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卡夫卡《变形记》写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
你不用问谁才是那只甲虫。甲虫是你,是我,是将现实与理想分裂而开的每一位现代人。
文/于青
在整整一百年前,一只名叫格里高尔·萨姆莎的著名甲虫出现在莱比锡的《白叶月刊》上。创作这只甲虫的弗兰茨·卡夫卡时年32岁,在三年前写下这个故事时,正处于对他来说毫不陌生的抑郁和焦虑之中。
与藏匿于家庭之中的甲虫一样,卡夫卡从小就隐匿于父权阴影之下。童年时,他曾因半夜口渴哭闹被父亲拎起来晾在阳台上,充分承受着被视如草芥的痛苦。进入青春期后,骨瘦如柴的卡夫卡就像一只被拉长的虫子,挣扎着想要摆脱重力的作用,却因自认心脏太脆弱,“没法让血液在头和脚之间自由流动”。
或许从那时开始,卡夫卡就已经躲进一个名为自厌的壳中。在中学里,尽管成绩不错,他却依然在幻想中坚信自己会被开除。上大学后,卡夫卡的内心成为了一名青年革命者,要摧毁布拉格陈旧腐朽的一切,但在表面上,他却选择与大众维持足够的相似之处,只为求得平静的生存。
形成格里高尔外壳的一部分,是卡夫卡与父权和家庭的对立。生活在奥匈帝国时期的卡夫卡,面对的是已经资本主义化的生产方式和保持着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这个落后政权对外侵略扩张,对内奉行家长式“大棒统治”。而这个帝国的阴影与卡夫卡的父亲有效重合在了一起——他的父亲是个实用主义者,一位以艰苦奋斗和白手起家为傲的小资本家,粗俗且斤斤计较,特别看重社会地位。而卡夫卡更像一位理想主义者,敏感高尚且不切实际——作为一名“富二代”,他关切的是那些拿着微薄薪水的劳动阶层,认为自己给他们擦鞋都不如,并称自己的父亲为“付薪水的敌人”。
![]()
卡夫卡(1883—1924)。
在文学铸就的纸上世界里,卡夫卡现实而尖利地描绘着内心的庞大世界,孤独而执着地追寻着属于自身的真理。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勤勤恳恳地扮演着一名兢兢业业的保险业务员,一名称职的法律顾问,一位善于与人相处的好好先生,一位对女人来说颇有魅力的清瘦年轻人。如同传记作家恩斯特·帕维尔所写:“这两种身份在同一肉身之上相汇,双方带着杀戮般的凶残互相撕咬。如果他想存活下来,他就得守护自己,以作家为自己辩护的唯一方式来守护自己。”
如同那些看起来吓人,实际却不堪一击的甲虫,卡夫卡内心反叛,表面却从不与权威冲突。他擅长扮演一个听话的孩子,来换取奢侈的独处与遐想的空间。“独处时,他在孤独中感到自在;在一群人当中,他感觉像一个被放逐的人。”他的乖顺,是为了获取远离一切的权利。同时他善于自我贬损,不浪费一分一秒地将无能、懒惰、健忘、笨拙、穿着邋遢、不合群等负面词汇加诸自身——只为了让他自己退出一切光源与斗争,平平静静地用一种自卫式的方式消失掉。
在创作《变形记》的前一年,卡夫卡在给好友普福尔的信中这样写:“只有在我不去报到,可以安心地单独干自己的工作,办公室的存在才是无罪的。属于办公室的六个小时如何折磨着我,你大概无法想象。我很内疚,办公室有权要我付出代价。然而,这对我来说,就意味着要过一种可怕的双重生活,大概只有疯癫才是唯一的出路。”
这大抵可以看作格里高尔的自白。
![]()
在《变形记》中,职业为推销员的主人翁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与卡夫卡一样,艾略特同样挣扎在平庸务实的现实与敏感执着的自我之间。
卡夫卡并不是文学界唯一的甲虫。在《变形记》问世的同一年,T.S.艾略特的《杰·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经由《诗歌:韵文之志》发表。在这首充满着挫败感和异化感的无爱情歌中,艾略特屡次提到颓败城市里那些黄色的雾,是从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工厂中冒出来的,是破败的圣路易斯呼出的废气。
在1888年出生于圣路易斯的艾略特,亲眼目睹了这座进入衰退期的城市是如何变得越来越寒酸和脏乱的。艾略特自然没有逃离这种影响。“他一生都认为自己是个城市诗人,少年时代,当他穿街越巷走在贫民窟中,就能得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快感。”
圣路易斯塑造了艾略特,尤其是那条巨大的密西西比河。诗人曾经在故乡一家报纸上这么写:“我觉得在一条大河边上度过童年的人有些东西是无法向不是在大河边上成长起来的人交流的。”
在艾略特的内心深处,这条密西西比河就是感受和意象的源泉。但他也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在一封给赫伯特·里德的信中,他不认为自己是美国北方人,因为他是在密苏里出生的;而他又不能称自己是南方人,因为他的祖籍是北方。于是他干脆认为自己不是美国人——在许多场合,他都称自己是个“局外居民”。
如同卡夫卡一样,艾略特也是个自厌主义者。在17岁时,虽然已经在学业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艾略特却依然认为自己在科学方面毫无前途,性格优柔寡断,一有空就责怪自己“看你把事情搞成了什么样子”!
进入大学之前,艾略特离开家庭,被送入了最好的私立哈佛预科学校。而这更让他痛苦。后来他说,他深深认识到人在青年时期是多么不友好,而对一个敏感的青年人来说,要在他们之中生活得很快活又是多么不容易。传记作者彼得·阿克罗伊德这样描写少年时期的艾略特:“他觉得自己远离人群,于是高声呐喊‘我!我!我!’,然而,他并不理解自己喊的是什么。”
![]()
T·S·艾略特(1888—1965)。
在《杰·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艾略特描绘出一幅失败的图画,并在其中安置了一名过于敏感、过分内省、胆子太小、压抑太强的中年男人。很大程度上,这个男人的形象与格里高尔不谋而合——害羞、有教养、自厌、孤独、敏感、理想主义的同时,脆弱而现实。这与那些哈佛校友对艾略特本人的描述有些重合:“简洁、机灵,透出几分威严,既聪敏过人,又有些冷漠孤高。”
这首名为情歌的诗,从头到尾都在描写爱情的丧失。这也是艾略特一贯的风格。他曾经对弗吉尼亚·伍尔芙剖析过自我,他感兴趣的是外部世界。许多人谈到的他那种自我孤立的性格,也许只是他从外部进行自我观察的结果,就像一位演员为自己编排的缓慢而偶发的动作。“对于一位学识渊博同时又有虚无感的人来说,生活本身可能已丧失了内涵和意义,因而成为一个场景、一出戏。”
与卡夫卡一样,艾略特同样挣扎在平庸务实的现实与敏感执着的自我之间。1917年8月,艾略特成为劳埃德银行的一名雇员。这让他感觉到自己成为了一个有用之人。不久后,他就以一个银行职员的身份开始写诗。在那些银行同事的眼中,“他很不合群,有点谦卑,长着一双黑眼睛……面有菜色”。“他好像常生活在梦境中,常会在口述信件时想起点儿什么,然后突然中断,抓起一张纸飞快地写起来。”
彼得·阿克罗伊德这样总结他:“写了《荒原》的人是一位坐在办公桌前的人,是一位银行职员,可能除了穿着绝对得体之外,同其他职员相比再无任何不同之处了。他平时也是九点半上班五点半下班,周六工作四个小时。在有弧形前窗的贝克饭馆吃午饭,光顾考珀街的架子上、角落里都落满灰尘的小酒馆,完全是商业化的大英帝国机器上的一颗小螺丝。”
后来,这颗小螺丝在人类自己也无法理喻的1920年代中,创作出了他自己也无法理解的800行长诗《荒原》。他将首次经历世界大战的人类置于荒原之上,将他们对上帝的埋葬、对科学的怀疑、对文化的失望、对生死的恐惧、对异化的担忧全部汇入了几近坍塌的现代庞贝城——那些悲观晦涩的反传统式创作。
![]()
艾略特将首次经历世界大战的人类置于荒原之上。
似乎已经经历了世间万事的成功作家毛姆,在81岁高龄时对记者说:“现代作家的生活本身就是无趣的。”
与艾略特同年逝世的毛姆看起来比前者要成功得多,但这也并未阻止他成为一只孤独的甲虫。
这位出生于法国的大牌作家在10岁时就成了孤儿,被托付给陌生人照顾,被迫迁往陌生的英国。60岁时,他在笔记本上写过这样一段话:“小时候得到的爱太少,以至于后来被爱都会令他感到尴尬……人们赞美他时,他不知道该如何回应,表露情感时又觉得自己像个傻瓜。”
初到英国时,敏感的毛姆新添了口吃的毛病,学习英语变得异常吃力。然而他却通过叔叔的书房掌握了这门语言:他长时间独自翻阅着讲道集、游记、圣人长老传记、宗教史话和古典小说。
也正是在这里,以孤独为壳的毛姆发现了自己对于阅读和文字的喜爱,发现了讲故事的天赋,同时也让他变得更加自闭。“书对他是莫大的安慰和资源,是最可信赖的庇护所,让他逃离一切生活的痛苦。他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而现实世界中的每一天都令他失望不止。”
毛姆传记作者塞琳娜·黑斯廷斯不仅发现了书籍对于毛姆的作用,更挖掘到看似威武的壳之下,作家敏感而柔软的悲剧性人生:“儿时便有的口吃毛病让他与这个世界进一步疏远,并使他在极其痛苦的同时异常敏感。口吃给他的生活造成了阻碍,因此,成年后,他习惯身边带个翻译,一个善于交际、性格开朗的小伙子——这个人往往也是他的情人——作为他的中间人与陌生人进行初次接触,毛姆则或多或少地退居幕后。”
毛姆的秘书杰拉德·哈克斯顿也是他的情人。
与艾略特一样,带有甲虫之壳的毛姆也是一个无法言说的矛盾体:他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冷酷无情。但他也带有写作者具有的仁慈和魅力。虽然他已经在写作上获得了成功,但在内心里却始终迷惘。相比事业,他的情感生活异常悲惨:好像一个不幸的婚姻依然不能毁掉他的生活似的,那些他真正爱过的人,也都没有给过他应有的回应。
第一个毛姆传作者特德·摩根曾将毛姆的一生做了总结:“他是下述一切的总和:一个孤僻的孩子,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一个巴黎的放荡不羁的浪子,一个成功的伦敦西区戏剧家,一个英国社会名流,一个一战时在弗兰德斯前线的救护车驾驶员,一个潜入俄国工作的英国间谍,一个同性恋者,一个跟别人的妻子私通的丈夫,一个当代名人沙龙的殷勤主人,一个二战时的宣传家,一个自狄更斯以来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一个靠细胞组织疗法保持活力的传奇人物,和一个企图不让女儿继承财产而收养他的情人秘书的固执老头子。”
这番总结或许会让你认为,毛姆拥有一个十分精彩的人生。然而,在1955年,一位记者问已经81岁的毛姆是否愿意出一本传记时,他说,不,不愿意。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无意义的行为。“现代作家的生活本身就是无趣的。”他轻蔑地说,“……我的生活注定乏味。我可不想跟乏味联系到一块儿。”
![]()
变成甲虫,也许会是每一个现代人的结局。
现在,甲虫格里高尔已经100岁,艾略特与毛姆也已离世50年。他们明知文学就像一只无用的甲虫,横亘在一个极端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却依然义无反顾地躲进了那个沉重的壳中——因为这只甲虫承载了他们身体中埋藏至深的渴望、才华、热情与孤独。这些炫目的内心与思想被隐藏在一个无用而丑陋的壳中,化为文字保护着作家最真实的自我,去对抗脆弱生命所无法对抗的强大时间。
时至如今,你不用问谁才是那只甲虫。甲虫是你,是我,是将现实与理想分裂而开的每一位现代人。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杂志第456期。
![]()
文章来源:http://mp.weixin.qq.com/s?timestamp=1472454701&src=3&ver=1&signature=m-*46abHe*KN7iqt5gpu8-WcDdE0QWQibptKEJfr*--omjgBoc4VKCob3PAlur9Uv0W5fBSWgU8b2TmzD3EnMs*nxiaIs*PbLzePFUiMUX-CviECYjnWPPG*qoIIeXl*cxt2epI9Pcl3WecP3E8D2i17aiD9Uthng07ydHOAyt4=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8916-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