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c4 D& ]/ t* y# F; t
/ r" w" }& ~: s
" Q6 x3 \0 G" h4 p5 S& x
范主说:愿你们都幸福~ (文| 慕容素衣,授权商务范发布) ) f, i" h8 U8 S4 ?- z
*前言:好的爱情,经得起烟火,守得住深情。在有情之外,还有趣,更是加分项。周有光和张允和就是这样一对有情有趣的伉俪,他们相识相伴78年,夫妻70年,这样一对世纪佳人的故事诠释了,理想的婚姻状态是怎样的。
& m- t2 `, q! W: L! R7 I: e
* }3 [3 _" ^) v* T% L+ m2 H. Z% B+ g1 P* s2 L" D4 P0 p: L
理想的婚姻状态是什么样的? ! O3 S! X3 F# j u( v" I0 D) ]# t
# r3 W& L# P% H* a
有句流传很广的话说出了大家对理想伴侣的期待:一辈子太长,得找个有趣的人白头偕老。3 G2 p/ E' v2 R; j" y8 H
2 I% K! p! P. L0 j* \5 s& A2 [( K! G ~: x" I
这话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实现却很难。
9 [1 m: P/ o- G他们相识相伴78年,夫妻70年
: p( c! I" I, }; y* Y$ j! y# O" T4 c, ~ j8 H( B" E# u
首先,得有两个有趣的人;其次,这两个有趣的人得恰好看对了眼;再次,他们最好还要活得足够长,才能达到“找个有趣的人白头偕老”的境界。5 c) H* C7 I1 D4 K0 n
/ @- V8 Q" g) n4 b8 [% X4 b
0 |" q+ C; l7 O# p* m! D在民国众多伉俪中,能抵达这一境界的夫妻并不多。很多世人推崇的神仙眷属,大多只能做到“有情”,要想达到“有趣”,还得多一点幽默感,多一份俏皮劲儿。
5 r& ^2 N! `3 I: f; s( D+ p, \: @2 _$ w& n9 }* N
9 c. W. b& i% C1 p9 Q* ]0 `: `
携手走过百年风雨的周有光和张允和,就是这么一对堪称凤毛麟角的夫妻。他们俩年龄加起来超过两百岁时,仍能举“杯”齐眉,两“老”无猜。
5 Q; t7 D0 \+ }6 b " I# ]' a# g; |! t" V2 o
☞1.
# {" X* t+ j. L4 c& ]2 ~
7 c9 r/ m, x3 Q) L# d1998年12月21日,国际教育基金会举行百对恩爱夫妻会,年近百岁的周有光、张允和是最年长的一对。. r2 x1 X5 e: ]! t# A
![]()
$ w/ @2 ]. e7 b B' _- q8 g) c7 c* M
- M# x/ \8 g5 k: V# G f+ G; c, O+ f
岁月没有消磨掉他们对生活的激情和对彼此的爱意,他们越活越有味,越爱越深沉,一个是新潮老头,一个是白发才女,真正做到了“有趣到老”。
, j* R6 f; h9 d H- ~1 P+ ]% ^2 k. G# `! j) u1 [
5 `$ O! @; ]: {% T, L
张允和是谁?鼎鼎大名的合肥四姐妹之一,她在张家排行第二,被称为“最后的闺秀”,张家人则亲昵地称之为“小二毛”。
E# h5 z$ |# e' U Y' Z. z- |9 a4 c; a# o4 s0 ^
) c3 ~# [7 G! I7 T) S$ c张家四姐妹中,就数她最活泼、最爽朗,从小就深得父亲张武龄的钟爱,每次出门,都喜欢捎带着她,“小二毛,来!”父亲出谜语,制对联,她总是第一个抢着作答,人送外号“快嘴李翠莲”。
# o6 G w; H r6 V* n% D) P* v! J* Y' K l5 y
' \! @8 h& E& k2 A9 q( J8 H
小小年纪,她就一肚子的主意,父母让她当四妹充和的老师,她就耍起了“小老师”的威风,给四妹改了个名字叫“王觉悟”,意思是要妹妹做个懂民主、懂科学的新人。
* y0 c$ P/ y4 [3 I
. o+ z% {0 c* }% \# z+ B
( ?, S7 [0 n# `8 w& X孰料妹妹反问她:“你既是明白道理的人,为何要改我的姓?我姓张,不姓王。”她被妹妹问住了,气得拿剪刀去拆书包上绣的“王觉悟”三个字,“觉”的繁体字足足有二十个笔画,拆得她满头大汗。这起小闹剧,日后反成了姐妹间的温馨回忆。+ G& W5 d, [0 Y: u8 A* B
' Y! ^5 e/ A* ?/ {3 t
Q8 o# @$ a6 H/ Z张家姐妹从小就跟着父母听昆曲,耳濡目染,慢慢都学着在家演戏。
3 X1 U" y( f9 ?8 \7 Y8 J- P. E3 l; T2 Y. t; G, r0 m
% A8 e- v+ O) P% ^
姐妹们爱演《三娘教子》《探亲相骂》《小上坟》《小放牛》之类的戏,大姐元和、三妹兆和演主角,我们二毛允和呢,则是永远的配角,为主角们插科打诨、开锣喝道。% g/ @/ |6 \: U
6 Q+ u O% Y8 `. p/ c" P
/ ?' Y" \0 ]: H1 X s7 d1 O她还专爱演丑角,鼻子上点一块白豆腐,勾上几笔黑线条,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小琴童、小书童,非常符合她活泼灵动的性子。* Q, u4 y, t3 C$ r) q9 }
9 r% z5 _8 |1 ~8 E! _. F$ _- `) |: ]2 Q
很多人演配角都会为自己抱不平,允和则高兴地回忆说:“我认为配角很重要,现在不是有配角奖吗?我的童年如有配角奖,我可以受之无愧。”后来,她在学校里、曲社里都爱演配角、凑热闹。
: u) n1 B4 m( V( N
2 T, ?/ V7 o) a/ u# }, F
1 F2 W2 k5 R- a7 R在三妹兆和和沈从文的婚姻中,允和可以说是一个“最佳配角”了。
$ j1 b" F* y& H r
9 r% C6 B L$ o* g r+ d' @% f7 K$ } b& `! q1 m+ I2 O; ?
沈从文苦苦追求张兆和而不得,索性追到了她九如巷的家里来,兆和不想见他,是允和劝她说,他是老师,你是学生,做老师的到学生家里来,总要接待一下吧,你就对他说,我家里有很多弟弟妹妹,欢迎来玩。兆和听了她的劝告,沈从文才有机会进了张家的门。; e K2 j5 Q) n J3 g8 V, }
. H6 D$ |" D% p3 J. O3 J8 p0 j5 f
' P/ a0 Q+ m. C: }; T后来又是允和代沈从文向父母提亲,开明的张家父母一口就答应了这门亲事。允和非常开心,连忙跑到电报局去给未来的三妹夫发了一封电报,上面只有一个“允”字,既是应允的意思,又包含了她的名字,一语双关,可见张二姐的机智。沈从文对这位二姐非常感激,到晚年时还戏谑地称她为“媒婆”。
1 b$ K+ \( |; ?# D; y: M8 o1 ~
) C7 g( k; L7 o
6 v Q+ n9 f/ A1 S☞2. 6 `/ |, r, B% X9 Y+ a
尽管允和在曲会上演了一辈子的配角,但对周有光来说,她却是始终不变的女主角。4 e" L, P3 Z3 D4 ^$ Z, P
% n: K+ z- N- u8 O
6 v; Z$ a' B% G6 Z: k周有光先学经济,后攻语言,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F9 B8 T2 V" S; D4 M8 [4 z
4 C# `5 F. [0 V% _: Q& F8 f, C8 k9 ]1 m; [+ [6 g! s* a
作为一个经历了百年沧桑的“四朝元老”,周有光给人最大的感觉是处变不惊。他一百一十岁时,别人问他长寿的秘诀,他说是“不要生气”,因为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Z7 }, S" M1 I) I. }& D- }+ g
0 |. P- g( s4 C
% f) Z. R% M4 j+ \其实除了淡然处世外,活得生机盎然可能也是周有光的长寿秘诀。+ M) l d1 F4 i. ~' L9 T
* q- _+ d# t9 [. G; C# X4 U2 \+ G
他年轻时就喜游历、谈锋健,爱好十分广泛。小时跟着老师学拉小提琴,很有音乐天赋。老师让他每天练四个小时,他却说,学琴只是为了好玩,并不是为了成为演奏名家,于是照旧按自己习惯的时间练。1 a0 T% o5 d# n
$ U% |2 n. g" u9 {* T
/ ]2 P9 g# w) L; K8 t十年动乱时,他被下放到宁夏,和教育学家林汉达一起看守高粱地,仍然能够谈笑风生,好像是在对着一万株高粱演讲。
' Y# g0 T* i1 r
9 ]3 Z! y' P8 D9 R2 d8 T% j F2 q( W% U1 K+ _. @: Y. P7 H
八十五岁那年,他离开办公室,回到家里的小书房,看报、写文章,那间书房仅仅只有九平方米,他却安之若素,还饶有兴致地撰写了一篇《新陋室铭》:
' ]. {+ F1 h( A/ X3 Q ; F5 A8 Y) j$ {0 f
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郁的树林, 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鱼群。 这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义的快乐自寻。 房间阴境,更显窗子明亮, 书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 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 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 …………
( f* K8 b' q( X4 n9 O/ k九十多岁时,他头顶上的头发都掉光了,他却笑着说是还没有长出来,依然像年轻时一样,随身带着几块洁白的大手帕,时不时拿出来擦擦脸。2 s/ I+ w. q/ }' J6 b! k$ K7 [
- o* e- A$ \0 S7 u \☞3.
6 h% R% y, @9 I0 V! J# P. o" }" c, o: J. M, w: D
说起来,周有光和张允和的结缘,还要归功于几块大手帕呢。- ^! ?5 p, U) r
- S$ `/ V, ], b6 P0 K
0 x9 y5 [: @% y$ P1 f: N- o晚年周有光回忆起他和张允和的恋爱,用“流水式”的恋爱来形容这段关系。两个人的相识相恋,没有经过大风大浪,而是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
- G3 S+ _7 H( K' W3 t( D' z. W/ {
3 {( C% `6 K, J7 R U
4 l' F6 x/ s$ R张允和和周有光的妹妹是同学,两人由此相识。两家都是望族,但周家已经没落,一度连周有光念大学时的学费都交不起,所以允和常笑称自己戏曲看多了,有“落难公子后花园”的情结,不仅没有嫌弃周家家道中落,反而认定了周有光是个“落难公子”,想去搭救他一把。
' z8 h. P$ `* Z6 K# P. M. d5 [& m. f9 {8 @* q; L# y) W9 k
& {; R8 a, M: i) j/ E& ^& U8 |& M张家有十个兄弟姐妹,周家的年轻人也很多,两家人常常聚在一起玩。在九如巷的小型曲会上,张家姐妹唱戏,年轻的周有光会给她们拍曲,没想到,这一拍,竟然就持续了一辈子。
; ~) z* h+ Y* U
$ \" G0 ~( C+ `. `6 w8 I8 `
2 }( v/ g3 j7 K9 H可能是因为性情相近,周有光和张允和做了很多年的好朋友,直到有一天,在上海教书的他给还在杭州读书的她写了一封信,信中的内容很普通,没有一句有关情爱的话。$ U) P+ h8 \! j: A) ]
- y2 \: S0 U4 P2 [
" j6 J# s' D) F! y$ u+ G: N允和收到信后,还是很紧张,和比她年龄大的同学商量后,才敢回信。暑假两人再见面时,已经没有以前相处时的自然,可能爱情的萌芽都始于这种不自然吧。+ A3 N+ H r: {3 v4 X! i9 C! w
9 e* C1 R% h. g; t
# F! b2 y* W" n+ x9 o7 Y! h5 b3 I很多年以后,允和回忆起和周有光挑明心迹的那一幕,清晰得宛如昨日。
9 o4 m" d( E2 l5 v, y8 ~; U3 G' P K5 `# Q4 b# ~
2 X* B! `1 d! p+ O7 @5 _
那是1928年的一个星期天,他们一起从吴淞中国公学的大铁门走出来,一直走到了吴淞江边的防浪石堤上,两人没有手挽手,而是保持着一尺左右的距离。1 ?& h1 y/ v6 Y3 O7 F
在温柔的防浪石堤上,他掏出一块洁白的大手帕,细心地垫在石头上,让她坐了下来。可能是太紧张,她的手直出汗,他又取出一块小手帕,塞在两只手之间。她心想:手帕真多!8 G: l& F& _/ C) k
, r' n' }4 A7 A
! E8 y0 {4 I. G( C$ H6 S隔着一块手帕,他紧紧地握住了她的手。
$ X9 x* n) i6 _ }8 z$ ^' l
7 Z5 z t4 F8 y' I% b
6 t/ Q4 Y$ L' k; l6 Z; r回想起这一刻,暮年的她动情地写道:一切都化为乌有,只有两颗心在颤动着。$ o% @) d! t' h9 R; z6 f: o6 C
3 Q. d2 q5 s$ U" N
) s0 r7 i- S1 Y. O i& q从那以后,她和他无论欢乐幸福,还是风雨突变,都没有松开过彼此的手。4 K' }, X$ N8 c
1 t% I ^% ?5 C# Z- B6 c" _% p( ]☞4. 5 a7 |5 d6 Q( R, K5 [
9 q, X& z! b' M2 ~1 K
他们恋爱期间,发生了两段很有意思的小插曲。
4 _. W" r. A0 a5 w) r. h5 l
+ d+ B4 L7 z1 q G1 l
- ~3 \; @" r8 [9 e t, Z一个周末,周有光和张允和相约在灵隐寺见面,那时候的寺庙,常常成为书生小姐谈恋爱的地方,《西厢记》的故事就发生在寺庙。! n. f! g; @) g8 M
3 f& } Z; c* I: }% l
; v ~0 g. M# O5 U- O- _两人肩并着肩一起上山,始终不敢手挽着手。一个老和尚一直尾随在他们身后,他们走他也走,他们停他也停。这对情侣心想,这个和尚也太不识相了,于是索性坐在树下休息。岂料老和尚也坐了下来,还问周有光:“这个外国人来了几年了?”
]+ T0 y6 R- b1 B J
: P' B0 M* b0 C: \/ K3 x
9 k2 T& D! R1 V( @+ F原来允和鼻子很高,轮廓分明,所以被老和尚误认为是个外国人,这才好奇地一路跟着来瞧瞧。
& v8 w h1 O ^9 t0 I8 l/ A. X
* x: k5 u. y, u0 g( w) V7 x, r1 t! ]
周有光不动声色,笑着回答:“来了三年了。”3 W& L6 C) h# s+ L* [# [
^: `1 j& S) T
* K1 J2 o5 k# o7 q* e6 a老和尚说:“难怪中国话讲得这么好。”- t. p5 O% s9 c; z; z8 J' _
% @2 K& |7 ^9 [5 O0 N
+ Q/ y( v9 q+ i+ o7 [9 L
☞5.
/ k& S( J8 C; Y/ [/ p
7 U, J6 e+ N- u- K( w% K热恋中的人难免要安排各种娱乐节目,有一次,喜欢西洋音乐的周有光特意请还在念书的张允和去听音乐会,地点是在法租界的法国花园,一个人一把躺椅,躺着听,很贵,得两个银圆一张票。
* J8 A1 I: I" }! _, A7 Z& K3 \0 d; ?' K1 t" D
) ?3 ]3 A+ f( }" t% T6 _/ \2 a当天演奏的是贝多芬的交响乐,没想到,在雄浑激越的音乐声中,张允和听着听着居然睡着了,这位张二小姐,打小喜欢的就是昆曲之类的中国古典音乐,对西洋音乐实在是欣赏不了。. R) d' b' \4 N8 `; N
6 c# u2 `) o; F: b. L+ `9 j8 `/ Q- B+ I, c% X" f: ]
周围的人难免投来诧异的眼光,周有光心里也有点打鼓,但还是淡定地听完了音乐会,其间任允和在躺椅上酣睡,并没有叫醒她。
4 B$ N4 i. V, a0 S* N& y
6 N1 Q$ J5 n) y! P' L6 A2 m& Q) ?- ]7 Z- x. }& L5 m- ^* Y( d5 W( d3 y* q
换成其他人,也许会埋怨爱侣不懂欣赏,周有光却完全不以为忤,反把这当成了一件趣事,可见再合拍的情侣,也需要有一颗懂得包容的心,关系方能长久。
' F* a7 _2 G0 k6 n+ v
/ o( ~+ j7 t; I9 H% I$ Z& V# @/ Q5 q☞6.
5 r- \/ F$ ]% D. ~) N相识十年、恋爱五年后,两个人准备结婚,定下日期后,允和的姑奶奶出面阻止,认为喜期定在月末不吉利,是阴历的尽头日子。于是改为4月30日摆酒,结果发现是阳历的尽头日子,再改已来不及了,只好如期举行。允和相信,旧的走到了尽头就会是新的开始。 r: }9 D& q' u# g1 G: {1 W! X
' }8 h+ u9 N4 P, ]# k. r
& M0 [. h9 |1 q; T# @" v( L4 E& X
婚礼很简单又很新潮,四妹充和唱昆曲《佳期》,后来成为张家大姐夫的顾传玠吹笛伴奏,还有一位白俄小姑娘弹奏钢琴,称得上是中西合璧。 w% o* I, e# H) R
![]()
. [( k' E& |) d+ p5 h- ?# `- g3 G8 C P% A; y @* l
P4 z% o# U: O$ @
允和是张家四姐妹中第一个结婚的,起初张家人并不看好这段姻缘。照顾允和的保姆拿着这一对新人的八字去算命,算命先生称,这对夫妻都活不过三十五岁,连三妹兆和都说:“二姐嫁给痨病鬼,哭的日子在后头呢。”
q9 o. V6 Q. T3 s$ `; T5 W! F
2 ~- k/ X V5 B4 i+ Q3 Q7 ]9 t- P+ x [' b
尽管如此,开明的张家还是没有阻拦他们的结合,还给了新婚夫妇两千银圆的嫁妆。他们用这笔钱出国留学,并乘坐当时最豪华的游轮“伊丽莎白皇后号”遍游美、英、法、意大利、埃及等地。' @0 O4 q m* q$ M
/ e+ S6 A C% w! p; G [8 V! S* G3 \, h/ q g1 R
结婚前,周有光有些忧虑地给允和写信说:“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允和回了一封很长的信,表明了一个意思:“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的。”
0 J# z. g& q3 W
8 S. _: @+ H$ V C( p! m6 O: J3 l' w! k
他们果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幸福,两人共同生活了近七十年,允和活了九十三岁,创造了白首不相离的奇迹。
" O0 u7 Y6 F4 T' a! }
; Y, z; X5 J) J, e0 o j ]% @
- k1 K+ C* P7 c: q9 ~/ ]; |% J, Z& R& U1 E4 G
七十年的婚姻岁月,就像婚前一样,仍然是流水式的相守相依,其间不乏风风雨雨,抗战时他们经历了丧女之痛,“文革”时又受到打击,他们却用天性中的乐观和热情,将每一天都过得生机盎然。
) H' F( }/ Z- Y9 y% L: @" d8 w. R L$ i( x# O
☞7. , m2 D9 t. l7 A7 T6 Q, a
这对恩爱终生的夫妻身上的共同点很多,其中最大的特点莫过于乐观和活力。
& q) M$ ], C/ R) K! I- {5 _晚年的周有光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张允和的乐观人生》,在他眼里,这位夫人既是人们所说的“最后的闺秀”,又是充满朝气的现代新女性。9 F0 D6 y9 ~% A5 V( h
8 t' l' l" V+ @6 l9 U, ?9 h% l* o
0 t& \" a0 a. ?" ?
她学生时代的作文,把凄凉的落后时节,写成欢悦的丰收佳节;她参加大学生国语比赛,自定题目“现在”,劝说青年们抓住现在,不要迷恋过去;她编辑报纸副刊,提出“女人不是花”,反对把女职员说成“花瓶”。
3 _% i5 @+ U v5 ^' _& o( o% S
) L% A) X" L- Q8 B5 ?2 H; E" d% U8 m在干孙女曾蔷的眼里,这位张奶奶的性格恰如宋词,既婉约,又豪放,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也有坚贞不屈的一面。0 _. R& u% b4 u% H, |
4 ?7 E" j9 _$ C. E9 d1 Q% r
3 ^/ p4 h" F4 Z& T8 n6 z“文革”期间,红卫兵来抄他们的家,可在张允和看来,这些红卫兵只不过是天真的孩子,这个时候化身为十分严厉的导演。她自己呢,平时在戏台上扮惯了小丑,在这非常时刻,也就当是在演戏陪孩子们玩儿吧。( g' G8 E0 ]3 s. x
1 I5 q& T) P- `$ q9 B' x
3 c( `5 p3 u* }7 e1 s; |4 a回顾这场风波,她一点怨气也没有,说:“我的孙子在我面前耍猴,我生不生气呢?当然不。”
* o% u/ Z4 q5 v' Y' e9 j& j# ?/ C8 l7 z- f1 X3 T
+ M, x4 k* k6 G. ~
都说人生如戏,人啊,有时候确实需要一种游戏的精神,这样才能出乎其外,不至于陷入痛苦无法自拔。
* {2 M* V$ `2 q- N- X! C: H8 H! O; y) p6 z& E( o- o
4 W: e% V9 i6 b% O! Z% P& F有骨气的知识分子,在“文革”中多半在劫难逃。当时有人戏出上联:“伊凡彼得斯大林”,周有光随口对出下联:“秦皇汉武毛泽东”。一下子捅了马蜂窝,被打成了反革命,下放到宁夏平罗。: \6 i w, Z0 u$ |) g. K+ ?
. r4 R. [" m$ m/ W z. O3 i, i/ `+ a0 ]$ i6 v$ G
在平罗,他染上了青光眼病,病情危急,张允和则带着孙女在北京借贷过日,并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每月给周有光寄药,共寄了四年零四个月。5 ]$ j' F: X+ i4 n: _
4 U8 Y# ]& [. h9 H
☞8. + s4 ~# U' }0 O, P% I5 }
% V* k! ?0 X8 H6 | p: |
回忆起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周有光记住的居然都是些趣事。
5 Q) g9 [8 ] v7 V/ l3 R
+ s5 d# R$ _/ X1 {+ J: J ]' Y. p2 q& T; a. }3 E9 F& j- {- h
且看他笔下的“大雁粪雨”:“只听到一位大雁领导同志一声怪叫,大家集体大便,有如骤雨,倾盆而下,准确地落在集会的五七战士的头上。”尽管有大草帽顶着,他身上仍沾了不少粪便,可在他看来,大雁粪便准确地落到人群头上要一万年才遇到一次,所以笑称自己运气太好了,遇到了幸福的及时雨。
% D9 u+ E$ [1 z0 |
( o- j6 J! X$ {
0 @( Y* |, U' O/ ?0 ?2 A他被发配到宁夏农场,和林汉达先生一起看守高粱地,这里荒芜,两个老头儿躺在高粱地里,仰望长空,畅谈起了语文的大众化,林汉达问他“未亡人”“遗孀”“寡妇”哪一种说法好,周有光开玩笑地回答说:“大人物的寡妇叫遗孀,小人物的遗孀叫寡妇。”
7 b5 ^% k0 U, O5 V8 K- b- Q: a* I9 Y' O" Z9 S
) V5 h+ d; `9 B0 m就是凭着这种他们夫妇所说的“阿Q精神”,他们总算熬过了劫难。% H2 X; z I- Q+ `
3 y0 S6 X8 I" Q H' d% V
☞9. 0 j) S/ _$ r |8 [8 ^" ^0 l
( @3 z2 [1 B* J' j0 _回到北京的周有光,推出了一系列语言学的著作,工作到八十五岁才退休,仍然笔耕不辍。有记者问他:你一生百岁,有点什么经验可以留给后人?他回答说:如果说有,那就是坚持终身自我教育,百岁自学。/ Q8 y2 {, Y& j; p+ I! g4 r" G
" t% \7 \: l( O7 U
! h! e0 ~5 A' Y一台夏普打字机,是周有光的宝贝,早在1988年,他就学会了打字。
- U* q9 {. i6 N) e
: ~" Q& w! @) z0 r3 O3 \+ o" @) M ^0 h+ J- [# s0 O
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劲头感染了张允和,八十六岁那年,为了重新编印张家的家庭刊物《水》,这位张二小姐决定学习打字。她的老师,自然就是被沈从文称为“周百科”的周有光。
$ U% r C) F8 k( _0 ~% Q- r. y. d5 N! n/ o" u) {
; p, ^% L( H7 T张允和是合肥人,普通话不标准,“半精(京)半肥(合肥)”,老是拼错字,这时候,只需要一句“帮帮忙”,周有光就会应声过来,帮她校正。0 a# y; O* G: i( R- N
& |: L# H0 W2 G4 J
+ i3 X5 p* @& v7 c, Y9 @可以说,允和打出的每一个字,都浸透了丈夫的爱意和耐心,所以她最先会打的就是“亲爱的”三个字。正是用这台打字机,张允和创作了《最后的闺秀》等作品,八十八岁时出版了处女作。
; F; Q+ L9 ]$ Z W
$ l! t/ M. V' V: ~ V4 S
0 P( \+ j9 |/ j- H; H$ `如果说打字方面是“妇敲夫审”,那么唱起昆曲来,则是“妇唱夫随”了。张允和晚年与俞平伯等人一起成立了昆曲研习社,周有光常常陪同她去参加曲社活动。允和七十岁生日时,周有光送了她一套《汤显祖全集》,老太太心里甜滋滋的:“他真是懂我的心思。”( ^1 l7 e* |; o
7 c9 Z. y2 p7 z" S& _: V, j( j6 `& ?1 B/ x) I' a
夫妻俩当然也有不同的地方,张允和是“诗化的人”,富于传统文化韵味,周有光则是“科学的人”,条理明晰,滔滔善辩。性格不同,并不相互抵触,而是相互补充,以音乐为例,他跟着她去听昆曲,她则跟着她一起听西洋音乐。
$ J/ b8 T- V$ n* z. H1 _$ f! [
( t/ C3 ?; T+ j4 d2 e( v: ]! M1 M8 K# d
他们的婚姻生活是雅致和雅趣的结合,夫妻俩经常不定期地请一些“亲爱的”来参加“一壶酒、一碟菜”的“蝴蝶会”,还在酒席上行“新水令”。他们在朋友的帮助下,用五线谱等记下了评弹的词和曲,使无论哪国的音乐家拿起乐谱就可以演唱。$ b4 X- b- p9 [, _, L. f! j; F. p
+ U" p8 `! z* t$ r* ~" m( ]5 d
+ R z; H; M5 `3 @+ ]$ t! [“快乐极了”“得意得不得了”成了晚年张允和的口头语。他们每天上午十点钟和下午三四点钟喝茶,有的时候也喝咖啡,吃一点小点心。喝茶的时候,他们两个“举杯齐眉”,既是为了好玩,更是双方互相敬重的一种表达。后辈们都笑他们“两老无猜”。
) R$ ]; K) S( Q) v0 q% [2 z* o& A9 O1 D
! u4 x& W; x6 f) b7 ~$ S
常有老年人说:“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而周有光夫妇的想法截然不同,周老先生曾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他的理论是,人过八十,年龄应重新算起,九十二岁时,还自称“十二岁爷爷”。
1 K, [. t) B7 A) r1 h. t" |- ^2 N" t) }- s
6 L* X3 c8 O" G/ g |
允和长得很美,年轻时的照片曾登上过杂志封面,出版人范用说她的脸符合黄金比例。她一生都穿中式衣裳,晚年时用黑丝线混着银发丝编成辫子盘在头顶,仍然是个时髦而优雅的老太太。
' n! }8 L( r! k. m! c% @0 `+ U: j; N* n2 w
4 o8 z% V0 O/ p8 l2 }# n% c2 p
见过二老摄于1992年的一帧照片,他们站在花丛中,相依相偎,共读一本书。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宝黛共读《西厢记》的画面。- q9 \7 }' b( L0 f7 z) T
![]()
5 g. j6 g+ Q8 j! X) N
+ q; A( V; y- ]
+ T9 g# `( R5 j& |" C7 a- i俞平伯夫人许莹环生日时,允和曾写了一首诗祝贺,诗中说“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
- `7 e3 o% _7 { n0 c9 ~. D8 i; \9 {& f3 R m7 l- T9 W
_ F8 v! n$ }$ b7 f3 r多情人不老,说得多好啊,只有对生活饱含热情的人,才能永葆活力,将每个平凡的日子都过得有滋有味。这样的人即使老了,一颗心却永远年轻。
w- K! b1 T: {! U2 \4 N0 W$ B; ~5 Q0 z/ f3 s
# v; c2 J9 [+ ]9 f允和去世后,周有光满心空荡荡的,不愿再回卧室睡觉,每日在书房里的沙发床上入睡,沙发床对面的五斗橱上,摆了一排放大后的允和的照片。照片中,她对着他微笑,美丽一如当初。" C d( ^0 Q5 R0 p& s( w: o! _
1 ^+ y8 t% @" Q9 G' I' Q4 ?; Q7 Y$ v& M k6 T, [) x: q" z
ps:两个人在一起,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范主之前写过一篇《相爱76年的韩国夫妇,用一生诠释了最好的爱情。》,讲相爱76年的韩国夫妇。在商务范公号的对话框里,回复“韩国夫妇”就可以查看啦。6 z* N. L" B6 d4 F+ @" S* C
(本文经授权商务范发布|来源:微信公众号:慕容素衣;公众号ID:mrsy66;作者慕容素衣俏皮风趣,故事风格犀利而不毒辣,新书《在最美的时光里,遇见最好的爱情》现已上市)
5 t6 u s9 {( q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邮箱 bfaner@vip.163.com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3805-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