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吃了多少堑就长了多少智,年轻人在套路丛林里修炼成了火眼金睛

[复制链接] 0
回复
189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2-4 03:5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  a; T9 {+ ^  @" \/ Z  o! k
+ M; E/ T" b9 Z* g
Snapchat 的联合创始人 Evan Spiegel 在美国杂志传媒峰会上曾经这样描述当代年轻人:“他们很善于识别网络上那些非常虚伪的行为。”
- Z# L1 }  v. h9 s行走在当代社会,一不留神就容易被骗。
& B7 J9 i) R' g% c5 O: z/ T4 X( ^+ g$ a) {& J% L
现如今你当然可以对爸妈朋友圈里的养生瞎话嗤之以鼻,但遥想那些 old days,你我都是从套路丛林里披荆斩棘过来的,每一个天真单纯的年轻人都有过一段拥抱套路的悔恨经历:
+ ?/ z" d5 ?7 S: x; ?
, P- X( c3 t2 Z7 v. r3 X7 }花了半个月工资网购了一套所谓“独家自制”、“正品实拍”的设计师款大衣,结果买到了“毒家自制”、“赠品实拍”,剑走偏锋的气质让你像个暗黑版朱德;6 S2 f% O# D3 d4 K9 N
7 Y, f8 _" c- z
被 EX 恋爱前期伪装出来的“温柔绅士”迷惑得根本找不到北,而相处久了终于住到一起就发现再没有情人眼里出西施,恋爱生活回归到柴米油盐屎尿屁;  t5 I5 j  C; p9 e& ]
& ]6 a- C9 |- @  C  o5 k
光盯着招聘启事里的 “有猫”、“有理想”觉得自己捡了天大的便宜加入了超完美团队,谁知却掉进了一个完美避开“加薪”、“调休”的血汗工厂;' }+ z9 H0 T- z4 J1 x- c
' e: X/ y. t( D$ [% U$ v& R
……
: g. ]. h# `: e0 ?" ^: a( F
7 F# x1 H! B. r; x; J- [8 k/ p; c; [! n长了多少智,就吃了多少堑。试问哪一个年轻人不是这样历经千难万险才修炼成如今百毒不侵的小可爱的呢?!+ I2 e/ u$ w& k, {- z3 [1 \+ t

* U7 r; x* A+ Z# K! I* w事到如今,大家的火眼金睛把套路看得太穿,以至于在好奇心研究所去年一整年的调查中,只要是和“套路”有关的调查,读者们通常会基于“天啊我也上过这样的当”的经验激烈地表达不堪忍受的心情:
' j, w' F% Z/ d2 b# c. x
$ c' ~/ D$ K$ @. @在好奇心研究所“这些老套的广告创意,咱能不用了吗?”的投票中,我们列举的 8 种广告老套路,共收获了 13561 次表态,评论区基本被“全选”二字淹没。
3 B1 L; D$ |( b6 V0 l' D5 {! |2 H, z  o
在好奇心研究所一个名为“你看腻了国内热门旅游景点的哪些套路?”的投票中,我们收到了 13747 次表态,评论区内读者们发出了更加激烈的呐喊:“全部中枪”、“怒而全选”、“都是血泪”。1 W- y- p5 x0 T7 V7 {! I- p4 |
& _  w" a4 [1 c! Z% g- f8 U
从本质上来说,套路的产生往往基于一种百试不爽的错觉,因为某个内容或者元素特别管用,就被反复滥用。- D/ l  Y: x: b# e0 v7 R; }
+ T5 e' |' }; I0 G. X
比如,第一家慢递明信片小店也许还能讲好一个有关“时间是颗美妙的胶囊”的故事,但当你走过第五十个国内城市的旧街区改造景点,考虑到家里从来吃不完和派不出去的龙须糖、蓝印花布和竹制小蛇,你就会相信过了这个村还有无数店;而另一方面,时光荏苒,每一个用过时光胶囊的青年都成长为了一个深知“要体验时间胶囊,不如寄个EMS”的终极理性人。
8 g* Y3 s( S# ]3 U- D1 {5 n8 O( }+ p' T5 M( c; B% d5 Y! D
识别套路是一个从怀疑套路到证实怀疑的过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曾经对“处于 18 岁到 29 岁之间的大约 5000 万千禧一代”做过一次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千禧一代对于各种机构都抱有怀疑态度。
) W% n8 {- k3 X' j" p, H1 W0 Z' K% e2 H* i9 Y) h* X6 L
皮尤的解释是,因为年轻人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digital natives),虽然和父母都用着一样的智能手机,但他们在未成年的时候就掌握智能手机的各种用处(在年轻的时候就受过各种骗以及在互联网上看别人受过的各种骗)还是让他们成长为一代理性的花朵。
4 L7 g3 v& W( I( p1 i+ d8 J0 Y
( w" z1 S, w2 `' q虽然有关互联网原住民的说法太过上个世纪,但我们必须承认互联网确实给了年轻人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成为这个套路世界的视力担当。
- @$ g  v3 }/ J' I, H. \+ r  S
基于一年来的观察,好奇心研究所将从花钱、阅读、恋爱、寻求合理人生建议四个方面,列出当代反套路青年戳穿套路的机智表现。4 I: ]* `9 \/ P9 \" Z* s  H: H
" p! l7 J3 L5 u1 @/ t
你得不到我的钱,也得不到我的心
8 t" O. k# u1 ?. {; \; C* h( p3 ~

7 y& B& r. ~. m& g/ x!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说“千禧一代是营销的未来”,他们纷纷盯上了年轻人口袋里的钱。
9 T# b( }! K( Y! x
7 ~- e2 Q/ t- y8 R0 p但根据美国代际营销咨询公司 BoomAgers 和市场研究公司 Natural Marketing Institute 的数据显示,在美国,有 75% 的千禧一代表示“财力主要满足自身所需,而非自身所欲”。日本也有类似的状况,市场营销和消费者研究公司电通创新研究所(Dentsu Innovation Institute)的一项研究表明:超过 60%的高中生、大学生和 20多岁的年轻人想被认为是“会省钱的,而不是花钱大手大脚的人”。
; ?( L" V$ z/ ~# O* h3 |
4 ?' Z" M" y! E0 z尽管年轻人是人口数量最庞大的一代消费群体,但在花钱这件事情上,他们并不见得会盲目阔绰。* Z; W& ^/ {5 C/ a% r7 N4 q
& Z- [1 Y% B/ n' S" O- |+ t
我们根据好奇心日报此前的报道和好奇心研究所的调查,总结了当代青年花钱反套路的一些特征:
* F! f' S+ m0 M  w" S
  U/ p2 s7 Y/ h1.  网购时不会轻易被电商文案蒙骗,对“北欧设计”、“经典百搭”、“韩版修身”有天然警惕,他们从不指望这些词语能找到真的北欧、经典和韩版。
" N4 }! {8 e1 L7 N* K
, o& {4 S) \& M9 N; }; j2.  养成看差评的习惯,买家秀或成省钱利器。在好奇心研究所一项关于“网购时你会因为什么中途取消购买? ”的调查中,我们共收获了 14113 次表态,结果表明,“买家评价不高” (16.3%)是断送一次网购冲动的最主要原因:多看买家秀,拔秃一片草原。  j2 }; @; [' z6 X: C" F7 S
. U; G  a' R4 _( \) q; T
3.  熟练使用“火眼金睛”网购技能:用浏览器比价插件比较同款;点大图看细节结合评价判断质量;不确定码数颜色的话,买两件,退一件。" n5 L! {1 U- @+ d" q
3 D$ m, o, z  J- j4 ~9 T6 z: h/ I
4.  对所谓的品牌故事并不感冒。那些号称跋山涉水找原材料的品牌,用卖花/手机/自行车来售卖远方、青春和更好的自己的品牌,如果产品不怎么样,则会更遭嫌弃。& T0 e5 ^# T1 D& g! C

$ Z. c: u+ E1 Y0 H5 Q: o; E5.  对热爱自吹自擂的公司有着天然反感。好奇心研究所曾经做过一次关于“在这个套路世界,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公司吹的牛?”的调查,共收获了 6897 次表态,大家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以下自夸行为的不满:( ?- N) D1 {! G& V

% f! |3 ^# M: a5 Y. ?2 K) h产品一般的公司总在吹创始人海龟名校北大清华;, w2 D  t- P9 @+ d
3 t8 ]9 H  z6 ]
什么都做不好技术也不强就说自己在搭建平台;3 [! W$ ]( P4 c9 y

& Y9 s( m; p& v1 g! _9 K8 k号称要打造一整套生态系统的公司产品都没人用;) I  I- @) X7 Z  u6 K& B9 _% w

5 n3 o6 j. a5 P3 x市场占有率不到3%的公司动辄出全产业报告;
* ^" H! Z) U& J$ I0 v! H" ~& j9 |
0 o& X7 s/ v: P/ ?" R+ D5 B8 X一直创业失败的都自称连续创业者。
7 Q4 L5 O" d/ C- _2 I- K; V' e' u+ b' ]7 h
6.  去餐厅吃饭总能习得“吃一顿长一智”技能,逐渐总结自己的餐厅避雷指南:概念离奇的餐馆味道都一般,低价火锅自助总会令人后悔,常见的优惠圈套是“相逢何必曾相识,消费一百返三十,拼命消费凑整百,惊觉下次才能满”之类。0 \8 v- y: M9 i% A7 [4 r
; I8 b( z3 p0 [7 {$ g
7.  为了对得起电影票钱,看电影不相信所谓官方宣传语,会参考豆瓣评分,IMDb 评分和烂番茄新鲜度挑选电影,有辨认职业水军的能力,对所谓“明星云集”“续作电影”非常谨慎。
! T3 h( H" C" ^3 m2 J# m0 A
! {0 r7 i& c0 o$ z8 M8.  挑选电影除了参照各类打分系统之外,更看重身边人的评价。在好奇心研究所关于“你能接受哪种安利?”的调查中,我们共收获了 3249 次表态,获得最高票数的选项是“人人都在夸的电影”(22.5%)。/ o& x/ J) x, Y: E- C( H
3 m3 z  C  ~) ^' L1 F8 _( e
9.  选择旅游景点时,不去所谓的“热门景点”,会用蚂蜂窝穷游,也会看知乎和朋友圈,尽量找“鲜为人知”的景点和最靠谱的玩法。但随着小众景点的日渐套路化,年轻人也开始对各种“私藏秘境”“最后的天堂”产生警惕。. e6 `+ ^8 |! i

1 s# n+ Q) {. q1 k2 m10.  准备旅游的过程中花式省钱,比如出境游在淘宝上办签证,提前买好当地电话卡和免税店的会员卡。) E. f' s. y3 A9 u' f! Y7 c
( P9 w& k, v/ }& O
11.  旅游时坚决不买千篇一律的纪念品,不吃“游客特供”臭豆腐盐酥鸡狼牙土豆,如果要带伴手礼,可能更愿意买点没吃过的食材和调味料。在好奇心研究所的相关调查中,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人表示会特别留心当地人喜爱的小众景点和美食。5 F3 a! H' ]7 s1 q
- T' E9 p3 R( J# u6 j  o
不转不是中国人,我不转,想移民: S) f/ {+ ~. w% i* X
7 M. Y4 E' w, q3 X. v& W4 m  S. w5 ]
/ q( A( r# b0 _7 D6 x! j: \2 I
网上冲浪总会遇到鸡汤、谣言、标题党,事实证明,对于那些以“惊!”、“深度好文”、“不转不是xx人”为题的文章,年轻人早就不买账了。
; y; c* o9 i0 u. j( O+ g; t+ v
7 ]  B& S2 Q# D, ^关于对信息的筛选能力,Snapchat 的联合创始人 Evan Spiegel 在美国杂志传媒峰会上曾经这样描述当代年轻人:“他们很善于识别网络上那些非常虚伪的行为。”
1 D& `! S, @1 \, B& O
4 C9 b' |) c# f% T4 K/ y根据好奇心研究所的多项调查显示,年轻人在浏览网上信息的时候有这些特点:+ y6 l# F4 h, ?9 l

, B4 c1 Q+ V) t- g8 \( O/ G12.  讨厌鸡汤,其中最烦的鸡汤类型是微博上一到晚上就满屏的“晚安+名人名言”以及自说自话系列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 x9 n/ d2 a/ `/ x5 o4 k
, B" J. ~- a: v5 T$ x: a13. 反鸡汤也不受欢迎:鼓吹学历无用论,或者“又一天过去了,今天过得怎么样,梦想是不是更远了?”这种把正能量的话反转成负能量又说一遍的反鸡汤,因为逻辑简单粗暴,有19680个来自读者的表态对此表示讨厌。
* H$ Q$ s) T' w
" b2 J) X0 y1 h9 Z- z" y14.  辟谣成了生存技能,虽然偶尔会被“指甲上的月牙是健康晴雨表”、“木瓜丰胸”这种古早的传说蒙蔽,但是如果有机会,一定会积极辨别真相,同时把“给爸妈推荐辟谣账号”视为一种新时代孝心。# ?" c( h0 e/ o: O

* ]& @2 N( ]% q+ f$ g3 q1 u7 l! y15.  拒绝陈词滥调。好奇心研究所曾经做过一次关于“你都看腻了哪些‘热门金句’or陈词滥调?”的调查,共收获了 5694 条表态,我们发现,“不转不是中国人”是年轻人最反感的一句话。/ I1 O: i9 J4 ?/ G
" }; B3 W6 C  Q* p3 u
16.  讨厌标题党的愚弄。Jon Steward曾经这样形容过标题党给人的感觉:就像自己走在海滩上,一群人在招揽顾客,大声喊着,快来看三条腿的人啊,你跑过去却看到一个人在拄着拐杖。在我所的调查中,人们觉得最傻的是以“有人 @ 你”为开头的标题。
% w# j7 |# b4 |3 O: r5 Z% b  `& c4 M1 U7 h2 s, I2 W: P
扮演美好人类的标本,但并不指望什么白头到老
/ U  a2 T1 p. W, j" p! ?! d& q  m+ \3 g( E/ V

" J1 E- N8 [' J: D刚谈恋爱的时候,你我难免沦为睁眼瞎,互相装作美好人类的标本,认真化妆,吃饭斯文,随叫随到随时随地 standby,微博脸书每天刷新六十遍……蜜月期一过,通通打回原形。3 C. d% k6 L3 `
9 K4 {8 G/ {# m0 y" d8 u+ @
越来越多恋爱泡沫的破碎激发了年轻人探寻恋爱套路的兴趣。如果在知乎上搜索“套路”两个字,排名第一的问题就是“如何分辨套路和真心?”,共有 11725人关注,961 人回答,最高票数的回答有 3054 个赞。) u9 R, B& q! G1 {, M% U% n" |
% |) ?+ {# N$ z, \" m& w0 U
人类的血泪经验果然是另一部分人类进步的阶梯呀。
1 M7 q" S: ~4 `2 n4 ^6 D$ I5 Q0 H8 e/ P  ~+ C- ~! m7 h
我所的调查也表明,现如今很多所谓的“恋爱宝典”已经失效,年轻人已经逐渐能够:
4 T+ y& p; w. j7 O: r
8 e/ O- ]+ D+ z. L% b3 ^8 z21.  看破一些爱情伪装,像“女性(往往并不喜欢)每天化妆洗头精心搭配衣服,男性(总喜欢装作)恋爱前期脾气好”这种爱的小把戏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人们已经提前做好预警,从容应对变数。
4 v  L$ k8 o) H: y* T+ W: z2 g/ Z
22.  不买矫情恋爱路数的帐,像在宿舍楼下大喊“XXX我爱你!做我女朋友吧”、公开场合下跪、用电视剧腔说“我配不上你”这种浮夸的恋爱套路越来越遭到白眼。" T& L3 n' F* W9 h( B- M* ]
! Z9 T: q! v/ d  ~4 F
23.  找对象的方法越来越科学。我所曾经做过一次关于“你都是怎样筛选出‘灵魂伴侣’的候选人?”的调查,共收获了 4666 次表态,我们发现,年轻人筛选灵魂伴侣不再是“只看脸”,笑点、三观、听歌看电影习惯也变得重要。
' j3 S: k1 b9 A- W9 I' r3 D4 p, I9 k) X7 g9 g: @
24.  愿意直面婚姻的残酷。在我所关于“你觉得结婚前一定要一起看的电影有哪些?”的调查中,排名第一的是《消失的爱人》,很多人赞同“如果爱中有龃龉,不如婚前先聊明白”的做法。+ B; r+ d3 ?; {* H1 W* Z

1 r5 I- ?5 `( g# K0 x) Y3 Q25. 在感情这件事上,价值观更多元和包容。我所曾经做过一次关于“你看烦了哪些价值观陈旧庸俗的恋爱法则?”的调查,共收获了 6319 次表态,结果表明,“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做爱反正就是女生吃亏,男生占便宜”,“你是男生,让着她点”,“认识初期谁要认真,谁就输了”这类90年代情感杂志的爱情建议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 J: O- Y5 C  n1 k" F, P  U% g) \. O1 I. k" t: l+ }  {9 p
喂,你提的建议根本就是瞎胡搞吧
4 f  p2 A4 I5 g2 q3 d" P* q
  w" J2 I+ `( @0 t$ Y( p+ \- T) h' `
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信息的缺乏,走在时尚前沿的男女会参考时尚杂志的建议,包括:丝巾如何帮你增添风情;怎么得体地吃一次西餐;如何让你心仪的男士对你欲罢不能之类,但时至今日,让一个月薪五千的时尚编辑对你的穿搭指指点点这事儿变得越来越奇怪了。7 e5 `  P8 [: L4 _8 Z

' k- g" Z& M+ w" B! r. ~3 Z! g' Y% G年轻人们对这些插手他们生活的建议有一种防御性的反感:) f5 X  p. v' M, i

9 T9 V7 B6 r4 L26. 好奇心研究所曾经发过一个“你看腻了哪些浮夸的男性穿搭意见?”的投票,时尚杂志或者APP不走心地鼓吹诸如春夏必备印花、碎花、大花、刺绣;不分对象地建议衬衫扣子解开几个看起来潇洒不羁;不由分说推荐黑底大logo配垮裤让你做潮男;不是精英人士却永远推荐西装类穿搭文章这种建议,只会让男士产生一种“看了也白看,买了也白买”的困惑感,没用的穿搭建议多半让男士更抓瞎。
4 J: Q; M8 O- Y- v. K$ D: e+ b% B, i) H: O" l
27.  装修家里也一样,不靠谱的家装杂志和家具厂商审美堪忧,隔三差五推荐搭配谜之丑陋的橙黄色亮绿色沙发,一秒让你住上90年代温馨家居风的照片墙,年轻人已经不会轻易参考这些建议了,也不再轻信单一的所谓“简欧”“地中海”的风格。
. v' W8 O7 N: L6 g* t1 z1 ]
& R/ e# N3 v5 X2 J28.  打着“人生导师”旗号的粗暴建议完全不受欢迎。在我所的调查中,“哪有什么抑郁症,那都是想不开”、“女孩子为什么要这么辛苦”、“我是为你好”并称三大需要用“关你屁事”来回应的烦人建议。- R) Y% @! O6 o0 d" O
  P- q- y3 r  z9 n
29.  非常警惕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建议女性早点结婚生子不要读博士了”、“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建议女性穿着保守些,自己穿得招蜂引蝶就别怪别人”这类言论在研究所的调查中被强烈抨击。2 N, j0 U( O# N2 a8 o
0 N* x1 B( G- e
0 O/ z& Z$ j- [/ @. w
另外,在我们梳理年轻人对套路的态度时,我们发现很多东西越不按套路来,人们反而越欲罢不能。
4 U" H3 Z: O# n  d  z; x$ `9 U2 \  |( b
比如,“搬运机器式”定点更新的公众号不受欢迎了,类似“支付宝”这种有时连续几天不更新、有时只发一个句号的“有人味型”公众号开始走红。数据显示,支付宝今年 9 月的订阅粉丝就已经超过 200 万,平均打开率在 20% 左右。: X8 ?. }1 d- u0 n- W% ^

4 q1 q7 u7 L- ?5 l) W6 ^人们也不太爱用“官方精美表情包”了,反而对一些制作粗糙的贱萌表情爱不释手。
7 F6 r& H6 W4 m  e9 X
2 p: Q1 i/ H3 Q4 r% P在我所关于“哪些东西越不按套路来人们越欲罢不能?”的调查中,共收获了 8631 次表态,其中人们最喜欢的反套路代表是:分辨率极低的贱表情(1763票,20.5%);故意的五毛特效(1578票,18.3%);故意做得很糙的动漫or游戏(1282票,14.9%)。
9 G0 [- ?" T* |" p, s5 {  p) g4 t$ }7 X1 Q0 P4 [
反套路大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人们对套路的反感,在看了那么多号称大制作其实烂到家的东西之后,忽然遇到一些不按套路出牌但糙得很戳心的作品便忍不住发出“有毒”“魔性”或者“哈哈哈哈哈神经病”这样的赞赏。: ?' M! \8 D! h, K- \& P6 q1 a

# m2 ^; h" B# o3 r2 ^5 E6 T- L告别套路,拥抱反套路。( o9 b- ?, [  f4 n: w

0 y* k0 j  W$ l不久之后,你将会发现,自己拥抱的那些反套路通常都只是看起来自暴自弃、暗地里不知道有多使劲在戳你……的新套路。
1 u. W8 V# A# t: P, N. ~3 [
. A: F+ }- p# }* l那么恭喜,你已成功升级进入一个高阶套路新世界。3 D( d* u( p' Y) E  P4 t  y
% a( I. [  c- a4 ?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2439-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