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穿得像个“人”样:20年中国人服装之变

[复制链接] 0
回复
171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8-2 0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号外号外:《新周刊》最新一期封面专题《我的国:VR+和它改变的世界》押中了昨天英语六级考试的作文题,昨天好几个读者跟小新说,早点读到这期杂志就好了!加上此前浙江高考作文题也是“虚拟现实与现实”,未来VR这个题目,可能还会出现在某个大考小考里,本期专题也许可以帮你理解这个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1980年,北京,公园里合影的女青年,她们烫发、戴墨镜,穿着当时流行的高领衫。图/王文澜
服装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记忆,它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变迁。
文/郑依妮
30多年前,中国人的字典里还没有“时尚”这个概念。那时全国人民身穿整齐划一的灰蓝二色衣服,没有曲线,没有个人特色,稍微翻出一片颜色亮丽的衣领就要冒着被人诟病的风险。受制于经济发展阶段,艰苦朴素成为当时整个社会共同遵循的风尚。不过,在内心意愿中,人们总希望穿得好一点,哪怕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逢年过节也会做件新衣服,至少换身干净衣裳。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服装都是真正的“私人定制”,选好合适布匹,要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要么请来裁缝量体裁衣。在那个工业化尚未普及的年代,服装业也是名副其实的“私人定制”行业。
1980年代,随着皮尔·卡丹、梦特娇等第一批洋品牌进入中国,人们开始对时装有了模糊的概念。若问当时的中国人“服装”和“时装”有什么区别,他们也不太回答得上来。不过,时尚新风是真真切切地随着物质生活的飞速发展而吹起来了,普通人对于穿衣打扮开始有了追求。

1986年,上海,女人们在商店橱窗前围观。当时,普通中国人接受时装的概念还没有多久。图/谢伟民
大垫肩西装、喇叭裤、健美裤
1990年代初期,稍微有点钱的人,通常会到深圳和香港交界的中英街去淘一些洋服装,尤其是男士西装。在中英街,人们发现,除了他们听过的比如法国梦特娇、意大利的皮尔·卡丹,原来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洋牌子。
当时的男装非常昂贵,除了宽大垫肩的西装外套,男士套头针织衫、条纹翻领衫也是时新的爆款,一件要卖到800元左右——要知道,当时平均工资大致才200—400元,一件衣服相当于普通职工两三个月工资。当时只有下海发达的人才有能力对这些洋品牌服装买买买,穿上去感觉自己特别洋气、特有面子。在中英街头,那些穿着不太合身的大垫肩西装的老板,手拿着大哥大,腰间别着“BB机”,是那几年沿海城市典型的暴发户形象。因为先富人士身体力行的推广,逐渐接触到时装的普通百姓,形成了昂贵的洋品牌服装就是好东西的意识。
当时大多数服装店还是以百货商店的经营方式为主,衣服和袜子都是摆放在玻璃柜台里,或是在柜台后面的架子高高挂起,消费者不能直接去触摸衣服的质感,需要请售货员逐一把看中的衣服拿过来挑选。

80年代,天津百货大楼。
在对外服装贸易方面,当时的广州在国内独领风骚,黄花岗、高第街、市二宫都是市民熟悉的服装市场,服装厂生产出的衣服成批地运送到那里。淘时装的人,偶尔能在国产服装中发现一些夹杂的港货。大垫肩套装、西装领带、喇叭牛仔裤、健美裤、带垫肩的套装,是当时年轻人的时髦标配。不过,人们对服装的品牌意识尚未形成。
也没过多久,服装专卖店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内地。香港品牌佐丹奴在广州北京路开了第一家店,也是内地首家采用现代模式展示商品的服装店——撤掉了玻璃橱柜,衣服的陈列使用全开放式,袜子分类摞起来摆放在矮桌上,顾客可以随意触摸和挑选。当时,佐丹奴在广州北京路开业的消息可谓是全城热议的一件大新闻,人们纷纷到北京路去瞧个新鲜,受关注程度不亚于后来ZARA在中国的第一家门店开业。

1994年5月,中国大陆首次泳装女模特摄影大赛在深圳举行。十多名女模特穿上各款泳装,摆出不同姿势供摄影师拍照。图/FOTOE
自主品牌诞生
随着洋品牌一起进入中国的还有服装的工业化生产线。根据标准化的剪裁,人们的服装被统一分成了S、M、L、XL等若干码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和售卖的便利性。当时全国上下对工业化有着一种崇拜感。一些国营服装厂渐渐被民营服装厂所取代。鄂尔多斯羊毛衫、杉杉西服、上海金菊、太平鸟PEACE BIRD、三枪内衣、罗蒙西服等本土时装,开始真正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起初,不少民营服装企业都没有系统的服装理念,更没有品牌概念。后来,有一批思想先进的企业家开始意识到品牌对于服装行业价值,纷纷注册自主品牌。1996年,宁波市知名企业家张江平注册了“太平鸟PEACEBIRD”。当时,“休闲”这个服装概念刚刚传到国内,开始在行业中流行起来。张江平的太平鸟,在国内率先做起了“休闲男装”,对之前宽大的垫肩西服进行改良,设计并生产出更舒适且优雅的男装。

1992年,深圳街头。
洋品牌依然是一种优质生活的象征,也是当时国内服装行业模仿和学习的来源。不少民营企业除了服装版式照搬洋品牌,连名称也照搬洋品牌。洋品牌则为了适应中国市场,把品牌名称音译过来,起一个个看似比较有中国特色的名字,比如Pierre Cardin叫“皮尔·卡丹”,MONTAGUT叫“梦特娇”,jeanswest叫“真维斯”。
然而,国内服装厂却兴起了一大拨力求洋气的品牌名,如“华伦天奴”“波司登”“乔丹体育”“美特斯邦威”“班尼路”等人们习以为常的服装名牌,其实都是中国制造。除了模仿洋品牌的名称、服装版式,使用洋人模特也是国内服装市场的普遍做法,这种风潮至今存在。
虽然本土品牌仍然不能和国际一线大牌叫板,但整体质量和服务已经不输于一些欧洲品牌。广州的“例外”、深圳的“吉祥斋”、杭州的“江南布衣”、浙江的“太平鸟”等,都称得上中国人自己的国民服装品牌,各自拥有一批忠实粉丝。

2015年,上海春夏时装周。图/CFP
服装审美越来越自信
今天的中国人对潮流的包容性已经很强,不同身份、职业、性格的人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去选择适合的风格和品牌,普罗大众都形成了一定的服装礼仪和品牌认知。现在,再回头去看曾经特别高级的皮尔·卡丹和梦特娇,已经让当代人感到土气了。中国服装业的年轻独立设计师们,越来越多走上了欧美时装周的秀台。
服装是一种语言,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对时尚的不同理解和审美追求。服装也是一种记忆,对50岁以上的中国人来说,他们亲历了衣着的变化,对每一种款式、每一个细节都印象深刻。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渗透着文化的演进和文明的融合。千禧年以后,中国人的时尚形象突飞猛进,再鲜亮的配色也有人敢穿,再大胆的式样也有人敢试。互联网普及后,国内时尚流行发布与世界逐渐同步,个性化取代标准化,审美和品位成了国人选择着装的出发点。

新千年后,中国人的穿着越来越多元,年轻人的打扮更是不拘一格。太平鸟在主打男装的宁波率先开拓女装市场,以年轻化、个性化的设计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图/阿灿,新周刊
中国人的服装风格越来越多样化,热爱旅行的年轻人穿上了波西米亚民族风;小清新文艺青年则爱上了以无印良品为代表的“性冷淡”风;淘宝爆款里标注着某某明星同款……Lifestyle杂志总编费志远说,时装在中国发展起来后,初期存在着一种“品牌奴”的趋势。费志远通过博客记录街头时尚,过去几年中,他观察到一个重要转变:“如今的中国人对服装的要求,个性和风格变得比集体感更为重要。”
从把的确良衬衫视为时髦的时代,到现在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家,中国人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发生着史无前例的变化,人们对自己的服装审美越来越自信,穿得也越来越像个“人”样了。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杂志第469期



内容采编自网络, 不代表“北美生活网”观点, 除新闻外如有著作权争议, 请联系本站编辑,将立即处理。

谢谢欣赏,开放注册,欢迎加入北美生活网。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3440-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