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民俗文化] 艺非凡|上可为国礼,下可为民榻,但这门传承了千年的手艺,也许真的要灭亡了 ...

[复制链接] 0
回复
191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3-13 0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k0 y/ y1 o0 j+ U2 W3 p2 ]
他们编的是草席,# i9 H2 y' c# G7 ^
也是光阴。
···

- V8 U) e% h6 g; ^2 J( R! f
蒲江草席

* h4 O" y4 N- t1 n" s; |

1954年,
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出席日内瓦会议。
独立,主权,统一,
周总理振聋发聩的发言背后,
拿什么馈赠各国首脑,
却成为一个问题。( y' B0 s# z; f- G( U2 o

9 A, b( A. ?0 }) y. q
* T, U' U# x6 `8 ]6 q# [9 {0 C) s
再三删选之下,
. h# }4 f: I0 d; n# ~7 {
四十多条蔺草席,
成了周总理的选择。
) e1 I3 f, y0 j) Q. y9 u# f. U$ L
+ \& Q8 V1 ]* F2 d' s1 Q7 |  n
气味芳香,柔韧耐磨。
从上千年的历史中走来的草席,
它的柔与韧,
恰如彼时从硝烟中走来,
仍旧不屈的中国。

1 R9 x1 b" B6 e* K; y6 l8 o4 m

4 W1 l% T" p5 _. V, \& a
上可为国礼,
下可为民榻。
可谁又知道,
这个寻常百姓家的草席,
正面临着传统手工艺失传的窘境?3 ~. F, M( _, _6 b
" }; Q  R0 ~& Y; t# _$ H

0 }( u9 X; s5 X0 d0 y5 z
从成都驱车不过百里,便能到达曾因草席得名的蒲江县。

" L/ X6 b; k  g7 @
“江以草为名,县以江为名”,“以南枕蒲水故”,千年的蒲草编织工艺曾经养活了这里的祖辈人。但而今,手工编织的蒲江草席已经难觅踪影。

# P& I4 \3 |+ t: c
在蒲江县公议村,只剩下王文清、王巧珍一家还在用手工编织草席。

! J1 j- _% u$ S" P8 }
- h. X, V6 {" ~6 _
3 T  h9 v/ x. P! j7 ?: |
今年70多岁的王文清老人,
有60年的穿席子经历。
不断从上代人手中接过这个手艺,
延续至今已经六七代了。; q# }5 Z' J5 b

) d4 F( I" h8 |6 i1 p7 \

7 o7 b: f& Z, G  d7 h
很多人都以为,
制作一张席子仅仅是织席,
把席草紧紧编起来就是。
但做一张席子耗时耗力,
远非如此简单。
老资格的手艺人,
要从自己种植席草开始算起。

) `% c' F" ~& }

0 s3 |- [9 ?3 P0 s; V3 W8 Z
王文清老人用的席草,
就是自己所种。
在谷子收割后的水田里种草,
2~4尺长的蔺草,
要从9月长到次年5月。
( S/ z3 D. ]6 R
( @8 h% T" j+ F7 L6 x: R9 ~( J* a
种草看起来简单,
种好却也非易事,
必须选用常年流水不断,
土质较深的水田。
泥沙或土质较浅的农田里,
蔺草往往容易倒伏。

" @4 L- }* U5 C8 C0 _1 W4 y

8 }# H( W& z1 |$ v: X1 r' g
从没过大腿的泥田中,
收割回成熟的席草,
撒上谷草烧成的草木灰,
曝晒至干透,
然后将草头上的壳,
一根根地拔掉。
& y3 A3 R7 r8 O

' l4 H. `6 R. w: p- r8 \
放置席草时,
需要用油布或塑料膜盖住,
以保持席草的新鲜色泽。
撒上草木灰,
既可防虫,
又能令颜色更鲜艳。

5 C& v' `, \% \6 I1 g
: L; d6 A  [$ ?% e+ P
手工编织草席非常辛苦,
一条草席的制作,
有十几道工艺。
编织必须以两人为一组,
默契配合。

7 x4 y( [" k0 _/ `- I, K& ]% D/ e
2 Y/ n) K% |1 Q1 _5 k
: _$ z) b0 H  o& _; C* ]
其中用到的传统织机称作席机,
宽不足1.7米,架高1.3米,
经线长度约2.2米,
扣上从左到右有92个眼。
4 L! j$ j2 R2 ?! s- I0 w; q1 u1 U
) j9 b4 t+ n7 t8 \6 _6 y& U* Y/ J
+ d, n+ O4 Q, c) R- z
一个人坐在席机的正面,
进行压筘。

, F& Z7 {' @: f/ C3 `
: E8 H2 f$ ], ?+ w. {
" H5 Z' x& S4 P# [
另一人坐在席机的侧面叉草。1 S5 r5 V( G+ a' R2 F) F1 F* s

! ]( X8 \: F5 ~% [9 z( g7 P( j1 n
! K( S$ M4 }( A! J
筘重十多斤,
必须将其用力压下,
才能编织出紧实耐用的草席。
而压下每一次,
只会用到两根席草。

4 [& E! t( b( W! o+ Q% o6 \7 z
" k$ T2 t* X7 `4 h4 ?& i/ Y0 l
穿席的麻线也很重要,
如果不结实而中途断线,
结果则是前功尽弃,
不得不重来。
, [' c; X% m9 A- _& k1 \
! Q4 E$ M$ j6 z5 ^, k0 u
一万根草,
每次两根,
插草5000次,
压筘5000次,
时长七八个小时,
两个老人每次完工都是大汗淋漓,
双手也布满了老茧。
! L" s- I3 U# F: V9 Q
) R, r5 v: K7 h; N
整个编织过程,
十分讲究悟性和手感,
有些人做了一辈子,
却依然无法做出完美的作品。
5 f- A' J( b+ P8 h% ^7 b9 x

  x* T9 M  C5 v0 c
王文清掌握筘,
老伴王巧珍穿草,
两个人配合了几十年,
闭着眼睛来做也不会出差错。
但王文清老人谈起诀窍却只有六个字:
“坐的住,耐得住。”

/ c( d& v2 Y" X5 A6 p

/ ?1 j4 t' P( d, [- k
3 N; E5 b  o* u& L: k, ^
谈起手艺的传承,王文清老人只是不住地摇头。
8 J) _" [; n& }9 \
“不说再过20年后,可能三五年后,不晓得还有没有蒲席哦。两年前村里人还有几家穿席子,但现在只剩我们一家了。”
6 o3 z! U, Q6 L0 H( j0 l: \2 K
“蒲席这一千年的手艺可能就失传在我们手里了。”
3 `9 s/ A) a: Y- l9 F  ]) X

) j3 u/ u1 b' V! R8 B
繁复、劳累,
有很多人认为,
这门古旧的手艺,
何必再苦守?
- D! ]" G" N0 h
1 R* V( j+ i- b6 _1 H& x
大机器的批量化生产,
把纯手工的技艺,
早已逼上了绝路。
% ~, [- n' S2 f) u. K
, m. B) S% b& v; A' x
蒲苇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
也还有多少传统手工艺,/ b# z: l* y  q. g
像传统手工草席一样,
靠着韧性穿越千年,
却独独穿不过,
这一次大机器的冲击。
& L. V4 I" h. o% K8 r7 x
/ K6 `0 {# M$ s4 x) M
到底是文明在进步,
还是时代越来越无情?
0 B$ P% A# w  z% d8 N
图片来自网络公开资料

7 n( T: Z3 w% ^( D7 R  I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4969-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