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 U8 Q$ ?6 D7 _4 }9 @% Q茶杯的名字通常都跟它们的形有关,釉、纹饰、工艺也决定一部分,但今天要说的杯的名字是跟它们的形相联系的,多数是青花杯的杯名,有些杯名也可以用到其他的杯上,茶杯有叫杯,有叫盏,有叫碗,有时它们也可以用来喝酒。- p1 p. _; t# }4 U
, e0 E* Z/ p' v
盏: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天目杯又有叫天目盏,建盏。事实上,从宋朝开始,盏成为喝茶的专用器具,也意味着喝茶这件事开始从生活层面进入到了精神享受层面。
5 b {5 W4 @# i9 R1 D. r![]()
1 j( V6 ~" F- V2 P, @# @/ d压手杯: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e9 s4 h, \: v2 Q6 z0 M
![]()
" K: E5 O5 ~$ `6 \撇口杯:口略往外撇,腹微敛,滚圆圈足。胎薄,胎质细润,这个形状也是最常用和最常见的,茶汤入口的圆润度高于上一个,但比较真实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高于上一个,总体感觉比较自然和真实。
. U# j2 [5 F0 L ; ^ `( v3 ]) e5 t1 e) L: }
“折腰”杯: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在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的代称。折腰杯高度大小适中,聚香,聚味,也贴合手部曲线。下次老板请你喝茶的时候,记得要看清楚是不是折腰杯呀。
& e3 {5 @6 y+ D+ P/ N$ J3 t) x![]()
* }! e3 W; h" T六方杯:任何一个喜欢收藏汝窑口杯之人,应该对六方是没有免疫力的。形状大小适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来更加圆润。六棱流直而上翘,方中带曲。掌柜比较喜欢这种六方带点曲面的六方杯,有方有圆。
* K& P, a! y. e , M/ {$ G/ D7 u8 i, M, a4 I
莲瓣杯:施以汝釉,区别于撇口杯杯型是杯口点缀的小小莲瓣,宛如新生。古朴典雅、光润有度、实用大方。杯体开片如鱼鳞、蝉翼状,久用之后,茶色会上着于裂纹处,形成变幻莫测、美丽绝伦的花纹。
& v" h- x( |9 s& l. A9 y$ b 5 r5 t' R K1 H6 v
斗笠杯:斗笠,一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尤显珍贵。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
) H" S5 w8 C# |) i3 ? ; P" G. E/ }5 a) ~ h' [
圆融杯:肚子略外鼓,口径略内收,但也比较真实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一些,综合口感是最好的。这个杯子好,大肚能容。
: \* C* k, @& q( ` y x/ M+ O![]()
4 V- ]# A9 l& i# v方斗杯: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时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这个大口杯的优点在于,茶汤入口时感觉最圆润。但是这是物理学的原理造成,由于开口大,高度低,液体的表面张力最大,而不是茶汤本身的圆润。从聚香和聚味的程度来说,这个杯子是最低的。 I, F6 U2 X/ y3 n
![]()
& r2 ~/ n1 q) Z耳杯:亦称“羽觞”。酒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这种杯子已经很少见了,大概在古装电视剧上还能看到一些。
/ c: g' ?4 W1 O![]()
( [) S0 F, S2 R$ T/ i* ?, F) v& d鸡缸杯: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一只杯子好几亿哦!
# L4 w1 `) k9 h ^2 w![]()
% C8 ]7 q6 C) G+ v6 s爵杯: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 x: {8 \: a5 o5 B 5 W" R1 d# [4 p* |3 H$ I2 I( A/ }' j: e
高足杯: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9 ?0 V' Q: \6 h# W9 n* s1 c b7 C![]()
* C0 w3 C; }3 G n8 `卧足杯: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U6 j" u- I1 \6 I6 j2 f
![]()
& L, T" i4 R$ V7 b8 N! {罗汉杯:创作灵感来源于传统罗汉缸,以佛教十八罗汉为主题,采用纯手工拉坯制作,并独创性地将粉彩工艺手法与釉下五彩工艺相结合,使之既具有粉彩细膩,粉润、柔和的画面效果,又具有釉下五彩晶莹光亮、润泽饱满的水份感以及安全无毒、永不褪色的特性。因而是集观赏、收藏与实用为一体的艺术珍品。1 x0 ?& M8 R2 z* o5 T
![]()
1 O0 v& e! J0 A* R9 x! i铃铛杯:也称仰钟杯、金钟杯、磐式杯,流行于明清时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由此而得名。明成化、嘉靖、万历时期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发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时则有青花、五彩等。这种杯子目前在市场上也是最多见的了。0 {# M ~+ q- I0 h l
3 `2 n! Y1 X8 q |2 b
马蹄杯: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官窑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状倒置似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 o z4 B- ]& Y: h9 n% Q2 H1 V
![]()
' M$ L B' l$ N高足碗: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大的叫碗,小的叫杯,瞧这字眼嚼的...+ ` ]4 p e) t2 _: p* S5 b
3 f& A3 j6 }+ k5 r1 u
宫碗: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图片上看不出来 小,事实上它比类似形状的杯子要大多了。
; y4 |' d3 w# l+ M1 L5 G![]()
/ h& B5 M; ^ T8 H$ T" K @4 G孔明碗: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亦称诸葛碗。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现在隔热杯的结构就是从这来的。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3658-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