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w. ]3 G! a/ S8 t1 ?( K' A你发现了吗,其实在“我很忙”的抱怨背后,隐藏着拽炸天的炫耀。精英阶层通过超时工作,获得更多金钱回报,提升升职几率;上层人群,通过超时工作,获得更大的收入提升和隐性回报。
3 h6 G1 K# l% h
: O4 f$ I* k- q, G) Z8 K/ L8 P由此来看,越来越闲的穷人,与越来越忙的富人之间的差距,真的不只是钱这么简单了。 1 U( t( ?5 P# f: |$ Y
文 | 子非鱼 授权发布
& D* r2 v, T& j% p( ?9 j不知你是不是也一样,工作日期待着假期,而真到了假期时光,却又没法好好享受闲暇、心无旁骛地陪伴家人,不是担心有未回复邮件,就是拿着手机不停刷。 ; m) h8 Y0 ?4 u$ L" d. k! f
即使是刷朋友圈的同时,也要强迫自己去读有营养的干货文,好让自己的闲暇时光过得更有效率。 }5 ]! c. w6 ?% l6 C& A
+ c0 N2 ^ O4 M1 G' k( D |
尤其是和我一样的职场父母。 2 B! u$ c+ M& B7 I. w9 f) |* X8 k
他们在工作时对孩子满心愧疚,而到了真正有时间的时候,却依然无法完全放下一切,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 E3 I. h1 A+ G7 K4 r
于是,就连难得的亲子相处时间,也变成了父母一边看着手机,一边心怀焦躁地想着未完成的工作,全然无法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乐趣。
+ z* {3 Z9 j/ p. S, q5 z9 g结果,对孩子的愧疚丝毫没减轻不说,自己的心情,也被工作焦虑和持续惭愧弄得乱七八糟,而假期时光,也就在这种纠结和拧巴中悄悄溜走了。
8 J* H {! F4 P* |9 S! n$ f# x我也清楚得记得,当我刚进入大学一年级,开始初步接触经济学原理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人们会通过追逐闲暇而获得效用,也就是闲暇让人快乐、令人满足,而相反,工作就使人劳累、效用降低。
& n# _/ }: W7 }/ r9 V; Q6 J可似乎也就是在几年中,人们对工作与闲暇的偏好,好像完全不同往日。
, z& o6 t) s+ |- u/ c! q1 K( [5 X7 f2 ~即使大家嘴上说自己最喜欢闲暇,而实际行动上,却似乎更喜欢不停忙碌的状态。哪怕手头没什么重要的事做,我们也会千方百计为自己找一点事去忙。
) Y% u' Z; d4 V8 p% F在这个你追我赶的时代,即便职场中无处不在的竞争和压力,让我们痛苦不堪、焦虑万分,纵使大城市快得让人窒息的节奏,使我们时不时想逃去闲适安逸的桃花源,但我们依旧对忙碌和快节奏趋之若鹜,人人都不肯真正停下来,细细体味闲暇。
' z( e, l4 ~, d! w" k逃离北上广喊了无数遍,真正走得人也寥寥无几,更不要说那些逃出去后又灰溜溜逃回来,继续在又爱又恨中,心甘情愿被大城市虐的人们。
$ W% w, O7 X" f u+ g) l9 V5 J忙碌让我们感觉自己真正活着; 而闲暇,才更容易让我们陷入无边的焦虑和恐惧,仿佛自己一停下来,就会立刻被社会淘汰、被他人赶超。 : `& S, I0 k _5 J# \/ ]6 d
仿佛在这样不停奔忙的状态下,我们才对得起自己,才能心安理得地告诉自己“我尽力了”,才会让别人认为你处于很重要的地位。
5 a! z f0 u/ R * w7 \7 |8 {0 W- H. W/ {7 Z* Z
我们不仅喜欢用忙碌来麻痹自我,就连别人询问近况时,我们也巴不得让人家觉得,自己天天都忙得脚不沾地,两天飞三地、300天出差才好,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在半抱怨半炫耀中,唠叨着“我要忙死了”。 9 o4 Z p' P) Q9 M
而社会中的歧视链中,忙碌也似乎成为了高阶层、高地位的荣誉象征。 % }+ |- Y {4 u! G! K0 j
于是,我们对王健林一天飞两地的生活状态仰慕不已,也对生了五个孩子、拿下哈佛学位的日本妈妈心服口服,可我们却丝毫不羡慕摇着大蒲扇,整天躺在舒服的摇椅上晒太阳的老大爷。
. z& j: T+ S1 ^不过,我们这么享受忙碌,如此羡慕周围的大忙人,究竟是真心喜欢工作,还是我们实则在享受忙碌背后,被人认为“你很重要、有价值,你的社会阶层高”的快感呢?
+ E# [4 ~# O" q r- a而你每天不停的忙忙碌碌,究竟有多少才是高质且有效的呢?
5 v% w* L, A8 {9 O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探究一下,21世纪的人类,为什么会这么喜欢让自己忙碌,以及怎样的忙碌才是真正高效的。
; e1 y) X( D& l$ e1 r2 H) h7 l2 k0 Z, Y7 h1 G
1 忙碌——让我们欲罢不能的春药
: O n. g0 x) k$ V0 p; W, [我们先来看看,人们是不是普遍都喜欢忙碌,而排斥无所事事的状态。
; [. R# D- V9 L: a忙碌让我们快乐 ~* V4 v. C4 T1 u. _" @/ f) a
一个2010年的国外研究,就对人们对忙碌和闲暇的偏好,作了一番探索。 ) o# s9 D+ h6 e. Y) y3 I5 r5 y2 Z
在这个研究中,被试学生收到了一份调查问卷,而他们可以自行选择提交问卷的地方。一个地方,是在隔壁房间,但需要在门口等待15分钟以后,才可以进门提交;另一个地点,在离他们15分钟步行距离的房间。 4 o$ u, U) H+ j. O* a1 J# p" Y( Z: ^
这些被试,需要做一番权衡,到底是无聊地等待15分钟,还是让自己走15分钟的路。 $ ?, L( Y- d. M w
刚开始,被试毫无疑问选择了在隔壁房间门口耐心等待,而没有去选择不必要走的路。
% Z: D9 Q* Z; x/ Q a, d, u也就是选择了闲暇,而不是忙碌。
- Y9 R C2 w7 \不过后来,研究者告诉被试,走15分钟的人,可以得到一份很有吸引力的礼物作为奖励。而在这种情境下,绝大多数被试都选择了走路,而没有选择15分钟的无聊等待。
* T& H z3 v5 [5 ^0 y: N& p# Q2 c; u为什么被试的选择会出现变化呢?
$ G0 u8 @" K% O4 k# S原因之一在于,人们会厌恶不必要地消耗能量。
6 c5 S5 |4 i$ X8 h; p$ m7 X而这种厌恶,可能深深植根于我们作为进化动物的先天基因中。因为在原始社会,如果将可以用于寻找食物、躲避天敌的能力白白浪费掉,那么生存就会受到威胁,从而让人的存活率降低,这种人更容易被提前淘汰。
' x% H0 h& Y7 f6 P) ]* `' b; v' G. o因此,为了能提升自己的存活率,我们会明智地使用自己的能量,这也就是最初被试不愿意白白走路的原因。 , L+ _9 I, R, \% W. o, ~
原因之二,就是人们都喜欢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目的、有意义、有正当理由,而不喜欢去做没有原因的事情。即使我们做的某些事情没有特别的原因,我们也会刻意去找一个令自己信服的理由。 0 D+ r9 D9 }4 w4 T
尤其在一个选择万般无聊,另一个选择看起来稍好一点的时候,我们更容易为自己寻找理由,去选择后者。
- m; X+ X5 b; h- x, T在这个实验中,如果有了一份足够有吸引力的小礼物,那么走15分钟的路,也就比无聊等待更有趣、有意义了。而“得到礼物”,就是被试让自己在15分钟内保持忙碌(走路)的理由。
& [+ f: e' c* t% a: g& r! A# }回到生活,如果有一天你并没有特别的事要做,但又不喜欢无所事事的感觉,你可能会选择出去走走。
9 l7 { B# M8 I3 J, ?+ x9 w& |9 `4 i" K' q而假如只是漫无目的的走路,好像依然很无聊,所以你可能就会在脑海中为自己寻找理由——“消耗热量、锻炼身体,再顺便吃个饭,或许还能看场电影”。
3 f& U5 i7 y$ x2 H' e2 ?这样想的话,出去走走就有了目的、意义和正当理由,我们自然不会再选择在家中无聊度日。
' O, n* |4 b4 X6 n1 p8 @除了这个例子,你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吃饭、坐车或者等待某件事的时候,是会单纯干坐着,还是拿出手机打开朋友圈呢?
, m7 T0 h$ q- T; d8 I& ?' S相信绝大多数朋友,都会选择后者。 % E' _- _, m" T
为什么?
+ g6 e: B9 B' M* E因为干坐着让我们感到无聊、焦躁,而在手机上查查邮件、刷刷朋友圈、看看新推送,时间就变得更好打发了,而这种忙碌的状态,也让我们更快乐、更充实,你可能也会因为读到了一条新知识而觉得这几分钟时间没有白费。
$ o: Q v& P; N( o所以,这就是忙碌的力量。
; u7 X2 o& Y# Y F) P0 \" w而的确也有科学研究表明,适度忙碌的状态让我们更快乐,也难怪我们如此喜欢让自己忙起来的感觉。
) B% Y$ F! X! q9 v" Z6 y为什么人们享受忙碌? ) d# s+ V2 h" M2 R
人们喜欢忙碌,不仅由于我们会在感觉上感到更加快乐、满足、充实,忙碌状态背后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原因,也让我们更愿意将自己包装成一个大忙人。 6 z2 v+ d- u4 p+ k9 |
1.时间越来越贵,我们不敢不忙 # s* {& ~9 c# {; M- M0 [
其一,就是时间变得越来越值钱,让我们被动地追求忙碌状态。 / S% [5 C. { J* I) D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时间的使用总是有诸多限制,因为你总不能在农作物还未成熟的时候急着收割,有限的时间只能做有限的事。因此在特定时间内创造出的财富,也是有一定限制的。
; n& ~' N, d% t0 ]2 U+ t而如今是知识经济的社会,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无限的创造力。创造财富的途径和方式多样化,大家的时间成本和时间产能,都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异。 5 R+ d k& H4 H0 b: {6 Q
有的人一小时只能赚几十块,而有些人,一秒钟就能创造巨大财富。
1 y, @: b, w4 e. z. ?不过,即使人与人之间在单位时间内的财富产能不同,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每个人的收入,都比过去更多了。 5 @* o8 v+ |$ F! W. j0 I' d
在日益增长的经济形势中,虽然人们的收入都在以不同速率增加,而一天的24小时内,能进行工作的时间依然毫无变化。
" k; `+ a+ {& i0 d0 E所以,每个人的时间都越来越值钱了。 3 S" q5 P# o7 G' P1 T
相应地,一小时的单价增长,而浪费一小时的成本也就增加了,时间越发稀缺,闲暇也就越来越贵。 1 @7 M4 E# M$ t2 E4 u
为了让财富创造最大化,我们不得不最大化利用自己的时间,绞尽脑汁提高效率、节省时间,也越来越舍不得浪费一分一秒,因为浪费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 ) Y. L5 b" r- x8 j r' g: M
所以,在高效用时的压力,和充分利用时间创造财富的激励之下,我们的工作用时越来越长,要处理的邮件、电话、会议,要跟进的项目、想法和议案也源源不断涌来,手机、电脑的日渐智能和随处覆盖的WiFi,也意味着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入工作,无论是在家中、户外,还是健身房、咖啡厅。 ' W2 [4 {! Q9 G% n# Q5 e
时间就是金钱,我们不敢怠慢。 8 x& Y$ M- v4 H: ?+ u& {
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和科技的进步,反而让我们一步步沦为了工作的奴隶,被时间的成本与价值,弄得焦虑无比。 9 R/ g; }% W" G0 E
而时间、金钱与焦虑三者之间,也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关系链。 0 L: A$ c9 L# e3 }! O9 r% b
这个关系链,早在美国战后繁荣时期,就已经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Gary S. Becker发现了。
$ y9 W y) j7 G. G9 p, T- o他发现,尽管经济增长、收入增加,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可以利用的省时工具(洗衣机、洗碗机、吸尘器、汽车、保姆等)越来越多,但我们的闲暇时间反而没有增加。
8 q m0 b+ u* q用金钱买到的时间,并没有被我们用来休息和娱乐,而是将其继续投入了工作之中,从而努力创造更多的财富。
+ K+ Q5 D+ ~4 }. Z" U; ?GaryS. Becker还发现,人们收入越高,就越容易超时工作。 8 Z7 X, \9 Q, |0 D. l# {$ I3 Y; z
因为工作相当于时间利用效益最大的方式,而休息和度假,则意味着不少钱白白溜走,人们会在惶恐和不安中,怀疑自己是否在明智利用时间,况且有很多人是闲不起的。 1 _# C( S( B. w# p
于是,超长工作的强压力,和时间分配的高要求,以及浪费时间的高成本,直接增加了人们的焦虑程度。 i4 g* x0 w9 t) u2 f" G# z
这种对闲暇的焦虑,有两个研究就将其体现得淋漓尽致。 3 G) M4 U( m- S* R C$ l/ n
在多伦多大学的一项研究中,被试者分为两组,他们都被要求听一段歌剧。而不同的是,研究人员会在一组被试听歌剧之前,询问他们一小时可以挣多少钱。
6 g& q7 f+ z z1 ]9 l而也正是这一组被试,会在听歌剧的过程中更加烦躁不安,也显得更不开心,还会不断要求快点结束这个实验,好让自己去做一些对赚钱有益的事情。 - n1 C7 O4 h, E
当你想好好坐下来喝一杯咖啡、看一部电影时,想起自己可能在这段时间内损失掉的金钱,以及别人可能取得的进步,无疑是最扫兴的事情。 * ?& ^0 k9 }. E( m2 S
另一个研究,来自韩国首尔大学的教授Jungmin Lee。他发现,常抱怨时间不足的人,大多数来自于富裕家庭,收入越高,人们就越容易因为时间而焦虑。 . {, v' q E" D
所以,当人们每小时赚得钱越来越多,闲暇就成了负担不起的稀缺品,也变成了焦虑情绪的触发源。
9 n# X9 ?# M2 |& Q- k; k! F金钱上的富人,却成为了时间上的穷人。 ! o! o* T% F) s1 m% M8 i1 B
以上这一点,是人们在竞争激烈、时间越来越贵的知识经济下,被动而焦虑地选择忙碌的原因。
+ m8 R$ N" {; y$ U5 O6 j2.忙碌,是高阶层的荣誉勋章
4 f% t7 j# F) w$ N8 W+ o. n还有一个原因,会让人们甘之如饴地主动选择忙碌,并乐于享受忙个不停的状态,因为忙碌是高阶层的象征标志。
V3 _$ j8 q9 z0 p4 z$ ]在过去的时代中,闲暇才是高阶层的象征。
, H: h' A8 d3 ~因为如果你足够富有,就有足够的钱去支付足够多的闲暇时光。当时的媒体,也喜欢渲染“富人都可以躺在泳池边晒着太阳,挥霍时光”。
% G3 [0 e9 @$ Y. k8 V) h" M8 N$ _而现如今,高阶层的人们,似乎都是马不停蹄的空中飞人。
) |* P' W T6 ]2 s0 K" P' A闲暇和享受与他们无关,取而代之的细化到分秒的日程安排。而媒体的口风,也变成了对忙碌富裕阶级的赞颂,比如对王健林密集出差行程的刷屏报道。 3 ]& L. j# L6 ~" Y4 G: `6 @; f
而这种闲暇与忙碌的地位转换,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数据支持的。
4 J0 y; i5 q7 M! ]高收入、高学历的人,确实要比低学历、低收入的人更加忙碌、闲暇越少。
$ _ _+ W o+ w: M# `8 B# F9 B哈佛商学院的研究者,就曾对1000名专业职业(医生、律师等)的人进行了调查,并发现有94%的人,每周工作至少50个小时,几乎有50%的人,每周工作长达65个小时。 * K4 b' z' J0 X# d* W, a# }' n
其他研究也显示,大学学历的美国男性,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的比例,从1979年的24%,已经上升到了2006年的28%,而2017年的今天,这个比例只可能更高。
; f" A+ j/ Z7 W; {! B9 p还有研究说,在日常工作之余,还会用手机工作的人,有60%会花费13.5小时的时间,在手机上处理工作所需事宜。
" ^. V# u- B0 o- t; q# `6 M6 x' g而普林斯顿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联合研究还发现,在1985-2005年间, 高中以下学历的美国男性,每周的闲暇时间增加了8小时,而大学学历的美国男性,在这20年间,每周享受的闲暇时间,却减少了6小时。
6 s/ \9 t4 K' G# l! K而由于越来越多女性开始参与工作,但家庭的育儿和家务依旧主要由妻子承担,因此,美国大学学历的女性,不仅比1965年有更少的闲暇时间,她们比高中以下学历的女性,每周享受的闲暇甚至也少了11小时,比男性更加忙碌。
. P4 m6 N5 \% Q* u低学历人群闲暇增多的原因,不难理解。 " d$ {2 ~; E/ O( F2 b0 W
& B$ k$ N) c, _- z- L6 z
我们在《读不读大学,如何影响我们的一生》一文中说过,现在的高中学历,会比以往的处境更加糟糕,不仅收入越来越少,失业率也只会比过去更高,而且高中学历者得到全职工作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 / a" S# h! C) g7 i$ d
因此,低端手工业和制造业的劳动需求大幅减少,大学学历以下的人,整体的工作机会都减少了,低学历的人群就这样越来越闲。
* f0 p8 L ]- [" P2 J# A4 e6 H1 S! g2 }而高学历人群的闲暇普遍减少,有四个因素。
" s0 ]! F! {" ?% Y$ N8 Z7 {# r( x# m8 E7 D/ ?% ~% H8 q
! Q0 O) G! L5 c5 |% d w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用时间换更多金钱,也是桩划算的买卖。 $ y. y) s. x. j; i& ?& Y# e8 m
' G8 a, m5 m3 y7 ?" `+ z
" R$ S# i# d* X" j5 h这一点很好理解。 高知妈妈深谙教育理念,以及陪伴和亲身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就不甘心忙于工作、忽略孩子。 : _% d) |9 ^* h" s& d; ?
为了在处理好工作的同时,陪伴好孩子,她们就只能牺牲睡眠时间,尽力去达到孩子与工作的平衡,努力去做世俗意义上的“好妈妈”,所以也就有了“职场妈妈对孩子发展没有负面影响”的结论。 " H; P, z! ^6 q, D/ H. G5 k6 I
而高学历爸爸们也一样,有大学学历的职场爸爸,要比上一辈的父亲,拥有更多男女平等的观念,也愿意花费更多时间与孩子在一起,而他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也要比低学历父亲多出105%。
; H! [+ J& n, K& b这种趋势存在于每一个国家,尤其是相对更加富有的国家。
: l3 I) p7 ]0 O! m' {工作时间原本就已经够长,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高学历父母们的个人闲暇时间越来越少,也是自然而然的。 4 Z8 O+ p/ s3 N! e
所以,在社会激烈竞争、经济不平等,和对后代、晚年的忧虑之中,即便是精英阶层,也会在巨大压力中拼命工作。
) K. m9 P! U1 @3 o8 Z/ Y/ F8 a那么,超时工作,到底有没有回报呢?
u: J0 B/ `' h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就说明,对于知识型工作者,由于产出的衡量标准比较模糊,所以他们在办公室的工作时长,往往容易被看作高效率和高忠诚度的反映指标,那些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的人,也就更可能得到升职和加薪,也比较容易在整体裁员时幸免于难。
. q0 V- |0 r7 a+ A' H( ^这项研究的数据表明,这种“超时工作溢价”,就让许多爱加班的人,比不加班的同事多挣了6%。 y+ C y0 \* I% V
而这个溢价的背后,其实也有性别不公的体现。 1 t+ n& B5 R9 y7 ?. e. |
因为职场妈妈,总是无法频繁加班、超时工作,因而进一步扩大了她们与未生育女性同事,以及和男性同事之间的收入差距。
! H& J' ?" s" ] L* z从这一点来说,“女性生育后收入更可能下降”的研究结论,也就找到了部分解释。 精英阶层能通过超时工作,获得更多金钱回报,提升升职几率,而上层人群,也能通过超时工作,获得更大的收入提升和隐性回报。
, M, e' [& @, u因此,越来越闲的穷人,与越来越忙的富人之间,差的就不仅仅是钱了。 9 [: [6 }" I5 H. T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研究也表明,当被试被要求阅读两个男性的资料时,更忙碌的那个人,被更多人认为处于高阶层。
; ]6 F- ~3 X4 U' s2 K" m! w. K0 d: H而之所以人们更愿意相信“忙碌的人阶层高”,其实背后也隐藏着一个认知,那就是“忙碌能让我们爬上高阶层”,也就是相信社会流动、阶层爬升,来自于牺牲闲暇的刻苦工作。 5 u+ n7 l+ H3 D, m
这种认知,在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体现得最为明显。
! j$ U3 T0 ~$ C/ L比如,哈佛商学院的这项研究还发现,美国人更愿意相信忙碌的人是高阶层,而在意大利,人们反而会认为,闲暇多的人才身处高阶层。 * M9 P% t% T# L
这是因为,美国人比较愿意相信自己生活在流动性较高的社会,情愿付出努力去换取更高的收入和地位,而意大利人,则并不认为自己处于阶层流动的社会,忙碌也换不来地位上升,那还努力来做什么呢?
; q3 B# Y6 x5 Q4 `- X1 M说了这么多,这下你应该已经明白,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喜欢说自己忙,因为对忙碌的抱怨,其实也是一种炫耀。
$ j7 R% z. t, x5 ~你忙碌,是因为位高权重、能力卓越,对同事和上司来说不可或缺,也就从生活状态上更接近高阶层人群。 ! A/ P) }7 u5 h5 c
如若一个人的存在可有可无、近乎隐形,那才是要被社会抛弃的可怕征兆。
6 m* L# j& m3 V不过,这种炫耀,也只会在说给同事、朋友和竞争对手听的时候,才会让人心生羡慕嫉妒恨,因为如果你和你妈妈抱怨太忙,她不仅不会羡慕你,还会心疼地让你多休息,你自然也得不到被羡慕的快感。
) W% X6 Q/ s+ g" z7 x3 g还有,对忙碌的抱怨(炫耀),也只有说给比自己闲的人,才会得到期待中的羡慕。
: c5 o$ I* ?( D, t! o* E5 l( ]因为如果大家都在一个高强度、高压力的行业,比如投行、咨询,每个人都是一样忙得四脚朝天,那这种环境下,如果能显示出你有多于他人的闲暇,则反而是高能力、高地位的象征,因为你比别人更有能力规划时间、处理工作。
i% T8 L: ~8 B" P( N. K因此,这一点,也就和《为什么要好好打扮孩子?因为好看的人挣钱多啊》一文中,“正装带来的比较效应”一样,优越感总是来自于比较和差异,也来自于对稀缺品的拥有。
% P) `8 E+ P. P% f低压行业中的忙碌者,和高压行业中的闲适者,才能被认为是令人仰望的高阶层、高地位人士。
1 m. S2 `; T2 Q; L& ]! Q所以,有钱无闲,和有闲无钱,你选择哪一个?
! t6 N! A9 _' p2 J
# t2 t+ y6 Z. N6 J0 J2 适度的忙碌,让我们高效且聪明 : H* G; N4 ^; w7 L |
9 e% V* V# S3 k: c说完了人们喜欢忙碌的被动和主动原因,我们再简要说说,忙碌是不是真的让我们更高效。
' p( A1 N# \8 n% B7 q$ E2 L毕竟,时间已经如此珍贵,我们总不能让自己在虚忙中低效地活着。 6 @! e, Y0 D! c1 I: f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在2016年的研究中发现,适度的忙碌,能让我们的大脑,产生新的有效连接和回路。
' |/ o: Y; ]9 ~8 i他们对300名50-89岁的被试做了四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最忙碌的人,在认知测试中得分最高,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更快,工作记忆、长期记忆、推理判断能力和知识储备量都更好。
. ~: Y$ n# j7 f M2 w 因此,随着年龄的增加,忙碌之人和闲暇之人的表现差距,可能会逐渐拉大。
' ]/ t/ V$ v9 K1 O' d* \" C6 Z所以,如果不想让自己在老年阶段陷入混沌状态,不妨在中青年时期让自己处于适度的忙碌状态,而在即将步入老年之时,可以通过学习新知识、新语言、新乐器,或者刻意做一些题目、任务,让自己的大脑保持敏锐和专注。
, y3 F2 t! `- F& _; e2 p为什么我们要说“适度”呢?
! o) V; X6 n# s因为过度的忙碌,只会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 E+ u' o P [5 J: p: L) o5 A6 k. }, [
* h9 \. u4 C& a. V( R' A7 C3 h3 ' I' I& H+ `2 T! j4 k
& Q# T9 p" ^- z7 g* I+ k
瞎忙,只能让你越来越笨 . g7 K5 q4 H. V' j$ d) |
5 e3 e. \" e0 R6 m
美国密歇根大学在2016年的研究就说,如果你频繁进行多任务操作,比如一边看邮件、一边回微信、一边查资料,不仅会让你完成任务的时间,增加25%,还会让出错率更高。 9 w$ q% `) ?5 \
微软曾经对员工工作行为的调查中也发现,当人们被邮件、电话或者其他事情打断时,需要用15分钟的时间,才能重新投入手头刚才正在做的事情。
7 v2 A8 o- B( B1 Z- v8 @! W讽刺的是,人们浪费的15分钟时间,并没有用在电话、邮件当中,而是在看八卦、刷朋友圈或者聊闲天中度过了。 - j9 I/ v1 K2 N* {# Z. M; M
还有神经科学家用MRI技术对大脑扫描的研究证明,大脑并不具备同时专注于多件事的能力。因为在多任务操作时,会让大脑失去灵活性、更加低效率,专注力也更弱。
/ N3 l1 X; x ?: b* f《稀缺》那本书也说,过度的压力和忙碌,只会占用大脑带宽,让我们失去清醒思考的能力。 7 h' Y) w% d! s7 n
所以,忙碌的行为,只有在一次处理一件事,而且井井有条、件件有序,让大脑有喘息机会的情况下,才是高效而有用的。 . g0 R% W. U5 N+ _5 Y( D0 o
n' `; z! K2 r
/ Z0 j3 I* |% e" J# I' |
4 结语
0 \0 }2 E/ Y5 w/ O9 r$ B+ f4 W% E& Y# n9 U
今天的文章又很长,只是想告诉大家,保持忙碌的状态没错,大家对忙碌的追求,放在充满浮躁、不停快进的社会中,也是无可厚非的。
5 J; k& N/ _) b( ^3 D2 g只不过,对忙碌的赞颂和艳羡之余,我们依然需要有一颗清醒的头脑,思考清楚自己的忙碌究竟目的何在、意义为何,是否可以得到预期结果,而不要仅仅为了让别人羡慕,就像个没头苍蝇一样,漫无目的地瞎忙,和为忙而忙、自欺欺人地装忙。
, P5 J- k, P$ g1 o& v* @5 \+ e- i9 w+ g8 @低质量的忙碌,只会让心情焦虑、大脑迟钝,甚至影响身体机能。不仅不会让自己晋级高阶层,还会在浪费时间的同时,成为他人的笑柄。 ) w3 e% j: h0 U8 j( u! d9 P
*来源介绍:家长进化论(ID:parentsup),高冷、严肃、名校控。与你一起,成长自己,成就孩子。: C* Q6 Y9 h6 E) ^$ ^
— THE END —
2 ]: Y, H: X' N2 ~
9 e6 x ?0 C& d' b, {. K| 麦 子 熟 了 |
文章百里挑一,不鸡汤不励志,遇见即改变
: z& c4 `+ U; T6 X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7572-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