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作品争鸣] 绘画与摄影这对“姐弟恋”的爱恨情仇!

[复制链接] 0
回复
1689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1-13 0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 @8 M. Q; b2 _, j0 r+ z+ Z1 e
安塞尔·亚当斯《玫瑰与浮木》

) {# m. @4 _( `6 F
据媒体报道,照片与摄影这对情侣从地下恋情一步步走到今天,几经波折,如今愈发频频同框虐煞单身汪。而今再次恩爱现身,难道是要订婚?!小艺带你深度八卦绘画与摄影的恋情始末!!

( T+ O' T) M; T2 X" r; z7 h9 q* f- S" D. k
, ^6 L8 M+ h4 z3 c5 G

" l- Q8 U$ g7 o* d+ i暗戳戳的地下恋) E, s9 G! K4 N( ?& P# Z! Q

6 H8 `  j7 L5 }: F+ r
# ^. `" `- v$ K据两人的共同好友“暗箱”回忆,当年绘画还是高高在上的女神,大家只知道有个圈中好友,都不知道摄影是哪来的跑龙套小弟。2 L5 d; X7 e) E
暗箱8 y# T' k+ I" }! q
4 f5 C6 q& q! t! Y0 s

- U1 t! L; i' ]$ w- J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为了准确地再现景物的比例和透视,制作出一种叫“绘画暗箱”的绘图装置。这种装置实际上是一个暗箱,在一侧箱面上有一个小孔,光束穿过这个小孔使外面的景物投射到对面的箱壁上形成一个影像。+ ]5 J$ H2 B- C- J0 w7 L
5 T3 n3 Y$ X% o! t: z/ P

$ v8 w5 f" F* p: v( Z( D; P3 c16世纪,暗箱增加了使影像更加明亮的透镜,并进一步缩小了体积,增加了便携性。18世纪,画家们在暗箱内安装了反射镜,可以把影像反射到箱子上面的玻璃板上的绘图纸上。
# Z! b- K) j8 Q/ q$ q9 J乔托《哀悼基督》,1296年9 C  B/ p' k2 T. ?4 C% v

) v$ |& t# o% L) X( {
, D4 h, n: t* \1 t8 f" J  R9 p2 b
达·芬奇就有关于从暗箱获得影像的文字记载,艺术史上有不少画家都在采用暗箱成像的方法进行描摹作画,乔尔乔内、卡拉瓦乔、伦勃朗、维米尔、夏尔丹、丢勒……喜欢用幻灯机作画的安迪·沃霍尔甚至列过一个借助光学仪器创作的“黑名单”。
1 Z$ v, P. p. F+ E/ j0 P7 V5 a" e+ T. g# U+ d. U6 ]
+ d( C( c  O) U
虽然“黑名单”的争论很大,但是却意外发现15世纪初,西方绘画突然变得精密细致了起来,具有完美的构图、完美的透视、完美的光影效果,甚至有些人只是凭着秉异的天赋,不需要怎么努力就很可以画成完美的作品。+ l4 d: A  c8 N6 N" \
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1487年7 ]) z' }& ?( c. e/ e

) K9 {! ?+ O4 C! ]
+ I; i' m0 R& J7 m各路老司机们也对绘画与摄影这种暧昧不清的关系说不明白。彼此无法说服彼此,毕竟摄影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练习生,又比绘画小这么多,很多人都不愿意相信他俩已经在互相套路了。% C. W# ^5 a! l9 Q! d! w$ B
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仆》$ d( L% D* Y& j$ o
拉图尔《命理大师》,后面女人比前面汉子的头还大。
3 o2 k9 Q5 O6 a/ \' w7 W% m# e, r% l
9 K( C8 D+ W' V) n+ s) j' X
3 ]' s! l$ A% |7 a2 U& K, c
颇具争议的恋情公布3 {; ~; a; T( t% d
" I& l6 z1 n+ C9 r) ]# o) I  ?' }

) F, W1 s0 D0 I3 O" ^  s1826年,狗仔拍摄到尼尔普斯将装有镜头的暗箱放在工作室二楼窗台,并在暗箱的后面装上一块涂有白色沥青的铅锡合金板。经过8个多小时的曝光,他将板放置在薰衣草油中,把未硬化部分的沥青擦掉,板上显现出与摄影物相似的影响。这是“照片”第一次被曝光到公众视线中。
! M5 V6 `0 g3 q$ N1 _0 p/ F% W2 j' l% O& n4 D: c- r$ W* h) X
盖达尔的照相机6 @: O; o8 j) ?; _9 K5 I* ~, I

* F! r& ~$ ]  I7 J% x4 C$ y9 a8 Q' g3 [8 h7 y" _( w
随后,尼尔普斯与盖达尔合作,研究用化学方法记录影像。不久尼尔普斯去世,盖达尔将银版擦亮,用碘蒸气熏,曝光后又放在加热的水银上熏,影像经强迫显影后显现出来。1 W) y7 X& V5 U- Y4 ]
( a  s6 i# t( f' X( \) F9 X

: Z+ z3 g3 ?) D/ G, g* l1839年,“盖达尔银版法”摄影术在法国科学院和艺术学院举行的特别会议上宣布问世,这标志着人类摄影的真正开始。
% a8 h+ z% @: e
. B  k/ M: r2 l& j0 I( W8 \3 b4 u% A- ^8 b% v- \+ @( M+ F
就这样,绘画的“绯闻男友”正式出现在公众视线中。作为一个刚出道的帅气多金小鲜肉,明明一个贵族小帅哥有钱有颜,却非要拼才华。起初还是绘画给他介绍资源,不久便迅速蹿红,反倒占领绘画的阵地。加之年纪差距,大家议论纷纷,两人长久盘踞在八卦小报封面,并不被看好。
  @- k% ~& ]( g; j( N8 y  b盖达尔本尊/ ]( h; ~$ Z& k# p9 P& a/ G

" U5 T$ |; E$ {+ @# v/ Z. h
  s' [8 I: H( P: e8 _4 j# j( R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虽然自己有偷偷使用摄影,也曾联合部分画家向法国政府提出禁止摄影这一要求,称其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英国画家透纳也曾哀叹艺术的末日到了;法国艺术家德拉罗奇则直接宣布:绘画死亡了。
  M2 T6 p5 \! Q. f% H库尔贝《锡庸城》0 B/ i6 p8 ~$ h( i
5 k8 @* ?6 T& [) |1 F3 y

$ J: A! \4 M* q" H: t* H当然,也有很看好这一对的,毕竟有个东方神秘国度谚语曰“女大三抱金砖”。比如,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罗瓦,他曾是法国摄影协会的发起人之一,与摄影师杜里奥一起合作拍摄了一批人体照片作为素材;现实主义巨匠库尔贝也与摄影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的作品《锡庸城》直接使用照片作为蓝本;德加挪用了摄影的构图方式,把不完整的前景人物按摄影取景方式构图。从摄影诞生的那刻就没有离开过艺术家的手中,摄影对绘画的作用和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了。
, t! m& J4 Y/ {& {+ w" S' F锡庸城照片2 j8 E( k/ Y2 f( v
% i4 {( Q0 K0 u  ^( Q

0 i) g. M' _$ Z/ B4 V
7 ~$ \8 S4 {% O' e+ Z7 X9 F8 ^. t* `波折地在一起
! O- m7 R6 \! N: w8 I; ~
2 l5 \' L! T  Z& u* U8 a

: Z$ I' }' m  c. D: u( r8 ~$ G摄影与绘画没有甜蜜太久,就出现了激烈地争吵,两人分居两地。( p( i( w. B: \; `# M) Y4 a

  S) o* G# O" e8 W

+ ?$ x2 u! y" }9 ]/ Q起初,摄影主流为“画意摄影”,追求文学效果或诗情画意的表达。画面充满了隐喻,以“避免平凡和丑陋”为艺术原则,精心摆设道具,进行复杂的后期。雷兰德《人生的两种选择》+ l" v* z0 F; L) ]' I
1 v& k5 C+ ]; ^: v7 W/ O. A
, j7 ^& {8 W" l4 i( [' u
随着摄影的发展,它开始慢慢走向内在精神的表达。1889年,《自然主义摄影》要求摄影主题的真实性而不是人为加工损害摄影语言的准确性,第一次公开提出摄影是一门艺术。
6 k+ X. H' c2 N  f' Y# i% O7 F莫奈《日出 印象》
# {. P5 {1 b, s7 G戴维森《葱田》" l% x. o+ D5 z1 K4 K" r/ u

( U% ?8 e- u6 N, X0 W' y" H% w

6 G* W9 K' ^# `对绘画来说, “色彩”是摄影无法呈现的领域,画家不再死磕物体的细节与轮廓,专注于瑰丽斑斓的色彩,旋转流动的笔触。这种对自然的追求促使摄影与绘画重归于好,产生了印象主义摄影,运用柔焦镜等手法来与印象派视觉效果接近。2 u" q. R0 M& G, h$ L
德马奇《后台》0 d! i4 i+ f) `, \( H5 K( R
德加《明星》, T9 }- c) m& F
2 E0 P1 [7 c7 E. u8 _  o7 _
他们并没有好多久,就再次发生了分歧。1932年,摄影与绘画割断了联系。摄影走向现代摄影,随后纪实摄影成为主流。而绘画主动扬长避短,走向表现、抽象、重视色彩、笔触等绘画的自身语言方向。立体主义时彻底抛弃了焦点透视,多视角的平面效果解放了颜色、形体与空间: G9 G3 Q$ ], g: M+ f! Z; g  m
# ~* \+ ]3 j9 y/ S& p
塞尚《圣维多利亚山》) @( Z8 ~  n# ?8 P+ B
# A2 b) W( m% x# E/ E
马蒂斯《红色的和谐》. O+ g# {( {+ k/ |9 K

  G5 Q; I, H1 c4 F  x. `

( X+ D5 s6 m% z- o9 n3 z# B; m至此,绘画艺术不再是客观地表现与对现实的模仿,他承载着画家的情绪与主观表达。绘画将写实艺术移交给摄影后,最终走向了抽象。) J$ V4 y9 z3 {1 h) E  e% F1 L; A) {9 D
毕加索《亚维农少女》
7 Q% T  D/ y/ D" o达利《记忆的永恒》
: K! v# r. u# A6 F* d5 X
- R! B/ x2 f9 x9 F& |' G* I

- p5 Z# Z1 s$ K+ ^6 k8 J最终还是印证了神秘而古老的东方那句古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的,绘画与摄影最终发现彼此还是对方的真爱,再也没有另外一个能匹配上彼此的绝世盛颜与无双才华,他们才是真的天造地设、金童玉女。2 e+ o8 M  v- Z
波洛克《秋韵》2 B5 Z: a7 H& g) R: \* o* o
罗斯科《白色中心》& Q9 c6 x" s) W8 k; L- U& ~8 n- d4 E

& x: q# q3 g7 |. l# M. U
/ ^" H! o6 i5 \  B, |+ {# U
到达20世纪中期,他们有了慢慢恢复的迹象。西方社会进入了媒体与消费时代,摄影实现了自身的飞跃,作为完全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摄影与绘画交织、碰撞,颠覆了以往的视觉经验认识,达到了与绘画前所未有的融合。刘易斯·海因 《10岁的纺织女》
雅各布·里斯《另一半人怎样生活》

+ E3 k. Y" J) F2 Q  I7 w$ E8 U0 e4 [. f0 j& Q8 e% }
( u; W' S5 k# E7 m
安迪·沃霍尔在其绘画中,极大程度运用到摄影图像。将照片转化到丝网,用画面图像重复画面图像,跨越了绘画、摄影、印刷,消除了笔触的痕迹,创造了更加机械的图像,让大众媒体称为被精英认可追捧的艺术品。9 F8 k7 n) t' [
安迪·沃霍尔《玛丽莲·梦露》
! ]- q' C& v1 e& q6 z  e! }  r( U4 j

+ J( M$ N& V5 U+ o5 s里希特的策略则是“用绘画创造一张照片”。与事件相关的图片确保了作品的真实性与客观性,通过失焦与删减细节使画面模糊,使观者只能朦胧地去感受。这些去除了夺目色彩的黑白照片更能强烈的诉诸于观者内心,虚化的处理阻断了观者与作品之间强烈的视觉接触。
2 J+ ~6 F. G2 Y$ [$ b- V. ]( U6 t7 _/ e5 H! `& E$ i

- p7 K$ I, T8 j8 I  k( e里希特的作品回答了绘画危机时所留下的问题——摄影之后怎么画、画什么,而他的方式是回到危机的根源,使他的作品具有了证明绘画再现历史的当代性困境的意义。
' f9 `" _1 }7 `  j; @: a里希特《下楼梯的女人》
) |" {9 F7 E7 A- E" E; B( b  v
. e! N  M" G1 b8 s: Y" t
  q; ]/ E! l7 m% C3 {9 y  B8 n7 {
卢克·图伊曼斯的绘画则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在大家认为绘画这种媒介几乎没有意义时,他仍在坚持探索绘画语言,他作品中来自照片、电视、影片的图像不胜枚举,隐去了原有图像的细节,增加了绘画的色彩与笔触,画面具有一股捉摸不定的诗意。他模糊的表达是记忆的破碎与凌乱,艺术家不断批判的本质使他的作品带着隐隐的不安与忧郁。* g7 ~% ?0 x! E  q3 W* s
卢克·图伊曼斯《The Walk》
: j! v6 u8 v+ E8 k4 g6 D. D" e
0 ^2 n) D6 L3 q# \0 f9 m# j- a
9 t( e' C1 m& A0 X: g5 K6 i2 h
艺术家张晓刚《大家庭》系列运用老照片进行油画创造,将自己的记忆融入人物形象的描摹中。整齐划一的姿势、一成不变的表情、那些年的服装发型,无一不表现着我们对过去时代的印记。灰冷的调子、瘦削的面容、为零的装饰,带着冰冷的寒气扑面而来。这种毫无生气带着时间的鸿沟,宛若一面时间的镜子,照着他的家庭、我们的家庭、记忆以及这个时代。
! A: [" C" p6 D, _  K" Q* H张晓刚《大家庭系列》
: s" ?7 @* B( y# S( T( G3 S
" u2 _9 }+ |6 E, m; L6 M
* \6 e* B5 Y! o$ o  X$ V  k
徐唯辛的巨幅矿工肖像是在用图像来触摸声音。这些肖像每个脸就有两米那么大,用这样一个惊人的尺寸去客观诠释那段历史。无论大家的打扮如何,脸上的气质是无法隐藏的。无需做过多描述,这种穿透人心的注视,夹杂着矿井中的喧杂,裹袭着你,耳畔是时代和社会压抑的呼吸。) t( A' d" C- L3 U
徐唯辛《矿工系列》. `6 U2 n5 H( M- _

% ^  |/ M% Z- _8 W. A4 P7 n

  i) Y/ X1 H% v2 Y绘画与摄影的无法分割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镜头似乎已经替代了我们的眼睛,当代艺术中的绘画也没有像最初那样死亡。贡布里希的那句“科学是中立的,对科学发现感兴趣的艺术家必须自担风险”似乎更值得玩味。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0803-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