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 R- p9 U% }# u! z' i; p$ I 如果说哪一历史事件算得上葡萄酒行业的“大地震”的话,那么一定非 1976 年的巴黎盲品会(Paris Wine Tasting of 1976)莫属。这次品鉴会不仅打破了法国至高无上的葡萄酒神话,成为了加州乃至美国葡萄酒行业的一个里程碑,也真正将美国划入了世界葡萄酒版图。当然, 对于纳帕谷(Napa Valley)而言,这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直至今日当地人说起这件事也是一脸骄傲。5 月 24 日恰逢巴黎盲品会 40 周年,就让我们重温一下当年这个轰动酒界的历史性事件吧! 9 R" e4 r2 |: w; K2 n( G( w
1、轰动全球的 1976 巴黎盲品会 2 A+ e6 ?+ f+ u9 J7 ^
" `: f2 P$ S' Y* f% h/ P9 W+ _, F 1976 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了一场轰动全球的盲品会。之所以说轰动全球,是因为在这次盲品会上,美国酒竟然打败了名满天下的法国酒。然而,在此之前,人们坚信没有 任何葡萄酒可以与法国酒相提并论,然而大众心中一贯的权威却首次受到了挑战和质疑,巴黎盲品会也被讽刺地称为“巴黎审判(Judgment of Paris)”。 9 S) u0 j$ W( b9 h* h
可以说,盲品会过后直接重新定义了人们心中的好酒准则,法国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亵渎的存在,世界葡萄酒版图也得以重新编 排,《醇鉴》(Decanter)杂志就表示“加州酒从此正式列入了全球葡萄酒版图之列。”尤其对于美国葡萄酒行业而言,在遭受了禁酒运动这一毁灭性的的 打击后,巴黎盲品会为其产业腾飞奠定了基础,“美国也出产好的葡萄酒”的观念慢慢受到了业界的认可。
6 N# o; X' y7 p' p& a 不过说了这么多,到底美国酒有何突出表现呢? 2 _$ r9 q/ E/ _2 t2 \, y! \5 Z
2、令人大跌眼镜的盲品结果
* P$ ?7 p. \) z 7 y8 `1 `1 R' I8 v: h/ J/ J
史蒂文?史普瑞尔:巴黎盲品会的组织者 ' e$ O% a. V9 i. t7 E
正 是这位叫做史蒂文?史普瑞尔(Steve Spurrier)的英国人一手导演了这场巴黎盲品会,当时他在法国巴黎经营着自己的葡萄酒生意,还在巴黎中心拥有有一家葡萄酒学校 (l'Academie du Vin)。来自美国的帕特丽夏?盖勒格(Patricia Gallagher)就是他的助理,史蒂文正是从她这里得知加州葡萄酒的。在看盲品会结果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强大的评委阵容:
1 d0 d) L! D! |& q* ^- \$ D 皮利尔?布瑞杰斯(Prieur Brejoux):法国人,法国国家原产地命名管理局(INAO)首席监察官; 克劳德?杜布瓦-米约(Claude Dubois-Millot):法国人,代替法国美食评论家克里斯汀?米劳(Christian Millau)出席盲品会; 米榭?都瓦兹(Michel Dovaz):法国人,来自法国葡萄酒协会(Wine Institute of France); 奥德特?卡恩(Odette Kahn):法国人,法国葡萄酒杂志 RVF(全称为 La Revue du Vin de France)编辑; 雷蒙德?奥利弗(Raymond Oliver):法国人,米其林餐厅所有者及主厨; 皮埃尔?塔里(Pierre Tari):法国人,美人鱼酒庄(Chateau Giscours)所有者,时任波尔多列级酒庄联盟主席(Union des Grands Crus de Bordeaux); 克里斯汀?瓦纳克(Christian Vanneque):法国人,著名的银塔餐厅(Tour D'Argent)侍酒师; 奥伯特?德?维兰(Aubert de Villaine):法国人,罗曼尼?康帝酒庄(Domaine de la Romanee-Conti)联合掌门人; 克劳德?弗希纳(Jean-Claude Vrinat):法国人,米其林餐厅 Restaurant Taillevent 所有者。 ' H; U z' [/ v0 |
2 A& q# {7 ~% i9 W. S 毫无疑问,这绝对是一个重量级阵容,这其中既有酒庄庄主、葡萄酒评论家、侍酒师和餐厅主厨,也有来自法国权威机构的官方代表,这从侧面反映了盲品会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0 L" l" Q( I# ?( I! J/ L 在评比过程中,评委们需要通过盲品对每一款葡萄酒作出品质判断,并给出一定的分数(总分 20 分),最后将取所有评委的平均分作为盲品结果。 5 H; O9 ?0 k9 J t
(1)白葡萄酒组 - J9 \& A' b4 Z" [4 Y. z
据 悉,当时的盲品会从白葡萄酒开始,其中有 6 款来自加州的霞多丽(Chardonnay),其余 4 款则来自法国最优秀的霞多丽产地勃艮第 ( Bourgogne ) 。9 位评委对 10 款葡萄酒盲品完毕后,结果立即公布出来,万万没想到的是冠军获得者竟然是来自加州的蒙特莱那酒庄(Chateau Montelena),而且前四名中仅有一款来自勃艮第(具体如下图)。这无疑令在座评委坐立不安,可对于这一不争的事实他们谁也无力回天。 + f! ~+ @2 p$ ~& N7 E
" u- [( q! X* e! Y6 D* v * `3 T: b! ^* r8 x
白葡萄酒组冠军 8 P/ e! I7 v( }* ?$ P: e5 f5 _. u
(2)红葡萄酒组 ' r! o- W% r$ ~' j( _
受 到白葡萄酒组的影响,评委们在红葡萄酒组品鉴时更加小心。一些评委甚至在准确判断出葡萄酒来自加州后,故意压低分数,其中一位评委甚至给 4 款加州酒打出了个位数,其中有 2 款仅有 2 分。尽管如此,最终的结果依然令人大跌眼镜,因为最终摘得桂冠的依然是加州酒,这款酒就来自如今大名鼎鼎的鹿跃酒窖(Stag’s Leap)。而它打败的都是来自波尔多(Bordeaux)的列级名庄,这其中包括刚于 1973 年升级为一级庄的木桐(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以及另一一级庄侯伯王酒庄(Chateau Haut-Brion)。
& D K1 ^0 c2 q8 N/ T " n! k5 L2 U# Z8 k# j
( G% H/ B- Z3 q2 D! z1 r
红葡萄酒组冠军 + R& ]8 k( I: o4 K% W6 u( v
3、这群法国人为何要牺牲法国酒来成全加州?
! O3 r7 \5 R0 z7 V. G) d1 Y3 o 令 人好奇的是,一场由英国人组织并由法国人担当评委的品鉴会为何会演变成对法国葡萄酒权威的挑战?换句话说,既然此次盲品会令法国颜面尽扫,那么销售法国酒 的史蒂文为何还要煞费苦心的去组织这样一次品鉴会呢?难道真的是想借助法国酒的光环,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默默无闻的加州优质葡萄酒上来吗?其实,这个 看似好心的成全,实际上却是一个万万想不到的意外。
( C1 d; f2 Q! J/ C3 O* q0 p 除了卖酒外,史蒂文还在巴黎开办了一家颇有声望的葡萄酒学校。当时恰逢美国 200 周年国庆,史蒂文从帕特丽夏?盖勒格那里了解到加州葡萄酒的发展现状。为了以此造势打开销路提高名气,于是史蒂文有了这样一个大胆而有趣的想法,然而这个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
8 Q4 I; ]& x* z5 N 实 际上,几乎所有媒体和评委都一致认为法国酒不可能会输,因此评委们也欣然接受了这样一次品鉴。不过许多报刊记者却认为这没有报道的意义,因此拒绝了史蒂文 的邀请,唯一到场的只有来自《时代周刊》(Time)的记者乔治?M. 泰伯(George M. Taber)。尽管法国人一万个不情愿,但由于乔治见证了整个品鉴过程,没多久品鉴结果就见诸报端,一时间引发全球轰动。
% A7 N* G$ s4 C( } 4、参与评委在盲品会后受到大众指责 ' _3 G+ _* v @4 ?0 t
毫无疑问,这一结果是法国人绝对没有预料到的,就连此次盲品会的组织者史蒂文也感到非常震惊。在盲品会结束后,RVF 编辑奥德特?卡恩不愿相信美国酒打败了法国酒的事实,于是要求拿回她的打分记录,遭到了史蒂文的拒绝。
$ B; C7 U1 T: @3 I) | 罗 曼尼?康帝联合掌门人奥伯特?德?维兰在回去后也遭到了人们的指责;许多人打电话要求皮利尔?布瑞杰斯自行辞退 INAO 首席监察官一职;波尔多列级酒庄联盟主席皮埃尔?塔里也差点因此事丢了饭碗,其他餐厅所有者甚至对克劳德?弗希纳抱有敌意,就连史蒂文自己也受到了牵连, 总之一众人等无一幸免。即使在事后二三十年,许多评委都依然耿耿于怀,并拒绝谈论当年之事。
% F5 J/ D( X9 q2 C" D 5、30 年后,美国酒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5 {( g, l) h. N: |; S- c 除 了法国相干人等受到波及外,大众反响更是激烈。可以说,此次盲品会过后,几乎全球都沸腾了!有人开始放肆贬低法国酒;有人则大肆夸赞美国酒有多好;当然也 有凑热闹不嫌事儿多的主儿:公然质疑盲品结果的公正性,并认为美国酒是侥幸取胜。因为以波尔多为代表的法国酒一向以耐陈年著称,需要一定的年岁过后才能发 挥其真正魅力,如果在这时候拿来与美国酒对抗,自然不可能赢。更何况,在他们眼里,美国酒根本就不足以和法国酒相提并论。 4 G% w: n- J# N+ o3 D
于是,在巴黎盲 品会 30 周年之际(2006 年 5 月 24 日),一场关于法国酒和美国酒之间的较量大戏再次拉开帷幕。人们满心以为,法国酒会在 30 年后夺回尊严,然而大家都猜错了,因为此次荣登冠军宝座的葡萄酒依旧来自加州,这款酒就是在 1976 年盲品会上位列第 5 的山脊酒庄蒙特贝罗干红(Ridge Vineyards Monte Bello),而位列第 2 的则是当年的冠军鹿跃。更重要的是,前 5 名无一例外地来自加州,这再次令世人感到震惊,因为几乎所有人都低估了美国酒的陈年潜力。
% `& Z8 B- l9 R( r" i
# [- p3 R' [8 X3 Y& j+ n6 S 6、美国为什么会成功?法国又为什么会失利?
8 D0 j& F- |' B5 X 首 先,我们必须对美国酒的品质作出一个肯定,不然它也无法在 30 年后再次胜过法国。不过要论美国的成功,也离不开法国的功劳。法国拥有漫长的葡萄酒酿造历史和丰富的酿酒经验,牛顿就曾说过:“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美国之所以能成功,也少不了法国这个巨人给予的支持,没有法国葡萄酒作为模板,不从法国借鉴经验甚至技术,美国葡萄酒也不可能发展 得如此迅速。
( w0 V6 t+ K" S 当然,追根究底法国自身也有很大的原因。二战之后,民众生活水平相应提高,全球各地(尤其是美国)对法国葡萄酒的大量需求, 推动了葡萄酒产量的提升。虽然质量和产量之间没有绝对的反比关系,但在超过一定范围后,产量越高可能意味着质量就越低,上世纪 70 年代的法国葡萄酒就极有可能受此影响,因此也是法国失利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 [8 c1 k$ j$ Q+ p
此外,波尔多酒非常讲究年份,其中参评酒款有 3 款来自 1970 年,1 款来自 1971 年,都算不得一个伟大年份,在著名酒评家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给出的年份评分中,都不足 90 分,有的还仅只有 82 分。不过在波尔多葡萄酒行业联合委员会(Conseil Interprofessionel du Vin de Bordeaux)看来,1970 年是 45 年来相对优秀的 4 个年份之一;1971 年也被该委员会评为“非常好”。从这两者的评价来看,似乎相互矛盾,也就是说当年葡萄酒的真正品质我们无从得知。
, ]3 p7 z% N5 }+ V* ?: Y 其实,即使是相近年份, 波尔多和加州的天气状况也会有着较为悬殊的差异,因此选用相近年份的葡萄酒来进行盲品,也不一定是个完全公平的品评。再者,盲品本身就是一个很难说得清道 得明的东西,有人说它是伪科学,但又有人认为它有章法可循。总之,它也具有太多的偶然性,难免会出现争议,如果真要以这样一场盲品会来界定法国与美国葡萄 酒品质高低的话,未免有点草率。所以我们也只能说,盲品的确是一个捉弄人的游戏。
; V) `& j/ U$ O+ R& U) j 当然,尽管美国在此次盲品会中名列前茅,但是并不意味着美国酒一定优于法国酒,反之亦然。尤其是随着葡萄酒消费市场进一步成熟,一些消费者在购买葡萄酒时不再单以名气下定论,酒瓶子里装的是什么货只有喝了才知道。
3 A; y& t% L( n" Q( D3 M 7、Bottle Shock:一个以巴黎盲品会为原型的美国电影
; I3 ^5 A+ D) \
! A* u+ p- z4 I$ I& R 时 至今日,美国人尤其是加州人对此事依然津津乐道。2008 年,美国电影公司以巴黎盲品会为原型拍摄了一部叫做 Bottle Shock(中文常译为酒业风云)的影片,可见此事对美国人有多重要。这个电影以真实的蒙特莱那酒庄为背景完整讲述了从选酒到盲品的整个故事发展过程,里 面的人物和酒庄均以真实名称出现。不过,电影也不全写实,有的部分略有虚构和夸张,但总体而言,反映了当时加州葡萄酒的现状,尤其是有长远国际眼光者打着 灯笼也不见得能找到几个。
6 C/ U- n) h' l; {8 k% k
内容采编自网络, 不代表北美生活网观点, 除新闻外如有著作权争议, 请联系本站编辑,将立即处理。
谢谢欣赏,开放注册,欢迎加入北美生活网。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12190-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