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各时期玉器概述(图文并茂)
: H$ ?/ P9 h0 d5 Q4 l2 F1 m8 m( h+ [* R8 c1 q' q6 }$ m6 d
史前玉器概述- I# j4 n2 n5 ~2 G3 C" k
史前玉器概念包括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中期,也就是整个夏及商代早期这么一个漫长的区间。这个时期是中国玉文化的起源时期,它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其前期是缓慢的、不明显的,这一阶段包括从旧石器起至商代早期;而其后期则是跳跃式的,飞速发展的,这一阶段包括商代晚期及至西周。
. R$ ?9 \$ w6 u4 R) X 在古玉器栏目的概说里面我们已经提,到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认为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由于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又由于它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还由于它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它,这又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然后就出现玉礼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宗、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应是作为族群的图腾而制作的。此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再难见到玉工具了,代之而来出现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饰如商代妇好幕出土的玉龙、玉风、玉鹤。此时已广泛采用软玉来制作器物了。3 `" s7 ^4 @9 |4 F, ~
及至到了青铜时代的全盛时期,也就是周早期,由于受到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的冲击,玉器已不能像在原始社会那样,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继续占主流或垄断地位了。但它在美身、祭祀、礼仪、殓葬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商代妇好墓的玉器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用具、装饰、艺术品以及杂品等七类,反映出当时玉器的用途甚广、地位至尊的历史面貌。其中肖生玉器占很大份量。尤其是妇好墓还出土了红山文化的玉勾形器及石家河文化的玉凤,这说明收藏古玉已经是古人的一种文化生活。西周时期,玉文化沿着殷商的轨迹发展,在佩饰上出现了新变化。如:串饰形式多样,长度加大,贵族玉佩多以璜为主件,杂以珠管,也有以多种形式的玉片配以管珠制成。西周玉器中玉璜甚多,说明西周时期盛行玉佩。这是因为在西周“君子比德于玉”。《诗》云:“言念君子,温如其玉。”此时玉文化的沉淀已大大超过玉的自然属性,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人们赋于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将其从神权、玉权的控制下解脱出来。
! i1 a2 _4 R3 H# z 总体上看,中国史前玉器特别是晚期玉器的时代风格及艺术手法继承原始社会玉器的成果而又有所发展。此时的玉器制作通常采取夸大局部、不求形似、突出神韵的象征主义手法。富于装饰性、观赏性的俏色玉鳖的出现,说明崇尚自然、追求真实的写实手法仍在成长。另外治玉工具也从石砣机进化为青铜砣机。工具的进步使经其加工的玉器线条具有流畅婉转的韵律感。晚期时玉器的时代风格渐趋统一,是此期玉文化的重要特色。; v- H$ c, Q! h
史前 钺冠器 + a. f4 |4 M/ p1 m
* I) N) O4 \) U% e$ S+ k6 l- y
史前 钺
Q* P: y" m$ m. y8 w/ }) Y% ^ , `+ z$ c$ W7 s
史前 斧. R3 k- X$ s& k/ Q8 m
![]()
: T a. ]! Y9 b2 p史前 琮( o( J, y7 u' _
$ b$ X! [1 ~! M
史前琮(细部1)) h8 t& Q( y; b) |# h3 |6 c
![]()
" F5 p' a- \, B5 g- X史前琮(细部2)
$ V Y1 V3 u8 ? G7 {7 ^; V 1 X; o& J+ o m
史前琮(细部3). L* V/ P$ ^! n/ @$ p, A$ X
![]()
. Y0 J! {* Q, _0 Y3 H8 b! l+ G史前 冠形器8 \- {6 |: g8 m: A: \# D9 m$ n
![]()
/ |4 [7 a& N, f* U史前 柱形器# ?: ~6 i- |; P; [4 c+ u
6 {) d% t* `) L8 z2 U1 J
史前 璧
7 i7 a* p6 {+ y) [( Y6 u' q7 p6 [![]()
. M" H$ P7 j8 G3 r) R+ a. H+ x+ H ^1 a史前 红山文化系璧& _! s( J! B" a, U' K
![]()
& Z" G& N' B1 M( Y' p$ d. a商周战国玉器概述# b0 M' G, W* f0 G z: G8 o
商周战国时期,周室衰微,社会动荡。各诸候都大力制造青铜器、玉器,为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僭越活动作礼仪上的准备。现存世的此期玉器数量颇丰,除东周王室玉器之外,还有春秋的郑、晋、齐、吴等以及战国的韩、魏、赵、鲁、楚、秦等诸侯国玉器。这些玉器,或细密婉约,或粗犷豪放。物主生前所用及佩带玉器大多精致无比,令后人无法企及,这与使用铜铁砣及玉人操作更为熟练有关。由于统治者对玉器标准甚高,故推动玉人碾琢玉器的技艺更加精进。可以说商周战国时玉器是我国玉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期。
& k2 E( A- C( _, r( g 春秋时期稍早的玉器,在器型、图案和做工上仍保留着西周玉器的遗风。典型风格的是隐起或阴线刻的细密装饰型玉器,如黄君孟墓出土的玉鸟兽纹璜、玉鸟纹环、玉虎形饰等。比较之后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玉器已由西周时的平面化、简约化,向隐起化、繁复化方向演变,为战国玉器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 S8 K& ]% y! ~6 u: l9 A! _ 战国早期的玉器具有由春秋玉向战国玉演进的过渡色彩,如曾侯乙墓出土的玉佩等。辉县固围村魏王室墓出土的大玉璜、平山中山国王墓出土的青玉带钩及洛阳金村东周王室墓出土的玉耳杯、玉桃形杯、金龙凤饰玉卮等等,这些都是战国中、晚期玉器的代表作,体现了战国玉器高难度的工艺水平。此一时期玉器的主要特点是:①玉质优良。战国时期王侯用玉多使用和田仔玉,玉质细腻温润,光泽晶莹,青白色较多,偶见白玉。中小贵族均用地方玉材,是一些价格较低的本地或相距不远之地的美石。②琢玉技艺精湛。战国玉器上的线条,包括造型的轮廓线和纹饰的阴阳线,均锋利挺劲,准确流畅。③龙的形象占有突出地位。龙居战国玉器神瑞动物图案中的首位,其次是虎,再其次是凤。龙的形象有两种,一种是由虎豹等猛兽演化而来的,较多的保留了虎的形象与性格上的特征;另一种则头长、 $ j% }( l$ a# F* {- @) X
身细、
4 n) \! r% D3 |0 f( R1 i' E尾尖、四足,是从蟒蛇变化而成的。④统一的时代风格为主。东周时各地新兴的都邑已成为新的琢玉中心。由于各地制玉中心相互交流频繁,所以各地的玉器区别不甚明显,统一的共同的时代风格是其主流。⑤玉器使用范围扩大。当时的玉器已不仅是最高统治者的生活器皿和自身装饰品,它的使用范围在逐步扩大,如有的武器已用玉饰,甚至还出现了祭玉。玉具剑于春秋晚期问世,其装饰常用玉标首和玉珌。至战国时期则新出现了玉剑格,在剑鞘上饰有玉琫。
; A; J' C# N8 [. e9 W) L3 N7 o商 玉蝉
% r3 D) p8 b% e! X4 _3 f 3 k5 v# ~1 Y1 y8 ^4 j+ S9 v6 _
西周 玉马/ B) R2 }6 b/ [8 n
1 Z* Z4 m4 y: t* B. I
战国 玉人% v0 ?& H0 m; l! n% ]8 P1 v# s$ \
4 m+ b8 v$ R, C0 V. A1 i7 o8 a
西周 蝉形佩
: E) Y$ F: W t& _9 K![]()
+ z0 j/ y5 `2 `" t6 o) X夏商之际 璋形器
6 J) C3 O9 T- g! @$ c ) N# [8 g+ }' G2 ^3 P g1 I
商 玉璧
( I6 o' R p3 f6 A; A 7 }4 N7 f) r0 R
春秋 龙纹珑 9 s8 Q! \- d5 y
8 } t Y" v0 N {; r. f2 U1 [
战国 白玉龙凤云纹璧
( ~4 D9 W# ]. z, C% R% h/ R9 J1 Q " A) D6 q/ w1 U7 I0 f9 J$ u
春秋 黄玉玦(两件)
, |0 r+ n; O8 U0 D9 A' ^& |; [ 1 M" b' b4 d9 e0 a- t
秦汉玉器概述
% l7 p: n3 F5 Y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封建制统一国家,但仅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流传下来的具有明确纪年的文物很少。由于缺少参照物,因此很难对秦代的文物作出明确的断代。从零星出土的玉器来看,与战国精细作工的玉器区别不大,还未见代表性之作品。 e, D. |9 c/ d3 D1 B; j! W+ U
到两汉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玉文化也蒸蒸日上。从王公贵族到官宦人家甚至绅士富商等阶层日常用玉品种丰富、数量众多、加工工艺精湛。此时出现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最高水平。汉代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玉礼器(所谓瑞玉)较前减少,已不再是玉器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各种作为装饰用的玉佩饰大大增加,用于丧葬的玉冥器亦显著增加,玉用具也有较大的发展。在雕琢工艺方面,圆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镶玉器物较前增多。纹饰的风格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像生类玉器也有了现实感和生命力,形神能巧妙地结合于一体,这些都为先秦玉器所不及。7 M/ Z6 K* s2 w9 t
我们现今能看到大量的汉代玉器,其中尤以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量玉器为代表作。另外还有各博物馆收藏的传世汉代玉作,有高足杯、角形杯、带托高足杯、盒、枕、带钩、印章等。装饰品可分为人身上的玉饰和器物上的玉饰两大类。人身上的玉饰主要是佩玉,计有璜、环、琥、珑和玉舞人等。玉环的纹饰优美多样,在佩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汉代还有一种专门用于辟邪的玉制品叫刚卯,除见于著录的传世品外,发掘出土的刚卯为数不多。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考察,汉代用于礼仪的玉器和先秦时期有所减少,只有璧和圭仍然作为礼器使用。玉璧在汉墓中出土很多,玉圭则从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汉代虽然还存在“六器”中的琥和璜,但已是作为装饰用的佩玉了。另外,璋和琮在汉代可能已不再制造和使用。汉代时人们认为玉石能使尸骨不朽,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葬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窍塞、玉琀和握玉。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完整的玉衣由头罩、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部分组成,每部分都由许多小玉片编成,是汉代治玉工艺高度发展的产物。玉九窍塞是作为填塞或遮盖耳、目、口、鼻、肛门和生殖器等九窍用的,这些玉制品皆为素面。玉琀一般作蝉形,置于死者口中,制作简单,俗称“汉八刀”。至于死者手中的握玉,在西汉中期以前多作璜形,系用玉璧改制而成,到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流行为玉猪。死者手握玉猪的习俗,在东汉直到魏晋南北朝都很流行,但玉猪造型变化不大,刻纹也都比较简单。" E/ C' U0 H# u$ m& s4 c# j# T
汉 兽面纹剑格
3 m- I1 r; x6 V: T![]()
. Y1 j4 q7 W; Y- e' b汉 乳钉纹剑璏0 [3 h! h& q5 m! e! P% T
![]()
7 v: C5 Q& Y4 y0 @" l' T2 U汉 乳钉纹剑璏0 v% l R: g. d! |$ {/ F
p0 K. t$ a& y4 e' G* {8 [" f8 U
汉 乳钉纹剑璏(另面)0 J% n8 J5 V7 y! M! Q
6 _/ V7 b1 U& E. X% }( U2 Y
汉 兽面纹剑珌 ' P9 ]5 Y+ s, T. u$ z4 ^
![]()
( @- `0 b4 F8 k1 x汉 兽面纹剑珌(另面)6 l T* H9 d+ Y
. C5 z, D) ?/ r$ J
汉 兽面纹剑饰
( u# `5 a( \9 h/ F3 S![]()
( I1 w: B9 o7 O& G4 K$ `5 k5 @& C: j汉 兽面纹剑珌
$ U5 d% F5 K/ }. w1 b6 ?" @![]()
7 `4 A- J1 \3 Z6 ]7 D" N) P汉 云纹剑璏" n: \; Y4 |3 z: g/ d- M0 \8 ]
0 k+ n0 ~1 P6 m9 [9 h
汉 云纹剑璏
) W7 s& [* q2 U" H5 |5 h/ S ! t0 }% u$ Z1 u9 s0 h" n' l
秦 雕青玉蝉
n9 ~! H5 i% F* v * {% B3 B( w4 U1 p
两晋南北朝玉器概述
0 i* k/ L' P' l% u, N( Q1 U; k! i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南北分裂、动荡不安,战乱频频的大环境下,整个社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和限制。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器的发展同样受到了抑制。尤其是曹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致使葬玉一落千丈。从此一时期墓葬出土玉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仅有简括的玉豚、玉蝉之类的玉雕,而且仅在有限的范围内存在。以不见各种玉用具和玉佩饰出现,说明此时无论是玉器的加工制造还是社会保有量都大大减少。南北朝时佛教传入中国,故在这一时期出现用于佛教方面的玉器,主要是各种佛像。我们现在还可以见到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玉雕佛像或引进玉佛。民间则多以曲阳白石和黄花石造“玉佛”供养。
! k$ R* Y" J' Q9 d* P 因此两晋南北朝对于中国玉文化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断裂带,玉器制作比两汉明显萧条,传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即使偶而发掘出土少量玉器,也大多做工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这表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玉器发展已由高度发达的、处于巅峰地位的两汉玉器工艺渐渐滑落低谷。3 D' ]3 \2 o. v
六朝 兽面纹佩5 X! v7 @1 q! A. `
9 L+ W% F4 W! `; p0 b5 }: t0 c
六朝 兽面纹佩(另面)" e) s' `5 t, l
& \; A' ~& [3 H/ L# _/ q
六朝 兽面纹佩(细部)* b) K4 o0 P! v; r5 v1 A4 z. G6 d! ]# y
![]()
- j; O+ ] J" h6 M2 s$ n![]()
& J/ E2 v3 n$ O9 F" d0 b ! {5 F9 M3 V$ M# t
; E5 ^' Y2 T7 L& {( C8 Y
, O+ W0 z- V8 t) V8 O- x9 d, u
. B, \" j' o. e. r& f9 X$ z @; b* d
六朝 雕青玉豕 % X5 n' Z( \: x. w' ]& ? X
2 C, A. n7 \; s* l* d( c( E
六朝 玉勺* S* V G8 `. r# V5 \
5 s3 `& L, h6 `/ Y+ ?' L1 x
南北朝 雕青黄玉驼龙3 j0 f6 h* o @" L
![]()
8 o1 L& c' u: [) f六朝 佩蝉6 S( g! `; `2 x' K* V% T! J
![]()
. K$ E6 k0 I2 P: Y1 L' Z9 S( J8 }$ w六朝 雕白玉蝉7 Z6 ~7 X9 A+ q2 l
![]()
( l* T- e% |. e7 |6 k六朝 白玉耳杯7 _2 Y6 h) e# K5 D. l
+ g9 r, V1 R( H, r( K# |
南北朝 雕青玉龟' w4 _5 P! r. A+ R
5 j& C) z3 Z$ M7 R
北魏 汉白玉思维菩萨& _0 s8 \4 N \3 |5 I) ~
5 y2 m6 Z$ M- k7 |
隋唐玉器概述+ ~0 B" ]0 r$ p! { ?" _" c( ~
在中国历史上,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两大强盛帝国。这一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达,国富民强。此时东西方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给中国人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事物与观念。这也反映在玉文化的发展上。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隋唐玉器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和图案。佛教题材玉器有飞天,肖生玉有立人、双鹿、寿带、凤等,都受到当代绘画与雕塑艺术的影响。此时玉器加工技艺已趋成熟,砣法简练遒劲,突出形象的精神和气韵,颇有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立体肖生形象的肌肉转折处理能收到天然得体的良好效果。在这个时期已普遍采用产自西域的和田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西方玉属”。和田玉温润晶莹的特性在各种玉雕人像、动物造像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使形象美与玉材美和谐地融合为一体,提高了玉器的艺术性和鉴赏性。隋至盛唐玉器,不论是简练还是精琢,其处理都恰到好处,均可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3 V8 U. m B; x4 F5 j) {
晚唐及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再度出现分裂,战乱频频,民不聊生,社会经济严重萧条,玉文化也受到极大的影响。现今出土明确为五代十国的玉器少之又少,因此在本网站分期玉器栏目中我们也就没有把五代玉器列入了。 / ?1 \* D* Y2 C/ Z5 l
唐 玉雕吹萧图圆形佩
4 t; q8 T2 [$ ~3 q$ ^说明:
& M# [& ~* D5 B" T, [/ b直径5.3cm 厚1cm* _" J: j6 ~* L7 w# v# V6 B
. }8 E: o* d- e( b! o3 m
唐 雕白玉胡人奏乐图带板1 W9 s" Q& [* |8 R. r2 S# U4 V
![]()
: D; y/ s) T) |! _唐 青玉硕鼠佩
4 y1 A8 T8 r% }8 j% ~- `
2 f5 |- g, T" p3 a: f说明:天津市文物公司2003年春季拍卖会。 长5.8厘米
/ h) Y( u5 n/ R8 ` 圆雕,形体丰满肥硕,呈卧伏状。边缘圆滑,后足比较平直,前足合拢至唇部,与身体几乎处于同一平面。双眼凸起,身体富有肌肉感。
$ s7 v0 u' Z D, F( o % {6 y9 d1 q7 K+ r6 z5 o
唐 青玉飞天佩& m$ @4 n8 X7 `) Y$ f
![]()
: i+ W, E# k, h3 ~, i7 o! J唐 雕白玉兽纹带跨一组
: m# U1 e9 g2 s! q % `- z- A/ Q+ ?% h9 T- L
唐 鎏金包铜嵌宝白玉镯一对
$ Z5 u# E) i- t+ _说明: 外径7厘米,内径6厘米
4 R( I+ k0 z( M3 U7 X 这件鎏金包铜嵌宝白玉镯外径7厘米,内径6厘米。由三段白玉连接而成,玉质温润。白玉外侧琢磨出四条宽凹棱,中起脊线。白玉两端以鎏金铜饰包接,其一装饰四朵突起的云纹,中间镶嵌玫瑰宝石一枚,旁边镶嵌四枚小宝石,另两处为铰链式相连的兽头,双目嵌以绿松石,顶部镶宝石一枚,其一中轴可以拉开,便于佩带。这种造型当时称为“玉臂环”,可以开启的玉镯当时亦称玉臂钗或玉臂支,省称“玉支”。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九:“予又尝过金陵,人有发六朝陵寝,得古物甚多。予曾见一玉臂钗,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为九龙绕之,功侔鬼神。”此幅玉锣黄金镶嵌,黄白相间,华贵之极。
& w& y/ v7 m; F![]()
( b. B, b; b e& i辽 青玉孔雀簪
& S3 F- m* @! }0 j说明: 长6cm,高3.3cm
% G" v5 i- J' u$ D w9 R0 } 青玉孔雀簪:辽,长6cm,高3.3cm。; H( d* K* W3 M4 Q1 l
古代妇女青丝髻发,必戴钗簪,玉簪是贵族妇女的首选。这件青玉孔雀簪,琢形侧重考虑便于佩带和拆卸,将孔雀作大面积变体造型,头喙、冠羽、双翅及长尾上均未见毛羽,只在尾上琢出微突的翎眼,以表现孔雀的特征,造型简括拙朴。佩带起来,在青丝映衬下,较之纤细之作更具冲击力和醒目的效果." n- _! _( w; u9 }4 J* y# D
![]()
; N) D5 {& _9 o' b9 h: \唐 白玉狻猊
; u& T' H* p$ m1 ~ / ?& B4 V7 @2 G9 z. U0 X+ M
唐 青玉马
, B5 H2 d4 F% R* t1 o q3 A - b( }1 y6 S) V% X
宋元玉器概述3 w$ }: ]9 r7 b
中国宋代是一个手工业和工商业空前发展兴盛的时代,国富民强,文化发达。此时期的玉器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阶段。两宋玉器承袭两宋画风,通常画面构图复杂,多层次,形神兼备,有浓厚绘画趣味,完成了由唐玉偏重工艺性、雕塑性向宋玉偏重绘画性、艺术性的转变。此时的皇家用玉品种丰富多样,佩饰类有玉束带、玉佩,用具有玉辂,玉磬,礼器有玉圭、玉册等等。内廷专设有玉作,玉料由西域诸国进贡。民间用玉也较前朝为盛,大量出现各种玉佩饰,玉用器。皇家、官僚及民间均风行收藏古玉,古董行开始出现伪造或仿造古玉之风气。因此,宋玉又被分为古玉、时作玉、伪古玉和仿古玉。% l8 B) C9 B) n
两宋及其同期或稍后的辽金玉文化去除了隋唐五代繁杂的外来文化因素,又继承和发展了隋唐玉文化的市庶化、艺术化特色,特别是融会了两宋绘画的特点和技巧。宋代肖生玉在崇尚写实主义的院画影响下追求形体及运动的准确表现,以显示其内心世界。花鸟玉佩多做隐起、镂空的对称处理,富有生活气息。双勾的经文诗词等铭刻玉器盛极一时。辽金玉器也是由汉族玉工碾成,但其题材却富有边疆民族特色和游牧生活气息,以契丹、女真两族生活为主题的春水佩和玉秋山为其杰出代表,均有着形神兼备的艺术造诣。宋、辽、金都出现了前所未见的有情节、有背景的景观式构图,以镂空起突等法碾琢的悬塑性或立体的肖生玉器。它是这一时代玉器的新兴形式,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还出现了受道教影响的神仙题材和“龟游”一类祥瑞玉器。总之,此时期玉器的特点是:玉如凝脂、构图繁复、情节曲折、砣碾遒劲、空灵剔透、形神兼备,是我国玉文化的第二个高峰期。8 T6 P" V' [/ K0 T' S& ]$ _! }0 u
元代社会是一个由游牧民族主政的朝代,中华本土文化受到极大的压制。此时的玉器虽然保持了宋玉的造诣和风格,但却没能继续发扬光大,而是出现回落,其艺术性和加工工艺均显得较为粗糙。元代除碾琢礼制用玉之外,还将玉材广泛地用于建筑和家具,玉器应用范围扩大,数量有所增加。内廷的制玉机构及碾玉作坊规模空前庞大,元代内廷与官办玉器手工业特别发达。因为承袭金与南宋的官办玉艺的既成布局,大都和杭州遂成为两大玉器工艺中心。元玉继承宋、辽、金玉器形神兼备的造诣而略呈小变,其做工渐趋粗犷,不拘小节,继续碾制春水玉和秋山玉以及从南宋继承下来的汉族传统玉器。元玉器中有两种是与蒙古族相联系的,一是玉押,供签署公文、告示之用,一品高官方可使用,十分珍贵;二是玉帽顶。明曾召西域国工碾治玉九龙帽顶,螭、虎形象的运动和曲线处理颇为灵秀细劲,均较为成功,但对细部的磨光上不够注意,往往留下一些砣痕。文人用玉制造文具,仿古尊彝玉器继续流行,古玉的搜集、保存、鉴赏在文人中一如既往,风行不止。画家朱德润编写的《古玉图》,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古玉图录。元代具有代表性的玉器是“渎山大玉海”,可贮酒三十余石,饰海龙、海马等十几种瑞兽翻腾沉浮于波涛汹涌的大海,气势雄伟,动人心魄,神态生动,是元代玉器的代表作。
$ ]/ t6 \: ?; b& r元 雕青玉水禽
( M* O# l8 U. a/ C & Z, H. ?8 Z* e4 V9 U
宋 青玉双耳鹿纹八角杯$ ^" x- y b/ _
![]()
$ L3 f# q; y) q元 白玉凤砚) F9 c6 J. K. {6 T* N6 c
/ b0 ]8 F% Z y0 ?* d
金 镂雕米芾拜石图青玉山子
$ Y9 E0 n) k, I- j2 ?* I说明:克里斯蒂拍卖行 ; }0 _: C+ A- P1 T h4 K% F
2000年5月1日香港拍卖会 高17.8cm
+ X: ~) \1 _% z& a; K![]()
' n% m, {" n% J% R. \; P(另面). x4 z# p1 t J# r, i; }3 k, B
![]()
: O& @; \7 M; e; C元 伎乐纹双人耳玉杯8 L* P; m$ k4 Y
说明:故宫博物院藏。
, b% W! X7 M4 {通高7.2厘米,口径11厘米。
3 ^9 ?9 v3 `; n: j: U 这件元代伎乐纹双人耳玉杯通高7.2厘米,口径11厘米。白色,局部有红色浸蚀。体圆,口微敞,腹部内收,圈足。双耳为攀杯童子,头高于杯口,双手扶口沿,身着博衣飘带,足登祥云。腹内壁及底部,列有三十二个如意头形朵云,皆浮雕而成。口沿饰圆珠纹一周。腹部以墙壁纹为地,浮雕仕女十人奏乐。仕女有坐有立,博衣束带,手持笙、笛、琵琶等乐器,呈演奏状。足部阴刻云纹。如意头形朵云纹的雕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装饰华丽,雕琢极为精致,当属宫廷珍贵的玉雕艺术品。现藏故宫博物院。
) b$ Z K3 D9 L4 H/ H* p5 [ 6 f+ c- G* w( T/ I
宋 玉雕兔
5 o3 b6 D2 N+ J* _ h ! C% W! t0 w( b
宋 雕白玉凤纹龙柄花式碗 ' v3 \3 ^: a+ w' x
说明:故宫博物院藏
6 ^8 E2 ?, w/ p6 U* E0 v高7.3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7厘米
& m- e4 y4 V& Y9 {) G6 c 这件宋代凤纹龙把玉碗高7.3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7厘米。青色,有褐色浸蚀。体圆,呈六瓣花纹。敛口,鼓腹,圈足,镂雕龙形把。口沿饰连续的三角形几何纹,腹部于花瓣处开光,开光内外在回纹锦地上隐起变形的夔凤纹,近足处和足沿通饰莲瓣纹。龙首稍高于碗口,独角,三爪,口部及前足爪伏于口沿,后足爪伏于腹壁。造型规整,纹饰华而不俗,是古代玉制器皿中的佳品,现藏故宫博物院。$ E" Y9 W5 ?1 m3 }8 j. T. G
( R, E; G `6 {. \* |
宋 玉云璧连环器( N# R, W/ c, V' F$ |
![]()
8 z4 U7 a- }+ K5 Q: S7 I" m宋 青玉镂雕松下仙女
( Y) S: q' l2 G9 C% x& _ $ a m; G0 L$ F X# p# i( h
明代玉器概述& M1 L0 I8 Y6 c+ ]3 o. m2 c
明代社会的特点是国家始终处在内乱频频,内忧外患之中。但是承袭两宋特别是南宋以来商业贸易的飞速发展,明代的商业非常发达,民间也因此变得富裕。明代玉器的发展变化也是与社会的变化相关联的,从总体上看,明代玉器渐趋脱离五代两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明代的皇家用玉都由御用监监制,而民间观玉、赏玉之风盛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中都开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同时,古玩商界为适应收藏、玩赏古玉器的社会风气,还大量制造了古色古香的伪赝古玉器。我们现今还能见到大量这一时期仿制的“古玉”,甚至连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曾经被明代仿古玉欺骗。 ]6 Q+ N7 j. I, k+ c5 E: s
+ X8 [1 _, a A( B8 ]$ ~
明代玉器工艺的发展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时期。
/ ?3 C' n7 z k' [6 N7 n' E9 v) s 早明:明初玉器出土和传世的均有佳作,风格继承元代,作工严谨而精美。1970年南京市明汪兴祖墓 4 A. X8 a. N3 o% |( a8 }
(1371) ! h V* K; g% W# j- N
出土了玉带饰14块,碾琢隐起行龙,出没于祥云之中,碾工玲珑剔透,有鬼斧神工之妙。但云龙的形象与布局均接近元代,玉带板数量不符合明制。1970年春到1971年初,山东邹县朱檀墓(1389)出土了冕饰、玉带、玉佩、玉圭、玉砚、玉笔架、玉杯等玉器,表现了明宗室亲王生前和殉葬用玉的状况。这类玉器所采用的玉材光泽较强,碾工遒劲,磨工精润,不重细部,明显保存着元代玉器的遗风。但是严格地说,早明的玉器并没有自己的风格,许多出土的精美玉器如上述的玉带板应该归入元代玉器的范畴之中,或者其原本就是元代遗留的玉器。
# u3 l. ?9 Y* l& J# Q4 s2 I' Q# T, ^: x8 V" I: E9 I) m8 |! g
$ }. O1 O! E/ C- I# s6 f
明中期:明朝中期的玉器趋向简略,承袭元末明初文人文化的兴盛,出现了具有文人色彩的玉器,如青玉松荫策杖斗杯等。明中期玉器的加工与集散多集中于东南地域如南京、上海、江西等地。上海陆深墓出土白玉铁拐李、
2 \, ~/ J' \, x/ [. G D/ x白玉蝶、玉鸡心佩、白玉带钩、镂空寿字玉、玉戒指、玉道冠、玉簪等,玉件小巧玲珑,代表了地主、富商等人用玉的品种和作工。这一时期的玉器开始显现出明代社会的特点,玉器的制作加工也可真正代表明代社会的特征。
1 s" q ^7 u8 ~0 T5 Y: B6 N) h1 [ 明晚期:晚明前期东南一带社会稳定,城市经济繁荣,民间富裕,因此玉器产量有所增加。当时苏州制玉业代表着全国玉器工艺的发展趋势,著名玉工陆子刚就出自苏州专诸巷。此期代表性的玉器有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玉带钩、玉碗、玉盂、玉壶、玉爵、玉圭、玉佩、玉带等,包括了死者生前御用玉器和死后的殉葬用玉。其中玉壶、玉爵等使用錾金或珠宝镶嵌工艺,更是绚丽多彩。当时古玉已成为古董(或称古玩),是高价的特殊商品。商人为了获取高利,便用劣质玉、 ) b6 W: ^8 H2 ^" F3 [
掺色玉等廉价玉材制造了大批假古董,玉器数量激增,艺术上明显变得粗犷,精工者较少,多与金银宝石镶嵌工艺结合。因明中晚期城市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海外贸易频繁,整个工艺美术为商品生产和外销所支配,于是出现了追求数量,忽视艺术的不良倾向。随之,玉器工艺也出现了商品化的趋势,玉器胎厚重、造型呆板、作工草率、装饰繁琐,流传至今的有大量的玉壶、玉杯。在图案方面,与晚明社会风气相符,符瑞吉祥的谐音题材甚为风行,这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图案,首先是为了祈福,其次才顾及到美。晚期名工陆子刚所琢玉器反映了此期时作玉、仿古玉及文人用玉的交错发展的形势。玉文化中的城市庶民、文人的成分与影响正在增强,这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玉器生产商品化的结果,也是我国玉文化的新变化
: K, D) E1 M# L# ^1 U6 S明 雕龙纹青白玉杯、托3 g2 O6 Q5 g$ A: J% @
说明:广州博物馆藏
/ D. f% V4 h. g9 X; M托厚0.8cm 长15.2cm 宽12.4cm,杯高3.8cm 口径7.2cm 底径3.4cm ( H4 V( B/ I+ Q' }! E7 v
杯托的面、底均为矩形委角,底小于面。托面边缘刻一周回纹;内地镂雕双龙纹,龙头上方各有一“卐”字;正中刻出一圈内凹形杯托,在其上方刻一“寿”字。下方刻一枝花。* F2 ^7 e ]: t1 r
杯平口,弧腹,圈足,口外足一周刻回纹。腹两侧如意头纹,该套杯、托雕工精细,纹饰生动,寓含吉祥之意。
) w, u) X8 Y' Z1 p' I/ l7 X" r![]()
7 l9 f# d2 v2 B2 z明 白玉如意结! I+ W# O0 {: ?2 w c( Q3 \! T' `) W
说明:
8 [! r1 W9 J( i% C长7.7厘米,高5.5厘米。
3 `) `+ y9 ^$ d; u' d9 U$ G “如意”在六朝时是一种长把带云头状的器物。在佛教里“如意”具有法权的象征,故清朝选后妃时用“如意”作为定情之物。但这件“如意”玉结是从佛教八珍之一——“盘长”变化而来,意为“绵绵无绝期”,用以象征爱情和婚姻的天长地久。
# @/ L0 A; d9 z' L$ k7 b4 u 此如意结长7.7厘米,高5.5厘米,质地白净,下部有微黄色沁,右边打结处有土浸后的赭痕。其“绳索”的琢磨与结的造型清新淡雅,舒展大方,虽为盘结,但没有赘雕,毫无盘根错节之感,颇具明代特色。; ]5 a, S! @) T5 ]) w9 k- K
8 A# J+ h& G; U* K9 [2 N" v- B
明 白玉花鸟纹带板% r9 Y. W+ J: c5 g
% T! d" J) r0 o4 K. g1 `" o8 z0 P
明 雕青玉花碟片3 H# G, ?& r d: k/ m8 \' F3 a
" P, H' _1 \; U$ P
明初 白玉瑞兔
d& S9 y1 L# j9 {# a: O7 S% [* t说明:克里斯蒂拍卖行 , y; g" V+ v2 Z5 M k5 t, ~. i0 O
1999年4月26日香港拍卖会 成交价:51,750元港币 宽:3.8cm9 s1 z' ?1 M) `$ |; B
![]()
! |1 H3 N" S; B3 C2 Y: i4 f明 雕青玉官人. v. o6 ?- K8 }
1 [; |& w" O% ]' D/ I& g: i
明 金托银爵5 u& x6 q" W$ _0 |8 v8 x
! M9 x# W4 d" q0 K$ F
明 黄玉琮
8 ]! ]7 |3 e( X9 T1 G _/ Q说明: 4.1x7.2x7.2cm
* B0 A# S- Z" m+ E黄玉留皮,质地温润厚重,色泽自然。所琢玉琮方正端庄。# Q$ G* Y2 L1 B- e
![]()
4 W0 W3 R2 f: ]: ^, I& v2 N明 金环镶宝玉兔耳坠
& H! O4 |# `5 _8 P![]()
$ v, c# K# t% o9 V) @. e! x4 }清代玉器概述
* J d/ Y* A8 O. I* b2 G \ 满清入关以后,经顺治康熙帝励精图治,扫清叛乱,发展生产,雍正帝肃整吏治,繁荣经济,出现了“康乾盛世”。康熙时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帝入交趾,开通了缅甸翡翠进入中原的路线。乾隆时期在西域用兵,又打通了和田玉内运的通路,使和田玉大量运进内地,促进了玉器工艺迅速发展,出现了我国古代玉器史上最为昌盛的时代,也是我国玉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E8 u9 ~+ K+ h2 d7 B+ k1 H1 s" i
总的来说,清代宫廷用玉直接受清内廷院画艺术的支配和影响,其做工严谨,一丝不苟。有的碾琢细致,如雕似画,有的在抛光上不惜工本以显示其温润晶莹之玉质美。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也受到爱重。民间用玉以两江产量最多也最精。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专诸巷,苏州玉器精致秀媚,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扬州玉作发展很快,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玉作豪放劲健,特别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即其代表作。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 y2 L! y6 N4 H
此外清代各个时期玉作亦有所不同:顺治、康熙年战乱频频,民不聊生,玉器行业也处于萧条状态,产量很少,但宫廷用玉仍不乏精品。雍正朝经济复苏,手工业大为发展,玉作也重新崛起。乾隆、嘉庆年间为清玉的昌盛期。这时宫廷玉器充斥各个殿座,各主要大城市玉肆十分兴旺。民间观玉赏玉之风兴盛,玉器的用途更加广泛,陈设、器皿、佩饰、祭器、偶像、文玩、用具、镶嵌等等,品类齐全。乾隆时所称的痕都斯坦玉器是具有阿拉伯风格的莫卧儿王朝玉器,乾隆中晚期时已大量进入内廷,得到乾隆的喜爱,其风格波及北京、苏州、扬州等玉肆。新疆维吾尔族玉器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宫廷玉器和痕都斯坦玉器有所不同,虽属阿拉伯风格,但器形、纹饰均较单纯,光素器较多,不重磨工,稍显粗糙。道咸间战端又起,内忧外患,国家经济严重受挫,新疆玉贡完全停止,宫廷玉器日渐衰落,有时甚至停止碾制。地方大城市的玉肆,也因原料不足及经济衰退而逐渐衰落。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义以及前后两次鸦片战争,战火遍布两江,苏、扬二地正好处在战争中心地带,所受祸害可想而知。从此之后清代玉作就再也没有振作起来了。
$ X! {6 f; r9 d* T' o0 X; R4 [0 f) [+ y清 玉雕全福禄寿, d9 Q6 b# g. F& N
![]()
+ D2 o- m- t. K3 N清 雕白玉卧女
6 |# t; L2 W2 C# J![]()
; D8 K, C& U- h( b清乾隆 玉山子
/ X4 k1 R: Z& h( V" Z4 O4 o ) S2 p }; c: |% E/ S; w
清 雕白玉观音
3 V) E4 s2 W7 R3 Y6 {* D# r- ^![]()
5 _& ?5 m, ?* {, S* \清 巧雕素面龙首带钩
- w2 @) C5 e9 `& C& {![]()
/ j0 Z+ }3 k9 y1 f; p5 |+ G0 D- n9 g清十八世纪 青玉雕八吉祥纹花耳活环洗& D+ f' P8 d" M& y7 J* j
说明:克里斯蒂拍卖行
; N' Y4 _, n$ Q Q$ w1 N9 v: h. N2000年5月1日香港拍卖会 成交价:117,500元港币 口径:23cm; i2 V$ B: t$ |4 c
+ ~4 T+ J3 `& @3 N( j" k2 h9 j
清十八~十九世纪 白玉碗一对' j9 r: j/ b: N' N8 q [- Y7 U
说明:克里斯蒂拍卖行 2000年5月1日香港拍卖会 1 A2 E1 n* B6 [+ T) A9 h6 h" i
成交价:94,000元港币 直径12.7cm5 f: e1 [# ?' I( v3 @$ D
( K* [6 I9 I: T! @' u3 P7 I
清十九世纪 白玉观世音菩萨雕像1 Q; b1 ^3 \) r8 j6 W7 D. r" N: E
说明:克里斯蒂拍卖行 2000年5月1日香港拍卖会 ?/ T% L& X" c" o
成交价:164,500元港币 高33.7cm
- R3 u, C, U( ]. ^& k9 X* V/ Z- z![]()
6 p5 k3 q, K8 m0 L. ~" h7 P+ t2 R清乾隆 白玉葫芦式洗
, I! n( }3 }0 d2 [! L2 k8 N0 _说明:克里斯蒂拍卖行 ) R H1 r. X' U
1999年11月2日香港拍卖会 成交价:41,400元港币 长10.5cm
: H% h2 d, |6 J& q7 p! Z / z5 F. ^4 A6 a1 x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5007-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