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吴昌硕 | 一个不喜欢篆刻的诗人不是好的书画家

[复制链接] 0
回复
418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8-5 0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 @  c) h( \- i; j' H. W7 c$ ?
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
6 H$ Z# `4 M; q1 g. q——吴昌硕
+ z" c, T: `6 J吴昌硕(1844.8.1—1927.11.29),/ E' h* D( P+ T2 H5 R- J
初名俊,又名俊卿," m; p, ?5 k8 v9 A3 @
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
7 f8 X; {5 w% E多别号,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等。
* e+ K: ]+ I4 b' @0 m& \7 O; @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0 \8 K" _% S# `3 V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I4 }* n' b# Z; p2 z
) H# J4 A8 a' k. S4 S% `
花卉六条屏
' g1 S. Z7 |1 c& |) T他是“后海派”代表,2 ^, E4 O# _1 L* p7 l, {0 Z
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 p; n6 J+ b- q8 \与任伯年、蒲华、虚谷
4 A8 g8 q/ O# t+ g2 }6 z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 O+ b+ g+ i3 I: O其集“诗、书、画、印”为一身,* h9 ]" v) n. `6 \* }
融金石书画为一炉,: o2 A" e! M/ x, ^
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
9 i, b3 \' ?% i: n+ _4 G“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w) F! l2 v% {4 A3 c
. A; Q$ @3 q3 d
篆书十一言对联,浙江省博物馆藏. c* }, J7 U2 L9 i. S& y' x
少年时天赋初露
' Q, [0 c% b; b* _* B7 d+ f3 i1 j8 h
( ^- u. c5 n' B0 L' g1 \7 _壹月安东令(白文), 染于苍(朱文)两面印 青田石6 W' C' V# Z) M( z% @3 ^5 Z7 `$ L
1844年,吴昌硕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道。5 t/ j% v/ p! K

6 @5 Z6 w. Z2 e# D苦铁近况,白文印 浙江省博物馆藏& G. W* |6 l- n# _1 ~0 R% Z
不幸的是,在他16岁时,因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
% m* V- o+ ]6 \: E3 G  Q西泠印社出任首任社长
- C- B" p- K1 @% j
0 z% K. v+ Q0 E) I- B, n5 m* g篆书“西泠印社”,西泠印社藏
% u& w7 {: i% T7 ~1914年,西泠印社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吴昌硕被公推出任首任社长。当时他已是名满天下的大家,集“诗、书、画、印”于一身,无人不服。他为印社撰联云:“印讵无源?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这正是他一贯的冲淡谦虚襟怀的具体表现。
  R+ N: _+ U2 ^3 _2 N& z8 h( C8 y9 A. r
石鼓文四条屏0 B0 w! l( c/ ?, I
众多名家均受其影响6 S" T7 T4 ~7 i

. Y& c3 C, V, b/ W; ^- k墨荷图轴
+ ?' f$ K! y7 p. P6 k& l( r作为海派绘画的创立者,他的艺术对于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5 J1 A% f$ O# n# t0 W& r. B, S4 Y, r" C& t  Z
双桃图轴1 }3 v. I) @7 Q5 f3 ~0 n
20世纪以来,许多杰出的画家如:齐白石、王震、赵子云、陈师、陈半丁、陈师曾、朱屺瞻、刘海粟、钱瘦铁、潘天寿、吴茀之、王个簃、诸乐三等都受到吴昌硕艺术的影响与启示。
& R5 R# w1 b' t! {5 s- [$ z# s8 ^2 _
7 k2 f3 \9 X1 R, O山茶花图轴$ y  I; w: O% K! [, n7 y  J* O
他们是研究吴昌硕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实践者,在对吴昌硕艺术的学习、传承与研究中,也对近中国现代花鸟画的发展历程具有了相当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其中,王个簃是吴昌硕门生中的佼佼者。他穷极毕生精力,全面继承吴昌硕艺术,在诗、书、画、印领域造诣卓著。$ J$ o$ J, ]  `- f4 i% `
  ~# I: a9 r9 U+ |
吴昌硕 《葫芦》7 \8 L( M2 M( e( H* o& {) B4 W: ~' {
诗、书、画、印造诣颇高
' {/ a# x- v" Q( y' i# A/ c7 N7 _
6 a, ?- o+ l. ], ?2 O明拓泰山刻石二十九字本册页(吴昌硕旧藏)4 i* {- }& t; O. A& C  p1 w3 X7 ]
吴昌硕与传统文人画家不同,兼“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能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将四绝融会贯通,特别是他以金石入印,入书,入画,以最传统的艺术因素和审美理想塑造了崭新的艺术风格和风气。
' A" q1 q4 n. `/ [% e/ q9 r7 `诗文,奇崛古朴又意味深长
4 S* i  [: F3 g3 D/ }) U; H7 U; W/ T# t0 `6 N/ H
诗文手稿 浙江省博物馆藏
3 H6 m" d! u: n, |! Q. `吴昌硕善作诗文,数十年未曾间断过。他的诗文,用典较多,不甚通俗。但有些绝句纯用白描手法,活泼自然,接近口语。有些绝句则含有讽刺意味,抒发生活实感。所作题画诗寄托深远,颇有浪漫主义气息;评论前人书画,尤多独到见地。早年所作五古,有一部分含有讽刺意味,揭露了当时黑暗社会某些不平现象。2 q* `, e* f& O7 Y& N6 G
, X. g4 w/ ?- X& {
谭复堂填词图轴(赠谭巘),浙江省博物馆藏
- m, {# h* F0 b) X1 ?浙江省博物馆藏《谭复堂填词图轴》作品,其右上方有吴昌硕题诗:“复堂词料太凄迷,满眼靡芜日影低。茅屋设门空掩水,柳根穿壁势拿溪。倚声才大推红友,问字车繁碾白堤。最好西湖听按拍,橹声摇破碧玻璃。”谭复堂,即谭巘(1832—1901),号复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以词名显一时,有“风骚盟主”之推誉。& i2 Q4 h4 B% n6 A, ^, B
' }0 s* v% Q% H# R# r" L' V& W, x
诗文手稿 浙江省博物馆藏
4 z5 y3 \4 B/ r" V! T% D他的散文作品写得不多,大都是序跋、考证和题画小品之类,写的都很质朴平易。题画小品中尤多精心之作,表达生活实感,鞭挞丑恶现象,意味深长。著有《元盖寓庐诗集》《缶庐诗》三卷等。/ T# r2 K6 H6 w' v( D
* T" Z4 L1 P! s7 Q
诗文手稿 浙江省博物馆藏
/ b4 h* l" d8 Z0 E% P2 r9 m书法,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 e0 F0 g4 F1 ^" h# V$ f

  u) U& K0 F# J$ S# m) K篆书“雪庐”
3 T1 k( n$ `) v- l+ k; g6 G% {吴昌硕的楷书,始学颜鲁公,隶习汉代石刻,篆学石鼓文。行书学黄庭坚、王铎。他的书法作品以篆书、行草为主,晚年所书隶书,结体变长,取纵势,用笔雄浑、饱满,具有篆书痕迹,将篆、隶溶为一体,形成独特面貌。; G: G6 C. {) P2 E1 c  l. X" v

$ l" Z, ?: J  F6 I5 n9 t7 v5 Z8 j临石鼓文% x- }( V: L! {9 O- V: j
其隶书遍临《汉祀三公山碑》《张迁碑》《嵩山石刻》《石门颂》等汉碑。中年以后,则博览众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选择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数十年间,反复钻研,故所作石鼓文凝练遒劲,风格独特。60岁后所书尤精,圆熟精悍。喜将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晚年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
# k' Y" s. t0 I& R# P: `% a& Y
《西泠印社记》,浙江省博物馆藏! |: B( {* t# g* r5 y: D; m- v9 A1 Q
《西泠印社记》是吴昌硕71岁时为纪念西泠印社成立而书写的碑文,辞章与书法俱佳,是彰显吴昌硕人书俱老时期小篆艺术风范的杰作。
, {. `! C# R9 E1 n& }
3 t9 d+ b" T& m' X& ]* i; U( f篆书《诗·秦风·小戎》三首
, c8 y; V% ~7 c: R, M
% c; ~& H, Z% i4 }/ o/ O5 M; I吴昌硕书法' _$ }2 X0 N# ^' y7 K8 S& ]

* Z# K7 R: `' ?0 |5 |* k吴昌硕书法4 M2 M% a; U& ?- b

* }3 I$ ~# ?. `. ?$ x吴昌硕书法$ q4 q2 s3 V# k& A' D  S" y
4 t( S  j6 O6 K$ R1 j3 _0 |
吴昌硕书法; x' X6 V# }1 O4 O1 E6 K
绘画,富有金石味3 x5 @: O8 s  ~9 A+ C' g
" u* N* D% {3 n+ E+ k3 F, q- D
吴昌硕 自画像图轴(80岁)
  [+ Z+ j7 O  A  v;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也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表现形式。/ ~" Q5 l( m. e' u- B1 W$ i  D/ s! q
0 ~# f* O$ b' i6 f4 J# c& q
他酷爱梅花,以写大篆和草书笔法为之,墨梅、红梅兼有,画红梅水分及色彩调和恰到好处,红紫相间,笔墨酣畅。
/ I  Q5 L4 d  Z% U6 h
, u# L) B$ J  }. D( V水墨兰石图轴' H: l# Q) v- O& d9 x( u7 z$ Q8 g+ l
又喜作兰花,喜以或浓或淡的墨色和用篆书笔法画成,刚劲有力。画竹竿以淡墨轻抹,叶以浓墨点出,疏密相间,富有变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为“双清”或“三友”。4 v7 j7 l/ z$ ?
0 d" X0 |6 o& _3 w# @3 u  u8 S
菊花也是他经常入画的题材,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与菊花情状相映成趣。多作黄色,或作墨菊和红菊。墨菊以焦墨画出,菊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间。
0 ^$ T( H) A8 K) a! b6 @  a2 R. ^& e, a! w
字画八条屏(局部)
/ {3 T( a& h5 ~' Q晚年较多画牡丹,以鲜艳的胭脂红设色,含有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叶相衬,生气蓬勃。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经常入画的题材。7 ^) s1 ^" E8 _  L

" l) q4 y% n7 g葫芦图轴8 V1 A  ]5 L% h" F4 u+ O
菜蔬果品如竹笋、青菜、葫芦、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都入画,极富生活气息。其果蔬风格,色墨并用,浑厚苍劲,对于近世花鸟画影响深远。
: S  q9 o8 `. e8 _9 z; g+ ]9 Z4 ~! \
3 K/ v: h# n3 L5 W超山宋梅图轴(赠周庆云)
0 G2 @; t) V" W) ?曾有上海著名的房地产商哈同向他索画,被讽刺了一把:
0 v/ f9 T4 H- k. c民国初年,一天,上海著名的房地产商哈同过生日,想请吴昌硕代画一张三尺立幅的画。不料,吴昌硕早就听说哈同最早是靠贩鸦片起家的,况且,他平素最憎恶这帮横行十里洋场的人。于是吴昌硕决定不画。
5 H. w9 c5 ^5 y2 A3 `$ h. G& f# Z当时,哈同是英、法两租界工部局的董事,他深知像吴昌硕这样的人是值得拉拢的,于是,一方面诱以重金,另一方面又托当时在上海画界声望略逊于吴昌硕的吴杏芬、沙辅卿等人向吴说情。碍于同道情面,于是便磨墨提笔,画了一幅柏树图。画完尚未题款时,哈同就已经亲自来取画了。但当他看到柏树叶子画得比自然界的柏树大时,就问:“柏树叶子如此之大,这里是否有什么含义?”
4 h1 W& u: s8 E+ C: ?$ ^7 W吴昌硕说:“正看这是一幅怪柏,但不妨倒过来看看。”哈同依言倒过来看后说:“是一幅葡萄。”此时吴昌硕正色慨然说:“我就是这个意思。”哈同不解地问:“为何要倒画呢?”这时,吴昌硕忍不住笑了,说:“我是按照你们办事的逻辑画的,你们喜欢颠倒,把黑说成白,把好说成坏,当然我给你的画也只好颠倒挂了。”一听此话,哈同哈哈大笑,忙说说得好,但心里却是十分恼怒的。. p' ~. V' C6 r+ W% O$ r; f

: l7 {  s+ G- M6 h8 w鼎盛图轴
, `2 k8 n* f; N! h
; V" X  L% _" i9 Z7 H% z吴昌硕 花卉0 t$ W6 `  K  g: {( U
" Y# _6 T4 L( Z
吴昌硕 花卉7 X/ N' S+ G; R
$ e3 M/ y9 v( [. `4 w' i5 d
吴昌硕 《梅石图》8 s* T7 q7 l- a, A* |5 @
9 W% }3 E5 |0 R, o$ a4 v4 I
吴昌硕 葫芦
* Q) ^3 G- b' A$ d9 ^/ v7 c/ a4 S
吴昌硕 天竹水仙轴
  L0 a" }8 M, P4 e. g7 G: F篆刻,自创残缺刀法& {# s* ^0 o7 ^3 K  X
# J1 L% x* ]8 l
苍石父、吴俊长寿,白文两面印# [- ~% c: C+ A5 ?6 K+ I- o8 p) q
吴昌硕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影响,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体积感极强。刀融于笔,篆刻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变而正。上取鼎彝,下挹秦汉,以“出锋钝角”的刻刀,将钱松、吴攘之切、冲两种刀法相结合治印。
" \. ~& d3 Z! N7 r4 J, B5 ?: p+ ~( U
五湖印丐,白文印
, K* K( K2 z1 |: @8 g: q( S: d在继承前人冲刀法和切刀法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吴昌硕吸取诸家之长,在大量的篆刻创作实践中,将冲刀和切刀两种刀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冲切结合的刀法。这种刀法灵活多变,或冲中带切,或切中带冲,甚至切中带削……
' t0 e6 i/ c& r! ]  A, }# \* Z0 o) y
七十老翁,朱文印/ ]. Z' p1 f  ~! W0 M
这种刀法把冲刀的猛利、爽快与切刀的含蓄、浑朴融为一体,凸显了他的篆刻刀法中雄浑朴茂中寓秀逸的个性化特点。
1 U, f& V0 Y- d9 @* C7 D8 ^; R
$ b6 I  r1 J2 X( O8 O8 a- x5 {缶翁,白文印 浙江省博物馆藏
  V. g5 h4 ]. u" I! x3 m3 k残缺刀法是吴昌硕篆刻创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法。秦汉古印大多因年深日久,水土的浸蚀,自然的风化,印面及文字线条失去了原先的平整和光洁,变得残缺不全。正是这些残缺给人以古朴、含蓄、浑厚、苍拙等特殊的审美效果,这是自然的造化使然。  c9 _" A# d, m. u. `

0 o  s# Z& M3 M) s3 ?1 c俊卿之印,朱文印 浙江省博物馆藏
5 I( z3 `" \( N4 _2 ]而吴昌硕善于巧夺天工,在传统的冲、切刀法的基础上,以敲、击、凿、磨或用砂石、鞋底、钉头等,创造性地将篆刻艺术中刀石效果产生的金石味,上升到残缺美的审美新境界。
7 u9 d: _% p) R& g+ m* H, T0 H) I4 ^- ?; g$ k  R$ \  R
1921年,印社建缶龛,藏日本朝仓文夫所铸吴昌硕半身铜像。图为吴昌硕在缶龛旁留影
2 q  T( N6 l' d, w关于吴昌硕,这里还有一个日本雕塑家送铜像的故事:
0 c* {% a3 B& s2 K3 @- f$ p日本雕塑家朝仓文夫酷爱吴昌硕的书画金石,民国九年(1920年)慕名来华,与吴昌硕结成忘年之交。回国后,朝仓文夫运用洗炼的手法,塑造了一尊吴昌硕的半身铜质胸像,并亲自将塑像送到杭州。- e  I5 {+ v4 {9 Y
吴昌硕观后,赞叹不已,并在铜像之后题字道:“非昌黎诗,咏木居士;非裴岑碑,呼石人子;铸吾以金,而吾非范蠡,敢问彼都之贤士大夫,用心何以。辛酉八月昌硕戏题年七十八。”字里行间流露出这位艺术大师的宽广胸怀。( K8 Z5 o$ Y* A4 ~

* I  {# g8 ~6 l/ @3 e大聋,朱文印 浙江省博物馆藏
6 o) C3 `3 ~5 Q9 n# E  ?- {吴昌硕在日本被称为“印圣”,与“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草圣”张芝齐名。
* z$ O! v# j9 ^: c7 Q2 D! ]# _2 s9 ]4 d+ V1 S! g3 ]- V
吴昌硕 老夫无味已多时
! P5 p, U5 {6 G, S+ J* U  U' ]
8 {3 n2 m, b4 p/ d# n吴昌硕 破荷亭/ [1 G$ {; d; C8 K
( _* ?2 J# f1 u& _* s
吴昌硕篆刻作品
/ a9 s# _; V( A/ Y3 g8 j" L晚年越发勤奋谦虚
7 l0 R0 l6 v; h7 p& G# w8 P吴昌硕晚年,艺术上已经进入极高的境界。海内外求他书画刻印的人很多,就是片纸只字,都极为珍贵。5 v, ^* ^0 z: {% o& y1 |+ H
但是吴昌硕却丝毫没有骄人之态,而且越发勤奋谦虚。当时有丁辅之、吴石潜等人发起组织西泠印社于杭州西湖孤山,研究印学,推吴昌硕为社长。他撰一联:“印岂无源?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从中可见其谦虚。1 G& Y' t% P9 X5 \  H+ S6 w6 J/ w9 G

5 J0 `$ N9 [) [1 ^1 x: A吴昌硕 兰花
# U' W9 [: S2 \% B) v吴昌硕晚年除了因卧病万不得已偶尔搁笔以外,每天写字作画,从不间断。直到逝世前三天,他还画了一幅兰花,照样气势宏阔,毫无衰颓之气。冯君木曾在这幅画上作了这样的题记:“缶庐(吴昌硕)先生以丁卯十一月六日卒。是帧其三日前所画,翌日即中风不能语,盖最后绝笔也。苍劲郁律,意气横溢,将非庄周所谓神全者耶?” : X9 |& v3 z% h! l

( J+ I0 l' O) ]- Q吴昌硕 花卉4 I6 l, d4 Y7 Z% `, |# r. A
吴昌硕身材不高,面颊丰盈,细目,疏髯。年过七十而鬓发不白,看去不过四五十岁的样子。这是他勤于劳作的结果。他每天早起,梳洗过后,就面对书桌,默坐静思约一刻钟,把当天的工作程序安排好,然后再进早餐,有时兴致来了,不及进餐即开始工作。他在作画之前,先要构思。有时端坐,有时闲步,往往要过很长时间。及至酝酿到一定程度,整幅画面的形象在心中涌现,灵感随即勃发,于是凝神静气举笔泼墨,一气呵成,看去似乎毫不费力。等到大体告成之后,对局部的收拾,却又十分沉着仔细,惨淡经营,煞费苦心。常见他凝视沉思,笔头颤动,跃跃欲试,但很久不着一笔。- X! u. B0 g7 Z8 ^8 i& g* u6 B
' V3 s9 J' L/ x( P% g' z" K
吴昌硕 《梅花图》 上海博物馆藏2 h1 t8 J* d  e7 R
他曾说过:“奔放处要不离法度,神微处要照顾到气魄。”一幅画作好之后,就张挂在墙壁上反复观赏,并请友人品评。大家提出意见,他就虚心听取,经过考虑之后,再着手修改,直到满意才肯题款、钤印。万一画得不大满意,他就断然弃置,毫不顾惜。
: V/ m) O% @- q, O3 I. s后记
- J- W0 H" E9 `6 i2 ]# M作为海派后期的大师级人物,吴昌硕是我国近现代书画艺术上的关键人物,他承前启后,不仅不愧为“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还让绘画体现野逸与高古之气,最终把中国画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对现代中国绘画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4146-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