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薇电台 薇微风尚$ ~# F: }" k; D
你身边的人文风尚
6 h1 r; W. X$ F4 q1 u7 C& C
; Z$ d. | A3 O9 ~% {
" c" U# O$ M) b* _. J- T7 j( M我们愿以温暖的视角选取你关注的话题,讲述你喜爱的故事薇电台,薇微风尚有温度的人文风尚— 风尚话题 ◆ ◆ ◆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节目﹣ % C R) l# J) e2 G+ z
+ ]" g* h8 E1 K# w, K f
! ?6 x9 z2 k) U$ w, h' d+ N
; ?! _7 x: k& u
1 l L; S! W6 r5 g" v各位听友大家好,这一次的风尚话题有关年味,农历猴年马上就要到了,您是否在为年而忙活着吗?
( d; R$ h6 A; W7 Q7 @一进腊月,年就近了,人们开始筹划年的种种,可也在感叹,怎么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呢?于是,记忆中的年从脑海中涌出,记忆中的年味从口鼻等感官倾泻而来……如果非要说一代人各有一代人有关年的记忆,一点也不牵强。但总而括之,年味无非盘桓在三件事上——节礼、新衣和美食。且这三件事,在文学家的记述和普通人的回忆中无异。 % I( [' l: q4 T, ]
作家王蒙曾谈到他小时候过年时的场景,他说:“小时候过年特别激动,因为能吃上一顿肉,因为包饺子,因为穿一件新衣服,因为给大人磕头和得到压岁钱。也因为相信家里大人的话,相信这几天有诸神下界,有祖先的在天之灵在空中巡回,我们必须出言谨慎,行事小心,敬畏与感动上苍,祈求好运。还因为小时候觉得过一年是那么长,盼呀盼呀,好不容易才到了严冬,到了冬与春的那个微妙的分界处,到了哪怕是强颜也要欢笑一番的年。” 4 r$ j! N3 y' B; y w3 M9 I. c" L
作家陈忠实也写过一篇文章,叫《过年:家乡圆梦的炮声》,他写道,“到腊月二十三晚上,是祭灶神爷的日子,民间传说这天晚上灶神爷要回天上汇报人间温饱,家家都烙制一种五香味的小圆饼子,给灶神爷带上走漫漫的上天之路作干粮,巴结他“上天言好事,入地降吉祥”。当晚,第一锅烙出的五香圆饼先献到灶神爷的挂像前,我早已馋得控制不住了,便抓起剩下的圆饼咬起来,整个冬天都吃着包谷面馍,这种纯白面烙的五香圆饼甭提有多香了。”
; f' \+ Y6 }! ?4 X6 j; M# f祭灶,是因为那个久远的年代,灶王爷主宰着一家的吃食,这是天大的事,马虎不得。祭灶之后,才轮到凡界的人享用美食。所以伴随着年的节礼,几乎每一样都兜兜转转回到好吃的东西上来。说是美食,物质匮乏的年代,一般人家真得到过年才可些许吃的放肆一些,所以小孩子对年的记忆基本都停留在美食上。从这一点上来说,年味的记忆就是解馋,是在口水中反复咂摸的记忆。
9 d! H n# J- w }; J B4 O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一些过年的仪式名存实亡:灶没有了,烧了煤气;城市为防控污染禁放鞭炮,想崩个小人、驱驱邪气,得跟有可能导致的呼吸障碍较较劲;一年365天,你要是愿意,天天可以炖肉包饺子……那些留在记忆中的、难得的感受不会再有了,年味必然越来越淡。 & A' K5 s# x: s
城市化的发展,迁徙成为常态,孩子们为了追求自我价值,不再因循“父母在,不远游”,先是农村的孩子们在城里耍得欢实,再是城里的孩子们率先出国看世界去了。本来家庭规模变小,已经让“家和团圆”为主题的“年”少了人气,孩子们天高任鸟飞、想飞多远就远的现实,更让年不再充满欢喜,而间杂了一丝丝悲凉! ; f! x& ?) `" f3 n
以前全社会的人都过年,商铺歇业,工厂放假,饭店休市,人们要在年三十赶回家,阖家团圆。后来有的店铺认为这是商机,饭店开始连市,推出年夜饭套餐,我们带着老人一家四口也赶过一回热闹,去饭店吃了一次年夜饭。可只有那一次,以后再不去了。因为——没意思,饭店里坐满了人,高谈阔论、觥酬交错,像是一组一组的人集会,集会的内容又都不一样,一桌跟一桌的人不认识,却吃着相同的饭,我们四个看看这桌,再看看那桌,没看出什么道道,神情寡淡地在八点多吃完这顿饭,回到自己家,继续包饺子。等包上饺子这才像过个年。本来,年的仪式感就体现在自己动手做年夜饭,丰简由人,但自己做、亲身去参与其中,才是对年的敬畏,这种集会式的年味不要也罢。 7 `7 [- W$ n T. |' ]2 S
我曾走访过江南、闽南、南粤的一些古镇,曾经人丁兴旺的大家族的祠堂,无一不呈现衰败之态。镇子里,年轻人都已出走,只留下一些老人,没有生机,没有人气。年,始于古老的农耕式生活,如今,旧有的方式解体了,新的内涵尚未建构,小时候的年味求而不得,我们记忆中的“年”再不会原样重现了。 0 g1 g& H; { [7 R; ~! ?4 o
更何况,年假的出现,让一些平日里工作生活压力巨大的人,得以喘息,“出走”又成为必然,当然这一种“出走”是主动地出走,他们不再满足于在年假回家团圆,而是选择出游,看春节黄金周游荡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喜笑颜开的,大把花钱,大肆购物,快乐得狠!这时候,谁再感怀年不是那个年,年味也不是那个味了,会轻易地就暴露了自己的年龄,会被小年轻嘲笑“你也太有年代感了”! 3 ^9 R, _! S# }! T. L% T5 k& m5 J
唉——我忽然就想起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这篇文章可是发表在1951年!既然六十年前的年味就淡了,我们真的不必再感伤,时代的车轮从未停过,文明的进程呈螺旋式上升,来自乡村的、朴素简单的年味逝去了,总会新的内容填补进来。 8 a% t: B/ b% N5 f
年味这东西,可以怀念,不必纠结。 7 k8 \4 K; k" S4 L5 X6 v: |. o
各位听友,这一次的风尚话题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薇微风尚祝您猴年吉祥、平安!
3 g% n; a, G( O* R: M9 U7 K# G( p; B9 U0 O
美文美声 声音盛宴 [ 微信号:meiwenmeisheng ]
$ ~& [4 z# V5 ~ o8 F* r
! s* [& F: ~- A# B4 a' H7 @# e$ l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5292-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