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警示|记者卧底自杀QQ群对话触目惊心 家长呼吁关闭这些群

[复制链接] 0
回复
141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12-5 1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记者卧底自杀QQ群对话触目惊心 家长呼吁关闭这些群 " ^7 Y. A% _- p1 N# B; |9 a
2016-12-05: E: P# A8 u7 T
顾爱刚 人民网' ^" w0 z( p" |7 m! x/ k
+ t8 n1 v3 H5 f! \. E
微信号people_rmw
3 o: |2 I# E' t( A+ q0 g

" U( g' ^) m: E; ], O6 {" m
  20岁的湖南大学生小伟通过QQ群和网友相约去峨眉山跳崖,小伟父亲李朝晖假扮女网友卧底该QQ群,成功救下另一名轻生者,但第二天,李朝晖就收到警方消息:小伟已另约他人在长沙双双跳楼身亡。" C) Y' s6 [- f& b: R3 ^
/ N. |6 ?: x9 b+ R) b3 X# }

/ k% e" J4 U( ]# N$ v 这起悲剧,揭开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群体:相约自杀群。他们以自杀为主题建立QQ群、讨论死亡、相约共同赴死。有些还在讨论阶段,有些则如小伟和那个19岁青年一样,已经把潜在的隐忧变成了事实的悲剧。& P* R; a8 Q. _5 l5 b' i
2 K8 \7 B3 A4 c2 |

. [: D; \* a& f, Q, g9 M5 Q  连日来,记者卧底了多个“相约自杀群”,群内成员之间约定自杀的对话,令人触目惊心,甚至有网友还为轻生者出谋划策,提供自杀攻略。# ]2 }' f) r( L8 F0 m% O3 p
# V! D8 S; q8 y; A, s% M

% M+ ~' |% G) S, y( r  多位心理专家表示,现实中有抑郁或自杀倾向的人,通过这种QQ群聚集,不仅没有抱团取到暖,反而将负能量进一步扩大,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并及时关闭这些QQ群,切断负能量传递通道。% M$ T3 r! }  g2 H$ U

) H! c5 Z) i/ Q+ I& T1 x  s" o
) n2 n; [, D* P
7 T, h, u$ N! o4 M( l( E8 A; O
记者卧底
  j7 p" m# T8 x& X* V  z! m* I
8 v, N& I# I( }, y: Z) A
( E0 E" B/ l4 Z6 O' l6 g

: H  G) \; C) p/ n  t轻松加入自杀群 每天随时有人约死; p: d0 e  s7 a! G6 F$ D
6 N) {. g, z4 {: H1 Q6 Z
! k& P+ P" F4 B- C
  湖南人李朝晖卧底自杀QQ群救子的故事让人唏嘘。
) M6 g* f/ _. @* T; o  n2 N( P- p. l. G4 }% P) B8 _  p8 l7 E

, {/ v5 m7 L4 E  多日来,记者通过QQ添加群进行查找,搜索一些相约自杀的QQ群,结果令人震惊,自杀QQ群数量不少,而且相当活跃。
+ p- J8 d0 p4 _% r+ x* }' o, [' P; b; A  N/ A) x) Z' u! T2 v
% L- }2 c& T. U2 W( |

1 M) G1 k  w- U/ @; S- {
* n: d# w# s# J4 u6 D- W  最初,记者通过“自杀”“轻生”等字眼查找,但系统显示这类群已被屏蔽,未能找到相关结果。但只要换成一些比较隐晦的字眼,如“相约生死”“求死”“抑郁”“解脱”等进行查找,结果发现其中不少QQ群为相约自杀群。1 ?2 c6 Z% j% [6 h4 s  W2 G  L

; a8 p# p5 B" R# {3 \2 w+ A0 v2 G- z1 j
  其中,输入“相约生死”关键词可以搜到近100个QQ群,根据群介绍来看,至少有10多个为相约自杀群;输入“抑郁”关键词,可以搜到约200多个QQ群,大部分群介绍为抑郁症患者交流群,但加进部分QQ群发现其中不少网友在“约死”。
) k  K$ _( a- s) o' w; M9 g. b$ h, G+ M7 [; T2 P$ W: |: s/ P
. {, X1 g* h0 P" |/ `
  随后记者随机申请加入几个QQ群,全都很轻易地通过了验证。在记者加入的“相约生死解脱”“一心求死”“只为求死”“抑郁社恐交友聊天互助”“抑郁社恐焦虑强迫失眠”等QQ群内,记者注意到,人少的QQ群有一两百人,人多的QQ群多达近两千人。
; ~5 A2 ^+ z0 D1 |3 i0 R$ v
+ u+ T0 V/ u* o' z7 M( \
- |+ e' Q2 r% B4 |0 G! [& o/ z  其中,部分QQ群公告中直接写着“本群为真约自杀群,不要人多,大家还可以互相帮忙拉人进。”“要约死的,带上地址联系我。”还有一个QQ群公告中称,“最近另外一个群走了很多人,为了怕封群,本群为备用群。”
' h4 G" ]# E' Q4 p* U( v: r7 T: {" u* [7 c$ G) Y1 W& {

7 j/ M. r. l- ?( M" D  在这些QQ群中,有很多人用“生无可恋”“灰色世界”“来生不再”等感情色彩灰暗的词汇作为QQ昵称,更有不少群友昵称改为更为直接的“地名+约死”。8 i' N: V' H0 [1 w
7 Y. P: \3 u* L) i8 e2 _$ s. S
' N6 D' A, c0 L/ i1 X+ L
  记者刚加进群中,就有人私聊询问“约死?”“什么时候走?”“要走吗?一起做个伴!”还有人直接将记者又拉进了另外的自杀群。
1 G& p) u' M- l; p9 O7 [7 T1 T% w5 i9 g+ e/ H+ o5 n, _

6 P* K0 ]+ Q6 z: ^  除了数量之大,不少QQ群也都非常活跃,每天随时有人发言,网友聊天内容极为触目惊心,跳楼、吃安眠药、烧炭、割腕……这些字眼随时映入眼帘。其中,大家还时常探讨哪种自杀方式痛苦相对小一些,更有人直接上传一些自杀攻略。
4 F& m8 g8 W- h, n# [/ |' `: w
2 E% B' A" w, p) [; {4 D& O  z' t6 C* o
  从聊天内容来看,记者随机加入的这些QQ群里都弥漫着负能量。从注册资料来看,这些网友来自全国各地,以20多岁的年轻人居多。
6 x* n; N/ A$ ^1 }+ T3 N0 k; ^7 C* [$ e4 z2 q) r; s6 s8 j* Z

  r$ y( a# t  {1 w- f: P  在部分自杀QQ群里,当有人声称要轻生时,有些网友会进行劝解,但也有人会帮着出谋划策。在其中一个群里,刚有位网友询问该如何结束生命时,另一位网友立即建议说,“烧炭比较理想。”这位提建议的网友还特别提醒,“大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冬天。”
+ t& ~# R5 T4 d& l
3 c* S4 _" j3 `# k" Y" I- `
% o3 Q4 S- ~& q; d8 @  不过,这些自杀群里也鱼龙混杂,有不少人纯粹是看热闹的,也有些不怀好意的人趁机骗取准备轻生者的钱财,甚至有其他一些不良企图。
& j: W' I' R4 H) q
/ |2 w0 L& a$ q3 c7 {) F4 w6 S% B2 R6 G6 l/ i+ Z8 W
父亲愤怒$ Z* g9 w0 ]8 j1 t  N; d
8 ~) u/ i. E1 T, \: Z. A4 p
! u; F# c4 \2 E, R# p8 a9 r* b6 G
“没有这些QQ群,小伟肯定不会死”
* A! \+ L9 {% U- S8 h* w! M" ?, C1 q8 z3 c! a9 f
& y/ w$ N+ t  c6 X9 }4 X: b
  在一个名为“相约生死”的QQ群里,网友“生无可恋”给记者发来私聊信息,问“一起上路吗?”随后,记者以一个意欲轻生者的身份和他聊了起来。
! H1 W7 C* G! N& L  D) t
2 Y, Y2 j/ j; b% e" a! |  i
  [  M6 h% d' V  ?9 W3 i* e  网友“生无可恋”自称姓林,今年23岁,来自福建漳州。谈到轻生的原因,小林说,他身体不好,有胃炎和鼻炎,长期生病,几年前开始患上了抑郁症,便有了轻生的念头,之前他也曾吃过安眠药、割腕,但是都没成功,全部被人发现救了下来。
7 k/ n+ T7 X- E. Z# L
# a) X! K- M2 r, W4 x/ @: S
  d! u7 j$ q" [  小林说,他实在熬不住了,已经下定决心去死,但是现在一个人自杀已经没有勇气了,由于害怕再失败,所以想人多点组团上路才不会孤单。他向记者明确表示,只要约到两三个人,就会马上行动。8 i8 |9 @% p# R8 \& C+ ?+ q% Y
+ D& m' c4 u( x0 `# b) s

: B* r7 z- `  `  不过,在小林看来,QQ群里约死的有不少人都没有下定决心,只是说着玩的。但是,群里也有不少人的QQ头像再也不会亮起,“他们已经走了。”
8 u6 B# m: m) ]0 ?
9 K2 y) D* U, _$ }# U! D2 ]/ Y- Z# t: f. T  ?
  随后,记者对小林进行了劝说。感觉记者并没有下定决心轻生,小林未再与记者多聊,留下一句“不想浪费时间”后,直接把记者拉进了QQ黑名单。
* ]8 v/ q$ a8 G0 s( }' W" W/ {" _" L% h( f$ q+ D5 h  e$ m

# u. I, ?0 k* I" L( T$ n  小林并非个例。计划到峨眉山跳崖轻生、后被民警救下的福建青年阿水坦言,曾经他也试图多结交一些乐观阳光的朋友,但是都不能愉快地相处,自己内心的痛苦他们理解不了,只有在这些群里,大家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但一个人去自杀确实没有勇气,需要伴。”- q2 O+ g0 W8 k

% c% A$ a! Z2 v5 h& ~
, J4 p  K; u# m/ d  11月25日,李朝晖将儿子小伟的遗体在长沙火化,带回了老家冷水江,希望他早点入土为安。1 G& _3 ]# N; t; F
0 V# @: Q& y- u3 c7 D6 d* {/ {

8 f2 U9 i& @+ A  李朝晖说,虽然小伟有抑郁症,但是至少最近两个月,他们父子俩沟通很好。后来,小伟加入了几个“抑郁”主题的QQ群。李朝晖说,小伟曾向他摆谈过加群的事,还说自己在群里劝说过9个人“不要自杀”,但其中有2个人还是走了。听到群里有人相约自杀,李朝晖曾要求小伟退出这些群,但小伟没有同意。; C* c0 X, P" D5 s, d
9 i" D0 n; _6 j$ d7 e7 n3 g

: v5 p5 L9 t' q9 _  “没有这些QQ群,小伟肯定不会死。”李朝晖反复念叨,“如果只是一个人,他哪来那么大的自杀勇气啊?这些群,太可怕了!”
2 `! `2 S; @' J4 N5 @9 f1 E
# ?$ b( @: m9 V: v" R6 f8 _8 \. }: s9 d; ]$ E; T. m6 j) A$ f
  在小伟跳楼自杀的32楼楼顶,李朝晖看到,有很多杂乱无章的脚印。李朝晖据此推测,在两天两夜的时间里,想必他内心也在挣扎,如果没有同伴一起,他一个人肯定不敢跳。
% f! W+ j, Q! g4 H3 x! f( c* T. ~+ j3 P9 I: j. _) A4 K# l
8 _. W# M, `- n' J7 M
  料理小伟的后事之前,李朝晖已经退出了潜伏的所有自杀QQ群,“太让人揪心了,我希望借助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坚决关闭这些QQ群,不要发生更多悲剧。”8 L: j5 X- |) J3 Q

8 ~& n+ T: M$ ?) s$ T
6 c7 V, ?5 g5 }  V& V4 Z( R专家直击3 T) i7 P/ q" [/ }, q2 D
. S! H8 A5 q+ j+ N* a
0 U" M, s  K% B& n& J8 ^2 ]
网络相约自杀具有从众性- b4 ?' Z; e" F4 h0 C7 s# o7 E: g: o
7 c( H5 o! d0 ]. m

: m+ @7 e( i6 q8 ]) V4 l7 O: ^应关闭自杀QQ群 切断负能量传递通道
0 t6 I5 V  A- C
" U: v+ l. }8 B6 v2 }: V! Q+ a3 G( h' E; j- A
什么样的人会走进自杀QQ群?  S+ ?5 w+ t' {: B4 O

( a" v$ D4 e7 u8 s1 ~1 C% T# V3 O
1 T- G& A: {' }" j- t! R% n! u* L/ X! L——有着较强悲观情绪的人: b' @$ J; Y' O) s

1 n* w9 [2 d4 ~0 u1 p2 }1 \0 i4 x6 S9 }5 B' m9 Y, a
  什么样的人会走进这样的轻生QQ群呢?峨眉山心理学会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魏艳介绍说,加入这种QQ群的人一般都是有着较强悲观情绪的人。比如,生活中从小被养育者过度忽视或有过被虐待经历、成长中遭遇到创伤性事件或身体疾病等原因。
% W  B0 ~1 P& h- h: }. ?1 _, h4 }$ E$ Q

8 R4 k4 q' T8 h3 ^3 Y( P# X( T  据魏艳分析,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关注,全社会对这些心理问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于是他们选择去这样的QQ群,寻求被理解感和相似人群的情绪共鸣。- j2 F) \. Q% X
! a! u5 A: v) q+ J# ^1 d
1 y% o/ v% p% l  \2 g" `3 l5 w
  “在QQ群里相互之间肯定有情绪影响,但是QQ群之外,他们向谁诉说?”在魏艳看来,其实,网络相约轻生与传统轻生在起因上并无二致,产生轻生的心理基础或是有严重的抑郁情绪,或是有悲观绝望的心理活动。6 d/ z7 L' f' q) @0 I3 v

; n* M( P1 }, J; G, P! ?) T, t- V4 O, `! y  q4 `/ s* R
为什么选择群里相约自杀?7 j2 }% s9 K  l  z; J! X9 \
+ z2 x; i1 ?; Z# k1 Q* ^

% |1 s/ ]$ ?- l6 ~7 B% E1 x——在网络上,个人身份是隐蔽的
* O, Q) e# c3 x  _; \
% y0 x: T+ l% m( J* I
7 o2 r) Z- h; o; D) f' X) q  安徽某高校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伟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曾专门关注过网络相约自杀问题。李伟认为,这些人之所以选择QQ群相约,是因为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个人的身份是隐蔽的、想象的、多样和随意的,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对其失效了。青少年由于心智尚未成熟,极易沉迷良莠混杂的虚拟网络世界。0 @3 w+ x2 C. D/ a$ Z, `+ F# _0 |) T

  Q# z) H6 `1 j/ [6 |: N  Q, U0 A" ~
加入自杀QQ群有什么影响?
" Y$ x% ~' a2 h5 y8 F8 V0 _( n- a& e! L

0 {6 ]  n) P0 P+ U- x3 M: I: s——负能量扩大,带来“连锁效应”0 t2 h; @& v; b, W$ N

7 Z2 ^/ Y% A  c; \% L* r  ^! I  y" i( `8 z" b5 ^  N* C
  对此,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张侃介绍,有抑郁或自杀倾向的人,深陷负面情绪在现实中求助无门,自然想到虚拟的网络世界抱团取暖,但这种抱团往往取到的不是暖,而是在群里相互碰撞交流后,负能量被进一步扩大。2 ?. t) P4 t9 f: T
5 A" g+ D1 v  [5 O3 r
/ b( l# {7 d% d2 s! }
  张侃认为,自杀QQ群是网罗一些思想消极、精神颓废、心理扭曲或者受到挫折等消极群体,已经成为一种“坏情绪污染源”,不少人原本没有自杀的决心,但在群里受到某种感染、诱导甚至“鼓励”而导致发生悲剧。
* l2 a0 h7 v9 n8 Y' `8 n
# D! g  U# Q  K; y* p
/ u  r5 M* l  f: u5 y  “自杀是一个人在绝望状态下作出的举措,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黄匡忠教授称,从社会心理学方面分析,单独一个人自杀,不可避免要受到一些外界因素影响,可能很难下定决心或干脆放弃,但如果选择几个人一起相约自杀,就有相互促进的强化作用,自杀更容易实现,而且年轻人自杀多喜欢采用跳崖、跳楼等一些冒险方式。
9 E- i4 u3 \* f2 y3 u
6 |% N3 {% _1 c+ ]) W  B& B: h: o
$ ^4 [) y8 ?5 p) I& U) O7 C0 A  李伟认为,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一旦有人选择网络相约自杀成功,就会在极短时间内给其他在压力中挣扎的青少年消极的心理暗示,带来自杀的“连锁效应”,甚至自杀方式也相仿。: @8 M) `! D% J* q$ C$ s% A
& B; y$ ?( j/ E1 B5 r8 Q
' \1 ?: ?- P: m/ a, i
如何对抗网络相约自杀?
6 {- a% D( A; x1 S3 y# u4 \
5 n) w: }" A9 {: G. t" W5 p) }6 J8 R2 W7 ?$ d2 f0 m7 Y! S' h, ^  }
——应当关闭自杀QQ群
+ T$ [8 @+ g: k" c5 t. _5 X9 D% k& f: m& \( L
4 F4 F# S4 c* p" S: F4 x
  对于QQ群相约自杀的行为,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李献云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关闭那些鼓动和发起自杀行为的QQ群,切断有自杀念头的人之间传递负能量的通道。另外,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密切关注讨论自杀的QQ群,对有自杀高危倾向的网友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0 S( ?; W: e6 Y9 n' D

7 l! F$ c/ X3 w# \
+ B5 W( T9 U: N7 m/ w7 s, ~  李伟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网络监管力度。从技术层面上来讲,通过对网络相约自杀信息的过滤、屏蔽等手段来净化信息;还要把预防青少年网络相约自杀,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不良信息侵害作为立法工作的重要内容。
  q4 b9 b# o( E, o5 ^& m0 I
( |6 V  Q1 f) M" C; G& \% [8 t" D1 y
  在李伟看来,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特别是网络立法工作显得滞后。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网络监管等方面的立法经验,做好对青少年网络相约自杀的预防工作。此外,建立完善的自杀预警和干预系统是消解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的有效之策。
* F" ^7 [7 \. L4 ^6 }
. H9 ]1 x4 ^9 E0 B; m, ~" ^, g
! d) S4 S) a! x  P; a  如何对抗网络相约自杀的不利影响?黄匡忠认为,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这类QQ群的监控和管理,阻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开设网上咨询热线,提供心理救助,广泛宣传呼吁大家珍爱生命。网络相约自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仅需要网络上监管力度的加强,更需要全社会来给予关注和预防。' B6 X0 S" X4 _: E3 R

9 M4 Z) c: W: S8 l2 G4 V
, ~' W- w. B- Y2 O# b) \! @" p8 J1 ?0 Q+ S5 @- B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7622-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