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郑因百先生编写过一首著名的歌曲叫做《你我少年时》。7 Q/ O3 W. }5 y( I5 _, ?1 _
/ e( K0 g* z" a' i' c0 G+ M: o
& w: O: x+ t$ S& |! q8 d0 m1 F! ^
在一九七六年的台湾师大音乐会上,八位鬓发斑驳的老人一起上台唱起了这首歌。南渡台湾以前,他们都是大陆北平育英中学的同窗挚友,当唱到“但是我看你仍美貌,亲爱的,像在你我少年时”的时候,下不知现场有多少观众为之落泪,这其中也包括当时已经七十岁的郑因百先生。
3 h7 R% @3 `% j, U6 m7 v- s: l H! I; K
+ [7 N/ n9 h- L, u( ^& z. ]7 ~0 e z
: n/ W. N6 k9 K3 _ w![]() 2016夏拍 · 郑因百旧藏专题
3 p9 {3 V& Z0 N2 h- C8 C+ }1 b6 y2 L0 Q7 {
郑因百先生被张大千称为“文胆”,是我国著名的中国古典诗词曲研究家,著有《景午丛编》,重新编纂《北曲新谱》、《北曲套式汇录详解》等,为研究北曲曲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先后执教于汇文中学、北京燕京大学、台湾大学等多所学府,桃李天下。* o* K o/ n7 l
, a; N2 w& c% E: r f% ~
; T y' i8 I1 ~郑因百先生的祖父与外祖父都是晚晴末期的知府,他的友人中溥儒、启功、吴晓铃等人许多都是其人的后裔,他的《永嘉室杂文》中说自己在精神上多少有一些“遗老”的意思。- U" Y% r) e& C; s+ V' h
1 s4 P8 x1 m& |; M1 `' g Z: i
# ~0 V% H' }5 h# w6 }9 J
3 ]3 U d# g. S# Y# N
" R) p9 r- {+ W& G+ d+ v8 A
匡时2016夏拍 郑因百先生旧藏 张大千、张善孖 《河岳星辰》 尺寸:47×58cm 备注:张大千题本幅。
+ n. a2 L0 ^; @2 T: q; h7 a% j, U9 T& s1 A
8 q2 {' o- _2 M7 P* B
张大千题签与题本幅
" p, Y( Q: l' t5 c l; B' E7 o: Y: u7 c) {) P
: J/ u# f( o1 T$ }
4 w8 W2 Q5 V% y; Z" _9 @
; b8 e4 ~5 q* S2 P匡时2016夏拍 郑因百先生旧藏张大千 行书七言联 尺寸:132×31.5cm×2 ; D4 V0 G) U! Q7 G' k
7 U% U7 f; h9 ]郑因百先生与启功的交谊源自汇文中学,当时郑因百先生还是高三的学生,后来执教中学成为启功先生老师。在《名家翰墨.启功.台静农》一书的开篇便由郑因百先生撰文,其中写道:“元白少我六龄,昔日在汇时,课余唔对,谈笑论文,予未尝以生徒视之,六十年交谊,今日更无论矣。”
7 U/ z' U1 z4 o! K7 D9 b
6 J4 v* k* I+ @4 e; z4 v
. ]/ f, y6 Q1 M" i' ^* b匡时2016夏拍 郑因百先生旧藏 宁砥中 青山读书图 尺寸:79.5×39cm 备注:启功题本幅
7 X9 Z0 F. w3 _+ {) T' j* p# l- X' ^! Q
![]()
7 `6 h4 z' A9 I' A# g* S
1 ]) s* w$ \ |5 G匡时2016夏拍 郑因百先生旧藏 董作宾 甲骨文 尺寸:115×18.5cm
, H3 |4 e8 ?& P, q7 D5 ]. e& X' Q$ ~6 E3 \" t) M& U+ b* J
先生好酒,好酒者多恣肆,没有恣肆确实也做不出好诗、好曲。他与凌景埏先生是好友,燕大的同事,志同道合,这个“志”和“道”不光是二人同擅的诗词曲,还有酒。凌景埏先生的擅饮,在吴中是有名的。
6 A/ U7 p7 x: J
" Z/ i( X0 R$ K, W9 c4 B' i太平洋战争后,日寇占领燕大,凌先生离开北平回苏州,因百先生却留了下来。凌先生为此专作答:写书一封,请因百先生南下。因百先生未从,他在第二年接受了伪北大的聘书,或者说实际上是接受了他最敬服的老师周作人的邀请,到伪北大任教了。
$ m# l5 A) v2 _7 u2 Z5 q% S. h, F& X) {6 b
% t3 N9 n# B3 X4 _4 V 0 Q& H; o/ P. R$ N, Z/ T% i
台湾时期的郑因百与台静农 2 n7 L1 Q( w+ ?2 c/ B
0 @9 H% Z# y3 r3 L4 D- p# `
抗战胜利后,傅斯年为北大代校长,开去所有伪北大教员,郑先生在北平安身不得,才南下到了上海,在暨南大学任教。当时可谓他最不如意时,但却了却一桩心事,可以去苏州,同凌景埏先生豪饮了。 W6 f% |5 m$ c' W L
郑先生1984年的赴台源于那里他的另一位好友和酒友台静农,台静农好酒是学人皆知的,这一点台静农先生的许多门生,如林文月等,都写过文章,台先生他自己写过一篇文章《我与老舍与酒》,甚为有名。想来因百先生与静农先生的在台生活,一部分是在酒中怀乡的。- e$ W9 W+ @* y
+ ]+ B5 b8 z6 y3 u+ m9 } l* @: E8 v( P
+ s7 S, h; V) w1 X9 ~![]()
' e4 N% T& Q; g: A# o4 V匡时2016夏拍 郑因百先生旧藏 台静农 行书七言联 尺寸:102×23cm×2 出版:《台静农书艺集》,华正书局,中华民国七十四年,P38
0 [1 r& `# I2 x$ q6 s# r, \5 r8 O2 t1 { n c/ K
5 n( k% Z' W2 t9 Z) e5 Q
匡时2016夏拍 郑因百先生旧藏 朱孝臧 行书七言联 尺寸:85×20.5cm×2 ( \2 @/ n6 |+ x# S5 N+ k
0 V) e& ~. Y" F2 t/ S3 q“杭大宗破铜烂铁,马遥父残山剩水。”这幅朱孝臧的对联颇能代表郑因百先生的晚年心性,在那个年代之中,许多的渡海文人过的都不甚如意,大家去国还乡,龟缩海隅,欣赏这“残山剩水”的对联大诋总是触物伤怀,引得乡愁不断。$ n9 M( C5 c0 G( |8 T( R4 W
1 {) E1 a, H! S1 {& U
. m( t/ I D% T" l3 s, r" u如他见台北之柳树,便怀故都之柳,记“民国十年辛酉,初过北平十刹海,遥望银锭桥雨中烟柳,青翠迷离,此景至今不忘。台湾城市中偶见柳树,干低丝短,疏而不密,无浥露堆烟之致,实不成其为柳”。
% E. H+ [: v" N3 N" p
% i8 ~( v' N% O9 R& k/ f
. c4 j, r6 W! h: G0 e8 g
3 K6 D: D$ ^8 F Y“忆”、“坏”、“思”之类的字,在其诗文中常见。他是思乡的,尤怀故都北京,“登楼极望天西北,余红尽处是吾乡”,“成府故居应好在,满村黄叶夕阳多”,“眼前风物动覆坏,却想故园安在哉!”可惜他虽高寿,也没能回到大陆,没能回到他日日思念的北平。
! I, H5 k) R" ]
1 Q; W4 \% y Q. S' O& f* z: f
# ~% E- h' p& q" y9 E C; ^
! D0 @1 [$ a U( B9 e: S) G4 w8 K) s( B! O: l/ g$ m
* d: P6 I% s \1 p. Z% a4 V; S1 n
) m6 F& A5 D$ f$ c) a; W
+ n+ P/ u6 ~3 f0 \, G0 E: d$ A) s
8 Y3 M. `5 ~& L: ^% k
' @ N5 b6 I7 m, s8 V. w) V![]()
+ i# S+ X& k3 ]$ O$ q3 B8 K8 J* D' I
0 [ p9 L/ Q! T9 Y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7939-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