" M古时没有朋友圈,高度浓缩“点赞之交”们精神沟通的方式,可能就是书画作品以及上面层层叠叠、你来我往的提诗留款、藏家印章、观者题跋。这种彼此呼应,或惺惺相惜、或暗暗较劲,跟今日互联网路各种热络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加评,并无本质区别。当然,限于书画的物理属性,能在这种雅集式的“朋友圈”上留声者总是少数,但是其跨越时间的能力,却强于我们今天的即时通讯,一幅作品上的书家手迹,有时甚至跨越千年还在对话。 / @ z+ F: r) @6 B! `: J5 Z$ H9 Q' ^
”1 W( F& j3 [ `+ h1 v
3 ^+ N2 p9 y5 _9 \ ( w, ?" K1 ^4 F0 y
文艺青年祸从口出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个著名的帖子:宋代苏东坡《寒食帖》,这是继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 v% | e! {0 E$ {5 V$ ]3 y& A& T+ R5 e4 l& ~7 o. \
' o: }$ ?/ j; f; ?
9 r/ N6 I7 z- n* i0 r8 c& z8 p& z" ]! M [) B, e, r' J
) a; d$ b/ K; C& v3 N" c
3 M1 L0 d* ? m: P0 W# }据明朝董其昌的说法,东坡作书,故意留纸数尺,自谓“以待五百年后人作跋”。他没有等待太久,《寒食帖》完成后十几年,就有人跳出来点了个赞、并且在评论区留言了。此人名叫黄庭坚,他是苏东坡的好友,也是跟苏东坡并列“苏、黄、米、蔡”中的“黄”。《寒食帖》身跻旷世神品,黄庭坚的这段留言也是大大的加分项,即一帖囊括了宋代四大书家中的半壁江山。2 V$ C2 \6 M# l Y
. {% m M* V) F
7 e9 t3 h/ a# c8 n! g4 Q2 }; S
黄庭坚这个留言,写得颇有趣,先是赞不绝口,继而又说,“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一方面当然是不遗余力地赞美,但另一方面,又小心机地表示:他这也是超水平发挥了,要让他再写一遍,恐怕写不到这么好,呵呵。
: B7 z8 @: f8 D# B
7 z: N! p2 j! G) G% M- h% m
, ]& B% K( {4 O那苏东坡到底写了些啥呢?这事儿得从苏东坡的仕途说起。
4 ~! D$ g9 S, E, k A3 w% |! V- ]7 X( o% ^! w, G
S" J" `/ W4 U. x; t. X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东坡从徐州调任湖州,照例得给朝廷写封感谢信,即《湖州到任谢上表》。信中写道:“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培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7 E( c$ H8 B; m1 n5 w
* x. {" g* n0 q$ I
! Y9 V1 H4 T" G3 N5 V% v- h) O" V当时朝廷新旧两派长期对峙,斗争十分激烈,苏东坡维护守旧派,不赞成变法,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信中这些话曲解一番,还以苏东坡所写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诗词百余首,掐头去尾,用来历数苏东坡的罪行,进而弹劾苏东坡。罪名是:借古讽今,谤讪朝廷,欺君妄上。皇帝太傻太天真,居然信了。结果苏东坡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直接从湖州押回汴京,“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走了二十多天,一路示众,八月投入御史台监狱,御史台常年乌鸦聚集,似不详之兆,因此又称“乌台”,苏东坡这一案,便史称“乌台诗案”。
0 a" I( y) B$ W& o( R! F8 _& R# S! C& P
, j u& r9 ]3 E2 Z* f9 \“乌台诗案”是北宋一场著名的文字狱,凡与苏东坡有诗文交往的人都被进行了调查追问,稍有牵连,无论其官职大小、资历浅深,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分,处分最重的当然就是苏东坡本人了。当时苏东坡早已是名动天下的大才子,何曾受过这等羞辱,在湖州押解回京的路上,他就试图纵身江流,在狱中也曾打算服药自尽。案件审理持续了四个多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才算躲过一劫。
# E; z, _7 [) e" @7 P% R* R
( Y u2 s. g' X7 x6 `0 X) K
. A/ j6 i, Y# o, d8 [; n6 C) s c. @& N) p; `) G- L5 l1 t+ r/ O9 t% W
点赞之交皆鸿儒
! B( a$ N1 W* a0 f在众人保举下被释放的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那是“从八品”的小官,比七品芝麻官还要矮上好几分,被限制居住自由,不得任意他往,还无权签署公文,形同流放。苏东坡在黄州谪居了四年多,那是他最失意和痛苦的一段光阴。
: }8 b# R1 e9 k. S& c9 Y" z9 b' _* S2 [
2 p a* q+ ]" r! n9 M
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段苦日子却成就了苏东坡一生创作的巅峰。他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囊括诗词歌赋和散文,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比如文学上的代表作“一词二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书法上的代表作《寒食帖》均出自黄州。
& q8 s8 _' d( \4 F' o6 D6 C% V T0 u
% |- d% g5 @6 v8 i4 o+ \! S
《寒食帖》中写道:
4 B, ^% l! P# @" `0 `
' ]6 r! @, K8 \8 s6 ~! O- |4 }0 L m' s/ M' L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 Q2 A1 I2 x. `7 N2 t! e: r1 u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0 ~; l+ o9 w4 i* s1 r, K8 H" A- G
9 u3 x1 v2 O1 M0 |# d$ a9 [穷困潦倒的诗人,在冷雨的寒食节,食无炊、病无药,回想当年荣宠之时自由出入朝庭,现在的君门却深不可测,连悼祭爱妻王弗,都无法到坟前焚纸。瞻望前程,不免有阮籍的穷途之哭,但如死灰沾湿地,再也没有升腾起来的希望。 , ~1 I0 u) N) N' @0 Q* F" e R6 b$ e
" p0 i C1 [, W+ E7 q4 d作品前半部分笔触沉着、宁静,行距疏朗。但随着作者内心伤感的激增,字越写越大,笔触也愈发苍凉,观之一恸。9 B8 v' {) z0 D% g
: [8 H s% l% z& f
8 D1 F2 p2 I% g: i' X+ o. O
《寒食帖》最初蜀州江源人张氏所藏,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张浩跟「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熟识,于是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情难自禁,欣然命笔,写出他一生中最动人的书法:“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的题跋写得比苏东坡的原诗字体还大,笔走龙蛇,确有与东坡争胜的心态。但气酣笔健,较原书毫不逊色,与苏诗苏字珠联璧合。
i+ e- B, W& I* R! H/ U
6 S$ z& [: p" v' b' \% G/ P, B3 y
+ G" v$ l* |( F自此之后,点赞者甚多。张浩把这卷帖子视为传家宝,传到他侄孙手中,又在后面以寸楷加了长跋,此后这幅书法辗转了多个藏家,一度被官家收藏,盖上了官府大印,到了元代,又被进贡给皇帝元文宗,盖上了“天历之宝”的皇家藏印。到了明朝中晚期,这件藏于内府的宝物流出宫外,董其昌在馆师处得见,惊叹之余,写下题跋:“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已摹刻戏鸿堂帖中。董其昌观并题。”成为这幅作品上又一个点赞留言的牛人。
" c# I" m6 x0 a; j, I6 f$ W- T9 f
1 a! N% F" K. m) e! J6 q
2 O- R4 ?% }6 B大火中被抢救出来
: o' c3 {; B3 M3 m9 |8 l, f7 D1 }8 W
世间物聚物散,尽皆因缘,在此之后,《寒食帖》在纳兰容若、乾隆皇帝等不同藏家手中辗转,纷纷点赞化作一个个朱红的藏印,在书里行间见证着这种人类可以通约的审美与感怀。《寒食帖》下方连续的烧痕,有藏家说是源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劫余,也有人说是损于京师质库中不慎燃起的烟火。, c* P1 I. f6 \/ |8 _: q7 p
. e) g9 g! o. {
6 y) f* `6 i& S; ^ `/ k/ u也有人拒绝在这幅著名的帖子上点赞留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有人携《寒食帖》面呈张之洞,张之洞不肯接受,客人很失望,于是请其题识,张之洞很圆通地说:黄山谷是苏东坡的老友,他已佳评在先了,我安敢窃议其后呢?始终没有下笔。
0 a Z. l- x0 _4 t: }
% c3 N* E! ]; q; \! ?
+ `) k- w7 c L+ y& S+ N当时同观此物的还有张之洞的许多幕僚,他请座中诸人题词,亦无一敢下笔者。领导不点赞,下属安敢点赞呢?
$ J7 L$ Z7 Z6 z6 e( Q) @3 W- W, b; ~# v
# c. h9 l, `$ L- _
6 }' J( Y2 u: _ c9 n有人赞美张之洞清廉,文玩之物,亦不收受。也有人点破说张之洞是“懂政治”,《寒食帖》历来是内府的收藏,内府失物,作为朝廷大员,白纸黑字题了跋,按大清律例,即使不是“接赃”,也起码是“失察”,或“知情不报”。
, F7 m/ }1 f2 O5 q" Z4 K( l$ W/ b6 y+ s& Y8 q6 ]
0 |9 n/ v" C+ u9 s# @) j- |战乱之年,《寒食帖》流落到日本。1923年九月东京大地震,藏家菊池惺堂家中着火,他奋力抢出了最爱的三件宝物:《寒食帖》、《潇湘卧游图卷》及日人渡边华山的《于公高门图》,其余书画藏品大多付之一炬。也因为他这一救,日本的文艺青年得以目睹东坡真迹。二十世纪初,日本的东坡迷举行了五次“寿苏会”,是为苏东坡贺寿的聚会,第五次的“寿苏会”适逢苏东坡诞辰九百年,《寒食帖》与东坡书《李太白诗卷》同室展览,成为轰动一时的佳话。: J& B0 C+ I; C& ~* w& N
3 M9 E7 O5 C. R4 N. Y
1 H5 }+ d$ J' r/ W5 @ _$ J
/ ?' C" I+ F7 F" a2 w回家的路 0 ?( l. |! e4 [9 A- K' d b
+ c: T- Q. @# ` z: W1 T( N* _; \ J) ]《寒食帖》虽在东瀛,但据说一直被张大千念念不忘,朱朴在《海外所见中国名画录》书中有《记苏东坡寒食帖》云:「胜利之后,大千与余,同寓香港,大千对于斯帖以及李龙眠《五马图》两卷,深为关怀,而尤惓惓于前者。良以二十五年前曾在菊池惺堂私邸中获观此卷,念念不忘。当时并承菊池氏赠以珂罗版影印本一卷,旋为谭瓶斋所见,爱而假去,后即永未归还者也。五年之前,大千嘱余驰函东京日友探询,嗣得覆书,两卷索价美金万二,当时以如此巨数,筹措不易,因覆以先购苏书,备金三千,议既成矣,大千即专程赴日,不意早二日已为台湾王雪艇所知,立电所谓驻日代表团郭则生,益以一百五十金而先落其手中矣。”对此张大千似乎很不高兴,“他们乱说的,我怎么会和雪艇先生抢买东西呢?当年我在香港听说《寒食帖》持主有意出让,我很着急,唯恐又被日本人或外国人买去,这是我们的国宝呀!幸亏郭则生报告了雪艇先生,由雪艇先生买下了,只要还在中国人手里,我就放心了,我怎么会和雪艇先生抢买东西!”
% H# s; T9 K+ Q7 n/ E1 r3 y9 F$ l; [
6 O; Z( n0 }" A0 J# |! C
雪艇即为王世杰的号,他在政务之外,痴迷于古代书画,收藏了众多名迹,其中最著名的应属《寒食帖》。他在《雪艇书画录》中记载了回购《寒食帖》的时间和金:“苏轼《寒食帖卷》,卅九年十二月,美金3500元”。他在《艺珍堂书画》序言写道:“余于二次世界大战期内及战事甫告终结之时,曾数度游历法英美日诸国。尔时中国书画,在世界艺术品市场,殊为冷落。在法日两国,几于无人收蓄。余因获以最廉价之值,使曾经流入国外之三数名迹,重返祖国。此为余平生快意之一事。”6 y7 a" O2 M% F0 ]
* W- |; _0 H' K8 B, U1 P. l" Q0 Q
& i. p$ }1 P$ x1 R3 n
而原田悟朗则回忆说《寒食诗帖》流出日本是他心中永远之痛:“千辛万苦拿到日本,到头来还是一场空。真是遗憾,遗憾!如果通知我这边的话,无论如何我都要把它留在日本的。我都准备好了的。后来好长时间我失眠了,心灰意冷啊。”
\+ F4 Q4 v. h- z6 z0 t
& _7 V- }# i; [* t% V5 K# o. }4 j& F4 O: Q3 n
! [5 C {" ^" p. s: Z; L
9 e, | k" H+ {* t; @
后人临摹贴
: A6 T8 [5 K, M5 o8 ]
* T S# }# v0 H w2 l3 ]1 p" ^. M/ X5 X' Z8 n' h5 c- u2 s/ t# e
《寒食帖》在王世杰处珍藏二十年后,多方有人问价,愿以高价收藏,都被王世杰断然拒绝。“余之藏书画,决不欲以此图利。”直到王世杰病逝,1987年台北故宫院长秦孝仪以项目专款将其购回,是年寒食节并举办“东坡寒食帖特展”以兹纪念。颠沛东瀛的《寒食帖》历经千年沧桑,从此不再漂泊。它从民间流入元内府、明内府、清宫,然后再流出民间,渡海来到东瀛,最后归于宝岛,期间历经多次“火劫”,都如有神佑,安然无恙,一如当初。+ M! s% @ s h% R* Q( Z
# p) G3 a. g" }: o. ~/ x! X. D5 Z. r' s/ S' b
噢,不,并不是完全一如当初。《寒食帖》比起它最原初的样貌,已经多增加出了十一篇题跋、五十多方的收藏印鉴,证明至少历经了十九次易主收藏。许多人摩挲过它,瞻仰过它,在它面前生出叹息或狂喜。诗歌与书法之珍贵,不但在于历史和文化,更在于在漫长的时间里,人性与人性的碰撞。《寒食帖》不再是一个人在贫病中的长呼,更是许多人在隔着时空,彼此顾盼和理解,伸手相触,传递温度。" U. B" t& B5 u7 w+ q: f: q8 H7 m
1 R# P7 X2 S$ M) [" c6 z$ E
1 Z$ Y0 |) v; _3 u. i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 达摩、蔡登山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6162-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