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普通孩子逆袭指南:如何突破家庭的宿命,比父母走得更远? ...

[复制链接] 0
回复
224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11-24 0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G7 I8 `: V% z
麦子导读:
, m3 I3 T8 G! q0 ]7 @8 ~
麦子之前发过一篇《谁沉沦谁逆袭?你的家庭就是你的宿命!》(阅读原文可复习)“望子成龙”是一种很常见的心态,普通出身的孩子在没有同等资源的情况下,真的就摆脱不了原生家庭所在的阶层了吗?父母要如何引导、孩子要如何努力,才能突出重围、比父母走得更远?
     文 | 家长进化论: ^0 }3 S# j: C7 R2 J0 Y: W
     来源:家长进化论(ID:parentsup)

2 k& ?# q& G. J
: S8 n: g) p0 v/ k0 I- L/ d4 r3 R- H
一个例子
. w, \2 i9 K% w0 K8 v; F* D
无论权力、知识、财富、修养,都来自强大的自我驱动、长期的刻意练习和逐步的层层突破。
* J# j& z% X" u4 N2 X
: ]5 h- d1 ]% e* m1 u+ |7 \
L君与S君,出生在80年代中后期的二线城市。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 O7 j% |0 Z* n6 G# M
S君出身殷实,父母大学教授+生意人,对于S君的未来期望,是学界精英与商界精英二选其一;L君家境普通,母亲银行职员,父亲音乐教师,自从觉察到L君的音乐天赋,他就开始立志让儿子成为世界一流的钢琴家,光宗耀祖,改变家族命运。
1 h& F7 `) K' v" x0 J
他们从3-4岁就开始展现对音乐的敏感,S君4岁学琴,L君5岁进入同一钢琴班学习,二人成为好友,共同玩耍、暗中较劲。他们学习速度极快、技艺过人、乐感超群,深受启蒙老师赏识,周围人纷纷夸赞这两个孩子乃音乐奇才。

6 s1 J& Z7 B' a( F
到了小学,S君凭借家庭资源,求师于当地钢琴大师门下,与L君渐行渐远。L君父亲心有不甘,辞去工作、带着家当,与孩子进京拜师。从此,二人命运分道扬镳。
/ Y" _4 M2 ~0 R: d0 [  E
S君自恃天赋过人,加之周围亲朋鼎力称赞,日渐膨胀,无心刻苦练习。即使跟随大师学艺,也常常旷课偷懒,琴艺久久不见长进。其父母并不要求S在钢琴方面取得太高的成绩,也就不做太多要求,由着孩子高兴。  
# o$ b% H8 W8 x9 x* V% f
因此S君的琴艺犹如推磨一般,父母推一把、琴艺上一层,他的老师也常无奈苦笑:“孩子,你真真是在浪费你的天分啊”。S君却毫不在意,他心比天高,自知家境优越、路途宽广,即使高考失利,出国读个书也并非难事。

( b) Z( Z& q$ d# A  F
因此学琴只当个炫技机会,在众人面前演奏,学校里演演节目,给父母长长脸即可,初中毕业之前,他就彻底荒废琴艺,父母也只得无奈作罢。周围人谈及S君幼时过人琴技,无不摇头慨叹:“伤仲永啊,可惜了。”

% e" b/ i' ?$ K  v  Q8 r# r& E

: a& c( K8 ~( t$ D& ^' l7 H
L君这边,又是另一幅光景。
2 v' z" e& }9 p: U, P9 Q; P
他与父亲从小城赴京以后,一边住出租房里刻苦练琴,一边四处拜师学琴,其父利用自己的音乐教学经验,辅导琴童赚取生活。历经邻居威胁、小偷光顾,还有因没钱送老师红包而遭到的嘲讽和冷眼。
' M* o# a* X: ]1 v' O, n
在求师无门的那段时光,L君父亲笃信只要技艺足够纯熟,就一定可以打动老师。因此他不断命令L君增加练习时间,甚至到了严苛与无情的程度,对疲惫的儿子毫不心软。
! [8 C' O" V& I5 |
他对于儿子前途的孤注一掷,既寄托了扭转家庭命运的希望,也隐藏着自己年轻时期怀才不遇的遗憾,这种私心大于父爱的偏执,在某一阶段,占据了他的头脑与理智。

2 D* I( L6 a7 K- _4 Q
L君内心充满彷徨,虽然对父亲的偏执与顽固心有恨意,但从小目睹父亲为自己拜师时的艰辛与付出,也深知此行再无退路,只有一心扑在自己热爱的钢琴上。
$ [3 d6 }" H/ x4 \- w6 S! ]0 L- f
终于在一个老乡的帮助下,L君被一名著名音乐家收至麾下,L君也逐渐摆脱了父亲的专制管教,在老师的带领下不断精进。

: k( x# S4 o  L; s, y' ?
加上自小炼成的高度自律,与数九寒天的刻苦练习,他从14岁就开始频频在国际上得奖,并受到国际音乐大师垂青。L君跟随的老师越来越有名,参加的比赛越来越高端,直到17岁时在全球一举成名,此时,他已经日复一日毫不间断地练了12年钢琴。

9 t. y- T6 B5 g
正如欧美国家很多出身底层,希望孩子在体育领域苦练出头的家长一样,L君的父亲把所有宝都押在孩子身上,拿出绝境求生的势头帮孩子争取机会。所幸L君心中对钢琴的热情从未熄灭,天赋加上刻苦练习和名师指点,他最终在一路付出中熬出了名堂。

$ ~8 C0 L9 e$ ?5 k3 U, W
20岁那年,L君与S君在美国相遇,彼时L君正忙于全球巡回演出,S君正在美国某华人众多的大学读商科。L君彬彬有礼、举止成熟有风度,S君也出落成青年才俊,略带玩世不恭,偶尔炫炫琴技泡妞交友。

; A9 e2 i. [) F
两人相谈甚欢,L君羡慕S君有过的完整童年和青春趣事,S君暗想自己也可能会拥有的乐界盛誉。世界各领域的顶尖人才寥寥无几,在美国读商科的年轻人却一抓一大把。
2 D! W9 [% B: i+ E+ r! \! t6 K7 W
人生之路走到此刻,两个被公认天赋超群的孩子,一个丢了童年、历经艰辛,以天赋和勤奋博得名利;一个过得自在、备受庇护,却浪费了天分泯然路人。
# v! y9 ?1 i0 O  F/ I
谁是更成功的那个?谁是更快乐的那个?快乐与成功,倘若能一起获得,自然再好不过;可假若只取其一,你的孩子得到哪个?

& C' s+ {$ N% {4 \6 Q
成功的标准从来都很多元化,你认为成功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但终有一个世俗的标准,决定基本的成功,是在物质和精神基础上获得升级——金钱、权力、地位、认可、幸福、友情、爱情常常相伴而来。

1 q3 I8 ^: l3 q; N: C$ D4 p

' r3 I4 h% g; }/ _! t  j2 r. T
普通家庭孩子的成功从来不易,家族积累不厚、社会资源不足,家长能帮到孩子的本就不多。S君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大多数普通孩子无法企及的未来,L君需要和父亲自绝退路、赌上一切。

9 T% c- Z6 a" \+ o/ U
可见,社会地位的提升,单靠孩子自身已经非常乏力,家长还需要拓宽视野寻求高效路径,帮助孩子丰满羽翼。

1 p  W3 d* R9 W# ~
从L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通子弟突破局限、杀出血路的有效因素——父母有远见、能决断,孩子有爱好、肯吃苦,同时有导师、贵人相助,得以进入好平台深造。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从孩子的角度,谈谈家长可以从什么方面帮助他们成功。

! X+ \' _( A, V% O8 ~

; L! h( R1 c' R3 y$ t
孩子篇

7 ~. P* G: _$ R6 `" E- A& K
, `4 a. U6 i: I, \4 r$ {) X
也许你会疑惑,为什么我们提出的孩子篇路径中,没有“成绩好、智商高”或者“考名校”等和认知能力相关的因素。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点——
& W% @# d& Q  E: Q) T8 }
对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来说,到底什么才是最关键的东西?是学习好,还是发展出一套能够应对未来社会的能力集合重要?
+ a* b( l1 ^) J- W
这是一个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家长圈中,颇有争论性的议题。

- V9 G1 H2 A2 W0 Q- i' D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毫不怀疑地相信,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倚赖于认知能力,也就是可以在IQ测试中测得出来的智力水平,以及各种学习能力,要提高这些能力,就是尽早让孩子开始付诸练习。这种“认知能力决定成功”的观点,叫做认知假设(cognitive hypothesis)。
2 l8 p$ u$ R, R6 l1 E/ ^1 e: ~
不过,随着经济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神经科学家对于人类发展的深入研究,认知假设学说开始被广泛地质疑。

; T- H! }& r, g, S: I# p" o2 l3 J
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对于一个孩子长远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并非我们在儿童时期给他们大脑灌注进去的知识,和发展出的认知能力。

( V" ]8 L0 b1 @5 H0 U
而是我们可以帮他发展出的一系列应对未来社会的综合能力——由坚持力、自控力、好奇心、自省力、Grit、自信心、社交能力组成的“非认知技能”(non-cognitive skills),也叫作个人特质或者性格。

! S: M" I1 J% _$ w9 K6 _
这个发现有一系列理论支撑,比较著名来自于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James Heckman参与的两个研究。
3 P. k& V7 G/ i5 i5 j2 r- v4 V' |
基于我们上文提到的认知假设,美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发起了一个针对高中辍学者的培训项目,叫做Gene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ogram(GED项目)。
: ?3 ^5 R. }% D# C/ i
这个项目专门针对来自贫困家庭、少数民族的高中辍学者,无需读完三年高中,只要得到GED项目的知识培训,再通过一系列学术测试,只要成绩合格获得GED证书,美国官方就假设他们获得了一个高中毕业生应有的认知能力。

  m3 i0 ^% ]3 V7 O5 ~1 `2 J' ~, c
也就是说,他们可以用很短时间获得相当于高中文凭的GED证书,之后就可以进入大学或者去找工作了。
$ B8 d2 e2 @% Y1 s4 j
按照常理,既然这些辍学了的孩子通过了考试、得到了GED证书,那么他们的智商水平和认知能力理应与正常高中毕业者相同,未来发展也不应该有什么不同。

" o4 ^- e, _' T* ^* x, h
可是事实令所有人意外,Heckman教授针对获得GED证书的孩子做了长期跟踪调查,发现即使这些辍学孩子获得了GED证书,依然只有3%的孩子进入四年制大学或获得大专文凭,而正常高中毕业者有46%进入大学。

' P2 A' {5 f" I3 G5 E" m
不仅如此,在日后的年收入、失业率、离婚率、吸毒率方面,持有GED证书的孩子,与高中辍学、且没有获得GED证书的孩子毫无二致。
. L& f5 u/ r* T' k* L! ~
这就是说,通过GED测试后获得的证书,并没能帮助辍学孩子获得更好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项目是失败的,仅有知识不足以让底层孩子实现人生提升。

& O4 h. x& @2 c( N5 z; Z
这个发现,让一度支持认知假设的Heckman教授苦苦思索,这些获得了知识的孩子,为什么还会一路堕落到底?
5 k4 ]0 B% }' ]* Q
后来,Heckman教授推测,应该恰恰是缺乏了非认知能力,才让这些获得了GED证书的孩子逆袭失败。这些能力包括——在做枯燥、无偿之事时的坚持意愿;延迟满足的能力;完成计划、避免拖延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不光在高中学习上有用,在大学、职场、家庭和生活其他场景中都很有帮助。

0 z( g! J8 ~. O) q. R8 x" U( t

2 Z4 G0 F, z% h* `7 y/ `
于是,Heckman教授在一篇论文中写道:“获得GED证书,却依然很堕落的孩子,其实都是聪明却缺乏非认知能力的孩子。他们虽然能够通过认知能力测试,却无法为自己长远考虑、为一件事坚持到底,也无法做到自律自控。缺失非认知技能,才是他们失败的根源。”

2 @* t1 g& O/ b) b
为了验证“非认知能力比认知能力重要”这一论点,Heckman教授又参与了一项研究。
( z* i. q4 v' ~
这项研究开始于1960年,在美国底特律市的老工业区,一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从黑人区招募了一些低收入、低智商的家长和他们3-4岁的孩子。这些孩子被分为两组,一组孩子进入实验者选择的Perry Preschool(佩里幼儿园),另一组则被自然放养。

. o# Z. a& L& f. Y" O6 t) y) O
佩里幼儿园是一所两年制、高质量的幼儿园,这个实验主要想观察,低收入家庭儿童经过高质量幼儿园的教育,认知能力是否会得到提高。

1 g/ p0 f. ^8 d4 R4 z! W1 p
研究者对两组儿童展开长期跟踪调查,直到当时的小孩子成为40多岁的中年人,Heckman教授在实验中期加入研究组。

; v( `( i- |+ h: [* _
研究结果令科学家们十分不解。在刚开始的阶段,进入佩里幼儿园的孩子毫无疑问地得到了能力的提高,他们在认知能力测试中,获得了更高的成绩。
( ^+ U! @# E- W: S( U/ U
不过意外的是,这种“智商收益”并未持久,到了孩子们都进入三年级的时候,读过佩里幼儿园的孩子,智商测试成绩与被放养的那组孩子毫无二致。就是说,一段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并未给贫困孩子们长期的智商提升,所以这个实验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失败的。

6 s8 A8 I% ~& n3 E! ^9 Z
不过,Heckman教授和其他研究者将眼光放远,对被试儿童跟踪了数十年。他们发现,虽然进入佩里幼儿园的孩子没有获得持续的智商提升,但与另一组被自然放养的孩子相比,他们的高中毕业率、成年后就业率更高,在40岁的年收入高于$25,000,且犯罪率更低、拿低保几率也更低。
; t+ p, t# a% W1 D' Z9 h5 w
这证明,经过两年高质量早期教育的孩子,终究还是拥有更好的人生。不过, 如果帮他们过得更好的原因不是智商提升,那是什么呢?

& O+ w5 c& C5 t. D! Z) P1 F) z
研究者们又对曾经的数据仔细排查,发现关键信息在于小学老师对两组孩子“个人行为”和“社交发展”能力的评估。“个人行为”记录孩子骂人、撒谎、偷窃、缺勤和迟到的频率;“社交发展”记录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与老师同学的关系。
6 X& E$ t1 @' m* H: B& K
Heckman教授就将这些和IQ无关的元素称为“非认知技能”,经过后续数年的分析,研究团队可以肯定地告诉人们:

# S+ E) ^3 h# N. w0 x* ~( O4 s( M8 `
正是从佩里幼儿园学到的这些非认知技能,让那些在这里读过书的孩子获得更成功的人生。
0 C2 o( j% M2 p1 P! N; f7 g" l
至此,“非认知能力比认知能力重要”这件事,有了确凿的实证基础。值得注意的是,非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不重要,而是科学家发现,人们过于强调智商、认知,而忽略了同样至关重要的非认知能力。

* U- g9 T  `. b# \% U1 a
而且,如果一个孩子拥有坚毅品格、自律自控,并能时刻保持好奇心、专注力,不拖延、社交强,那么学业出众、工作优秀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你去查看跨越身份、阶层逆袭成功的人物传记,就会发现他们都有非认知能力上的共同特点。
/ m+ {/ L+ t, A2 x6 a3 \, I
与此同时,主创团队抽样调查了国内2008~2016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在与这些学生、毕业生的访谈中,我们也觉察到,这些孩子都有极其自律、善于自省、高度计划、好奇心强,以及与老师同学关系融洽的共同点。

3 R; C& h; g( `
所以,当我们在谈论普通子弟和底层孩子如何成功时,就不应该仅仅抛给他“好好学习”四个字,而是要认真考虑,在努力学习的基础上,如何帮助孩子们获得宝贵的非认知技能。

& z2 [2 g* _. l, w% s
这时我们提出孩子篇逆袭路径的理论基础,也正是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各位家长:让孩子努力学习是谁都会的事情,而且当今城市中的孩子,智商生来相差不多,认知能力的差别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来弥补。

1 d' o5 r0 \. b: ?6 B
未来孩子与孩子的区别,就在于谁的家长意识到了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并及早开始培养这些能力。
0 ^- n2 W8 k$ ~$ G

; W( O8 X( v7 D2 w/ U6 Q3 ]" p& I3 o3 A
你可能不知道的努力要诀
# X4 }$ F$ N1 G: Y
1、爱好——能坚持下来的人,成绩更好、工作更强
" `3 Y7 P$ \4 E, t7 j1 V
( [6 s9 J' I' Z' s& @; q' d/ |
有爱好,为什么要放在第一项呢?这是因为,“努力学习、考好大学、找好工作”,已经是人人都知道的前进路径。但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有了路,我们需要另辟蹊径,找办法提高孩子的非认知能力。其中,练习爱好就是一个有效途径。

' O" q; u8 W* R! w* `
根据多年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拥有兴趣爱好,再加上练习和坚持,可以对孩子的成绩、性格、能力、学历,甚至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 t; {) H% O, c, o; Z5 i8 v
曾有一项实验(Eccles,2003),收集了美国密歇根市来自10所学校的1800个六年级学生的数据,并对这些孩子跟踪调查到21-22岁、25-26岁,研究发现:
那些发展了爱好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未来各个年龄段行为问题更少,吸烟、酗酒、吸毒、逃课几率更小,而且更能够享受校园生活、厌学情绪较少,并且大学升学率更高,也比没有爱好的孩子更愿意追求高学历,未来职业成就更高。
+ K. W& B9 z8 m, c0 l% R9 x
此外,有爱好的孩子社交能力、团队协作意识更强,在校内外更受欢迎;遭遇逆境时情绪更稳定,韧性更强,抑郁几率更小,精神状态更好;自制力、自尊心、自信心更强,对于自我认知也更为成熟和清醒。
" U0 S  p2 p$ ]9 [! C( \& E' |
那么,为什么有爱好的孩子在学业、社交、性格方面发展得更好呢?

1 ~; ?9 v/ m$ `
一方面,音乐、艺术、体育等项目的学习,的确有助于开发大脑潜力,也就是获得认知性的“硬实力”。这是因为,0-12岁时孩子大脑的“黄金窗口期”,除了基本的思维、语言、阅读能力的发展,艺术的学习也能事半功倍地增强大脑灵活性。

9 i% u) f, h9 ~4 P$ @( \
有研究表明,学习并掌握一门乐器的孩子,普遍在数学方面的表现更好。此外,大脑中掌管音乐和语言的区域有所重叠,音乐和语言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有韵律、音调和节奏,所以孩子对于音乐的学习、感知能力,又会促进他们语言、阅读能力的发展。
' }/ W3 Q9 \" u+ x
还有研究表明,学习音乐可以增强空间感知、逻辑计算能力,对于科学、地理、历史、英语、物理等学科,也会帮助孩子增强理解。
; a9 l/ h; a% x: e* |/ q
同时,由各种激烈活动(庆祝、比赛、演出等)引发的激烈情绪,通常有助于激发肾上腺素,而肾上腺素又可以帮助激活学习活动所需的记忆力。

; i0 M* ]* t" |6 ~4 [
所以,有竞争意识和好胜心不是坏事,不应遭到家长的打压,如果你的孩子喜爱运动,体育类的爱好可以增强孩子记忆力,不妨试一试。
& M: A" w: y$ N1 _6 X9 `4 ?
另一方面,学习、练习爱好的过程中,孩子能发展出非认知性的“软实力”。孩子能够从中获取自制力、尝到成就感、得到自尊自信,并发展出一些为人处事中基本的价值理念,比如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全力去赢的拼搏感,以及应对失败的韧性锻炼,在应对枯燥训练的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出非凡的坚持能力。
7 v8 v; i- @1 `" ?8 n8 L; ]
那些需要竞争的兴趣活动,能够培养出领导力、沟通力、表达力,还有竞争意识和人性洞察力。

, k7 p# P) J- }! k/ o' x
% `  q. c% ~7 ]; D2 w
从文章第一部分,我们已经知道了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如果爱好可以同时提升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 Q7 R& h( ~* n  C& ^2 b/ D
除了自身发展,爱好还可以为孩子带来一个的“副产品”——遇到贵人或者导师。

! j. e+ L# j; }, `2 Z
在你的生活周围,有多少人是通过学习音乐、艺术或者体育,而有幸遇到影响自己一生的老师呢?

7 k$ @0 f' @% b, ^
每个人都需要人生导师,在关键时候为自己分析利弊、指引方向。有些父母可以担当此任,因为这些父母拥有一定社会经济地位和学历,他们的经验、阅历、视野,决定了他们自己就能在社交能力、求职选择、职业技能等方面正确指导孩子,而不具备这些资源能力的父母就无法提供这些帮助。

; Z0 u/ p) {6 V5 I& @% Y
很多研究都表明,如果孩子身边有一个或更多(父母以外)关心他的成年人,使得他能够与有经济能力、知识技能的人保持联系,获得榜样的力量、提升自我认知,并习得自己家庭中不具备的品质,那么他的人生成功几率就更高,也更有可能成为出色的成年人。
- m6 [+ \8 T4 b
此外,对于很多出身普通、甚至贫穷的孩子来说,练习爱好、接近导师的力量更为强大。他们更容易生活在不稳定、不安全、充满犯罪的家庭和社区,也更容易过早辍学。
/ R; p1 ^/ C* S% @$ e; ^' {
他们的父母学历低、收入低,无法指导他们的人生问题,而如果有一项爱好,并有机会深度学习,这件事就能成为他们不断努力、憧憬美好的精神支撑。

, _% }* w) W, f  Q& x0 ]/ T) x
并且,从练习爱好中获得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以及在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人生导师,能有效避免他们继续陷入犯罪与堕落,帮助他们进入大学、获得工作、提高收入,获得良好的家庭、朋友关系,从而完成更好的人生提升。
- _4 Z& t) W  b: u& C& R+ S5 ~2 \
2、刻意练习——仅仅努力是不足以获得成功的

8 M  n2 s# G; i6 j$ z: s
“努力就能成功”,这句话在现在看来,显得太过笼统模糊。究竟是怎样的努力,会带来怎样的成功?听者可能一头雾水,就像读了一篇成功学或鸡汤文后的不得要领。
( {/ W3 \( @* P# _5 b
无论在学术的学习还是在爱好的练习上,怎样的努力才是最高效的,怎样的练习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团体、组织甚至领域内的佼佼者。

+ r- [5 S0 z# u* Q) j) R! l6 ~
1)成为高手,少不了十年磨一剑
0 p0 ^* b/ F# f1 \1 r. \

6 X. s! P3 Z7 p5 l* p: Z
也许你曾经听过“一万小时理论”,这是著名畅销书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的。就是说,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至少一万小时,基本就可以成为该领域的大师,而且成功与练习相关,而非天赋决定。

& v* A7 U& P- w* G$ l: J
这个理论,其实是基于一项著名研究中的“十年定律”,即至少十年的艰苦练习,才能成就一个领域内的专家级高手。该定律源自1993年瑞典心理学家Anders Ericsson一篇举世闻名的论文《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获得专家级水平的过程中,刻意练习的作用)。

4 k, G' \9 `  V, }% ]
一万小时和十年,又是如何换算的呢?如果每天练习八小时,一周五天,那么一万小时就是五年。但对于任何一个人,如果每天进行8小时高强度练习,人的体力是受不了的,效果也会出现边际下降;如果每天至少练习3小时,那么就需要十年。
) ?7 L' n1 \0 l8 B
事实上, Ericsson针对音乐、数学、网球、游泳、长距离田径等多个领域的世界级高手做了研究后,发现十年只是达到国际高手水准的一个底线。同时,开始学习的时间节点也很重要。
8 t' K& S8 }) f, e- l
根据各领域天才的数据,开始练习的年龄越小,获得杰出成就所需的时间越少。如果一个孩子开始学音乐的年级在6岁以前,那么直到他16.5岁之后才可以谱写出第一首杰出的曲子;如果在6-9岁之间,或者10岁以后开始学音乐,那么需要等21.5-22年才能自己写出第一首好曲子(J. R. Hayes, 1981) 。

; f2 L) O" O+ m: g5 L* z
一个孩子从青春期中后段产生科学家的职业理想,那么他通常会在10-20年以后发表出重量级的研究成果 (Lehmann, 1953) 。
0 e+ K$ y( i: j0 l
Raskin(1936)在研究了19世纪120位最杰出的科学家,和123位最著名的诗人、作家之后发现,如果一个孩子从青春期中后期建立职业梦想,那么科学家发表第一篇文献的年龄平均在25.2岁,发表最著名学术成果的年龄在平均35.4岁;诗人和作家出版他们的第一部作品的年龄平均在24.2岁,出版最有名的作品,则平均在34.3岁。
# k/ q: B; t( u
也就是说,通常需要大于10年的时间,一个人才可以在某一领域收获最伟大的果实。

7 y4 A" E* i0 `: ~- z* E  n
2)天分很重要,但决定不了未来

" _- I+ C! C# D2 D
先天天赋与后天努力的关系,从来都很微妙,不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任何我们所认为的天才、神童,最终获得非凡成就、获得举世瞩目的人,都是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忍受过十分枯燥的练习阶段和平台期以后,才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而并非基因和天分决定的。

1 y" Q' I5 f( c* s% ?1 M- s
Hunter(1984)发现,先天认知能力与早期工作表现的相关性为0.5(相关度为0意为完全无关,相关度为1意为完全相关,值越小,相关性越差)。

1 p$ V( f3 @! ?7 ]/ q
1987年一项研究证明,IQ与卓越成就之间的相关度很弱,这还包括我们认为很需要天分的音乐、国际象棋。此外,Hulin(1990)验证,通过工作中积年累月的经验增长,认知能力与未来成功的相关度,会随着时间增加而减少到0.1。
$ J$ [, {3 p4 K, b: o6 K3 i- o, W
这也印证了我们在爱好部分中的论点,认知能力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人们工作初期的表现,却不能断言人们未来的成就,而经验和练习可以弥补认知能力的缺憾。
* Z9 I( @& z+ ^
现在我们知道了获得卓越成就所需的最少时间,也许有人会开始思考,十年中究竟要通过怎样的练习和努力,才能成为大师呢?

, x  d% H! m9 o9 ~, w
仅仅刻苦努力是不够的,富士康流水线上工作一万小时的工人,经过无数次重复劳动也不能成为研究机械的专家。练习与成功并非线性函数,努力也需要策略,也就是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7 v5 Q3 D3 p# R, d0 a

, j" p$ `4 |9 F" c
3)你可能不知道的努力要诀
' S: G. e4 n- g3 r$ L! \
练习的质量,和练习的数量同样重要。

8 p2 J( W0 Y& q  H' w7 V
根据刻意练习理论的提出者Ericsson,无论在哪一件事上努力,要想持续得到提高,刻意练习必须具备以下关键点:
- \: R9 Y4 G6 S
①  内在动力:你必须有内在的激励机制,内在的动力,并心甘情愿地为这件事付出努力,因为刻意练习会很枯燥,一点也不好玩,需要精神支撑为之坚持。能够长期刻意练习的人,必然是持续拥有强大兴趣和热情作为内部驱动的。

% K8 x, T( W! B) w% A
②  清晰目标:刻意练习最主要的目标,不是为了玩耍享乐,也并非为了短期物质回报,而是为了提高目前水平。

8 F3 E6 i9 y4 L
③  结构化、逻辑化:练习任务都是为了克服弱点而专门设计的,且具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并非毫无章法的练习。
. B! G- }' {) A3 C2 y" C
④  不断重复:同一难度、同一阶段的学习任务,需要不断重复。
1 b: c  r8 M8 D
⑤  增加难度:当熟练了一定水平的内容时,需要立即进入更有难度的内容,不断跳出自己的舒适区。研究证明,只有在你做不好的事情上不断练习,直到积累一万小时以上,才能帮助你成为顶尖高手。

8 `  e- A" [: ?6 _# R/ \0 X
⑥  要有导师:需要有导师的即时指导,最好每次练习都有导师在旁,记录孩子水平和进展,合理按照现有水平制定学习顺序,以便决定何时进入下一个更为复杂的任务,没有导师会大打折扣。
. F! L# @& e' }- h. _" C5 Y
研究证明,几乎所有成功的艺术家,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进行高质量的刻意练习,而且这些顶尖高手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受到不同老师的指导。刚开始只是技艺不出众的启蒙老师,随着水平提升,他们会师从更顶尖的导师,而且这些老师自己就曾是国际顶尖高手。
) {  U6 u* k! F
⑦  已有知识:导师指导孩子练习,还需要与孩子已储备的知识相联系,以便他们能顺利理解练习任务。

2 J: ^6 B  M* t5 V5 U
⑧  即时反馈:导师反馈非常重要,孩子自己需要明确知道自己的水平、程度和进展,导师还需要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提供有效措施进行补救,如果没有反馈,学习过程就无法获得应有的效果,即使孩子对学习非常有兴趣、有动力,他们得到的提高也不会很大。

; i2 q# F/ b5 ~+ I# g
⑨  父母支持:很多国际顶尖水平的大师,开始接触他们未来领域的年龄在3-8岁,他们的父母负责发现孩子的兴趣、提供学习所需的资源、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父母的激励和支持,对于孩子从单纯的兴趣过渡到刻意练习的过程非常关键。
- T1 ?9 H! E6 k, l
⑩  练习强度:刻意练习不是随便练练,而是需要全神贯注、保持高强度,直到力竭。
2 v7 A! L( U  [. W% e
⑪    练习时间:每天都要保证练习,3小时最佳,最好在上午。即使是非常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小说家,也无法一次性在4-5个小时内非常专注地刻意练习。研究表明,超过4小时的高强度刻意练习往往是低效的。

0 O7 b& ^6 F6 X  c! d# ?
⑫    学会休息:高手不仅会练,还很会有策略地休息,因为睡觉时大脑会将学过的知识变为内化记忆,从而使人更高效。
% I& x6 o1 U. ?; t
顶尖小提琴独奏高手每天平均练习3.5小时,每次练习分为三个独立时段,每个时段60-90分钟;而优秀但不卓越的小提琴家,则每天练1.4小时,其中并没有休息时段。
# e; P; P4 |. o1 }! @7 P

& R, T. T% q* I; u0 |
以上条件需要全部同时满足,才能够成为刻意练习,少了一项都会让效果打折。

' k5 S% E. l& j: P, T" z
可见,我们熟知的一万小时只是其中一个小方面,在没有了解刻意练习全面含义的时候,家长应该避免盲目用这个定律激励孩子,因为不得要领的努力,很可能只是一场徒劳。

) Q, f. r7 J/ y7 j
真正的刻意练习,是一场凭着耐心、耐力和热情,捱过一万小时枯燥又高强度训练的马拉松。这个过程丝毫不轻松,也根本不有趣,还可能很孤独,会经历无数次挣扎与痛苦,所以能坚持十年以上的人,都是秉持苦行僧精神的高手。

5 J- C3 V+ W# T6 ]
由于刻意练习需要从幼年时期开始引导,家长、导师全身心、全阶段的支持必不可少。就家长来说,需要提供的支持包括精力支持(兴趣发掘、陪伴练习)、资源支持(寻找老师、上课费用、购买材料、更换设备、交通费用等)、时间支持(占用父母闲暇)。
4 q. A0 Q$ c% m8 ^! S* q
所以我们可以说,刻意练习并非孩子一个人的苦行,也是家长的重任。还记得文章开头L君的父亲吗?越是预算约束有限的家庭,如果想要孩子在某一领域取得极致成就,那么越需要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的决心,这并非所有家庭都能做到,外人也无法简单地评说其中对错。

3 @0 h( F# F- L& m; a# Q
对于小孩子来说,如果能够引导他们对于一项爱好或者喜欢的学科进行刻意练习,是一个增强非认知技能中坚毅、自律、坚持力、延迟满足能力以及自我激励能力的很好途径。

* M$ O. T; _: B6 |& k* M3 b
不过,要想让孩子为一件事长期坚持,那么他们对这件事源自内心的喜爱与热情必不可缺,否则他们遇到枯燥的练习内容,以及遭遇平台期的时候就很容易半途而废。谁有强大兴趣,谁就容易坚持到最后。
7 i4 Q1 R' H! j
, `1 Z/ m# c/ n/ W& h' T7 D. a' ]2 T
家长篇
- B. j$ }! W. g9 m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发现并引导孩子进行刻意练习呢?

& P3 @3 C4 Q# G" [
根据芝加哥大学教育学教授Benjamin Bloom在1985年出版的书《Developing Talent in Young People》,很多国际大师都是从儿时的玩耍开始触碰自己未来的领域,在产生兴趣、并玩耍过一段时间,并获得一些愉悦体验后,他们发现了自己所具有的天赋。

; C$ E/ f" |  O2 {
此时,家长就开始介入,培养孩子每天练习的习惯,并为他们请来专门的老师,鼓励孩子进行更深一步的训练,也就是开始刻意练习;经过一系列练习和更多的经验经历,这些孩子在特定领域的表现有了巨大提升,体现出了内在天赋和后天刻意练习的共同作用。
( @. E( T% T3 x, m
如果你的孩子,在没有家长干涉的情况下,自发地对某一事物产生长期兴趣,那么这件事可能就是他的兴趣和天赋所在。不过,不要过分看重天分,没有后续的刻意练习,天分只能作为孩子未来缅怀童年的回忆。
7 Y% z  ~1 }4 D/ V0 ^
从兴趣的发现,到练习的深入,一个孩子需要得到各种外部支持,包括父母、老师、教育机构等,单靠个人力量,几乎无法达到卓越。
! a5 |( \4 |2 c# y) `
人们都知道莫扎特的天才水平,却可能不了解他身后还有一个优秀的作曲家父亲。这位父亲是倡导训练小孩子学习乐器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一名著名的音乐教师,自己著有小提琴学习教材。
1 p4 C6 a" @3 T0 N( Q

1 Q5 l5 C8 [4 N1 }4 T" t
从莫扎特3岁开始,他就训练儿子进行高强度练习,之后还不断帮莫扎特寻找更高级的老师。可以说,父亲在莫扎特的音乐启蒙,以及刻意练习入门阶段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1 [. z4 Q. f/ {6 t9 @. Q( b
莫扎特的父亲和我们文中L君的父亲,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自己了解音乐,并从孩子幼年时期就予以严苛训练,在小孩子坐立不安、无法坚持的时候,可能也少不了严苛的手段。
. M5 s; a* b% s+ W' ^
每一个少年成才者背后,都有一个不太讨人喜欢的强势家长,孩子可能会感激,但不太容易与之亲近。然而单单就结果来说,我们无法断言他们就是坏家长。我们只有敬意。
* |$ E2 a9 V3 T2 q; v. ^2 @
无论何种领域,顶尖成就的炼成,必然少不了从幼年开始准备,而刻意练习的艰苦、冗长,又势必要违反小孩子爱玩、怕苦的天性。
* m. _9 `; J9 C
而在快乐天性与坚韧品格之间,家长要怎样帮孩子做出抉择?在助孩子成功,却可能遭到一生怨念的虎妈狼爸,与避免孩子吃苦,却不太能帮到孩子的绵羊父母之间,你愿意成为哪一个?

% M* ^9 v/ j# h5 B- S; s( W8 @
/ O" d3 {2 q' C* p

- }- N1 q$ h" B/ H" z& ]
* T% Q* i1 `; `2 `* J5 @3 ]
结语
; D+ j$ F' R8 U5 R3 N! f7 |
教育中从来都有无数地方需要二选一,事事都有机会成本,退路的代价不是人人负担得起。为了孩子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每个家长都在做着不同的努力。
+ v) N! D# y# S7 H7 y
但愿望是好的,方式却不一定有效,在人类可塑性最高的孩童时代,我们的孩子经不起教育实验的折腾。

: h0 x' }& d7 B5 E# i7 J
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孩子,人生路途的延展方式都有很大不同。我们无法为每个人提供针对性的培养路径,但就人类整体而言,一个幸福而成功的人,总有那么几点相似。
: L) [  o5 M# b4 a" I7 L& W
成功的标准从来都很多元化,但总是有一些世俗的标准,决定基本的成功,例如身体健康、性格健全、同时取得一定的经济与精神财富。

4 s" w7 l  p3 ^
怎样识别出这些普世的、可借鉴的路径,帮助孩子层层突破人生藩篱,这就是我们本系列试图帮大家挖掘的,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0 n, d2 d6 P7 ^8 p7 K0 g- q
以上。

$ i# L+ g8 `, O5 m5 a, [
*作者介绍:家长进化论,微信号:parentsup。高冷、严肃、名校控。宇宙最酷的教育研究社区,与你一起,成长自己,成就孩子。
% X- b$ c$ i9 }8 C, l' g6 L
— THE END —

. x' O% `$ C7 u* }5 U# ^. \" P1 f- W5 z

2 L& z0 u6 Q8 A
| 麦 子 熟 了 |
文章百里挑一,不鸡汤不励志,遇见即改变
' k* h+ ]: c+ H" |0 O6 O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6580-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