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为何中国再也出不了大师?答案就在这些老课本里……

[复制链接] 0
回复
141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11-7 0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钱学森之问,令无数国人痛心

钱学森曾经向前来看望他的温家宝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再也培养不出大师?”

温家宝回答不了,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依然无人能够回答。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王朝的覆灭只是统治者们的更替而已,只有文化道统的断绝,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灾难。

谁消灭中华文化,谁就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这样的事情以前的中国人可不敢去做,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就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而我们,这些年却没少干毁灭自己传统文化的事情,在这样满目疮痍,道统中断的环境下想培养出大师,无异于痴人说梦。钱学森之问,就不奇怪了。

这样的问题该如何破解呢?我想,重新去找回我们大师辈出的那个年代,是如何进行基础人文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前些年很多人在看了一部新出版的语文老教科书之后,纷纷感叹:“也许答案就在这旧书里。”



拍纪录片意外打开民国老课本的新天地

开启这个答案提示的人叫邓康延,是一个媒体人。

2008年,邓康延正在腾冲拍摄纪录片《发现少校》,“我们去了国殇墓园,这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而建的墓园。”那天,随同一起到现场拍摄的老黄埔军校校友们哭着唱起了黄埔军歌,拍摄者也哭了。远征军曾在这块土地上血流成河,但那些活着的人此后承受着命运的不公,邓康延甚至觉得已无力承受悲苦。那天下午,为了换换心情,摄制组决定放假。



邓康延独自到当地玉石市场闲逛,碰到了老相识杜老伯。老人家搬出新近收到的一箱老课本,原本就有民国杂志、图书收藏雅好的邓康延自然不会错过。他只是简单翻了翻,就留下了几百元, 把这箱书搬回了招待所。

打开这些老课本,其中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之《新国文》《新修身》的封面上还歪歪扭扭写着几个字——“姜兆信”,他应该是这些课本的小主人。而在另外一本书的扉页上,邓康延发现了审订者竟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蔡元培。“我把箱子里的书翻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心头颤动,我想这是远征军给我的馈赠。他们看到我拍摄纪录片一直处于悲伤中,冥冥之中给我带来了一抹亮色。”

一本本老课本翻过,邓康延从内心深处发出感叹,大学者编的小课本,文字简洁、通畅、明白、生动,在那样兵荒马乱的年代,有那样充满人性的教育,有那样蹲下来看着孩子编课本的姿态。“我当时想我一定要做什么,虽然并不知道要做什么,但我想摆在我面前的是一座富矿。”



温润、儒雅、笃定 发现母语久违的自然与张力

下面就从这些课文里节选一些篇章,一起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人文教育,在那温润、儒雅、笃定的语言下,能让人感受到母语久违的张力。

课文选:河中两舟

河中两舟,一去一来。去舟风顺,桅上挂帆,其行速;来舟风逆,以桨拨水,其行缓。


高僧称:“世俗江面上只有两条船,一条是名,一条是利。”

孩子说:“江面上有大船也有小船。”教育家看到的是:顺风船和逆风船。只要得法,都有彼岸。

课文选:勿贪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母告诫儿,人民告诫官员,同样的话:“汝勿贪多。”可当县官高堂高坐坐成了父母官,手伸多长,拳攥多多,都不奇怪。那该是历史小儿手痛心急大哭的时候。

课文选:食笋

园中有竹,春日生笋。摘笋为羹,其味鲜美,我甚喜食之。父谓我曰:“园蔬,野菜,胜于鲜鱼,肥肉多矣。”


父子居家情景对话,一语清新,盈盈可握,如雨后笋芽。 生活亦俗亦雅,雅如苏东坡,俗如东坡肉。

有民谣称:住无竹而俗,食无肉而瘦,若要不俗也不瘦,竹笋炖猪肉。常被喻为新生事物的雨后春笋,鲜嫩嫩、脆生生。

课文选:写生

妹习画,临摹画帖。姊曰:“不如写生。”妹问何谓写生。姊至门外,折野花一枝,归而置于几上,谓妹曰:“以真花作画帖,谓之写生。”


画中人,人中画;野花一枝,姐妹俩儿。写生生机勃勃,绘画画里乾坤。

李叔同曾作歌曲《春游》:“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荠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花儿是姐妹的画帖,姐妹是天地的画帖。

课文选:读书

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


上苍托先生转交学生一把钥匙,一把打开书房、教室、眼界、心扉的钥匙:读书。两个字、一件事,贯穿一辈子。

当年的学堂乐歌有唱《读书》:“学生学生学生,读书要用心。平上去入四声,字字要彻清。音要准,读要勤,讲解要分明。字音字意要留心,进步自胜人。”但,“不读书不能成人”。

史书印证:不读书、不能读书、不尊重书、多禁书的朝代,人非人。

课文选:逐雀

红日将下,打麦已完。小雀一群,纷集场上,觅食余粒。数童子立门前,拍手噪逐之。雀闻人声,散入林中。


丰收的黄昏,小雀、童子相继出场。面对争食麦粒的小雀,童子只是拍手噪逐。如田间稻草人,只阻吓,不杀生。

各有活法。在有矛盾的交汇处,留白天地宽。无需龙威震怒,麻雀虽小,五脏也盛有忧喜悲念惧。

课文选:贾易

贾易七岁丧父,其母彭氏,纺织以自养。令易入学读书。有时与以钱,为果饵之费。易不忍用,积得百钱,仍以还母。


母子守爱怜,冬夏生春秋。记得古人有诗:“以我三句两句书,累母四更五更守。” 沉郁深切,切入肌肤。

许多成大业者,曾经孤儿寡母。物事颠簸,终归平衡;人间得失,悲喜转换。萧索尽头是寥廓,春在村头荠菜花。

课文选:插秧

大雨如注,田水骤满。既晴,数农夫,头戴笠,入田插秧。秧针出水,长二三寸,分列成行。


二三寸秧针,分列成行,缩影成中国阡陌纵横、汗水雨水的农业社会。

五代后梁布袋和尚有诗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满田的粮食、希望和禅意。


老课本的产生  融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情怀

说起这套老课本的编纂者,每一位都是曾经大名鼎鼎的学者、教育家。如蔡元培、张元济、陶行知、沈颐、叶圣陶、丰子恺、夏丏尊等一流大学者、教育家、艺术家、出版家,怀抱为民族未来谋福祉的愿景,“开始专心致志编撰小学课本。”

为了让课本既有工具性,又兼具人文性、文学性,既承袭传统文化的风骨,又带有面向世界的开明,大学者们可谓绞尽了脑汁。“共同讨论,反复修改,常为一字,费事恒至一二日。”

“老课本的编著是民间的,无关君王军阀权贵,崇尚天道伦常自然,有着民族风骨的例证,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仁爱、礼仪、诚信、情趣、方法、逻辑,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情节和写人状物中。”



那一代大知识分子,就这样把自己的理想和情怀,编撰融入进一张张书页里。

耗费苦心修复,再现民国风范

研究这些民国老课本后,老邓开始给报刊撰写一些阅读体会,没想到这一写,竟然炸锅了。《读者》《读库》等报刊纷纷开辟专栏,让老邓为其撰写“老课本之新阅读”。写着写着,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既然大家这么喜欢民国老课本,我为何不精挑细选汇编成书呢,让大家躺进原汁原味的故纸堆里,好好做一回“民国的孩子”。  

说干就干。这一页书的字缺了几个,“那我就从别处挖过来。”这一页书的图比较模糊,“那我就使用电脑来修复。”


从破旧不堪的老课本,到整旧如新的修复版,需要的只是耐心。

这个老课本版本很多,版次也很多,从旧书摊上搜集几本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凑齐一整套老课本是非常难的。

课本不像其他珍本书籍,留存的其实不多,而且由于年代久远,有很多破损和虫蛀。当年小孩子用的课本,往往有很多涂抹,甚至被有的小孩在人脸上画个胡子什么的,因此修复的难度也很大。

这是让他印象很深的一页:为了修复这张图,老六找到了三本,虽然每一本都有破损,但是加在一起,就拼凑修复出来了。

原来的教科书,是普通样式的,他希望把它做成线装本。于是去了山东的一家印厂,坐了八个小时的公交车,到那里,在印厂的机床上,调出了一种米黄色的、古色古香的纸色。
   
初小的内容相对浅显,各课只有寥寥几字,没有标题。插图非常精美。
高小部分则难度相对较大,几乎需要你具备初中,甚至现在的高中的学识才能消化它。

花了半年时间,老邓杂取各种老课本之精华,汇编成一本书。

《老课本 新阅读》一书出版后,陈丹青看了,感叹:“民国课本好善良啊!”

席慕蓉看了,震惊,写了一篇《民国初年的奇书》。

张晓风看了,买了20本,专门送给文化界的朋友。“什么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才是!”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石鸥,一直在研究教科书演进史,看了《老课本 新阅读》后说:“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就在这里。”


新老课本之较:假大空的垃圾VS真善美的情怀

这是建国初期的语文课本


五六十年代的语文课本










其实在民国,不光是语文教材,就是算术、音乐、美术、农业等课本,也都充满了信念、常识和情怀。民国时期学者编纂教科书的态度,犹如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充满了童心、慈悲心和父母心。

哪怕是一本地理教材,也编得让人拍案叫绝。如何向孩子阐释地球是圆的?民国地理老课本是这样教的——

“王生不明地球的形状,他哥哥对他道:地圆像皮球,所以我们叫他地球。试立在海岸,远望来船,必先见桅杆,后见船身,这便是地圆的实证。”

再辅以配图佐证:“在岸上望海船,见甲船全身时,乙船只见桅杆,丙船则全不见,可证地为圆形。” 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各省形状的比喻,也让人绝倒。

如,山东,如跪倒的骆驼。



陕西,如风中舞着的美女。



这样的地理,是不是充满了趣味和想象力?“南同江苏分界,西南与河南比邻,北沿渤海,东为半岛:山东省是也。山东地势中部多山,最著名的是泰山;北部有黄河入海口,物产不多,只有煤矿最著名。”

“陕西省,古称关中,在山西河南的西面,地势都是山川,农产很多,煤矿要算是中国最丰富的地方了。” 故纸堆里仰望天空 离大师就不远了

无论走到哪里,邓康延包里,都带着那本1933年出版的《模范公民》第八册。

《模范公民》第八册第一条,不是宏大的爱国、主义或理想,而是“要留心研究新事物”;“这些模范事体,可亲可敬、易施行、不过时。”老邓特别喜欢,于是费尽心力,终于找全了《模范公民》八册书。找全一看,老邓更是震撼不已。从卫生、游息、修身、伦理等等方面,图文并茂地教习孩子怎么做人处世。“邂逅1933年的中国公民,与之对比,我深感惭愧。”

如今,民国范一词甚是流行,可民国人为什么都那样有范?在《模范公民》中可以找到答案。“大国民的生长,靠的就是小时候、小本子、小事情。”  

傅国涌先生说过一段话:“小学教科书固然不能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高度,但是它能够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底线。”这或许就是民国一代出大师的一大原因吧!

一位西方教育家说:“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洞彻人心者,人心生光明。”

民国老课本就做到了这一点。“你从父母那里,学到爱、学到笑、学到怎样走路,可一打开这些课本,你发现你有了翅膀。”


老一代顶尖科学家的人文素养

真正的人才,不管他是什么专业的,深厚的人文素养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钱学森,不仅是科学大师,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避免了机械唯物论,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敏捷。

爱因斯坦自小就迷恋音乐,他六岁练习拉小提琴,唯一的消遣就是音乐,他吮吸着人类文化最甘甜的乳汁,营造了一个安宁的精神家园。不管走到哪里,总是身不离提琴。在创建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一遇困难,思索陷入困顿时,就不由自主地拿起琴弓。“音乐往往催化出爱因斯坦的科学创见和思维火花。在音乐的自由流淌中,深奥的理论物理学有了美妙的旋律。”

建筑学家梁思成酷爱中国古典文学,地质学家李四光学过作曲,数学家苏步青、华罗庚、谷超豪均爱古典诗词,多有诗集问世。数学家陈省身不仅喜下围棋,还是个武侠小说迷,与金庸交好,还以九旬高龄聆听金庸的报告,李远哲说陈省身像个老顽童。须知,武侠小说丰富的想象力对科学家是十分有益的。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卓越的大学教育家竺可桢是位文史大家,不仅西学渊博,国学功底也极深厚,对经、史、子、集及诗词,笔记、方志等广征博引,用于科学研究,成果丰硕。数学家丘成桐酷爱古典文学,《史记》中许多篇章能够背诵,可见下了多少工夫……

往大了说,只有从小将人文关怀注入教育启蒙之中,才能真正产生世界级的一流人才,往小了说,也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一代高素质、知廉耻、有信仰的国民。这正是民国老课本里最珍贵的东西,也是我们曾经嘲讽、不屑、抛弃的东西。

文章材料来源:北京日报,《共和国教科书》,文汇教育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5181-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