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十位杰出的加拿大华人

[复制链接] 9
回复
1571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6-9 01:2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推荐一本书, 十位杰出的加拿大华人作者曾铭,一个在加拿大生活了20年的华人女作家。加拿大籍华人,六十年代生人。俗名晓明,字克毅,自号铭、殊蓝等。
0 @5 E7 M" Z3 E7 v# `9 R祖籍江浙,家世悠远。生长于云南。幼习古文书法,少年时开始写诗,大学时迷恋绘画哲学。直至当今数码时代,仍无法修正书痴之天性。虽栖生于西方社会金融时空之下,精神却始终游弋于大汉民族之诗词歌赋、典章字画、文史哲易、古玩珍籍之中。不合时宜,然满心欢喜。
( ~8 }4 F4 \# r& |- T8 l$ T离国之前,满脑子充满了西方所谓之纯理性批判。离国之后,却反其道而行之,真正开始了精神和思想的大规模东方回归。* s# e' N! N4 a, J
新千年之后,往返于东西方之间,尝试以文会友,以诗冶情,以书画怡生,梦想在被商标和国界界定的世纪里,找寻和存留生命的本真。' M/ v9 L$ C% `; B1 A1 P" _2 \

% B0 ]2 B3 T& v* c10位华人的事迹、精神令人感动。
- ?2 b  B6 p1 h" f3 {/ Y7 M$ V( t; Y8 @, v- ]5 a9 {2 E
优雅大使——参议员利德蕙2 @" r8 w* z& ?3 F: o9 Y$ w- _
咬定青山不放松——电脑世界的革命者周松年! M3 t; o' {# ]4 r' p7 s
在芭蕾之上——芭蕾仙女吴振红
( L8 t# W( ^/ I生命的态度——医学家刘明耀
$ Y( x; m4 I' L/ s了不起的探险者——新型企业的开拓者布鲁斯·潘
$ i; R; A2 f1 w# w8 H& R情系两岸——《加中时报》发行人蔡亮亮# M: O: O2 F( d6 b! z
银行家之路——金领黄厚本; v5 N8 w  Q+ m4 O. W0 H% t
为理想奋飞——国会议员陈卓愉4 @' y& }+ f6 A. O$ e3 w
中华之子——加拿大ATI公司创建者及董事长何国源
& I2 s8 h4 g+ \* z耿耿不老松——爱国侨领伍卓生
$ }2 _8 w& f% J6 `5 @6 Q+ T: U# R$ V" z3 X& s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597-1-1.html 谢谢
沙发
发表于 2015-6-9 01:28 | 只看该作者
8 c' J/ ]# q* S& {5 P. N
5 d6 E( g9 N+ d

1 E! ]2 h* _6 X3 o/ _' {' C
+ B% _7 ?. d0 u' {9 K6 q& G, D# v% A
% v' P- q$ L- D* @$ H
利德蕙优雅大使——参议员利德蕙. J4 l8 c. Z3 D- {
利德蕙(ViviennePoy)于1998年被克里靖总理任命为参议员,是加拿大第一位亚裔参议员。她个人于1959年到加拿大,曾于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取得文学士学位,1981年再由多伦多西尼卡学院获时装设计文凭,1997年获多伦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以下是其漫长的移民经历(以第一人称述)。 7 K* m3 d' q' m- G& w  E
  留学英国 $ g. |, t+ k9 H( X
  如果按照父母早先的计划,我根本不会来到加拿大,成为一名加拿大服装设计师,一名加拿大参议员以及多伦多大学校长。
, r5 o0 D) U' I# U$ T  15岁那年,父母决定让我和姐姐一样去英国留学。那个时代,香港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接受地道的英国式教育。父母希望我先到英国大学学习,然后回香港工作,但后来我的生活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折。
7 o# Y. Z* q7 [) C0 k0 }# C, T( c  在我到英国寄宿学校学习的第二年(当时16岁)写了封家书通知父母,说我要在学期末回香港念书,完成最后一年高中课程。我没有请求他们的允许,只是将决定告诉他们。 . w% u2 X8 h+ i- X6 ^
  之所以这么做,主要在于英国寄宿学校严格专制的制度与我的个性完全不符。我有很好的自律能力,向往一个能自由发挥创造力的学习环境,不喜欢受束缚。我不需要任何人告诉我什么时候该洗澡了,什么时候应写份家书。在英国的学校,一周七天,每天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作息时间,一切都在侵蚀我的自尊与想象力。
* J* G! K9 {6 g# s) u, V+ J7 L  生活在寄宿学校,你可能认为同学们会打成一片,像一个大家庭,但我总也不能融入其中。我想拥有自己的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需要独立思考的时间,可是在8个女生共用一个寝室的环境里,任何人都没有隐私可言。体育在寄宿学校算重点课程,但我不喜欢,玩曲棍球的时间里我宁愿读点书或画幅画。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此和班里的一位泰国女生一起接受特别辅导,比其他同学更早通过科目考试。学校认为最好进入大学念数学专业,但我不喜欢。我在班里一直是第一名,可从没感觉高兴。 4 r* o% ]4 r2 K# n% @
  因此,我不想呆在英国。
  O( L- p- O. T  移民加拿大 ' Q) W8 V0 U: W' N6 @0 i
  回到香港,我进入高中继续学习,并积极准备参加升学考试。因为还想出国深造,就报考了多伦多大学与麦吉尔(McGill)大学,当两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都到达后,父亲替我选了麦吉尔大学(那时麦吉尔大学比多伦多大学出名)。然后我就持学生签证来到了加拿大,那时仍抱着学成回国的打算。 0 e% W# V1 ]3 u6 K; Q
  1962年,我大学毕业,没有顺母亲的心意和香港富豪结婚,而是选择一位加拿大医生。由于结婚时我持有英国护照,按照当时的政策,任何持英国护照与加拿大公民结婚的人都自动成为加拿大公民。
3 |' \, X6 B9 A  R$ ~, N+ N  成为加拿大公民对我而言意义非凡,因为此前我从未感到自己是个有家的人。跟我年龄差不多,在香港长大的华人也许能理解我的话。由于鸦片战争不光彩的一页,我们不允许在学校学习中国现代史,年复一年生活在英国殖民者的统治下,感觉既不是英国人也不是中国人。尽管那时的香港居民都持有英国护照,但仍被视为二等公民。20世纪70年代,英殖民通知结束,英国护照就被换成香港居民身份证,这样持有者就无权定居英国。
- t, r, h# V/ l  加拿大带给我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我为所有的加拿大人自豪。 " f8 z* q. s0 U( [6 n- ?
  由服装设计——参议员 & s! q- o1 n& w# M+ K  L" I
  我做了12年全职家庭主妇,抚养三个儿子,在最小的孩子上学后,便决定重返校园读书。我给了自己三项选择:继续在麦吉尔大学攻读历史学硕士学位;学习喜欢的儿童心理学;服装设计。也许你认为这三个专业没有任何关联,但是我爱好广泛。后来想到服装设计能充分激发我的艺术潜能,便选择了它。
& Z) r6 J1 Z$ H' g7 r  我在Seneca学院读了三年全日制服装设计,从那里我学到了在大学里学不到的技能——通过绘画充分表现自我。服装设计并不像多数人想的那样充满艺术魅力,这是一份相当艰苦的工作,需要长期的技能训练。当我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后,便开始筹备自己的生意。
& G6 o+ v5 w4 m+ @1 d+ c5 j1 b) i

) q+ U1 ?9 B3 {
板凳
发表于 2015-6-9 01:29 | 只看该作者
周松年咬定青山不放松——电脑世界的革命者周松年
2 {9 ]; B- ^9 W6 J1 g; B周松年,普莱特姆公司主席
4 [- X; ~' O% ?2 l8 b周松年博士,普莱特姆公司首席执行官、主席、联合创始人,1995年获Ontario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为普莱特姆LSF颁发的“产品开发革新奖”,2002年获“企业家和新技术企业”年度奖,2001年被推选为加拿大工程研究院特别会员。
* I; E5 S( H( p4 q+ b

2 ?, d0 d& Y9 T! W! R3 ?7 s  ]$ b- O9 @" d; }9 m
吴振红在芭蕾之上——芭蕾仙女吴振红
9 i% E, C9 G% h* P. _' P. S! _/ |荣获先锋艺术奖的吴振红,出生于北京,在温哥华接受舞蹈训练。1988年加入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团,1994年担任首席舞蹈员。曾演出多个大型舞蹈,包括天鹅湖、罗密欧与茱丽叶,以及仙履奇缘。

, ^, x: Y( Q+ X# ]' w! ]1 L! H5 d  d  O

0 m9 y) e5 _3 s& b
$ j- n  V3 y- R" ]刘明耀生命的态度——医学家刘明耀
+ Q& F+ ^* h: Y: ?. T0 _: {' z5 z  I4 Y明耀教授,男,1962年生于湖南,1982年获湖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1993年到1998年先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神经科学系和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生物学部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生物科学和技术研究所 (Institute of Biosciences and Technology, Texas A&M University) 任助理教授。2003年晋升为终身副教授,2007年晋升为终身教授。刘明耀教授任职于该研究所干细胞与癌生物学中心,并担任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细胞与分子医学系博士导师,同时担任德克萨斯农工大学遗传学部,德克萨斯大学休斯敦健康科学中心和M.D. 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Houston Health Science Center and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Graduate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博士导师。2007年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筹建生命医学研究所并任所长。7 W7 V5 h7 S, ]  ^( u
布鲁斯·潘了不起的探险者——新型企业的开拓者布鲁斯·潘
4 w' R# U* x3 M# g明耀教授,男,1962年生于湖南,1982年获湖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1993年到1998年先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神经科学系和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生物学部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生物科学和技术研究所 (Institute of Biosciences and Technology, Texas A&M University) 任助理教授。2003年晋升为终身副教授,2007年晋升为终身教授。刘明耀教授任职于该研究所干细胞与癌生物学中心,并担任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细胞与分子医学系博士导师,同时担任德克萨斯农工大学遗传学部,德克萨斯大学休斯敦健康科学中心和M.D. 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Houston Health Science Center and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Graduate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博士导师。2007年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筹建生命医学研究所并任所长。

" d, M- L% C( ], T% k5 ~3 @( b0 Y, J
% b* H: e* p" R- S) d' C
( I$ I4 H( A$ o8 V7 x
蔡亮亮NO6. 情系两岸——《加中时报》发行人蔡亮亮
' q4 m7 h8 ^- R7 B; m  h% G应市侨办邀请,加籍华人、加拿大《加中时报》发行人林蔡亮亮女士一行,于2月16日至19日来汉参观考察。
8 a" [9 C5 h& |7 }. c% R4 ~0 A  2月18日,市委副书记殷增涛会见了林蔡亮亮女士一行。会见中林蔡亮亮女士谈到其父是湖北云梦人,自离开后再也没有回来看看。她说:我能回到家乡并为家乡做些事情,这是父亲的遗愿。今天与家乡的人坐在一起感到非常亲切,这是乡缘、乡情、乡愁指引的结果。我一定要为武汉做些事情,通过《加中时报》把武汉介绍到加拿大乃至北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武汉。会见中殷增涛副书记高度评价了林蔡亮亮女士的爱国爱乡之情,同时希望林蔡亮亮女士成为武汉在多伦多的亲善大使,通过《加中时报》和林蔡亮亮女士本人在加拿大商业界以及华人社会中的影响力进一步宣传武汉,扩大武汉在海外的影响。会见后林蔡亮亮女士分别与长江日报社社长熊伟、武汉晚报社社长潘堂林就双方互相提供新闻稿件、建立长期人员交流互访等内容签订新闻合作意向书。参加会见的还有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子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述传、市侨办主任李磐、副主任赵莉、市外宣办主任杨世桥。& l: Y4 R3 N, q
  在汉期间,林蔡亮亮女士分别参观考察了长江日报社和武汉晚报社,与报社的主要领导进行了交流与座谈。她表示非常乐意与家乡报界进行交流与合作,使《加中时报》成为中加两国民间友好交往的桥梁和使者。长江日报社、武汉晚报社主要负责人向林蔡亮亮女士介绍了各报的特点、发展史以及发行现状。同时表示乐意与加中时报社合作,进行信息交流和人员互访,加强两地在新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让武汉人民更多地了解北美的华侨华人情况及加拿大的社会情况。

0 S7 T( U+ ], K9 X) f, \6 {5 @( j8 `
7 v6 e0 D8 L' h; k
3 ]0 c/ ~0 L+ i% Q2 S7 ]

- d  Y7 }  |7 ^1 C  X
1 _4 I5 R; s6 _  _) o1 E黄厚本银行家之路——金领黄厚本8 a8 a6 T& g" [+ L% r
黄厚本博士,1983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数学系,之后,不满足现状的他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并于1987年顺利毕业,获得数学硕士。
* j# s/ ^$ L% Z& y1989年,黄厚本出国到加拿大,先是在安省滑铁卢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之后再到萨斯卡通大学作数学博士后研究。1995年,黄博士从朋友那里知道了金融数学的信息,并决心学习这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知识。于是,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他又进入到滑铁卢大学学习了金融工程的硕士学位,于1996年,成为学校第一批金融工程的硕士研究生。
# S$ A* s( x/ X因为数理知识出众,黄厚本先生尤擅长对金融数理模型的研究和构建,因此,他一毕业就成为银行机构的热门人选,他最初选择了TD道明银行,担任量化分析员。主要工作是为银行控制并设计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模型,因为工作突出,而且有一次纠正了一个模型,就为银行避免了数千万的损失。因此,工作认真而且卓有成效的他很快就被破格提成为副总裁和部门总裁的职务。在成功道明之后,黄厚本博士被现在的银行所请,并出任其副总裁职务。
3 T+ y0 Z% Z9 k5 ~/ U9 l6 X! C% x黄厚本先生还是加中金融协会的创立者之一,并出任了协会首任会长。该协会的意义在于,团结大陆在西方,特别是加拿大的金融类留学生,一起为推动中加金融合作与经济往来,作出自己的贡献。

6 Y+ j: o. N- L0 ^$ {0 o' t1 f. H% G# C* I

: I( }, B) T% O' ~% x, d- v4 F- P1 ]4 l  B5 U  v
' U1 L) y, e" |2 y! b! s
% |2 J. X6 z( e) U3 i6 K
陈卓愉为理想奋飞——国会议员陈卓愉
& s! C9 Z; z! `加拿大华裔联邦国会议员陈卓愉刚刚从中国贵州毕节地区开展赈灾之旅回到温哥华,就与中新社记者谈起北京奥运。 ' q' }' u5 j8 z' b5 _& y
  “贵州今冬深受冰雪灾害,但当我三月底赶往灾区时,灾后重建恢复如此之快让人欣慰。”陈卓愉感叹道,“中国政令畅通,社会动员力很强,政府和人民抗灾救灾作得相当成功。” 7 F: A1 ~: x. y" W+ n$ w+ h
  中国雪灾灾情一直牵动着这位资深国会议员的心。三月初,他发起名为“超越冰封的爱”的募捐活动,计划筹集十万加元善款,用以支援遭受冰雪灾害的毕节灾民。 " H% w6 P9 V+ {3 I- p/ U
  “活动发起后,加拿大国会二十位议员群起响应,包括众议院议长米利肯在内的议员出席了在国会山举行的招待会。” 陈卓愉说:“无论是政治人物还是各界人士,都用爱心在促进中加两国的交流。” ' V' e9 \6 g# V) H
  陈卓愉在加拿大前自由党政府里曾任亚太事务和多元文化部长等要职,多次陪同加总理访华。他说,保守党执政后,虽然中加关系没有以前那么密切,但加拿大社会、国会仍然希望进一步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5 S4 w5 ]8 W% a; l9 l' G5 {
  陈卓愉慢慢切入奥运话题,略有沉思后说:“我掌握的最新民调显示,百分之八十五的加拿大人支持中国主办奥运会,不赞同抵制北京奥运会。”他认为,西方少数政客和部分媒体近期有关中国的偏听偏信和片面报道,是其固有意识形态在作怪,并不能代表西方社会的主流。其实,这种右倾保守思想有其历史渊源,其主要表现即是害怕中国强大,采取各种手段围堵中国,搞对抗不搞对话。
4 Y5 Q/ D6 a: E" }& [6 y+ ~  “作为华人,我能感受到中国人民对西方不公舆论的气愤之情。”陈卓愉说,“但海内外所有华人不要因此而气馁,要向前看!”
4 c6 `4 O7 J7 a% w3 H2 R8 }# `  陈卓愉认为,北京奥运会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会,它能够让全世界看到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它能够让世人了解中国是世界和平的主要贡献者。他说,中国人不要被圣火传递过程中的小插曲激怒,中国政府要集中整个民族的力量来办好北京奥运会,让北京奥运真正办成中国人和平、理性、包容的文明盛会。
" \, }+ y9 U( @4 R' E  y# m  陈卓愉说,此次的贵州赈灾行让他看到中国人百折不挠的精神,让他感受国际社会渴望友爱的潮流。他说,北京奥运圣火正在全球传递,奥运盛会马上要召开,种种与奥运精神和世界潮流对抗的“表演”,只会促使海内外华人更加团结、更加奋发。 # d; F0 f/ a# s6 S& }1 X- f
  “我想通过你们媒体,与全球华人共勉:站得高,向前看,北京奥运会一定会圆满成功!”陈卓愉说到尽情处,显示出了一位政治人物的自信,也让记者更加明白了他把中国之行与北京奥运感想联系在一起的用意。 (中新社记者 吕振亚)
9 m8 Q) n7 k3 G! }
2 @, k- e5 K9 C" m$ X1 T/ E
' s+ L7 E% L* G6 s3 U1 @
" @8 \1 b! s5 w2 |
" \* ~9 v9 j/ w
7 g5 E3 F& t4 i

) L+ s0 K. C+ k$ }/ _3 ]
" O' h+ w4 ?4 G) a+ _( A何国源中华之子——加拿大ATI公司创建者及董事长何国源; u4 d' Q  Y# W; r9 {3 I# y) f
何国源出生于广东新会,1963年移居香港,1974年毕业于台湾的成功大学电子工程系,1983年移民到加拿大多伦多,1985年与合伙人筹措到加币三十万元,并向新加坡海外联合银行加国分行借贷到三十万元开始筹组公司,其后再将起动资金增加到一百五十万元。; O9 d5 D! R1 x$ P0 g' L' l
  他就是利用这笔金钱于多伦多市区一处停车场旧址创办了ATI公司,生产电脑图像晶片。从此何国源白手起家步入青云路,并先后获得1998年度安大略省科技企业家、企业风云人物、加拿大全国企业家大奖,更获商业周刊选为全球二十五位最杰出行政主管之一。
# A: I% w$ i/ u+ ^( i  G* o  ATI办事处遍布欧洲、美国、亚洲等十八个国家,而晶片生产基地则主要在台湾。
7 J" S  H) ]4 H: t! q# }4 s4 ]  何国源白手起家的传奇故事,亦是一部难得的移民奋斗成功史,因为八十年代是港台移民大举涌入加拿大的时期,华人移民发现在加拿大创业成功几乎是天方夜谭,于是就出现大量回流做「太空人」的潮流。何国源对此表示:「其实,你只要多喘一口气,就能捱过难关。」他就是靠著这种不愿服输的信念,闯出了一片灿烂的天空。9 s* U- l: M8 j
  何国源有一个贫穷受人冷落的童年,因此自幼就决心发愤图强,从台湾学成回香港从事电脑业的工作,更训练了他在科技业界生存与脱颖而出的本领,但是移民加拿大后,却陷于就业的困境,于是他兴起创业的念头,凭著一口不太流利的英文,但高瞻远瞩的独到眼光,从生产晶片著手,果然只花半年的时间,便在加国站稳脚步,创业第二年便跻身加拿大五十大高科技公司之一,与IBM齐名,第三年营业额激增至五千六百万加币。加拿大环球邮报以显著篇幅介绍这位来自香港的成功企业家,并把何国源的信条「领先、增长与稳健」誉为ATI公司成功的秘诀。
9 e! s9 O8 E% |. w# p( j, w  何国源靠区区三十万加币闯出名堂,他自认为成功的因素不在资金,而在员工的高度认同感,何国源的本事就是让员工有知遇之恩的感受,使到西方社会体验到中国人的管理哲学。信心、毅力、冲劲,是何国源的成功座右铭,他懂得企业持续经营的概念,获利后要再投入大笔资金在研发与创新上,使企业不断创新。何国源更有和员工分享成功果实的广大胸襟,使员工能上下一心,促使ATI蒸蒸日上。

, W& Y% r( i9 A' O6 h& i6 g8 u3 N" ]  Y3 `& v2 H) }
# K4 ?. R) M) O% I

2 v1 e1 j! s. P0 `2 G. |) p( J4 F
8 Z( r: w% k" T6 j& h! `

  L# h$ ]7 E3 i伍卓生耿耿不老松——爱国侨领伍卓生
7 Q7 S: b6 V9 n, S6 o在加拿大多伦多华人社区,无人不识德高望重的老侨领伍卓生先生,他长期活跃于加拿大华人社团与加拿大主流社会之间,声望显赫。1 w, u5 H" F  u/ j1 y
伍先生现在身兼多伦多华人团体联合总会主席、全加华人联会共同主席、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副主任等职务。在采访前,伍先生与我约定:我们闲聊一下旧时候(以前)的事情,至于在社区服务的那些事就不用多说了,服务社区是份内的事情,不值得写的。6 y# z3 c/ `7 O2 r1 u' c5 T
伍先生所说的“旧时候”的事情,要从上个再上个世纪讲起……
2 ?6 s9 r9 N; i( J4 S爷爷的故事% {& w3 o  V/ i" D% }; q3 P
伍先生祖籍广东台山海宴。据他介绍,他爷爷原来在海宴靠杀猪为生,这个行业在当时乡间来说,收入算不错,但工作很辛苦。“每天半夜三更就到各家各户为需要者屠宰,所有工作必须在天亮前弄好,因为农户一早要拿猪肉到市场去卖。”
% Z9 h% S1 S1 t: C4 m/ P7 j伍先生说他爷爷很有冒险精神。“那时杀一晚猪有两毫双纹钱的收入,但他却极不满足,觉得一个年青人,如果满足于这种不富不贫的生活,终究没有出息。“! |/ ~+ X; y  @8 r. d, h# s% K0 N5 h
19世纪末,广东台山有不少人漂洋过海到北美这边闯世界,俗称“放洋”,伍先生决意“放洋”的爷爷其时也加入到这个行列里。
& X2 I# K- {7 M9 c  s伍先生说:“爷爷1895年离开广东台山时已经结婚,育有二子一女。开始我还以为爷爷来到加拿大后也如其它华裔一样修铁路,后来详细了解后获知,那时铁路基本已经修好。由于爷爷在乡间有杀猪的经验,所以当他落脚在温沙(Windsor)后,很快在一间酒店的厨房找到了工作。”
" b9 d4 a; `4 X: C) o( o伍家在加拿大的第一代就是这样开始的。伍先生讲起家族故事时,尽管人事久远,但敬佩之情溢于言表。“那年代的华侨,只把北美当作是谋生的地方,从来没想过会在这里生存下去。不像现在的移民,一来到就买房子安家立业。老一代的华侨,包括我的父亲,他们开始时都想着落叶归根。所以以前的老华侨,没有人买房子,大多是靠租房子生活,等赚了钱,就回家乡买土地建房子。”
1 v0 A$ x- ?+ K  r) Z  {4 S0 [0 {4 ]谈到房子,伍先生说现在家乡的房子是爷爷和父亲当年回乡联手建立的,两层的房子,每层大概有6间房,楼顶有广东人所说的“天棚”(露天阳台),夏日可以在上面小歇纳凉。“家乡的房子格式明显受到西化的影响,像屋边建有一吊楼,上面有枪眼可作‘嘹望口’,居高临下,房屋四周的动静可尽收眼前。还有印象最深的是屋旁建有一水井,通过人力作用可将水泵到楼顶储存,家里要用水打开水笼头,水就自楼顶流下来,很方便。”
3 G7 a5 N3 |9 k. ]9 I伍先生说他爷爷不但是个有志向的人,而且充满着智能。“1904年,我父亲来到加拿大后,爷爷亲自安排他学习英语,等他过了语言关,也找到了工作后,爷爷就只身回香港做生意。他在靠海边的地方租下一栋四层楼的唐楼,改装成旅店,大概有60多间房子,利用他熟悉华侨的关系,从事接待从南洋归乡探亲的华侨。那些在东南亚生活的华侨,因为来往中国方便,所以经常成批成批地出入,而爷爷的旅店收费极便宜,大概是一元几毫一晚,相当划算,所以颇受欢迎。”: n) u+ U. m8 Z
伍先生说他爷爷晚年与许多老华侨一样告老还乡,享受家乡的田园生活,这种结局是老一代移民最乐意选择的道路。
& K. Z$ X; e1 p7 E& w父亲的故事9 W! S1 l' ~" n+ L+ v3 l
伍先生的父亲伍俭于生于1890年,在伍俭于5岁时,他父亲已经离开家乡“放洋”去了。1902年,年仅12岁的伍俭于因渴望见到父亲,藏身于一艘轮船的水箱里漂洋过海,结果在日本的横滨被海关发现,之后被遣返香港。这样又等了两年,伍先生的爷爷在加拿大替他缴交了500加元的人头税,于是伍俭于得已合法进入加拿大。
/ b- `5 Q. Z5 D" M0 _' N关于伍俭于当年来加时的航程,伍先生说当时他父亲是乘“日本国王号”船,大概要走5个多星期的航程才抵达旧金山市,由旧金山市再乘7天7夜火车才到温莎市。, }1 g* u* d+ A3 @/ u
刚刚抵达加拿大的伍俭于,与现在许多新移民一样,在语言上同样存在着沟通的困难。他一方面在父亲的督促下勤奋学习英语,另方面则在酒店里找了份行李员的工作,经过一年的学习,他的英语顺利过关,且在酒店很快就做到了领班,生活完全可以自立。
# T# Q" {6 n9 y3 ~! O1911年,伍俭于21岁,他父亲眼看他无论在语言在工作都已走进坦途,生活上也完全可以独立,遂决定回归故里。而伍俭于在陪同父亲回乡时,顺便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赢得不少同乡的羡慕。婚后,由于加国已停止交人头税即可入籍的政策,加上当时台山乡村的习俗,年青的伍俭于只有拜别父老乡亲与新婚的妻子,独自踏上返加的旅途。
1 y3 w; R/ \: I& Q* k! g% A伍先生说台山人“放洋”,大都是这样。女人大都是留在家里照顾家庭,生儿育女和看管田地,而男人则出去闯,大概五六年回来一次,原因是当时的旅费相当贵,来回一次要数百元,在餐馆的厨师,一年也就收入1000元左右。所以,伍先生说他的大哥年纪比姐姐大6年,而姐姐又比他大6年,这是典型的华侨家庭。
% K, b& Q5 o7 n$ i讲起父亲在加拿大的奋斗历程,伍先生很感慨地说:“父亲继承了阿爷的勤劳和聪明。他来加拿大仅一年就过了语言班,后来不满足在酒店里打工,就跑到多伦多来与兄弟一起开餐馆,后期他愈做愈大,共开了3间餐馆,都请同家族的人打理。”% d( V' h. H+ d
伍先生的父亲是在1998年2月25日仙逝的,享年108岁。据了解,伍俭于老人一向很向往祖国。早在辛亥革命时期,他就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还曾在多伦多面见孙中山先生,协助筹款讨袁。就算到了90年代,他还多次捐款给台山家乡的英甲小学,支持乡村普及教育。伍先生说:“父亲是个很开明的人,他不会要求儿女整天围在身边,晚年他很享受在养老院的生活,他的心态很轻松,所以很长寿,当时应该是在加拿大最长寿的华侨吧。”
# N: L6 b/ M. |/ l/ K3 D* H# R1 o! c谈到父亲的去世,伍先生介绍道:“他真的是很安然地离去。那天下午他吃过午饭后,一位侄女陪他聊了一下,3点多钟时他说他要休息,到5点钟发现他在睡梦中离去。”走完了他108年的人生路。
" _; D; s0 C! f, }2 U3 W大哥赵斌的故事
( R% i: C! q$ R  x  F7 u伍先生的大哥叫伍卓智。采访中我曾问伍先生,既然你父母及姐姐都在加拿大,为何单独留你大哥一人在大陆呢?伍先生听我这么说,笑眯眯地回答:“我大哥很小就离开家庭,解放后在北京体育学院当院长……”
7 o: A1 a4 r+ L听伍先生这么说,我忽然想起曾认识一位出生广东叫赵斌的老人,他毕业于岭南附中,后改名换姓投身延安参加革命,在一野贺龙手下转战南北,解放后也在北京体育学院任院长,20世纪80年代初他曾回原岭南大学旧址访问。我问伍先生,难道你哥哥就是赵斌?
1 H' o: F9 `8 M2 D伍先生听我这么说,忍不住哈哈大笑地说:“呵呵,世界真小,也真是有缘。赵斌就是我大哥。因为我母亲姓赵,赵斌是他参加革命后改的姓名。大哥在岭大中学毕业后到了南京金陵大学读书,南京发生大屠杀后,一位教授带领一班学生到西北,后来在一野政治部工作,1938年辗转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读书。解放后,因为贺龙分管体育,所以他被安排在北京体育学院工作。”7 o! r) a5 @  x
伍先生说大哥很小就离家到外地去,他离开南京金陵大学后有15年没有和家里联系。当时父亲以为他已经不在世上了。直到1949年底,心有不甘的伍先生从加拿大回国找他,在家乡收到了他发自太原的信。伍先生马上提出要去太原见他,赵斌接信后说北方太冷,于是相约在乡间相见。此次见面后,到1950年底伍先生再回加国,一别又是20多年。* H: t; f- D, Q( N* b, ~
到了70年代初,加拿大不顾美国的反对,率先与中国建交,加中关系步入正常化。1973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华,刚复出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陪他参观北京体育学院,伍先生在电视上发现代表院方参加接待的就是大哥赵斌,从此多伦多与北京之间有了另种的情感联系。
) Q; u; J( S3 U伍先生说70年代初,当时中国的政治气候不如现在这么宽松,他们与大哥的联系都很谨慎。“记得70年代中,大哥带领中国青年男、女排球队去巴西比赛,途径多伦多,当时社区召开欢迎会,我在会上还不敢告诉别人这是我大哥。会后我想接他回家看看家人,大哥听说要离开酒店就婉拒了,他说如果亲戚朋友方便,就到我住的酒店来见见吧。”& A3 ~0 }# k  N. U8 x% @
对于中国其时的气候,相信如今已届中年的人,一定能理解伍先生所说的故事。伍先生说改革开放后,大哥先后在父亲100岁与103岁寿辰时两次来加。“那次,我告诉他父亲想捐点钱资助国内乡村教育,请他指点几个地方,大哥当时写下了他参加革命时曾在那里工作过的村庄。”
0 f# l- f4 e% ]1998年,伍俭于仙逝后多伦多各界捐赠了1万多加元帛金奠仪,全部被汇到北京中国银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捐款的专门账号上,用于资助3所在山西兴县的小学,这3所学校其中有两所就是由赵斌指定的:原贺龙元帅司令部所在地的蔡家崖小学;原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所在地的李家湾小学。
* W8 V2 l( \+ I- V1 t& V9 r伍先生说大哥赵斌如今仍生活在北京,已经80多岁了,身体很好,精神也很好,伍先生每年都会选择时机回国与大哥叙叙旧。
& m8 Q8 K) T) W. p, A8 B! x伍先生自己的故事
5 K$ R$ x7 s# \1 Q2 Z1 n) ?) P+ d讲完伍先生家族的故事后,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伍先生本人的故事。
* q0 L$ R7 ^% f! C# G7 _1948年,伍先生年满21岁,经父亲申请,他与母亲一起从广州经香港踏上了移民加拿大的路程。他们是加拿大自1923年后,经历过二次大战,第一批获准移民加国的申请者。. E, f4 X0 N6 v, s5 |+ [4 Z
谈到移民前的生活,伍先生说他的初中时代在香港度过,之后回广州市第一中学读高中,伍先生的太太就是在广州读高中时认识的。“现在我还记得广州市一中的位置是在荔枝湾。高中毕业后,我进入广州大学读外文系,读到大学二年级时,父亲说按照加拿大规定,假若我过了21岁,他就不能申请我过去了,当时我姐姐也在国内,大哥失去音信也十多年了,父亲当然希望我能到他身边去帮他的忙。”6 z1 H: u3 a. j+ ]; P: U! e" r
伍先生说当时移民也要见官,他是在香港见的官,获得签证批准后,还要买船票。“我乘坐的轮船是用来运士兵的,要290多元加币一张,是统仓,满满的一仓人,床是那种布吊床,吃饭有点像部队分饭那样,每个人拿个盘去取。这样大概走3个星期到达旧金山市(比他父亲那时候要快些),然后坐3天火车到温哥华,从温哥华再坐3天的火车才到多伦多。”) S, r) y8 `" J* r: ?" P8 h
与父亲伍俭于所不同的,伍先生移民加国,因为父亲在生意上已打开一片天地,所以他在到达加国后,没有居住、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一到达多伦多,我就申请到多大读书,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划分学科,进去先读全科。”4 ], \' H! m- T" V
伍先生在“多大”读了一年多的书后,于1949年秋暮,离开加国回国。据伍先生介绍,当时回国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与中学相识的恋人结婚;还有就是趁祖国解放,看能不能打听到大哥伍卓智(赵斌)的音信。结果,两个目的他都达到了。
2 H& G3 l/ `0 D' q! r. ?婚后的伍先生,于1950年12月重回加拿大,此时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长子伍思聪刚满月。- A; u9 T6 I2 d; ~& {% D, F
回到加国后的伍先生,由于家族餐馆生意蓬勃发展,父亲希望他能加入其中参与,于是他放下行装就到父亲的餐馆工作。这个餐馆距多伦多200英里,在一个主要以产矿为主的、名为Sudbury的小镇上。谈起那段经历,伍先生说:“那时候蛮锻炼人的,什么都做,从伺应到厨房杂工炒锅都做。”
+ b& R" g6 k( W8 e1957年,伍家所经营的餐馆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此时伍先生想自己出来闯一下,此举得到父亲的同意,回到多伦多的他此时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第四个孩子还没出生。经历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工作后,他忽然觉得自己应该进入大学去重新学习。“那时感觉做餐馆的空间很窄,还有打餐饮工的收入也不好,伺应周薪是20元,厨师稍高点,每周也不过是25到30元。”. a9 p3 i2 c+ r- E; x( a$ ~6 h8 L
伍先生回到多伦多后重回怀雅逊大学读书,他选择的专业是出版管理。1959年伍先生大学毕业后,面临选择工作。“那些年工作很好找,我们班刚开始有20人选读,能读到毕业的只有7人,却有35间公司来挑人,我们7人很合作,每人平分5间公司见,这样谁都不用争。”最终,伍先生选择了多大出版社。用伍先生的话说,在选择公司时,主要考虑工作的稳定性。
  v0 u1 R- D3 z& @3 I; ?4 j伍先生从1959年开始一直干到1987年,整整在多大出版社工作了28年。开始周薪是70元,一步一步地走过来。期间他在多大出版社内做过很多种职务,像在印刷厂当过厂长,后来担任多大出版社负责发行和印刷的总经理,主持出版了大批书籍,还分管与行业工会的谈判。
4 p& ^1 H7 f- @" l6 B7 N6 j4 N! B0 z问起伍先生,在多大出版社工作了这么长时间,有哪些故事给他留下深刻记忆?伍先生想了一下说。“刚进去那时,我是唯一的一个华裔,我的经理对所有员工说,伍先生将会与我们一起工作,我不希望有任何人有任何歧视的行为,否则我会严厉追究。这件事情给我印象很深,后来这名经理退休,我接替了他的工作,我也同样以这个原则与同事相处,互相尊重。”" J/ L8 U6 X  d6 O  f) Y7 z
讲起与工会谈判,伍先生说那是很费脑筋的事。“出版社有4个工会,印刷工会、排字工会、装订工会和总务工会,每个工会就工资,个人保障,工时,工作强度,福利等都有不同的意见,我们的工作是与整个行业工会谈,有些要求,按常规道理来看是很不合理的。比如以前是用铅字排版,出现电子排版后,当然就省了些人,但排字工会就有意见,为了保证工人有工做,他们提出当一些客户的电子版到达时(比如广告版),除了用新方法排版,公司应该安排工人照样用铅字按版排一次,照样校对,完了后把排好的版拆掉,他们说这样可以保证工人不失业。这个做法明显不合理,就需要我们和行业谈,要找出个保证不减少人,又确实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是我要做的工作。”3 |& E7 ^& B1 s) [
伍先生说1973年,多大出版社第一个采用电脑排字系统进行作业,这在多伦多是第一间,所以面临的压力很大。听伍先生这么说,我忽然醒悟:“难怪你退休后在处理社区一些事情上,总能得到各方面的赞赏和支持,这种人缘和能力,应该是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吧?”
8 @: W4 S0 l9 O6 y6 ~伍先生听我这么说,轻轻地笑了一下,他告诉我:“问心无愧,珍惜友情,比能力更重要。”
0 V& R/ h' G6 V) e& y

  M. E; n. ^- s) T/ t( D: }
' ~+ X! ^) \* E0 m
地板
发表于 2015-6-9 02:22 | 只看该作者

. z( }9 ?  L- ^% N' e
- t. Y' L0 l  ^" k
$ w+ H% P4 n$ x5 \" }

0 Z8 \1 M. S5 I, y

; ?7 t+ L4 n7 L. Z周松年为大陆人扬名的创业者# p0 F9 W1 v1 S
近年来,周松年在加拿大科技界已经是颇有知名度的企业家了。还在采访他之前,我已久闻大名。有朋友告诫我说:“周松年不一定好见,小心吃闭门羹!”第一个反应是,名人嘛,架子大。于是乎,对能否采访到他,确有几分担心。当我把电话打到他的办公室,接电话的是洋人秘书,自然是没能直接跟周松年说上话。我也开始下结论:他架子是够大的。要不要给他留言?                       犹豫片刻,还是在他的录音电话上,留下了简短话语,原本不指望他回这个电话的。可没想到我上午打出的电话,下午就有了回应。在电话中,他听我说明采访意图,竟表现得十分合作。真出乎我之意料!我先后去他公司几次,印象中,他公司里,除了有中国员工,也雇了不少洋人。这些洋人,男士西装革履,女士穿着入时,乍一眼,你想象不出这是一个中国人做老板的公司。可当周松年这位公司董事长出现的时候,他的穿着与洋人部下形成对照,没见他穿过西装,普通一件衬衣,竟连领带都不打,完全是他特有的形象和气质。又一个超出常人想象的“意料之外”!                        / D% q2 D3 O: S/ K. b9 S( i
 周松年素描:
9 I2 Z8 e3 U4 J3 Q' D  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在美国诞生第一台电脑算起,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了。半个世纪以来,电脑工业在高科技领域可说是独领风骚,几乎就是高科技的代名词。如今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你都能发现电脑的存在和使用。现代社会已经须臾不可离开电脑的支持。                         电脑工业的飞速发展,不仅给人类文明带来一场巨大革命,也造就一批叱咤风云的电脑科技的英雄。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是,在海外的电脑行业中许多杰出的人物都是华人科学家。硬件方面前有驰名世界的王安博士。近年来,在软件方面升起一颗璀璨的新星--他就是加拿大平台电脑公司                        (PLATFORM COMPUTING CORPORATION)的董事长周松年博士。. `4 X8 V5 T; D( |% J3 i; H* X
饮誉国际的“LSF”
( v, W& B4 g3 ?, l) a, c8 A  无论你是电脑工程师,或是一个不懂电脑的门外汉,要是没听说过“微软”和它的主人比尔·盖茨,恐怕就太过于孤陋寡闻,落伍于时代了。                         但是电脑工业中还有一些重大的发明和技术,由于它们的专业性强,业外人士知之甚少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Z6 u5 w) p, k  E
  周松年之所以为世人瞩目,就在于他和同伴研究和发明了LSF系统,中文又称作“工作管理系统软件”。这一系统可以说对于高效率地利用电脑网络上的资源和处理能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x' D& w$ X4 Z$ P: l6 S% T. m
  这个系统目前已经被国际上公认为是这一科技领域的工业标准。它不仅仅是作为平台电脑公司一个企业的业绩,或者是学术界、电脑科技界的成果,它还被加拿大政府看作是本国经济的成就。周松年因而获得了九五年加拿大最佳产品发展研究领袖奖和九七年加拿大华人杰出企业家奖。+ u4 s, }5 F, z6 R; x
  周松年是海外华人的成功的典范和骄傲。他为中国人在国际电脑业,在加拿大科技界争得一席之地,并获得巨大的荣誉。% F; g9 X$ w) s* l4 A0 Y- x
  看看他的产品LSF在全球的电脑市场的风靡程度,相信大家都会认同这一说法。! q$ O( m" ^0 ]( i# J0 {; Z: @
  到九六年底,LSF系统已在世界上600多家公司的六万多台电脑上得到使用。它的客户包括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厂商:如电脑领域的HP、DEC、SUN、SGI、COMPAQ、微软和INTEL等;汽车工业中的美国通用、福特、丰田、大众,以及摩托罗拉、AT&T,SONY、杜邦、波音飞机公司、壳牌石油公司等知名企业和机构。其应用领域覆盖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设计、石油、医药、电讯、金融和软件开发等。                         让我们再来听听大公司的首脑是如何评价这一系统的。美国SUN公司的负责人在接受加拿大《环球邮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我们的市场调查表明,LSF系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产品。我们甚至找不出可以称为第二位的同类型产品。”8 D; {; f6 m- g7 d# q. x
  德州仪器公司是美国一家大型的电子仪器公司。在他们的电脑网络里,有上万台工作站和微机系统。先前这些电脑系统的90%的处理能力只能发挥出10%的作用。采用LSF系统后,整个系统的处理能力有了巨大的改进。推广使用LSF成了这家公司九八年的发展目标。                         另一家以生产飞机发动机闻名于世的PRATT & WHITNEY公司对LSF系统更是赞许有加。在这家公司,有2000多台工作站用LSF系统进行飞机推力的分析。以往要一个小时的运算,现在仅五分钟即可完成。仅他们新近设计的空气压缩器一个项目上就可为公司节省1700万美元。使用LSF系统的前后对比是如此之显著。
( t: Z1 [+ f$ P% n7 h) u6 V' ~  周松年在事业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堪称是一个奇迹。他是一个学者,一个大学的教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商人。他的公司成立至今,不过五年的时间,这段时间不算长,他要完成产品的开发,再推向市场,逐步覆盖全球的电脑领域。这五年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                         周松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又是如何走向成功之路的呢?$ Q1 m; v) H! |% L1 ]
地道的北京小伙  E& V% N, A% m" C8 F
  第一次见到周松年的人都无不为他朴素的外表,学者的气质而颇感意外。
  |, Q& b7 |/ D, A# M2 O8 P  他的相貌看上去很年轻,衣着也很随便,言谈话语透着爽快,丝毫不给人以城府的感觉。这些与他所拥有的令人目眩的头衔和名声形成反差。9 c$ p( X4 N' G4 N# ]; B' d- R
  “我是一个快要进人中年的人了,我是文革时代的孩子,在文革期间上的小学和中学。十岁至二十岁正是人生树人的年代,而我这段时间都是在文革期间度过的。这对我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很深的烙印。当时无法得到正常的教育,所以,后来就非常珍视受教育的机会。没有这段时间的动荡,也许也就不会那样地渴望有学习的机会。那个时代什么都缺乏,造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离散很大,有沉沦的,有庸俗的,有的拼命努力,有的个性失常,而我则形成了独立好强的个性。”! G. ]3 y* X- a1 H6 N
  他在谈话中既坦率又很谦和,一口标准的北京普通话,让你恍觉是他儿时的伙伴,与他一同踏回他过去的人生,走在从前北京的街上……
, S4 A( p( d" v# J: ]+ T, }  周松年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人,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他们都没能有机会好好在学校念书。但他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岁月的蹉跎,磨炼了他珍惜学习,不甘平庸的个性。1 x+ v2 T) h( f5 u' a$ l
  文革的结束,为周松年带来命运的转机。他从工厂里考入了北京工业大学,成为文革后中国第一批大学生。大学的天地使周松年焕发出新的活力,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吃苦精神为他赢得优异的成绩,成为学校里的学习尖子。
# P, f. M3 i; t* _  命运在某一时期也许个人无法把握,但路却是人走出来的。当机会降临时,周松年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4 i5 x* A5 N7 ]) `0 C4 |
  一九八零年,当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代表团到北京工业大学选拔四名中国学生去该大学半工半读时,周松年以考试总分第一名获得录取。一艘停泊港湾已久的小船要扬帆远行了。
# L8 b9 M( d. r' i& t  O学术摇篮沐春风
( [' |9 n. F" `1 z  当周松年第一次踏上北美大地时,距他自己成立公司有大约12年的时间。这阶段是他个人学术和思想形成的时期。“万丈高楼平地起。”日后他的公司和产品的迅猛发展,都与他在这12年的漫长时间中的“修炼”密切相关。
* ]5 t" Z: X; p- e  他先来到波士顿东北大学,一改在中国学的自动化控制专业为电脑专业。这为他进入电脑界奠定了基础。但这个专业的转换也给他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困难。新的环境、新的语言、新的专业,若不是有过人的毅力,如何能克服重重障碍,成为比本地学生成绩还好的中国学生!; a6 u+ [4 B' \; U. m/ T4 K
  周松年用了短短的两年时间,就拿到了电脑专业本科的文凭,这两年中还有近半数的时间是在工作。
1 `! n: |9 S$ G( {5 g  在学校隆重的毕业典礼上,当人们听到应届800名毕业生中,一个叫周松年的中国学生竟位居榜首,不由得为之一震,继而肃然起敬。
* K0 ?. N0 a# N3 W' {( o/ f  在学业的路上越往前走,周松年的视野越开阔。搞学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接受最优秀的教育。于是他考取了美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伯克莱加州大学。那里曾孕育出许多蜚声国际的科研专家,有美国最好的师资和实验室。周松年真好比如鱼得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他一下就跨入了世界电脑科研的最前沿。1 T, d" J- C! o, E1 B3 J0 ]
  在他读博士期间,周松年开始注意到,正逐渐取代大型电脑系统的分布式网络系统的普及引发出一个“如何有效地利用系统资源,做到负载共享”的问题。                         他在回忆起这段过程时说:“电脑工作管理的理论起源于伯克莱加州大学,我曾在那里读书。其原理是建立一种系统,以实现网络上的电脑系统的资源共享,如果这种资源共享能够实现,则整个系统的效率可以大大提高。这如同人类社会是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之上,而非各自独立工作一样道理。现代社会尤其强调人们相互依存。电脑网络也是如此,要相互依存。早先的电脑系统往往是由一台主机来担负所有的工作,好比是用一头大象来搬运原木,这种主机一般都价值不菲,而且更新换代也比较困难。而现在广泛采用的微机网络系统,将一台主机系统转换成多台微机                       和服务器联网的分布式系统。这好比将一头笨重的热带大象,换成了一百只阿拉斯加的雪地狗,这些狗的力气加在一起超过了那一头大象。而一百只狗的价值远小于一头大象,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那么,这里面关键的问题是能否有效管理,让劲往一处使。回到电脑网络系统,就是能否有效地做到工作运行管理。我当时在研究的基                       础上发表的博士论文,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的见解,在电脑科技领域引起了关注。”
, u1 r' \' o) f# H1 C! ?  他的这一“见解”在后来演变成了工业标准,但在当时却被一些学术权威看成是“歪理”,遭到否定。周松年不仅要有不迷信学术权威的勇气,还必须以严密的科学态度来证实自己看法的正确性。他的扎实功底和辛勤的研究试验给了他强有力的支持,事实证明了他过人的眼力。                         “一转眼七年过去了,我在伯克莱加州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后,于八七年来到多伦多大学任教。到那时我才真的感觉自己成熟了。记得才到多大不久,就有学生来问我,第一天要上什么课?                       我一楞,马上意识到我现在身份不同了,我是要开始替别人、替我的学生做决定了。”
" n% I; {! d+ d8 r/ c/ P  从学生到教授,周松年人生道路上又一个新起点。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的思维随着他的经验的增加而不断深入。0 o! c. L* ]' t* `" q1 E" a, S
  “在多大一边作教授,一边作研究。这里面不仅仅涉及教学和科研,我体会到其中包含有企业经营的道理。搞研究就是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创造出高价值的知识产品。内容计划都要由我来定,而研究所需经费则要通过与基金会、政府机构和私人公司打交道和申请才能拿到。这就如同经营一个小型企业,为我日后成立公司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0 W& e) x  r5 {  “这个时候对于要不要回中国去有了新的看法,觉得作深入的学术研究,中国的条件还不是太理想,而在北美则具备好的环境使自己的研究得以继续下去。我很赞同邓小平的那句话,“摸着石头过河”。各人情况各异,我认为人不应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框框里,应该不断调整自己,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过些年,情况又会有变化,人就要适应新的情况,走向新的领域。”( b% h$ s! b" d$ K# ]( R
  “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学以致用'。在科学研究的领域里,研究成果转到应用还不普及。许多学术成就太抽象,其应用的价值很小。我理解研究二字,对照的英文是RESEARCH,去掉RE就成了SEARCH,意思是探索。这就好比找金矿,真正能找到金矿的机会不大。所以研究本身要想具有真正的价值,还应理论联系实际,产生碰撞效应。”
. q" Y1 R0 A7 I; I  这种“学以致用”的愿望是如此之强烈,周松年就有了把“工作管理软件”做成产品并推向市场的打算。
  K( I7 c# Z& D4 Q& ~0 k" u想创业就是理由' q+ f6 K' @+ w$ D% R
  周松年在多大做教授,有一段时间他是很进入“角色”的,他沉浸于教书育人,期待“桃李”满天下。他的确是一个出色的老师,曾两次被学生评为优秀教授。那些比他年轻不了多少的学生都非常敬重这位周教授。
! {/ h  W2 q) S  {) E' `9 g  但他一直不忘要把研究心得用到实际中去。他在寻找机会,机会也在寻找他。很快他发现很多大公司都为公司内成百上千台分布式电脑系统的运行效率发挥不佳而苦恼。“我们就开始与这些公司合作,尝试用我们的办法解决他们的难题。”4 ?! |1 m& i' K3 @! x* e: D
  第一个实验性的工作是在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做的。这家电讯业的巨人拥有数千台不同规格型号的电脑系统联网。他们试图找到一种好的软件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周松年的“工作管理软件”也就是后来的LSF系统恰恰是“对症下药”,帮他们解决了疑难。毕竟是大公司,他们为此提供了相当的经费来试用这种技术。一年下来,情形果然大不一样。这下大家都看清楚了,这个试验表明LSF不仅是一种理论估计,而且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术。& d0 c  C# c& K/ M* E% ?( a& B
  随后,更多的机构认识到这项研究的重要性,他们希望该技术有更大的使用和推广价值,便纷纷提供开发经费,这包括有DEC公司、加拿大科学基金会、安大略省政府。其中仅DEC一家就出资一百万美元。4 [$ ]& @; f1 g( V
  看到了成果,也就更坚定了信心。周松年在多大的支持下,准备大干一场。他召集了十几位研究人员,他们的年龄在30-35岁之间,可以说是一批志同道合                       年富力强的科研骨干。其中就有后来成为周松年创业拍挡的王敬文博士。王敬文在中国西北工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又在美国普渡大学读博士后,他在这个领域有很深的研究。英雄敬英雄,他与周松年真是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周松年硬是设法把他“挖”了过来。* o6 K, v  I! J: r" i1 a8 k# W2 a
  这项技术得到肯定后,下一步如何走? 周松年和同事们面临重大的抉择。“起初想法简单,既然这是可以推广的新技术,那么我们就去找那些具备实力的大公司,如果他们肯将之转化成产品,岂不整个工业界就推广开了?”3 T" y* ^# U. Z, S% I5 X0 S9 F
  “于是我就找这类公司去谈。先后我和IBM、SUN、DEC、HP等公司商谈过。我发现他们都没有真正的热情来合作搞这件事。他们因对市场情况看不准,担心贸然地采用我们的技术会降低他们的系统销售量。我也感觉到若在其中的某一家系统上采用,由于操作系统的限制,使这项技术不可能真正推广到全球的所有机种上去。而且这些公司太大了,对于某一个具体的项目不会很重视。看来依靠大公司这条路走不通。能不能自己来搞呢?                       这项技术不是单一的应用如图形技术、财会系统,它涉及到整个电脑系统软件的领域,因而要把它商品化并不容易。”
0 g* U: j  |' }2 p0 K% q2 W3 g  周松年和两位合作伙伴王敬文、武冰商议,面前的问题他们看得很清楚了,如果不设法把这个技术推广开来,那么以前
: B& Q, ~; u+ w* r                      的研究成果可能会就此夭折。共同的志向、责任感使他们感到不能放弃。别无选择,三个人决定自己创业。
% v: G2 z! J( m1 F# u
  那是一九九二年八月,周松年他们三人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公司一开始就在周松年教书的多伦多大学的马路对面租了办公室,聘了软件工程师和添置了几件旧办公家具。总共集资了二十万元作为起动资金。
2 ^# ?% w3 ~* C- r  对于学者办公司,旁人总是有些议论。无非是中国流传的那句话:“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对此周松年非常有主见,非常自信。
0 ^7 G5 t) ^/ P3 S0 B8 O6 n( @( L  “我对人生体会最深的是,对自己要有信心,看准了,就努力去争取。不要去信邪,不要太听别人说什么,自己要有主见。一个不敢创业的人可以找出一百个理由证明不做是有道理的。还没有开头就已经把前进的路堵死了。守旧守成是人的惰性。一个真想创业的人,他只要能找到一个理由,一个机会,就要去干。即使失败了,也在所不惜,如成功了,就是对他的最高的奖赏。我们成立公司,就有人告诫说世上新创公司80%三年内会倒闭。我们就不管这个,我们有两个信念:一是这个事业对世界有帮助;二是只要我们下决心,它就能实现。”7 `/ P; h  ?% L4 |$ b1 ]
  他们不但有信心,更有详细周密的考虑。他们在一开始的公司计划上就设定有目标,每年要翻番。
1 A7 B  x/ B0 P- ^6 R  当时,他们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利的因素还是不少。首先这项技术已经获得证实。再有他们自己就是最好的研究开发人员。从市场来看,已经有大公司表示有兴趣采用他们的产品,这些公司包括北美著名的飞机发动机公司PRATT                       & WHITNEY,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发动机公司。这个公司有几千台联网的电脑用于发动机的设计和计算,他们很希望能改善整个系统的运算效率。另外一家就是先前合作过的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3 o" d& [+ v' n( A
  所以,他们初期产品的开发重点,一个是放在航空工业上,另一个是电子设计领域。后者的开发成功很快就被美国加州的WESTERN                       DIGITAL采用,这是一家生产计算机芯片、磁盘机等产品的公司。平台公司的产品能被用在这类工业先驱的系统上将更具生命力。
. b/ d1 T# C- Q9 \* ?- ^. W  平台公司成立不久,九三年春天就有了第一笔生意,不久又有了第二笔。每笔成交额都有几十万元,一下公司就有了经济上的收益。3 ?1 R( O2 i( L/ `
  公司成立五年来,平均每年的销售额以250%的速度递增,人员也扩大到现在的七十多人。公司的年销售额为1200万美元,而且营利丰厚。除北美以外,他们还在北京和伦敦设有分公司。" @7 E6 T7 H( {0 |$ h1 q
  “我们的技术正在电脑工业领域悄悄地形成一场革命。我们的事业刚刚开始,今后的前途无可限量。”
  {% \" x  y& ~+ @: g踏上事业新征程
& a! G) K: R! H  周松年生长在中国,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对他的思维形成有深刻影响。他对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推崇备至。从毛泽东建立新中国的宏观战略,他悟出了平台公司占领全球电脑市场的经营策略。
& K' z, Y. A" X5 ~9 r! N2 b1 y1 G  “我们对于市场的开拓也应基于一种战略眼光: 第一步,扎扎实实地把这种技术使用在早期采用新技术的用户公司里,通过这类合作,进入这些市场并证实其价值,占领'滩头阵地'。第二步,加法换乘法,一个一个客户地卖,是卖不过来的。要在销售上产生飞跃,就要与主要的计算机厂家合作。以前他们没有精力自己搞,而我们搞出产品后就可与他们的系统相配合。譬如:我们的软件产品能改进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其他的公司如HP、NEC、SGI自己没有,为争取用户,他们就会装上我们的产品。这就形成了批量和系统化,建立起大片'根据地'。第三步,要占领全球市场,不是自己包揽所有地区的销售,而是与各国的分销商合作,与各软件公司合作,由他们帮我们去打开这些市场,形成广泛的                        '统一战线'。总起来说,这些都属于伙伴关系。企业成功,就要开放。要合作成功,首先要领导市场。要能发挥人家的长处,让人家成功,也就是大家成功。这就是我们的经营之道。”2 q2 b* ~+ @5 s: u9 e
  说起市场来,周松年更加兴致勃勃,他坦言:“有人说办公司,事事都要一人来操心。我认为应该群策群力,各尽所能,'负载共享'。我们从战略上部署,从技术上入手,一个一个战役地取胜。这当中也有挫折,也有风险,也有胜利的喜悦。平台公司不是一个贸易公司,是开发产品,所以,产品是我们的生命线。产品有了之后,更难的是市场,是市场能否接受。这五年来,我新学的东西主要是市场。我花了许多时间去具体研究各个领域的市场需求如电子、航空、金融;各个工业的特点;使用的价值及要求。有共性又有个性。'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找到真理。'这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挑战。”2 f/ Y; ]- Q) S8 W  a
  然后他话锋一转,开始对自己做了一个客观的分析。
; [1 p  d3 B1 T& M$ \  “在公司运作的三部分构成中,产品开发、市场和管理,我是擅长前两项。开发研究自不必说,对于市场我有一种天生的驾驭能力。我去与人洽谈项目,感觉如同老师给学生讲课,因为讲的都是我熟悉的,真实的东西,别人没有道理不接受,这与老师不会欺骗学生是一个道理。而管理就不同了,我的兴趣不在这里,从聘人、长工资,到不得已要辞人,这些事让我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作为公司的创始人,是不是就一定要把持这些权力? 我就不想被框死。许多私人中小型企业的特点就是永远长不大,因为公司的管理权总掌握在个人的手中。这不一定是坏事。比如个人经营的生意,可能就应该是这种做法。但在我们这个领域,行业的竞争性很强,公司的发展或者变大,或者死掉;要么成为标准,要么就被淘汰出局。”
9 K' n$ T' X7 c  “我们在技术上和市场是占优势的。为保持这股势头,就更应该博采众长,吸纳人才。就如梁山泊要有一百零八条好汉。自己不擅长,就该另请高明。这就是为什么我找了一个具备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员来做公司总裁。有了这个调整,我们的公司就是一个具备专业管理水准的公司。当然公司的文化、宗旨不能变。人要能看清自己的局限性,发现不足,好去弥补。我很高兴看到公司这一成功的过渡。”' h: Z' d4 }) n; U% S9 o$ N1 g
  周松年所提到的公司新的总裁名叫大卫·布莱克(DAVE BLACK),原籍是苏格兰人,现年49岁。大卫的经历也的确不同凡响,他先后出任过数家大型电脑公司的高级行政职务,其中曾分别作过SUN公司加拿大总裁和SGI公司的加拿大总裁。! ~6 _2 Z3 H% Y
  大卫深谙西方高科技企业的管理。这恰恰是周松年自认为不擅长的领域。而周松年既然期望平台公司能稳健发展,并成长为国际大公司,大卫的背景和经验正可大大地施展一番。4 D( v' f3 c3 J
  加拿大《环球邮报》在评论周松年和大卫的工作交接时,便赞许地评论周松年:“显而易见,当周的公司进入突破阶段并发展壮大时,他摒弃自我,而聘用了一个真正的管理者。”, {: n0 y% U; V; n9 u5 f
  这正是周松年的高明所在,他有清醒的头脑和自知之明。这种开明的作风会 令平台公司有无可限量的前途。5 J0 ?. C: s2 J2 Q- ~0 z% q& D7 q
  如今周松年和平台公司已蜚声海内外。他还在中国铺开了业务。就象他的外表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一样,他的内心也时常眷念着故土,总想能对中国和那里的父老乡亲有所帮助。他动情地说:“中国人不论走到哪里,血管里总是流着炎黄子孙的血,总要设法回报生他养他的土地。所以我有一条原则,在中国赚的钱要花在中国身上,用高科技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周松年有些许感慨,更多的是志在必夺的豪情。话语中也似乎留了些问号在里面,要待将来去解答。
  R& a% D  D# s! O! t  “五年下来,事业草创。往前看还有很长的路,我们的目标是让全球所有的行业、所有的系统都采用这一技术。一个新的技术从研究开发到应用花了十年,推广到全球可能还要花上三、五年的时间,潜力是很大的。公司有自己的生命,有其归宿。公司也是大家的集成,我们都是公司的雇员和股东,公司若失败,大家也都失败。所以我不能停步,要为公司作新贡献。”                          “对我来说,人生难料,任教五年到终身教授,创立公司五年又退出管理,这些变化都是始料不及的。今后有何变化,我不能肯定。有一点能肯定的就是我会不断追求我所喜欢的事业。”) x. Q. n. W: T1 T2 }5 ?
  周松年成功创业的故事给人以启示: 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一旦与西方的先进工业相结合,必将在世界的科技舞台上大放异彩。
. b; m4 B: }. M: P
. P1 O+ x# Q# \6 q% ~2 P/ q- ^7 I' w9 q; A( o6 H  R

, P) |  C) P# O/ }% v3 [$ M
5#
发表于 2015-6-9 02:27 | 只看该作者

9 q! p: k$ V4 f2 T# B) V - W7 s# h2 q7 v: ]$ x
/ O& K# o. W; k0 j% ~8 o9 G

2 `! E, ~! u" i8 Z$ E" u; y' i" u3 L
: V& P7 `4 ~) R1 T! \
9 v. X" F$ K0 J6 _悠扬轻松的音乐下,一只白色的小天鹅翩翩起舞——忽而腾飞,忽而旋转,舞姿优雅,轻巧灵动。不一会儿,低沉的提琴和激越的鼓点响起,一群披着红色透明纱的少女摇摆着身躯,扭动着四肢,用节奏明快的现代芭蕾舞蹈展示人类的困惑和与命运的抗争。
9 t! B/ v3 V+ B1 }$ D* k3 N& B    这是加拿大温哥华吴祖捷芭蕾舞学校最近举行的一场小型汇报演出,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刘菲到场观赏助威,因为这群天仙般的舞者即将在10月10日启程去北京,参加北京舞蹈学院建院60周年校庆以及国际芭蕾舞邀请赛。
" k' o9 _! `3 B1 e7 L! |! ^6 x    “我们被邀请到北京去出席这次盛会,觉得很荣幸,因为(吴振红的父亲)吴祖捷本人就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来成为中国中央芭蕾舞团主要演员。经过多年教学,吴祖捷现在将自己的学生带到北京表演,实在是很有意义,”吴祖捷芭蕾舞学校校长吴振红在汇报演出后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高兴地说。
" B- s, _; v/ }2 W; v, o# n    吴祖捷芭蕾舞学校是由吴振红之父吴祖捷于1976年从北京移民温哥华后的第二年创办的,经过30多年艰辛奋斗,当年简陋的舞蹈班已发展成全加拿大的知名芭蕾舞学校,学生也由当初的几个人扩大到400多人,被主流社会认可和接受,学生也来自世界各地。; B# z& w" `  \" R& q+ H: C" V
    吴振红自己就是在吴祖捷芭蕾舞学校学习时展露才华的。1986年,年仅16岁的吴振红在瑞士洛桑芭蕾舞大赛上获奖,1988年考入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团,后因杰出的舞蹈才华而担任长达15年的首席演员,成为国际芭蕾舞台的明星和华人的骄傲。2009年,吴振红重返温哥华,从父亲手上接过了管理吴祖捷芭蕾舞学校的担子。
: O- s* Q) v% g; U3 \3 `    记者在采访中惊讶地看到,虽然芭蕾舞学校由华人创办和管理,但绝大部分学生都是西方人,其中不少在这里已学习10年之久。那么,吴氏父女又是如何做到如此杰出、屡创辉煌的呢?
9 `8 p& _! c/ B9 |" s    “我们在温哥华开办芭蕾舞学校,比一个西方人到中国去开针灸诊所更难,因为芭蕾舞是西方最高的艺术形式,而且学生需要多年学习后才能有所收获,要想留住学生,我们需要付出更多。”
* k+ `3 s6 Y6 h& Z2 D  \    吴振红认为,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专业、爱心和投入。“我父母当初创办这个学校,就是希望能向西方人证明,我们华人也有能力和才华培养出一流的芭蕾舞演员。我们为了做到这一点,针对每一个学员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不同课程,而不是只把舞步教给他们就完事了。我们不但要有事业心,还要有爱心,并让这种爱心感染学生,让他们热爱舞蹈,越跳越好。”5 p+ U8 |  e* t
    做出了很大牺牲,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们也因此得到丰厚回报。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多次在国际芭蕾舞比赛上获奖,部分学生毕业后成功考入国际知名芭蕾舞团担任主要演员。今年7月,吴祖捷芭蕾舞学校派出4名学生参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国际芭蕾舞大赛,在2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两名学生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一时引起轰动,也让国际芭蕾舞界对加拿大的芭蕾舞实力刮目相看。
* X$ B/ |( g) g    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刘菲感慨地说:“芭蕾舞是艺术领域的阳春白雪,吴祖捷和吴振红父女两代人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了巨大成功和骄人成绩,是我们华人移民的典范,值得更多人学习。”) d: d2 @: R8 V! q. F
    加拿大总理哈珀在得知吴振红将率团前往中国参加演出时专门发来贺信,里面写道:这次的旅行是加中两国文化与友好交往的象征,给你们提供了展示杰出舞蹈才华的极好机会。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充分利用这个难得机会,扮演好加拿大文化使者的角色。  w* |# ~% k; z8 `7 I4 U& b
    吴振红表示,她很期待这次去北京参加北京舞蹈学院60周年校庆,更期待与北京舞蹈界加强交流与合作,把富有中国元素的舞蹈引入加拿大,为促进中加两国文化交流牵线搭桥,也让吴祖捷芭蕾舞学校更加多元化、国际化。
/ s! {% @  O% j: U: u) M, j6 U! W1 j: m, Y
日前举行的“第四届北京国际舞蹈院校芭蕾舞邀请赛”上,有位风度翩跹、气质优雅的女性格外引人瞩目,她就是中国芭蕾吴氏家族的第二代传人——吴振红!" \- M7 I5 c) m2 K$ y
          吴振红的父辈都是新加坡的华侨,他们自幼习舞,随后成为驰名国际的芭蕾舞蹈家——父亲吴诸捷曾先后在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学习,是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芭蕾舞蹈家;叔叔吴诸珊曾任美国华盛顿芭蕾舞团的编导家,并为20世纪的芭蕾巨星巴里什尼科夫编舞;姑姑吴素妮、吴素琴分别是新加坡芭蕾的奠基人和发扬光大者……
) q5 E' w- ]/ l/ i$ I$ e7 G8 M/ ~  在芭蕾圈中成长的吴振红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后,同样献身于芭蕾事业,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团的20个春秋中,她成功主演了《仙女》《吉赛尔》《天鹅湖》《睡美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奥涅金》等浪漫、古典和现代风格的经典芭蕾舞剧,大批巴兰钦、基里安、威尔顿等现当代编导家的经典芭蕾作品,以及为她量身打造的芭蕾舞剧《蝴蝶夫人》。其温润细腻的表情和取之不尽的活力为世界芭蕾舞坛创造出一枝东西合璧的美丽奇葩。
( ?2 h; o" j; v$ E' E! T; C          日前,吴振红已从多伦多移居温哥华,接替父亲出任国际知名芭蕾舞校与青年芭团——Goh Ballet的校长和团长,并用自己的激情、优雅、经验与人脉,继续为这个中国芭蕾的吴氏家族,书写崭新的篇章……, o( j9 o0 H5 e3 D5 P

+ v0 Q6 |7 t& p4 o0 B2 p: E0 r1 Z/ G  ~
6#
发表于 2015-6-9 02:29 | 只看该作者

) G% M. t. }) o6 R- }, O0 k7 I9 _4 B( @7 E6 U6 k7 ~
明耀教授,男,1962年生于湖南,1982年获湖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湖南师范大学http://cpro.baidu.com/cpro/ui/uijs.php?app_id=0&c=news&cf=1001&ch=0&di=128&fv=17&is_app=0&jk=af77bc76a192c001&k=%CB%B6%CA%BF%D1%A7%CE%BB&k0=%CB%B6%CA%BF%D1%A7%CE%BB&kdi0=0&luki=5&n=10&p=baidu&q=rosebravo_cpr&rb=0&rs=1&seller_id=1&sid=1c092a176bc77af&ssp2=1&stid=0&t=tpclicked3_hc&tu=u1690976&u=http%3A%2F%2Fjishi%2Exooob%2Ecom%2Fmrys%2F20098%2F385605%5F1077790%2Ehtml&urlid=0,1992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细胞生物学http://cpro.baidu.com/cpro/ui/uijs.php?app_id=0&c=news&cf=1001&ch=0&di=128&fv=17&is_app=0&jk=af77bc76a192c001&k=%B2%A9%CA%BF%D1%A7%CE%BB&k0=%B2%A9%CA%BF%D1%A7%CE%BB&kdi0=0&luki=4&n=10&p=baidu&q=rosebravo_cpr&rb=0&rs=1&seller_id=1&sid=1c092a176bc77af&ssp2=1&stid=0&t=tpclicked3_hc&tu=u1690976&u=http%3A%2F%2Fjishi%2Exooob%2Ecom%2Fmrys%2F20098%2F385605%5F1077790%2Ehtml&urlid=0,1993年到1998年先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神经科学系和加州http://cpro.baidu.com/cpro/ui/uijs.php?app_id=0&c=news&cf=1001&ch=0&di=128&fv=17&is_app=0&jk=af77bc76a192c001&k=%C0%ED%B9%A4%D1%A7%D4%BA&k0=%C0%ED%B9%A4%D1%A7%D4%BA&kdi0=0&luki=3&n=10&p=baidu&q=rosebravo_cpr&rb=0&rs=1&seller_id=1&sid=1c092a176bc77af&ssp2=1&stid=0&t=tpclicked3_hc&tu=u1690976&u=http%3A%2F%2Fjishi%2Exooob%2Ecom%2Fmrys%2F20098%2F385605%5F1077790%2Ehtml&urlid=0(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生物学部做http://cpro.baidu.com/cpro/ui/uijs.php?app_id=0&c=news&cf=1001&ch=0&di=128&fv=17&is_app=0&jk=af77bc76a192c001&k=%B2%A9%CA%BF%BA%F3&k0=%B2%A9%CA%BF%BA%F3&kdi0=0&luki=2&n=10&p=baidu&q=rosebravo_cpr&rb=0&rs=1&seller_id=1&sid=1c092a176bc77af&ssp2=1&stid=0&t=tpclicked3_hc&tu=u1690976&u=http%3A%2F%2Fjishi%2Exooob%2Ecom%2Fmrys%2F20098%2F385605%5F1077790%2Ehtml&urlid=0研究。1999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生物科学和技术研究所 (Institute of Biosciences and Technology, Texas A&M University) 任助理教授。2003年晋升为终身副教授,2007年晋升为终身教授。刘明耀教授任职于该研究所干细胞与癌生物学中心,并担任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细胞与分子医学系博士导师,同时担任德克萨斯农工大学遗传学部,德克萨斯大学休斯敦健康科学中心和M.D. 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Houston Health Science Center and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Graduate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博士导师。2007年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筹建生命医学研究所并任所长。 " d2 M2 z0 `+ y- b5 z
7#
发表于 2015-6-9 02:32 | 只看该作者
十余年风雨路,道不尽责任感
——访加拿大《加中时报》发行人林蔡亮亮

* ]. R0 U9 e& \- x* u
在加拿大多伦多,数十份华文报刊令人眼花缭乱,但《加中时报》具有极高辨识度,不仅在于它是一份由台湾移民以大陆移民为主要读者群而创办的报纸,也在于它曾经在当地华媒中几次领风气之先。/ m: M+ G! ?7 }
    这份报纸已经走过十余年历史,成为帮助华人移民融入加拿大社会的桥梁,回望祖籍国的窗口,却一度因财务原因濒临关闭。3 y9 O% j1 W3 m+ K. c3 D
    发行人林蔡亮亮经历了荣耀与痛苦,常常问自己:是做媒体,还是做生意?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她说,报纸需要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但作为媒体,还是要“多点尊严,多点责任”。
0 @2 H7 o$ g3 F" O: A" {    林蔡亮亮早年留学美国,后移民加拿大,迄今已有40年。她是多伦多台湾商会创会会长。
) X& q+ y5 ^& M& ~" K( j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台湾著名报人、《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希望林蔡亮亮开辟《中国时报》加拿大版,她因为不成熟的想法而没有答应。2002年9月,在余纪忠弥留之际,林蔡亮亮毅然决定创办《加中时报》,还老先生愿望。
: ?" v% g0 `% f  o    当时,林蔡亮亮毫无媒体从业经验,不懂何为办报,她甚至没有做过市场调查,不知道多伦多市面上的华文报刊已经多达十几家。仿佛冥冥之中有一种召唤,她带着家人给她的精神和经济支持,全身心扑了进去。2 @7 Q  k7 A+ ^9 H2 j# ]" L
    林蔡亮亮把自己的报纸定位为主要面向大陆移民。她说,当时,来自大陆的新移民已经渐渐多起来,但是他们不像香港移民有《明报》和《星岛日报》、台湾移民有《世界日报》那样,他们缺乏一份为他们服务、可以信任的报纸。
3 E9 g- z$ q# R( {% M1 r    林蔡亮亮的《加中时报》是大型综合新闻周报,介绍加拿大及两岸新闻,开始有16个版,目前已发展至24个版。从2003年开始,林蔡亮亮陆续引入《长江日报》《新民晚报》和《今晚报》海外版,加强了对中国大陆的报道。《加中时报》也成为最早与中国国内报纸合作的加拿大华文报纸之一。
" R, v5 @; G8 F6 V    多伦多华文媒体良莠不齐。林蔡亮亮发现,一篇教人如何在网上勾引有夫之妇的文章竟然有很高转载率。她说,如果大陆移民圈子都搞这种东西,会被侧目。“我们的报纸要引导新移民如何适应本地的社会和生活,办报要跟别人不一样,要有自己的特色”。% V/ K9 }; Y# e
    她在报上开辟了一个关于入乡要随俗的小栏目,从生活小事入手,向新移民介绍加拿大风土习俗、法律法规。有一次,一位读者打来电话说,他的邻居是大陆来的新移民,他发现这位邻居把废弃的食用油倒进下水道,感到很生气。林蔡亮亮于是在报上刊登了市政府发布的正确处理废弃食用油的提示,让新移民知道应该把废油放进冰箱冷冻,然后把凝固的废油装进塑料袋扔进垃圾桶,而不是把废油直接倒进马桶或下水道。
: E) F+ r) H: E5 b4 H    她说,新移民有时会无所适从,或沿用习以为常的思维和做法,并非有意做错事。希望报纸向大家传递这些实用信息,为新移民服务。4 {) l9 k  X4 T& J7 ^" G
    林蔡亮亮立志要打造一份高质量、高信用的精品报纸,内容自然是最重要的。尽管有总编辑和其他采编人员,她还是亲自审阅每一篇文章,从头至尾,删除每一句废话,改正每一个错字,让有限的版面更加精彩。她说,这样的亲力亲为,她坚持了好几年。$ z9 x" P" _# g2 [
    她相信报纸要有精美的外观,不愿意让读者看了报纸手被油墨弄脏。《加中时报》曾经不惜代价对印刷和纸张质量的讲究,带动了多伦多其他华文报纸作了相应跟进和改进。
/ y2 k5 C/ }. [5 k    虽然辛苦,林蔡亮亮却充满了成就感。为了与更多的人分享她的工作成果,林蔡亮亮在办报初期曾经有半年时间用特快专递把每一期报纸寄给在加拿大、美国等地的亲朋好友。2005年,她还在多伦多同行中率先将报纸全版上网,从创刊至今的每一期都可查阅,让这份报纸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份公共档案。
' Y& y  r" N% ?. z0 L( A5 n! r    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投身报界的林蔡亮亮显然不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由于疏于广告业务,不善经营,报纸入不敷出。她的办报经费来自家庭财产,十余年里不断地投入,却年年严重亏损。她觉得愧对默默支持她的家人,一度想要忍痛停办报纸。员工们的支持是鼓励林蔡亮亮继续坚持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也不舍放弃,纷纷自愿减薪,表示愿意与报社共渡难关。4 ^7 k/ C& K! d6 c# O
    回顾十余年来的办报经历,林蔡亮亮觉得她的生活被彻底改变。她说,这种改变不仅在于她与办报前养尊处优的优渥生活告别,变得在衣食开销上缩手缩脚,希望尽可能把钱省下来投入办报。这种改变还在于她从惨淡经营中逐渐转变观念,认识到需要兼顾和平衡报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只有持续经营,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效益。
1 o2 \5 t7 `, G! c    林蔡亮亮现在的打算是,一方面,在近一两年里让报纸扭亏为盈,生存下去。另一方面,她要抓紧时间,利用在加拿大生活40年和经常游走台湾与大陆的积累,借助《加中时报》这一平台,在帮助来自中国的新移民融入加拿大社会、加拿大华人与主流社会交流沟通、中加双边往来联系以及两岸关系方面多做一些事。6 d3 Z1 r! M0 m% d2 x' {0 x
5 Q+ j4 R8 C: _% p  z
    她说:“办华文报纸当然要自给自足,但我也把它当成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我把自己的社会责任跟我的老侨和媒体人身份结合起来。”(完) . i# y: r5 y" @% {

% o& b) L/ c) z1 i
8#
发表于 2015-6-9 02: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美生活网 于 2015-6-8 22:44 编辑
8 K2 U, x0 G5 f2 D8 T9 a& W: j4 O

( ?* {: N  H* V1 H4 l5 I9 o" ~( P3 K" T$ J* p% Q; U- i; [1 j
  O8 V2 _7 f( R  \

; r+ d4 [. S7 K: Z; f! X) Z1 O% P2 S4 L  J4 D1 y0 u; ^) P; T* S* ~* l

* v5 [0 t9 c  p9 ]从中国留学生到多伦多的“打工皇帝”的黄厚本  Z3 H2 z  D4 V" ~+ V9 S

5 @" R7 N- m3 N4 o! N7 a6 Q
7 A: G7 X: Z  @$ X; b8 j  }
“我成功的每一步,都是踏踏实实的努力走出来的。”
( C2 F9 Y* \% c4 |                                         ——黄厚本

9 E' c1 a! S5 w2 D2 W, X. o  黄厚本的家乡在中国的江南,7岁的时候父亲的溘然长辞让全家人的生活陷入了艰难中。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抚养着他和哥哥们,是她的双手和汗水铺垫了黄厚本一直攀登着的求学之路。那时候黄厚本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求学,用自己的知识和成就回馈亲人的养育之恩。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浪潮。一时期,象华罗庚、陈景润等一代科学家的攀登科学高峰的故事感染着在校的每一个学生,激发了一大批青年学生立志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等。黄厚本也是其中之一,他立志要成为像华罗庚,陈景润一样的数学家。在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持下,幸运的黄厚本正赶上中国恢复大学统考制度,于1979年考上了郑州工学院数学力学系。
: G$ P. z+ P- C( N4 _在追寻梦想的路上,他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 E* ?& O& b. O& a" Y) C  Z大学毕业后,黄厚本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博士。那个时候,“出国思潮”正悄悄在国内的高新知识分子群中兴起,甫入科学院,周围的同学们谈论出国深造留学的旋风也将他卷入其中。从最开始的排斥,觉得是“天方夜谭”到后来的学习和交流中,被西方的学术成果及西方教授们的渊博知识和活跃的思维方式所打动,黄厚本在第二年的博士学习中决定到国外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8 h9 D" z, Q' V# n% o% j有志者事竟成,1989年,他来到了加拿大安省滑铁卢(Waterloo)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四年的刻苦学习中,黄厚本克服了语言的障碍、学习和研究的思维方式的改变,终于在1993年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 l* i/ }% Q$ ]* y
1993年,带着理想和雄心壮志的黄厚本来到了萨斯卡温(Saskatchwan)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一年后,又来到加拿大最高数学研究机构-菲尔茨数学研究院(The Fields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做博士后研究。在这里,黄厚本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梦想危机性:很多从一流大学出来并在学术上已颇有建树的博士仍挣扎着寻找大学教授职位!由于九十年代初的北美经济萧条,再加上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导致一大批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们涌入北美,他们带来的强大竞争压力使越来越多的年轻的数学学者找不到稳定的教授职位而被迫转行,投身于工业界。面临着一家三口人生存的现实压力,黄厚本也不得不问自己,到底何去何从?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他决定转向当时十分火爆的计算机行业。于是在第二年的博士后研究中(也就是1994年到1995年),黄厚本同时注册了八门计算机课程,准备在第二年博士后结束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拿下计算机硕士学位。8 B, [0 W, n3 d! q( B; k
崭新的计算机编程课的挑战,沉重的数学博士后的研究,以及高昂的学费压得他几乎有些喘不过气来,同时对于前途的思考,让他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这时候,一个崭新的学科悄悄走进了他的视野,这就是——数学金融。3 H  v! T9 m4 H# Y
在当时的世界,除了全球闻名的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外,加拿大的滑铁卢是全球第二个开辟数学金融的大学,对于这个领域,实在算是一个先驱者了。这个全新的学科在圈子里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很多人对于这门学科的内涵、就业前景和未来发展都抱着既好奇又迟疑的态度,有些人开始跃跃欲试,但是大部分的人还在犹豫观望;那时候的人并不知道,迈出了那一步,对于今后的人生有怎样决断性的变化。没有更多的彷徨和疑惑,黄厚本毅然决定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选择了这门新兴的学科作为今后的职业之路。& Z$ S, f6 e( N8 `
第一批班上的同学范围覆盖面很大,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博士后,专业也从数学、工程、经济、商业到理工、财经。金融衍生产品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这方面的人才在市场上更是及其短缺,98年之前,金融工程才刚刚为人熟知。对于一个同时拥有扎实深厚的数学、金融以及计算机背景的人才,在同等背景下,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会更容易把握住。96年,黄厚本拿到数学金融的学位,随即进入TD道明银行,担任定量分析员。
) e( m  S% x, }- O金融风云 - 牛刀小试便初露锋芒/ N. N8 J; M9 k: H) P
成功总是惠顾有准备的人,很快黄厚本便迎来了第一次考验和机会。7 J# [2 y$ \: @8 j
几个月后,前台开发了一种新产品也经过了中台的测试和审批,成交了一笔不小的交易。当黄厚本用来后台计算时,发现模型的定价及对冲参数并不随市场的价格的变化而做所期待的反应。为了验证自己的直觉和判断,他自行开发了一个全新的模型。经过初步测试,他断定在前台的模型中一定有错误,,前台就在黄厚本的意见下找到了自己的错误。经过修正,前台报出了三百万加币的亏损,而错误的模型却报出了一百万的盈利!
4 l5 \1 e4 Y9 x这次差点让银行损失高达四百万的教训让高层开始注意这个戴着眼镜平时默默无闻的中国人,并决定从此以后,所有新的衍生产品的模型必须经过黄厚本测试同意以后才可做交易!经历了这次事件后,黄厚本升任为高级经理,这对初出茅庐的他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激励。- V+ P, c, d3 D+ ^
由于杰出的表现和对银行的贡献,黄厚本在2000年被提升为TD银行集团的副总裁,成为该行的真正的高管人员。黄厚本是第一位在加拿大主要银行中担此重任的华人,即使到现在,在加拿大金融圈内身居高层的华人也是寥寥无几。( v! I' M5 }  y0 |
如今入行金融界十年,黄厚本成为加拿大主要银行圈子里职位最高的华人。靠在黑色的高背皮椅上,黄厚本推推眼镜,“我的路还要继续往前走。”2 T: J5 U( [! }- t
搭建中国和北美的金融互通桥梁
$ A& t) m! S! h& y! g! N93年的圣诞节,那个时候跻身多伦多金融圈的华人寥寥无几,每年的圣诞节,当洋人们各自回家过节的时候;中国人还喜欢恪守华人的习俗,大家凑到一起吃顿团圆饭。从开始的几个人,到96年的30-50人,到了98年的圣诞节,吃团圆饭的人已经达到了100多人。从那时候开始,慢慢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习俗,每年圣诞节的活动都会由工作在不同的银行中的华人组织举办。
& a* m+ _/ }/ ?7 P& t: i时间很快到了2000年,那一年的圣诞聚会是在TD的华人组织举办的,那一年也正逢黄厚本正式晋升为TD银行副总裁,他积极筹办了这次活动。那次的聚会是从93年开办以来最盛大最成功的一次,到会的华人有300多人;同时那年也是中国为申请进入WTO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中国也迫切需要一个金融平台与国外进行交流,黄厚本期望通过建立这样一个组织,开展一些旨在推动加拿大和中国金融交流、促进中国金融改革、加强中加友谊的活动。通过协会和各种活动,让双方都加深了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了解,同中国同行建立了许多有益的联系。 7 c6 Q* A/ O0 l& P7 T! p3 s2 A+ L% S
    从2000年圣诞节开始酝酿,前后只不过才一两个月,在黄厚本和其他几大银行的华人精英的组办下,正式创办董事会,注册成功。2001年4月成立后,正好赶上中国驻加拿大总领事孙淑贤女士新上任,这也是她上任后参加的第一个社交活动,不仅如此,协会还请来了当时的国会议员、省议员和工作在金融界的高管、教授、学者等。2 u5 I9 q- q" @# v  H+ B- _* |: \
加中金融协会从创办到今天,已经成功举办并达成了很多次加拿大与中国的经济交流讲座和合作项目。
0 ]& F% H% a. d0 v记得有位美国记者曾在采访银行家摩根时问:“决定你成功的条件是什么?”摩根毫不掩饰地说:“性格。”记者又问:“资金与性格何者更重要?”老摩根一语中的:“资金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性格。”不成功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成功的人都有相似之处。对于黄厚本来说,他的成功除了得益于专业技能、勤奋、聪明的头脑外,也与他良好的性格分不开。言谈中可见他的沉稳和气定神闲的大将风范;黄厚本说,我要恳求年轻的企业家们注意的一件事是“耐心”。人们总是希望立刻得到自己所想要的,越快越好。有耐心并不意味着你不必努力工作,只是必须明白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持续专注于一件事的人们在一段时间后会有所收获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有价值的建议。
( Q7 e9 d' \, P7 O) ]% u  我知道,我的经历并不能让人同有耐心联系起来,但是我们不能一夜之间成就事业。无论你是准备在运动或其他一些什么事业上获得成功,成功来自于设定目标并严格地按照计划,耐心地持之以恒向目标迈进。以Lance Armstrong为例,没人会欣赏他整天坐在自行车或火车上。在法国旅游时,他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像猫一样坐在自行车上,等待灵感的突然到来,从而开始他的行动。这只是一个例子,一个很好的比喻来说明我提到的“耐心”。
) Y0 C+ T* D7 q& F1 ^# B辽阔的金融市场,机会和压力同时并存,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的黄厚本也注定将带给加拿大甚至中国金融数学领域更多的精彩传奇。& s/ L/ o) k, A7 L0 s- J4 }% A( U

/ V5 v) n/ E  z& g- ]0 Y0 t- H4 B
) |; A2 D, ^9 @1 J! \4 \3 Y4 L
% s5 I7 U' V: y3 G9 g
更多精彩介绍:http://wenku.baidu.com/view/a9e0c01fe518964bcf847c50.html?re=view
. r+ o) t+ p6 C2 e8 c: o1 A; I

9 D  J; ?; `) o, q8 |
; \. W$ ?+ c0 C9 x. e& U
! y* ?6 i8 F) L7 e: R& Y/ {

0 n0 F, _: j0 ?% B
( `2 X& ?- \1 V, s

黄厚本2.jpg (28.24 KB, 下载次数: 51)

黄厚本2.jpg
9#
发表于 2015-6-9 02:43 | 只看该作者

/ `1 `4 a- i' f- f" J; V
7 C5 _" p0 c2 [1 o6 I$ B% |- p4 M4 n陈卓愉:
; x( v5 q! f: D2 C& k+ ]8 L
* q! H# v3 \  e$ ^! V  在加拿大任要职的华人; _8 h* W7 U: i+ s# b

, ?  x( ^# z& B7 r% v  陈卓愉祖籍恩城镇青云管区簕菜棚村,现任加拿大亚太事务部部长。& C' c: l' j$ a3 k1 C
+ G$ R; z. g5 H; Q) d
  陈卓愉1951年出生于香港,少年丧父,母亲鼓励他投靠其在加拿大的姐姐。上个世纪70年代,他带上母亲给他的20元钱移民加拿大。刚到加拿大,在一家餐馆洗碗,每个月的工资只有80多元,生活非常艰苦。后来,那家餐馆倒闭了,经过朋友介绍,他来到一个农场当农夫,期间,他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大学毕业后,陈卓愉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办了一间餐馆,当起了老板。1991年,他毅然弃商从政。: V4 {. v8 U1 i. {
" _5 u" g, R( U0 H7 z# ?
  1993年10月25日,在加拿大联邦大选中,他击败了在卑诗省列治文选区出任了15年国会议员的薛顿,成为该区的自由党国会议员。同年11月4日,他又被任命为加拿大外交及国家贸易部亚太事务部部长,成为加拿大首位当选为国会议员的华裔移民以及加拿大首位华裔国会议员在国会内被任命为要职的华人。在1997年的大选中,陈卓愉再次当选为国会议员,并连任亚太事务部部长。& n, v/ r, `, g, R

$ v9 n0 Y" d3 J1 M) O5 W+ B: }  陈卓愉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多年来为推进中加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积极联络、组织加拿大的商人、科技人员到中国投资办实业。1994年,陈卓愉回到家乡,家乡巨大的发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9年,陈卓愉应邀率领加拿大贸易代表团一行40多人回广东访问,在家乡受到热烈欢迎。4 f  ^$ \9 k( B4 |8 s) N! M) a* N
) r& C- m8 n% i1 q! o& ~) I# I
- j: V6 D- A  S$ }
陈卓愉(1951年10月25日-)是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首位被委任成为内阁成员的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他于1993年至2000年及2004年至2008年期间担任国会http://baike.baidu.com/view/427856.htm议员,代表卑诗省列治文选区。在此之前,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第一位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国会议员是在1957年当选的http://baike.baidu.com/view/5395270.htm。
$ J6 K6 e, R9 T
, C5 n% e* f- C: T* r逐加国会议员陈卓愉赢得自由党提名 角逐加国会议员争取连任2 @& Q, g" p  v: m  i: H  _# \
陈卓愉14日于提名会议上,全程以英文及普通话向约80名民众阐述施政理念,而非使用习惯的粤语,可能显示特别着意争取特定族群的支持。2 s4 [7 Z& J& I
由于陈卓愉本次以在野之身竞选,因此对http://baike.baidu.com/view/54108.htm政府上台以来包括经济、民生、环保、外交等多项政策严词抨击,会场上炮声隆隆,充满选战气氛。
2 Y* d" m4 M7 A9 l3 b4 [陈卓愉首先以“刻薄无情”形容保守党政府的民生政策。他表示,http://baike.baidu.com/view/54108.htm政府有了约130亿元的巨额盈余,但仍向社会服务开刀,狂减经费10亿元,令社会弱势族群受到伤害。
$ @8 {5 k! W# Q; N# B# Z+ N7 \对于保守党政府为改善治安推动严刑竣法,陈卓愉认为相关政策推动忽视防止罪案工作,又削减社会服务经费,可说不切实际。
  S+ f7 L4 ^* y7 [# x* x" @陈卓愉亦不满保守党环保政策,指其放弃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在京都协议所做承诺,并抨击http://baike.baidu.com/view/54108.htm政府的“清洁空气法案”,认为全面对付温哥华市气体排放的“固定限额指针”需等到2050年才生效是“浪费光阴”的行为。
5 j! `; r% W- Y: g# n  R陈卓愉亦认为保守党的外交及外贸方面政策可说是“一片空白”。他补充,由于http://baike.baidu.com/view/54108.htm政府外交相关经验较弱,因此在处理包括“阿富汗军事政策”及“中国外交关系”方面都“ 不及格”。! s- C* c% u; N
热爱祖国陈卓愉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多年来积极推动中加经济、文化、http://baike.baidu.com/picture/1737802/1737802/0/373bc4b45a97c44c8bd4b29f.html?fr=lemma&ct=single陈卓愉8 B9 l$ s# V3 z9 c- x
科技交流与发展,曾多次组织、发动加国的商人、科技工作者回祖国投资办实业及进行学术交流,为中加的经济、文化、科技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 o9 o1 i# @! F/ {$ R* [+ w
1994年1月,陈卓愉首次回到家乡http://baike.baidu.com/view/334084.htm省亲,家乡的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9年陈卓愉应广东省副省长http://baike.baidu.com/view/304526.htm的邀请,率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经贸代表团一行40多人回广东访问。其间,他再次回http://baike.baidu.com/view/334084.htm省亲,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
* q: R2 i5 `# S5 [加拿大联邦国会议员陈卓愉及援助毕节雪凝灾区代表团在毕节活动/ [( D2 _0 O: H/ V. |2 Y, Q) F4 a
加拿大联邦国会议员陈卓愉及援助毕节雪凝灾区代表团一行来到毕节地区,捐资11万加币(折合人民币60多万元)支助毕节地区受灾群众搞好灾后重建与发展。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秦如培,地委委员、行署常务副专员曹国江、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蒋弟元、行署专员助理http://baike.baidu.com/view/83086.htm及行署办、地区外事办、地区民政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捐赠仪式。
! D( _6 r" o: P/ q' a陈卓愉等一行还深入到毕节市千溪乡、织金县http://baike.baidu.com/view/1398475.htm、http://baike.baidu.com/view/1249141.htm等地发放救灾物资,与受灾群众亲切交谈,鼓励振作精神,搞好灾后重建与发展工作。4 f* u6 O0 ?' N- h) O
寄语北京奥运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华裔联邦国会议员陈卓愉刚刚从中国贵州毕节地区开展赈灾之旅回到温哥华,就与中新社记者谈起北京奥运。陈卓愉在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前自由党政府里曾任亚太事务和多元文化部长等要职,多次陪同加总理访华。他说,保守党执政后,虽然中加关系没有以前那么密切,但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社会、国会仍然希望进一步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陈卓愉慢慢切入奥运话题,略有沉思后说:“我掌握的最新民调显示,百分之八十五的加拿大人支持中国主办奥运会,不赞同抵制http://baike.baidu.com/view/16986.htm。”他认为,西方少数政客和部分媒体近期有关中国的偏听偏信和片面报道,是其固有意识形态在作怪,并不能代表西方社会的主流。其实,这种右倾保守思想有其历史渊源,其主要表现即是害怕中国强大,采取各种手段围堵中国,搞对抗不搞对话。. r9 l% h* D% o' g$ R: D! A
“作为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我能感受到中国人民对西方不公舆论的气愤之情。”陈卓愉说,“但海内外所有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不要因此而气馁,要向前看!”陈卓愉认为,http://baike.baidu.com/view/16986.htm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会,它能够让全世界看到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它能够让世人了解中国是世界和平的主要贡献者。他说,中国人不要被圣火传递过程中的小插曲激怒,中国政府要集中整个民族的力量来办好http://baike.baidu.com/view/16986.htm,让北京奥运真正办成中国人和平、理性、包容的文明盛会。+ r( N: m/ O0 H6 }
华人人头税案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政府在加议会大厦与加拿大华侨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社团代表签署了原则协议:加政府将拨出1250万加元建立“加拿大华人社区基金会”,以平反19世纪和20世纪华人人头税冤案。在加拿大历 http://baike.baidu.com/picture/1737802/1737802/0/7af40ad162d9f2d3630ae375a9ec8a136327cc15.html?fr=lemma&ct=single陈卓愉! Q- X" p) E0 S$ |$ i( q' }2 k
史上,从1886年起,每个入境加国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必须缴纳50元人头税;1900年7月又把人头税增加到100元;一年后又增至500元。据统计,1886年至1923年间,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所交人头税总额达约2400万元,与当时修建横贯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的太平洋铁路费用相当。1923年6月还通过禁止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入境的排华法案。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受到种族歧视的严重压迫与伤害。多年来,为寻求人权平等与社会正义,一代代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奔走呼号,要求平反这一冤案,要求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政府与以赔偿,但一直没有结果。直到4天前,风云际会,历史终于翻开给人以希望的一页。" D9 y/ Q$ p0 s- K! b4 D1 {
陈卓愉部长:具体协议就是向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社会拨出1250万加元,首先提供250万元,成立“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华人社区基金会”,开展“表扬、纪念和教育”活动,主要是要抚平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华人遭受种族歧视的伤口,纪念人头税问题的历史,表扬加拿大华人对加拿大社会的贡献。因此,不仅在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社区,也要在整个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社会进行教育工作。可以在中学教科书中介绍这段惨痛历史,记住过去,以后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这次协议不是单单与哪一个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团体签署的,而是与整个华人社区签署的。参加签署协议团体代表了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绝大多数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加拿大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全国联合会的陈丙丁,温哥华中侨、蒙特利尔华人文化中心和http://baike.baidu.com/view/8073.htm华人文化中心等主要华裔团体代表,具有很广泛代表性。在http://baike.baidu.com/view/3647.htm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广大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群体支持政府的一个协议。要成立一个有广泛代表性基金会负责管理基金的使用。现在有关社团已提出20多项建议,政府官员正与http://baike.baidu.com/view/48232.htm社区代表商议这些计划,还要吸收华人社区各方意见。待计划完成,再交审批,然后实行。* E% l9 A6 l. z0 }( K6 G
0 n* O9 v: t$ m
3 Z- B. E2 z+ O8 I: Z

4 a, f2 u) g( a, e" M  r# M% O
! y1 Q( T4 {- b3 O' y) L2 G+ g
5 n( |, V+ T+ t2 V8 R" V7 d  a: \8 \- l7 H6 F( W
% \- |; j3 X% S  ^1 r8 W

3 U% \( I2 R$ P( \1 a3 q! P4 i4 [4 [0 q

! W, H, M# @& ?8 _6 _* b
4 y" C8 h: v; Q8 I9 ^4 O0 i3 I6 G5 Y/ c
$ k" T5 `1 v4 g+ R
7 g4 ^+ G; i* u( |. j7 s" B
2 T4 [! P0 l1 Z% U
& s" F1 Z5 M9 {# M

1 P" k( Y2 m/ h7 w' K/ J
. P9 Y5 i2 E$ I$ m9 ?8 C8 C' X+ {$ C4 i4 V1 \. \
6 I; O9 q  H# d2 W+ ?" s

0 z9 o2 @/ X2 Y. k. O! L9 f
- ^: G5 E. t+ S! ]# [1 i

/ q( K1 f3 I+ x% Q* @; Q5 O) f5 y" F3 e

4 \' [" d2 p5 B+ ?" J' t2 [1 H+ A7 `
9 ^% h9 L( W3 X1 A9 ]4 h  B

2 \, c% ^$ {! E0 ]
3 Z4 A, H1 |% `4 f8 E& @, m4 j: n2 R) ?: k8 I# q) O
+ g' ]% ?) L1 [  y5 g* l
10#
发表于 2015-6-9 02:47 | 只看该作者
" h1 E5 k* E% ^* O
4 ?2 ]8 Y8 ]$ J* ?

' T* i" C( ]" T: s2 Z# u) Y
4 |5 i, p, w/ C; i" P9 c

1 m$ c/ l% c( d* ]3 [加拿大华裔伍卓生一家三代移民的创业史# b7 r7 }, p% |4 L8 ?; Z9 ~1 h# e5 v

; O0 x% N4 q& e0 v8 a  ~
* e; N% U5 P! e" t# v9 L8 C* P
在加拿大多伦多华人社区,无人不识德高望重的老侨领伍卓生先生,他长期活跃于加拿大华人社团与加拿大主流社会之间,声望显赫。  : y. U( ^7 |, A( e5 S3 K: f
  伍先生现在身兼多伦多华人团体联合总会主席、全加华人联会共同主席、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副主任等职务。在采访前,伍先生与我约定:我们闲聊一下旧时候(以前)的事情,至于在社区服务的那些事就不用多说了,服务社区是份内的事情,不值得写的。  ( n% K2 b8 G4 d$ J
  伍先生所说的“旧时候”的事情,要从上个再上个世纪讲起……  
! N. ~$ K' q5 j  Z& M
  爷爷的故事
  伍先生祖籍广东台山海宴。据他介绍,他爷爷原来在海宴靠杀猪为生,这个行业在当时乡间来说,收入算不错,但工作很辛苦。“每天半夜三更就到各家各户为需要者屠宰,所有工作必须在天亮前弄好,因为农户一早要拿猪肉到市场去卖。”  ) R. K9 g; E3 J* q2 z' M: r
  伍先生说他爷爷很有冒险精神。“那时杀一晚猪有两毫双纹钱的收入,但他却极不满足,觉得一个年青人,如果满足于这种不富不贫的生活,终究没有出息。“  # }0 F: a! F) E. I1 \7 |  [
  19世纪末,广东台山有不少人漂洋过海到北美这边闯世界,俗称“放洋”,伍先生决意“放洋”的爷爷其时也加入到这个行列里。  * ]. `8 Q3 j) y
  伍先生说:“爷爷1895年离开广东台山时已经结婚,育有二子一女。开始我还以为爷爷来到加拿大后也如其它华裔一样修铁路,后来详细了解后获知,那时铁路基本已经修好。由于爷爷在乡间有杀猪的经验,所以当他落脚在温沙(Windsor)后,很快在一间酒店的厨房找到了工作。”  
) \; [2 G( W- E; E: }5 m  伍家在加拿大的第一代就是这样开始的。伍先生讲起家族故事时,尽管人事久远,但敬佩之情溢于言表。“那年代的华侨,只把北美当作是谋生的地方,从来没想过会在这里生存下去。不像现在的移民,一来到就买房子安家立业。老一代的华侨,包括我的父亲,他们开始时都想着落叶归根。所以以前的老华侨,没有人买房子,大多是靠租房子生活,等赚了钱,就回家乡买土地建房子。”  
* Q' ~0 Z/ W9 @1 o9 N$ Z  谈到房子,伍先生说现在家乡的房子是爷爷和父亲当年回乡联手建立的,两层的房子,每层大概有6间房,楼顶有广东人所说的“天棚”(露天阳台),夏日可以在上面小歇纳凉。“家乡的房子格式明显受到西化的影响,像屋边建有一吊楼,上面有枪眼可作‘嘹望口’,居高临下,房屋四周的动静可尽收眼前。还有印象最深的是屋旁建有一水井,通过人力作用可将水泵到楼顶储存,家里要用水打开水笼头,水就自楼顶流下来,很方便。”  
4 P3 I: e& ^+ R  伍先生说他爷爷不但是个有志向的人,而且充满着智能。“1904年,我父亲来到加拿大后,爷爷亲自安排他学习英语,等他过了语言关,也找到了工作后,爷爷就只身回香港做生意。他在靠海边的地方租下一栋四层楼的唐楼,改装成旅店,大概有60多间房子,利用他熟悉华侨的关系,从事接待从南洋归乡探亲的华侨。那些在东南亚生活的华侨,因为来往中国方便,所以经常成批成批地出入,而爷爷的旅店收费极便宜,大概是一元几毫一晚,相当划算,所以颇受欢迎。”  , ]9 Z! ]0 F3 N7 e* R
  伍先生说他爷爷晚年与许多老华侨一样告老还乡,享受家乡的田园生活,这种结局是老一代移民最乐意选择的道路。  
  a4 y# J/ C0 i8 M* \# F
  父亲的故事
  伍先生的父亲伍俭于生于1890年,在伍俭于5岁时,他父亲已经离开家乡“放洋”去了。1902年,年仅12岁的伍俭于因渴望见到父亲,藏身于一艘轮船的水箱里漂洋过海,结果在日本的横滨被海关发现,之后被遣返香港。这样又等了两年,伍先生的爷爷在加拿大替他缴交了500加元的人头税,于是伍俭于得已合法进入加拿大。  
! t5 S* h8 L' d/ A: W  关于伍俭于当年来加时的航程,伍先生说当时他父亲是乘“日本国王号”船,大概要走5个多星期的航程才抵达旧金山市,由旧金山市再乘7天7夜火车才到温莎市。$ t1 {- J, u4 [4 `; q
! j/ z) O1 _$ _' |: t% h

  Q) \9 N9 F  P" y9 L 刚刚抵达加拿大的伍俭于,与现在许多新移民一样,在语言上同样存在着沟通的困难。他一方面在父亲的督促下勤奋学习英语,另方面则在酒店里找了份行李员的工作,经过一年的学习,他的英语顺利过关,且在酒店很快就做到了领班,生活完全可以自立。' {5 ~% R! o, f
  1911年,伍俭于21岁,他父亲眼看他无论在语言在工作都已走进坦途,生活上也完全可以独立,遂决定回归故里。而伍俭于在陪同父亲回乡时,顺便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赢得不少同乡的羡慕。婚后,由于加国已停止交人头税即可入籍的政策,加上当时台山乡村的习俗,年青的伍俭于只有拜别父老乡亲与新婚的妻子,独自踏上返加的旅途。  
; _! r+ D5 I% E$ P$ q6 c) ?( e' U  伍先生说台山人“放洋”,大都是这样。女人大都是留在家里照顾家庭,生儿育女和看管田地,而男人则出去闯,大概五六年回来一次,原因是当时的旅费相当贵,来回一次要数百元,在餐馆的厨师,一年也就收入1000元左右。所以,伍先生说他的大哥年纪比姐姐大6年,而姐姐又比他大6年,这是典型的华侨家庭。  ; A  R' M4 g4 L0 _1 |
  讲起父亲在加拿大的奋斗历程,伍先生很感慨地说:“父亲继承了阿爷的勤劳和聪明。他来加拿大仅一年就过了语言班,后来不满足在酒店里打工,就跑到多伦多来与兄弟一起开餐馆,后期他愈做愈大,共开了3间餐馆,都请同家族的人打理。”  
+ _  r+ r% s# a6 |  伍先生的父亲是在1998年2月25日仙逝的,享年108岁。据了解,伍俭于老人一向很向往祖国。早在辛亥革命时期,他就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还曾在多伦多面见孙中山先生,协助筹款讨袁。就算到了90年代,他还多次捐款给台山家乡的英甲小学,支持乡村普及教育。伍先生说:“父亲是个很开明的人,他不会要求儿女整天围在身边,晚年他很享受在养老院的生活,他的心态很轻松,所以很长寿,当时应该是在加拿大最长寿的华侨吧。”  
/ _& s' }1 Z& l3 Q" j! s  谈到父亲的去世,伍先生介绍道:“他真的是很安然地离去。那天下午他吃过午饭后,一位侄女陪他聊了一下,3点多钟时他说他要休息,到5点钟发现他在睡梦中离去。”走完了他108年的人生路。  : S' v' `5 {- Q7 v$ o; V2 `: G4 u
  大哥赵斌的故事
  伍先生的大哥叫伍卓智。采访中我曾问伍先生,既然你父母及姐姐都在加拿大,为何单独留你大哥一人在大陆呢?伍先生听我这么说,笑眯眯地回答:“我大哥很小就离开家庭,解放后在北京体育学院当院长……”  
% i; {2 l  X: P- A$ n6 O+ m( c3 R  听伍先生这么说,我忽然想起曾认识一位出生广东叫赵斌的老人,他毕业于岭南附中,后改名换姓投身延安参加革命,在一野贺龙手下转战南北,解放后也在北京体育学院任院长,20世纪80年代初他曾回原岭南大学旧址访问。我问伍先生,难道你哥哥就是赵斌?  
0 [: L  ?8 |8 M0 N  伍先生听我这么说,忍不住哈哈大笑地说:“呵呵,世界真小,也真是有缘。赵斌就是我大哥。因为我母亲姓赵,赵斌是他参加革命后改的姓名。大哥在岭大中学毕业后到了南京金陵大学读书,南京发生大屠杀后,一位教授带领一班学生到西北,后来在一野政治部工作,1938年辗转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读书。解放后,因为贺龙分管体育,所以他被安排在北京体育学院工作。”  
4 J# B+ e' I. J6 }, i1 }- l  伍先生说大哥很小就离家到外地去,他离开南京金陵大学后有15年没有和家里联系。当时父亲以为他已经不在世上了。直到1949年底,心有不甘的伍先生从加拿大回国找他,在家乡收到了他发自太原的信。伍先生马上提出要去太原见他,赵斌接信后说北方太冷,于是相约在乡间相见。此次见面后,到1950年底伍先生再回加国,一别又是20多年。  
+ \8 {7 W3 G4 _6 H8 N. t  到了70年代初,加拿大不顾美国的反对,率先与中国建交,加中关系步入正常化。1973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华,刚复出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陪他参观北京体育学院,伍先生在电视上发现代表院方参加接待的就是大哥赵斌,从此多伦多与北京之间有了另种的情感联系。7 u" e* ?2 @5 U% C

0 D# F7 }$ v5 P$ v# u) h" F8 Z
/ f2 t. Y3 W" f" B: w
伍先生说70年代初,当时中国的政治气候不如现在这么宽松,他们与大哥的联系都很谨慎。“记得70年代中,大哥带领中国青年男、女排球队去巴西比赛,途径多伦多,当时社区召开欢迎会,我在会上还不敢告诉别人这是我大哥。会后我想接他回家看看家人,大哥听说要离开酒店就婉拒了,他说如果亲戚朋友方便,就到我住的酒店来见见吧。”
& R- c' D5 u( t/ u4 g  对于中国其时的气候,相信如今已届中年的人,一定能理解伍先生所说的故事。伍先生说改革开放后,大哥先后在父亲100岁与103岁寿辰时两次来加。“那次,我告诉他父亲想捐点钱资助国内乡村教育,请他指点几个地方,大哥当时写下了他参加革命时曾在那里工作过的村庄。”  & w( V4 B4 i6 q* x4 O2 C
  1998年,伍俭于仙逝后多伦多各界捐赠了1万多加元帛金奠仪,全部被汇到北京中国银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捐款的专门账号上,用于资助3所在山西兴县的小学,这3所学校其中有两所就是由赵斌指定的:原贺龙元帅司令部所在地的蔡家崖小学;原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所在地的李家湾小学。  4 S9 d' K" E5 Z, y# Z8 j% r
  伍先生说大哥赵斌如今仍生活在北京,已经80多岁了,身体很好,精神也很好,伍先生每年都会选择时机回国与大哥叙叙旧。  + W- i+ a+ x* \
  伍先生自己的故事
  讲完伍先生家族的故事后,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伍先生本人的故事。  
" C! F. ~9 f& P# D2 A  1948年,伍先生年满21岁,经父亲申请,他与母亲一起从广州经香港踏上了移民加拿大的路程。他们是加拿大自1923年后,经历过二次大战,第一批获准移民加国的申请者。  
# C7 G; D7 ]* |* U7 l  谈到移民前的生活,伍先生说他的初中时代在香港度过,之后回广州市第一中学读高中,伍先生的太太就是在广州读高中时认识的。“现在我还记得广州市一中的位置是在荔枝湾。高中毕业后,我进入广州大学读外文系,读到大学二年级时,父亲说按照加拿大规定,假若我过了21岁,他就不能申请我过去了,当时我姐姐也在国内,大哥失去音信也十多年了,父亲当然希望我能到他身边去帮他的忙。”  2 o$ a5 A* U9 ?& g9 f$ W8 R
  伍先生说当时移民也要见官,他是在香港见的官,获得签证批准后,还要买船票。“我乘坐的轮船是用来运士兵的,要290多元加币一张,是统仓,满满的一仓人,床是那种布吊床,吃饭有点像部队分饭那样,每个人拿个盘去取。这样大概走3个星期到达旧金山市(比他父亲那时候要快些),然后坐3天火车到温哥华,从温哥华再坐3天的火车才到多伦多。”  . L8 s6 K: k  S+ Z9 W
  与父亲伍俭于所不同的,伍先生移民加国,因为父亲在生意上已打开一片天地,所以他在到达加国后,没有居住、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一到达多伦多,我就申请到多大读书,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划分学科,进去先读全科。”  $ ~' T4 ~1 `3 |! t' O: S3 e: L# h2 u
  伍先生在“多大”读了一年多的书后,于1949年秋暮,离开加国回国。据伍先生介绍,当时回国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与中学相识的恋人结婚;还有就是趁祖国解放,看能不能打听到大哥伍卓智(赵斌)的音信。结果,两个目的他都达到了。 * d# S3 T- S/ a/ u% |4 t# X

& P" f" |) B7 O/ g/ O, j/ p6 V
$ i  q/ X8 C3 K4 h: D5 X3 ^
婚后的伍先生,于1950年12月重回加拿大,此时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长子伍思聪刚满月。  6 }1 `% }3 j7 f* p% B' H) U
  回到加国后的伍先生,由于家族餐馆生意蓬勃发展,父亲希望他能加入其中参与,于是他放下行装就到父亲的餐馆工作。这个餐馆距多伦多200英里,在一个主要以产矿为主的、名为Sudbury的小镇上。谈起那段经历,伍先生说:“那时候蛮锻炼人的,什么都做,从伺应到厨房杂工炒锅都做。”  ' O1 J! @+ {& i# h" w
  1957年,伍家所经营的餐馆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此时伍先生想自己出来闯一下,此举得到父亲的同意,回到多伦多的他此时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第四个孩子还没出生。经历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工作后,他忽然觉得自己应该进入大学去重新学习。“那时感觉做餐馆的空间很窄,还有打餐饮工的收入也不好,伺应周薪是20元,厨师稍高点,每周也不过是25到30元。”  
, `* I! z8 {) C5 N  伍先生回到多伦多后重回怀雅逊大学读书,他选择的专业是出版管理。1959年伍先生大学毕业后,面临选择工作。“那些年工作很好找,我们班刚开始有20人选读,能读到毕业的只有7人,却有35间公司来挑人,我们7人很合作,每人平分5间公司见,这样谁都不用争。”最终,伍先生选择了多大出版社。用伍先生的话说,在选择公司时,主要考虑工作的稳定性。  
  @. z  B: J7 d  伍先生从1959年开始一直干到1987年,整整在多大出版社工作了28年。开始周薪是70元,一步一步地走过来。期间他在多大出版社内做过很多种职务,像在印刷厂当过厂长,后来担任多大出版社负责发行和印刷的总经理,主持出版了大批书籍,还分管与行业工会的谈判。  
/ N% c( ~; U8 ]) h  问起伍先生,在多大出版社工作了这么长时间,有哪些故事给他留下深刻记忆?伍先生想了一下说。“刚进去那时,我是唯一的一个华裔,我的经理对所有员工说,伍先生将会与我们一起工作,我不希望有任何人有任何歧视的行为,否则我会严厉追究。这件事情给我印象很深,后来这名经理退休,我接替了他的工作,我也同样以这个原则与同事相处,互相尊重。”  
) ]& O: S5 n4 A+ t" L! H  讲起与工会谈判,伍先生说那是很费脑筋的事。“出版社有4个工会,印刷工会、排字工会、装订工会和总务工会,每个工会就工资,个人保障,工时,工作强度,福利等都有不同的意见,我们的工作是与整个行业工会谈,有些要求,按常规道理来看是很不合理的。比如以前是用铅字排版,出现电子排版后,当然就省了些人,但排字工会就有意见,为了保证工人有工做,他们提出当一些客户的电子版到达时(比如广告版),除了用新方法排版,公司应该安排工人照样用铅字按版排一次,照样校对,完了后把排好的版拆掉,他们说这样可以保证工人不失业。这个做法明显不合理,就需要我们和行业谈,要找出个保证不减少人,又确实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是我要做的工作。”  $ t9 C& E6 J" C; i$ D
  伍先生说1973年,多大出版社第一个采用电脑排字系统进行作业,这在多伦多是第一间,所以面临的压力很大。听伍先生这么说,我忽然醒悟:“难怪你退休后在处理社区一些事情上,总能得到各方面的赞赏和支持,这种人缘和能力,应该是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吧?”  3 O* ~3 |/ B  [1 k) o
  伍先生听我这么说,轻轻地笑了一下,他告诉我:“问心无愧,珍惜友情,比能力更重要。”  2 ^! n1 Y; r- o3 A% S2 Y
  本来我还想问问伍先生退休后的故事,但既然我们有言在先是讲“旧时候”的故事,那么伍先生热心社区的其它故事,还是留待读者慢慢去感觉吧。(木然)
3 ~+ |% e6 A; `4 a
0 c9 B8 {5 c) F" q+ T3 \" e" f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