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慕然回首 于 2015-12-4 10:44 编辑 ' T/ Y& G \6 Z. @( Z% h: a$ o
* G6 w, {9 x) P2 ?/ ^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1203/14106119_1.shtml 清代瓷器新造型 D5 b! ?* K% D
清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康熙、雍正与乾隆三朝民富国强,三朝君主皆极为关注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烧制。在强大的财力和三朝君主的大力支持下,清三代特别是康熙朝在瓷器器型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在瓶、罐、尊、壶等造型方面皆有所创新,成功创烧出诸如棒槌瓶、莱菔尊、观音尊、转心瓶、茄式壶等新品种,极大地丰富了已有的瓷器器型。: H5 h8 f- u$ T1 k9 ?# L4 i' B
7 h9 a9 N% L$ i7 o$ R$ t& h, g, ~
清康熙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U0 Y: Y& w2 U棒槌瓶- f, u4 S8 y0 l* ~7 E
棒槌瓶的造型为康熙时新创,因形似旧时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清代棒槌瓶有硬棒槌瓶和软棒槌瓶之分。 b+ h/ T9 j' n
$ S0 F1 t% z" [* r9 i: O7 K硬棒槌瓶,又称圆棒槌瓶,主要指康熙年间的式样,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大小不一,高者约70厘米,矮者仅有十几厘米。器腹有高矮和粗细之分;粗腹者,器形庄重,高约40厘米;细腹者,器形秀丽。# }6 _. j. i! Z0 ~
0 |+ ]4 v3 c+ K w$ P
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康熙中期以后的棒槌瓶,器形趋于细长,为了与雍正时期的棒槌瓶相区别,取名硬棒槌瓶。常见的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五彩开光等品种。8 M0 A; j, L; R8 P( g" {
+ R9 M& b: K! M5 ]6 d' y5 M* I
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常见青花,五彩。清光绪及民国时期方棒槌瓶的仿品较为多见,然胎体较厚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
$ T% `# d: X2 v1 s M/ q; L1 L0 U+ h" X: s3 B$ ^( g$ [$ |2 v* U0 W
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 p- ^2 D8 O- {9 T) u
莱菔尊0 S3 Y* p7 O% [+ G
莱菔即萝卜,莱菔尊故又称“萝卜尊”。莱菔尊为清康熙朝独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细长颈下饰双弦纹、丰肩、长腹下敛、假圈足,足脊窄细若萝卜。莱菔尊造型有豇豆红釉、天蓝釉、苹果青釉等品种。康熙朝创新的莱菔尊中以豇豆红釉为最佳。9 z$ l" s2 e0 w/ r
6 o2 C9 @' X6 x% ~2 }清康熙青花松竹梅纹诗句观音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 a% j$ S7 n) B观音尊
2 t9 S2 Y ^# F+ L! D观音尊为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观音尊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7 S3 l/ C4 p/ j/ o
: [. ~0 d+ z9 e8 Y& L& A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武汉博物馆藏 5 Z V+ P; r( j4 [' r5 b
太白尊
?' p4 x/ ]/ n! e) }4 ~太白尊又称太白坛、鸡罩尊。清康熙官窑典型器物之一,因摹仿诗人、酒仙李太白的酒坛,故名。太白尊又因形似圈鸡用的罩,还有“鸡罩尊”之称。造型为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浅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齐。腹部多浅刻团螭图案。后世仿品器形规格与真品相比非大即小,纹饰过于生硬。
: k y" J# R1 G. D8 U: g" t- Z3 @0 p
苹果尊 & x( u- P5 W1 m4 {; r
苹果尊
2 a5 z) V4 b! m8 o+ @/ J% e* B1 N苹果尊为清代康熙朝独特器形之一,形似苹果而得名。器呈侈口、底内凹、无颈、圆腹,器口颈若果蒂下凹于圆腹之中。苹果尊有缩颈和无颈两种,无颈的以釉里红为多,缩颈的以苹果绿和天蓝釉为常见。苹果尊为清代景德镇窑烧造,官窑器为多,大、小器物均有,品种有青花、釉里红、天蓝釉、窑变釉等。
' W* w1 Y* T' k3 Q7 X( O
$ I. j: \5 i S" }. R1 U百鹿尊 0 Z9 z1 }* M# }
百鹿尊$ v" l3 u3 c7 T: }
百鹿尊,又名“鹿头尊”始见于清康熙,至乾隆朝盛行。百鹿尊器形与牛头尊相同,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肩两侧有对称的兽头耳,通体绘群鹿,故名。百鹿尊品种以彩为主,晚清有仿造。百鹿尊收口,腹上敛下垂,夔耳,倒置器身若鹿头或牛头,故称之为“鹿头尊”或“牛头尊”。当时粉彩器多以青绿山林为景,绘十鹿或百鹿奔跑、穿行于山林之中,故亦称“百鹿尊”。
7 {2 r* r+ |1 [/ t" a$ Z( G4 T' D* l2 F, a( o
百鹿尊是清乾隆早期为宫廷制作的最为华美的装饰瓷器之一。目前留存于世的百鹿尊,不仅国内的博物馆,如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和景德镇博物馆中有馆藏,部分西方和日本的藏家手中,亦可觅得其踪影。多年来,它们一直被当作稀世粉彩瓷器珍藏。如此数量的百鹿尊流传于世,说明这种瓷器深得乾隆皇帝喜爱。原因显而易见:主题纹饰具吉祥含义。“百鹿”与“百禄”同音,这种瓷尊可看作是宫廷特殊等级和身份的象征。 d9 d% @# Z) R6 b
s* H+ O1 l+ {% D8 x# S1 r
马蹄尊 ) T5 i; l6 g4 b
马蹄尊,尊的一种式样,清代康熙景德镇窑烧制。广口,圆唇敛,削肩广腹,平底,器形似马蹄状,故名。马蹄尊仅见釉里红小件器件。
/ z& X4 j' a) k& a; D; L3 B
% q. w* n& p2 O) h清康熙素三彩茄式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0 r" P: k- N4 H; ?- i
茄式壶& B8 @; V1 m& F. ?& y
茄式壶为清康熙朝景德镇窑创烧壶式之一,为清康熙官窑所独有。茄式壶造型奇特,器呈小口,颈部细长向一侧弯曲,腹呈长茄形,圆底施釉,放置不稳。从其造型看,有人认为其当为宫廷医疗用器,也有人认为其为陈设器物。
& ]4 |5 ~( N( @8 U% H k! M" c! q$ w9 r2 k& Z' [. j- T& b" Q0 ^
清康熙苹果青釉瓶北京故宫博物馆院藏 # u& X" s& Q. U. L& A% j
苹果青釉瓶3 V5 ]2 x# p3 ?0 @8 D9 Z
苹果青釉瓶造型为清康熙时期所独有,胎质细腻,釉面匀净,釉色青绿,恰似青苹果的色泽。秀丽的瓶体在含蓄的青釉映衬下,尤感素雅庄重。
2 P7 `: k" C7 W9 O4 F1 @' H& j" C6 F! V. Z5 r5 `2 v
清雍正青釉荸荠式三系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k, z2 v0 @* q6 [$ Z8 n& i- g# f
荸荠式瓶) J# s! A0 K9 ]$ q$ p! J" m
荸荠式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种瓷器瓶式,首创于康熙时期,因型如荸荠而得此名。其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状如荸荠,故此得名,又称直颈瓶。品种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郎窑红等。
- T; v# a' Y: s! O) F
( ?/ l( G+ L) R6 M" l3 U. b清雍正仿钧窑变釉弦纹荸荠扁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4 c$ i4 x4 Q% M
荸荠扁瓶
; ]6 U& c# j( ^2 m荸荠扁瓶为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如荸荠,圈足。清代康熙时首创,多为直颈。晚清同治、光绪时,官窑又流行这一造型,但均为粗短锥颈,荸荠形扁圆腹,圈足,造型千篇一路,鲜有变化。
: _$ E/ f9 J" n j: d9 I0 k4 l1 r1 ?
凤尾瓶
' I$ E5 `2 k$ }% N* E3 n8 V& s凤尾瓶
6 K+ u/ O, _. O- Q7 f凤尾瓶是瓶的一种式样。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O0 r+ D* _' |' D; w$ u' n/ h
( n; F" k! _* V n. X- L油锤瓶
# B7 S0 `8 {9 K5 G5 \0 l+ r! _油锤瓶1 D+ r# J5 e2 z# C5 L8 E2 w; S
油锤瓶是瓶的一种式样,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器型大多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油锤瓶器形与锥把瓶或胆式瓶相近,其不同之处为颈部比二者更细长,且上下粗细基本一致,腹部呈圆形。油锤瓶仅流行于清代康熙朝。9 y( S1 m1 {7 C3 v# E1 U' r+ N
- X5 n8 j+ X: G* n
柳叶瓶 & d" g% i7 Q5 Y, x
柳叶瓶
7 }! ]0 _2 [5 u柳叶瓶是瓶的一种式样,为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又有“美人肩”之称。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 q. o F8 N6 C; i$ N
) [# l5 l& I) V8 p. Z6 g+ e日月罐
9 P+ M1 @' h p; t0 N C日月罐 日月罐为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是一种流行于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的瓷罐器皿,至道光年间仍有烧造。直口,短颈,溜肩,腹微鼓,浅圈足,底内凹。因其凸形盖和腹两侧所饰半圆形凸雕,形似日月而得名。日月罐腹模印二个对称分布的月牙形装饰,故又称“月牙罐”。日月罐品种以祭红釉、冬青釉多见,以康熙的积红,雍正的粉青,和乾隆的冬青釉产品为上,底书年款。
6 W# e8 _, y- _+ R( S* [0 X/ i+ s9 [* [9 R
清雍正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头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v2 f4 n r: N7 m/ ]如意耳蒜头瓶
! f. n2 B0 T* x# X( L如意耳蒜头瓶属清雍正时期新创的造型,瓶口呈蒜头形,短颈,硕圆腹,口、肩之间对称置如意耳。9 E9 L L& L( E6 t0 A
( p, y K4 o' c( Z9 u! \/ U3 c4 {, y
实际上蒜头瓶是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 Q, _" n h7 E9 x: C
! ^8 B* F* l0 z2 b( a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S8 ~+ ^+ u6 R" p
$ B& h8 p" o# h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设出戟;明万历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轻盈秀美。
! Z8 O: y8 b9 _" g0 |5 ~8 L( M
+ Z7 G- U. a' b, p! X甘露瓶
) h) u7 I) W+ s; J2 Y% e X藏草瓶. |& }1 i8 h& ], c
藏草瓶又称甘露瓶,是流行于西藏地区的瓶式之一。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藏草瓶是极具藏族特色的器物。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制品。元明两朝有掐丝珐琅藏草瓶,明朝永乐年间曾试烧制青花藏草瓶,及至清朝雍正时期景德镇窑在造型上对藏草瓶进行了创新,清代仅雍正、乾隆官窑烧制过红彩和斗彩品种的藏草瓶,乾隆以后不见藏草瓶的身影。
) |4 n7 A, h( v) i' |; v- t7 O# d; y! p+ e% P. L
据《乾隆纪事档》记载,乾隆十一年“二月奉旨烧造红花甘露瓶,俱不要款”;同年“五月初一日,唐英将按旨照样烧造得:红花白地甘露瓶四件……奉旨俱留下,其甘露瓶著唐英再烧造几件”的记载相符;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大臣海望来说:太监张玉传旨:着传谕唐英将甘露瓶陆续再做些来”。8 g; d1 m2 J8 a2 I
3 ^$ q& E4 I8 T1 i- F3 o: y5 F
清乾隆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m9 u5 c& v6 k2 ~转心瓶$ A$ g6 c+ U v6 e$ T- S
转心瓶为乾隆时的创新品种,其造型新颖奇巧,工艺水平极为高超。“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4 R$ C4 R% b7 ?! }
' _: F- i( a1 S& ~, p. Z转瓶,顾名思义为可以转动的瓶子,即在一个瓶内,套装另外一个瓶子,外瓶和内瓶均有画面,外瓶一般镂空,可以通过外瓶和内瓶的转动看到不同的画面。它分为转心瓶和转体瓶两种形式,内瓶可以转动的叫转心瓶,外瓶可以转动的,就叫转体瓶。
4 R9 @1 K9 H. v$ s' a% u- ~6 U
s% W* I3 f1 U5 T2 ?) c6 i( y许之衡在其名作《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瓶之腹玲珑剔透,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裳殊品也”。6 |; S% V, E8 G4 J5 N' E* I
. z* p( V* X) j/ l6 C# Y0 d1 H6 F$ F
转瓶的制作难度很大,要把外瓶的底部制成鸡心状的钮,把内瓶的底心做成鸡心状的槽,钮和槽要绝对吻合。尤其是要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稍稍不注意,造成钮和槽不吻合的话,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费。所以,制作转瓶的代价十分大,往往是“百里挑一”。不过,“上之所好,下必甚焉”,都是供给宫廷的东西,取悦皇帝之用,自然是不计成本的。' h/ ?5 ]2 J# ~7 u$ R# E
* O' l& w' O% x& d# T
清康熙斗彩璎珞纹贲巴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E: q- r3 l% @* M5 d2 x* _
贲巴壶, r% b5 E" J! t% K1 p
贲巴壶为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贲巴壶磨盘口,细颈,弯曲的和流,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贲巴壶传世品有红彩、金彩和各种色地粉彩等。+ e4 }8 e" e0 S' d& E0 V
$ `9 X8 G- [6 i- i( w# P7 P宗教题材出现在清代御窑瓷器上是当时国家宗教政策的反映,它不仅使藏文化风格得以在清内廷传播,也促进了汉、藏、满、蒙族上层间文化的交流。贲巴壶是藏族地区寺院内的祭神用品,而在清代皇家御窑厂内烧制的瓷质贲巴壶则是清朝皇帝给西藏、青海等地宗教领袖的赏赐之物。
- y$ v6 ]9 e0 a' c+ C" V6 U. s/ |5 a7 C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062-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