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薇电台 薇微风尚
# u" O1 ?/ ?; c4 q" `% Y E% s 你身边的人文风尚
/ k: i- q( A& J5 D0 A
W. C/ \) |6 a0 Z4 m; g
3 a" }& e; s5 s$ `5 h/ H我们愿以温暖的视角选取你关注的话题,讲述你喜爱的故事薇电台,薇微风尚有温度的人文风尚 — 风尚话题
# b3 ^( T/ m/ M" X9 B: N ◆ ◆ ◆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节目﹣
. v9 \% b' y/ F) M3 h1 {6 z9 m- J* n% p* Z7 Z+ _2 R2 R/ I
& X3 F8 k* ?0 b4 R _- r) x& j! e4 Z: f3 o2 a( i
5 N M) D% \5 S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主播红军,这一次的风尚话题,我想跟大家聊聊我们的文化遗存。 ; m' w% M0 ]7 } j6 K6 F. v0 {
之所以要提及文化遗存,是因为最近总听到一些人谈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就会感叹,说我们的“文化”都进了博物馆,被束之高阁,美则美矣,但不可触摸,没有温度,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 e$ i, \1 q* f' A y9 ~还有一种哀叹,说有一些文化传统渐渐消失,无声无息;没进了博物馆,也没得到传承,太可惜了!
5 ?! ]9 T1 ~' Z, ^6 Z" U1 e所谓“文化”,一定要与博物馆相关吗? 0 w- {% R" M! M# m1 E( _! O% k( O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最近我读过的一套书,台湾的任祥女士编著的《传家》,这套分为“春夏秋冬”四个系列的书有一个副题,叫“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每一个季节以两个最具代表性的节日,详细地介绍自古流传至今的庆典礼仪,春天的元宵、清明,夏季的端午、七夕,秋日的中元、中秋,冬季的冬至、除夕;而流传于民间的农历与二十四节气,也都以浅显易懂的手法做说明。两千年的中华文化流传至今,还在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家》都有涉及;而且它特别看重“民以食为天”,讲食材、味道、中国菜做法的篇幅最大,其中有一张连页,附有64种蜜饯的图谱,真让人看呆!《传家》不仅可看,还实用性很强,让人有动手做起来的冲动。比如它讲到中国女性服饰的演变,就罗列了23种各个朝代的女子服饰,同时给出了每种服饰的裁剪图,并有每种服饰制成成衣的图片。它还有个自己的APP,专门供人下载衣服图样,自己动手做。在做菜的章节,书中会告诉大家中国所有的菜式,都会用到什么调料。 + d4 O% n5 J# ~: p
我一边欣赏着书中展现的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一边感叹编者任祥的智慧,在“齐家心语”栏目中,她娓娓道来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传递着中国人传统的家庭价值观,传承、分享和贡献。这套书是留给儿女一代的生活百科,又是精致的,堪称“美的生活”教材;这套书同时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息:我们的精致生活并不只留存于博物馆,它就在我们身边。
. B' D! z3 j" ^; T' z. m o R! \8 d同事“三月”爱听广播,有一天她向我推荐一档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去年12月开始播出的系列节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同事跟我讲的那一期是讲,蒙古族古老的演唱方式“呼麦”。呼麦,是用人的发声器官唱歌,可以同时唱出多个声部,被誉为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在蒙古草原流传了数百年,曾一度失传,从1993年开始,才有一些蒙古族艺人重新挖掘整理,让古老的草原天籁复活。在央广网搜索这个系列节目,我又听到了“华阴老腔”、“评书”、“评弹”、各地方言、匠人传奇,无一不是后继乏人、行将消失,令人悲观。 文化,非要到抢救的地步才想到要传承吗?$ J" @. k/ C7 S+ {
. Z+ W' T; a$ K2 r% w
& p9 T& |! Q. i l! H' x) i8 f. s一位呼麦的传承人说,现在的草原连游牧生活都进了博物馆,我们不希望呼麦也进博物馆。进“博物馆”不好吗?那些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的精美文物,接受后人去参观、欣赏,是它的荣耀,也是它的命运。 ; z( m! w3 Q& U7 o( v
然而,那些民间的传统技艺、以声音表现的说唱艺术,传统的博物馆里没有它们的一席之地,也因为传承者的多样性,即使有现代技术的支撑,比如录音、录像,古老的艺术一旦被“陈列”,恐怕也成朽木,没有生机了。这才是传承者最忧心的吧!这里,最重要的是“人”,“人”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文化得以生存的根基。所有的传承都离不开人,留不住人,哪来的生机?
8 D, P1 @" j3 z( p$ I% W/ ]龙应台在评价《传家》一书时是这样说的,“看起来,任祥是在写花果菜蔬,鸡鸭虫鱼。她告诉你,在处理蛋的火候上,温度的控制很重要:温泉蛋七十度,炒蛋七十五度,都采用中火而不是高温。慢读一下,你发现,事实上,她在写的,是生活的态度。……看起来,任祥是在写知识的重要。她认为孩子们一定要认识屈原、陶渊明、王维、李白。她曾经认真地教幼小的孩子们背诵“唐诗三百首”和“三字经”。事实上,她在写的,是人,如何在生活中被“文化”自然而然地托起、养成,像湖水浮起小船,像荷叶托起水珠。” ' `# w2 m. M" J, j( p- R
文化传承,被如此诗意地形容,我真是第一次听到,也深深地赞同。记得在《传家》里讲到清明这一章节时,提到在台北的林语堂故居,每年清明都要举办润饼节,清明吃润饼的典故源于春秋时代晋国的寒食节,后来在闽南地区被发扬光大。看书中的描述,润饼很像北方的春饼。林语堂是福建漳州人,很爱吃润饼,太太又很会做润饼,于是在他的台北仰德大道的故居每年清明举办润饼节。主办单位会请来大饭店善做润饼的厨师到现场,重现林家的润饼风华,并有舞蹈、南管的表演助兴。文人雅士来参加润饼节,除了艺文飨宴,也会请教厨师的诀窍或分享做润饼的经验。如今,林语堂故居的润饼节已经成为台北很受欢迎的春天活动。 8 V5 I: W" v2 L/ }
从这些细微处,我们可以了解到,有一些人在为传承文化从身边事做起;也有许多人追随着他们,努力要使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财富尽量在现代生活中延展,而不至于成为先人的故事,成为文化“遗存”。 ) F* v- G$ a% A- m4 P- a. w
说到这儿,很自然地想起白先勇为了振兴昆曲所做的尝试,他重编剧本,倾心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很多大学里巡回演出,试图把年轻人拉进昆曲的队伍。我到现场看过青春版的昆曲《牡丹亭》,唱腔很美,扮相很靓,故事易懂,剧场里也多是年轻的观众。但是,我相信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一般欣赏的层面,而成不了昆曲的粉丝,想参与其中,门槛太高了,它恐怕只能是小众的艺术了。由此我想反问,将来的哪一天我们还有能力欣赏曾经费尽心力拯救的文化遗存吗?
3 L- L# a& t, N+ y0 B) u 一种文化的兴衰,往往彰示着文明的变迁。一种艺术形式的兴衰,跟同时代的物质生活密不可分;一种生活方式的消逝,更困囿于时代的更迭。有些老祖宗的“宝贝”,失去了依托,只能送进博物馆,我们就去博物馆观赏;有些“宝贝”还在浸润当下的生活,那我们就好好地享受生活。 : A& {! K5 O& ~. N1 s
各位听友,今天的风尚话题就到这里,祝大家春日安好!再见! 2 S; H- w8 @1 j* u6 B
0 H% x C, F4 [8 w- J# e
美文美声 声音盛宴 [ 微信号:meiwenmeisheng ]
- d4 `! o v. M5 k6 E2 v( g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6 Z+ W! \8 A1 R; @ y' U
文章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OTE3NTU5MA==&mid=501529280&idx=1&sn=45a95256a3a86a49a7b2fd7bf6fbb100&scene=19#wechat_redirect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5296-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