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民俗文化] 寒食节到了,如何读懂《寒食帖》这个著名的帖子?|南方人物周刊

[复制链接] 0
回复
351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4-4 0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O1 m2 R. n8 u% I: t+ n; l+ F5 g. G; T( e! F: Y" ], V+ }

% A( g' B: E! I
古时没有朋友圈,高度浓缩“点赞之交”们精神沟通的方式,可能就是书画作品以及上面层层叠叠、你来我往的提诗留款、藏家印章、观者题跋。这种彼此呼应,或惺惺相惜、或暗暗较劲,跟今日互联网路各种热络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加评,并无本质区别。当然,限于书画的物理属性,能在这种雅集式的“朋友圈”上留声者总是少数,但是其跨越时间的能力,却强于我们今天的即时通讯,一幅作品上的书家手迹,有时甚至跨越千年还在对话。
5 \: @$ F! C- P/ `1 ~

3 N" x" @# Q2 j  Q& _3 E9 X! Z! o- {- U- z: \! y9 A
* L0 m1 z' s# Q: u
   文艺青年祸从口出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个著名的帖子:宋代苏东坡《寒食帖》,这是继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 ]5 _, Z2 w+ D0 l1 d
5 W/ c8 `+ u- Q/ g

+ H9 m/ n  a  A+ w4 ~" g' q# b
) Q- Z& l, S! m2 @; G. r" n3 @; O; F9 O& J5 q1 w* l% [" _: L
& O! i3 j0 D; n# L; g9 v; M

' B" ~3 w/ Z3 w2 b据明朝董其昌的说法,东坡作书,故意留纸数尺,自谓“以待五百年后人作跋”。他没有等待太久,《寒食帖》完成后十几年,就有人跳出来点了个赞、并且在评论区留言了。此人名叫黄庭坚,他是苏东坡的好友,也是跟苏东坡并列“苏、黄、米、蔡”中的“黄”。《寒食帖》身跻旷世神品,黄庭坚的这段留言也是大大的加分项,即一帖囊括了宋代四大书家中的半壁江山。
0 R; h5 s2 M3 k5 v& ]9 ^" {7 E
) T5 r1 J# A( t8 P

2 |7 b' e+ V+ a" @6 p0 W黄庭坚这个留言,写得颇有趣,先是赞不绝口,继而又说,“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一方面当然是不遗余力地赞美,但另一方面,又小心机地表示:他这也是超水平发挥了,要让他再写一遍,恐怕写不到这么好,呵呵。7 {" C( c+ i% Q* u3 x" ]
2 L" y6 B( ]' ?" O

! N: S' r+ m0 E; k4 ^/ ^# z8 X那苏东坡到底写了些啥呢?这事儿得从苏东坡的仕途说起。5 Q' I0 f: A" I' ~8 f. j: y
' y; `& ~. B% x+ i  Z5 @8 H

5 X, Y4 r2 W1 f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东坡从徐州调任湖州,照例得给朝廷写封感谢信,即《湖州到任谢上表》。信中写道:“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培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 U; V; L" ^! A; e* _
, P; h  @) i4 c4 R0 L0 D* _2 i" B( {( B8 Q
, P! U# s, v+ [( r
当时朝廷新旧两派长期对峙,斗争十分激烈,苏东坡维护守旧派,不赞成变法,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信中这些话曲解一番,还以苏东坡所写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诗词百余首,掐头去尾,用来历数苏东坡的罪行,进而弹劾苏东坡。罪名是:借古讽今,谤讪朝廷,欺君妄上。皇帝太傻太天真,居然信了。结果苏东坡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直接从湖州押回汴京,“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走了二十多天,一路示众,八月投入御史台监狱,御史台常年乌鸦聚集,似不详之兆,因此又称“乌台”,苏东坡这一案,便史称“乌台诗案”。& z. X' S- I$ {
$ c4 u# o( h8 B  J  g( R

$ C/ Z0 a8 v  V, G) \( A: l“乌台诗案”是北宋一场著名的文字狱,凡与苏东坡有诗文交往的人都被进行了调查追问,稍有牵连,无论其官职大小、资历浅深,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分,处分最重的当然就是苏东坡本人了。当时苏东坡早已是名动天下的大才子,何曾受过这等羞辱,在湖州押解回京的路上,他就试图纵身江流,在狱中也曾打算服药自尽。案件审理持续了四个多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才算躲过一劫。/ U; R) y. F, V

" `) x4 i" h6 X3 B1 T2 ]) j, Q) y1 D* d& G

5 D( I! A) Y3 z9 r+ I, {- l
点赞之交皆鸿儒

8 @- q' q/ j3 ]在众人保举下被释放的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那是“从八品”的小官,比七品芝麻官还要矮上好几分,被限制居住自由,不得任意他往,还无权签署公文,形同流放。苏东坡在黄州谪居了四年多,那是他最失意和痛苦的一段光阴。
- p; L  x: A. w6 }1 s  k  v% G) F# p$ E# `

. ?2 T$ j3 a; J4 B3 ~( S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段苦日子却成就了苏东坡一生创作的巅峰。他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囊括诗词歌赋和散文,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比如文学上的代表作“一词二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书法上的代表作《寒食帖》均出自黄州。( ?( O4 T& E$ [$ U# K' u' @" |

$ C- [& I* V5 a5 r$ C: u* a
- s1 B0 G+ Y- S9 Y/ ~+ h
《寒食帖》中写道:
- R9 C0 D/ n( d, k+ m5 q! p, S6 Y1 s; s  D* d8 Z  ?
) Z6 k3 e/ h, ^- P$ s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8 |# n+ Y7 A. C) j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 P$ R1 X0 D& S+ D
. G7 n" ^. [5 E+ d" [8 n+ ^
穷困潦倒的诗人,在冷雨的寒食节,食无炊、病无药,回想当年荣宠之时自由出入朝庭,现在的君门却深不可测,连悼祭爱妻王弗,都无法到坟前焚纸。瞻望前程,不免有阮籍的穷途之哭,但如死灰沾湿地,再也没有升腾起来的希望。
3 {+ Z" O& P! U' D# I7 ~# {
, F/ Y& H5 K+ |' s, r$ x/ R
作品前半部分笔触沉着、宁静,行距疏朗。但随着作者内心伤感的激增,字越写越大,笔触也愈发苍凉,观之一恸。
3 |: R' `) ]+ Y7 E0 A1 S# N& a, z: b" H" X

$ V1 A+ _+ A) a! h3 n& R《寒食帖》最初蜀州江源人张氏所藏,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张浩跟「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熟识,于是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情难自禁,欣然命笔,写出他一生中最动人的书法:“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的题跋写得比苏东坡的原诗字体还大,笔走龙蛇,确有与东坡争胜的心态。但气酣笔健,较原书毫不逊色,与苏诗苏字珠联璧合。% f: i- N8 |. q1 D$ w$ z, a

9 W" ~* e" U/ b

8 b' e  O" }6 M- z' m自此之后,点赞者甚多。张浩把这卷帖子视为传家宝,传到他侄孙手中,又在后面以寸楷加了长跋,此后这幅书法辗转了多个藏家,一度被官家收藏,盖上了官府大印,到了元代,又被进贡给皇帝元文宗,盖上了“天历之宝”的皇家藏印。到了明朝中晚期,这件藏于内府的宝物流出宫外,董其昌在馆师处得见,惊叹之余,写下题跋:“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已摹刻戏鸿堂帖中。董其昌观并题。”成为这幅作品上又一个点赞留言的牛人。
* p7 x' _) K% }! k# a
4 Y! M2 y+ R. q% q% n4 @, N* P

6 T, o  \  W( O& Y 1 U, ]; Y9 J. z. C, u- Y
大火中被抢救出来
; [) B3 W# G7 B: `6 j# C$ V4 i& d
$ b3 E  W+ Z" N' w" r5 K' Q
世间物聚物散,尽皆因缘,在此之后,《寒食帖》在纳兰容若、乾隆皇帝等不同藏家手中辗转,纷纷点赞化作一个个朱红的藏印,在书里行间见证着这种人类可以通约的审美与感怀。《寒食帖》下方连续的烧痕,有藏家说是源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劫余,也有人说是损于京师质库中不慎燃起的烟火。3 W  s+ w7 k+ `9 {8 E7 V; t
) P( s& X8 ^4 m3 t& l- `
- r; ^8 X5 T6 k
也有人拒绝在这幅著名的帖子上点赞留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有人携《寒食帖》面呈张之洞,张之洞不肯接受,客人很失望,于是请其题识,张之洞很圆通地说:黄山谷是苏东坡的老友,他已佳评在先了,我安敢窃议其后呢?始终没有下笔。* i2 \; j9 u4 q& A2 _! N
# x. }; }/ M3 D8 w. v2 k3 S7 n) m

1 {; v! j0 E# y- z& I当时同观此物的还有张之洞的许多幕僚,他请座中诸人题词,亦无一敢下笔者。领导不点赞,下属安敢点赞呢?6 K2 k- u- m2 p& l4 _
1 T3 m: L8 p: B' `
/ V6 p% e# m2 n6 E1 q2 Z- B

! @; V( |6 F4 ?3 n  t8 [. [' b( e有人赞美张之洞清廉,文玩之物,亦不收受。也有人点破说张之洞是“懂政治”,《寒食帖》历来是内府的收藏,内府失物,作为朝廷大员,白纸黑字题了跋,按大清律例,即使不是“接赃”,也起码是“失察”,或“知情不报”。6 h# b% e- U& o8 O7 ~

/ P. o% C+ q$ K/ d
# y& Z% U; }; P+ i- F5 a* r
战乱之年,《寒食帖》流落到日本。1923年九月东京大地震,藏家菊池惺堂家中着火,他奋力抢出了最爱的三件宝物:《寒食帖》、《潇湘卧游图卷》及日人渡边华山的《于公高门图》,其余书画藏品大多付之一炬。也因为他这一救,日本的文艺青年得以目睹东坡真迹。二十世纪初,日本的东坡迷举行了五次“寿苏会”,是为苏东坡贺寿的聚会,第五次的“寿苏会”适逢苏东坡诞辰九百年,《寒食帖》与东坡书《李太白诗卷》同室展览,成为轰动一时的佳话。
- R# S5 i5 x1 u! V% O  I3 s  J( f / c. {1 e& K# G+ n" D! T) T- ?/ I% }

- d& g3 B% |8 U4 W

: o1 I& U% ]' W, \% ~7 R0 V' ^
回家的路

+ q1 d* |% [& y8 i0 ^' H5 o) p

, i6 i1 J! G1 C. V8 w《寒食帖》虽在东瀛,但据说一直被张大千念念不忘,朱朴在《海外所见中国名画录》书中有《记苏东坡寒食帖》云:「胜利之后,大千与余,同寓香港,大千对于斯帖以及李龙眠《五马图》两卷,深为关怀,而尤惓惓于前者。良以二十五年前曾在菊池惺堂私邸中获观此卷,念念不忘。当时并承菊池氏赠以珂罗版影印本一卷,旋为谭瓶斋所见,爱而假去,后即永未归还者也。五年之前,大千嘱余驰函东京日友探询,嗣得覆书,两卷索价美金万二,当时以如此巨数,筹措不易,因覆以先购苏书,备金三千,议既成矣,大千即专程赴日,不意早二日已为台湾王雪艇所知,立电所谓驻日代表团郭则生,益以一百五十金而先落其手中矣。”对此张大千似乎很不高兴,“他们乱说的,我怎么会和雪艇先生抢买东西呢?当年我在香港听说《寒食帖》持主有意出让,我很着急,唯恐又被日本人或外国人买去,这是我们的国宝呀!幸亏郭则生报告了雪艇先生,由雪艇先生买下了,只要还在中国人手里,我就放心了,我怎么会和雪艇先生抢买东西!”3 R) `' |* _& {5 i8 X

+ P4 N$ X1 ?; w( {
" c0 {6 I7 `" v5 [, k1 x7 I
雪艇即为王世杰的号,他在政务之外,痴迷于古代书画,收藏了众多名迹,其中最著名的应属《寒食帖》。他在《雪艇书画录》中记载了回购《寒食帖》的时间和金:“苏轼《寒食帖卷》,卅九年十二月,美金3500元”。他在《艺珍堂书画》序言写道:“余于二次世界大战期内及战事甫告终结之时,曾数度游历法英美日诸国。尔时中国书画,在世界艺术品市场,殊为冷落。在法日两国,几于无人收蓄。余因获以最廉价之值,使曾经流入国外之三数名迹,重返祖国。此为余平生快意之一事。”& {' Q; h5 C0 ~5 n( g
4 Q+ {3 b' Z4 E5 A& w
$ A0 a7 @# a& g$ Z; k  `
而原田悟朗则回忆说《寒食诗帖》流出日本是他心中永远之痛:“千辛万苦拿到日本,到头来还是一场空。真是遗憾,遗憾!如果通知我这边的话,无论如何我都要把它留在日本的。我都准备好了的。后来好长时间我失眠了,心灰意冷啊。”9 u8 Q$ s/ l$ V
+ S; w& v8 \) E7 }* g4 n/ {* q: o
- l" i2 t* [: Y6 [( s
# g* h: N" m! F* g7 m; D9 h
; ~4 c' b2 m+ o8 k
后人临摹贴/ J; |+ C! j( x' L
8 v3 J. o4 R( B& C' Q: x  O! a

6 r: ]8 _* i! O3 R《寒食帖》在王世杰处珍藏二十年后,多方有人问价,愿以高价收藏,都被王世杰断然拒绝。“余之藏书画,决不欲以此图利。”直到王世杰病逝,1987年台北故宫院长秦孝仪以项目专款将其购回,是年寒食节并举办“东坡寒食帖特展”以兹纪念。颠沛东瀛的《寒食帖》历经千年沧桑,从此不再漂泊。它从民间流入元内府、明内府、清宫,然后再流出民间,渡海来到东瀛,最后归于宝岛,期间历经多次“火劫”,都如有神佑,安然无恙,一如当初。
: o3 [: Y- T$ D  W" v* A# K. d! z" Q1 l3 u" |' {: z9 O! T; `

7 d! A" P% N+ y! f噢,不,并不是完全一如当初。《寒食帖》比起它最原初的样貌,已经多增加出了十一篇题跋、五十多方的收藏印鉴,证明至少历经了十九次易主收藏。许多人摩挲过它,瞻仰过它,在它面前生出叹息或狂喜。诗歌与书法之珍贵,不但在于历史和文化,更在于在漫长的时间里,人性与人性的碰撞。《寒食帖》不再是一个人在贫病中的长呼,更是许多人在隔着时空,彼此顾盼和理解,伸手相触,传递温度。3 ]7 H, |+ o" I9 i6 A! E# P" _
% n9 x: L2 A8 ]
4 `( N9 O7 d9 M, W7 t' @8 X' R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 达摩、蔡登山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6162-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