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人文历史] 银器历史|中国古代十款银器器形及工艺赏析

[复制链接] 0
回复
336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9-7 1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国早期银器距今年代久远,传世品已不多见。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民国年间,中国民间银器空前兴旺,其数量、品类堆以数计。
盒为葵瓣式,下敛,随形圈足。盒体以细银丝累出缠枝花纹为地,其上用粗银丝掐成纹饰。盒盖中心圆形开光内饰双龙戏珠图案,其外8个云头式小开光内饰八宝纹,盖边8个开光内饰花卉纹。
清代银器制造工艺在元、明两代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至乾隆时期达到高峰。银器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器型增多,图案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此盒累丝细腻,纹饰清晰,图案精美,制作工细,充分反映了清代花丝镶嵌工艺的艺术风格和技术水平。
此槎白银制。槎周身作桧柏纹理,形如老树杈枒,屈曲之致,一道人斜坐槎上,道冠云履,长须宽袍,双目凝视手中书卷。正面槎尾上刻“龙槎”二字,杯口下刻行楷“贮玉液而自畅,泛银汉以凌虚。杜本题”十五字,槎下腹部刻楷书“百杯狂李白,一醉老刘伶,知得酒中趣,方留世上名”廿字,槎尾后部刻楷书“至正乙酉,渭塘朱碧山造于东吴长春堂中子孙保之”廿一字,并篆书图章“华玉”二字。
此银槎杯为铸成后加以雕刻,头、手、云履等部分是铸成后接焊的,接焊处混然无迹。这件兼有传统绘画与雕塑特点的工艺品,标志着元代时期铸银工艺的技术高度与艺术水平,对于研究元代艺术发展的历史有很大意义。
8 |5 j" k& l8 a6 v' F6 f& _
此壶与银茶托同出土于丹徒丁卯桥窑藏。壶作侈口,长流束颈,深腹,矮圈足且大于壶身,呈圆盘状。肩部一侧置长流,口圆小而峻削,有利于“汤力紧而发速有节”。另一侧用较薄银片曲成环状把手。全身素面无饰。
5 M) X+ _/ `3 S* m! o  |# R
杯银质,口呈五瓣梅花状,足亦为梅花形。杯身5个委角开光内各錾刻凸起的花朵为饰,杯柄镂雕花及花叶。
清代金、银器加工在继承前代工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技术更加精湛,尤其是康熙和乾隆时期,金银錾刻工艺更趋于华贵富丽的风格,装饰效果极强。此杯造型精巧,雕琢细腻,反映出清代金银器加工制作的工艺水平和风格特点。
! A5 ~; S6 j5 O
这对银环是清朝乾隆时期皇家造办处专为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的建筑而特制的门环,环的两边各刻有“乾隆造办处庚午年制”和“长春园玉玲珑馆陶嘉书屋”铭文,门环样式则是仿西周铜环制成。由于当时常用的门环多是狮首或古钉状式样,所以这对门环比较罕见。
早先流失海外,后经我国已故著名文物鉴定专家秦公先生牵线,由中国历史博物馆购入,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此门环乃全银制造,工艺精湛,图案源溯西周,十分稀罕。
7 `4 B7 c! N7 B3 G  K% j, @) x
壶扁圆形,鼓腹,平底,圆形盖,小短流。口上有弓身螭形小提梁,盖与口间有按钮相连,压按钮则盖可开启。壶通体光素,洁净光亮,壶底正中竖刻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款左侧竖刻篆体“矿银成造”四字铭文。
故宫博物院收藏此类银壶仅两件,其造型小巧玲珑,螭形提梁形象生动,做工精湛,尤其是壶盖开关处的设计独特巧妙,不知者不易将盖打开。整个壶面虽无纹饰,但独具一格,是雍正朝银器的成功之作。
) a3 M8 ~. F" E. L/ X3 g
唐代宴席上盛装酒令筹具的专用器物,这是至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唐人行令的专用工具,十分珍贵。

* S" Q' I1 w) f% v! I- o火锅银质,由锅、盖、烟囱、闭火盖组成,锅内带炉,可用于烧碳。火锅的闭火盖上雕有镂空“卐”字纹,锅体满布金银圆“寿”字、长“寿”字、蝙蝠纹等,寓“福寿万年”之意。此锅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造型完美,为清代晚期慈禧太后经常使用的火锅。
% g/ v- R+ T8 T* m3 ?2 E! Q+ _. D

8 h. M# e1 ?  U; J( q/ g. P7 f5 x盒银质,长方形,有盖,下有如意式小足8个,底部中央錾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通体錾花鎏金,并嵌烧蓝装饰。盒盖面錾刻缠枝花卉,中央嵌一银圆片,其上以烧蓝云龙戏珠纹装饰。器身錾刻夔龙纹,四壁正中均嵌有烧蓝装饰,纹样与盖面烧蓝相同。 此砚盒做工极精,盒中置一长方形银屉,屉上有两个方砚池。盒外壁相对两侧的银圆片烧蓝装饰,内连一半圆形抽屉,拉出可存放墨锭于屉内。

: R& o1 s; D+ u

6 r" ^- h* v# f4 b6 S1 t) ?  c银胎,侈口,大肚,台足。用三种粗细不等的银丝累成:以甚粗的银方丝焊结为胎;用较粗的银圆丝累卷草图案;用细圆丝在轮廓外累卷须。口、胴呈十二棱形,每棱均弧面,两棱相结处下陷,成三角沟状,与通常瓜棱式菊瓣处理手法不同。累丝卷草纹也与清皇家工艺品常用的卷草迥然有别。
此瓶通身累丝灵透,饶有异趣,系清代回部工匠所制,足以代表清代中期新疆银累丝的工艺水平及其地方风格。
/ j  s" w) O- n" k: o* U
不经常推送
只给懂得人欣赏
: K' A+ I4 |/ Z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9851-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