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华夏风采] 这些姓氏,你听过吗?

[复制链接] 0
回复
1443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9-15 0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2 n) f, s( i1 N( i% a+ D8 x: a

- f0 P' H6 b# x* V0 n& G
+ ^. t  l6 m. v4 c8 ]" f

7 d; d% m9 h/ ^7 w
, x( b; \5 |) k" D

$ \- h' b& z6 t( Z9 y) J% m; p- H; B
- h6 X, D0 b( D  N
6 D# ^3 s6 m; b8 P8 E
沉迷网络游戏) N8 _* T2 }0 A, a( Y, |- ?
于是给女儿起了响当当的名字“王者荣耀”1 m" n  q4 N7 M; W! y2 o
望女成凤6 n  {" ?$ E0 L4 `4 n
所以女儿有了霸气的名字“黄蒲军校”% n6 \2 B) e6 E+ ?9 ~3 Y* I
虽然有些搞笑

4 N8 _. K8 i2 y" \/ U却无意中避免了重名
9 x$ q5 M7 p$ j- a  `和他们不同
$ Q& v4 ^% K5 s  a. ~1 @
有一类人的姓名重名几率本就很低' S* P! l* `6 s
就是那些拥有稀有姓氏的人们4 t( v+ [+ \3 A- U7 N5 N' y
……
( h: U: h/ G+ J! h4 \; f: n: q/ N( c7 m; y
/ ^0 o& `& r/ l6 _, _! ]; P. k+ i
5 g2 b; \  Z$ W3 X0 t4 u1 D/ H) l: b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使用过的姓氏有两万多,但今天专家的研究结果只有7000多,而其中亦有不少姓氏已经或正在变得稀有……
6 B9 _+ o! `8 i# P9 c( l( h% r( b! K% a' [) Q1 \  R
图片来自《中华遗产》2009年11月
摄影/刘剑锋
- t( i6 z: n, k0 k" Z
1 Q" F8 y7 s! H5 m. d  e
河南省新郑市近年建成的“中华姓氏墙”上镌刻着中华民族3000个姓氏,有许多稀有姓氏被收入其中。图为工作人员正向参观者讲解:稀有姓氏人口如今占到全国总人口的8.3%。/ ?) i% H3 G0 V$ @0 q& D; t
0 F6 I1 N5 F( R8 ^% Z
dōng

3 a/ n, `, r) V+ J9 L% V东姓有五种来源:一种相传是舜的七友之一东不訾之后;一种相传是伏羲的后裔东蒙氏之后;另外,高句丽姓氏中也有东姓,后代迁到中原后仍姓东;也有些东姓是由土族的“什东加”这个姓改过来的;在台湾土著、满族、蒙古族等民族中也都有东这个姓。
" m# g7 ^% ?( R
2 D/ A7 A  H, C$ c8 i

2 F! B3 Z  Z- `7 t" P2 k7 D东姓目前在中国分布较广,在江苏海门、天津市静海、黑龙江、河北、辽宁、甘肃、青海等地均有分布,但人数不多。
) N4 i1 C# |& M+ j8 ]4 J* _4 j- l- X1 q; Z( k5 k1 B- v1 o2 x
5 a; _* v3 _% Q$ ?! f
东姓的历史名人,据史料记载,有元代的商州总管东良会,红巾起义时战死,其后裔繁衍兴盛,为关中贵胄。明代还有个名叫东郊的巡按御史。
( g3 u* P7 Y8 W7 m8 M# n/ |4 r
4 ?  `4 B& D, b% J9 [* M

  Y' M& L9 e, Y) K2 ^
西, Z) D! Q7 D% T' ~+ L2 Y2 w
西姓有三种来源,第一种是以国为姓,相传古代有个西国,也有说是西陵古国,后来人们就把西当作姓。第二种说法,是说战国魏国时邺县的县令叫西门豹,他的后代把“西门”这个复姓改成了“西”姓。第三种是由满族姓氏改过来的,清朝满洲八旗中的锡克特哩氏后来改成了西姓。
" i4 R6 x! G  n* U  |  J0 O7 _0 r3 O# \; R7 @5 |

" n; e- L% _- a/ l6 _+ h6 x- {- _- D

5 W4 D7 W8 Z& t; L$ i+ F
图片来自《中华遗产》2009年11月
摄影/王颂
伏羲氏是中华姓氏文化的始祖。2008年3月9日,公祭太昊伏羲祭祀大典在河南省淮阳县太昊陵举行,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汇聚于此祭拜祖先。图中可见人们寻根的热情。
% v" ]3 m3 B; U7 k) U& `
5 f) k2 h- }! R3 i: g0 _. o( v; p$ i) _1 W! K: \3 |

" {- k' k7 T" p$ G+ b  D! J此外,关于西姓来源,在河北、山东交界一带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孝宗孝康张皇后为人机智贤明,曾辅佐孝、武两帝成政事。而其兄弟张延龄、张鹤龄却仗着皇亲横行乡里。张皇后死后,在位的明世宗将其全家抄斩,部分子孙四散逃跑,为便于以后相认,他们按照逃跑的方向由张姓分成了东、南、西、北四个姓氏,所以也有“东南西北本姓张”之说。
! D& N* f& V% |: ]' J) `2 z$ Q6 S8 d, |0 v

7 W" h/ u) _* n3 w( X# s目前西姓在山东广饶、邹平、潍坊和安徽等地都有分布,但人数也不是很多。. w2 N9 A2 ?! f
历史上的西姓名人,有春秋时秦国的大夫西乞术、清朝雍正年间进士满族人西成、清咸丰年间的将领满族人西林布等。
2 T; q3 S' ~# j. q( |
3 u. y( W' }7 K2 o+ d" U/ c
nán
5 w+ T3 P9 @8 j/ m& c
5 I0 J$ G2 v, {. ]6 Y: b
南姓的来源较为复杂,据《史记》记载,夏禹的后代有以南为姓的;第二种来源,是说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在周宣王时为大夫,他的后代就以南为姓;第三种说法认为,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他的后代就把南当成姓;第四种来源,也是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高士隐于南乡这个地方,他的后裔就改姓南;另外,清满族八旗的那木都鲁氏、纳喇氏等后来都有改成南姓的;朝鲜族当中也有南姓。. v5 Z( A4 Z- \( B3 B4 ~0 }2 e
) q+ `& T9 E% t% [7 @
- b, |: v+ v2 u; x9 }
南姓在我国分布较广,河南的南姓尤其多,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的75%。
. ~  C/ ~1 |/ v1 t1 ~
' A- W, [( _- y7 c  S, d

. O6 U0 l5 s0 b  i. o! W" Y% F* k: l南姓的历史名人有很多,战国时有卫国大夫南文子、唐代时有洛阳令南卓、名将南霁云。清代,云南昆明南氏一枝独秀,出现了江南提督南天祥、湖广提督南天章等名人。) i% C* K6 _" C
$ `( o! H, @' y: X
běi
2 K& S# b5 e" s" `& S& k
北姓的来源有三种:一种是以地名为姓,据记载,在远古有个叫有北的地方,相传黄帝把蚩尤部落的一些人迁到了这里,其后人就以“北”为姓;也有记载说,北姓还是高句丽的一个姓氏(史料当中对高句丽的最早记载是在北魏正始年间,故城位于现在的辽宁新宾东部),高句丽姓氏中不但有北姓,还有东姓,由此推断,应该是以方位为姓;还有一些北姓是有北门、北宫、北郭、北人、北野这些复姓改过来的。
$ s9 {" [1 A7 w6 s% k. |; O$ b' A) ]7 g" v5 p
- c2 X$ N1 h# t6 I
目前,在河北曲阳、山西汾阳、四川德昌、内蒙古的包头都有北姓。
  t1 d' y  J& h: `4 I7 P$ N3 `: s2 T' H- V# O
: S  S% n; X/ t4 N6 k  z
北姓的历史名人史料上记载得不多,而复姓北宫、北郭的名人却有不少,如汉孝文帝时有个宠臣叫北宫伯子,春秋时齐国有个义士叫北郭骚,是晏子的好友。4 n% }4 k' o- M/ `: l

, o( D9 i( N4 |$ w3 i

5 [& O6 M$ f5 q6 `  m( u3 w, Y1 d3 }  C  `6 V6 {
5 V- G( z0 U& ]1 w
图片来自《中华遗产》2013年12月
摄影/袁培德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是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后人最大的聚居地,住有嫡传后裔(第五十代左右)约3000人,皆姓诸葛。诸葛村中的外姓人极少,而中国普遍存在像诸葛村这样,以姓氏命名、居民多姓一姓的村庄,显露出中国人喜爱聚族而居的生活习惯。图为诸葛村村民着盛装、举旗幡祭祖巡游的景象。& C4 \' B& F: V! L5 z8 I& G. E8 ?

" _! S* Z& y7 _( ?9 F& O& Y6 Q  o6 |4 A2 f4 `& a

! Y6 N- I* C5 [* O1 \& X5 W' O4 @$ N! s  @" n0 d6 ]2 M0 l
醋姓有三个来源:一是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馈食礼祭司醋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二是源于地名,出自隋、唐时期新郑醋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三是源于世称,出自古代文人俗称醋大,属于以社会世称为氏。' ^* G; ?( P; L$ w* q& e! p

/ c1 v/ I4 K+ v( w$ L! l
2 o2 B" A+ \( c0 g* K7 Q+ o
今陕西省的西安市长安区、宝鸡市扶风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山西省,四川省,河南省,重庆市,台湾省等地,均有醋氏族人分布。
: H' }( Y* P2 ^% s
0 F5 g) y  D: k+ R
, A+ Y. r' j" ]0 Y( M) W
yán

$ N1 A! _/ W3 R$ w5 l5 k; h盐姓源自春秋时齐毋盐大夫之后。一说,或掌盐池者之子孙以为氏。今江苏、四川等地有分布。名人有盐,唐代以画肖像、佛像著称的著名画家,出身显贵家族;盐翼,明代鸿儒。
+ F( P  A. k* V2 s4 ]0 e3 \# V" H) e9 @3 Z2 v) M% K

/ s/ N6 W2 B- y7 ?+ z/ n5 v' E! K8 ~& m
图片来自《中华遗产》2013年12月
摄影/王爱民
“祠堂”的全称是“姓氏宗祠”,通常用以敬奉一家一姓的祖宗或先贤。也有多氏姓氏祠堂——即几姓合祠,因其联合可能了并无血缘关系的几个宗族,所以尤为庄严重要。图中祠堂拍摄于抚州市宜黄县新丰乡护竹村。
! V$ A/ Y& v5 Y  M. \

( b- J: S0 h  z+ {$ @6 s3 h- ?! p7 |' D" Z$ }5 x
chá
7 A9 w: T& {1 Y' y
茶姓源出多头:一,炎帝葬于茶陵,因氏;二,齐太公之后有茶氏;三,明、清时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为茶氏,系彝族。今云南、浙江、台湾等地有分布。名人有茶话,汉时人,见《江都易王传》;茶昱,明时武平人,洪武中洛川县训导。& G& b, ^2 L" G0 G8 [2 V

7 ]% l- f( R1 |$ z

; J! k4 K9 Q9 W& u- m明洪武二年(1369),有骂姓兄弟二人由山东即墨骂家迁至直隶枣强(今河北枣强县),后转至武定府(今山东惠民县)骂家村定居。这是骂姓至今能够寻到的最早的历史。另有骂姓是清雍正年间马姓人被皇帝赐姓“骂”。山东惠民县有姓人聚居的家村。今辽宁沈阳仍有骂姓人。
0 A! ^$ q! o1 i% q0 R; h3 x% X' t# w( V" y/ P; f3 q

& T- c. O5 O( N
* _3 d7 h! E) e8 o

& Q# R# I" C+ f* F6 B: k& T; R% n4 A
6 Z; o# w" ^& ~% ~
据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姓氏考略》载,唐时宰相窦怀贞与太平公主谋逆,败后投水自杀,公主后将遗腹子改姓为“毒”,以示不忘皇帝之毒。美国亚洲学会中文研究资料中心1968年发行的《台湾人口姓氏分布》载,台湾省南投、台南、台中、高雄等地均有此姓人。江苏武进也仍有此姓人。
/ I9 a$ L8 @, v# S. h6 ^  G9 t7 J4 x  ~3 R7 m! E
" X" R6 x% E6 }* o# ?8 p$ A
图片来自《中华遗产》2013年12月
摄影/陈兴书
河南新郑市黄帝故里有一块中华姓氏碑,总能吸引众多的围观者。它被铸成一棵沧桑遒劲而又枝繁叶茂的大树,树干、树枝和树叶上镌刻着各种姓氏。我们的姓从祖辈而来,祖辈的姓又从何处而来?这棵树告诉我们万姓同根的道理。中国数以万计的姓氏看似无序,其实各有渊源。$ T$ m) p" K8 w/ p, U; R
: N/ j; s7 `( s, r& p# t

( g/ n6 [/ E$ {) _7 Q& T1 n4 w! n5 d+ Z
nán
: T. O0 t" H* @; A
夏禹后裔“有男氏”之后,以“男”为姓。唐武则天时定州(今河北定州)将领名男在贵。此人被记录在宋代《古今姓氏书辩证》上。今天山西平陆、四川成都、湖北武汉、河南潢川还有男姓人。
" G' b6 N( A% Z/ {- p3 z/ O5 h  A' W5 i/ B3 m3 X8 p1 u
) M- m5 s. R# N

, B& |; ?4 R0 _/ h1 w; P
图片来自《中华遗产》2009年11月
; l$ G% h) X9 y) ], H6 e

" w: Z, T7 R; Z$ }( K/ M2 f
: O/ G; Q! @) f9 V, V! e6 e7 F
南朝宋时大臣何承天曾著有《姓苑》,这本有关中国姓氏来源的著作中就收录了“稀”姓。如今,稀姓在北京、安徽淮南、四川成都等地仍有分布,不过人数已较少了。5 J5 r9 L2 h2 }/ ?
% F2 ^' n/ \3 L. Q: l$ I+ {. d
7 S% H$ _# ?/ s! A0 P2 B- }4 k

3 E  c) T/ o7 c4 Y/ O5 d/ M  C4 }; J/ Q2 ]4 r
yǒu
( N; N: j2 h3 W1 ]

$ K& K" y" x7 p0 \- p有姓的历史悠久。相传古代有“有国”,后人因国而得氏,于是有了有姓;另一个传说是说有姓人乃有巢氏的后人,因此得姓有。总之,有姓诞生于古老的传说时代。
7 A% M& f6 w. Q' D
: m+ M% u2 P7 r' o0 G, T% t
7 p8 V+ }! z8 g4 A' f3 X2 r0 |+ H: ~9 \8 Z
有历史记载后,一位著名的有姓人进入我们的视线,他就是春秋时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若,即子有。这位有氏的先祖提出了“只有百姓富足国君才能富足”的贵民思想,这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可贵的。有若长得很像孔子,所以孔子死后,弟子们总把他当孔子一样敬待。后来,到明太祖时,有一位叫有日兴的大臣,因有功于朝廷,明太祖就给他的姓赐加一“宝盖”,称为宥(Yòu)氏。于是,天下几乎所有的有氏都改成了宥氏。
7 _/ k* z2 U  K0 T# a5 n' v3 x( Q4 w& K' z9 S' s$ l+ e7 b* t
$ H& o/ i; T0 Q* z  o" B& t6 L" L% S
今天,只在上海嘉定、安徽淮南、江西广丰以及北京等地还留有少量原滋原味的有姓人。% Z2 _+ k+ v4 M4 n
$ u. U8 E: |2 C
xìng

) y& t9 I5 b4 x: `" X
7 J  Q0 j5 D( f8 H; I/ k( O( ~“姓”本身也成为姓,大致是在春秋时,蔡国大夫公孙姓的后人以祖上的名字为姓,于是有了“姓”姓。《汉书》第九卷《贷殖传》有“临淄姓伟,訾五千万”句,这位“姓伟”是汉武帝时山东临淄的一位大工商业主,靠放高利贷囤积居奇赚有钱财五千万,他的故事在《中国通史》中也有记载,是“姓”氏的一位名人。“姓”氏人早期主要生活在河南上蔡一带,汉唐之际向东发展,在山东形成郡姓望族,以临淄郡为郡望。如今在浙江上虞、普陀,以及山西广灵还有少量分布。
$ B/ G2 p# p+ k3 J; K$ ~7 i  R
# E- j) Y( h. A5 A
$ ?+ {& \" A5 h# s

- [) Y8 @0 \& U! r5 B
图片来自《中华遗产》2009年11月
摄影/于荣培, ]8 c( A+ c7 y
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府院内的百家姓墙。墙上可见一些并不常见的姓氏,比如“公孙”、“呼延”以及“步”姓。“公孙”、“步”都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至今虽分布较广,但人口已不多。
7 J. k$ l8 `: d0 G% d+ i. \/ \
- Z1 q" Y( j) |! f
( w4 r3 R* p  w; O( S
shì
( E1 y2 {6 {' E' j$ Z% _( @; g

) {1 Q$ j, m9 d/ O/ T1 T& K: F7 s“氏”姓的始祖是春秋时齐国大夫氏子。据南宋学者罗泌的《路史·国名纪》载,氏子的后人以“氏”为姓,聚居于北海营陵。三国时,北海营陵人氏仪在郡府供职,北海郡相孔融说他的“氏”姓意义不好,乃“民”字缺上半边,建议改成“是”姓。氏仪接受了建议,于是氏姓改为“是”姓。不过,并非所有氏姓都改了姓,五代后梁开平年间就有大将氏延赏的名字多次出现在史料中。今天也仍有氏姓,上海仍有在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氏姓人存在,但已所剩无几。  ?! N/ v& f5 X! ~- Z( Y8 j: x
0 P" S# Z  O/ u; C8 V7 B0 P
6 K* C5 a: p6 N2 ?. E" k
(本文转自中国国家地理公众号)- Q8 V. Z% {) b# `% a% \# n  h4 {

  s" l6 C: s9 @4 l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57869-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