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一个客家人的移民路

[复制链接] 0
回复
144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5-30 01: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 P7 M. }* Z& }

* `5 T; O) b9 ~, y: V7 V! ]
" K+ r( ^9 b' b3 Y% ?

( e# _8 W( K, [# ~  j

, F5 d. Q( c% v, h7 O  v

. P' S) p" i" Y5 Z: e
2009年8月,「美洲臺灣客家懇親會」在加拿大多倫多隆重舉行,主題為「客家本色,創藝風華」,共有來自歐美、亞太地區及臺灣等全球各地400多位客家鄉親與會,堪稱是有史以來最盛大、成功的客家海外聚會。
0 K4 |" [7 `) @% Z/ m4 ?  
; g/ H1 ~) r. Q* E4 f6 \主辦這場客家盛會的過程極其艱辛,因為整個籌劃過程,恰逢全球經濟風暴之際,多倫多客家鄉親面臨比以往更加困難的經費籌措困境,當時自動挺身而出負責此項艱鉅任務的,便是來來花卉中心的老闆廖修範。 7 O8 c+ A/ ~# {) ^( f& ~
  . z; @. J9 u; ~- @8 W
他一方面忙碌於自己的花卉事業,一方面分別與多倫多所有的臺籍企業家聯繫;「我們都來自臺灣」的理念與熱誠深深打動人心,因此成功地說服大家共同參與這場客家人的活動,也順利募得超過新臺幣 100 萬元的資金。 : Q- }- N9 g! c, G. Z
  1 p: T8 f0 Q! l+ P
在這個中小企業紛紛叫苦連天,經濟前景惶惶不可知之際,募款能有這番成績確實難能可貴,而廖修範在多倫多頗負眾望的聲名也可見一斑。 # W' J. d' ~: c0 u# o5 _" R
勇於實現移民夢「大英百科全書對『客家人』的定義為:『客家男人是天生的冒險家,客家女人是強健的勞動者。』也許我的客家血液中,就保有冒險的基因吧!」這番話完全展現廖修範身為客家人的驕傲與豪氣,因此當他接續說著,從小就很喜歡閱讀有關國外地理、風土民情的資訊,看著世界地圖每每愛不釋手,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到國外看看之類的話語時,也是理所當然了。  ( N4 S1 V( f+ M" D5 b
  5 d$ h% F3 A2 A& {; w) ]
有夢最美,築夢踏實, 1970年廖修範已經移民至巴西聖保羅約 6 、 7 年的堂兄返臺省親,他緊緊把握此一難得機會,向堂兄詢問海外生活的林林總總,經過徹夜長談,堂兄鼓勵他移民巴西:「巴西物產豐富、氣候溫和、人民友善又知足常樂,很容易討生活。」讓原本就心存移民夢的廖修範,更加堅定了要出去闖一闖的決心。
4 X/ b8 d2 ]: d+ W, X3 B  
# {/ T0 B9 l2 D- r* t, k2 @既然下定決心,接著便是如火如荼的展開各項準備工作。當時廖修範擔任公職,時間較易掌握,便利用下班後的時間,晚上到臺北車站附近的補習班學葡萄牙語;但此時,排山倒海的壓力也隨之而來,「 所有的家人都反對我移民,因為當時我捧著法務部公務人員的鐵飯碗,也深得長官器重,放棄此一大好前程而去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豈不冒險?」工作崗位的長官及同事也加入勸阻他的行列 ,但他說:「心意已決,破釜沉舟,不再回頭。」客家硬頸精神於焉浮現。
$ S* T% R, j+ s/ {巴西 海外移民的第一步1973年,原本打算自己先出去闖一闖,待安頓下來再將妻兒接過去;但老婆的娘家堅持須全家同行,所以在太太與小孩均尚未取得巴西簽證的情況下,舉家匆忙啟程前往巴西。
% B* i* o& a$ q7 U5 W# f! W  
2 X" Q+ G7 B+ o3 B沒有簽證如何進入巴西?一趟輾轉顛簸之路開啟了他移民生活的序章。因為太太、小孩只有巴拉圭簽證,廖修範一家人從臺北起飛,經過大阪、東京、洛杉磯到巴拉圭的首都亞松森,之後再從亞松森搭7小時的長途巴士到巴西的邊境,「很幸運的,邊界海關只檢查我個人的護照簽證,便放行我們全家進入巴西境內,再從邊界處輾轉換車到巴西的最大工商業中心-聖保羅市。」廖修範現今說來輕描淡寫,但當時舟車勞頓之苦卻非一般人可以想像,到巴西後不到一個月,二女兒就誕生了。  
9 @- @( G, L8 ?1 G  [0 F6 n9 g
4 y/ U+ h5 o- o6 t4 G& y. F  X
( [' y6 |2 r3 }% Z8 i0 u0 I
人生的每一段路似乎都有其意義,在從亞松森到巴西的路上,廖修範認識了一位從中壢移民巴西的人,他邀廖修範一起去聖保羅南部四百多公里處的一個小鎮做生意,廖修範心想反正也不知從何開始,便與他一同前去開舶來禮品店。「 整個鎮上除了我們兩家人之外,無任何華人,任何東方食物都得千里迢迢到聖保羅購買。一年多後,雖然生意還過得去,但思鄉、思親之苦太濃烈,且寂寞難耐,就與太太商量搬回聖保羅市。」 5 Z5 F/ Q  }, G5 Q& W( Z
  
3 a4 y. p% h. V0 X5 B回聖保羅後,在偶然的機會中,他發現有一文具書店要頂讓,在仔細觀察該店的周遭環境後,發現附近有許多中小學,心想做此生意應屬可行,便頂下那家店,而生意也一如預期般的順利。不過,此時廖修範也發現自己常聽不懂客人在說些什麼,而要做好生意,語言最重要,於是就和太太利用時間進修葡萄牙語;幾年下來,廖修範的葡萄牙語越來越流利,生意也愈做愈好,不斷擴大營業,從零售到批發文具、書本,又兼賣舶來禮品,每逢開學期間或聖誕節前夕,都忙碌不已。
  g4 `* L" b0 r# B$ p  
3 C- B3 ^  _# x/ c/ X# q然而,自1979年起,巴西的經濟開始惡化,通貨膨脹越來越嚴重。一個夜晚,突然有三個年輕巴西人,持長短槍到店裡搶劫;雖然只損失了一些財物,但那個令人心驚膽顫的不愉快經驗,使他萌生了離開巴西的念頭。再者,環顧四周的中學生,抽菸、喝酒、玩樂樣樣來,更強化廖修範要讓自己的小孩到已開發國家接受教育的念頭, 在收集相關資訊後,便決定再度舉家移民加拿大。  
8 X. y- c9 Q* u- _' d, J7 b多倫多另起爐灶1981年夏天,他們全家搬到了多倫多,原本打算從事熟悉的文具圖書行業,卻發現加拿大的中小學書本都是學校免費提供,而文具用品也被大型的文具用品量販店壟斷,小型文具圖書店難有生存空間,只好打消念頭。 在朋友介紹下,開始買賣股票、期貨套利,忙碌地殺進殺出,有時日賺1、20萬加幣,隔日卻如一場夢般又賠了幾十萬加幣,4、5年下來非但沒有獲利,反而把從巴西賺來的資本幾乎賠光。
1 s, `6 B) Y7 M  ( W- t8 y: h$ @6 G
這一打擊讓他的發財夢醒了,「我告訴自己,為了家庭與小孩,一定要再站起來,踏踏實實的做生意才是根本。」有一天,他與太太在住家附近散步,看到一家小型的蔬果雜貨店要頂讓,兩人商量後決定頂下來經營。  
7 x. G% a3 x' K7 W/ L( e* I; y  
; I0 O& @. N* H2 c$ u! t% V4 ~0 \然而,對於蔬果的經營畢竟外行,而且此店以前的經營狀況極差,廖修範彷彿又將自己推進一個無底的錢坑,所幸經營一陣子之後,發現鮮花生意是唯一賺錢的品項,來買菜的人都會順便買些鮮花回去,當下便立刻更改經營策略—逐漸增加 鮮花的款式與數量。  $ ?) R# o, M5 q
  & n4 F( k4 B, o- |7 N; k
兩年之後,他決定全力投入鮮花生意,以高級花卉店的定位重新出發,並更名為「來來花卉中心」。只是,人生很奇妙,成功之前總要經過一段「事與願違」的驚心動魄歷程;當花卉店改裝後,老顧客卻不再上門,原因是價格變貴了。舊顧客離去,新客戶不來,左手採購批入的鮮花,右手便須任其枯萎而丟棄。 + V7 p: k, e) O4 v: s8 P
  
4 o% `  u/ C, G! k2 W廖修範心想不能坐以待斃,於是四處看展覽,參觀其他花卉店,大量閱讀有關插花和花藝設計的書籍,最後訂定了未來的經營策略:目標客戶—加拿大白人、銷售品項—最頂級的花卉。破釜沉舟終得見明月,苦撐半年後,生意漸漸有了起色,客戶愈來愈多,透過口耳相傳,來來花卉中心的名聲不脛而走。之後,花卉店的經營漸上軌道,生意也愈做愈大。 ; u7 H8 R- B! x5 T: B1 u& q6 s

4 D4 ~7 I, r0 y0 t$ `  r
9 M$ L3 [- j) E! Q
兩個女兒自商學研究所畢業後,相繼加入經營團隊,更令來來花卉中心如虎添翼,一位負責花卉設計、另一位負責客戶接洽。營業範圍從個別顧客的零售,拓展至提供企業、宴會、飯店,以及婚喪喜慶會場的花飾服務;同時,不只供應鮮花或絲花的花材,還規劃花飾的造型及擺設。1998年,來來花卉中心更拿下多倫多四季飯店(Four Seasons Hotel Toronto)大廳的花飾供應權,每週固定為飯店大廳更換不同花飾,花藝設計的功力備受肯定。 未曾忘卻客家和所有移民一樣,初至異鄉總是先求溫飽,無暇他顧;待生活穩定、事業成功,思鄉之情便會日益濃烈。廖修範一路走來感恩又知足,行有餘力,他都會主動關心同胞在社區的發展,聯絡鄉親的情感,每年固定邀請大家到他家裡聚會,更主動、積極參加客家活動,投入客家事務,並曾擔任多倫多臺灣信用合作社董事長,於8年服務期間造福鄉親同胞,略盡棉薄之力。 $ x/ r( B- U" q, j: G
  / s# u6 |+ F: y) e9 V  H* E8 S; Y
話說每年在廖修範家中舉行的聚會,總是充滿了歡樂的聲音。身為主人,他像陀螺一般轉來轉去,與每位客人打招呼;廖太太則在廚房忙進忙出,張羅所有的餐點,1、20盤精緻美味的臺灣料理四周都擺飾著花卉。大女兒Christine說:「這是我父母的心願,每年都會盛大舉辦一次家庭聚會,邀請臺灣的同鄉來家裡聚餐,同時閒話家常。」此舉無形中也告訴了下一代:永遠不能忘記自己從哪裡來! 5 G# c) J$ X! p* N* Z
  # Y2 `6 L0 n6 a' A; u/ Y0 d
除了定期與鄉親團聚話家常,廖修範也積極在多倫多推廣客家文化。1999年,他擔任多倫多臺灣客家同鄉會會長期間,就特地爭取邀請了客家戲曲專家-時任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校長的鄭榮興博士,率領榮興客家採茶劇團40多人前來多倫多表演;這是多倫多有史以來最大的活動,音樂會場1,500個位子座無虛席,全場爆滿,演出獲得一致好評,使得當地媒體大幅報導,成功地推廣了客家文化。
1 c* a1 f8 D2 s3 @! I+ N  l% f: }. {3 E  
9 z! z, [4 l/ d2 S8 _就在移民家庭為求盡快融入主流社會,均以英文為優先學習項目與日常生活會話的情況下,客家語言在海外面臨著逐漸流失的危機,廖修範有感於「客家文化的傳承首重語言,客語的消失等於是客家文化的消失」,因而更加積極的以舉辦活動,增加客家文化和語言能見度等方式,在多倫多推展客家文化。  , ]" \1 [' X+ H) `) k
  - R: ~5 @4 W) o0 A# c% z7 \
「客家文化的復興和薪傳,要靠每一位海內外客家人共同努力,才能延續及發揚光大。」廖修範表示,他與很多鄉親雖然已在加拿大落地生根,但內心深處思思念念的還是故鄉,「我們生活在加國,要入境隨俗,但不能忘本。」 ( e7 @: n& U1 q& P' X+ v
  - x2 J, t) T- Y4 M; U6 Q
在廖修範家中每年一度的鄉親聚會當中,美食佳餚芳香地串起了思念故鄉的滋味,鄉音互動織起了懷念故鄉的網絡;在這裡,大家彼此打氣、互相鼓勵,也反覆提醒—莫忘客家。 - ^# Q+ J' c% T8 b) \
http://www.randl.com.tw/
+ x: n7 m" o8 V" w3 Y) h

6 [* D8 n+ q. U4 B* a# A  O8 _2 i% Z" ~! P  j9 M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69-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