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几乎对每个北漂来讲,心里都存着一个“北京时间”。
7 _/ v- l' V5 G7 O; l* l+ W0 ?& q0 u* m
! b' v. O, Q3 I" f 5 S4 }6 F! W- ~' R! y
同时,对每个北漂来讲,心里大都存着一个“离开北京的时间”,逃离北上广是从一开始就成为倒计时的钟。% B+ t, {) T9 G2 f5 ?- L) m! r
/ G: v: b1 t1 H! {9 @0 j一起义无反顾来北京的人,最终也都会义无反顾的一起离开。有趣的是,在离开北京的队伍中,有那些失败失意向现实认输的青年,还有那些实现目标已有立足之地的人。
0 J' i1 J9 E' A9 C! }
# U1 \ A7 G" B4 H$ I4 _当一位北漂如愿以偿的站在中产的台阶,发现这同时也是天花板。在高房价、空气差、上学难等一系列难题面前,你会发现你何曾真正的改变过命运,你只是改变了你和命运的距离。
6 R4 ~6 o$ x4 a, I 4 V6 {' O: U$ A) R
于是,当失意青年选择逃离北上广,一些中产们会选择移民。方式不同,诉求一致。
+ y$ P# f; D1 L2 l - @( a# K9 e8 ]
我们看了太多“失意青年”逃离北上广的故事:在海南面朝大海,在大理春暖花开,在威海偏安一隅……
3 a) \9 R& F$ t8 A, z9 [$ G( }% q
2 n, W0 O- l$ u7 U- X6 H还有人逃离的更远,选择了移民,然而,很多一时兴起的移民都还停留在“空间距离移民”,到了海外发现难以适应,从一种失望过渡到另一种失望。
% v S" U# W3 ~! K. m% P, o : H# R s- G- i- Y0 E# ~
为此,近期,特意找寻正在办理移民的人群,找到三位在北京生活奋斗的父亲,他们素不相识,但都不约而同的选择移民。我很好奇他们的动因,所有听到他人移民的人会跟我想的一样:他们的未来会如预期那般好吗?
, `7 C- r" p% @4 a: d* m
" U4 }5 C: T4 R# h医生父亲:给时间以健康 还是给健康以时间?5 O" Q5 m; ^9 T' |9 }2 p
% {- a. _) l2 P5 f! }; {( Z
陈抒今年38岁,这是他来北京的第十年。
1 }& N' Z/ C2 l" _; T - \8 S6 V8 \; A- _
他是北京某三甲医院的一位外科医生,拥有30多万的税后年收入,一座北四环90平的房子,以及即将上小学的儿子。从医14年,经他手救治过病人不计其数。他私下最常发的一句感慨是:“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U! K n/ B- z% K* z: S0 m
$ r% p5 B- W/ Z C这并不是一句抱怨话,而是对自己的职业的一种自问。从医多年来,他救治过的病人越多,就越难以得到快乐,他心理久存一个矛盾,为何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病人反而越来越多?候诊室外面排的队永远越来越长。
( G1 |! B/ Y7 ]; _; H
! Q5 {! G/ n5 M! ^- f( U $ c7 ?# r) f' M* o
尤其近两年,因为空气原因,越来越多的人也走进医院。在和其他同事的聊天中,他陡生迷茫,马云曾说这个时代的可怕之处在于你永远不知道对手是谁,在他看来,医生越来越不知道很多病的源头是谁。
9 Z. l) L! V% W1 t9 V
3 D/ i' c5 T$ ^, p) F大概在一年多以前,他7岁的儿子晨晨出现哮喘症状,久治无效,只要空气质量稍有不对,晨晨就喘个不停。他觉得这是对他最大的讽刺,作为一个医生对儿子的病情束手无策,就像一个警察居然没本事保护好自己的家人。
, y: Q4 j6 R! {) {9 c# B: z8 W
' i2 _' X: {7 q 1 c! u9 s3 M0 |1 ^
2016年冬天,是他最忙碌的时候,白天他要忙本职工作,同时还要兼顾委托给儿科同事照顾的儿子,长期哮喘,只能在医院长住养着,整整12天。看着外界的空气,他不敢让孩子迈出半步。他知道,空气一天不好,孩子的病就一天不得彻底根除。
P7 ~+ c6 g" A/ z4 D8 B5 X 1 c- d6 h( [0 Q; y3 I* D
同事安慰他,现在治不好,不代表未来治不好,一切都需要时间。7 }( C9 m- o3 O" M+ R, ?
}& q# `9 Q% Q这时,他如受到打击一般陷入沉思:究竟是要给时间以健康,还是给健康以时间?他对医疗技术的发展充满信心,也相信未来一定会治好孩子的病,可是,真等到那时,孩子的童年、少年,乃至半个人生可能都已经过去了。- N# X8 x2 U+ G/ G2 Z# c% [
7 l, P [2 C @6 C# Z8 T可是,不等时间,又能有怎么样呢?$ @5 w. ^' l7 R. ^, t' k, _
" m! e; z0 K2 d! y于是他动了移民的念头。他利用春节休假,先带着全家去澳洲旅游,那里的蓝天白云可能跟晨晨在课本中描述的相同,他兴奋的拿起随身携带的画板,尽可能多的描绘下他看到的一切:清澈的湖水,肆意游来游去的鱼儿,就连河边的绿色的小草都出现在本已画得满满的画板中,他太想把这些本该在北京能享受到的平常自然风光,全部画在他的画板里,以便想看时随时看到。而咳嗽,出乎意料迅速的减轻了。! t: ^. h+ f" ]. Z" C
0 {$ o0 O4 ]. n( o
心无旁“雾”,他才能心无旁骛。
% p6 m7 ^7 j1 E8 ], D3 d( S 6 A$ A2 _2 {5 |; c
但随着澳洲归来,即使三台空气净化器同时转动,但阻挡不了咳声回来。夜里,晨晨妈妈常心疼落泪。
1 W* K2 z1 y" R+ e
0 ~7 i/ g2 i" X( b; X这次,他就是专门来办手续的。
' G+ v. `: G- u- }; p; F+ d5 r/ ]
4 U$ U7 V7 Q4 {4 Y' d3 Z& ?仅仅为了一口空气就移民是不是太鲁莽?难道不害怕生活不适应所导致的其他更棘手的问题?我问他。& @, M# W+ k# a, {3 T7 Z W
* n) U' e9 U, [; _7 \9 \/ U4 q他说,“良好的空气是生活的基础,解决了这个,我才能再思考生活的事儿;好在妻子和儿子都很喜欢那里,我是学医的,只要能拿到国外的各种资质,就能在那里继续从医,继续救死扶伤。相比较改变空气质量的难度,我觉得拿到资质的希望更大一些吧。* { F6 \( Q6 e5 ~/ y
9 q* D5 K/ f5 |* Z3 Y我当然也担心融入新环境的困难性,不知道自己的这份职业从澳洲从期开始,是否能继续为家庭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澳洲的病人不知道好不好沟通,会不会因为我对他们来讲是外国人而产生不信任。我的移民规划师告诉我,让我放宽心,他们从事移民18年,也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客户,觉得移民不是难题,难的是怎么融入海外生活,目前也顺应形势已经转型,给移民家庭提供“管家式”贴心的海外生活规划服务,到时子女教育、父母养老、个人事业都会协助解决。希望如此,反正在哪过日子可能都不容易吧。+ U. i2 j7 }2 k
8 A* f$ t4 j7 p' {) o" B; W
大龄父亲:活到最后 才知道什么最值得守候7 j+ {8 s+ `0 U5 l7 G0 |: k
* W& X5 r- r) n8 p7 ?赵磊今年已经60岁了,他是我所见到移民人群中最年长的一位。刚刚高位卖了10年前拆迁时分得两套房子其中一套。% ~) j5 u H2 U7 ^; S6 K2 P
$ Q4 c9 h2 L: ]+ t
在这个年龄背井离乡,是不是太冒险?) n* l( a5 t j
. ?& e8 z0 \. H- j2 J6 [他爽朗地笑了,身体还很硬朗,他说:“我都活到这个岁数了,该经的风都经过,该见的浪也见过,还有什么能让我害怕的?移民这个险,可比我过去经历过的一切都小多了。”* e; b" x0 T; J% W1 B! r9 w
/ F- }- |" Q8 `& n! v他有个女儿,今年32,在美国念完大学,嫁给当地一个华裔,刚刚怀孕三个月。他原本就是上了年龄才有了这么一个女儿,疼爱之心自是不必多说,几年前开始与女儿分隔两国,一年只能可怜的见上一次,思念之情更是催人老的更快。现在小外孙即将诞生,赵磊对新生命的期待让移民更加迫不及待。
) ^# }$ ?0 y1 a) p / L* O! w+ P, @$ m
赵磊说,现在时间是推着我和女儿一起走,把我推向老去死去,把女儿推向成熟,把外孙推向成长,我的时间越来越短,能陪她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少。我这一辈子都是在为别人活,年轻时因为一心奔事业导致那么晚才要了孩子,孩子正上学正需要家长陪伴时,我却把她只身送到了国外,现在回过头看,我最对不起的就是她了。
( Z0 v+ w; s* R- H$ Q: J7 _
- S: J1 A# p; A1 W2 z1 B
8 u) M9 b( B% N“我把时间都花给了别人,就允许我把人生最后的岁月花给她吧。”他说到动情之处,眼眶微微的红了。* O: V$ M x5 y" ^
) D1 j( `# r: T4 M9 z4 u% p
听到他和妻子决定移民美国的消息,女儿非常支持,但同时担心他们两位年龄原因更难快速融入异国生活。+ s/ |' `8 e6 ?) O
9 x9 c( g7 N% S, U' U% X
6 Z% q8 S& S- N! s . U: w2 d9 ?! @/ f
赵磊却表现的很乐观:“严格意义上并不是说我们老两口要融入美国生活,而是去融入女儿和小外孙的生活。更何况妻子手艺好,当了一辈子吃货我也不怕换个地儿吃不惯。”
2 ?6 R# j: d4 C5 f0 ?- F6 I8 \3 d
* `. \, N/ O, l x1 a" N) _5 c2 I提起妻子,赵磊的脸上面露惭愧,似乎想起往事。" m+ D$ @; t* {) }& J& @
9 e- Z% d/ C1 u0 ]* l) y女儿十四五岁,赵磊就独断的把她只身送到美国。他思念,妻子更思念,有时候因为时差关系,累了一天下班回家他就早早休息,而妻子常常定着凌晨的闹钟,然后一个人起来,穿着单薄的衣裳跑到阳台给女儿打电话。
0 O% [$ }0 k3 |- e5 w' _2 C6 Q% @ - `8 E7 B% _ q% D% H$ ^
从白天守到黑夜,只为了与地球另端的女儿说十分钟的家常。; O: v6 U1 J( h+ ~" G
~! ~& V7 y/ C5 h- A. }最近他收拾房间,意外发现妻子的一个记事本,里面抄录了一道道给女儿的详细孕妇菜谱。他问妻子问什么要如此麻烦的写下来,妻子难为情的说:“女儿远在美国,现在又怀孕,美国人那套对待孕妇的食物女儿怎么能受得了。”
- B- z% Z3 d( R6 G. n/ A. x a, Y, M( Z# T' A9 |8 H) a
可是,他发现妻子自制菜谱除了文字,还有一些笨拙的手绘画,他又问:“那这些画是什么意思?”6 K6 ]( T' W5 z4 r% H$ l
! U$ E z) X2 u! y
妻子瞅了一眼答:“这是给你女儿特意绘制的炒菜手法,你不知道,她们这些年轻人现在很少做饭,只用文字怕她学不会,于是就在家时女儿最爱吃的几道家常菜,按照我的做法照样子画了,你知道,我画画一直很丑的……”; g7 O* G: Y6 p4 o1 }
% p. }6 S" h% o# F最让他心酸的是,妻子已经给还未出世的小外孙做了小虎鞋、小肚兜、小尿布,说用尿不湿的宝宝孩子容易出湿疹。妻子对与女儿团聚已经准好了她能准备的一切。
$ g; e' b* o" a9 p( [2 [ ' v5 \/ Y) v+ o$ T5 a
无论贫富,妻子一生都没有怨过他一句。得知妻子的这个举动后,赵磊下定决心,一定要带妻子去美国和女儿团聚,“年轻时给不了的承诺,现在给也不知道晚不晚……”说着,他摘下眼镜,难为情地拭泪。4 b/ p1 m4 v. A3 f& r1 G! ^
# k9 H7 J$ J9 o+ D/ x0 S在他看来,他和妻子移民美国是目前最优的方案,一来不影响女儿的轨迹,还可以帮女儿带带外孙;二来他们夫妻俩已经退休,剩下的时间投入都是养老的附加值。1 t5 Z& n' D; E9 f9 C) J2 T5 _2 c
/ }8 t# a* l4 S7 J5 r( x
目前赵磊最担心的就是移民之后,虽然和女儿团聚了,但因为自己和妻子已经老了,在国外也不可能再工作,虽然有积蓄,如果坐吃山空,会不会最后却成为女儿负担?同时,他也不了解国外老人的老年生活,要知道,人一退休后,最怕的就是无聊,加上国外人生地不熟,也没什么熟人朋友,自己会不会像有的老人那样,因为长期孤独而得抑郁症?
2 G* a7 B A9 W, M. Q ) v( w! v @" l5 \/ u g
赵磊的移民规划师告诉他,目前太多像他这样为了儿孙团聚而去海外生活的老人,融入海外比年轻人更难一些,他们也一直在解决这一现实问题,规划师告诉他,他们刚刚发布一种黑卡,黑卡后端便是连接一个手机APP,到时赵磊在海外有什么难题,都可在这APP上求助,到时他们的海外服务人员将及时为他排忧解难。
/ i* ^! y* D2 x d
1 w! v( W5 _- k6 q5 E“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我都这把年龄了,人生也没几步了。”赵磊说。; Z3 J, L( ]7 z( a2 x. L
% s/ O1 S! S4 J. v z; {4 b* J9 j4 w海归父亲: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 m' T. j! k$ `8 V5 c! s0 O4 X
9 p/ ]8 o6 W' T5 f从英国留学回来的邓胤今年35岁,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妻子是他英国读书时的同学,两人毕业后回国结婚,搬进了五环外邓胤父母的回迁房。现在育有一位3岁女儿,生活看似圆满幸福。% ^6 z' M1 M7 u4 V( a: J
- a* i5 I; d% o; J种种无奈最终还是让他们动了重回英国的想法。8 q/ r4 b4 i |1 A2 d9 O
% g$ V7 r$ O7 r; f% e: I一切都要从孩子的教育说起。. D5 o- K4 b' J- ^2 _
! {6 G, S/ W( v' a* [6 i* b/ k2 D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邓胤还没来得及抱一抱孩子,就先被岳父拉倒一个角落,语重心长的叮嘱:现在已经有孩子了,你该考虑考虑买学区房的事儿了。& y, O: N0 n' u3 W7 d! _& R& Q
$ x) Y% t1 x% a. F4 S5 N% f8 J这将他原本初为人父的好心情一扫而光,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听到。妻子刚怀孕时,公司同事便也曾这样建议。从英国回来的他们极不适应,仿佛一个孩子为家庭带来的不是美好,而是沉甸甸的压力。' \% v" {# e- a! g1 x
$ a+ o+ t9 A0 r" b |, m
后来多亏妻子从中调解,才让买学区房的事儿暂搁。) B+ Y4 o" b8 f U6 n4 g7 T0 d
0 Z4 t0 i& M; s# M- ^9 F/ b% x
但转眼女儿已经三岁,上学的问题迫在眉睫,岳父又旧事重提,家庭关系又紧张起来。
9 `0 X, \% r/ S: e5 X 5 m( Y+ D3 q: J9 n
岳父为了帮他,一大把年纪每天早出晚归,去周边的中介公司一个接一个的看学区房,回来后也一言不发。邓胤知道岳父这是受了高房价的打击,没看一次,失望一次,心里抑郁。一天,岳父似乎忍无可忍,终于对他破口大骂:“让你几年前买你不听!现在涨这么高,就算把我老命搭进去也买不起了!”4 O8 X% M6 A) t1 W# E- c
9 Q. c3 w% }5 P( w* D
4 P( d4 K& d! E- A4 p) g那时正好是北京楼市最疯狂的时候,刚好他一位朋友出售北京海淀区的一套学区房,这是一套60平米的两居室,要价700万,虽然贵,但紧挨的小学在北京排名前10,他连忙联系,因为都比较熟,很快就谈妥了。可是到了当晚,朋友突然发微信来,说不能卖给他了,因为他要置换的房子涨了50万,所以他这个房子也得涨30万,这就是现实。 f3 G: h: o$ X$ l; H0 U
; Y, T( \- e3 h" b! _2 Z8 P
本来买学区房首付是三家不容易凑出来的,别说30万,就是多10万三个家庭也再拿不出来。& I3 ]7 h+ u$ s4 w. ~/ Z. ]+ e
- o l# ~0 ^4 n+ w3 [9 U' Y! B深夜,邓胤和妻子坐在沙发上,拿出纸笔,写下了一个一个朋友的名字。填了划掉,划了填上,最后表里留下了20多个人,第二天,夫妻俩照着名单挨个打电话,还算顺利,所有的钱大约一星期后能到来。, @5 [* a) q0 o* J9 f$ _5 Z
' d/ y8 g! i) j( U
5 v& X [/ R5 V: ?+ U! I
/ _" F; n N* t9 n6 n5 w就在这一周,北京最严的限购政策出台,因为邓胤夫妻现在住的这回迁房,写的是邓胤名字,所以家庭再购房属于二套,交80%首付,意味着这套学区房要多交300多万的首付,30万已是这个家庭的极限,300万……
4 e2 {4 m+ G9 _6 ~! Y( ^
% \' B4 b' k6 a3 N- P# v8 f& x8 }7 w这一瞬,邓胤顿时觉得自己是这个家里最没用的人。他看着那些钱,一晚上都坐在阳台上发呆,想起当年在英国的校园生活无忧无虑,现在再也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想到这些,邓胤流下他成年以来的第一次眼泪。: ]. P; U8 `: U1 D* i, T
8 P6 n2 ^2 s5 y4 u/ g' `
邓胤坦言,并非他不愿买学区房,一是价格因素,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深感不值。“如此高的成本和享受的教育质量是完全不匹配的,表面上是去买教育,但实际也没买到你满意的教育。”
$ }7 o+ V7 {( ~1 |5 G" L0 s- r' l " h, C0 N S) B: B# s+ F& ~# A0 F
在他看来,这暗藏了国人极其病态又悲哀的潜意识:学历作为资源不能遗传,而学区房可以。
. q" Y& [, [7 ]* [% y; o" D8 r b
$ v* x6 g( Z* U在此背后,困扰每个人心中的是传统中国思维几千年来都未曾破解的难题:如何保证阶级流通? \7 [6 x9 D- u& g4 x" f
6 H& T' q9 W" T9 T8 c7 B+ {
他曾与自己的一位大学导师聊过,每个国家、每个社会都会经历阶级流通、阶级固化、阶级打破、阶级再流通的过程。: E, g8 y% V. M' i7 i; m2 |( d
# g9 v8 g2 c+ I0 E, d: z D而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已经度过了史上最快的阶级流通,让不少寒门子弟改变命运,迅速流向中层乃至上层社会。而如今,中国就像当年的所有发达国家一样,开始步入阶级固化。而教育资源的稀缺与占有,本身就是对阶级固化的强化。. X+ G) w, c; a; x( _+ ?. \
& d5 x6 H$ @/ g3 a; c: N
所以,与其说家长疯狂的买学区房、疯狂的给孩子补课、疯狂的布置作业、疯狂的剥夺孩子童年,倒不如承认所做的一切都是害怕孩子失去向上层阶级流动的机会。太多人只会批评别人“没有致富意识”,却刻意忽视不是所有人都有“上升渠道”。所谓的中产焦虑,即是如此。
8 C3 z+ H/ J4 V3 g! ? 2 r5 U- }; v- z8 l M" V* J( D
看清了这个本质,“我感觉没必要让我的孩子也卷入这场厮杀”,邓胤坚定地说。
( r$ F4 x" B- h! z: ~3 ^. v, G
; N w" E+ J1 k. a* t8 C+ k5 p# u于是他和妻子商量后,决定移民到饱含他们青春、熟悉无比的英国。不仅仅是简单的给孩子一个完整、美好、充满善意的童年,更是给孩子一个健康的阶级流通环境,免遭阶级固化的窒息。. X- B5 Q% W I: x2 Q* t
9 o5 N1 e0 v$ U" _% N4 @他和岳父去商量这件事,提前做好岳父大发雷霆的心理准备,毕竟是要把他最心爱的孙女在这么幼小的年龄带离他的身边。& `& a- {4 q6 a/ y3 D' o6 L6 _
$ h; V% k1 F% P$ J5 ~但令他没料到是,岳父听完沉默的半晌,竟心平气和的同意了。* }- D8 l4 N( D' }
- E n7 S* x1 T岳父称,之所以一直逼迫他去买学区房,就是因为自己在做父母时惨遭教训,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心不甘了一辈子,所以再也不愿外孙女继续吃亏。“现在我也想明白了,学校并不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才是。学校的选择能决定孩子从哪起跑,但父母的选择能决定孩子从什么时候拥有跑鞋。父母水平不行,光想着借下一代洗牌重来也没用。我不想我的外孙女成为像我一样你争我夺的人。”0 l0 O; H& l! i1 H& N
; X4 ]7 A8 @, a8 |, V听完岳父的话,邓胤终于如释重负,在家人的理解中,办理了移民。
. c. G0 B/ F+ Z" X7 | ) X* n1 P2 Q: O3 H7 W8 ]* O
邓胤特意选了一家老牌移民机构,他的移民规划师告诉邓胤,目前他们刚刚转型,业务从移民升级成海外生活规划服务,因为现在80%父母移民考虑的都是孩子教育的规划。帮助他们预见教育过程中衣、食、住、行、学、职等各方面的问题,并提出订制式的解决方案。! a0 G! \; }( M$ J2 L
( u; Z2 |. Q5 L) i. S/ y( Y) m即使这样,邓胤最担心的依然是三岁小女儿的适应性,“不知道她能不能适应英国的校园环境,这对孩子是考验,对我们夫妻两个也是考验,我们在中国无法给她提供满意的教育,去了英国后会不会重蹈覆辙呢?虽然我俩在英国读过书,对那很熟悉,但毕竟已经离开了很多年,那边也在发展也在变化,我不敢盲目的乐观我俩依然能顺风顺水。”
2 w9 u0 C3 C" k G$ S
, v% z$ r. o/ V1 P) {# `( k5 f4 z2 Z4 U: t- o
8 W& q1 t$ V0 S( o
这是他们三个的故事。, E* n y, i2 Z# ?
# {* V& i6 m& _( s0 V
也是他们决定离开北京的原因。
/ R0 ]$ w& `1 M1 Q
9 T2 B. o) e! N% L; ]8 h. `' e+ n听完他们三个讲述,我也能理解为何他们会离开生活和奋斗多年的北京,不是无情,而是北京这座城市的伟大之处,给他们带来了人生智慧中最难能可贵的理性。这种理性,叫什么不可失去,什么难再获得,什么才是这一秒与下一秒的拥有。
6 P& o$ F8 v3 k
: a, |- v0 {. Q8 k' K此时此刻,我想如果北京是一个人,面对他们的告别,可能会说句:感谢曾经我把你们拥有,遗憾我没有请你喝过酒啊老友!
0 z1 L( o% A& o2 F$ j& Q7 ?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7822-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