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元代] 由东京松冈美术馆藏品看元青花的时代特征(上)

[复制链接] 0
回复
249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入图展中心图片模式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7-12 06: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前言》
    本文是自己根据《近看元青花的时代特征》修改的。由于松冈美术馆所藏元青花数量可观,本文想借助其藏品简单涉及元青花,在原有基础上(即《近看元青花的时代特征》),对必要部分做以修改与调整,适当压缩文字内容,达到杂志两次连载效果。(所用照片:前半部21张,后半部25张。)
《正文》
一:松冈清次郎其人
松冈美术馆是日本极富盛名的私人美术馆,对于官窑瓷爱好者来说,其藏品实力与地位不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之下。松冈美术馆的创建者松冈清次郎先生(1894-1989年)于明治27年出生在东京筑地,年轻时就开始喜欢古美术品,随着在经营战后不动产、冷冻仓库以及旅馆业等实业方面不断取得成功,松冈先生一跃成为日本近代杰出的企业家之一。1972年,松冈先生初涉海外拍卖会,从此对中国陶瓷的收藏不遗余力。80岁时,他改变以往私藏品深匿不露的思想观念,于昭和50年(1975年)11月在东京新桥自己的企业大厦中设立私人美术馆,并面向公众展示其丰富收藏品。
198611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松冈先生以1034万港币收藏当时令人瞩目的洪武釉里红折枝牡丹纹棱口大盘曾轰动一时。拍卖前,当委托人征求他投标所能承受的极限价格时,他简洁坚定的回答:“拍到为止!”足以表明其做事直接果断的刚强性格。事后,该情节在日本古董杂志《小蕾》中刊登报道,至今在日本古董界广为流传。1989320日,松冈先生辞别了辉煌一生,享年95岁。随后,该馆馆长由其三女儿担任,并于20004月将馆址移至东京港区白金台的松冈清次郎旧邸。
松冈先生为近代不可多得的收藏大家,他脸部瘦长,耳大悬垂,按中国人观点其面部福相十足。松冈先生对古美术涉及范围极为广泛,就地域空间而言,自古埃及至古希腊、古罗马、古中国,无不涉猎;就美术品种类而言,雕刻、陶瓷、绘画、青铜等,可谓包罗万象。对于许多藏家而言,藏品杂乱是众人通病,但松冈先生无论藏品种类还是质量都足以体现其非比寻常的艺术品鉴赏造诣,令我辈汗颜。
官窑瓷一直代表该历史时期全国瓷器制作技术与发展的最高水准,由于制作有限、管理严格,自古为世所珍。不论各地,衡量某一收藏者收藏中国瓷器水准时,多以其官窑瓷质、量为准绳,尤以宋官为首,其次为元、明、清各代官窑。松冈美术馆所藏明清官窑堪称丰富,质量在日本国内难有比肩,所藏品不少来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苏富比、佳士得两大拍卖会,因此不乏官窑精品。例如洪武釉里红藏品至少有4件,件件拔萃,绝非普通美术馆可相提并论。其实撇开官窑,该馆所藏唐三彩质量亦令人瞠目,只是笔者对该类器物无甚关心,这里就不做笔墨。该馆所藏元青花质、量很值一提,参考该馆图录,所藏元青花至少在8件之上,经常在一次展览中同时展出7件元青花,藏品实力不可小觑。
谈及拍卖会,这里不得不穿插说当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拍卖会中官窑仿品量少、质低,拍卖会也重视信誉,不似现在许多拍卖会仅是商业掩护招牌,暗地却为艺术仿品代理商。作者不想凭空指责,至少人们应该认识到:拍卖会作为艺术品流通窗口之一,其社会影响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左右收藏者对艺术品的基本认识及真假艺术品的市场价值。混淆黑白之后不仅仅是单纯的金钱利益,关键是随之而来,甚至令人难以预料及应付的众多社会隐患……曾有该行业负责人士辩驳:“水至清则无鱼”,说法过于牵强,断章取义味道太浓,其“自觉高明的商业运转手段”总是令人难以心平气和。
提及元青花,心中总有难以名状的凄凉感:当松冈先生致力于元青花收藏时,国内陶瓷专家对这些元青花还无丝毫认识,更谈不上承认其存在与收藏。当时的社会环境又无法培养出一个眼力、财力兼备的收藏家,甚至无法保障一件传世珍品的正常传接与立锥。愚者惯用吹嘘与抱怨来满足自己的虚荣,智者选择行动与努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松冈先生的友人至今念念不忘他在琐事中表现的礼贤下士态度。“天使之所以能飞起来,是因为她知道自己很轻。”简单话语却暗藏深刻哲理。现在,只有后人参观其私人美术馆,欣赏着馆内凝聚着古今中外数代人心血的艺术珍品,才会逐渐感受松冈先生的鉴赏知识、做事魄力及雄厚财力,由衷感激这位收藏前辈保护艺术事业的诸多行动。

6 |/ o- ]# |: V& ?8 u( @7 a8 t4 \$ x8 S- T' p* g/ F( t) T( Q4 q! [

  G5 Y% [7 u4 i$ ]$ M6 {6 W! w; T! ]/ O  e
图1-1:松冈美术馆中陈设的松冈清次郎像。
9 T. L/ O: W; ^; D8 w
0 n" U0 r: u0 B/ B3 A& K) |+ s% d2 C# |% g  }, z

- v2 [) W0 j3 b& M& }( I5 ?7 a4 L7 S/ B! K' X# F
图1-2:初冬的松冈美术馆侧面图(馆址:东京都港区白金台5-12-6)。1 g$ a4 N2 z. _1 ^+ k6 P1 L

! x4 ]; N! G& f% `$ ?! T7 z0 f( s
; s4 O+ |0 v8 Q( r" M  j6 A
. }4 l# a2 C' P3 v0 u
# @$ {6 Q# E: R) a% h图1-3:初冬的松冈美术馆正面图。! a( o: E1 p+ ^: T- Q+ _9 \$ h
. @3 H( n( Z# t. p

3 S5 m. B0 X9 e二:元青花的制作历史' u; j9 i, ]4 N: }
: j. G. l) }0 N) L2 K* X; E
元代的制瓷种类相对明清时期更少,所制作的瓷器几乎都是日用盘、罐、瓶、碗等类。从这些元青花器造型看,元代瓷器着重于日常实用性,不似明中之后、特别是清三代时所制作的大量精巧观赏瓷。在这些元青花瓷器中,大盘类是最为常见、流传最广的元青花代表瓷。现存元青花大盘体积硕大,为我们现代日常所难以想象,绘画风格豪迈、制作工艺纯熟、用笔精湛洒脱。凭借这些青花盘大气磅礴的气势,使人联想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大草原景色,在憧憬蒙古牧民席地会餐的同时,也感悟到王维在酝酿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所见的塞外风景。
& g0 w. v2 [7 w1 Z. c) r# h8 S! d7 B: U3 v3 n) N4 z
元代的青花瓷存世量很少,历史资料也不多,因此本文许多内容都很简单。从历史资料:“浮梁磁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1278)立,掌烧造磁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元史》明 宋濂 百官志四 卷九十八)中,我们可知,确有元代官窑制作一说。《元史》中有“凡朝廷烧制瓷器,必由内府定夺样制。”,说明元代官窑也如同明清一样,绘画图案、造型等都直接由宫廷管辖。
0 t, k4 {3 A) \% F, ]) ?
" N- S# s$ L5 i% h  e  H国外所藏品中,不少元青花大盘因中东贸易进入中东,并逐渐汇集到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宫等处。与此对比,国内战乱沧桑、更新换代以及“文化大革命”等,令原本所剩无几的元青花大器在国内难有立足之地,或粉身碎骨、或遗失海外。本文借助松冈美术馆藏品简单涉及元青花的时代特征,以求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 C  C0 C3 @; T9 n8 e( G
2 E: b* X1 J8 w/ k" ?, \三.元青花盘的青花发色情况
  k5 a1 P+ S: f. V* |6 H9 J/ t0 n% [2 j# f9 s% Q
本部分文字将刊于2005年第1期的《由东京松冈美术馆藏品看元青花的时代特征(下)》,读者可先通过比较图2-5丰富翔实的图片特征去感受元青花的青花发色特征。
% @9 R) G' P( w0 L) O% Z/ a1 r* m
' M+ i& r9 n3 M8 b/ S
: |. O8 u8 @9 K4 Z: h9 p: l9 T! G: ?
' Y" [3 r7 R% ^9 a; M: k
2-1:元青花鱼藻转枝莲纹圆口大盘局部特写图。松冈美术馆藏。有撒蓝效果,如同绘完图案、在没有上釉前用笔沾青料随意在器面甩撒一般。6 h, d0 w! Z. [* Z  |" D5 Z

( d! P8 V) s$ S; T! J/ C1 r! t8 F' \' u6 h" V! V+ V
. n1 b+ K! v' Z7 J2 @
! J& }8 _. N9 N: F4 @9 r. h
图2-2:元青花鱼藻转枝莲纹圆口大盘鱼纹特写图。松冈美术馆藏。2 t& a$ @/ N9 b- e$ n$ h
1 Q+ J% w- @. i0 _7 W' \4 A
. |8 q9 Y& f1 k4 z, E; v' W: @+ ~: s
, I6 M" F6 g( A
" D: I' b2 w$ O5 q+ K
图2-3:元青花鱼藻转枝莲纹圆口大盘鱼纹放大图。松冈美术馆藏。有明显撒蓝效果、青料斑点效果。$ g3 L5 g  P1 c  g1 P2 d

2 T+ [) S. w( F; `5 R( v- I! S1 i. s$ \0 H* N: i( r0 R3 \" q- Z" z1 U

+ M! }5 _% H( w) d" c" X/ I5 F# d/ h. M# a: v0 w# `9 A$ K
图3-1:元青花莲池纹棱口大盘莲池局部特写图。松冈美术馆藏。有青料斑点效果。: F. Y& H0 j# y

2 j; u1 `( h5 z% j7 Z# K- M) b) |: z$ Q0 J" B% @
) l4 t, U$ L( r5 n$ t) T1 M8 b

: h; e4 Y. S- H9 v, C图3-2:元青花莲池纹棱口大盘莲花局部放大图。松冈美术馆藏。近看青料斑点效果非常明显,类似现代仿品很多。
, z# N% Z/ ~' L3 w( Y  [  ?5 c; |8 T( [& H- v

/ c5 ~8 ^: |5 G0 E! w5 m' w  n
+ I2 I( K' g4 b1 k& Z1 H0 r$ v+ e- Y2 i$ D
图4-1:元青花凤凰牡丹纹棱口大盘内部特写图。松冈美术馆藏。有青料斑点效果及青花变色效果。
0 y) v5 x( m) k; I7 k* d! ^3 U4 _# s( G3 d
" F0 {, g5 S- _
* x3 M2 a- c+ w5 _
2 G) Q: c6 T' |2 m+ A% p
图4-2:元青花凤凰牡丹纹棱口大盘内部凤凰放大图。松冈美术馆藏。有青料斑点效果及青花变色效果。
6 B( a, O) r% R. ~2 Q5 x3 {
, l* X; ?* u2 b# D
* Z& q! G. b- k. ?  m. q) r% |" G 0 {, H1 T4 I, p1 a2 O% @8 i. V, l

/ c2 R7 w4 @) j2 C; X! \图5-1:元青花模印竹石瓜果牡丹纹棱口大盘内部特写图。上海博物馆藏。- x8 x$ F" u& r) o+ h  q) E
' m2 B  @  f7 K8 v
4 s3 {+ ^: n/ g2 L/ B

( u& x" _  t! ?8 }& S; D6 |5 M( G, l7 J% W
图5-2:元青花模印竹石瓜果牡丹纹棱口大盘内部特写放大图。上海博物馆藏。可清楚观察青花的斑点效果。- N6 u6 u- V" l* w

2 E3 i0 B6 {6 V* e! q5 r0 @! m2 e& R6 o6 w: o  Z
& ]# `/ D# i! T0 g3 F, _
, q9 A" Q$ M7 t
图5-3:元青花模印竹石瓜果牡丹纹棱口大盘内部特写放大图。上海博物馆藏。可清楚观察青花的斑点效果。
6 `6 g) j+ c! _8 R6 d
* ?5 s$ R+ t! ~3 m3 z3 h, |  x  x3 p3 x; I1 [' u
6从釉面发色看与其它元青花略有不同,表面釉色显乳白,并非标准青白釉,接近于洪武时期的乳白釉。类似釉面发色在洪武青花器中常见,可能为过渡时期产品,也可能为特别少量产品,暂时因缺乏确凿发掘资料,无法考证。因此推断,青花发色不艳丽的元青花并非没有,只是数量比较少而已。(参看图6+ s) q' U3 _2 u+ Y1 ]

. ~( q# T% o6 j0 B
3 w' d" p( x3 |( G4 z5 |9 N  \' P" r& ^8 s
图6-1:元青花竹石瓜果莲纹圆口大盘内部特写图。松冈美术馆藏。
; g. r3 d6 G! X1 r  J; j3 X; N4 X# i9 u; C* E, W. \

" z- L! U  m" m5 W
9 {& d, |  `; P* [) e5 l
! z- _$ A/ N, U# s7 G* Q图6-2:元青花竹石瓜果莲纹圆口大盘内部特写图。松冈美术馆藏。可清楚观察青花的斑点效果,但是釉面不同于其它元青白釉发色,接近于洪武时期的乳白釉。
( ^6 ~- V5 O7 T7 T+ y9 S$ J- i( n2 [: m: k" ^
% r% w- n: ~" N* ?
四.元青花盘表面上釉情况9 r4 e! K5 `1 h' `/ p+ m
0 |7 K( J5 u& O9 }7 c
从制作技术来分析,元瓷制作时期早于明朝,因此制作水平应较明初落后。但从二者上釉完美程度来看,元青花的釉面较明初均匀完美,漏釉现象基本不存在。因此推测制作元青花时所使用的青白釉要比明初的乳白釉更稀,才促使元青花胎体表面容易挂釉,极大程度减少了釉面露胎现象。正是釉水较稀,元青花大盘、大罐以及其它琢器都不似明初洪武时期漏釉、露胎现象普遍存在。
如果从侧面仔细观察这些大盘釉面,能观测到在苏青料涂抹浓厚处烧制形成的凹凸现象。类似现象在仿品中常能见到仿者不遗余力模仿,但因青花料不一致,二者差别很大,较容易识别(请参看图2-4、图3-3)。0 R' i1 b7 j- S/ j+ P5 }1 u) E

  n6 u3 |  o! F  V3 n0 I ' f2 g5 q4 @/ i0 T4 {) D' d& y

9 G4 P" u8 |- T5 z2 e+ C5 u# `图2-4:元青花鱼藻转枝莲纹圆口大盘侧面图。松冈美术馆藏。苏青料浓厚处烧制形成的凹凸现象明显。
- x: H0 P& w5 l5 o5 p) A, m- A( o, {  Z$ J

1 G9 K. d& s9 `2 y( X* [3 H$ ?
6 i1 h( G1 e7 t
' F& C* j# W& B5 V5 u% h7 R图3-3:元青花莲池纹棱口大盘莲花侧面图。松冈美术馆藏。苏青料浓厚处烧制形成的凹凸现象也很明显,类似凹凸现象在一些宣德器上也很明显。3 A. B% A6 }7 U2 K; }! f9 w) t2 U% G. }
6 F9 E9 s: R; W, Y/ a$ Q% @, s
# z' Q; P- R: R2 M
五.元青花盘边缘处积釉情况4 L- q7 B3 i1 Y# C3 ^2 C

6 X/ P1 r0 N% [; w2 Q. k  q作为大器,元青花盘的盘壁边缘一般都容易出现积釉现象,类似情况在元、明初时期官窑产品中都常见,因制作技术而存在一定共性。类似情况的主要原因应为两点:一是上釉后,釉水在未干时存在一定流动性,容易聚集在盘边缘处;二是在烧制时,特别在釉面处于熔融状态,釉水更容易受重力影响而向低处流动,汇聚在边缘处。由于釉水的表面张力作用,就凝聚在盘边缘处,形成垂釉。清代官窑由于做工技术较高,施釉水平先进,类似特征基本不明显,但是如果现在人为处理,也应该可以制成类似特征的仿品,因此大家也应特别注意。(请参看图2-5、图3-4、图5-4、图6-3! I$ l+ Q  E/ |0 \3 `

# H1 V9 I6 L+ s
- _) v! n' r- e/ |1 b+ O  b  [
" g( h: d' _6 k2-5:元青花鱼藻转枝莲纹圆口大盘边缘部特写图。松冈美术馆藏。略有积釉现象,不十分明显。+ o" E1 [: F: Y* |5 a  S8 ]6 K

' \# ]3 b- Q- P' i3 [5 Q1 y& E
9 G6 f7 k/ ~5 w" @2 B4 e. t  n" a
+ A4 s8 A  `! J/ J: i7 q6 i& ]$ P$ {7 Q! N/ r
3-4:元青花莲池纹棱口大盘莲花边缘部图。松冈美术馆藏。苏青料青斑效果、积釉现象都十分明显。
2 z& B% k! L- c4 K: O
# N$ l0 i$ I8 D  s- i5 b7 ]6 X- [* p6 h9 {; ^; _

- R) @) |( P& X1 P
, ?7 V  l+ `  p' S% y& h4 l4 q5-4:元青花模印竹石瓜果牡丹纹棱口大盘边缘部特写图。从照片上看积釉现象不是非常明显。0 h2 p3 T3 B0 z7 r

0 }3 [& f( i, N1 s" s+ Y! g
& b; V7 I: @) n/ ^% a4 Y0 ]8 q# A; z 9 q) V2 B" X" A9 ~% r

/ I, j/ u- J1 U% F4 R6-3:元青花竹石瓜果莲纹圆口大盘侧面边缘图。松冈美术馆藏。类似釉面发色较少见,青料凹凸处明显,积釉现象不明显。0 U- j; _/ V/ m2 j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860-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