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听她/他说] 以张雨绮为例 闪婚的姑娘图什么?

[复制链接] 0
回复
192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入图展中心图片模式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11-6 01: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童鞋们,我们的女性励志榜样从昨天起除了贾静雯和钟丽缇又多了一位——美人鱼的天敌张雨绮。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1026日中午,张小姐大放地在微博承认自己再一次(不怕死的)闪恋闪婚:

“原本没有向全世界交代人生方向的计划,但既然已经“被曝光”,那索性直接走在“新闻”的前面。正式公布一下:贝拉公主张雨绮小姐已经找到了她的野兽王子,两个单身的人相识十天相恋,相识七十天结婚,这是一段恰到好处的相遇,相信爱的人会一直得到命运的眷顾。谢谢大家的关心和祝福,唯愿安安静静的携手,平平淡淡的生活。”




港真,这事不稀奇,张小姐作为我曾经采访过的身材最好、气场最强、脸最小以及五官最立体的女明星,别说什么地产大亨,我觉得地球上任何一个男人都想跟她闪婚。真正让我(相信你也)困惑的是:既然头婚已经吃尽了“闪婚”的苦头,二婚又闪,咱们女神图什么?




于是,勤奋的K当即决定熬个通宵。谨以此文解人民群众以及我本人心中,对于“闪婚”的种种问号:

1.       闪婚的人,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态?
2.       既然在心理学研究看来,闪婚都没有好结果。辣么,恋爱谈多久最适合结婚?
3.       什么样的闪婚,可以逃过科学的诅咒?


闪婚的人,到底图什么?

不惭愧的说:虽然年纪不小了,但我从来没想过闪婚。所以,若干年前当闺蜜认识了3个月就领证的老公拉到我面前时,我只憋出了一句话:What the f**K were you thinking?……

“你没人要吗?”“你怕煮熟的鸭子飞了吗?”“你是结婚狂吗?”……以上皆非。

在心理学家看来,“闪婚”并非是迫于压力,而是某种特定的心理机能发展不成熟所致——延迟满足能力(Delayed Gratification)。心理学家Shauna H.Springer就曾经在自己的论文里用“延迟满足能力”作为闪婚一族的心理归因。



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叫“延迟满足能力”。

最初对延迟满足能力下定义的,是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Walter Mischel以及他最知名的“棉花糖实验”:Walter让小朋友进到实验室里,并给他们一颗棉花糖,告诉他们“现在自己会离开一阵子,如果你没有吃掉这颗棉花糖的话,会作为奖赏再给你一颗”。但结果发现,小朋友的反应分为两类:有些小朋友就迫不及待吃了,也有些小朋友会坚持到实验者回来才开动。




数年后,Walter再对这一群小朋友进行了跟踪调查,他惊奇地发现:当初那些选择延迟享乐的小孩,在未来的工作、健康上、课业成绩、对抗压力、社交能力等等方面都好于“忍不住把糖吃了”的孩子。

而在Shauna H. Springer看来,棉花糖和闪婚背后的“欲望驱动”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闪婚人士的智商和情商并不比常人要低,所以在决定结婚时,这种行为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他们是完全知晓的(就好比偷吃了糖,一会就得不到奖励)。

那为什么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Springer把这种热恋期中的盲目称作“冲动型迷恋”—热恋会让人把恋爱的对象无限美化,尽管残存的理性也让人深知,我们的冲动会犯下错误。但对于“冲动型迷恋”的人来说,在当下,TA情愿放弃验证自己的机会,去享受爱情。

(当初张雨绮跟王全安闪婚晒鸽子蛋,被不少媒体归结为报复心理。但我却觉得这更加说明了她是个特别容易“陷进去”的姑娘。)


无疑,这种冒险行为会带给我们短暂的甜头,就好比棉花糖实验中偷吃糖果的孩子。但心理学家特别强调:“等待”的过程,则会从长远来讲为我们带来更大的幸福感(等到额外的糖果奖励)。

举个栗子:如果你知道哪些事情对你来说是重要的,那你就能刻意将它们排优先级,像是在一盘生鱼片中,你最喜欢吃的是干贝,那么不如把干贝放在最后,这样的选择,虽然会冒着吃饱或者被吃掉的危险,但相对来说,当你最后吃到你最爱的干贝时,那个幸福感是加倍的。





心理学说:恋爱谈不到2年别!结!婚!



欢迎不同意~不过我相信,看完以下几项关于闪婚的心理学研究,你只会举3只手赞成: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Ted L. Huston曾经跟踪调查了168对新婚夫妇14年之久,并且每年对他们的婚姻满意度评估打分。最终他发现,那些在婚前约会了25个月左右(2年)的夫妻,对自己的婚姻满意度最高。

Ted L. Huston还专门把平常夫妻和闪婚夫妻(9个月以内结婚)的离婚率进行了比对。结果是:尽管两组被试婚姻生活的前几年同样甜蜜,但大部分闪婚夫妻都会在“7年之痒”之后选择离婚。

另外,美国艾莫利大学的心理学接受也在跟踪调查了3000名夫妻之后得出相似结论:在结婚之前约会超过3年的夫妻,比约会时间短于1年就结婚的夫妻离婚率要低39%;而约会超过2年结婚的夫妻,比闪婚夫妻离婚率低20%


咦,这样一看,婚姻的长久好像真的跟婚前的恋爱时间成正比呢~那么问题来了:从恋爱到结婚,到底有没有一个最合适的时间?





心理学家给出的答案是:1-2年。

“我认为恋爱至少要一年的时间,两人之间才能达成最起码的互相了解,也才能知道TA符不符合自己的择偶标准,譬如,你们的性格是不是合适,或者你们之间有没有共同的人生目标等等。”
—Stephen J. Betchen,美国知名婚姻咨询师,代表作《成为吸引力的恋人》(Magnetic Partners)

“虽然我不觉得时间是衡量爱情的标准,但每当我听到有朋友闪婚还是会替他紧张。因为互相连接并不只包括了解对方的优点,也包括了解彼此的缺点和黑暗面。相信我,这需要至少2年时间。”
——美国知名心理咨询师John Amodeo。



什么样的闪婚,可以逃过科学诅咒?

嗯……尽管血淋淋的现实摆在面前,我仍然相信会有童鞋不撞南墙不死心的拿个体差异来理论——“我认识的小张和小李也是认识了3个月就领证,现在挺幸福。”以及“那些恋爱很多年才结婚的,离婚也多的是。”







这是个好问题,因为凡事无绝对,搞科研尤甚。

就拿刚才反对闪婚的那两位心理学家来说吧,其实12年这些数字都是一叶障目。因为BetchenAmodeo也都在他们的文章中声明过:决定婚姻幸福程度的关键维度并不是“时间”,而是心理准备程度(Readiness)

换句话说,只有那些“准备好了”的闪婚,方能逃离科学的诅咒,修成正果。

(同样是闪婚,但大S当时已经30多岁并且经历过几段相对成熟的感情。因此经营起来还是略胜一筹。)



如何判断自己到底有没有准备好呢?在Stephen J. Betchen看来,有两点很重要:

1.我们对自己的了解程度;
2.我们从过去失败的恋爱经验中学到了什么。

“很多失败的婚姻都是源自对自己的不了解。我们总是在恋爱的道路上不同的选择同一类型的恋人(错误的类型),当然也会得到同样悲剧的结果。不过,如果你已经从失败的教训中得到总结,有勇气选择真正适合的人。那么,也许这一次你是正确的。”

除此之外,心理学家们还认为,心智的成熟也能缩短一个人选择配偶所需要的时间。

“每个人在恋爱上都有自己的步调,而这里面最大的个体差异就是个人的心智成熟程度。恋爱两年最适合结婚这个点可能是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但有时候成熟的心智可以帮我们更快的了解自己的需要和了解别人。”


——美国心理学家Madeleine A. Fugère,
著有《爱情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Attraction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



所以,综上所述:

闪婚是由于“延迟满足能力”不成熟而导致的冲动行为,而心理学家最提倡的结婚时期是恋爱1-2年后。当然,如果你十分成熟、十分对人生有感悟、十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在真爱面前,时间算个P~

说到这,我忽然想起张小姐跟某知名男友分手后曾经说过的这一段话:





也对,换个角度来看,时间即是小偷,也是伟大的给予者。相爱的每时每秒都是礼物,何必浪费?所以,只有爱在当下,才够张雨绮!




女神谈恋爱,从来不怕输~

参考:
Emily,Mitchell.,(2016).“How Long Should YouDate Before Getting Married? Experts Weigh. ” verilymag.com.
Shauna,H,Springer.,(2012).“How Long to Waitbefore Getting Married-What is a Sufficient Length?” http://www.psychologytoday.com.
Mischel, W., Shoda, Y., and Rodriguez, M.(1989).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Children.” Science, 244, 933-938.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5080-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