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作品争鸣] 世界退回远处,暧昧得恰如其分 --王轶庶个展于CIPA画廊开幕

[复制链接] 0
回复
132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7-4 0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CIPA画廊(北京)于7月2日隆重推出艺术家王轶庶个人展览“可能”,呈现了艺术家2003-2015跨度十余年的作品。本次展览由摄影收藏家靳宏伟出品,知名摄影评论家姜纬担任策展人。由姜纬策划、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同名画册《可能》随展览开幕同期亮相。
9 L- a  g( E$ f( b, b2 h王轶庶的照片弥漫着一种谨慎的暧昧气息,既来自于现实,又游离于现实;既单独成立,又整体积聚。其照片的色彩感,并不夸张矫饰,是拍摄对象的形态体现,也是不易察觉而恰如其分的表征。* l5 f5 W: u4 Q/ w8 B4 \4 e) U
4 Z2 g/ ^0 w0 K2 W* x) x2 M
他,绝对是一个性情统领作品的人。与众多写实风格作品不同的是他作品里总会出现两个重心。被摄人物之间的默契,彼此呼应而又游离,那种疏离感产生的对应关系,除了给画面增添了离奇的色彩,同时也找到了摄影中的“和弦”。( \' L$ ?7 X0 Q1 G+ J/ Y& A

" g0 i# ]* Z3 a( ?这些,仅以他的敏感力来解释是远远不够的。看着那些不可思议的画面,更多时候我觉得是他背后的那支“神笔”起了作用,他拍摄描绘不出的东西,他描述我们见惯了却又不在乎的东西。
$ {( i0 q# n; z. l' G5 K' k
; h3 _  O1 f$ k: ^' Z构图的稳定与不稳定对他来说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填入隐喻式的注解,力求完整展示发展中急速变化的环境,人们的焦躁与不安,以及工业奇迹带来的变化,以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表情作为切入口,给评论家和观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话题。
' a5 L0 L) i. N. u, i3 o
; ]0 z9 a. l# n+ w: l% u  V: J3 R, ^
摄影之友:讲讲这次展览的作品吧,为什么是“可能”,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2 x2 T/ v8 r8 \, J: v9 e
王轶庶:我拍摄从来就不是主题先行的,我希望我的照片表达的意义是更开放的、不那么具体的东西。至于为什么是“可能”,其实不用太纠结于字面含义,因为我觉得文字是永远解释不了照片的,作品的标题可能只是一个代号。
8 o9 o4 C0 D2 \- b
% S* q7 i0 ^: H摄影之友:从你的作品中,我看到了浓重的个人情绪,还带了点超现实味道在里面。你是做新闻摄影的,但这些作品和你平时工作拍的照片完全不一样,你怎么处理这两种风格之间的关系?" o! b6 t9 r2 c6 `+ t
王轶庶:新闻摄影是有一整套规范和方法的,是容易操作的,你要考虑的是怎么把事件说清楚、说好看。首先你要满足读者的期待,我考虑的不是“我”,是读者和要报道的事件。但个人作品就是完全相反的,在这里,“我”是最大的,“我”怎么看是最重要的。这两者的冲突应该也不大,因为我很少能在一边工作的时候,一边拍自己的作品。包括我在挑选个人作品的时候,工作的文件夹是基本不动的,我知道那里边不可能会有。很多照片都是在我放松下来的时候,才能够观察到这些细微东西。有的是在出差的路上,或者是去旅行的时候拍的。
: w, q0 }% e. V  |( @+ c摄影记者的工作就是拍摄,这些作品基本都是工作之外拍摄的,你对“摄影”这个行为不会厌烦吗?* W0 {2 @8 m# @' o7 t
不会!我从来没厌烦过摄影。如果有一些布置得很具体的工作,确实有时会挺烦的。明明不是很出画面感,比如说给经济题材配个图这种。总的来说,摄影还是一件挺好玩的事儿。
. d1 C5 I* t) S/ H$ H0 Y9 f+ _8 w, J  O4 Q
摄影之友:对于你自己的身份,你是怎么定义自己的?是记者、摄影师,还是艺术家呢?! s1 l4 u+ c  D  @5 I; t
王轶庶: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是别人来定义的。如果要我自己说的话,我还是会说自己是摄影师。但我感兴趣的东西是摄影艺术。我上大学刚接触摄影的时候,也是对摄影艺术比较感兴趣。但是艺术摄影在我们那个年代没法养活自己,你总得找一个工作来取得收入。而且摄影又是一个穷三代的东西。
2 D; Q; k2 W7 q  C) X. @7 j8 v6 O6 I( q0 e& v  R* S
摄影之友:你大学学的是中文,那你毕业后是怎么从文字记者转变到摄影记者的?$ W5 U8 j/ E0 C, J) n  j) O
王轶庶: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人们常说的“饱暖思淫欲”,你只有在解决温饱了以后,才会去想一些没用的东西。人在社会里,你要先想办法立足。当时没有那个条件让我做摄影记者,我就先做文字的,同时也在拍照。后来我的照片得到了认可,并如愿得到了一份摄影记者的工作。我工作时拍摄的照片一点都不含糊。
% `0 T+ b" X3 J# v1 F摄影之友:为什么会拍摄这种风格的照片,它们对你个人的意义来说是什么?
: q9 c5 m: ~2 X5 c王轶庶:很多事情其实不是我去选择的,这个东西是自然而然的。有一些我不太喜欢的领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像这次展览的照片,最早的是03年拍的,甚至更早的我用胶片拍的,我根本就没怎么去处理。从03年到15年,我不觉得我的影像风格有太大变化,它们都是一体的。
" X; i$ \: O2 x- Y, O6 r: ~6 Q8 L' |% E' k/ E
摄影之友:有很多地域性特别明显的作品,但是当他们融合在一块的时候,这种地域性似乎被削弱了?+ J. J- v* [& z8 L0 U) @
王轶庶:我希望更削弱一些。展览上那些地域性标签其实是可有可无的,但作品需要一个标号,否则它不好分类。我并不想强调地域性,这个东西也不需要我强调,因为这就是照片的基本属性。而我关心的是这个基本属性里,还有没有别的东西会溢出来。
: M2 I/ w7 a& A& F/ z, ]6 c
( |# c7 g7 f  [+ |6 j+ m3 C/ N王轶庶照片里的世界仿佛退到了远处,怔在了远处某个地方,有时它好像仍会移动地只存留在人的眼角余光里,你想正视它时它就躲入你的眼睛背后,但有时它也会清晰地完全不动不移,像一幅静物画似的,还莫名其妙地强调细节。这当然不纯粹是平行的、机械的陈列,它更加渗透,而且它还是直观的、写实的,所以它也自然就成为了丰硕的隐喻,你有能力看多远是多远的隐喻。
+ |: k3 n. k0 J7 J1 }3 a
; f0 O" d' X) o9 m6 z7 [( l+ s相关文章
# c! I8 U1 Y4 r! ~( [& w; [
6 b) [0 ~; R; p) ?! j& \& j3 B& |* Y% N( ]9 a9 T+ g& N
/ `2 g, q  v- v2 _4 q
内容采编自网络, 不代表北美生活网观点, 除新闻外如有著作权争议, 请联系本站编辑,将立即处理。
$ a) w1 D8 N; Y! S' u
+ M) h+ z) V9 c; W* l5 c谢谢欣赏,开放注册,欢迎加入北美生活网。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18621-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