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撩人街拍] 知书|在他的照片里,藏着超越时间的向往

[复制链接] 0
回复
319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12-30 0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9 y% B* y$ J4 q( P5 g3 D# l7 X! I

% e0 i, X: P8 e0 S) \1 A+ W
. m* _& _7 f5 s4 F/ h3 C

4 o/ P$ R! v8 D' a
本文所有图片都来自网络

( c9 \# Q3 w. j3 l; a0 I. Q
在手机上看阿蓝的摄影可惜了。

2 D4 }$ D3 {+ I! }2 R& d6 p
倘若你尚在质疑上帝和灵魂的存在,那么在看过他的作品后,你也许会开始确信:神性的荣光,就藏在那一双双黑色的眸子里。
5 e9 w6 S2 `2 h& f
毋庸置疑。
1 S9 G, ~; z$ c( c- c2 s

( V5 ]3 s9 ?; W2 y! ?第一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颁奖礼在木心美术馆举办的现场
4 l7 F# E  s4 G. D6 L6 i# m
" E( q6 s5 y6 L* G4 g7 f
11月26日,著名摄影家阮义忠将第一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一等奖颁给了冯君蓝这位台湾牧师。' M# t# P) U# k
! \0 z$ s; z/ D! H
面对冯君蓝的获奖作品《微尘圣像》,阮义忠这样形容:那已不是容颜的留影,而是灵魂的肖像。
& F1 `! N. z: ~
3 p, c7 Z4 n# B/ X; g
预备着的童女(The Virgin in Preparing)
/ C7 w7 {# G" c, ?9 @
而陈丹青在看过冯君蓝的作品之后更是发出感慨:

) H& z. I5 y/ H' G  u+ y9 y' }7 o- O0 J( I: Q& u5 F9 i" W! G

2 T2 \# n8 @: H; a- v3 E
“突然看到他这样的照片,吓坏了人。
他其实告诉你,你不真心了,我不真心了,所有人都不真心了,他还真心。”
1 C  v  V) j* L: i9 s- ]$ H% l
9 T8 d% `, G$ f3 k
微尘(Tiny Dust)

3 p: |; h# s9 @0 c6 v6 K# ]4 O
无论是否有宗教信仰,也无论是否熟知圣经故事,相信任何一个有灵魂的个体都会被这些照片感动。

7 |; X1 V) w5 o8 k% j$ ^
它们的力量,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还原了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人类本该拥有的高贵与谦卑。) a7 g4 @9 M$ c. b* L- V

, p/ r- e) B3 @
1 r- Y1 {4 i; ~$ `9 I7 c& [" Z+ l. [
# H! b$ [) w9 M% h1 q% U

( h; u- h1 L$ R6 t1 b
冯君蓝,人们都称呼他“阿蓝”。
* o5 |/ V' D; f6 ~7 J  i! Z; R
阿蓝长得很酷,大胡子、齐肩长发、深眼窝、瘦削身材;穿休闲的衣服,布衣棉裤,颜色都是旧旧的,皱巴巴地挂在身上。很安静地站在那里,有种落魄又流浪的诗人气质。
/ G) w, D$ S+ O$ \+ z# L: I* O* v' S( F
这样的造型,旁人一看就会知道:他肯定是个艺术家。
+ P6 y+ W& ^# ~! U* K' c

. ?9 U2 r0 D$ [8 C+ |7 G7 g, q
, ^* ~, o  Q8 p' R

4 v# b  D) i( G$ q: Q  J
的确,阿蓝是艺术家。

# Y/ ?: W$ ~! N% U- w
他会雕塑,会画画,会摄影,曾经有过自己的工作室,四处接单子帮别人做广告设计。现在,阿蓝是一名牧师,他的教会在台北,名字叫“有福堂”。后来,摄影让他出名了。

2 @" s1 A& o+ i( j" o$ m
然而阿蓝却说,他从来都不把自己当成摄影师或是艺术家,他此生唯一的工作就是“上帝的仆人”。
" d! `' y6 L" H7 R
摄影,只不过是除了服侍上帝之外,小小的兴趣而已。
( v2 ~* T) E& a8 |# x

$ L* C6 o  _* W7 Z

0 s/ F3 S4 R& z3 W, B五岁的阿蓝与母亲
/ K, f- e* V% M) v
1961年出生在香港的一个牧师家庭,阿蓝在三兄妹中排行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受教会差派,一家人从香港来到台湾嘉义。阿蓝从小就上主日学,并且喜欢美术。但因为成绩并不那么拔尖,所以从高中毕业之后,阿蓝知道有“美工科”这个东西可以念,于是就没有再考大学。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阿蓝摆脱了国中以来的发禁,开始留起了长发。
6 Y7 E" b0 X# j. Y, @3 c% J  o

) v- M+ _7 Y2 y% Y4 h阿蓝与父亲,1985年摄于香港
% E/ ^6 U0 M! [
从美工科毕业之后,阿蓝成立了一间工作室从事广告设计工作。期间,他看了摄影家阮义忠的展览“北埔”和“八尺门”,第一次被摄影感动。1985年,阿蓝向朋友毕泽宇借了一台相机来中国大陆旅行,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真的相机。

6 U8 [2 U& v1 \

* h, x4 O8 M; f1 z5 f3 y冯君蓝早期作品,“小孩与名叫爱丽丝的蝴蝶”

+ i+ Z9 \! \0 C
阿蓝在旅行期间被全新的地域文化所触动,拍摄的作品后来得到了摄影家简永彬的关注,并在他的鼓励下举办了自己的第一次摄影个展:“小孩与名叫爱丽丝的蝴蝶”。
: @0 S# t: k" p1 t: }- H6 f
在阿蓝的青年时期,父亲罹患肝癌,而自己的妻子也被抑郁症折磨了整整十年。加上自己对广告行业的厌恶,生活与情感上的波折让阿蓝陷入了迷失。但因为内心怀有对神虔诚的信仰,或许就是神的指引最后帮助阿蓝走过了这段低谷。

4 a# T% ~! z1 v
成为牧师之后,阿蓝常常对教友们说:“生命应该要有艰难,才比较值得活。”
, P$ _- G! i* B) g
  i! g. r$ ?4 k) N" v1 p

! |/ w5 N, h: A! k% Q
1996年,阿蓝在妻子的鼓励下进入台湾神学院修习基督教社会工作,阿蓝一家人也因此过上了三餐不继的生活。直到2003年,阿蓝终于取得神学院道学硕士学位,开始像父亲一样走上神职道路,兑现了自己在少年时期内心对上帝许下的承诺。
! U# X$ Z5 c! m7 [( @% _
期待上帝(Looking Forward to the Coming of God)
2 V) d2 j3 j& Z, H, p0 n7 K  b
由于教会工作繁忙,之前爱好的绘画和旅行都不可避免地被割舍了。操作简单快捷的摄影,开始成为阿蓝教会工作之余,转换心情的途径。
. F" a- f5 T+ E9 i
他在自己的办公室内开辟了一个角落作为“摄影棚”:没有复杂的灯光设备,只有一面作为背景的墙,还有一扇用来采光的窗。在这个简陋的“摄影棚”内,阿蓝就用一台简单的尼康FM2相机,一个标准镜头开始为教会里亲近熟悉的弟兄姐妹们拍摄肖像,通过他们来传达圣经的人观。
  _0 i9 K5 O3 k( e; [0 |

8 m/ J8 @4 u2 |5 h5 A月夜-牧童大卫(Moon Night-David the Shepherd Boy)
阿蓝将自己拍摄的肖像命名为《光照微尘》,他这样描述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

9 Z/ _9 t" }# i; o5 H
“有一次我坐在一个教堂的门口,在那里晒太阳。突然我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灰尘在阳光照射之下飘落。那个场景有一种诗性,我意识到这是一件美妙无比的事情。
1 [9 ^" v3 }+ M: q; \; T
圣经里说,我们是用尘土造的,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又承载了上帝的荣宠,所以我们是被光照的微尘。即使如是微尘,犹得光照荣宠,所以我们内心充满感恩。”
4 `9 \3 v3 s0 F$ R8 x7 }
) }8 o9 g* W: ?  h" o- V- G
恩宠(Grace)
+ O/ y0 W% f4 S5 o  Y- H3 S
( e1 g; K) @3 \0 O
嫩枝(Young Twig)

% j# N5 T: }, O1 V

. d* H" Q) B6 ~- D# u' C3 k侍立主前(Standing before the Lord)
$ u/ m) P7 R1 f- m2 F2 K# i, \
8 V; Z: U, [# E! W4 E( i# `/ H
仆人(The Lord's Servant)

* H5 M" n) j  f# x% E( C# C; A
对于阿蓝而言,摄影不再是进行艺术创作的手段,它和布道一样,成为了传递信仰的途径。阿蓝说他不是“摄影师”,拍的照片也不是什么“作品”,他只是一名“观察者”、“观照者”,通过摄影的方式将原本就存在的画面定型在胶卷上而已。
2 T3 H1 N' |8 S4 d; E- W
' `, X6 a/ ]2 K5 X# m) _; T$ B" \: y
/ U6 T; y9 }( [& ~
亚当-自然的园丁(Adam-Natural's Caretaker)

& e0 B# N8 K+ M" B5 Z; e# q+ S

! v9 x# `" t9 b* R/ U* ]* V; I  w0 D夏娃(Eve)
1 K" ~9 s. n0 W5 L5 }
& Z9 `. l( @9 n# D7 {
福音之子 — 向无名的来华传道者致敬( The son of gospel — Pay the tributes to the innominate missionaries to Chinese)

! _( e$ R; t, Q' B  z4 W

; a/ M% {! ~9 R小以西结(Little Ezekiel)

" d' f$ W9 s0 T3 b, ]5 K) }
“摄影是最为谦卑的一种表达方式。实际上我并没有创造什么。一切都是在眼前,不管是一个人还是风景,或是一件静物,它都不是你创造的。”
4 V, z9 \" G8 }  [8 `" u9 ~! t3 Q
真正的创造者只有上帝。纵使卑微如尘土,也能在上帝的荣光之下超然为不凡。面对上帝的创造,宇宙中所有被赋予生命的一切都应心怀谦卑。
# e" `# L" S1 Q2 ?: {

' l* l* I0 ^. k& V- C2 C- |
9 X. `; a$ x/ e( c2 e
以实玛利(Ishmael)

# O, p3 d) l1 E2 E. S' T

& G: D! _* j! T8 R; o% i以撒(Isaac)

% V: M2 m$ Y) l) n% @

+ g  R% R9 @5 b- j0 P0 Q0 o  y- m吕便(Rueben)

% \0 y1 ~. M% n

" v% ^8 D3 `: s6 w# \: ^# A$ ^. z失乐园(Paradise Lost)

; T! X  n* {! {1 m% S1 G2 N
阿蓝把自己当作一个领受者,用敬畏的心去接受神的旨意,同时也感恩并包容所有前来找到他的人。阿蓝说,对于拍照这件事,正是在传达他“领受”的态度:

4 ~- L; K" N$ O( f1 j6 j9 U7 N
“在这个过程里面,我特别喜欢跪在相机的前面,跪在我拍摄的对象的前面,让他知道我其实是用一个感恩的心为他做这件事情,或者说我感谢他给我一段时间。”

1 {- x3 J$ j9 _* `( O/ c- ~% j( S6 a
5 K! {/ P0 P/ m( P( u+ g, ]- ^4 u
主的使女(The Lord's Handmaiden)
5 r# y/ e  |+ z
《主的使女》这张照片中的女子是33岁的台湾排湾族福音歌手郭晓雯。郭晓雯在怀孕初期被检查出罹患直肠癌,最后为了保全胎儿放弃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在郭晓雯离世前六天,她的丈夫找到阿蓝,请他拍摄了这张照片。
$ ^: P' E4 \; Y% L4 J  d( c
“她却把她所剩不多生命的一个下午的一个小时给了我。这是一个人的生命跟另外一个人的生命之间的彼此交付。

( K% ~* n7 d. d# p% A- f
镜头前的晓雯,俨然是一名圣徒,向我们见证了,爱更胜于求生,爱比死更坚强。”
" f/ t6 [; Z9 a5 `9 Y7 |2 f5 L3 f

0 {4 b' C$ A) X6 L$ W% @青年约瑟(Young Joseph)

' h4 x& s+ J+ K, Z" Z' R# n% u  r" h

( Z" P& T, L* ^青年但以理(Young Daniel)
$ D0 f. G# Z% ^! K6 O8 U! `

+ _8 c& ?* S' l哈拿(Hannah)

: l" u& e8 E( C

( R. S# Z! ^7 _" `6 @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先知哈巴谷(Although the Fig Tree shall not Blossom-Habakkuk the Prophet)

9 S+ R5 ]( x7 {0 q2 }
0 v  ]6 D7 {% N, L. t6 X
使徒约翰(John)

1 F4 h  Y, ^4 D- Y( T) R7 Z
就像当年卡拉瓦乔笔下的圣经人物,阿蓝也将传统宗教的视觉元素与现实中的人物相融合。在阿蓝眼中,圣经里的人物与教会的弟兄姐妹没有分别。这些教友们并不是在照片中扮演,他们就是圣经中的亚当、约翰、玛利亚。

4 a. e; g4 I: S4 Y. I3 `% }5 R
当我们的视线在这些黑白肖像上滞留的时候,的确会有这样的感觉:上帝时刻与我们同在,他只不过是以不同的面貌将神性投射在不同身份的人身上而已。

% I/ t( l  O. W

  l# K8 R/ [9 R1 H# P( S* K童贞女玛利亚(The Virgin Mary)
; C0 c1 I! h0 V7 @/ M5 z
8 _$ q) n% ^. _4 ~
以斯帖(Esther)
9 I6 b- x# X( z  e% o
1 e5 d2 l& f' _, X2 A4 C- k
珍珠(Pearl)

, b+ d* Z0 t3 z9 j$ X* @% C0 C; T3 E
- k" S( ?  y2 a5 V6 z
米利暗(Miriam)

+ p. |" a( R5 I+ ]! y/ ~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曾在《摄影小史》(Little History of Photography)中这样描写道:
* ]) y3 K& K& g& b" J# p7 `

, L( Y) F* g. d3 B
“不管摄影者的技巧如何灵巧,也无论拍摄对象如何正襟危坐,观者却感到有股不可抗拒的愿望,要在影像中寻找那极微小的火花,意外的,属于此时此刻的,因为有了这火花,‘真实’就彻头彻尾灼透了相中人。”
/ ~2 A  C6 `0 I: n
这段动人的描写,或许正可以形容作为观者的我们在面对阿蓝作品时的感受。

2 `8 v7 m) X6 r& Q$ b* d, M8 l& `

* q% c6 `; f( q3 S- x雅格(Jacob)
8 b0 J9 ?% Q! m, p% @  [9 q" K3 u! I
, H3 P3 R, Q% Z8 f  t( ~/ ]1 ~8 J
该隐(Cain)
+ D2 U, e% V' x; x$ o" r7 k
( A9 d3 L9 R( [2 X* u- U
施洗约翰(John the Baptist)
! w) H! ^# d) b' e1 L
在这些面孔上,我们捕捉到了本雅明所说的“极微小的火花”,在这个火花里闪动着最圣洁的灵魂,这种灵魂曾经属于圣经人物,如今在镜头中的这些信徒身上得以再现;他们的灵魂可感可知,就是神性本身。
% G6 p& {* z; Y5 H2 j( |

* _: F+ I) }; F8 D- l+ u
' `5 q4 j7 ~* @9 f- _5 [
伪善的法利赛人(Pharisee)

9 z, K3 T0 V/ D1 }
$ L, S' {' H" ^5 ], T
信德(Faith)
4 L. [* @7 v/ B3 F5 w
7 p6 l# y( J' n# |$ T3 }- {: @
天路客(Pilgrims)

' D$ u" E' ^4 u+ S# r
拍摄肖像,就是领受神的旨意,并彼此互相传递的过程。阿蓝用自己的作品告诉我们,圣经中的人物都与我们一样,在不同的身份和地域环境中凭借圣言和祈祷,以及圣灵在心中的微声来抵御邪恶对灵魂的侵蚀。透过镜头,阿蓝观照着每一个人的容颜,洞悉着他们生命的真谛,最后在相纸上印刻出属于灵魂的肖像。: q4 n! A' b& Y* b0 R. `
/ ?" S8 o* c" o, R- B  ?5 u
9 h* F' E: o4 j* o
在去而不返以先(Before I go hence, and be no more)

. d: i/ H! y3 C# w' y4 R7 d; v4 `

4 E  e1 ^5 }* e% T. }$ z( ?! ?以西结(Ezekiel)
4 F# y6 v3 }; k* S

; q  A6 k! ]& Q% m* o8 s日光之下(Under the Sun)

* W3 X/ i' d: B: i3 ?% D' |+ V
$ |- B" {0 @7 s# g5 i8 F
先知以赛亚(Isaiah)
9 N) s  u4 v8 `6 `$ w
《光照微尘》的拍摄已经持续了十年,现在还在继续进行。阿蓝希望可以拍摄至少三百幅,眼下已经完成了一百多幅。这个系列的每一张肖像都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作为传道人,阿蓝的职责就是把这些承载着上帝荣宠的故事传递给下一代人。

" |! T$ {1 K! _# r% Q* o2 O: f- {& z9 v) _9 D

8 w' O: `9 V: v' I8 U0 ?) r
3 `4 s: ~& L0 w. g

/ S/ _3 C: m7 q  i9 e/ Z
除了通过肖像来诠释个体与神之间的关系,阿蓝也会通过拍摄身体的局部来传达对神性的解读。比如在《互为肢体》系列中,黑白两只手以不同的动态呈现着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4 b) t0 w1 f$ v1 V0 }5 @/ z% b
4 F2 E3 Y( C# `. C: c1 o
相知(Understand Each Other)

# j2 D! @5 `# p- [+ {# G* Y9 }
调情(Flirt)
在圣经中,由基督徒组成的教会被看作是基督的身体,每个人都是这个身体中的一部分;肢体之间虽然独立,却联合于一个身体。“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

8 i1 V" ~& _) Z7 N0 c5 h- K

, e( J( \& K' \: V* I- w
作品中黑色的手来自一位黑人穆斯林,白色的手来自阿蓝的养女,一位基督徒。我们可以将那只粗糙黝黑的手视为耶稣的象征。
( A+ d: Q5 g; @4 I* p" @
在阿蓝的《互为肢体》中,耶稣的手不是传统基督教题材里经常出现的“钉痕手”,它消瘦、干枯,同时无比温暖与圣洁。这只手轻柔地将爱与关怀传递在每一个动作细节中,正是神子耶稣充满慈爱与怜悯的手。

" i7 m6 y7 V0 |; P& S. N+ p9 b
: P5 c; _* o9 V. T* W' y
爱情(Affection)
! \6 G7 [7 @* x, x/ r

( y3 ~1 P9 H3 ]! Y8 p) a跟随(Follow)
5 D7 o5 L3 {0 |$ a1 @
除了拍人,阿蓝也会拍日常物品和大自然。《静物》系列就是阿蓝在办公室完成的。阿蓝并不太会操作电脑,但因为作品需要他还是会做一些简单的后期,主要就是调一下光,使细节更细致,用晕影把背景凸显出来。

# ?3 c. R9 `3 S# K

. O( J) S% o- F+ G' i4 w& H

0 Z0 Y/ M3 _0 d  j7 S+ G% m& w
' ]8 s7 t! D( K  O; M3 Y& i
- K, x9 y# K& N# }$ [
( t2 Y; V+ l6 u  ^- z

6 j& u5 |6 `$ a: z
) H) k% X2 O- Q2 {- h
2 I3 h* c2 G8 m4 Q4 {
* ^$ M* q; V- G6 y* B& b
《草芥》系列取自《以赛亚书》:“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草芥虽然平凡,但也被神赋予了生命。它们的命运会是怎样?或被铲平,或经火烧,多舛如同人类。

# P) q# y1 g$ k1 B) |
“这所有的一切都提示我,世界存在,我正活着的事实;
诉说着,自然万象唇齿相依共生共荣的道理。”

! k+ }5 d. W- j& d* S& }' n# Y3 e

- \7 ]# L& N* [! K7 s6 G! t

+ N* [7 x, L" L& t/ v& f6 C6 ?- r6 d5 R

& Q8 K, L0 z( K
" f8 a4 G( r" G3 E, s' |
9 q8 K# l9 n' L
9 n% J7 h5 w9 i
) d/ ~  c- f) j3 W

  T9 A1 t( R6 O! b/ f& `: J

* [3 T% q5 j, U2 [) z
2 w0 [# t9 t" p, k9 r
: `9 ~& p; {" F9 A

5 ?7 u5 x& y' u+ r( R! a' o

' Z3 h! d; o' H
8 G; }) i0 k' N# g9 n7 H3 v, u& F+ v
无论是人还是物,阿蓝的照片都旨在传达造物主返照在自然万物上的神性。那些宁静的画面会流露出一丝隽永、古朴的气息。相纸上被定格的画面已成为过去,然而时间似乎依旧在相纸之外蔓延。

# A; N" W% d: ^
在阿蓝的作品里,你会感受到一种永恒性,它与神同在。
2 L5 ]& H& j# |+ Z' w7 i
3 J  |' d# w* r( W$ ?* R
( c, v5 `8 ^# T- P6 C
摄影是一个与时间抗衡的过程,一张照片是某个曾经存在过的时刻,摄影师在按下快门的同时也在与这个瞬间告别。阿蓝希望自己的摄影不是在捕捉刹那,而是一种对超越时间的向往。
) J8 @7 d) K+ Q* s
阿蓝用自己的真心告诉我们,被镜头定格下的这个瞬间已是永恒,在这个永恒中,上帝的荣光无处不在。

  n. `' o( L9 b, C1 A' a

1 Y: a+ B- s! R: I! O- B
本文原载于“象外”(xiangwai_artha),“一小撮要把艺术拉出圈外的无聊分子”。作者: 清越。转载请与他们联系。
“象外”(xiangwai_artha)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9769-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