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黄梅戏] 黄梅戏传承人韩再芬:戏里戏外唯真诚

[复制链接] 3
回复
263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10-5 23: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h3 ]  l) R" A0 _

$ i$ y; ^) M- N* D5 a

% W% }1 L' B( q# k% ^0 r10岁考入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14岁挑大梁主演舞台剧《莫愁女》,16岁主演电视剧《郑小娇》,韩再芬曾成功塑造过西施、七仙女、孟丽君、杨玉环等经典形象。1 a6 d; `0 H4 z- g8 |- m6 v1 p4 |
  “台上演绎百种人生,真心对待每个角色”,出道36年的韩再芬已算不清自己演过多少角色,光是去年一年,她就演了近百场。
. @5 G" O* ~9 Y) [+ K  每场戏的每个人物,韩再芬都尽力做到“感同身受”:“我理解的艺术,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 y2 X1 {# L# t) k# b" D& d0 E
  “艺术最讲究平等”,韩再芬认为各院团首先应平等。2005年再芬剧院建院时,安庆市领导提名让韩再芬当院长,并让她在其他团随便挑选演员,韩再芬摇摇头:如果按自己的想法,将其他院团的台柱子都挑选过来,别人还怎么演大戏呢?在她看来:所有戏团都是在为传承经典服务,“我看到的是大黄梅,一枝独秀没意思”。
5 d5 M& i* d9 k+ K& A4 G  众生也应平等。“咱们舞台上见”,韩再芬常常这样同团员说。戏团里无论是主演还是跑龙套,韩再芬都一视同仁。“在台上各自站位不同,但每个演员都弥足珍贵”。
; C0 i* E1 T9 \9 t

2 j' }; o- Q$ v/ K

8 H0 R6 W7 ^& x, Z* T; L
9 U: \9 |  }: L; [9 F$ N; |& }
向观众投“诚”:“做老百姓爱看的戏,唱一出走得更远的戏”

& ~: R8 T; ^# r! S. M9 j2 ^2 F  韩再芬的百度贴吧人气很旺,里面有老票友,更不乏年轻的粉丝,一位80后小戏迷曾留言说“韩老师,我是先喜欢你的人,再喜欢你的戏”,这与韩再芬“一切为了观众”的艺术理念不无关系。( P" J$ S4 q/ X& ]% s- B
  同不少传统戏曲一样,黄梅戏遭遇过寒流,韩再芬选择了坚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我有很多的选择”,当时有演艺公司以200多万元的片酬邀请韩再芬去拍电视剧,“可以跳槽,但我选择留下”。多年来,韩再芬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励40余项,功成名就的她亦可以选择“出走”,然而她依旧站在原地。
' t8 y( e- Z; {  “不以光环索名利,一切为了观众。”韩再芬的老师姚美美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在安庆潜山办黄梅戏“娃娃班”,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发放5块钱的爱心票。“不做空中楼阁”,韩再芬选择做“一切从观众出发”的实干派。
6 c9 F% v' {' n$ [+ t2 Y0 C2 |+ `  “黄梅戏正处于含苞待放的时节,你完全可以把她看成出落得楚楚动人的曼妙少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韩再芬眼中,黄梅戏压根不能叫做“遗产”:“它是一种比较年轻的剧种,还在成长。”
/ c4 U) a4 L: m0 h  2005年底,在原黄梅戏二团的基础上,安庆市成立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国有戏剧院团,韩再芬任院长。如何让传统黄梅戏焕发新生,成为“韩院长”思考最多的问题。
" m" D9 |9 E* r' l2 S- T  打造黄梅网、建设黄梅公馆、上线黄梅戏“彩铃”,甚至在简单的一部小戏中,都浸透着创新:传统黄梅唱腔配合上戏剧的叙事元素,辅之以丰富乐器的伴奏,“再芬黄梅”有了独一无二的韵味。
) }& w+ d5 R8 ]& I1 ~6 y; r* J  j5 k% P" {; i

  Y9 y# y1 }2 x+ k; j+ |2 L. J
" S- x. e) M' A+ X- `* w
把“老传统”打造成了“新时尚”

2 _/ D* Q) r' A5 ^  2006年,黄梅戏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八年来,再芬黄梅剧院的新老艺人在这一方古老的土地上耕耘,在遗产上提创新,把“老传统”打造成了“新时尚”。
" a5 [; C/ q- [8 `- e5 V  9月26日晚8点,再芬黄梅公馆的后台化妆室人声鼎沸,化妆镜前坐了一排年轻的男男女女。有的对镜描眉,有的低头理髯,有的手背在后摇头晃脑背台本。“除周一周二外,这里全年无休。”而上台唱戏的“清一色”都是戏团新生代。
5 @( M8 B2 e" _) d  五六十年前,黄梅戏对年轻人开放的门并不宽敞。韩再芬的老师姚美美1958年小学毕业,参加了安庆艺校的招考,“当时150个人考就取了5个人”,在她当时的专业,女生总共不过十五六人。配器大师董韵淮如今已63岁,回忆起考入艺校,“当年也只招28个”。
0 `2 \' z) c4 z# ]  那个年代,黄梅戏的舞台只容得下有经验的“老江湖”,没点名气,压不住场。14岁的韩再芬上台挑大梁,主演《莫愁女》是一出难得的“意外”。! f" C5 y" ?1 f% j
  “当时戏票全卖光了,主演却突然生病”,董韵淮回忆:情急之中,找来韩再芬,团长很紧张:“莫愁女你可能演?”“我照(行)啊!”小小年纪的韩“小怪”自信地说,这么一听团长更紧张:“你别瞎扯!你怎么可能?”团长难免顾虑,毕竟韩再芬之前,从来没有这样一个小身板出现在主演的位置上。“搬箱子、跑龙套、端茶递水,这才是新人干的活儿。”姚美美说。6 {: T5 Q+ n# ]" ^( M" v
  如今的黄梅戏院已是新人的天下,“我们团70%以上都是年轻人”。1979年出生的吴美莲已是当家花旦,90后的王泽熙已在《徽州往事》等多部大戏上露脸了。
& B- u( {- [. R. C  观众席上如今也新人辈出。“曾经有段时间,黄梅戏团只能靠老戏迷维生”,韩再芬接手戏团时,账面上只有2000块钱,上座率“低到吓人”。如今的再芬剧院一年要演上百场“大戏”,去年《徽州往事》的全国60场巡演,场场座无虚席,“在多地甚至出现了临时加座的情况”。/ A8 e+ J4 \% S$ u- U
  安徽电视台编导方可把黄梅戏的粉丝归为了五类,其中就包括大学生和年轻白领。在黄梅戏的百度贴吧——这一云集着中国青年的网络社区——帖子总数超过了33万条。
+ ]8 n0 V$ W3 v  晚上8点半,再芬黄梅公馆的演出准时开场。《夫妻关灯》的俏皮、《借丈夫》的深刻、《打豆腐》的幽默,配合着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时不时博得现场观众阵阵叫好。
  J) z/ @( T* x7 z! }% \8 H5 r  传统戏曲在人们心目中有一个刻板印象:节奏慢、时代远、故事情节单一。“现代观众难以接受”,这促使新黄梅人走上一条“维新之路”——传承黄梅戏的经典唱腔,运用现代的艺术手段,力争“一戏一格”。
# ]5 j1 X. T/ s6 O% A6 [  C  在董韵淮的配器“妙手”下,创新意味着摈弃“三打七唱”,“根据剧本的需要给予恰当的音乐创造”。在《徽州往事》最后经典的“六问”一幕中,为了渲染气势,董大师调用了整个现代交响乐的“魔力”,“这样才足够震撼”。- y0 z, B  d5 L$ x  C  G8 C* }, g. l
  排演《徽州女人》时,韩再芬“出人意料”地把戏服上的水袖剪掉,作为“戏曲美”的一部分,水袖是个重要道具:用它虚拟动作可以夸张地表达情感。韩再芬这样解释:这是为了让观众更清晰地看到演员细腻的动作。
- W1 k$ I" @" l  区别于传统戏曲一桌二椅单调的舞台呈现,如今的黄梅也讲究舞美。《徽州往事》中,古朴的老宅、精致的家具、青翠的竹海等诸多徽州元素都一一呈现在舞台上。目前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正着力将传统戏与高科技结合,“不久或许能看到声光电以及全息技术打造的黄梅舞台剧”。
" S/ B. j1 f; x% g  k5 z4 t( b4 J1 I0 \( J6 e. B( k+ e

6 ~0 o, z2 A+ U0 B6 @+ q" p
为现世呐喊:“不讲艺德,再高明的艺术也会跌价”

* k' m& |  ^& J) E  在老一辈看来,虽然如今的黄梅戏一天一模样,一戏一风格,然而“救戏如救火”“舞台之上,以戏为大”“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类似这样的“老调”正在沉淀为经典,成为了新老黄梅艺人的至上真理。 ' [" `# n/ ~- K& \! H
  “丢掉的文化和精神太多太多了”,韩再芬平日里也会关注娱乐圈的“星”闻,谈起频现的“负能量”,她直摇头:一些价值导向让人不说真话,一切都围绕着个人利益,搞文化成了“混圈子”。% I" Q" x5 q+ j- w
  再芬剧院的年轻团员告诉记者:跑龙套时马虎上妆、成了腕儿耍大牌都会遭到前辈们的教训和指责,甚至乱丢纸屑,老师们都会抛来一句“德行不好”。在剧团,德行是戏人的灵魂,黄梅的生命。9 [2 F! E. ^# _* f/ |# G
  韩再芬曾两次获得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颁发的文艺家“德艺双馨”称号;2004年她出任中央文明办“诚信中国·诚信形象大使”;2010年她还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 a9 J' J. r% l$ M  德和艺,究竟孰轻孰重?韩再芬说:“身为演员,要认清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台上有艺,台下无德,算不上双馨。没有艺德,再高明的艺术也会跌价。”
) W% x0 q' i3 ~  谈起艺德,韩再芬笑笑说“谈不出什么大道理”,更坦言黄梅戏团没什么“高大上”的院训团训。从唐朝的“采茶调”一路走来,黄梅腔从来只属于民间,“唱不出阳春白雪”,然而“俏花腔”历久弥香,“平民戏”传唱不息,韩再芬说靠的就是“真”、“诚”二字。6 i/ s% p8 U/ d/ ]
  在1945年出生的老作曲家陈儒天眼中,德是“懂得调性”,认真对待自己,不嫉妒别人,“要无私,心中要有这个剧种,才能坚守”。
" k  r3 ^) \' k7 B, G/ s  对于年轻一代,德又是什么?1994年出生的王泽熙说:“戏剧如同镜子一样,能了解当下人的人性”,“舞台上认真严谨,也是我们的魂。”  ]' R. f& [! z6 N3 o/ t, j
  采访中,没人能说出黄梅戏院团的院训团训究竟是什么,“因为我们不需要”,在韩再芬看来,艺德似水如烟,传承在每个黄梅人的心间,从未改变+ t, X1 B6 [# X2 g8 m( `% ^
2 a4 b0 `& j% a3 g* h( R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230-1-1.html 谢谢

20150501174806744.jpg (75.59 KB, 下载次数: 3)

20150501174806744.jpg
沙发
发表于 2015-10-5 23:09 | 只看该作者
) K4 L. S( S& M( ?% t& m
板凳
发表于 2015-10-5 23:11 | 只看该作者
1984年春晚_戏曲《女驸马选段》表演:马兰 ; f6 W: \0 x$ e; s' f

1 G( j+ k3 [2 S5 n$ r5 O' g% I) O/ `% E
3 F4 l2 A+ i; a
; T# `6 \" A; G& m& a

3 F- H8 W& M) M; U! |# I# c  N* Q" y: J4 W, U3 U3 d8 p6 x9 C: l
, a1 L* a( G/ P& o6 N3 l7 n
地板
发表于 2015-10-5 23:15 | 只看该作者
, k0 K; J6 J1 e$ J+ |9 Z/ w4 Q/ N4 `
2 f+ }5 R# T+ M5 @/ y* P9 Y; e
黄梅戏大联唱-韩再芬 马兰 吴琼   
8 @: D4 I7 a2 ?! f, D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