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eimeilife.duckdns.org/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8353&ptid=42468 谢谢指点) D; B2 y9 d9 x1 z+ C) A' G 将你的帖子发到北美网网友微信群里,回复的是,感觉铜的风化不自然。, u7 z" z1 K& _. u, O9 Q 顺,周末愉快1 Z8 E- T: Z( P3 o0 [5 ?, P" n$ m( ] |
金铜佛像作为宗教崇拜的对象,有以下三个特点: http://www.fjfoxiang.com/2010-02-23-14-54-40/category/63/%E4%BD%9B%E5%83%8F.html 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 近几年来由于金铜佛造像升值迅猛,所以市场上伪造的佛像赝品也应运而生。而到目前为止,最为常见的都是一些粗制滥造的新佛像,在各地的古玩市场都可以见到这些新佛像,并且售价也很低廉,对于这些粗制滥造的新佛像,收藏者一般很容易识别。比较难识别的则是那些按照真品精心仿造的,这些佛像的制作一般都比较精致,其中有些佛像的表面还刻意进行了作旧处理,具有较强的欺骗性。而那种被称为用“旧佛像改形法”制作的赝品才是目前真正难以识别的,作伪者通常会将残破的旧佛像依其残破的程度改变成另一形状,或添文字,或添花纹,然后还会重新进行作旧处理。这类的赝品才是值得收藏者小心对待的,因为收藏者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会“打眼”。 金铜造像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体艺术,其主题是一样的的,即都为“人”像,不同的只是其面部表情、手印、服饰、坐姿及周围的陪伴物、台座、持物等等而已。因此,我们可以把一般的鉴定要点归纳为以下六点: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与坐姿,三看标识与坐骑,四看细部与装饰,五看材料与质地,六看铭文与题记。如果能注意到以上几点的话,基本上就可以做到正确的鉴定了。
材质 金铜佛造像真伪的鉴别可从以下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应该是看材质。金铜佛像包括有青铜、黄铜、红铜和其他铜合金等,但不同时期的用铜是不一样的,铜佛在元代以前一般都是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则在元代以后出现较多,而金铜佛像是指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 我们在鉴定时,要注意不同的时期用铜是不同的。如同样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的,特别是乾隆时期,因为国力强盛和皇室对佛像的崇奉,这时造的佛像用材料特别好,所以乾隆时期佛像一上手,就有特别沉的感觉,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轻许多。再有就是不同地区或受不同地区影响而生产的佛像,用铜和用料也不相同。如藏佛教造像,内地宫廷的造像注重整体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脸部鎏金或贴金。而同为藏地造像,受克什米尔风格影响的造像,多以黄铜铸造,澄黄亮丽,他处少见。同时,眼与白毫常以白银镶嵌,唇部和衣纹喜欢用红铜镶嵌,使整体造像显得非常华丽。而受尼泊尔风格影响的造像,则多用红铜铸造,鎏金并镶嵌宝石。 手印与坐姿 第二应该看标志、坐骑、手印和坐姿。佛像的制造是十分严谨的,造像的标志、坐骑、手印和坐姿都必须是很规范的,只要多加学习,了解金铜佛像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征,并进行细心的察看和对照,就能够准确地为某件藏品定名,这样不仅能区分清楚藏品是佛还是菩萨,而且还能弄清是哪尊佛像和哪尊菩萨; 面相 再次就是看面相、体型和服饰。佛像的身材比例、面部五官、肌肉和衣纹特征等,在不同的朝代,甚至是在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是有许多变化的,就比如说隋唐两个相连的朝代,虽说佛像的整体风格是比较相近的,但在面相部分还是略有区别的,隋代的佛和菩萨为半圆脸型,而从唐初起就变得稍瘦一些;比如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和嘉庆、道光时期的造像,就有着一定的差别。 7 T, \' S9 U3 r4 n* y' F 明代佛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姿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莲座边缘有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 x5 B9 h: u$ g! ]' ] 款式 最后就要看款式了。款式是指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资料,比如题记和铭文等,铭文与题记是造像本身提供给我们的文字鉴定内容。一般说佛像上的题记从佛像一出现就有了。明代有“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款,清代则为“大清乾隆年制”款,这两个朝代只有这3个款识较多,其他年号一般不刻款。这些对于收藏者在鉴别佛像真伪时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9 \0 `# @5 ?& ~( l; V* x6 Q嗅觉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用嗅觉法进行佛像真伪的鉴别。古代的金铜佛像或其他木质、陶瓷等材质的佛像等等,因为在长时期受人们供奉时被烟火所熏染过,或是长时期埋藏于地下。所以只要仔细地对其进行嗅别,通常都可以嗅到烟火、发霉或发朽等味道,而对于现代的仿制品来说则完全没有这种味道的存在,即便是有些作伪者对伪品进行了烟熏或埋于地下等作旧处理,也终究会难免露出破绽,这部分赝品大部分会因为或烟火味过浓,或泥土芳香太浓,而为行家所识破。 重量辨伪,佛像在鉴定的过程中,佛像入手的比重也是我们鉴定的一个依据,虽然不同时期的佛像用料是不同的,但与新仿制的佛像仍可感觉得出来。新铸佛像的重量较之出土佛像的质量的稍重,行内称之为“压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出土的铜佛像在地下埋藏日久,除器表被腐蚀外,佛像内的材料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侵蚀,内部产生疏松膨胀现象,因此比重会随埋藏时间的长短相对下降;传世的铜制佛像也会随着长年的流传而减少重量;而新铸的伪器,不管如何伪装均属表面文章,不会伤及到器物内部材料,所以比重较之真器要大。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律,比如元明时期佛像的比重相对较大。 2 。工艺辨伪3 G) |& X @8 p/ s; w: S 真伪器除比重会产生差异外,敲击器体,发出的声音也有差异,伪器声音清脆悦耳,而真器声音相对发闷。但有一点应当注意,有的“高仿”伪器,在青铜冶炼时除配以一定比例的铅或锡,还合金了一定量的轻型金属,使伪器比重尽可能接近真器,然而佛像中加入了除铅锡以外的其他金属,时间一久器表色泽就会发生变化。 9 Y! s" ]& l- n6 ?: s 收藏 金铜佛像的收藏和其他铜器的收藏基本相同。金属品文物的收藏都要注意防潮、防锈以及修补、去锈等。知识佛像具有宗教遗物的特点。所以我们在收藏中,要注意到它的宗教特性,多少应该带些对宗教的敬意,了解一些宗教仪规,从而区别于一般的金属文物。 - ]! L" E' _7 a3 W2 T: F: H, s: [ b |
把一些馆藏的粘贴这里,方便比较: Google:馆藏 明代 观音铜像(类似的) ![]() 美國館藏明代黃銅鑄造 十五世紀:自在觀音坐像 http://www.ifuun.com/a2016720238716/0 g3 o! z6 o* m, F! A , G7 e6 R" I8 ^8 b; i s 0 y1 o ?, y; W( s) o" ] http://www.cosplayba.com/colsplay-qingdaiguanyintongxiangtedian.html 4 U# K A; |) J" L 8 F8 }$ j) V$ ^( z % |9 i& D. ] k. c % [; e8 _& M1 _# d 明宣德 铜鎏金观音菩萨像 ' _: X0 J s4 E. C' m% f : L% \ e# I) b7 f ( d0 z8 g2 l2 c& C, ?/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6c109f0102vwnk.html; U& N1 K7 {. F% t5 ~! P ; n" A/ G. E4 H" ] ; N+ f) a) C/ \# C# ^2 `2 v% A7 L 明中期 铜鎏金观音像9 \4 h! f9 V6 {) W) K$ X+ ^2 N3 N - O! q/ l! a* _ |
欢迎您,Tony, 新年快乐!9 V5 h3 b6 {4 B& n ( R6 k) N2 a, u; V$ ` 我对铜像不在行, 尤其青铜器仿制工艺,自清末民国鱼目混杂;不过要是根据自己多年收景泰蓝的心得,如果这是件拍卖品,会果断放弃。 个人意见,权当参考:这个物件,明代观音的样式,但似乎努力在把很多似是而非的特征揉捏在一起:青铜底, 金粉鎏金,还要显示岁月的皮壳。还有就是佛顶和手势,都非传统 ![]() ![]() 6 ]- g' i7 I; E/ Q* K ; B" a7 _0 l/ T' J( r9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