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生活·艺术·家 | 极致生活方式的发现者
如果不是突然因病去世, 想必很多人都不会知道他的名字。
吴文俊
钱学森和华罗庚,
想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若要提到吴文俊的名字, 却没有多少人了解他。
1956年,新中国首届, 自然科学一等奖,共三位获奖人。 钱学森和华罗庚名扬全国, 唯独吴文俊,直到82岁高龄, 与袁隆平一起又一次站在, 国家最高科技奖领奖台上, 很多人对吴老都还很陌生。
2017年5月7日7时21分, 吴老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对这位数学泰斗的故事, 人们知道得太少了…
![]()
31岁,拓扑学吴公式, 以吴文俊的名字命名。 38岁,当选中国科学院, 最年轻学部委员,即当今院士, 这个纪录至今没有人能打破。 58岁,他以“吴方法”, 再一次轰动了整个学界。
多年来,吴文俊在数学领域, 一次又一次给了世界惊喜, 但回溯年幼时的一次考试, 他的数学居然考了个零蛋。
1919年,吴文俊生于上海, 父母是普通的知识分子, 年幼时,不爱说话的他, 每天泡在父亲书房里读书,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 给了他很强的自豪感。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 为了避难,吴文俊跟随家人, 躲到乡下,几个月都没学上。 等回到学校,功课落下一大截, 吴文俊每天上课只能发懵。
考了零蛋后,他深受刺激, 每天回家补习功课, 短短几周就追上了课程进度。 他不断鞭策自己,直到高中毕业, 各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不过当时,他最喜爱的并非数学, 而是物理。他觉得,想探索世界, 就要把物理学好,数学只是工具。
那时他已做好考物理系的准备, 不料有一天经过办公室, 无意中听见出题的物理老师说:
“这次我出的物理题目特别难, 但是吴文俊考得特别好, 都是因为他数学学得好。”
1938年的夏天, 一个喜忧参半的消息, 让少年吴文俊不知如何是好。 喜的是,将有一笔奖学金, 帮助他读完四年整个大学, 这对家境一般的他而言非常重要。 忧的是,要想拿到这笔奖学金, 吴文俊就必须报考数学系, 而不是去他心目中的物理系。
学校校长特意找到他说: “你在数学上的天赋更高, 如果能在这个领域深钻下去, 一定可以贡献更多力量。” 吴文俊想了想,那就试试吧!
果不其然,他顺利考入上海交大, 走进这个被各种定理、公式, 还有逻辑推导环绕的世界, 吴文俊才发现其中的魅力。 这门“无孔不入”的学科, 激起了他巨大的乐趣。
1937年,上海沦陷, 母校的奖学金被中断。 吴文俊正想着如何解决困难, 不料老校长陈群找到了他, 表示可以继续提供奖学金, 吴文俊却断然拒绝。
原来那时,他早已经听说, 这位老校长投靠汪伪政府, 成了一名可耻的汉奸。 吴文俊苦苦撑到大学毕业, 结果一毕业,陈群又来找他, 说有一个研究所希望他去。
去研究所,专心钻研学问, 这可是吴文俊最想要的, 可他知道,那是替日本人做事, 便再次拒绝了陈群。
因不愿与汪伪合作, 毕业后,吴文俊当了老师, 这期间还曾失业半年。 在动荡的环境中谋生, 耗尽了他全部心力, 根本无法静下心来研究数学。
可对于自己当初的决定, 吴文俊从来就没有后悔。 做学问、钻研数学, 最终为的是报效国家, 给侵略者做事,禽兽不如!
就这样历经5年潜伏期后, 吴文俊经人引荐, 认识了一个重要的引路人, 那就是数学大师,陈省身。 当时,他信心满满, 将自学的东西拿给陈省身看, 陈老看罢,摇摇头说:
“你这个方向不对, 这样走下去是没有前途的。”
吴文俊听了,心里“咯噔”一下, 向来没什么胆量的他赶紧问: “陈先生,我能去你的数学所吗?” 陈省身没有当即回复, 只在送吴文俊出门时说: “你的事,我放在心上。”
吴老和陈老
两天之后, 吴文俊接到通知, 到了数学所图书馆工作。 “那我就得其所哉了, 每天就泡在里面看书。”
吴文俊看得太过痴迷, 直到有一天,陈老来看他, 轻轻将他身前的书合上说:
“你不能光看书,还要还债。” 还债?吴文俊听不明白。 陈省身就说:“人家这么多书, 你看了之后,就等于欠了债, 要想还债,就该用同样的方式, 写出和这一样好的文章。”
吴文俊这才明白恩师的意思, 随后一段时间,研究所的人, 发现吴文俊整日沉默寡言, 一个人在花廊里走来走去。
刚到研究所时, 大家都说陈省身, 招来了个木讷的书呆子。 直到最具权威的美国《数学年刊》, 刊载了吴文俊的一个公式, 所有人才对他刮目相看。
原来,他一直在思考问题。 那时,美国数学家惠特尼, 推导出一个著名的“对偶定理”, 这是一个基本的公式, 可是证明长得异乎寻常, “总有十几页、几十页长, 没法在杂志上发表, 完全都可以出一本书了。”
在经过一番精心推导后, 吴文俊给出几页纸的证明, 立即在数学界引起了轰动。 惠特尼本人读到文章后, 只好停下写了一半的书稿。
这时的吴文俊才27岁, 有“现代数学女王”之称的拓扑学, 向来是数学界的一座高峰, 而他的研究还不到一年, 就创造了一个经典成果。
同年,吴文俊考上了, 中法交换生,赴法深造。 为了读懂第一手外国文献, 他自学英语、法语、德语、俄语, 每天一门心思扑在研究上。
他在巴黎居住的旅馆, 坐落在两条马路的交叉点, 房间没有光线,每天起床后, 就到附近的咖啡馆占据一隅, 钻进那个只属于他的世界。
靠着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他提出了“吴示性类”, 证明了公式W=SqV (即后来的“吴公式”), 迅速引起欧洲数学的大地震, 欧洲的数学大师都难以相信, 这竟是一个中国留学生做出的成绩!
更大的余震还在后面, 正是在吴文俊的研究基础上, 有5位数学家利用他的成果, 拿到国际数学最高奖, 有着数学界诺奖之称的, 菲尔茨奖。
震惊学界之后, 195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将一纸聘书寄给了吴文俊。 这时的吴文俊早已归心似箭, 身处回往祖国的轮船上。
很多人曾问他为什么回去, 吴文俊却反问那些人:
“为什么不回去? 我常说,你不应该问一个人, 为什么回国,而应该问他, 为什么不回国。 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 学有所成之后,回来, 是自然而然的事。”
因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国际数学界的荣誉史册里, 渐渐地将他排除在外, 但他并不在意。
回国之后, 吴文俊继续钻研数学, 并在北京大学任数学系教授, 希望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可惜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 让他的研究中断近10年。
一个将数学视为生命的人, 突然间不允许接触数学了, 其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令吴文俊没有想到的是, 1975年,思想稍稍松动之后, 他偶然接触了中国古代数学, 一下子闯进一片新的天地。
“那之前对中国古代数学, 我是没有半点兴趣的, 觉得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当时拓扑学被视为西方学科, 要想深入研究已经没有可能, 时任中科院所长的关肇直, 号召大家学中国古代数学。
出于好奇,吴文俊也四处借书, 不看不要紧,这一看就开启了, 中国数学的“正名之路”。
在西方学界看来, 中国古代数学不入流, 甚至觉得其中很多算法, 就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对世界数学没什么影响。
因为中国古代数学, 有一个关键症结所在:
“只给结果,没有论证过程。” 在没有论证过程的时候, 学界当然不愿认可你。 例如著名的“秦久韶公式”, 一开始数学史家就认定, 是从西方“海伦公式”演变的, 绝非中国古代原创发现。
为了给中国古代数学正名, 吴文俊决定给出论证过程, 而且抛弃所有现代数学知识, 只用中国古代已有的数学知识。 在距今700多年的历史跌宕中, 多少知识细节已成了谜团, 要想推证谈何容易?
接触古代数学早期, 为了看懂古代的文献, 吴文俊狠狠下了一番功夫, 从简易的白话,到文白夹杂, 再到最后能直接阅读算法文献, 没有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 根本无法理解那些晦涩的名词。
连续几个月,吴文俊埋头论证, 每天出门散步的时间越来越长, 回到家又大量阅读古算法文献。 终于,在“出入相补原理”中, 吴文俊找到了破解密码, 非常复杂地证出“秦久韶公式”。
一个被埋葬了700年的证明, 被吴文俊复证后可以看到: 中国古代数学和希腊数学, 完全不是一个风格体系。 随后,吴文俊又证明多个问题, 发表《中国数学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终于让一大批外国数学史家, 被中国古老的智慧折服。
研究中国古代数学时, 吴文俊就敏锐地洞察出, 古代数学有独特的机械化思想, 能够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 如果编成程序输进电脑, 可以代替大量复杂的人工演算, 将数学家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 解放出来,进而推进科学发展。
让机器代替人工作甚至思考, 是人类一直梦寐以求的事。 1941年,电子计算机问世, 但它只能提高计算的效率, 无法胜任定理的推导和证明。
如何让计算机拥有推论智慧, 成了西方科技发展的一大难题, 整整20年都毫无进展。
正是从中国的、 那些优秀的古老算法中, 吴文俊找到了突破口。
一年多的时间里, 吴文俊采用“最笨的方式”, 先改造了宋代的“代数消元法”, 在初步形成了基础理论后, 对1000多种几何定理进行分类, 然后一个一个地去人工计算。
在这庞大的计算量中, 有些式子好几页纸才能抄下, 而总的多项式高达几千项。 几乎每次证明一个定理, 都要花近一个礼拜的功夫。
到底算了多少废纸, 吴文俊自己都记不清了。 1977年,写完一个算式后, 吴文俊在桌前发出欢快的笑声, 立即撰文发表推出全新方法, 打开了机器证明定理的大门。
由此,吴文俊, 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 第一个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 数学机械化(国际称“吴方法”), 实现了将繁琐的数学运算、 证明交由计算机来完成。
这是这么多年以来, 中国古老的数学成就, 第一次引领世界潮流。 难怪有人说:“他的研究, 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证实了中国古代数学, 是世界数学的主流之一。 未尝不可以这么说: 中国古代数学能够, 重登世界数学的辉煌殿堂, 吴文俊功不可没。”
2000年,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被授予2人,一位是袁隆平, 另一位便是吴文俊。
可是许多媒体人和老百姓, 第一次听到吴文俊的名字, 都不知道吴老是干什么的。 吴老的学生们都说: “他就是淡泊宁静,不爱出名, 一心做学问,不参与社会活动, 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学者。”
吴老关心的不是个人名利, 而是一个民族的科技进步, 58岁高龄学计算机编程时, 他就曾无比心急地说:
“人家的计算机语言一换, 编的程序马上就不能用了, 就要拿别人的新语言再写, 我们不能老是跟着人家跑, 我们要学会自己跑!”
私下里的吴老, 曾被学生称为“顽童”。 80多岁了,去迪士尼乐园, 吴老还体验了一把过山车。
在游乐园的表演里, 大家都不敢让活蛇挂在身上, 吴老自告奋勇冲了上去。 他说起话来总是哈哈大笑, 因为不喜欢双脚被束缚, 不到特别冷的时候不穿袜子。
每个跟吴老走得近的人都知道, 虽钻研颇深,但他不是书呆子, 他爱看电影,健谈、幽默, 时不时妙语连珠。
可就在5月7日这天, 吴老因病医治无效, 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98岁。 报国何止一甲子,
离去已近百岁身。
吴老这一生扎根于数学, 为了民族的崛起、国家的希望, 付出过不知多少无眠的夜晚, 演算了多少复杂的公式, 倾尽了自己一生的力量。
只是老人家不慕虚名,默默耕耘, 曾为中国的科技进步, 为中国古代数学的正名, 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自始至终,却鲜为人知。 对于这样一位纯粹的、 有着炽热报国心的数学泰斗, 我们有必要让更多的人, 了解到他这无私的一生。 在此,我们必须说一声: 吴老,走好!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艺 非 凡 [size=13.3333px]| 极 致 生 活 方 式 发 现 者 | [size=13.3333px]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8809-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