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 j: T% {: |0 B K u ~![]()
" o6 a4 s- C2 d% N" j6 {. c. p* q* c! X1 n' }6 w
岁末年初是心理咨询师和算命师傅们最忙的时间。因为人一闲下来就思考人生,一思考人生就钻牛角尖,于是乎,潜伏着的心病就陆续浮出水面了。
* E2 {5 o0 `$ M# n ) t& M* H1 o! Z: y' W' o
这里头我觉得最棘手的一种病,叫做穷。: ^! i3 P3 R9 \! }: j: p
/ f; H+ J& H5 S& i) u. x. f没跟你闹,真有很多人私下问我:你从心理学角度给我分析分析,为什么我已经把自己忙成了狗,还穷?& [ ^4 W0 F) D0 u/ x8 e: Q/ \
& [$ ~0 D* m! ]& k* l. {- }* a1 [) w! V
4 F/ G; K4 s) ~+ c
" m& ~" A3 U7 r. O, n& x因为创造财富跟“存钱”根本是两码事。存钱是为了眼前的苟且,而创造财富则是一种心态。不过,今天要讲的即不是成功学也不是理财课。就是简简单单的归纳了几个阻碍你变成“富婆”的认知偏差。1 M8 R) ~; W- {8 s
w1 d! O- m5 x- l6 l/ I3 U这些毛病你都没有?打死你我也不信!
9 o T7 Z; n/ k+ N- v0 t% D1 L n4 K% ~) {+ [; h& E
(一)时间折现(Time Discounting) . ]& T m* C, c7 | N/ ?
还记得我曾经讲过的棉花糖实验和延迟满足吗?- x. A7 L- S2 A# _. ]9 ]: u# S
" B i1 P% h- b% }/ u( X“棉花糖测试”是米舍尔在1960至1970年代在斯坦福大学内的幼儿园做的实验,每次实验时,屋子里只有一名学龄前儿童和一名实验者,孩子坐在小桌子前,桌子上只有一个盘子和一个摇铃,盘子里有一块棉花糖。实验者对孩子说自己要到隔壁屋子“干活”,如果孩子想吃这块棉花糖,就摇铃,实验者马上会回来,孩子就可以把棉花糖吃掉;但是如果孩子能忍住不吃,一直等到实验者“自己回来”,那么孩子可以吃两块棉花糖。当然实验者其实是在隔壁通过单向玻璃观察这个孩子独自面对棉花糖的诱惑时,如何在“立刻满足”和“延迟回报”之间选择。
2 R9 h+ s7 [7 `9 k) Q' l8 K
2 N: ?* @& }# _9 |' f. D跟踪结果发现,那些在试验中成功拒绝诱惑,等到大人回来的孩子,成年之后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显著高于其他被试。
5 w4 _; v7 Z. l) x; d: M % M# Q! |) `( X: t, A: r5 r
以此类推,你就会发现自己对待工资的态度跟忍不住吃糖的孩子如出一辙。
5 x* U0 \4 o! K3 ?" J& g
+ a# |/ G1 R0 k2 J u
2 e! F. m3 R- w$ z5 w) E, I5 p
就比如我的闺蜜A吧。每年年终奖还没攥热就贡献给海外代购或者旅行社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到手的奖金不立刻花,都觉得对不起自己一年的努力。相反,我也认识有些人愿意拿年终奖报外语班,一年之后成功跳槽,薪水和年终奖都翻倍……。+ Q4 f# D3 A& z( `9 [
/ u) o4 W) y- `5 }. C( I; u" `1 U( b这就是经济心理学中时间折现的两个典型场景。在花钱这件事上,我们总是喜欢眼前的获益,而未来的得到的利益即使更多,也会被从我们的从心理上打折扣。
6 r% |) k$ `/ a* \; ]
/ f0 t0 i" n3 W$ A9 e( Q% b偏好即刻的价值胜于未来的更大价值,是人们难以避免地带有来自进化的非理性偏差,也是我们在发财致富道路上最容易犯下的错误,美名曰“活在当下”。, t# n1 g4 E/ R4 m
, ?( N) { P$ e* }' q
结果呢?冬天一过,你连西北风都没得喝了。" l5 Z7 g4 q8 f2 l2 ^
. u" v. y, y0 e/ o+ ]
& G! c! j8 f# x- x% n(二)鸵鸟心态(Ostrich Effect)
" E% l! V3 w d/ b0 \5 _顾名思义,当鸵鸟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会把头钻进沙子里,自欺欺人一下。而经济心理学的鸵鸟效应则指的是人们在面对财务危机时,不主动出击,一味采取回避的态度最终给自己造成重大损失。) P( a5 e2 P; a8 N1 L' M
4 d8 z) k, V& K9 _
最近有个观点就是典例:3000块钱也能实现财务自由。呃……很遗憾,物价房价不会以您的精神意志为转移。
, `' l$ N H: m) u3 f$ G 2 P) J: T# W- ]" Z3 z( \% K. }5 c
说到这,很多人又要摆出一副哲学家的样子:有钱就一定能更快乐吗?至少从目前的科学研究来看确实如此。美国亚利桑拉大学哲学博士周欣,曾经透过一系列的心理研究发现,当人们因为被社会排斥,而感受到压力时,他们会本能地去赚更多的钱,通过赚钱这项活动,他们的压力和负能量被成功缓解了;除此之外,赚钱对生理疼痛的缓解,竟然也是有效的。3 U K E& H y @5 s' c- i" D
( o* A; [' {5 N
) _3 a: p" |8 k. p& ~& \
/ R0 e5 U0 ^& \" Q/ ~/ N% _9 d- ~5 ]! g& Q: O3 }) G" x; g) Z
So,no excuse, 如果你缺钱就要努力去赚钱,此项运动能治百病。
" D& _9 y# \5 w2 o
" W( A, W: k& } 7 Q. H: G2 I% B0 h6 b$ T, ~
(三)维持现状偏见(Status-Quo Bias)
4 b* z( @9 W% d# g大学毕业刚毕业的时候,人人都很羡慕那些继承父母衣钵、在大国企端金饭碗的同学。但我就认识这么一个曾经“被羡慕”的女生,因为放不下铁饭碗,活活扼杀了天赋于理想,把日子过成了黑白片儿。; {2 V& q/ h4 N' {- F0 ]
+ x6 r1 P! P" ] |* d想当年,有两份工作摆在她面前,一个月薪5000,给知名插画师做助理;另一位月薪9000,银行柜员。在七大姑八大姨的怂恿之下,她把心一横,选择了看似轻松不费力的人生。结局呢?5年之后,插画师小助理出书了,稿费也上了5位数,版权费价格不菲,而她呢,早早的扔了画笔,依旧在银行普通职员,月薪10k左右,目前生活唯一的乐趣是在朋友圈晒娃……。
5 }; y- g0 b% k " _- C" C9 p5 J0 T2 B& `
(我觉得这张赵雅芝奶奶和同龄人的合影特备能说明问题。让人看清什么叫——维持现状的大多数。)
0 o; k9 g! E1 @
; ? n/ ]- ^) m! C6 ~' B2 Q" z# `" Q# w
这就是维持现状偏见的寓意。人们通常对于变化感到忧虑,因此常会做出维持现况或改变最小的决定。我们选择熟悉的食物、熟悉的品牌、熟悉的社交圈,这种偏见让人趋于保守,趋向于维持现状的平淡。巴特,当身边的每个人都在进步的时候,不进步就等于退步~& s* V' r0 O4 T) i! T2 a, Z
& R4 _- P7 {. ^ n你知道稳定的潜台词是什么吗?稳定的穷!: B& a$ p+ Z. F
+ y* L3 f" u2 ]1 i4 v: x7 n2 E 8 _, `2 S, r. z! U/ w: T$ B' F
(四)计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 ) 8 c! ?: v0 P. _; S+ E! n
我们经常听见有钱人说:时间就是金钱。So, 想赚钱,你就不能浪费时间,即包括现在的,也包括将来的。
* O4 C+ O' ?3 j0 Z t, h $ l K7 T( t) a- \$ z
而计划谬误就是针对未来的时间规划——我们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工作效率,给自己制定不切实际的工作计划。在1994年的一项经典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要求预估出他们完成毕业论文所需的时间,结果发现,只有少于45%的人可以按照预期时间完成论文……。8 P* U3 O7 ]6 J, J( I8 P% c5 j
! N* G0 t6 \4 b4 v2 o! X. z' ` (现实中的麻烦往往比你想象要多) 所以,有些锅不该让“拖延症”来背,而是你一开始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3 x, y. b4 R& ?+ b* P; | . F9 |4 v- ~7 N: s1 J9 C( ~/ ?
对此,心理家给出的建议是,在对重要工作做计划时,你不能想当然,而是要:
( D* \, [+ a5 K& H1 t2 M1.要请教有相似经验的人,看他们需要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6 N" n8 u) r( _( Q: e
2.要在自己过往的真实工作经验中找证据,从而理性分析自己完成任务的进度水平。
# }5 i1 n9 p% y$ u8 R: _3 ^
" ?! u& ^3 z! m# u- \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长立志,就是这么个意思,大家所以感受下~
$ S% d$ v- q6 e" t: e2 ]% B
$ w8 q8 S" N u' C8 k% H6 LOK,讲完了宏观思维,我们再来说几个大家日常花钱都会犯的小毛病,以防钱包年初就失守。
* `9 I6 K H* n5 u z m " O2 u/ Y" B$ m5 L+ k s1 X ]
e% k. P& ?$ I" b& |1.锚定偏见(AnchoringBias) " l# V6 Q6 T: h: S
锚定效应,即人们在进行决策时,会过度偏重最早取得的第一笔资讯(这称为锚点),即使这个资讯与决定明显无关。 i% [) p' {/ H8 Q; c' o. W2 t
; T. \% g3 v: N3 _在心理学家 Strack 和 Mussweiler 的研究中,他们把被试分为两组。一半被试,先问:他是在9岁之前还是之后过世的?然后问——甘地是什么时候过世的。另一半被试则先问:他是在140岁之前还是在之后过世的?再问——甘地是什么时候过世的结果发现,第一组猜测甘地去世时的平均年龄为50岁,而第二组为67岁。 }; _9 K+ @" P9 \3 \& l4 w7 ]5 |
* u) n! ^' z- u0 F7 c |
这就是所谓的锚点不同,获得了不同的认知决策。
7 Y' K9 y9 {' v( S# g
0 `5 _! D# `! @: r1 g7 N而体现在消费上也是一样呀,如果你刚刚花30块钱买星巴克咖啡,你就会觉得超市25块钱一瓶的矿泉水不算贵。于是恶性循环,花了一地的冤枉钱。6 U6 e, j& V6 a( t2 }
' A' [) J' m" O9 P4 U' q s
8 e& z2 g( r& k6 U! Z& Y; _4 R% ~9 b
& j' o7 S8 h/ o5 F/ }1 Y
1 Y, Y( _( [' F# p9 q8 B
# Z2 }! P7 O' b/ }7 w) Q
+ e# c, i1 z+ e; a+ h% x2.计价效应(Denomination Effect)
, g3 q9 {! h: q q2000年的一项消费心理学研究发现,当给予被试大面值纸币时,他们消费的冲动比小面值纸币的被试要小48%。后来,消费心理学家管这种抵触花大面值纸币的情节叫做“计价效应”。! v" ]0 B& d9 D( x! M; E( K5 H
! T" Y; c$ \5 J# u8 |
* t5 a; ~1 r3 }# _
8 [" \1 I$ h) i J) c想要挑战省钱能力的亲,可以尽量在钱包里放大票子,给自己一些隐形的鸭梨。9 P/ P4 g( ^- {; d
+ ~2 p- _" H8 }+ z" N. O0 a
That's all ,预祝大家2017年的财富模式全面开启。0 m" f# j1 R4 B7 S& s6 m7 b' U$ x
5 _3 f C% |2 z+ e0 D& F2 t" W
4 {- s8 z7 E) w8 F3 h巴特,看完这些,请不要懵懵懂懂的问我:女人为什么一定要有钱?
) e5 x" s. q# ] a8 W9 l8 e6 B 9 Z" R2 N' t) K' d; W$ h& F1 O
因为——有钱你才配做单身贵族;有钱你才有追求爱情的资本;有钱你就算失恋了也输人不输阵;总之,有钱才能任性!( P' u+ J+ V- [, }4 w Q
1 k# a$ z. \4 ]) ^+ v( u' m: Z
/ w) \" y. K- d6 t" X6 C. ?7 g就像我之前说过的: 女人若想像男人一样潇洒快活, 必须像男人一样野心勃勃。
, M6 D5 M+ M% f9 N; V) L" p* \. ?嗯……我们不稀罕钓什么富二代,我们只生!
7 t6 r8 U5 n: U$ B$ y
, l. D) d; ?4 f( y, R2 M " v+ r! Z) P: C5 }
2 z7 ], H& g' P8 ]3 ]" R
参考:
4 q, g; X* K4 f- T0 R. M Carolyn,Gregoire.(2014).How Money ChangesThe Way We Think And Behave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au Libby,Kane.(2016). 15 Psychological BiasesThat Limit Your Wealth. http://www.inc.com Ramit, Sethi. (2008).The PlanningFallacy.http://www.iwillteachyoutoberich.com
" |9 G' M3 @: A' m/ b; {
4 N, q5 m! V0 C+ V8 t# s. O4 L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2798-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