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u+ R+ f6 A% ^4 L- J) O7 o知乎上曾有一个,
6 D6 S& `$ w8 Q3 F) g2 H: Q 非常火爆的问题: "为什么在大城市那么累, 很多人还是选择留在北上广?" 相信2016年的一本畅销书里, 有段对白便是很多人心中的答案。 1 k7 S5 [ X/ B) ~
+ m( t2 ?- d! q; {, p3 L- p+ }"——你为什么呆在纽约? ——我的野心那么大, 只有最繁华的都市才能装得下。 世界上只有这一个地方, 大到足以容纳如此之多, 肆无忌惮、漫无边际的欲望。" & W/ i) [/ ?1 |+ R Z. B9 f* H- R
/ s" j; u n( ?1 s d
写出这句话的, 是一个名叫Stephanie Danler的, 高颜值的美国妹子。 10年前,她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 向往大城市的繁华, 心中藏着各种汹涌的梦想。 22岁的她离开了家乡, 孤身一人来到纽约。 虽是大学毕业,但选的第一份工作, 并不是在高大的写字楼里当白领, 也不是在豪华的酒店里当领班, 而是在餐厅里,当服务员。
/ e0 _! @1 \* h7 b" [
0 B0 I! o4 m" J; f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 }+ g4 u7 }+ }& c9 ] W9 R
是因为和自己的成长历程有关。 Danler出生于南加州一个普通的家庭, 母亲常年酗酒,父亲是个瘾君子。 在Danler的记忆中, 母亲时常是酩酊大醉, 父亲则动不动就消失不见。 时不时还有赌徒上门来索债。
^0 {% \! o+ T: y6 B& s2 K! ?8 ]4 A( m6 t$ K+ N/ t
但Danler并没有, 就此沉沦在不良环境中, 从小她就有上进心, 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直到后来父母天天吵闹, 16岁的Danler实在无法忍受这些破事, 随即搬到朋友家,并去餐厅打工, 一边赚钱一边读书。父母分居后, Danler本想回家和母亲一起住, 母亲却将她打发给了南加州的父亲。 一个十几岁的少女, 和一个整天嗑药的瘾君子住在一起, 最终能有什么好结果呢? ; s7 f+ f0 n8 y: S, h$ c3 T4 m9 C
" H. l8 V! u3 S/ \6 w, b f+ a时间久了, Danler发现父亲不但嗑药, 还给自己注射冰毒, 前前后后进了5次戒毒所, 最后穷得连房子都抵押出去了。 Danler22岁这年,父亲又嗑嗨了, 终于把自己嗑进了疗养院。 回想自己的人生,简直乱七八糟, 伤心欲绝的Danler选择了逃离。 Danler将目光投向纽约, 那是她心目中闪着金光的城市, 一个四处洋溢着梦想光泽的地方。 她要从新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永远把自己跟那些烂事儿隔离开。 " |, ~; [# k# Y A: g! F4 n
Danler工作过的餐厅
: y+ S" |; a# ]9 |1 ~9 {1 t' S但纽约居大不易, 何况她一个乡下小丫头, 读的也不是什么名牌大学, 没有什么过硬的技能, 孤身一人,无依无靠。 在纽约游荡了几个月后, Danler才意识到,大城市的繁华, 背后也有极其残酷的一面。 2 L! F9 y) Z4 Q2 W5 M! P5 P
' r7 O6 V! b2 d- o, A1 Q8 {
好在Danler并不是, 什么心浮气躁的人, 既然自己以前只在餐厅干过, 那就从侍者开始干起吧。 Danler在纽约一家法式餐厅, 当上了最不起眼的服务员。 但这家餐厅已经比她,
1 p/ G4 G a. U; m+ I; {2 U3 c+ z7 X 以往干过的任何一家都要豪华。
/ m7 \% _1 O! S# _
: o# c }, \2 k3 R8 L1 e6 y8 t在这家餐厅工作, 侍者必须拥有, 专业的菜品、酒水知识,) H3 r2 \+ p# W; x+ D& G9 m
知道如何向顾客们推荐食物,
7 Z" K8 Z& y9 W 每一次端茶倒水、清理餐桌, E5 U5 z5 P* b3 x$ F
都要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样优雅。 毕竟来这里用餐的人, 大部分都是品味和格调非常高的。 Danler胸怀梦想,但绝不好高骛远, 知道什么都要一步一步来。 她非常认真地接受培训和学习, 一旦因为业务不熟而犯错,2 v& f3 |% Z, c) i4 n
Danler就会反复练习,练熟为止。 7 P, L+ i1 ^3 j
# u. m. k' I+ ^' ]/ e z! j2 x
几年时间里, 她在纽约好几家高级餐厅, 当过服务员。虽然很多人, 都不大瞧得起这份工作, 但Danler一直在这里迎接各种挑战, 累积各种人生的经验。 她细心观察着来来往往的人, 其中有贵妇人和暴发户, 也有名厨和玻璃心的打工妹。 这些人,最终成了她小说里的素材。 快30岁时,Danler已经, 成为了一名餐厅管理者。
3 T/ {9 ^# Y& {1 B) s- {/ ^. n8 \5 l; G" S/ d% Z- C% s
但她并不止步于此, 按理说,经过8年时间, 成为高级餐厅的总管已经很不错了, 但就像她自己说的, 既然纽约城那么大, 我的野心为什么不能再放大一点? Danler一直都知道自己的不足, 所以在那些年里,她始终没放弃学习。 一边上班,她一边抽出空闲时间, 来攻读了艺术专业的硕士学位。 一有时间,她就阅读小说, 并在深夜里独自伏案练笔。
6 N) t' o# N+ b9 i# c" M8 A9 s( T: F) A% E" N1 i L( n& ~
餐厅这个场所,
/ [ J6 f4 p2 e+ u9 O6 U" x" C 就如同纽约这个繁华都市的缩影, 日复一日接触各色人物, Danler得到了许多闭门造车创作者, 根本接触不到的故事和素材。 每天她都留心这些故事, 甚至会带个小本子将细节记下, 等到睡前再拿出来翻看。 她相信,机会不是凭空降临的, 不是一夜之间就变个人生, 而只要留心观察、事事好学, 不去盲目地抱怨和攀比, 按照自己的步调往前走, 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森林。
S7 K' q9 }( _& {0 A9 p& ]: _% l2 w& S# m$ R/ ^5 K; B& l
当时谁也不知道, 利用读硕士的课余时间, 她偷偷地写了一部小说。 小说本来只是她上课的习作,# x! Y9 i) c8 j% t# ^2 D
但写出一个开头之后, Danler就停不下来了。 她想把自己在这个城市里的感受, 自己年轻时的心路历程写下来。 "因为我在餐厅里面, 碰到了太多和我一样的人, 他们都想努力在这座城市生存下来, 有的做到了,有的却黯然离开, 那是一些励志而忧伤的故事。" ( u [3 c5 C j1 l# O
1 r9 N# k5 [: i, T
故事是写好了, 但Danler却没什么门路。 就在这时,命运推了她一把。 2014年10月的一天下午, 企鹅兰登出版集团总编辑彼得‧盖泽斯, 在她工作的店里用餐。 Danler意识到他是谁的时候, 迅速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 毛遂自荐将小说放到了彼得面前。 1 l W) m7 k1 @9 X& X, \$ x
) O5 `. Y2 e. l. K2 ]
彼得只是出于好奇翻了翻, 但一口气就读完了10页, 一个职业出版人的素养告诉他, 这是一本非常优秀, 而且充满了话题性的小说。 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么优秀的作品,
; _4 r8 A! J3 T6 x0 a 居然是一个餐厅的服务人员写的。 就在几天之后,Danler收到了一份, 价值50万美元的出版合同。 $ q1 R2 ], l: ?1 }
. v+ Y) y0 _2 W5 p% O: h
从22岁初出社会的小姑娘, 到站在青春尾巴上的管理人员, Danler在这10年里的艰苦付出, 终于得到了她应有的回报。 这一切不是靠睡大觉和幻想得来的, 是靠着脚踏实地, 一天一天积累提高自己才抓住了机会。 2016年的5月,Danler的小说, 《你要像喜欢甜一样喜欢苦》出版上市。 彼得的判断无比正确, Danler的处女作很快就成了畅销书。 两个月内被加印9次, 十几个国家争相签下版权。 9 ?. ^% @. W0 F. {2 B
! m5 \0 O" @" y! Z h) [. H. u
不但销量火爆, 而且连明星都来捧场, 纷纷晒出读书心得。 但不要以为这是一本肤浅的, 快餐式的心灵鸡汤小说。 小说里有Danler10年来的体悟, 虽然讲的是一个女孩在餐厅成长的故事, 一部半自传性质的作品, 但它背后承载的,其实是, 很多年轻人在大城市生活的缩影。 这里面包含的悲喜欢忧, 正好也击中了不少明星的心。
k% U' M% a2 A6 P5 p- {1 q5 L) N- r8 l: [7 j4 ]2 L6 o5 T
罗伯特·麦基曾在《故事》里说, "好的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Danler的书反映的, 就是那些离开家乡出来闯荡的年轻人, 写他们的迷惘、痛苦、挣扎和奋斗, 如何寻找自己的价值, 确立自己在世间的位置, 所以才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书中的一些句子, 也解释了为什么哪怕很苦,很多人, 依然选择留在大城市奋斗: , a5 Q1 O3 y5 |6 K4 K: j8 r2 h6 H
) Z- I; F+ a0 q8 p1 j. y) z) y7 T; |8 n& D, C( J" z
度 1、很久以来,我一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被固若金汤的孤独围困,看不到未来。然而,当我来到纽约,一切都改变了,我的存在空间无限扩大,未来他老人家甚至冲破迷雾,亲自跳到了我面前。
& k i( ?7 u7 b- r5 F- {: }
3 K: d/ L% _$ I2 j) `2 E9 s C3、是的,我来这里是为了逃避,可究竟要逃避什么?无聊的橄榄球赛和教会活动?死气沉沉的小巷尽头凋敝的低矮住房?读本地报纸、吃盒装甜甜圈的千篇一律的早晨?还是这种平淡无奇、令人感伤的生活本身?答案并不重要,我也永远不会想出确切的回答,因为与大多数人一样,我的生活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前进,而且必定是向前的。 . _) N/ y: A1 `& o4 W: u
4、生活并不在一条固定的轨道上运行,你无法积累什么,每个夜晚结束时,一天的时日会被擦除干净,所以,如果保持振作,就永远不会疲惫。 " b1 \( N1 }9 e' ^+ L4 ?, E6 V- {; P
" Z9 P. j H7 s9 M, {
$ q, }1 L' E0 u; {! O每个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 都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和心情。 多年以来,无论多么困难,
6 P5 C6 O' E) L! ?# M 她们都一直在咬牙坚持着, 不想仓促地逃离这个地方, 因为世上没人比她们更加了解, 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 ~1 V# s, f5 M7 [4 Q
4 I) d: W" Q3 }记得在很早之前, 我还写过一个泰国学渣Jon的故事。 Jon也曾向往大城市的繁华, 但是到了大城市却各种不适应, 读书没读好,出来打工也被歧视, 呆了七年之后一怒之下回家, 挖了一片池塘开垦了一片荒地, 结果最后创建了自己的农场、品牌, 搞得全世界的青年都来膜拜, 把他当精神领袖,为他打工, 连TED都请他去做演讲。 ( y6 |$ [% Z! e' C
他的故事和Danler的故事, 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一个选择在大城市奋力打拼, 一个选择回到乡村过田园生活。 选择留下也好,选择离开也罢, 这里面没有什么可比较的, 不是敢于挑战自我的就强大, 而选择离开回乡的就软弱。 说到底,这是关乎内心的事, 重要的是知道内心想要什么。
6 C# b. V' @# v, \2 z8 N 我们不是去看别人怎么生活, 而是要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
5 C# X2 ]2 o' J# S5 \9 H- G9 _8 V; f" h: L( l6 R' p" q
这个世界上,
: ~& P# N8 i1 N/ W4 H8 y2 x" n 没有什么人生之路是普适性的, 有些人也许给了万贯家财也不快乐, 有些人老婆孩子热炕头永远不甘心, 有些人总爱活在更高追求的道路上, 有些人喜欢平静的日子以获取自在… & h% K! C( W5 B9 [! Q5 N
3 U0 `/ k6 Z/ |5 m* l1 w8 d这里面没有高低之分。 唯一一点,它们是相通的, 不管是向左走还会向右走,
1 D1 }, }2 {5 o' v3 G 每条路在最大程度上, 都应该通向内心自由之所在。 ( q; K9 A% ?/ U) z( R2 Q7 |
) A8 `8 k% J8 D' ]+ o
- v) D$ P" l5 u& @# f% l1 |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3426-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