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唐颖娴 新榜 8 T9 X2 B5 K0 w) h, t
编者按: 8 @. }( H. V( V' a8 Y c; m) n* p
2016年,内容付费的大门以一种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方式打开。马东主导的《好好说话》在喜马拉雅FM上做到2000多万营收,李笑来的得到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做到2000多万营收,而罗振宇聚集几十位大咖,打造的得到App早已实现一个亿营收的小目标。 q$ L" i: V6 \$ u8 E2 x
2017年,内容付费的风越吹越大,通过线上讲座分享,一小时收入十几万的达人已经不在少数。除了大胸妹、蛇精脸,拥有一技之长的知识网红正在崛起。 ' J4 \9 k C/ X% H
本文作者唐颖娴目前是一块听听运营总监。一块听听(ID:yikuaitingting)是基于微信的付费语音直播平台,致力于以人为核心的知识、态度和经验分享。有多年媒体经验的颖娴是行业里出色的美女学霸一枚,反省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写影响她一生的媒体课。本文原标题《2017知识网红对比报告》,首发于她的微信公众号:糖总总(ID:clairetangmedia)。
$ ^; D$ e- p4 T; w0 @) b, h) q" `! l
/ |+ o- B, k4 B) S/ D( [6 O( n$ j( ^位于北京国贸和大望路高楼之间,有一片经改造的小型厂房建筑朗园vintage,聚集了诸多创意和内容公司、小剧场、隐蔽的小餐馆和咖啡店,这其中就有罗辑思维和果壳。
) Z( C0 i! _2 g1 a: C- \这一片建筑前身是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万东医疗设备厂,离熙熙攘攘的核心CBD街区不远,自己低调且讲究地立在对面通惠河的一侧,走进去马上能感觉到清净。即使内容创业长期受到变现能力的质疑,这里仍然引爆了知识付费的风潮。果壳在这个院子里衍生出了在行&分答,分答去年9月上线后42天就有1000万授权用户,交易额超过1800万。 / N2 g6 S3 Q; D6 k% h
互联网是一个剧烈旋转的风暴,它让打车、阅读、购物还有约炮都变得更快的同时,也剧烈推动内容变现的进程。罗辑思维的得到App去年一年营收1.4亿,李笑来个人IP影响力带动的最贵个人专栏,12万付费订阅和2500万营收,现在看来好像已经都不稀奇。
X3 g* Y( D6 S' N8 g8 g( i以这片建筑为圆心,虚拟知识分享经济以裂变的速度在打破空间的隔阂,仅仅一年多时间,喜马拉雅、知乎 live等知识付费业务的发展速度令人咋舌,一切都生机勃勃,各类平台崛起了众多知识向的个人IP。
) B" B$ o" {6 K4 F. W8 G8 M e% x昨天刚刚得知,和我们在2016年底合作过一小时卖出10万元自品牌课的Spenser,2月21日上线的高端系列写作课,一天内就卖了100万,截止报名时已破200万。 1 n2 l2 z+ P/ I! h7 G- {
8 O% k8 h; `" G* n( C J' k' f [. }
$ G' S" U( o3 Z- h$ L) C
1. 曾经罗胖说的魅力人格体,现在每天都在眼前发生
$ s$ O) W2 ]; S/ ]$ W: g- x5 K# @
! B6 ` x3 h* T' n0 \1 }如今你走在朗园的院子里,可能就会撞见被各家平台追逐的知识网红。他们有着扎实的功力和系统的知识,同时懂得运用媒体的方法论形成大众认知,通过新兴平台不断适应互联网传播的形式和潮流。 . ?* R9 K, o, Q; W- u' O3 n
也就是上上周二,我去罗辑思维找小马宋,一进朗园南门口就遇见了得到App上的说书人成甲,前一天下午我俩就刚刚见过。他年前上市的新书《好好学习》已经卖出4万多册,正要去分答小讲,受邀开设一门精进知识管理的课程。 ! B, W' |/ u( e3 N2 w) F0 t
那天在罗辑思维的客厅里,我坐在橙黄色的沙发上等小马宋开完例会,一转头看见脱不花在散会的人群中走了过来,突然想起2013年中旬自己身处的一个场景。
F# v1 ~! S& T& }那时我还在央视,台里组织了关于新媒体趋势的分享会,第一次在梅地亚中心听了罗振宇关于“ 魅力人格体”的演讲,第一次有了关于个人IP的概念。其实个人IP的打造手法在泛娱乐领域早已纯熟运用,只不过罗振宇是在媒体行业定义这个概念的第一人,并且在内容创业中让这件事发生。
5 S6 W W. m8 `; p* ~当我听到他说“未来一切内容皆广告,一切广告皆内容 ”,脑子有点懵,当时跟身边的很多同事一样,并未完全理解。但他的个人IP方法论从此在我心里扎根。很多人当时看到的是有争议性的罗振宇,我在半懵半懂中,看到的是一个媒体人、一个创业者,一个渴望参与世界的人,对这个时代的有感而发。 8 H( j K- l4 `2 i3 J+ A& W
后来我就一直在关注他,看他先后做了视频节目、每天60s语音、微信社群、卖书、卖月饼、为papi酱拍卖新媒体第一支标王,我才理解了他的主线,其实一直做的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个人IP造星运动,不断输出专业内容,结合当下最前端的媒体热点来定义新的流行,从而向人格IP积累注意力和影响力。 ! w. R7 ^* F2 o. U. z) i* a+ X
与此同时,我每天在总编室给台领导写规划报告,去想中国最好的媒体到底应该如何解决焦虑,如何落地新媒体转型和新的内容商业模式,暂时没有完全把自己未来要做的事情,和罗振宇联系起来。
4 u1 b) e6 X! l/ @9 I; [ [我时时刻刻见到身边一帮最优秀的媒体人,一直在积极进步,但难以让改变发生,因此也觉得苦闷。就像知乎CEO周源说过的,“我可以写作和发表,但我无法去验证——我不是那个让事情发生的人。”于是我开始萌发要做点什么的念头,开始认真观察浪潮的方向。 1 Q1 I4 z; H" s9 {6 ^+ E" c7 {
" I8 y! i( |% e7 F# ~+ P a5 M0 t' X7 o+ ~. y; S: L/ W! M/ f3 b
9 s* o( J z0 \; j d- z2. 直到2014年,内容行业出现瞩目变化,IP创业开始真正兴起 + x4 r0 c! R* }2 n
随着“IP能创造具大商业价值”概念的火热,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剧、小说和游戏等内容产品超越自身的表现形式,成为IP,动辄获得上亿票房收入和千万级别广告授权费。
6 ~7 u7 H- \ |& e8 J6 y; i7 V; e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粗译为“知识版权”,核心是一种跨媒介内容运营的理念,90年代在美国动漫产业兴起。于是我开始研究漫威为什么可以这么赚钱,他们的英雄角色均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左右,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只要搬上荧屏就能大卖,周边衍生品也赚的盆满钵满。
8 {! c9 C6 }9 r X# n, _1 R2014年,离开央视的马东在爱奇艺孵化出了《奇葩说》,引爆了原创网络综艺的战火,成立的米未传媒估值20亿。根据GQ中国的数据,各大视频网站已经上线的网综统计,去年网络综艺总数量接近100档,全网排名前20的网综播放量累计超过73亿。
( d. R' E, N" [
2 N2 H2 q7 Q, c《奇葩说》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档好看的网综IP,而是在这个时代通过互联网的方式,马东真正做到了让本身严肃的议题和观点得到传播和沉淀,奠定了“知识娱乐化”的方向。
" U& i3 J+ Q! l, a这两年,马东现身于各大互联网论坛,被媒体广泛报道,成功超越了“前央视主持人”和“马季儿子”的标签,成为互联网时代更有标志意义的符号,也成为了一个行走的IP。 7 s; h* I. C% C$ y
2015年,网剧IP《万万没想到》开始只是优酷原创孵化的每集5分钟的小短剧,孵化出的电影票房是3亿,《屌丝男士》衍生的电影《煎饼侠》则收货11.6亿的票房。10年前,叫兽易小星只是湖南的一个工程监理,大鹏是搜狐娱乐频道的一个编辑。 + Z) [6 l+ W) z) [" ~$ P! S, }% S
这时候,我突然觉得整个行业将要改变。内容生产和作业方式即将发生巨变,因为整个内容传播的价值模型变了。IP能够持续为内容创造商业价值,商业价值真正让内容创作成为可持续的行为,这一点对我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 p: y% Y I/ a3 \
很多时候一个非常重大的决策,反而是凭直觉。很多人问我2015年为什么要去做一个看不懂的IP创业,我后来无数次去追溯,可能就是因为我看到了一个可能让内容永远有生命力的机会,并且非常非常想要让这种生命力在手里发生。 ) R, s8 r0 v& n/ O4 \. r6 `
但是这种直觉并不一定意味着成功。我们的IP项目虽然能汲取到漫威和好莱坞IP商业化的方法论,但遇到了很多本土化落地的问题,和大多数泡沫一样,成为了IP创业中的分母。一波又一波资本冲向内容项目,以BAT为首的各公司都在圈地布局,一波又一波项目在钱烧完之后销声匿迹,包括我们的项目。 & ?3 @% w$ y6 ?2 A
那半年内,看泛娱乐的投资人问我的一个最真诚的问题就是: “究竟什么内容能火啊?有钱真不知道往哪投。” . b( B$ v4 v/ k0 P; B
在那个时候,我也很困惑。我想过内容创业的动荡,但没想到能动荡到这个地步。我第一次强烈认识到,能把一件事情做成,需要的远远不止一个好的想法,和一大笔钱。我是最后一个离开我们IP项目的人,也接受到一些影视公司的合作伙伴邀请,问我要不要去他们那儿工作。
3 ?4 H6 i+ @. R7 [8 ~ @但我希望自己摸索一段时间。当时我最大的感受其实不是失落,而是极其不甘心。虽然我们的项目失败之处非常明显,我仍然觉得IP商业化的方法论非常有价值,只是需要重新审视做媒体运营的思路。 # @( x5 n7 \1 J- F: r
做传统媒体时间长了,渠道长期强势的结果就是,很容易导致忽视用户在想什么。按照黎瑞刚曾经有次分享时说的,“传统媒体要关注消费者的行为变化”,只有观众的行为变化逐渐能给我们划出一条清晰的主线。 9 Q: z7 j4 E! E3 ]
2016年开始,我带着IP的思路,接着摸索了半年中美新兴媒体平台的一些新兴操作方式,看遍了youtube还有秒拍美拍的红人内容,并和各平台合作制作了一批校园类短视频和直播系列,越来越觉得罗振宇说“魅力人格体”是对的。广告和内容的界限也在新兴内容中不断相融,“未来一切内容皆广告,一切广告皆内容” 也在我眼前发生了。 % `9 X( j2 @+ z4 M$ K" f! ]6 n
: `* R5 s8 P8 i a% y
|6 l5 R- _* P3 O. u% o
. f8 [1 Q, }7 s9 r
3. 观众行为:集体狂欢式的媒体消费和以人为载体的人格传播
( O* P ^, d% W+ v5 {* ^" x& j$ Y从观众消费IP的角度来看,看似庞杂的信息爆炸渠道中,观众行为的两条主脉络,一条是集体狂欢式的媒体消费,一条是以人为载体的人格传播。第一种媒体狂欢,说的是春晚、奥运会、超级碗、漫威电影等超级媒介盛事,第二种就是个人IP,就是以人格为载体的媒介传播。 7 |& d( w R9 F7 T& F
当渠道和信息极大丰富,受众越来越需要高纬度的信息服务,好内容的价值就愈加凸显。进一步看,内容的价值是不断积累在有价值的人格身上的,个人崛起成为这个时代新的流量渠道。
, g6 B6 [0 Q' c这就是为什么诸多爱表达自己、有个性、有持续输出内容和媒体运营能力的“网红”异军突起,并迎来明星一样的变现途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品牌早已开始挖掘各类网红来做营销战略,因为他们对受众的消费行为有高度影响。
9 B6 E. E* a+ Z/ d- Q5 @然后你会发现,就算是大型媒介事件,观众的注意力还是会被吸引到其中的角色和人格身上,比如你喜欢漫威宇宙,喜欢的其实是其中的某一个英雄;观众对《万万没想到》系列最大的认知价值,还是在于白客和叫兽易小星。
4 M5 c& x$ u2 Q; m& A( i2 ^
5 ~. y- f7 W: M9 C6 e2 F
9 T; Y5 _. ~8 ]% ^9 X3 e' ?! L# @& x( H
4. 为什么知识网红开始成为一种现象? " c9 n0 o" t' W+ s) N. n; {
2016年初我写到,未来的互联网长尾,会越来越长,从网络孵化出的小中心,最大的特征就是自带内容和流量属性,“我坚信所有的禀赋都可以发光,国内未来的所谓网红类型,一定不会仅限于时尚类、YY主播类,会愈加多元和精彩”。
0 f, Q5 h1 T. m7 i) a: j8 Y也是在我写下这段文字的同一时期,我在虎嗅一次分享活动上,见到大学时期的启蒙偶像李笑来。曾经在我的印象里,他的关键标签是《托福21天核心词汇突破》、《把时间当作朋友》、国内比特币首富,他也是在我上学的时候,对我缔造学习方法和成长观念起到关键作用。没想到从那次见面开始,我们会一起聊IP,做知识付费。 ( x Q' o, f( k3 f0 R
2016年年前,我们在望京的一家咖啡馆第一次聊IP打造方法论,那个时候他的共同成长付费社群早已开始,那时还没有得到App和他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面对李笑来的我,刚刚经历了三年传统媒体和半年IP创业,突然意识到,面前的这位中年大叔,也是一个行走的IP,红了很多年的知识网红。 % v4 d) s8 J' Q( T* S
也是李笑来开始让我明确意识到,“红”其实分很多种,有的人是在积累注意力,有的人是在积累影响力。注意力转瞬即逝,只有影响力才能让人红很久很久。
5 O, g: w) V; G李笑来七年前创造的几个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概念:比如把时间当作朋友、升级操作系统、建议有效社交和创造睡后收入etc,对很多年轻人成长起到关键性作用,现在正对一代人积累财富起到关键作用。
7 _' l# M6 v0 L在卖知识这件事情上,李笑来做的估计比国内很多知识网红都早。很多知识大V都在教企业商业模式,而他很早就定义了一套个人商业模式升级方法论。比如一定要学好英语和计算机,保持个人信息的开放和流通,不断升级并遇到人生的惊喜等,大受读者爱戴的干货和鸡汤。他一直主张的个人商业模式是,一定要找到一种方法,把自己的同一份知识高效率卖出很多次。
0 f' J0 Z; ~1 k$ Z! p( N于是我开始萌生一个想法,此前关于IP商业化操作的方法论,如果不断复制在值得打造的知识IP身上,是不是能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0 D# h4 I2 I: X# M+ Q
比如再看吴晓波学长,就是我看来综合实力最强的知识网红,也是我们很多同学的偶像。曾经我们在复旦新院念书的时候,《激荡三十年》和《大败局》都是必读书目,在哪个场合能见到他都默默兴奋很久,看到他的任何新动向,都成为我们这一代的灯塔。 , A+ j6 T. G! E8 a$ j. j/ n4 Y
吴晓波将商业模式和媒介规律在自己身上运作的非常充分,也个人IP化操作的典范。不愧是学媒体出身,不仅将商业进程和投资理财领域的知识进行长期专业化、互联网化传播,同时懂得并且抓住不同媒体平台的特性,多渠道分发、积累影响力,实现成功变现。他投的小鹅通已经凶悍扫荡了诸多运营良好的自媒体大号,吴晓波频道公众号的付费订阅已经破2000万。 ! V8 u" V. v: ?* b
现在的“吴晓波频道”绝不仅仅是一个200万中产阶级粉丝的微信公众账号,而是以吴晓波这个IP为核心,分发至微信、微博、视频网站、音频网站等各类型媒体矩阵的巨大媒体商业网络。这些符合各媒体平台机制的内容,都在同时往中心的“吴晓波频道”吸引流量,成为其知识变现的强大基础。
0 o4 H3 m/ c! w9 Y$ a2017新榜大会,我坐在台下听吴晓波说到内容行业“八卦-新闻-咨询-知识-价值观” 的演进,说到内容变现的形式已经发生的转变,突然发现我观察的偶像们,都因为知识付费串了起来。说他们是“网红”,并不是拉低他们自有身份,而是说他们如何懂得借用互联网的力量来塑造个人影响力。 8 c3 T; X9 J! {$ A# i
当天,脱不花、吴晓波、李笑来这些知识网红和IP缔造者都分享了关于知识付费的经验,而后演讲的米果文化胡渐彪,向大家介绍的在喜马拉雅平台实现了2800万付费订阅的《好好说话》课程,就来自马东。 - t8 G1 J% V V4 { ~
4 h t* s5 [1 @; q
4 m7 x. m2 ~: o) p1 t: D
9 {0 ], |; N9 ]2 d5. 为什么知识付费成为一种潮流?
2 s; d9 P. I/ ]( O+ {& h. E如果说两条消费者行为的主脉络中,第一条集体狂欢式的媒介盛事,是给传统意义的IP找到了好的变现方式,那么知识付费就是给致力于塑造长期影响力的个人IP找到了好的变现方式。知识类的个人IP更容易建立信任货币,当信息极度泛滥,人均时间有限,帮助提高效率的高纬度信息筛选服务就成为刚需。
* X7 `7 U; x) S+ k' n随着支付手段的普及,用户对高维度信息的渴求,付费意愿也空前强烈。 4 M! b1 B8 U3 I# I4 i$ F3 B, R
这其实就是教育,教育不仅是信息选择服务的优质形式,也是完成说服、建立信任的最好方式。本质上的知识服务则可以制造垂直、稳定、持续的优质流量;并且直接交易,不用担心传统电商的供应链问题。 * x0 r# o3 B) q9 {
& F9 g" t8 ?2 g3 d6 |
知识服务,本质上一种知识IP商业化操作。要总结现有知识网红的共同点,就是他们背后都是高度可挖掘的知识积累,以及专业的媒体运营操作能力,当知识付费进入下半场,专业化的IP运作和媒体运营能力就更为重要。有时候非常感慨,像知乎的CEO周源说的,每当时代转轨,世界都需要媒体和媒体人。你经常会在这些潮流的尖端,发现央视、传统纸媒和记者的影子。
) e. w9 D+ u. g; F% o/ t8 M# Q8 F5 G他们曾经经历过专业的内容训练和实践,培养出了很好的“内容感”,如果能再加上互联网的磨砺,经年累月的内容积累和对新时代用户需求的关照,可以让他们更懂的IP打造的定位、策划、产品化和传播方式 —— 掌握了这套逻辑的人,便手握各种内容变现大门的钥匙。
1 l( S$ w6 O5 J1 u; A5 N' |! ?5 W2 A4 E1 |
5 a: L+ l8 h J0 G
6 M+ |9 w9 i6 p/ |) [
6. 形成品牌,不代表形成了IP 6 R2 w8 h& @+ F. a
如果现在要让我总结曾经做IP商业化的最关键心得,那就是:IP和品牌不是一回事,单单构成具有市场认知的品牌,不代表就具有IP式的长期变现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知识分子在市场上有认知,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像李笑来和吴晓波那样的千万专栏。
+ i i/ s! q9 [- W4 w/ V1 i/ Z简单来说IP,首先体现的是“中心”位置,也可以视为价值观的源头。围绕其不断的价值传播带来的认同效应,认同效应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传播扩散,好的IP天然具有文化意义上的口碑能力。
' a/ ]& U, w" P2 R$ G: b( P观众看的往往是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才是有效心理唤起的源头。帝吧出征的人都三观超正,苹果的最早期使用者都是最热爱突破与自由、还有点事儿逼的人,喜欢罗永浩很多都有理想和情怀,跟着陈胜吴广去起义的人都是被逼上绝路的平民老百姓。 7 B2 x+ ?8 p' E9 y
这种认同不只是内容层面的产品认同,而是精神认同,由精神层面的认同来形成商业层面的认同。所以,真正IP商业逻辑的段位是非常高的,满足的不是现实层面的生理需求,而是精神满足。
: j3 O& W5 H8 v- K) a6 @ 6 p7 W+ v5 s* C" j
现在很多对于品牌的消费,更多是在表面的内容层面。比如很多知识类的课程,大家买了会觉得不错,但很难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难以形成传播效应。因此IP打造的精力往往不在表层的文化材料上,而是你打磨想要传递的核心。对于表面与深层的认知不同,造成的是完全两种不同的作业方式。
- p0 n3 R: B5 \+ @) n5 i- L9 T( DIP的核心打造的好,表面用什么样的文化材料倒是其次的,这就是为什么《奇葩说》看起来如此奇葩鲜艳,还是一档强口碑的IP,还能沉淀出知识类衍生品,就是因为通过专业化的媒体操作,传递出的是他们的价值观,而且是好看的价值观。 / m# M' A( r+ e7 r
我曾看到马丁写过一句话非常赞同: 5 O2 ] i4 e B" I! u, T
IP的形成,说得形象点,有点儿宗教的传教色彩,一旦这种认同形成规模效应,就能凝结成了价值矿藏,也就是所谓的IP。 # `5 b' I& T% z& l8 W6 T
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专业的媒体运营去不断打造。IP不断的价值输出,是系统性工程,具体到系统中的每道工序(比如公众号写作、知识产品开发等),又是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艺术创作。因此需要的不仅是好内容,更需要媒体运营能力协调和统一,让一切看起来有序、有趣甚至是很酷,这也是脱不花说的“重运营和强交付”。
* d9 n7 P' V* ?$ | ~- w比如,《好好说话》那么吸引人,绝对不仅仅是因为马东和奇葩说的影响力。跟胡渐彪聊完,认真研究了老僵尸们的付费音频,从这帮华语圈最会说话的人身上,我不仅看到了关于“说话”这件小事最全面深入的思考,最认真的内容产品化生产,最娱乐化的知识明星矩阵传播,还有一种从说话切入,来融入并改变这个世界的野心。 " t4 G4 }! v: z* E5 d
2017年前,我第一次见到偶像马东,是因为《好好说话》出版邀请李笑来写一篇序。我看着他俩坐在一起聊到知识和娱乐的边界,自己有些恍惚,想起的是2009年,我正在李笑来的个人网站看他教如何有效背托福单词,马东则刚在央视3套拿了金话筒主持人奖。
3 r& L2 L% M: S+ H: p也是他们,让我觉得身处传媒的这场浪潮中,时间变得特别有意义。
' b6 D" e% |; D5 V$ h1 d% S4 j9 K% R ^8 T; ?3 N9 K
******1 K5 G5 [5 W* L+ v9 B+ w w' _6 [
本文由作者唐颖娴投稿,不代表新榜立场和观点。欢迎踊跃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邮箱:mailto:zhangheng@newrank.cn。$ O4 G5 f% o) ]( [0 q# ]) d
! g" d6 t8 f% ~3 ~" C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4370-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