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必须诚实谦卑,进步才会到来

[复制链接] 0
回复
64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1-1 2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15,我们这一年 ZT
0 c: K* F7 a" ~* H# k
3 L; ?3 P* T2 Q' R% u

% J' p1 N8 B" r, r; ^3 i4 I" D

7 i; [# a9 ]+ P原创 2016-01-01 SPW 南方人物周刊4 `0 \' B, S( M' C* W* K
/ b9 C4 f' L0 F& i% s

& A) _  m- J* a$ Y
在2016年的第一天,我们的四位记者讲述了整个2015年来的工作与生活。

6 e; @5 X" G; \# _0 Q! j! G
. q. C7 |  _- X  y2 b0 }* L2 j4 m
ONE
难道不是未知
让人趋之若鹜吗?
本刊记者|翁倩  编辑|郑廷鑫. P* K; u2 h, t; ^
5 o) g( x% g7 L: ?! e# V$ x

- o; y3 P; p+ A$ c. e; c$ T
(翁倩:2010年加入本刊,2015年代表作品有《小S传统未来人》等,图/大食)

. R" K. @" M& V+ Q/ _5 A; c8 X. u! A
6年前读研二时幸运地获得了在《南方人物周刊》实习的机会,毕业后成为编辑。曾拐着弯问把我招进杂志社的时任副主编杨子,为何选中性格内向又没经验的我,他说,“要学会游泳,就要去海里”——这句话,推着我走到今天。$ b& d; k% c( r

1 H1 W. q8 |( Y) Q# l# c5 \# @
老实说,当时并不想那么快当编辑。刚毕业时对现场、采访、跑动仍有极大的热情;二来《南方人物周刊》的公共报道已经做出相当的影响力,同组记者无论资历或阅历都远远超过我。我自知没什么积淀,担心没准备好迎接这一切,只好小心翼翼硬着头皮边做边学。刚开始那段时间特别需要认同、又极力掩饰这种需要,很久之后才知道,年轻同事刚加入这个集体时,大都有过类似的信心崩塌——前人已经做出这么好的成绩,我能为这本杂志贡献什么?

* {/ s4 k( i; z2 P3 L' Q+ x
这5年我学会的最重要的专业主义和行为规范正是源于以上这一疑问:对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编辑必须做出判断。而在权衡和抉择中,你会知道自己做出的决定既不可能是惟一的,也有可能不是最好的。必须诚实谦卑,进步才会到来。

" c4 P6 i$ y* T1 `' n* \6 ~3 l' s
和杂志其他板块相比,我所在的明星报道领域近年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艺人有了更多的发声和展示通道,电视台、经纪公司也有了更强的掌控欲,甚至有力量将国内百余家地方媒体和网站用微信群集合起来,在规定时间让明星通过微信语音接受群访(或者说聊天),临末再抢一轮红包,像一场狂欢。这在几年前是很难想象的。这个领域的矛盾之处在于,一方面明星戴着面具示人,面具往往让人印象深刻,而他们却小心隐藏起真正的自我,扮演着公众期望的角色;另一方面,这个圈子(如果真有所谓圈子存在的话)又几乎是接近透明的,大部分明星在生活中的演技,稍有阅历的人就能看破——可成功的政客、商人,却往往让人看不懂。
4 `4 m' G' c8 r% s' U
有时也会想,在有这么多媒体可选的前提下,凭什么要求明星给你最长时间?而对于记者来说,即便有了奢侈的两小时或更长的对谈,就是一切的答案了吗?前同事吴琦曾说,“每个采访对象都可能是一个自足的自体,每次记者进入的时候,就像一个平面从当中切过去,能切到什么因人而异,看你的勤奋程度或者天分。”我深以为然。

4 K! o" S& o- m& c4 K9 G
2013年同事李宗陶对干露露的采访是一次娱乐报道的非典型操作,她跟了干露露几天,去其家乡、陪其演出,甚至亲历了对方在酒店换衣服的一幕,可她只看不访。这类报道——主角常常是本来的自己,没必要装成另一个人来保护自己以不受侵犯——至今让我深深着迷。
! J2 `/ F9 N) }+ @6 K4 y
这5年,相比在路上的记者,我的工作和大部分人一样,并没有太多的故事。一期杂志从付印的一刻起,无论喜欢、满意与否,都随着时间流淌而过,除了尽力让它不只有7天的寿命,作为编者,也必须学会用开放的心态朝前看。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在大量的新闻报道背后,我因为工作原因和一些人相遇,非常感激。2012年《梦中情人》专栏开始连载后,收到过很多表达共鸣的读者来信,给我很大鼓励;有人发来电影剧本,“请翁老师指正”;甚至收到过一包匿名寄来的西北特产,由于没有姓名电话,没法说谢谢,只好在此一并谢过并郑重汇报:我吃完了,味道很好。
8 l5 P3 \: W+ w6 r
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的刊期由45期调整到40期之后,时间反而似乎越来越快,我知道,这个集体中不少人今年都有些焦虑。一些同事用转换跑道来抵抗这种焦虑,希望他们已经拥有了innerpeace。我尝试了两种方法,一是打壁球,像小孩学习拿筷子那样,从挥拍、步伐开始从头学起,学会用身体表达自己之后似乎放松了些;二是回到写作状态——经历了比较完整的生活,再和人交流,变得舒适了。

/ O7 H( j7 S* K+ x& f# d
: H/ }# L1 S9 E
TWO
我们终将成为古人
本刊记者|邹金灿  编辑|郑廷鑫

# D, c; C1 e; e7 j2 I* k
0 C) N; V* ?( E" u% D! I1 N
(邹金灿:2011年加入本刊,2015年代表作品有《钱穆凤鸣高冈》《受降者徐永昌》等,图/大食
# z) J: w" |; l
在刚刚过去的而立之年,该用什么词来形容?想了半天,还是想不出。摄影师大食为我拍照之后,看着照片,我突然想起了两句诗:浮生恰似冰底水,不薄今人爱古人。前一句出自杜牧的诗“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是说时间悄然掠过。后一句是杜甫的手笔,也是我此刻的心境。这两句诗,是我所能想到的概括自己过去一年的最佳用语。, W' a7 a0 E! F3 n* Y5 K

% h  X9 v8 W( R. d/ C! A5 h6 a
记得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懂得别人的心情,就是最大的学问。这句话初看并不感到特别,细想之下才发现实在是太深刻了。窃以为,一篇好的文字,也需要让人窥见人物(包括作者)的心情。
; n# f' j3 J1 c9 O/ a
个人在历史长河里,往往微不足道,遑论我的这一年了。由于这里不是私家账簿,就不胪列过去一年所做的工作了。大致说来,我从业至今所做过的人物报道里,有各种历史人物,也有当世的学者、导演、演员、歌手等等。遇到的人越多,越感到如何权衡人物的重要与困难程度,因为这个权衡的标准,正是作者心情的一部分,亦是“才、学、识”三者中最后一项的内容。
; A1 t' g9 P$ q
每个人都对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喜恶,然而个人喜恶不足以成为形诸笔墨的心情。好在我还有典籍可以看,能够在字里行间探寻古人在心情上的共通之处。人会作古,心情却不会,隐藏在每人语默进退背后的心情,关涉到“存心”这个重大的人生关节。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从这句话出发,将古今人物的心情互相连接、互相比对,成了我常做的一件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老杜的诗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有了更切近的体认。
4 o4 z! z" G; a4 O. f  y1 e
2014年,我写过一篇关于香港色情业的报道,提到了“人生实难”这句话。此语出自《左传》。清人汪中有一篇名为《经旧苑吊马守真》的文章,凭吊的是明代名妓马守真,写得极其动人,文中有这么一句:“人生实难,岂可责之以死。”令我读来心有戚戚焉,于是在写那篇报道的时候,把“人生实难”这4个字写入按语以提挈全文。最近一个月,一位读者朋友联系到我,就那篇报道向我做了一个简短的访谈。她的第一个问题是:“首先吸引我的就是文章的开头,应该是一段类似编者按的文字,古韵十足,从题目和小标题里都能感觉出你的这种写作风格。想问一下,平时你一贯的风格就偏向古风还是这一篇特别用了这种风格?”

( {7 [$ v$ Q, p' e
我谢过她的谬赞。以我之浅陋,写作风格是谈不上有的,而且所谓风格,必得经过历史的淘汰之后才可以论定,时人说的不算数,自己说的当然更不能算数。我回复她说,“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自己也写诗、写文言文。不敢说我在多大程度上懂得了古人,如果你觉得我的文章有古韵,那是对我的莫大赞赏。古人虽然在时间上离我们远,但说到底,在情感上,在一些精神追求与坚持上,我们和古人没有什么分别,而且我们也跟他们一样终将成为古人。正因为这一点粗浅的认识,我会以看待古人的眼光去看待今人。”
# }& a( v5 I8 Q+ q5 Q
世间百态,心情万殊,人不可能一一穷究。因此,每个落笔陈述或者议论的人,其实都难逃《庄子》“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之讥——那些言之凿凿、喜欢以“客观全面”自诩的人也不例外。在这种困境下,“我们终将成为古人”这一想法,自然说不上有多高明,却可以令我心安。
' `* ^8 L, l- X$ J7 ]: s; h
, V; p" b" a1 T3 P
THREE
折戟
本刊记者|张明萌  编辑|郑廷鑫
0 q* {& r# R1 X: K" |& S1 y

( R4 ]& I$ l& B  ^2 ~4 C' S
(张明萌:2014年加入本刊,2015年代表作品有《苍井空  我究竟会过怎样的一生》、《李毅 大帝布道》)

! w: |% E2 Z* i( m( G
冬至那天,在深圳光明新区的难民安置点里面啃面包,面饼软糯,可夹着豆沙,甜得我牙疼。作为名义上的社会新闻记者,这却是我第一次进到新闻现场。我总是不免心生胆怯,气氛肃穆,空气凝重,脚上有千钧重量,迈不动。
0 J! W9 S  C4 J3 W+ O2 f- f

0 c- y) l4 r$ }. D: ]! S
所以在这一年多,我老是在亚文化和娱乐里徘徊,它们从来不沉重,甚至还有些离经叛道,我心里觉得它们绵软,总想注入点儿力量,尽管我知道自己的力气也不过尔尔。
3 Q6 d* M* p; a  @" w$ t  R
年初时室友说,我以后出本作品集,名字可以叫《折戟》。因为我的采访对象大多人生不顺,且在我采访后通常一蹶不振。比如鲍春来,比如李毅,比如豆瓣,这个名单极可能加上萧煌奇和苏炳添。
. m' w- n* M; G, |; ?
其实这一切本非我愿,或许只是恰好赶上了他们人生的拐点。我将视为一种幸运,尽管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悲剧。这些人大多数在迷茫着,鲍春来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一整年都在各种综艺里打酱油;李毅的球队未来模糊得看不清,接受完采访后就下课了;豆瓣在缓慢衰退着,在年底愈发加速;萧煌奇借着《我是歌手》红了一把,然而并没有什么用;苏炳添呢,不小心成了亚洲最快的男人(当然是说跑步),可毕竟27了,说是黄金年龄,也马上要下坡了。
' P1 X3 ]% f( n
当然还可以算上苍老师,水灵灵的大眼睛瞪着我说,我想知道我究竟会有怎样的未来,我想知道我究竟会过怎样的一生。快到年末了又采了泷泽萝拉,不说话的时候,她面无表情在那儿坐着,也不玩手机,精致得像一个芭比娃娃。眼睛水灵水灵的,但分明看得出空洞。可这两位,在国人心中仍然只是纸巾和放肆青春以及捞钱的代名词。

9 l, S' d! `1 n2 @, q: m
大家都处于迷茫中,可人生就是不断的奋斗,奋斗基于不断出现的目标,目标能够避免迷茫。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一下子找到目标的,也不是每个人都像玩重金属的量子力学教授和永远看自己不顺眼的邱晨那样适应与世界相处的。所以难免纠结,难免困顿,难免踌躇。
: T' m- ~6 e; f+ \
忘了已经多久没有遇见过双目澄澈透亮的人了,《万万没想到》团队的本煜和孔老师算,《夜场围城》里的小敖算,让塔洛下山的万玛才旦算,华为团队里的理工男们大多也算,其他呢?好像连我自己,目光偶尔都会暗淡混沌一下。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N# r2 F' Q( d2 @4 U
我忘了什么时候开始想要当记者了,或许是某一次家庭聚会上,不知哪个亲戚问了句,你以后想做什么啊?我说,记者啊。可那个年纪,鬼知道记者是干什么的。但这好像成了我给自己的一个承诺,往后每一次有人问,我都这么答,答到最后连我自己都坚信不疑:我一定要当记者。当记者干啥呢,哎呀无所谓。

% l  k, [% Q( P
如今我真的成了一名记者了,这让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不是都说小时候的梦想是骗人的吗?带着励志般的小窃喜,我对得到的一切倍加珍惜。
( @" ~; l0 ~+ A5 Q0 {9 L
刚到深圳已是深夜,导航很聪明地让我们从后山一条泥泞曲折的羊肠小道包抄到了滑坡现场,小道荒无人烟,的士大哥对我说,如果你不说你是记者,我会怕你在这儿打劫。

1 s7 F6 O0 P9 c; R0 T: A
到了现场,的士大哥耐不住,说兄弟我陪你进去。还没等我答话,他就一个箭步往前,身影险些消失在了黑暗里。他比我猛多了,一路跳起蹲下,灵活无比,而我在后面踉踉跄跄,险些摔到泥里又卡在石头缝中。等我们终于爬到了几排水泥管道上,笔直地站着,不远处挖土机绵绵轰鸣,在暗夜里闪着刺眼的光,入夜的风有些冷,我俩都瑟缩了一下。废墟中横斜着锅碗瓢盆,支楞着断壁残垣,我又想到了《折戟》,没有沉沙里的折戟,谁又能去磨洗认前朝。好像我干的事儿,意义就在这儿。

1 _+ N+ z) H8 f2 w
看了很久,司机问,兄弟,你这是图啥啊。

" D( ^( M. Q; t7 c! J7 j
嗯,就图这个吧,我想。
" q9 T) ?, q% Z0 ~! f

1 B; B' ^, K$ V# a
FOUR
对抗衰老
本刊记者|麻晓天 编辑|郑廷鑫
: N1 U! e. I4 A, ?( `, L3 S& a7 o

& d3 k% s; h7 b' v, h& K9 Z% {
(麻晓天:2014年加入本刊,2015年代表作有《2015公务员涨薪之辩》等)

: J7 c$ x2 ^( ]/ ?9 a$ C/ g
我决定要把对抗衰老排上私人日程。

; m. n) N' o: ^2 S8 Y8 U- u+ f
衰老的意识源自今年年初的一张合影,看到照片后,我感觉自己的脸大了一圈儿。因为几乎是在2014年的同一时刻,我也与这群人拍了合影。
* W* C# I' _% r8 ]  z
再是4月份与高中同学会面,所有人都以“你变帅了”或是“你变漂亮了”作为多年不见的寒暄开场,待见我时,步调就惊人一致地转成了“你好像老了”。

! g) F; Z) S5 H( G0 l; N9 R  B. u
这两件事情都对我打击过大。以前我总觉得自己顶着张年轻的脸不是件好事儿,因为瞧见我这张脸,采访对象总觉得太年轻、没经验,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连洗面乳都懒得用,就为了自己看上去老一点。
  r. Q3 {5 E$ I/ [
但当衰老能从面部被解读出来那一刻,我心头的无力感还是如地心引力般不可对抗。细想这也当然,对于一个二十好几的年轻人来说,无论是外貌上的长残,还是心理层面的衰老,真正来临时,“其实我内心是崩溃的。”
9 B2 r! \6 r& R$ `- l" Z3 y% U
我得把迅速衰老的原因部分归之于适应工作上。7月下旬,从记者到新媒体运营的转变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工作交接的起初一个月,由于还有采访尚未完成,我只能趁着采访的间隙排稿、写稿的间隙发稿。
3 O: }8 t% D* A2 y
微信是杂志的一个重要出口,不同于自媒体简单的写稿发稿,有着必须遵守的出版流程,但突发事件的反应时间极短,我必须在这极短的时间完成和编辑记者的对接。从选题到出稿,留给我们的黄金时间就是几小时。

; v6 {2 y2 x' [% C' K5 E0 V+ f
得益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很多时候我们都能赶在最后几分钟完成。光一般的信息传输速度在提升工作便利度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新的传播可能——社会化媒体营销。基于这种形势,sales经常只能在发布前一个晚上甚至是前两小时才把素材给到我,这也大大压短了内容审核与排版的供审核时间。

4 a* N! e: g" {7 Y( y, P
新媒体运营听起来是一个未来行业,但这工作实则要求你什么都得会一点儿,哪个环节缺了人你都得顶上去,这样才能保证流程的顺畅。比如标题、导语、摘要及内文的编辑、图片的使用、内容的校对、版面的处理,在人人安眠的深夜,你得自己动起来。目前的新媒体一定程度上还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日常的运营维护、每一个字母和字符的更新其实都是人力在完成。

4 G/ F' z6 `- ^" i; V0 E; K
24小时待命的状态下,我身上的新媒体属性成了朋友诟病的槽点。离家步行20分钟以上的距离,笔记本电脑定不离身;流量赛马似上午跑,一天数千条微信毫无压力;只在信号好的餐厅吃饭;饭桌上吃到一半,不动声色地抱起电脑开始工作……

+ H* x8 O7 p( P" A. i/ j
作息时间无法规律,身体也开始隐隐传递罢工的信息:晚上11点就开始发困,第二天起床昏昏沉沉有气无力,上一秒答应别人的事情,经常下一秒就忘记,熬一个夜的代价是三日以上的进厂翻修……

4 e+ d3 V! S3 u
9月底到香港出差的一个礼拜,是疲劳感侵蚀身体最严重的时段。白天被密集的发布会和课程排满,结束后我只剩下从会场挪向酒店的力气,几乎沾床就睡,只能趁着最后一口气儿把第二天的微信编好。那几天效率非常低下,我格外沮丧。
* r, _$ Z4 n( C) Y# B) ~. A/ b
我喜欢媒体这个行业。虽然跟大多数前辈相比,我算不上一个工作狂,但这一年来因为工作,我对生活太过怠慢,衰老也这么快步走来。工作会吞噬生活的大部分,但我得自己来规划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下一年我会保持清醒,多补水防晒、读书看报,去游泳、跑步、健身和培养其他兴趣,我会好好调整。
4 o1 ~/ T$ U4 H" m* n, P1 U
我很愧疚,这一年里都集中在新媒体上摸爬滚打接收信息,可能只看了不到100本杂志和30本书,与杂志社里嗜书如命的编辑记者们相比,我也只能以自己是一个活脱脱的电子新兴人类来掩饰肤浅。对我来说,进入《南方人物周刊》是莫大的侥幸。
+ n$ a* o7 Z' |# S) H

& Z1 |& t; F/ V5 H, H: j
) C$ A0 E, y0 [) ^1 @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119-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