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快人快语] 民国女人为什么这么美?

[复制链接] 0
回复
914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11-1 2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 v* i3 P6 \9 M
9 U9 X0 I3 T: G3 E8 a; \' ^2 J

! q- ]7 b* f$ R( c3 O( I
0 E0 R+ p' [& G( i7 U2 M
她们更多的是上海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教师、公司经理家庭出身的女性,她们不一定关心历史和政治,但是从容、彬彬有礼、秉持道德感、讲情义、个性独立、喜爱城市生活,懂得现代味道的穿着打扮。
+ ^1 p4 N0 R# \. F$ y4 \
文/朱其6 G! {. u( \* K* a; y. U: ?

3 ?# D& |9 s) L  Y
7 _2 `6 \' H- x) I2 E$ J# i8 j( c$ x恭王府参加一个70后女画家的展览,主题为时下仍在发酵的民国女人。对这个女画家而言,民国女人有谜一般的魅力。在画展的研讨会上,一群男性批评家也对民国女人兴趣甚浓。其中一位讲起上世纪80年代访问陈丹青的家,对陈妈妈的民国女人遗风赞不绝口,诸如毕业于圣约翰大学(估计有那种教会大学的做派),客人来了不停端菜,还要用上海话问“菜好吃伐”。1 E- L" `5 o" z- X$ X3 P  e

) |( u$ i2 [( v+ P0 ^
" O+ a9 t1 ^% `- U# {0 E  X/ k6 x* w- v陈丹青写过一篇关于他妈妈的文章,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对政党的接近凭个人兴趣,参与抗战也出于朴素的动机。抗战时期,陈妈妈报名参加了战区活动,后来有机会与新四军辖区的人一起开工作会议。她对共产党的印象就是会多,因为不是很喜欢开会,就去干别的事情了,最终与解放区的未来擦肩而过。+ h; |& ~  l  i2 k* {
" O# L1 i3 @8 N1 z

0 P$ I* r3 q% h/ P: ~9 p4 w8 Y) I* N; h5 C0 Q

- ~, B* [4 R: K8 n6 t0 h
6 b4 d3 z, w4 c$ b9 y7 a! K+ ]' e
) f: n' _$ I( |/ T" }' S: G' u我成长于上海的石库门,小时候住在外婆家,还能在外婆和邻里的老一辈女性身上感受到民国的魅力。外婆来自浦东川沙。外婆的父亲跟川沙同乡合伙开了一家桥梁打桩公司,是典型的乡邻合伙人企业,公司的高层人员,像老板、经理、财务等都住在浙江路桥下的一栋石库门,过了桥走十几分钟就是繁华的南京路。外婆喜欢每天下午烧一些点心,酒酿汤圆、芝麻糊、红枣莲心汤、小馄饨、百合银耳汤之类,她做完了自己不吃,最大的乐趣是让我挨家挨户送给一栋楼的邻居。之后人家碰到她,说“张家姆妈谢谢侬啊”,她心里就特别满足。6 d3 q# D8 c. ]6 G! Q$ z( S% v
+ \% n# d+ S: M9 D" B2 {( Y

7 |. e6 |; b  v7 |& }8 r虽然年纪大了,外婆还保持民国女人的时尚习惯:比如去南京路的百货店买日用品;在南京路著名的食品商店买各种零食(她到六七十岁还喜欢吃零食);拍照一定要去王开照相馆,做衣服一定要去培罗蒙西服店。“文革”后女性可以烫头发了,她六十多岁又去烫了头发。她每个月一定要去大光明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后来走不动了,就在家里看电视,一定要看民国出名的那些明星出演的电影、越剧、沪剧和滑稽戏。) c. D, }' h7 d6 C  k' {5 Z
: ^( N2 S3 j' m9 r

0 m# J+ l0 @2 J  Z+ z; H
1 [( S) t6 Z* g: k- I0 A' m+ }. A5 K" y( ?
3 S  {+ c" _6 S" x2 N( m

  @: w4 L; g- G- ?$ F) X$ z外婆住的那栋石库门里,邻里都是当年公司的高管,大家彼此像一家人。那时乡邻友人一起开公司,用上海话讲是一种“笃悠悠”的自然状态,有钱一起挣,平时一起打打麻将、看看电影,相互送送礼物,生活彼此照顾,不像现在的老板、高级白领活得这么累,更不会要死要活地打拼。很多学者说民国的上海得益于西方化,这不一定对,其实民国的商业和人情文化更多是江浙的南宋民风的遗传。现在温州、义乌的商业文化仍是南宋传统的遗风,比如借钱、发货凭熟人之间的信用和情义,甚至都不用签严格的合同。
4 F8 r$ u% v: K0 b
6 j2 a* N7 z7 _) Q
" B9 ?! Z1 ?2 `9 v* F我成长的上世纪70年代,石库门生活开始受大时代变迁的政治影响。民国的老人仍在自然地流露他们的从容、笃定、热爱城市生活的遗风,他们的子女大都去北大荒做知青,留在上海的要么参加红卫兵、要么为了出国去远洋轮船做海员。穿蓝制服的派出所民警找外婆谈话,要她交代香港亲戚的情况。后来石库门搬进来几家外来户,新来的邻居偷电、刻意占用公用空间,开始破坏石库门原有的亲如一家的气氛。石库门的上海知青因为经济所迫,为了从西双版纳或北大荒回上海一次,开始在火车上逃票。- B, z  T3 o2 Y, P1 j

+ i' `6 G7 J( g# z# R& `+ p
) ?# r, ~. \) G* y
5 |2 |4 U  P- [6 B! N/ z- p
2 H( r5 _$ k/ _" @8 _# v- K+ v1 \7 q& p  r! d
# [) C, R! j7 q& N: K

# Q& v* c* O. U9 [现在人们对民国女人的好感大都来自著名的《良友》杂志封面女性,但当时大多数女人的魅力要比这些封面女郎鲜活、有质感得多。她们更多的是上海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教师、公司经理家庭出身的女性,她们不一定关心历史和政治,但是从容、彬彬有礼、秉持道德感、讲情义、个性独立、喜爱城市生活,懂得现代味道的穿着打扮。
0 l! y% b6 z! p. O- N7 T' [# ]0 @  q( ?  E

! ^3 B% i2 X5 d- h" k( B有关民国女人(男人)的话题,在某种意义上,持续发酵成一种有关现代性的乌托邦话语。从上世纪70年代起,我这一代人经历了一个话语颠覆的进程。现在民国和新中国逐渐成为20世纪中国的两大乌托邦话语的源泉:革命代表了一个国家强大的乌托邦,而在有关现代中国人的个体魅力上,人们越来越迷恋民国那些鲜活的男人和女人。那些创建新中国的革命者,人们更多地将他们看作一个令人敬仰的英雄神话,而非城市生活中活生生的偶像。% U. Q7 a' t) }' ~$ E$ C5 J
5 k* K# o7 l; w- i- V: j

6 R+ m+ m# O' s5 t3 d; q# U5 S: z: g; l! ]5 w$ N2 m1 D
, x: y7 d; @% o+ N) c2 b5 z: E; r
9 ]4 N: X- ?+ v& x6 }) Q

% d5 }9 C' S4 i9 l: }新周刊
6 c0 ]1 ^' G9 l$ e/ `; L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4691-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