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X7 A2 h$ v8 S, O6 X
这两年口红这个议题引领了一时风骚。从一开始半玩笑的姨妈色,到后来的斩男妆,再到男友送女友的全套星光YSL,甚至连拥有几支口红都有了级别区分。然而对于中国女人而言,多收几只口红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x5 B6 E% u5 S9 K9 y
- i- e: l+ B( u% e9 H
@洛梅笙 自由撰稿人
7 z$ d1 O/ t" d, n) ~. D 尤其关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8 a" N; o5 a8 X, _
与西方时装史 & n" ?# z. |( N1 ]$ H! e
挚爱明朝及民国服饰 F. ?2 D' A9 `1 ^' ^
以及新艺术主义和Art Deco风格 , }( q$ x# t8 {5 Z7 p. \
![]()
7 }8 K% J7 i+ @- o( X7 K 豆沙色、星星色、姨妈色的口红你都收集齐了吗
. j% a" V6 d4 H 古代中国把唇膏类的化妆品称为 口脂或唇脂。汉代《急就篇》“脂”条中,即解释“脂谓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腻理也”。套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说:脂分指面霜和润唇膏。当时脂的成分主要是从牛髓等动物脂肪中提炼,并结合如丁香、苏合香、霍香等香料所制。所以汉字中会使用“脂”来指代此类化妆品,而口脂中则还要加入朱砂等成份。
5 p0 r, _' {# |* I ![]()
5 f! \8 M& S1 i. h( l) v* p 清康熙 月曼清游图册局部梳妆的场景 0 U) e' r2 M* Z2 ^9 R
口脂兴于秦汉,而盛于唐朝,那时口红就已经有不同的颜色了。比如在《外台秘要方》中就谈到,当时的口红分成紫口脂、肉色口脂以及朱色口脂,就跟今天口红中不同色系相似。口脂盛放的方法有两类:一种是管状的,著名的《莺莺传》中就提到,张生从京城给莺莺捎来礼物,其中有一样是口脂五寸。其实男生给女生送口红讨其欢心这种事,很久很久以前就发生了。4 Q) \& j$ |5 |# @# V i1 U8 z, K2 S
另一类则是盛在盒子里。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蛤贝壳,这种贝壳在古代被认为是可以用来放置化妆品的天然容器,唐代甚至还有使用金银制作的蛤形脂胭盒,蛤蜊油应该算是这类化妆品在中国的最后形态。而日本传统化妆中的京红,还有放置在蛤贝当中的。还有的则放在各种材质的盒子里,比如磁盒或玉盒当中。像《红楼梦》中有一个细节说,平儿挨凤姐骂哭花了脸妆,然后宝玉让她到怡红院去补补妆,而使用的胭脂便是放在白玉盒子里用花露蒸过的,鲜艳异常又甜香满颊。
% N+ B$ f1 }7 V9 k/ b( v + z6 }/ e+ w9 l9 p& X; n
唐代 银质贝盒
. p: u* Y/ D$ `( k9 @ / G0 [9 {3 j7 u! _$ ]" H
唐代 金质贝盒 ! Y8 a6 o& f; i6 O' c$ f P
+ S) q* l( y. ]. w/ U3 W# C
日本 当代的京红
: J$ n6 V1 F) s9 D& d) O ![]()
2 T5 }* O' j2 B. b! g 日本 当代的京红 N$ J9 k3 f' d/ [9 M2 z
# J* m7 O$ @3 @
清代 金质龙纹胭脂盒
3 h0 S- K/ X6 }: {) e J* Q " m) R4 R$ f4 x: Z3 F- P/ D
清晚期 珐琅瓜形胭脂盒+ G K" D% B6 o. z5 |% K
从实物图像上看,汉代的唇妆显的自然又饱满。而且即便在古代,口脂事实上也同时作为腮红在使用。所以前面讲的平儿补妆,其实是用簪子挑胭脂膏子,点在唇上抹开,然后将膏子放在手心处打腮红。但看起来,汉代的时候,女人是不打腮红的。/ I' e4 S T& ]% q
![]()
D3 O: T$ \4 H& [9 M1 ]( A$ J 西汉早期 女俑的脸部妆容
/ F* ]' L0 I5 S, E1 ? 而到了唐代,女人对于红妆的热爱则达到了顶点。她们往脸上涂的胭脂的浓艳,足以与法国大革命前的波旁王朝相毗美了。唐代女性喜欢将嘴唇画的看上去非常小,所谓“朱唇一点桃花殷”,口脂都集中在中间的位置。在唐代早期,两腮通向眼睑处打一层较为淡薄的胭脂,这种情况应该一直持续到了中宗时代。而到了玄宗时代,不仅唇形的部分画的更加小且丰满,象盛开的花瓣,两腮的胭脂也打的又多又浓,几乎铺陈了整个脸蛋。当时女性因为涂抹大量的胭脂,以至于汗流出来都是红色的。比如说杨贵妃,当时人颇为风雅的称之为“红汗”。中晚唐以后,涂抹大量胭脂的风气不再,当时的化妆似乎与乱世的氛围特别吻合,元和时代一度流行乌唇八字眉,即今天的棕色系妆容。
; d- |5 \& e$ d3 A4 q# t+ p3 N # M% `3 W$ N$ h+ m) A
高宗到武周时代 阿斯塔那帛画中的女子的化妆,唇形画的小而集中
- @6 [7 ~" V* T: u" n' X7 p0 t ![]()
! J. W3 C7 Z; ?6 v$ B! p 开元天宝时代的化妆 ! E% W: D% k% x2 n, {5 w
宋代流行的是较为清淡的妆容,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明代以及清代早期。在这些时期并不提倡过份醒目的妆容风格,而唇妆也同时转为某种较为自然的状态。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女子开始流行一种只画下唇的唇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原来下唇涂满,到了晚清以后则越涂越小,最后只剩下唇中央的一点红了。" d; B( T/ x# L8 `7 Q* Z: z
2 _# _( u* f5 i; B6 L
唐寅 嫦娥执桂图局部女性面妆
) V; m+ M' Y$ M$ c # x7 v& \) j: K6 U7 m' ~6 Z; {4 p
清雍正时代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之捻珠观猫局部 女子的妆容代表了从晚明到早清时期的化妆趋势——清浅又不失娇媚的唇妆
$ L6 u8 B* n2 n' A: ] A ~( N; i 6 ~0 _4 u {4 G
清乾隆 乾隆妃梳妆图局部 只涂下唇的形式
N- T( t& H, T1 t% n7 t3 z ![]()
K2 N1 H# I1 V' x6 [1 y 晚清时代 一点红的唇式 ; q0 a+ A' Z1 O" g1 A( {; H! h" f$ a
![]()
% U/ l7 h2 [0 G) W2 o7 S* q' c 清晚期 唇妆呈现上宽下窄 ) \9 ]0 E0 `: Y. H; M* e1 i
传统的口脂与唇妆在民国随着西方时尚的冲击,日渐萎缩。其实回头看中国人对唇妆的热爱并不逊于西方。据《清异谷》所说,晚唐时代根据唇形的不同,色彩的不同,唇妆也有着各种不同的称谓,如石榴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洛儿殷、小朱龙、格双唐,猩猩晕等等。如果今天有人用这些称谓做一系列口红,应该也是很有趣的。
* v9 C/ O( ^' ?* \3 L 更多中国服饰文化相关阅读,请戳? y! N8 @% x& @/ p- z) E Y
; L, O3 g2 }% V+ P! T
% e* x0 S' t% @# o! v' r
- 中国服饰专栏 | 萧皇后的凤冠 [8 H3 z+ I8 C4 T/ \6 U/ T
2 |% S% ?% x+ j9 f8 u7 l - 中国服饰专栏| PRADA的袄裤,中国女性早就穿上了- |' A) Q3 O# e, A
; b( o& g8 C$ [1 z6 O
![]()
/ e) k3 A0 N6 D+ h ![]()
# y! h* K7 h# W$ o' F0 ] ![]()
- d# j- A! _; l* Z+ Y # l+ i; ]7 z: g i/ c4 R; b/ ^/ |; j
* p. \. ^* Q# p H
6 Y. O# o) t- L. A, L' X& s* Y* s# j, t/ Z: |- w, Z
内容采编自网络, 不代表北美生活网观点, 除新闻外如有著作权争议, 请联系本站编辑,将立即处理。2 i/ z* ]; g) H8 H# a, ~4 @8 |
' n) s. j" b4 E8 \谢谢欣赏,开放注册,欢迎加入北美生活网。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5460-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