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艺术大师] 四大画僧的艺术世界,中国画典范!

[复制链接] 0
回复
630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3-4 18: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石涛  山水
! h* w8 H# H3 u& r# V! [
古人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古人喜欢纵情山水,在精致的小桥上、
飞流的瀑布旁、潺潺的河流边、
奇巧的树木下肆意歌唱……
他们在山水的涤濯中,
对内在世界的了解也逐渐加深,
并逐渐达到了一种真正
超越物质世界、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
$ q1 [$ j1 K, r: p$ _4 \: Q. T! R) V, B
四大画僧

* n3 o( Z+ e& N( I& b( ?; {

在中国画史上就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出家为僧,用水墨丹青留下了那一代人心目中最美的山水记忆,他们就是明末清初画坛四僧: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他们是僧人,也是文人,甚至还蒙受道家的影响,他们的作品融汇着文人习性,禅宗三昧,老庄哲学,在清初画坛各树一帜,其笔下的意境山水更是孕育了人对于自然、生命的大彻大悟。

8 `: L/ z+ ?1 W! D" k6 D7 h) F5 y, H7 T
- o) V+ L& N  P3 v) v

- R) s- A* X; S1 C) }) Q8 C

弘仁开新安一派,髡残开金陵一派,八大开江西一派,石涛开扬州一派,四人的山水画各有风格。他们都竭力发挥其创造性,反对摹古,取得创新成就,其特点分别为:2 {0 I' f; Z/ n4 B


" A6 m" L6 o8 |5 Q
石涛之画,奇肆超逸;
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
髡残之画,苍左淳雅;
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0 J8 E/ j! h/ Q& E  l
' Q; G2 U# {' k2 l8 @

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都有较大的影响,近代的吴昌顾、齐白石等画坛名家都对他们的山水膜拜有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明初四僧笔下的那山那水,感受那份来自大自然给予生命的纯粹美好吧!


$ [" W. h& [9 c: C, ?
一代宗师——石涛

8 k3 m1 Z$ O. U/ n+ r
3 o; `" n+ g' u9 k/ S

石涛(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

" z$ x" z/ w; ~

+ R# z0 v5 N* m! z- Q% W6 P
石涛山水立轴画精品6 o( y3 ^- @& j7 k$ }- j

* |+ T* f$ j6 C3 ]. w# m' }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4 K& g+ d, l. J
0 f* M  A# i/ M# T. p
石涛 西津野航图
( d* k# x2 z7 _1 ^6 \7 W3 M7 {- K
石涛 水容侵古岸
1 g3 l. O, t" X
石涛 松风草堂

4 S+ s9 a4 N8 e0 z, e3 u1 a9 c1 b
7 b' G4 c. v( F. M, O- S
石涛(款) 深山秋水图
: \* ~6 ?5 z8 T* Y# j- l" d

$ V6 K$ |5 N7 H. F, `+ l石涛 古木垂荫2 ]" O. O3 d; b. N5 E
" N" Y9 k/ w$ E6 J% {
$ q0 k5 w$ M% L( q) c. i" J+ c
石涛 溪岸幽居
$ Q# I+ q7 \+ e- _
, s$ k# k* O: P
$ V1 E! N0 H8 @6 x, A% J" d: L
石涛 溪桥野色
3 W# T# {$ A& j( j) q" v6 q1 x7 {* O
# q5 i2 z" L6 x- `8 T3 Q) a3 g9 b
* a: j" r# ]" V
石涛 南山为寿) V1 ?& E5 j" d8 a- W. H

$ t1 r% T0 q/ i# _5 p5 c
. i2 S) b3 n* S* U- b7 M2 V
石涛 松风涧水图
$ V6 z7 \; s" }7 I- N" B
9 H5 Y, c1 a9 |  Z7 d# a3 r, u

) a( x/ t( L3 [) N: S石涛 松山茅屋
- W% q( U, H0 ~4 V! w- n
2 \5 j* T5 d6 o* M3 m, c1 h% x
8 U4 [, @/ L- e6 Y4 [$ |* K2 \
石涛 松溪茅舍
) H2 {" k( o1 q' I

5 v2 s1 U4 e  u) s  z

$ E7 L& S( d( `$ m4 f% ]4 \( W* [, s石涛 松荫研读图4 _6 Y, S% q' B3 ?
# h: O/ J8 X5 b9 q# L
8 |5 [2 i! |6 ?% }  R+ g$ }) g
石涛(款) 松鹤隐居图
) N- \; E0 f1 C

9 B& L0 r  ]9 S8 ~, h
) q$ W: A8 _# e5 T4 p! s0 q
石涛 西樵苍翠图 1694年作
* [: W8 z2 R6 @0 o8 D4 ]
9 z6 `9 x- e3 ^* K& {

3 r% u$ b' K1 i; v& l  f" u  a( s石涛 霜林扶杖图, R+ @6 ]; W) c! k
" T" L- T% Q& U

1 I" V  g5 Z7 o# D2 j, m: g石涛 山水% W4 X+ E- F; ~& {
! l- p7 ]7 I  A+ D$ M, W

2 g3 ]; M0 M% C  ]! w石涛 山水
1 n3 o; z8 w7 Y+ N

, p6 }  m% F" m1 [: C
/ t1 k, @$ m$ r
石涛 山水  M! L% H# o. i0 x' X

' t# U6 ?, u$ G

% i' e1 Y  L: t8 N; J石涛 寒泉云深图
8 P8 m: o- Z9 ?4 D/ a- M
+ z! \) e: G2 T+ i+ c/ h; A

0 ?# v7 d5 g2 @6 x6 l( p石涛 莲花峰图

+ ?: O7 X; a. `5 x$ N2 O* s2 N

7 \4 T3 w& D1 I# D石涛 松泉幽居) U/ Z+ q, {/ p9 q# \; j
, P% ~0 {/ r# Y) S' v0 ^
6 x$ J) K, @, w7 t; B5 U
石涛 仿倪瓚秋山幽居圖
# R1 J* }6 E) J' t" O" ]' L

* V5 v) v7 ~& ~* b1 N

: f) M5 Z! z6 _" U. D石涛 黄山紫玉屏图
; P% U( F2 n1 H* l: w6 _* A

3 ?2 F/ h1 l  }
/ X- T2 H2 x/ g* l' o5 g
石涛 寒山石径图

  h8 L' N8 o$ ^& l* S
; m& q* Y/ r- T7 W! n4 U4 Y$ ]石涛 看松露滴身 1702年作# ]( k0 c: C# N$ P' o$ _' x& M: U

" E5 t" e4 f/ `1 f
  y( O+ b5 t- s/ g+ v/ E1 T: t
石涛 江上望南岳9 d7 J" M5 a6 R6 N8 p, x- i

* |- V  H- N( s+ N4 k
6 g! X. ^) u' A- ?- Y0 E
石涛 垂钓图 立轴
$ q" d- H3 n  F1 Q

3 L8 ?- }& r8 Y  x. ~石涛 山水

/ E" J7 {9 g  R. t6 y  }. S$ V3 J( }

# U2 f6 s& d, f- T2 z+ B# T石涛 山水
. h( E5 u3 y* V8 q* F% k

+ q) ?+ d7 n! ~, j0 y  f% Z石涛 山水/ G, T: ^- I; o- B

1 S" y/ S6 U5 S& X9 [4 l
3 }) I) R) ^; i
石涛 山水
; N/ M, a, z" R( d- U$ c" [

" y& [3 ^6 W. _& I2 M: \

! |! u6 x6 s' n1 t' \" }8 L石涛 洞庭放棹 1697年作

. ?2 ]/ D+ L" X- w9 I
长夏山居 石涛(清)
3 O: L/ n* k' i% t5 J1 w% H3 S
石涛 秋山行旅图
- u$ b# _4 }( x) [' ~- `
石涛 千山红树图

; B% n/ J+ ^4 X( U0 o" b
石涛 海潮图 1692年作
3 I; I, _' K  O4 Z) Y5 N5 l! d
石涛 鬼面峻峰图

/ _4 p& T  e6 O6 B1 }- h2 H; E' b
石涛 古树茅屋图
0 @  \; Q6 N( N, {' m
石涛 法李成溪山寒林图
4 ^+ U* G, P/ o7 E' I# d  y
石涛 洞庭秋风

4 {2 B+ @; {# X% H( e1 [
石涛 东苑菱花西苑藕 1695年作
1 T# ^$ o3 g0 L, i
石涛 东坡诗意图

* `$ v7 W, _0 `. M: _7 E+ ^% P
山亭喜雨 石涛(清)
- F- h' V2 M6 ]

石涛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 @$ y" Z, [& u5 ]* i  Z+ t# z
节艺彪炳——八大山人


" Y. f; h* x! E+ `8 K' [% ]# ?$ e
$ H( f3 x: O( y3 N$ ~

5 k3 e2 ~; ^5 a  h2 t( S. u' t

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 v8 {" C6 D: ?& w0 x, O5 C; z

/ ^3 K: |* l4 ~+ n2 w! l" u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多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他用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却绝无秀逸平和,明洁幽雅的格调,而是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


+ o( C: P6 ^6 [" Q

0 d0 j2 |) \, ^! e8 ?- ]+ \

他的用墨不同于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润明洁,朱耷干擦而能滋润明洁。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朱耷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朱耷与别人润得不一样。一个画家,在艺术上的表现,能够既不同于前人,又于时人所不及。有评论说:八大山人山水,看似怪异、荒率、粗糙,多类似恃才放旷、初学之作,然细品之,则似见黄公望之繁茂;董香光之清净;倪云林之简远。更其出三者之右者,则为诡异奇伟,直入阿罗汉之境界也。

: u0 e3 |2 `" p: K& r, ^
# {! E) Z5 H! |& b" }! R) B
书画巨匠——髡残

" m; G1 A/ U, @5 d& A4 i; c. b

  x, e# B* {! x6 G9 W' P3 o

0 H- {3 q* o3 q* f$ U

6 v3 Y$ W5 D8 G+ a" z
清 髡残(石溪) 人物图页 纸本 淡设色 纵38厘米 横30.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6 Q0 J2 Q( F& Y( F( C+ ]4 v( u

髡(kūn)残(1612-1692),清画家。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与石涛合称“二石”。髡残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水中度过,经常驻足于名山大川,在山林泽薮之间,侣烟霞而友泉石,踯躅峰巅,留连崖畔,以自然净化无垢之美,对比人生坎坷、市俗机巧,从中感悟禅机画趣。


* Z% x% k  m% M/ I9 i$ B4 w: M
8 x- j1 h( Q1 `( S' j, `9 J8 E
清 髡残 层岩叠壑图 轴 纸本 浅降 纵169cm  横41.5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3 @  S* }' S6 p# n" i5 ^% o3 d

石溪(髡残)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而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又近黄公望之法。在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结构严密,稳妥又富于变化,创造出了一种奇辟幽深,引人入胜之境,他喜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使得笔墨交融,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使画面产生雄浑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


* N" f' [2 p! @( v  ]* p; B

+ H+ y) N. W3 j) U) z清 髡残 松岩楼阁图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41.6厘米 横30.4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 d8 E- Z: S: G2 J+ b

髡残性直硬,脾气倔强,寡交游,难于与人相合。这种强烈的个性表现在他的禅学上是“自证自悟,如狮子独行,不求伴侣”;表现在绘画上则为“一空依傍,独张赵帜,可谓六法中豪杰”。他自己也说:“拙画虽不及古人,亦不必古人可也。”髡残作品中的题跋诗歌多作佛家语,这不仅因其身为和尚,而且在他看来,禅机画趣同是一理,无处不通。如《禅机画趣图》轴、《物外田园图》册的诸多题跋,大都是借画谈禅,因禅说画。融禅机与画理于一炉,是髡残画作的主要特点之一。

- b% p8 o8 X# Y' a# G$ F, m0 \6 B

( Q: p  l  a+ c2 E清 髡残 秋晖蒙钓矶 1661年作,125.5×40cm。题识:绣岭宫前西日晖,忽惊岚气上人衣。人家隔岸留残照,楼阁经年掩翠微。游子不知秋已暮,蹇驴直与世相违。何当写我临流处,黄石桥头看钓矶。千尺飞流落半空,散为烟雨尽蒙蒙。草堂留在匡庐曲,头白归来睡霭中。辛丑(1661年)秋八月华公北归留此纸属余涂之,幽栖石溪残道人。

/ P) `& S% ~1 f0 f) b4 t

3 u' I5 Q) i8 m% z. o  V
清 髡残 苍翠凌天图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85厘米 横40.5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4 x- }+ f3 X( f+ E) d  o9 I
# E1 ?. O' K. S' R! S: R: C) |
清 髡残 结社林泉图 立轴 纸本 水墨 淡设色 纵120.1厘米 横61.4厘米 (日)泉屋博古馆藏
/ k' h" v7 w4 t4 t) T

2 R  ]0 R6 \0 ?- m  y雨洗山根图 纸本墨笔 1663年作 纵103厘米横59.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W5 h( v& {* y, c$ s

6 W% z; B0 l: l0 V! f9 G4 b
- U( @6 L& V& y( i' H2 P4 W- d9 e
书画卷 纸本设色 1666年作 上海博物馆藏

* F$ f* o4 r; _  @
6 E% w% K* a6 \
行脚风雨图 立轴 纸本 1667年作 (168万元,2010年12月北京匡时)

7 r8 E+ X/ m* v, z( U

+ ]9 p" h" j' Q' ^2 m# u
山水图 册页 纸本水墨设色 纵37.5厘米横76.2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 y; W( l2 w. d/ H2 Q

% A7 S  m3 h1 |7 L# u; Q9 s松岩楼阁图 纸本设色 纵41.6厘米横30.4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 A* \, i* l# B& Q; {" y
7 p3 w- J* j! y, K
山水 镜心 设色纸本  1666年作
. l) q1 H. y# z& Q9 `% X( g

# V4 g: X( k3 y5 S" D% u: m8 ~人物图页 纸本淡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8 p- l5 \- b! _6 E& V; ~
8 ^# x9 S7 e9 Q& ]' Q
清 髡残 山水图 册页 纸本 水墨 设色 纵37.5厘米 横76.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 M1 `( u3 i4 a7 y; ]
( |: c: E" n& a6 [# d$ m5 ~
清 髡残 云房舞鹤图 立轴,纸本,水墨,淡设色,纵90.8厘米,横26.4厘米。(日)泉屋博古馆藏

3 c/ S5 c9 i7 i0 q: P

# C# F2 E1 k& F  \, G7 ?: }
清 髡残 仙源图轴 设色纸本 1661年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8 T( v* V0 q* ?. N- _  D  X

: Z: e8 Z) I$ @0 I: v) [清 髡残 山水
# {' Y: M8 z" O' Z
溪山晚兴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662年作
* Q9 e0 s/ `( b8 x4 Q& W
' l5 t! @: x- x8 a4 _' U9 q) q/ O2 A
7 s! P; m8 _- s& S4 @1 G7 R* W# K: t
- S, ]2 b% J) u* I9 y( {& Q- \% r& }
4 M5 ?8 o/ B* \* S' l0 R" f
黄山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670年作
' P) z8 s: y- p6 q+ ]

. b: j7 d7 K2 E1 C" d
6 R# }* b4 k- ?8 U& K$ L- s
$ X# I: m( _) r9 D
梅花古衲——弘仁

+ W* s/ z: X( j! H1 U( G1 W% P) e6 m

6 c" R' I9 P" S3 T

弘仁(1610-1664),清画家。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明亡后于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字渐江,号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擅画山水,初学宋人,晚法萧云从、倪瓒,笔法清刚简逸,意趣高洁俊雅。尤好绘黄山松石,为“新安画派”创始人,和查士标、孙逸、汪立瑞等四人并称“新安四大家”。兼写梅竹,工诗。存世作品有《枯槎短荻图》《西岩松雪图》《黄海松石图》等。

# }% g( E. B  D
4 |3 G& W( q" i7 O

弘仁出身贫寒人家,性格孤僻,他是明末秀才,他晚年经常外出游览,流连于武夷山、黄山等名山,明亡后入武夷山报亲庵出家,皈依著名的古航禅师为僧,法号弘仁。受大自然的熏陶,他把自己的感受融入画中,促使了他自身风格的变革和成熟,其画风自成一格,能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腻处见苍劲”,山川奇秀多姿,少荒寂之境而多清新之意。

6 B2 s$ E1 C) R. P: @9 f" C
1 |- \; _( e9 z- ^

弘仁善画山水,初从学孙五修,又师事萧云从,后宗四家,他的作品相当简洁,笔墨苍劲整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相比倪瓒,他的画没有那么荒凉,多一些清新的感觉。


  A$ R# ~5 @; j& b" z8 D
弘仁溪山寂静立轴水墨纸本
; z# N  y6 |  b% z
弘仁松岩放艇立轴设色纸本
/ z: M* f. ]" k2 i( y3 H* |
弘仁 溪山清幽图 手卷

, I; Y& L/ g5 s; N6 O5 z
弘仁 山水 立轴
+ d! r; B4 P: `
弘仁 山水 立轴 纸本

- _- a% B- l) H
弘仁 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 y; [. Q9 @8 n% v1 _& S& R, C# c! |
弘仁 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 v% n' B" {# |' z2 j- O1 V
弘仁 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2 v0 P' m& Q0 W1 g& t
弘仁 山水 镜心

5 y7 ~9 ~/ z0 y0 T1 W0 Q( e6 c
弘仁 山水 册页 (十二开)

+ J3 l1 K) T+ N. Z$ ^
弘仁 山水 册页 纸本

1 I& v8 ^5 X9 k3 T: R
弘仁 山水 镜心
' A5 E2 W8 @' Y5 _/ L
弘仁 孤帆远影 镜片连框 水墨笺本
; Z! M8 V# p  ^( Z2 Y; U6 `
1 F# r0 j, o4 @3 ~* X4 E) x
/ `& u! R- F( W" M

& T0 X( \# B$ X* |6 q
5 J7 @5 O! x1 S0 w! b: s
) N1 R* G) P" V6 g
壹号收藏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4572-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