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k0 d0 R9 k: n& R/ s# e% @/ j
6 K* W& X1 b E! A: M8 o
书籍作者|方军,资深互联网人,跨界于技术、管理与内容。曾任职创业邦执行总裁,现代传播集团CTO。有超过15年的互联网与知识产业从业经验。授权首发。
) F6 E- H8 A* k' w' ]/ l1 B7 b读书笔记达人:笔记侠大雄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深度好文:6065字 | 8分钟阅读
1 C$ @. {3 y E1 i笔记之前,请先思考:
; Z1 @- @2 K g/ l. w/ Y( F$ e
如何找到正确的问题? 创意的工具和技术有哪些? 如何让创意落地? 如何系统地思考? 如何打造创意型的领导? 5 b6 j7 s* ^: \9 d9 |% A; n
3 C, w$ ^ `" K' P接上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NTAzNzU0Ng==&mid=2654579492&idx=1&sn=f7346240a67931605a97586b509edae7&chksm=8c536821bb24e137a5e3bfd9b761c31aeeb281561b5f17d5a053e322c5704572fdfa1d77635c&scene=21#wechat_redirect
0 x8 i6 f/ a( t( t1 ^5 r' k, \全网首发·读书笔记·组织管理 一、创意管理方法论:创意的工具
4 H% U- Z3 ^" \& V; n 找到正确的问题
6 H' s3 V- \5 R3 Q* q& D1 o, x6 f. J6 j% d* L( r P
“关注点是创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比大部分具有创造性的人想象得还要重要。” ——德.波诺
" h1 b5 n4 H- N/ f5 [# }一、问正确的问题
6 i* m* H$ M, b" p& |; W在展开创意思考之前,我们要把问题简单、清晰、明了地描述出来,问对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的问题。花力量寻找正确的问题,比在错误的问题上耗费时间有价值得多。 8 G) H: c7 O+ w" C f& c; X
![]()
( q" U7 s! H: n* v
% g: I0 i4 X- b5 {) n9 O9 P8 a h1、德鲁克是问正确问题的大师,当企业求助于德鲁克咨询时,德鲁克总会推开咨询者的一大堆问题。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 9 _, _* {2 y! v6 c4 ]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根本创新: 3 {; h2 P2 ^$ B9 X& v
耐克的业务不是鞋和衣服,而是运动精神,因而它创意的核心是强化运动精神;
& X, I' E* @2 Y7-11的业务不是商品零售,而是“便利”,有些店的速食销售收入甚至占到50%的销售额;
2 `! f0 x5 ~! F: f8 S( H+ d a' }2 m星巴克的业务并不是咖啡,而是体验,是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 空间。
2 V& C3 g0 h% Q0 E2、重述问题,即是在解决问题。 ; Z4 y1 i s7 T% p
人类在经历很长时间的努力才飞上天,只有当问题从“如何像鸟儿一样扇动翅膀保持不掉下去”,被重述成“如何把前进速度转换为升力”之后,机翼不动,能长距离飞行的动力飞机才成为可能。 . G& k, X$ ~: Q
在投入创意努力之前,我们不妨先以多种方式复述问题,直到问到重点。 3 X! Z, h4 t# |
二、联结:创意连连看
& ~0 R$ S6 {$ f( k有人说创意就是将看似无关的事物进行联结。
& g. u+ E$ G% }0 J Q l# G现实中有很多创意是联结的产物:手表是时钟和表带的组合;随身听是音响和可移动硬盘的组合。 ; f1 L2 T% ?! G$ a: B
联结和之前提到的创意工具“类比”都是把两个事物联系起来,但又有不同。类比的目的是通过类比物的详细对比分析,以新的眼光看所要解决的问题。联结则是把两个事物组合起来以产生创意的化学效应。 ( D4 f2 S7 B2 h" g' n
三、让熟悉的事物陌生化
* I) C) V! ~, w0 G; d8 E8 u3 e* p ! X6 z" y4 a0 f: D
: B, p8 C/ S1 Q; X+ r4 w7 }
我们的日常行为趋势是从陌生到熟悉,创意则是把它颠倒过来,有意识地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以“新眼”看世界。抛开一切先入之见,以开放心态去观察。
) _: n" ?3 J5 i1 J1 C陌生化也是从陌生的路径思考,比如工厂对水的污染是当下中国严重的问题,德•波诺曾在《严肃的创造力》中提出这样的创意:把工厂建在自己的下游。工厂当然不可能建在自己的下游,但如果要求所有工厂必须把取水口设在排污口之后,工厂就有足够地激励不污染自己的水质,而监管者要做的只剩下确保工厂的取水口是这样建的。
$ ]& {4 o+ d/ _企业里经常有类似的问题,因有些部门不配合而造成业务流程障碍,那么也可以让它处于自己的下游。 " z. b$ m5 I3 O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也有类似的说法,“已知的未知化”,设计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各种东西的唤醒,比如这个灯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杯子为什么是这个形状?这就像是一个醒来的过程。
; R) u+ k% V% N9 S3 t四、突破限制
2 I @0 T7 V$ O4 J) h" Q/ a ' n" X- z4 p* c2 K) E. D( d* I$ \
' [1 K9 W, U$ ]1 O5 L; R# t
新手的幸运很多时候就是源于他意识不到限制,不知道“不可能”。最常见的“不可能”有三类:
" b5 ~5 b( {# M4 Z! t: b/ w“根据分析,这行不通”:以分析为基础; “以前试过,这行不通”:以经验为基础; “以直觉看,这行不通”:以个人判断为基础。 , W2 S" w4 G7 X
第三种很常见,我们的应对方法可以是,没有理由地认为就是有可能行得通,除非能证明不可能。 1 f; P( p7 @9 \$ \! g) ^
五、带着问题,获取新信息刺激
& S+ u0 u. @& v: J每个人都有自己获取信息的方式,只要能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刺激即可。比如若要了解城市消费者,我们可以坐在繁华的街边,可能一天就可以观察上万人,获得洞察;也可以到商场里,快速观察成百个店铺,观察店面、货品和服务。 2 F- I J+ n8 P/ w# F
唯一要提示的就是必须带着问题进行,带着问题,获得新信息刺激,是从较泛的视角观察问题。
& v ^) ^' f$ ] m: `: r杂志是创意工作者的宝库,因为出版时间相对较长,杂志的信息是精心编辑过的,不会像报纸那样过快。
$ Z8 \" z9 e: s: k+ G6 K六、把珍珠串成线
0 x a( M- C8 y$ j3 Y在创意解决问题时,我们一方面可以向外寻,带着问题即时获取新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向内寻,从个人积累的信息宝库中提取信息与资源,以激发出好的创意。
3 f6 T; K9 I' o" }收集与记录是发现珍珠的过程。 / B6 j5 ~2 R# @1 X
![]()
: W+ N+ R4 U, f% ]3 l" c/ c% H 5 {- M. E1 E* `; N$ J
很多创意人都有自己的信息和想法的收集方式:随时记录想法的笔记本,以日志的方式连续记录,或以绘画的方式记录;随时带着相机拍下有趣的东西;阅读的摘录与笔记;网络上的社会化书签,收藏等。
1 G* h, R3 |4 x) Y0 r梳理与反思是初步把珍珠挑拣分类,尝试串起来的各种组合的过程,就是把各类想法预先组合,梳理成将来可以用的几粒珍珠组合。 8 a% z0 N: j2 Z! @! j& {4 a
七、为创意做信息斋戒
2 }, g8 g( A" j* C8 C9 s创意工作者处理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信息斋戒”,在收集到适当的信息之后,屏蔽外界信息,聚焦于要解决的问题,真正形成―项创意成果。它包括三项核心元素,缺一不可:屏蔽信息、聚焦问题、形成成果。 3 e, D* {2 |! d4 Q
办公桌上联网的计算机,有的时候却是创意工作的大敌,它会让人不停地获取信息,停止深入思考。
) D2 H% P0 k; @9 h) e# V落实创意# p# n1 c6 s. J- f( n; Q5 q/ O# v
t' h! X3 q$ i) k
创意的一面是头脑,另—面是行动。围绕创意最多、贻害最大的误解是,构想出来,认为创意就结束了。 ; `: ~$ f7 J- C& r* ^+ R/ L
实际上,创意只是创意的一小步,将构想变成现实,获得创意成果或作品,变成产品,才可以算是创意的结束。中间的构想计划、路线图、决策都不是最终的创意成果。 0 S# w; c* H3 j! F+ H
一、回顾
! y, X' X7 v8 ^0 v6 d6 q7 ^6 }/ g/ X回顾主要是把过去和现在的碎片连起来。
' z _# E; c0 V我们通常会遇到很多要回顾的机会:项目阶段性的总结回顾,周、月、季、年的定期回顾,事情陷入困顿时的反思,短暂远离时的思考,甚至与人交谈时不自觉的描述与回顾。 , e/ m3 ~& p( R5 \0 f3 }6 ]
回顾,最好以文字的方式进行。把回顾落实到文字会自然地加大反思的深度,也更容易把逻辑呈现出来。
& Y$ |( l9 P* s7 s; ^" B9 r二、系统思考,见树木又见森林 ' H4 Q4 G2 Y( z$ A& W
系统思考是创意的工具,因为从整体的角度更能彻底解决问题,更能找到结构性冲突,更能找到“高杠杆解”。
( I' t5 a4 Y2 C* m. j * j8 x3 H, c3 h9 J* z, w
8 d( @* Y# L) G6 D% t1 E& Y% M! r5 g2 p
系统思考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见复杂事件背后运作的简单结构。系统思考的核心概念是“回馈”或回馈形成的环路。
t Z. U! s2 J2 T, R4 c+ E4 R: P& K系统思考语言有三个基本元件:不断增强的回馈、反复调节的回馈、时间滞延(time delay)。不断增强的回馈是自我强化的:比如银行前的挤兑长队会吸引更多的人,从而导致更大的恐慌。反复调节的回馈则是逐渐平衡,如果我们不持续推不倒翁,它就会慢慢停止摆动。时间滞延是说行动的结果有时间延迟,会渐进地呈现出来,比如驾驶汽车踩油门,加速是需要时间的。 7 ^% R5 O# i0 i9 I8 v/ j& z
三、理解结构,透视背后的结构
) R& C7 c ~, Q* ?/ ]: `结构发挥作用的方式,除了多是在背后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它发挥作用,对自身进行调整产生的效果都是滞后的。
; B/ ^! _6 m# T) ~8 x离开表面的繁复,看背后简单的结构,我们因而看到规律,从根本上解决障碍点。 我们发现结构本身的问题,转而对结构进行调整,系统性地解决问题。 3 A; i) R) j6 u3 \( X3 E3 N
因对结构的理解而站在时间的上游解决问题,成功地利用时滞效应,而不是被时滞效应左右。
. t" P4 Z! P) H2 w四、用原型连接设想与现实 . T! j7 t5 V; c( o6 x6 v8 o/ x
制作原型,是同时适用于设想和落实的创意工具。创意过程从界定任务开始,之后或极度简化以发现背后的结构,或发散联想以借鉴与联结产生特别的设想,或深入核心部分对之进行彻底改造,这些都是创意设想的过程。
$ _! \2 b% ^) y* u7 w/ _制作原型就是把头脑中的设想往前推进一步,变成写在或画在纸上的模型,变成用泡沫塑料制作的模型,变成可以模拟运行的程序片断。 ) g* \, {. `' d- f" V
五、跟进,创意落实必须亲力亲为 $ H+ k1 o# f* X. Q- _5 d0 n
![]()
v8 d: E% g! ?0 q% N
1 {2 T8 z3 C2 p* W" v2 R亲力亲为这个工具,有时又可以叫“跟进”。亲力亲为是跳下场,而跟进是从全局把控,是换个视角的说法。
( u, ~, E& P: G; N8 ^何时结束亲力亲为与跟进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简单地说如果是开发一个新产品,有了相对成形的成果,就可以考虑撤出;如果是建立新的运作系统,可以系统自运转为判断标准;如果是建立新的工作流程,可以在新流程第一次成功运转结束之后。 4 p3 S' |* }! z2 i4 A7 }, w) D
六、不离一线,保持手感
+ T" O2 Z4 O5 l- N0 C* B1 E# l这种不离一线可细分为三种情形。 ) M) C" J1 y3 H7 u
第一,一直在一线,做软件开发的始终参与编码,做传媒的始终在采访等。这种一线并不是说百分百的时间,而是始终保持投入一定的时间比例;
8 ]( S0 X1 Y/ b& M1 t第二,是连续地深入各个环节,去了解、去理解,亲手实践; ) n7 M% Y& }! {% a: t8 ]
第三,一线也可解读为前沿,始终和前沿相连。对于处在快速变化领域的人尤其重要。 创意的思维方式:思考的技术
! W* M2 p$ G5 }5 o
8 J9 [$ E8 g" K5 Z+ Y4 A面对外部:向外感受创意的压力 . l- u2 I! o3 w3 }' r
创意,是为了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更是为了吸收外部的成果。因此在讨论思考的技术时,我们首先要面对外部:怎么看待优秀作品?怎么看待重复?怎么改进?怎么面对困境?怎么突围?
) A) K6 b# }1 e y* Y( j6 |一、品质感的落差
, l, u0 Z# a7 T( B1 ?这是困扰创意工作者的大问题,因为在追求品质的过程中,自己的创意、作品与世界上好的创意、作品相比总能感到落差。 $ F0 H5 I) o% Q
二、面对“日复一日的重复” : U9 ^, I, l+ v. r
![]()
/ I- S2 I9 i2 V L
7 F5 q/ V" ^9 P1 M/ o重复其实并不是坏事,那些不断重复的事多半是我们做得最好的。重复隐藏着三大价值:
8 }8 {" M3 [5 a) H* k第一,每次重复都是改进的机会点; 第二,通过重复寻找价值; - K, V' s6 g) C; o9 U7 V
重复事项,可获得两个价值:一是从长期视角观察怎样找到重复事项中的共同价值,也就是把珍珠串成线;二是进—步深入重复事项内部,将重复事项拆分成更小的模块,或全局反思重复事项的内部流程,从而全面革新。
- n* o5 k5 r) Q* E0 w5 X5 V第三,通过创新改善模式化水平。 C) s6 w; D5 m9 {4 e( F) [5 y
阶段性地停下来以整体视角看所重复的事项,可以把最佳做法变成标准操作模式。
& i" v/ _" ]0 Y面对内心:从内心发现创意之旅
( O- I$ L8 S& c( W5 S! c
9 H/ T; w. ^3 B* s面对内心是为了从内心发现创意之源,运用智慧看到未知的已知。 4 Z8 u3 U5 y7 T) J
一、觉醒:发现外部与内心的联结 5 e. d1 Q* `. j3 i, N
进入新环境时,我们感觉特别敏锐,能反复思索自身每一个动作的目的与对错。当我们进入舒适状态时,一切都仿佛变成背景,行动也像自动似的。 ) G5 V, Q9 h" I1 R+ K
无意识的行动只能得到不可知的结果,放弃对行动的主导权也就放弃了发挥创意的机会。 2 }5 ~- I- [! C, I/ G
解决之道就是“觉醒”,我们可以具体到创意工作者的每日生活来讨论觉醒。
; a! q" R( H, y$ Q' Z" r% j # S9 G% Y* n/ z9 q7 ]
4 X# y6 Q. L' x- h6 i第一层面是事实层面:觉醒是了解自己所做的事,讲清为什么做和怎么做; " V; X; R" h- y9 b- ]+ W
第二层面是优先级的认知:知道整体而言的关键事项是什么,知道每天的重要事项是什么;
) C% r' v/ S* d- L/ }" ?第三层面是清醒认知与反思层面: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出现在这样的选择,知道现在这样的选择和行动会带来什么结果,以及通过事后的总结、复盘与反思来加深认知; + F8 n2 _- ]- u) {: Q3 M% I0 H
第四层面是对微妙之处的感知:觉醒是打开对细微之处的感知,摒弃一切理所当然。
' @/ s0 g- a, ?8 J/ f% Y# Z二、看清理论对我们的影响 / G2 ?% D y! o, _
关于理论,首要的是不要被他人的理论“愚弄”。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是被理论愚弄,而是被自己愚弄,因为我们经常把自己未理解的东西投入应用。
$ a" a9 n# B3 D. W7 X5 D我们都是“理论的消费者”,因而应仔细审视与思考他人的理论、自己的理论与应用中的理论,深入理解自己选择背后的“为什么”。
|' r* j5 C j评估他人的理论,重要的是原理是否对。评估自己的理论,要看是不是真正经过有效思考而不是想当然,分析过程对不对,能否经得住他人严苛的挑战。评估应用中的理论,应关注的是它和外在环境是否匹配、是否有弹性。 7 y2 w) a: ^ O! A/ t9 g
三、有意识地持久反思与学习 . _ J9 k1 f1 P% P' M {
" V$ b7 y3 s% D# W0 R, B
$ p) |' n" {4 L A上课学习是所有人都会的、常采用的,但只适合从新手到入门。在实践中学习是见效最快的,但它需要机缘,我们并不能总有机会在实际项目中学习此项目所需的技能。
3 ^$ B7 `$ b' l因而有一种能力提升路径非常重要,就是有意识地持久反思与学习。它的特点是在工作中通过反思学习,掌握新的技能并形成自己的体系,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0 v. m7 W* o6 P有意识地持久反思与学习有如下5个有效的方式:
1 G9 `" v! k4 `. e& n方式之一:以文字方式记录指南与对比 " h$ u/ X& R# {! R5 O
一是把操作过程记录下来变成指南。检测它的方式是能否让其他人按指南重复操作,这种记录会让我们精细地复盘。二是以文本方式对广泛的实际案例进行横向比较,在细节的对比中加深认知。 # L1 \* w3 k8 r
方式之二:形成自己的能力体系
0 B) C' I6 P4 `$ S: H指南和对比是散点,形成体系则是把这些散点串成线。 ' c" e3 p6 k7 u" w: J+ d1 E# A
方式之三:创造自己的平台
0 T T4 |5 Y2 r7 h4 U平台是能力提升的重要维度,且是常被忽视的维度。能力体系是内在的,平台是外在的。形象地说,拥有能力而不能自设平台的,是“才子”,而拥有能力又能自设平台的,是“实力派”。
5 l! b- Q+ }# \8 B0 k6 Q/ F方式之四:从新手心态中获益
) A7 X3 G$ B( {8 B( M- k0 j' a到一定阶段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处于能力的高原期,不能提升甚至倒退,心理上也处于疲惫状态。这时,我们需要“新手心态”。
# E, k$ q; g o9 s0 M4 l# j: c. Q简单的方式是学习一门新的技艺,在学习新技艺的过程中真的变成新手,利用新手的优势和新鲜感进行对比和思考。复杂的方式是强迫自己变成自己熟知领域的新手,忘掉已经掌握的一切!
. p! I) p, M" ]- P. z8 C; L0 D方式之五,通过违背常规与尝试无知去突破
: _! X+ s7 L+ n4 q. Z5 V7 V尝试以外人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尝试把关注点落到寻找“未知的未知”领域。
+ }7 @& Q6 p" H面对他人:创意领导的涵义 # s1 ~: m8 ~2 V8 ?
一、创意的领导应该是怎么样的? % F4 W2 V& J0 ]8 T, U! `$ X
工作中的人有这样几种原型:
: _6 _4 y' ^& |8 r: Q生产线上的工人; 办公室里的经理; 凭借知识技能发挥作用的知识工作者; 和现在以创意能量创造价值的创意工作者。 1 l9 A9 |) F) ^) ]! z' R- D
这几种原型是逐步递进的过程,创意工作者正成为主流。 7 i" }3 Y% _3 T9 H' F1 f
领导力大师约翰·科特对比管理与领导界定了领导的职能,指出“领导的职能是进行变革”。 4 I' l' u$ y% e
二、创意的领导:构建创意的氛围
+ `0 F1 D6 Z/ x) \0 z
/ e& U) e/ x2 w& X- L7 |构建创意的氛围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它有时被视为创造谷歌一样游乐园般的办公环境,有时被认为应创造类似大学校园那样自由放任的科研氛围,但这两者都是美丽的误解。
& F4 e: |3 v7 X) E! V说它们是误解,是它们以“果”为“因”,这些外部环境可能是创意的成果而非原因。我们假设能以这样的氛围得到创意成果,却无法证明它们是创意成果的充分条件。
, S( Q8 l% `1 O1 A- v实际上,一个接一个的成功才是真正活跃有效的创意因子,而毫无成果或连续失败会让那些创意氛围元素都失去光彩。 % \) ]' ~" T+ B0 O0 A; A& y
每个人最有创意的时期,多半不是因为环境如何,而是当时所做之事本身具有吸引力。因此,从创意领导的角度看,构建创意的氛围最重要的是: ! F; g! N0 r$ N3 U. e% @
对事的设想,结果是不是极具吸引力? 对事的监督,是不是以高标准来监督过程的运转? 6 Z$ z0 g' _6 E. D7 k) d4 @
三、创意领导问题:专业的不满
& X5 q) z7 k" b6 l+ `' ^“不满”是创意的重要驱动力。每当我们对自己说,“就这样吧”,创意的神奇立刻就消失了。创意工作者的不安,就是来自永恒的不满,往往片刻欣赏成果之美后,就被不满刺激,再次挣扎。 " _0 P( U! W6 T% O4 V1 H, Q
专业的不满,这一横向的不满和团队领导纵向的不满形成互补。各类团队的常见情形是由团队领导者提出要求或质疑,而专业领域负责人来应对与处理不满。我们要特别注意专业领域负责人被团队压制的问题,这不利于创意。 2 B8 M# A$ v- S7 w' l9 R1 u
面对失败:创意就是应对失败的过程 1 S( r) ~0 J( e6 E! S c4 O( a9 w
应对失败,大体上有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整个组织怎么看待失败;二是怎样寻找失败原因及是否将其转化为知识;三是关于未来,下一步怎么行动。
7 ?# @$ Q/ v& D$ r- F- k一、穿越英特尔凯旋门
) t- D0 Q! m6 V* c9 U. ^ 6 ^$ ^' |4 |0 Q" _4 Y& z" i: G
: Q( `$ x. u3 m) X
1985年,英特尔陷于困境,用安迪•格鲁夫的话说就是“在死亡的幽谷中徘徊”。一天,格鲁夫与当时的董事长、CEO戈登•摩尔在办公室里讨论他们面对的困境,他问摩尔:“如果我们下台,另选―位新CEO,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摩尔回答说:“他会放弃存储器生意。”格鲁夫说:“你我为什么不走出这扇门,然后回来自己动手?” ) q: O3 a1 t9 X5 k3 M% G. t7 L
抛开所有的负累,像新手一样做出选择。 # I: N# M3 H- t. B; S9 `+ o" P
二、解散持续失败的团队
4 i) [6 y; H) w3 l3 G在人员管理中,有些设计不合理的岗位,不论谁做,都必定会失败。如果一个岗位连续让两个以上的人落败,则应考虑彻底废除。对于持续失败的团队,可以解散这个任务团队,但竭力保留人才。 & b6 @3 l& Q; W. b5 f
三、面对未来的撤退
- d7 e$ r( g$ e8 `面对小失败,“屡败屡战”是必要的过程;然而对可能出现的大失败,却不能同样对待。
* R g. J) Y+ @ e要保存力量。在创意的议题下讨论大失败,保留精神的力量尤其重要。精神和心理因素是创意工作者“闪亮的刀锋”。 % Z$ I$ z& } S
克劳塞维茨认为在一次输掉的战争中,精神方面的损失程度更大于物质方面。 , a/ r2 v; |& Y( a* b* Z; ~
四、大失败是自我调节机制 $ Q. ~! z- | A1 q+ ]
当组织中的能量已经积累到无人能应对时,大失败或崩溃就是最自然的应对。
) |, A2 } D' B q如果我们竭力不允许每一个失败调节机制生效,避免每一个失败,结果反而可能更危险,因为风险在酝酿、积蓄、放大,最后可能积累成难以承受的更大的失败。大失败难以避免,是天然的调节机制。
5 {5 \ g- R% S2 a2 O! ^. o4 }后续要做相关的两件事: 8 |! r) E; z& ^0 {3 F+ }- o; ]9 V
(1)对失败的根本原因深入分析、反思,根治导致失败的系统性问题; , K& |, E- A0 B) a4 ~2 \( y# p
(2)从失败中复原,而不是陷入“祸不单行”的连续灾祸状态。
a' o7 m7 t) I! B. s: q) ?PS:今天,李翔商业内参也在推荐方军先生的新书《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这本书也在笔记侠有赞商店有售。方军先生也说:“笔记侠是今年看到最有创意的知识团队和知识产品,非常赞。” 0 }$ i/ X* i \: m0 M6 K( o. {) N
方军老师也将和24位商界智囊一起在喜马拉雅FM《笔记侠:新商业进化论》等你,面向新商业,对症下药,系统结构化地学习 * \) e* r( ]* C. g
![]()
- j( t+ ?" I* l9 ~- G$ s" S4 [9 ` # Z' s0 U; H" {9 S
" T0 H$ f5 `- ~: l9 y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9586-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