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人文历史] 谁在海外“收藏中国”?

[复制链接] 0
回复
272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8-23 0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size=15.9996px][size=15.9996px]不久前,苏格兰议会通过法案,“打破”收藏家威廉·布雷尔的遗嘱,允许他所捐赠的艺术品出境展览。其中,有2000多件精致的中国艺术品。; e$ v( X0 }, g- }
[size=15.9996px]通过收藏了解中国' f3 X) b5 H! F* m& ]' ?
[size=15.9996px]1944年,83岁的布雷尔爵士签署捐赠协议,将平生珍藏全部捐给英国格拉斯哥市。他的9000多件艺术品中,有超过2000件来自中国,规模居欧洲第三。1983年10月,布雷尔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向公众免费展示。这个博物馆也以“一个人捐赠的博物馆”而著称。  c5 @( V1 d* L& Z% }; I6 m5 Z/ t
[size=15.9996px]博物馆位于格拉斯哥的波勒克乡村公园,从市中心乘坐半小时公交车便可到达。这里遍布绿树和草地,环境幽静。布雷尔博物馆远东部主任钟瑜平博士带我参观了该馆的中国艺术品。她透露,中国的几家博物馆都对这些艺术品很有兴趣,期待它们可以到中国做客。
7 X) c( ^6 F* L
[size=15.9996px]
- x3 Z& N9 y4 r

8 G) X0 a) Q" D. l8 m
& {; \% Q+ d. t) U; ^8 @1 P# z  F# [- P3 u/ ?' T3 [2 R

/ V( ~' ~) t2 R! }  d7 Q9 }
布雷尔博物馆外观。 拍摄:Enzo Di Cosmo
  F. \4 T& t( A& Y  J
[size=15.9996px]威廉·布雷尔曾经说过:“藏品才是最重要的,而非收藏家。”除了狂热地海淘艺术品,他为人低调,连照片都没留下几张。实际上,他的经历十分传奇:1861年7月9日,他出生于格拉斯哥。祖父和父亲都做船运生意,他14岁就开始在家族企业工作。在父亲去世后,他和哥哥子承父业,事业蒸蒸日上。一战期间,船运业不景气,他和哥哥将手头的船全部卖掉。之后的四十多年里,他成为全职的收藏家。
/ W+ s$ O5 ~/ B) t6 p& k0 h6 }- `[size=15.9996px]钟瑜平说,布雷尔的收藏不以商业投资为目的,收藏是他自学的过程。西方人一直对中国存有好奇,布雷尔从没去过中国,他所收藏的每一件器物,都是他了解中国的渠道。/ C# B( v0 O- D0 R7 J
[size=15.9996px]布雷尔为何不收藏印度、日本的艺术品,而是对中国情有独钟?钟瑜平告诉我,印度艺术多以佛教为主题,布雷尔感兴趣的是生活的美学,对佛教文化没有多少兴趣;而日本的陶瓷艺术则多受中国影响。
: z3 m. e& t* q& ~$ h[size=15.9996px]布雷尔花了很多精力、财力收藏中国艺术品,它们主要是陶瓷、青铜和玉器,涉及不同年代。他收藏的陶瓷,既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又有清中期的瓷器。从藏品中,可以看到中国的整个陶瓷发展史。他收藏的青铜器,除了商代的青铜器,也包括宋代的官造青仿古青铜器。他收藏的青花瓷器,除了明永乐、宣德时期的景德镇官窑青花瓷,也有元代的青花瓷——一般西方收藏家,能注意到元青花的很少。1945年,布雷尔从知名的伦敦古董商约翰·司帕克斯那里,购得一件元青花蕉叶竹石花果纹菱口大盘。
! r1 V9 @. K4 q9 {[size=15.9996px]布雷尔的藏品体积有大有小。钟瑜平表示,布雷尔根本不在乎藏品体积和重量的问题,因为他是做船运的!1916年,布雷尔买下苏格兰的中世纪古堡哈顿城堡,并委托人修复。11年后,布雷尔一家入住古堡。他把藏品陈列在古堡的各个房间里,家仿佛就是博物馆。1958年,96岁的布雷尔在古堡里安然离世。* P7 J! f5 E, P! S' o& b5 r! O1 ]* u
[size=15.9996px]
+ ?6 Y5 v, V% a, ^- |! i/ z
/ i: q" R$ d5 ]# A
[size=15.9996px]! k$ |9 ~/ i8 B& D4 P0 v2 T
% [$ R0 a. |$ l% s! }2 g6 k

- M; h8 ^! _1 ~
$ j! O! |" `; e0 K2 r/ j
: I/ N; y5 V+ `& Q
布雷尔的照片。 供图:崔莹
# p+ J( f5 j& W5 _2 O6 _
[size=15.9996px]瓷器:为欧洲市场量身打造
9 [; _6 h4 B0 g6 H; }  W/ `[size=15.9996px]英国剑桥大学艺术史教授理查德·马克思在其著作《布雷尔:一位收藏家的自画像》指出,布雷尔的藏品有他自己的品味:他的中国瓷器,没有一件是18世纪之后在欧洲流行的洋彩瓷(图案以东方风格的花卉为主,采用西洋绘画技法完成的瓷器)。而奇怪的是,他却收藏了好几件外销的纹章瓷(景德镇为欧洲市场量身定做的瓷器)。当时的外销瓷分两类,一类是中国手工艺者自己设计、销往欧洲的,另一类是西方人来样加工的。  J& B* y0 T3 W9 Y) j1 V5 u* x
[size=15.9996px]早在唐朝,中国就已经有器物远销海外。到清朝康熙盛世时,外销瓷的出口贸易更加繁荣 。如何辨认外销瓷?钟瑜平介绍,首先是从图案辨认,外销瓷中的仕女一定长得很高,这些高佻窈窕的仕女在荷兰被称为“Lang Lijs”,在英国则被称为“Long Eliza”。此外,外销瓷的图案主要起装饰作用,不太强调故事的完整性,也不太讲究意境,并且多图案而少书法。有些外销瓷追求生产速度,会出现对称图案。此外,从瓷器的用处也可以辨认,热巧克力杯一定是外销瓷,因为中国当时没有这样的风尚。' k$ w5 f3 w% z
[size=15.9996px]
+ A! b' [4 L* F$ X0 M8 q: `, U

2 S5 a3 n# Q7 e# J
0 C) t! ?" {' P, \1 ~( ?" n4 G, c0 v9 F3 a$ B+ h; U
4 U) v8 w' Z& V9 P$ A
布雷尔收藏的清康熙《西厢记》 青花外销瓷碟。 拍摄:崔莹
* C* Z+ _% N7 _& I9 q  z0 k
[size=15.9996px]不知道布雷尔在世时,是否了解这几条外销瓷的鉴定法则?博物馆陈列着一只康熙年间的大碗,碗面上画着对称的、一模一样的仕女和小孩的图案。钟瑜平说,它显然是康熙年间由中国人主导设计的外销瓷。另外一只康熙年间的洒蓝釉瓷瓶上,画着滕王阁,写着《赤壁赋》全文。
  M. z" I# b" W4 {. V0 n[size=15.9996px]正当鉴定法则“失灵”时,钟瑜平告诉我,它是外销瓷:“你看,这些书法写得不是太讲究。那时候,真正棒的书法家是不会干这样的事情的。而滕王阁的图,也是给西方人看的。中国的画师通常不画这样的图案。”钟瑜平介绍,博物馆的一个康熙年间的五彩棒槌瓶,也是典型的外销瓷——中国人通常喜欢梅瓶,但是这个花瓶包含很多设计元素,是特别设计给西方的贵族用的。在古堡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花瓶。
; X8 d, n/ [3 U7 z9 k" F- B2 t[size=15.9996px]布雷尔收藏外销瓷,大概是希望让自己的藏品种类更丰富。而外销瓷并非意味着价值低,有些外销瓷设计、制作精细,受到收藏家追捧,拍卖价格较高。不过,布雷尔的收藏并非为了升值。0 |3 b4 U6 ~2 H, [- k4 @
[size=15.9996px]博物馆还有布雷尔收藏的部分欧洲瓷器:一套产于英国斯特福德郡的瓷碗和瓷碟,图案是山水和渔夫。另一套产于英国伍斯特郡的瓷碗和瓷碟,图案是一簇簇花。这些西方制造的瓷器显然受了中国风的影响。从18世纪开始,英国伟奇伍德公司、德国麦森公司、荷兰戴尔福特公司,都生产仿中国瓷。不过,布雷尔的这两套仿中国瓷,来历有些曲折——它们是英国瓷器商受荷兰仿中国瓷器的影响制造的。7 l: ]: t. Y; g* |  _( x
[size=15.9996px]彩陶:可能来自中国当年的挖掘现场5 u6 [% u* x# e# J* p! z
[size=15.9996px]布雷尔最古老的中国藏品,是几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持续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这几件彩陶都是陪葬品,用来为死者“再生”后盛装食物。
' t2 H$ W  z$ \2 E% K) i
[size=15.9996px]

' C) I0 U1 _4 K  ?8 H* V
布雷尔收藏的仰韶彩陶。 拍摄:崔莹
) \- @$ q7 U! X
[size=15.9996px]格拉斯哥大学文化及创意艺术学院院长尼克·皮尔斯(Nick Pearce)在其著作《在中国的一百万天》中,介绍了布雷尔收藏的这些彩陶。这些彩陶表面的图案多用褐色、黑色和红色来描画,图案都具有象征意义,大概代表了古人和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这些早期陶器多埋在墓地,人们对其了解很少;以往的中国收藏家对它们也不像收藏玉石、青铜器那样热衷,因此它们一度备受冷落。
' r, Z3 {. F3 ]) b3 a& D[size=15.9996px]直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史前古代文明感兴趣,把考古的目光投向中国。在西方考古学的影响下,中国才诞生了自己的考古学。而之后,欧洲和日本在中国修建了大量铁路,很多古墓被意外发现,沉眠于地下几千年的古物也受到西方收藏家的注意。; v0 U3 {2 c- m7 A7 ?
[size=15.9996px]皮尔斯发现,布雷尔的仰韶文化彩陶都来自苏格兰人尼尔里奇· 布朗(Neilage S. Brown)。后者多次前往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大半生。他和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的同事乔治· 芬德雷是好朋友——安特生正是中国仰韶文化的发现者,被誉为中国的“考古学之父”。1921年,安特生被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聘为顾问,不久,他带领同事发现了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挖掘出50余处遗址。当时尼尔里奇对这些遗址充满热情,经常前往参观。皮尔斯教授推测,布雷尔收藏的这些彩陶,极有可能是尼尔里奇直接从安特生的挖掘现场搬回来的。
  U1 _& }* t* r[size=15.9996px]上世纪40年代,尼尔里奇回到英国,却住进了精神病院。1944年,尼尔里奇从中国带回的藏品被拍卖。83岁的布雷尔买下了其中的大量彩陶。之后,布雷尔继续收购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去世时,他总共购买了46件这样的陶器。
2 L" P3 c; E  J+ A" b[size=15.9996px]唐三彩明三彩
7 v2 M" j$ @# V3 N6 A& V[size=15.9996px]布雷尔的第一件唐三彩,购于1911年。之后,他从收藏家乔治· 尤莫佛里斯(George Eumorfopoulos)手中采购了大量唐三彩。乔治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收藏家、伦敦“东方陶瓷学会”的创始人。他在离世前,将自己的大部分中国藏品捐给了大英博物馆。
2 c% m3 I& ~" _$ }7 \8 Y+ y[size=15.9996px]唐三彩的“三”不是确数,而是虚数——唐三彩多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也会使用其他颜色。钟瑜平介绍,唐三彩之所以受到西方收藏家喜爱,因为唐三彩人物、动物栩栩如生,很接近西方的雕塑传统。但唐三彩也是陪葬品,并且所含铅化釉有毒,因此并非传统的收藏品。直到20世纪初修建陇海铁路,挖掘出大量唐三彩,它才引起海内外考古学家和收藏家的重视。
+ Z. _- @8 M: K6 }& n: C
[size=15.9996px]* y( F9 u" g. v5 H9 @8 x  a

1 j0 c1 f) @1 c0 p* Z! Y6 Y5 l( \- a3 Q# t! ?' c
8 h; q6 R/ t* ]/ D% I

$ E4 d. u* H- ?9 E+ R7 @* A
布雷尔收藏的唐三彩马。 拍摄:崔莹
% f& J( {4 I7 Y. i! L( }) B
[size=15.9996px]在布雷尔的唐三彩中,有一匹马和一头双峰骆驼精神抖擞,气宇轩昂。皮尔斯认为,在唐代,马和双峰骆驼都并非中国本土的动物,这显示出唐代中国和中东国家之间贸易交往频繁。而牵马人的衣着风格,显然受了胡人服饰的影响。( ?: P: P1 i  L/ W) X
[size=15.9996px]钟瑜平表示,唐代盛行骑马,唐代的女子很开放,也爱骑马,并经常穿男装骑马。博物馆内恰好陈列着一个穿男装打马球的唐朝女子陶俑,女子所骑的马尾巴都被编起来,大概是怕比赛中碍事吧!这匹马似在嘶鸣,在蹦腾,气势让观者不寒而栗。
8 i# J' A; X  a' I/ o- m[size=15.9996px]这些唐三彩人物的头部都是“素颜”,没有上釉。钟瑜平解释,在烧制过程中,釉会流动,人物面部结构复杂,釉流动会导致“大花脸”。* @/ a7 E. n2 @( Z. V; p6 g, n- O
[size=15.9996px]
+ Z% y* Z6 M2 a; b( W
布雷尔收藏的唐三彩仕女。人物面部都是素颜。 拍摄:崔莹
5 m6 l0 Y) Q4 B; N. [
[size=15.9996px]除了唐三彩,布雷尔也收藏了明三彩。同唐三彩相比,明三彩的釉色更丰富,用途也更广泛。博物馆陈列着一尊明代山西三彩琉璃罗汉雕像:真人大小,罗汉双腿盘在莲花宝座上,安详地打坐。像底侧面题字显示,这尊像是1484年,山西匠人刘镇为一户王姓人家制作的,王姓人家提供了全部制作费用及在寺庙安放的费用。460年后,布雷尔爵士以350英镑的价格买到了它。
, [6 X1 K& q/ O$ D: L; Y4 }[size=15.9996px]在英国BBC的《100件艺术品讲述世界史》节目中,这尊罗汉出镜。该节目对罗汉的解释是“拥有智慧的佛教弟子,他们已经成为神仙,但还留在人间开导凡人”。钟瑜平称,这尊罗汉也是最受英国小朋友欢迎的展品。
2 ^/ J. H" T- Z' v. N, I) F
[size=15.9996px]
4 J; a! |1 Y  ]6 |
布雷尔收藏的这尊罗汉像在英国很受欢迎。 拍摄:崔莹

; Q7 T' \2 }+ e$ A[size=15.9996px]在遗嘱里,布雷尔特别要求,为了避免运输风险,减少对艺术品的损耗,他捐赠的艺术品只可在英国境内展示。70多年后,他的遗嘱被“打破”,因为他当时所担忧的问题都已经不再是问题。让更多人分享他“收藏的中国”,更符合他的心愿——“藏品才是最重要的,而非收藏家”。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8159-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