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杰出华裔] 她是一代才女林徽因亲侄女,21岁设计美国最著名纪念碑,奥巴马亲自为她颁发国家勋章! ...

[复制链接] 0
回复
430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11-7 0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建筑是小说,
雕塑如诗歌。

林下有女
华盛顿宪法公园的尽头,大地开裂。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痕,在阳光与黑暗的交汇处,
讲述着无法被忘却的哀伤。


这就是美国越战老兵纪念碑。每天数以万计的人,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
悼念故人,反思战争。


纪念碑最高处,战争的起点与终点汇合,阵亡将士的名字层层堆叠,压得人无法喘息,甚至没有了悲伤的力气,
只剩无言的沉思。

这座撼动人心的纪念碑上,共刻有58245名阵亡将士的名字。但在1982年的落成典礼上,却对设计者林璎的名字只字未提。

如今林璎这个名字早已被各种的荣誉环抱。她是耶鲁大学最年轻的博士,也是耶鲁大学的新任校董。

美国《生活》杂志将其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

2005年林璎入选美国妇女名人堂,6名在世者包括2016年美国总统候选人希拉里。2009年奥巴马亲自为她颁发美国国家艺术勋章。


然而对于国人来说,林璎还有一个更为引人注目的身份,
她是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亲侄女。


但林璎却从未见过大名鼎鼎的姑姑,
1959年林璎出生时,林徽因早已离世4年有余。

血脉亲缘,总是不经意间导演轮回。林璎(中)被冠以建筑大师的头衔,她的哥哥(右一)则成为了一名诗人。

林徽因(左)与林璎(右)年轻时照片。

因为特殊的身世背景,
人们总是喜欢从林璎的身上,捕捉些许林徽因的影子,比如年少成名,比如果敢坚毅。

1982年,
年仅21岁的林璎,
凭借越战老兵纪念碑一战成名时,她还是一位大三的学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尽管Bob Dylan、Patti Smith、Michael Cimino等的艺术家不断发出震耳欲聋的反战声音,但是美国政治舆论仍无法正视越战的伤痛。因此林璎的设计方案一经提出,各种反对声便不绝于耳。

林璎的设计没有高耸入云的宏伟,令许多政客一时不能接受,加之华裔的特殊身份,这个纪念碑曾被称为“丢脸的破墙”。

面对各界批评,尚在象牙塔的林璎却毫不妥协。
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的气节,
像极了姑姑林徽因当年的样子。

林璎的父亲,林徽因的弟弟林桓曾说过:“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果敢独断,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正是林璎的坚持,才有了这座震慑灵魂的杰作。没有为战争歌功颂德,也没有对舆论卑躬屈膝,越战老兵纪念碑,是对逝去生命的纪念,也是用生命纪念着那永久的悲痛。

在林璎的设计词典中,“生命”永远被放在最醒目的一页。设计不应是政治的玩偶,设计的艺术是必须逃离政治,宇宙间生生不息的生命才是艺术的本源。

有人评价,
林璎的作品有着,
现代主义的生命平等精神:
各个种族间的平等,艺术与政治的平等,甚至生与死的平等。

或许真正的平等不曾存在,那就去矢志不渝地追求平等。因此她所设计的纪念建筑,脱离了高大上的庸俗,没有了伟光正的虚伪。

生者与亡者在纪念碑前平等交流,这是真正的人文精神,既是对生者的关怀,也是对亡者的安慰。

与此同时,
她的作品也充斥着,
后现代主义的开放包容:
东方与西方的相互包容,技术与美学的相互包容,自然与人性的相互包容。

或许姑姑林徽因的一句话,最适合用来形容她的作品:
“宽大能优容能了解,
能同情种种‘人性’”。


在越战老兵纪念碑之后,
林璎还为美国种族平等运动,
创造了“民权运动纪念碑”,


为纪念耶鲁大学,
开女权运动之先河,
设计了“妇女之桌”。


越战、种族、女权···林璎的纪念建筑设计,见证了20世纪末美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可是已过不惑之年的林璎,仍留着学生时期的发型,在镜头前时常露出几分羞怯,纯净淡然,一身书卷气。

梁启超曾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与林徽因,如今看来,这句话用来形容林璎,也恰如其分。

虽然全美各地许多地标建筑,都出自林璎之手,但她却更愿意以艺术家自称。最初在学校里读的是建筑系,她却常常跑到艺术学院蹭课。

林璎的艺术作品,以雕塑和装置艺术为主。对于自然的热爱和环保的责任感,是林璎的灵感源泉。

她的艺术作品,朴实无华却优雅动人,静默无言而掷地有声。

作品中流露出的,是对自然的温情,和对环保的热情。

“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看待这个自然世界的方式。” 因此她用建筑探讨生命与历史的命题;而用艺术探究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近15年的时间,林璎一直在为自然建造着一座纪念碑,这个名为“什么在消失 空屋”的装置艺术,也是她“最后的纪念碑”。

在一片黑暗之中,参观者将一块有机玻璃对向投影设备,即可看到那些正在消失和已经消失的物种。林璎以此来提醒世人正视与我们渐行渐远的自然。

“过去会告诉我们,
将来应该怎样生活。
我觉得这些是我和林徽因、
梁思成共同相信的。”



或许这就林家人与生俱来的信仰,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让她们以历史之珍贵呼唤明天;以生命之真诚寻找自由,以卓然自若之姿态,面对功成名就。


“我没有扑向成功,
而是继续做自己,
一直想做的事情。”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5185-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