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听她/他说] 如何快速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陈雪频

[复制链接] 0
回复
183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1-28 04: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B. @2 u! \% }8 B+ M

陈雪频 | 智慧云创始合伙人、小村资本合伙人兼首席战略官,多家企业的总裁教练和管理顾问。
# D0 ]1 Y: X( P# S
, g, o; i( A& K$ ~+ C
活动:根据2016年1月14日笔记侠七城烽火会上海站,陈雪频演讲分享整理。PPT来自嘉宾。
9 L% u3 [6 E. N+ J9 y$ H$ C9 I
今日笔记侠客:笔记侠大闹闹&花花  深度好文:11721字 | 13分钟阅读
5 b; l% Z: ~& [: U4 N( m/ [! d
笔记之前,请先思考:# g* b! n6 q; H  ^( \: [7 @9 Q- k3 P. F

  • 如何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
  • 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需要在哪4个“度”上下功夫?
  • 天才的1万小时定律是真的吗?
  • 如何在某个领域系统性地训练自己?

    % i( m0 L- y! i1 d7 a. f6 u" t& t
全网首发·完整笔记·学习方法论
4 v# j! ^+ m6 a/ l: q8 ^  }( ^
笔记侠邀请我参加这次的年会,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在座的各位都是对知识非常渴求的人,我猜想你们可能都很希望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所以我今天就不讲怎么创业、怎么做领导者、怎么做投资,我想,“如何快速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这个话题可能更加契合你们的需求。
8 z6 d7 S- f) l, g

# N+ y* j8 i: ]: b
一、如何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

9 D- S# P1 v/ [# V
刚刚主持人对我进行了介绍,但实际上那只是我职业经历中很小的一部分。其实我的第一份工作不是做管理的,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工程师。

; _) ?" n$ H6 f9 V" ?" V# \: R4 O6 n
17年前,就在隔壁那栋楼恒隆广场第一期,那个电梯是我参与安装的。当时我刚毕业,作为管理培训生我需要在各个岗位轮岗,我先在工厂里面呆了几个月,后来又去工地。每天我坐着工地的电梯从底下爬到60多层,看到城市一点点变小,感觉非常的特别——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做实业。
1 n7 j  C0 J8 e" K0 [9 M
我在实业呆了四年,后来去商学院读书,读书期间很偶然的机会参与了《第一财经日报》的创办。正好《第一财经日报》需要有实业经验又懂管理、英语还可以的人一起组建这个媒体,而我个人很喜欢写东西,也觉得这个机会很不错,就去试了一下,结果他们认可了我,我就在硕士期间开始做媒体。

+ b& O8 K- Z& W
做媒体期间我原本还想着毕业之后到跨国公司做一个职业经理人,没想到一做媒体就做上瘾了,一晃我就做了6年半的时间。我前后在两家媒体呆过,一个是《第一财经》,一个是《哈佛商业评论》。再之后我做过电视、报纸、杂志、新媒体,我就没有做过广播——这是我一点遗憾的地方。
- {1 r9 |* p* N: o+ j2 X
做媒体时我有做管理,也有机会和500强公司的CEO、企业家、商学院的教授接触,做久了之后我产生了一种惶恐的心理:“难道我只是一个描述者、一个分析者、一个评论者吗?我也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所以我决定要创业。

" c. Y6 u! `4 S7 s; ]1 a; C1 \
第一次创业在离开《第一财经》之后,我参与了一个体制内的创业,是跟浦东的政府合作,创业的机构叫浦东创新研究院。当时我们的理想非常远大,远大到现在我觉得都不好意思说——当时我的梦想是培养下一代马云,现在看来是件很扯淡的事情,马云怎么可能是培养出来的?但那时候我非常真诚地相信,这是我下半辈子的职业。但做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这个项目不疾而终,后来我就去了《哈佛商业评论》。
1 n/ }, m' z! Q/ B0 N5 L! V
本来我想着“认命吧”,《哈佛商业评论》是个很好的媒体,于是我在那里工作了3年多,后来面临版权变更的事情,我当时刚刚有小孩,所以我就想:“之前有些事我想干但没有干好,现在再试一次吧!”所以后来我就创办了智慧云,这是我第一次创业的延续,帮助高成长企业做有关成长方面的咨询和培训服务。
8 z* X/ \* z9 q5 c
我自己总结,现在智慧云主要在做两件事情:

$ Q( W. R  c; P7 [* j) j8 y, Y
第一个是帮助那些高成长企业很健康地成长;
( w; `3 A$ F9 G2 Q1 Z0 W" |
第二个是帮助企业转型,帮助二代接班。
- h2 s, q  D/ r4 X4 `7 _
同时,我也会做一些投资的事情。当初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创业,我的好朋友小村资本的董事长冯华伟说:“雪频,你想创业的话,我可以投你一笔钱。”他是我的天使投资人,没有他我的帮助,我可能就不创业了。后来他觉得需要我给他一些战略方面的指导,我就成了小村资本的首席战略官,同时参与管理一支创业基金。
  R9 H3 }  h! {. e9 l! C

5 G* D0 r' Z* H. Z$ K/ G2 w
以上就是我基本的职业生涯描述,三段,实业、传媒、咨询加投资。

0 N+ Q1 q) k2 C7 c) E* p8 ~

, v. X0 @" |  C% T% q3 f2 k
我其实很难说自己是哪个领域的专家,至少我不是电梯里的专家,传媒也许算是,咨询和投资可能现在还在路上。但是我想说的是,也许我的有些经验可以供大家借鉴,怎样在一个领域里快速地成为一个专家。

+ p' I/ x/ _$ u, l2 z- ~
有人会问:你的职业经历是规划出来的吗?
我必须诚实地回答说:“不是。”

6 z$ x9 z' x9 H% ~# u
第一个转换是一个偶然,有一个机会我觉得很有趣——是出于兴趣,我做了一个职业的转变,成为了一个媒体人。后来第一次创业是冲着一种所谓的使命,我不想只是成为一个旁观者、一个评论者,而是想成为一个创造者——这是基于某种使命。后来我发现,自己在帮助别人成功方面,好像还有点优势,所以我认为做咨询和投资,可能可以把我过去所有的经验更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就开始做做投资和咨询。

2 z4 r6 N8 `1 v
这条路不是说一开始就是想得很清楚。就像登山一样,我并没有已开始就想到:“我就要去那边!”我是一边走一边想说:“那个地方可能景色更美丽!”然后我就一边走一边调整,到后来,这条路就出现了——这就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基本的方向。

9 V+ h; j% H) B8 E% S: X
如果让我去总结的话,要找到你职业生涯中的目标,一个很重要的思考的角度是:怎么找到一个结合你的使命、你的优势还有你的兴趣的点,这也是哈佛大学幸福课的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对职业的描述。
: O' e; Z: d* c, `$ M' Y. l
一个职业如果能同时满足这3个条件,那这是一个你一辈子最理想的职业。
" b* g$ I4 F1 s7 [9 q
* Q4 N$ e9 m- x. H8 p
这个职业符合你内心的使命,充分发挥你的优势,而且你会觉得非常有趣,这样的职业你不可能做不好,一定能做出成就出来,而且你能从中获得很多乐趣。很多人问我如何做职业的选择,我就会建议他找出这3个方面的交集点。

2 |$ o3 J4 H- w" ?1 \" K. l4 Z/ u! ^, ]2 z$ a: H0 h
二、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需要
4个“度”+ F" A! u3 w# \) e- M# q& [
7 a  M" W# Z6 n
很多人说,所谓专家就是在某个行业做得足够深的人,这也是一种解读。但我认为,如果你想在这个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的话,光有深度是不够的,你还需要另外3个“度”。

" {2 L8 v! Q" e% S/ O
第一个“度”是高度;
# U3 ~; D1 \/ \1 t: @- F
你需要对这个行业有高度的理论方面的指导,需要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的话你才能够看问题有高度。

- {) I0 }* s) D, g7 n" R3 V& V
第二个“度”才是深度;

$ z3 J1 K0 y' M' f1 }0 ^7 A9 i
同时,你还要有一定的宽度;你只有对这个行业有足够宽的理解,你才能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 h* Y+ G' Y/ Z$ l: V- e
最后一个“度”,我认为需要在各个行业之间有跨度,有跨度的话,你才会发现很多创新的东西。

6 N- l5 `# u( p
现在互联网对许多行业的转变,一个最大的趋势就是叫“跨界打劫”。以前行业跟行业之间的壁垒是非常分明的,但现在行业跟行业之间的壁垒在变得模糊,公司和公司之间的壁垒在变得模糊。这个时候,往往那些创新者并非来自于以前同一个行业的人,而是另一个行业的人。

. Q' k- V" w7 w: P* h0 K
有个说法说:微信革了移动的命,百度革了广告公司的命,乐视和小米革了很多电视机的命。以前可能觉得做手机的却去做电视机了,在以往看来是不务正业,但往往现在这种跨界的创新会成为一种新的颠覆性的商业力量。所以我想,要真正成为一个顶级的专家的话,光有深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高度、宽度和跨度。

1 `- U6 r. [; N$ ]9 r3 ^

# }. ^9 @2 n3 b) b+ c
三、天才的1万小时定律是真的吗?
  }: @* [" v; q8 k1 p) @
大家会很好奇,我们该怎样做到这4个“度”呢?
; x  L$ m/ Y( b  D5 j& R* C( L9 i6 C
“天才的1万小时定律”很多人知道,大家可能是从格拉德威尔的《异类》这本书里看到这个概念的。但是,我对这个理论不太以为然,因为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z' z8 ]9 B& k
1万小时到底意味着什么?假如你一天工作8小时,一周工作5天,一年52个礼拜,这样你只需要4.8年就能成为一个行业里的顶级专家或者天才级的专家。看起来很容易哦,你上了一个大学,再加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成为一个天才级的专家。
. m, i( Z- R1 q: t4 Q
但是为什么你看周围,你看镜子,你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呢?周围有很多人可能工作了10年、20年甚至30年,他们并没有成为行业里的专家。为什么?

- E8 h0 ?) V. z* \1 \
我的理解是,他们并不真正地拥有10年的工作经验,他们只是把一年的经验重复了10遍而已,或者两年的经验重复5年而已,他们只是在不断地重复。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的。
% z0 R- \" Q9 z  q. `

0 p3 O6 `6 Y) S; N3 l6 c
我认为,要真正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必须要经历有意识地系统性训练,才可以。

, Z' E# c* }0 w. K1 G
两个关键词:
7 Z- R. a3 `& \; Y; C# H
一个是“有意识地”;
第二是“系统训练”。

2 `9 o( g% B! W/ Q
我今天要讲的话题也是围绕这两个词展开的。

# q9 i  ^8 k% f* w
四、系统训练的第一步:
钻研大师的作品! e5 k6 X! o( d( ~3 s
4 [  S- c' ~4 f. G. _7 c# E
一个真正的专家,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完整的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而这样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其实不是去听、看各种各样的流行的书籍,去听各种各样的论坛,而是去钻研在那个领域里面的大师的作品。

8 w+ a+ T" V) x9 f0 |9 Z) S- B" z& g
任何领域里面都有那种大师级的人物,他们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对整个领域有一个非常体系化的建设。因为我《哈佛商业评论》工作过,所以我安利一下这3本书。这3本是《哈佛商业评论》编撰的书,集结了在某些领域里面在商业平台发表过最好的文章。

1 B/ F# g; r1 X( q5 |* v

, e" o  P, J: R% g; y/ K# e
大家知道《哈佛商业评论》号称管理学界的圣经,它也是见证了整个商业思想变迁的历史。所以,基本上影响我们现在社会的商业思想,都是首发于《哈佛商业评论》的。有这样的一张地图,你就可以判断哪些人是真正的大师和专家。通过这些谱系,你能找到各个领域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师。

# l% I" b, K4 v6 V
我们看一下几个大师。
# l% E9 V; f5 q' @  u! O1 d
第一个是对我影响很深,我也非常推崇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如果你要去做自我管理的话,我认为最好的要读的书就是这两本,第一本是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二本是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 ]2 F6 N2 k7 k/ j+ S5 x2 m  v6 |

% i1 W2 }* b5 @' E9 t2 _
你看那么多关于自我管理的书,基本上逃不了这两本书的影响。所以说,如果你要自我管理,你应该读最好的书,而不要整天去喝那些鸡汤,鸡汤有毒。

" }8 R: B* `2 U- Z6 D( v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管理顾问,你想在领导力方面有更好的系统的培养,我推荐的大师是拉姆·查兰,也是哈佛大学的一个教授,他的《领导梯队》是我所知的关于人才梯队培养里面最经典的书籍。
7 ]$ u' b  M5 |5 y

) K4 R: z- P$ j2 f- P) c3 f& ?
如果你想建设一个学习型组织,那我推荐这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现在很多新型的理论像U型理论都是从这本书上延伸出来的。
5 [& r3 a0 `! E, W+ k

+ a4 t4 U6 Q' J7 P; q( u( Y
如果你对商学院有些看法,你想要变革的话,那我推荐这本书亨利·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而非MBA》,正是这本书当时让我从媒体转向了创业。
. L% n" \6 {2 k+ Z, ]% f
2 m$ v# Y" G7 F& m6 Y# O
我从商学院毕业,我对商学院其实有很多不以为然的东西。亨利·明茨伯格老先生他也是大学的教授,但他对商学院非常不客气。

5 ?2 K7 h; @! U
他有一句非常恶毒的评价:任何一个从商学院毕业的人,都应该在脸上贴一个标签I’m a loser.他说,商学院是在用一种错误的方法教育错误的人,培养的应该是商业的分析人士,而非真正的管理者。
0 U2 a* d/ k4 r7 T
我刚从商学院毕业时非常认同,就投入了他的门下成为他的学生,去推广他的想法。现在我依然这么认为,商学院其实该变革了,如果商学院不变革,那就让我们去改变商学院,这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 A& f3 ^0 j6 v4 A: N) y
如果你想了解竞争战略的话,那我推荐读迈克尔·波特的关于战略方面的系列书籍。其中《竞争论》这本书是集大成者。

5 M, C/ Q5 b+ g+ r( U
. U1 r! e  w2 D. R9 S# u
我听到有人说迈克尔·波特的战略竞争理论是从特劳特那儿出来的,这个话骗外行可以,但内行一看就是个笑话。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比特劳特定位理论不知高明多少,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高度完全不一样。 在学术界,迈克尔·波特是真正是受认可的一代宗师,而特劳特在我看来是一个营销专家而已,对战略的贡献不可同日而语。
$ V" F4 s# o$ y2 L' B8 }
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很多的畅销书籍,都会告诉你一个秘诀——只要你怎么样做就能获得怎么样的成功。但是,这些书再过5年95%以上会消失。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的话,入门的话最好是学大师的作品,不要去读那些畅销书。因为那些大师会让你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好的东西,读那些畅销书会把你的品味搞坏掉。
+ Y) F" l/ d9 {7 L
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个专家的话,第一条就是要非常虚心地向大师学习,对整个知识框架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当你看了各个领域的专家之后,你的脑子里面其实就会形成一个知识的地图。

8 Z% E6 x3 c, q' x! C5 T
就像中药的药铺子一样,你知道那个知识体系是在哪个地方,它跟那些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当你有这样的知识体系的时候,你才不容易被那些所谓的各种导师所忽悠。
  Q. V5 ~/ O* k3 }8 I

7 R5 p/ @3 w0 |5 r1 E/ C7 E
五、系统训练的第二步:
向高手问& a; l( W# w9 w, ^. j
: R/ n7 M4 b- o" f7 g6 H2 H
影响我们两千多年的孔夫子老先生,他经常会问问题。像孔子都喜欢问问题,那为什么我们不能问呢?因为只有不断的发问,你才能发现一件事情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 I2 M" G' c2 t& ^! @7 Y, \
那怎么问呢?
& K; Y* L  I+ n
1、向真正的行业高手去讨教他们的成功经验
% `9 [' l# X  L7 {& f8 ^/ n
1 W, i9 j" a$ u+ g$ A
这三位大咖,都是BAT的领军者。

  @8 k5 [# E8 a8 Q) f/ E
如果你想做产品管理的话,那我想,问马化腾和张小龙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你想做搜索引擎技术研发的话,我相信,李彦宏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如果你想学电子商务和商业生态的话,那马云是个很好的选择。
5 P5 \2 }3 A' Q
向高手学,这些事情是大师无法替代的。大师是告诉你理论思考的方向,但是光有理论是不够的,你必须要对这个行业有了解。像我后来做顾问,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你能快速地做到对一个行业有很深的了解?”

1 l( I" w3 Z0 T1 P3 Z% _+ [- ?
其实很简单:

0 Y5 C7 F' ^4 l% H/ }( e: S
第一,我已经有一些基本的知识的谱系;

& _; U. r( p" m+ D
第二,我找这个行业里最好的人去聊天。我问他,这个行业里面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基本上聊了几次以后,你就已经成了这个行业的专家了——这是个小小的秘诀,因为这些人往往会告诉你这个行业不为他人所知的秘密。

3 n0 a3 l5 k' t6 ]
现在这种类型的服务也比较多,像美国的GLG、中国的在行都在提供类似的服务。当然,我认为国内的专家的品质还不够,要真正向专家学习的话,你们还得有自己的判断。
3 _" C( h2 L$ I1 M0 O; ?, \2 |
2、用私人董事会向同侪学习

9 i+ N# M, i9 p  m! A
这是我要推荐的另外一种学习方式,叫私人董事会。
6 d0 V5 o4 F! |2 }
这个概念其实是我08年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接触的,当时它还没有到中国来,后来到中国来之后,做得并不好。后来我就把这个概念系统地梳理了出来,传播出去。但现在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当时传播出去的那个人了,因为现在这个概念已经烂大街了。
( F/ \; A, o: B$ G, g( \
确实,任何一个热门的概念在中国都会有一个快速腐朽的时间,变成不是它原本有的模样。但是,我认为私人董事会这个方法还是很有价值的。

! {( E( ?5 ]) P+ E
怎样形成一个场域,让你能够和与你知识结构水平相当的人,通过提问、质疑、反思的方式,去发现自己真正的问题,让别人过去犯过的错误给你提醒,给你提供很好的建议——这是私人董事会我觉得非常有效的地方。

7 q6 [/ u+ p  l; t9 `1 R  y
因为每个人都有思维盲区,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样。你的思维很有惯性,会成为一种所谓的思维范式,这个范式是受你的教育、阅读、工作经验、你周围的人等因素影响的。
7 M( S/ Q% t$ Y5 y
如果有一群人,在一起通过相互提问的方式去关照彼此的思维盲区的话,会让你的思维更有宽度,能够真正洞悉问题的本质,而且,这些人能够给你一些最具体的帮助,会让你对一些事情有更加透彻的理解。这个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7 ~2 |# r: {; k! l# ?( e, k* W
3、顾问、教练、传授
$ f4 B4 O# F" R7 E2 Z
除此之外我还建议大家,不妨积极地和别人分享你的想法,帮别人做顾问,帮别人做教练,这种方式能帮你快速地学习。
3 N' E) Z4 P$ e( K" P/ m
就像今天为了分享这1个小时的内容,我要准备4个小时一样,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过程。以前我可能会有一些零碎的想法,但我今天决定一定要跟大家分享的时候,我必须冷静下来,花4个小时的时间去梳理我的知识体系、准备这个PPT——这本身就是个学习的过程。

: P; `8 v7 e$ I2 d1 p1 r
给大公司做顾问和教练,对我来说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而且能够赚到钱。有时候觉得挺赚的,当我拿着别人的钱去向别人学东西的时候,这种感觉很爽。确实,真的好的顾问和教练并不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而是帮他去理清思路,同时去了解那个行业真正的秘密是什么。

6 i& I  z% y3 W8 C4 E: J, U
六、系统训练的第三步:
实践中悟

; h+ ^4 A% Y8 c9 m. a0 x. w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要在实践中去悟。

" B1 R* S5 O8 Q
中国有句话:实践出真知。我非常相信这句话,因为很多事情你看到了、你听到了、你想过了,一做还是错,只有当你真正去做了,那个知识才能变为你的知识。

6 T, {& c! S# P& ]9 P% \
我记得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踌躇满志,因为我看了很多很多的管理的经典著作,我对很多大公司评论起来非常的有见地,我相信我一定能做好一家公司。但是当我开始创业的时候,发现:“怎么回事,我怎么会犯这种愚蠢的错误呢?”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了。
! u$ D1 \! P% ^/ y' O
我当时非常有挫败感,后来发现光知道是不够的,“知道”跟“做到”之间有很大的鸿沟,你可能说别人一套一套的,自己做就错了。
* e4 [( j  V; [( P/ G
怎么办呢?我认为,唯有实践,才能填补理论跟实际的鸿沟。

$ M* r: D8 r# ]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创业的原因。有人说:“你做一个自由职业就可以了,干嘛去创业呢?”
; O1 u4 ?% z3 T6 h( q) q! n
我说:“假如我不创业的话,我不吃这个苦头的话,我永远只能是在纸上谈兵,只能是在说一些很对的正确的废话,我不能真正地去帮助别人,我不能跟他去理解那些企业家。因为我吃过这些苦头,我遭遇过这些失败,所以说我能够更好地去帮助别人更好地成功。”

, |: S1 S4 z0 [! S
我认为,这一点在中国有很多误区,我举个案例:

- I( ?- m' J: w, B9 j
前几年国内有很多的企业家非常崇拜稻盛和夫老先生,其中有一个人决定企业不做了,专门去学习、去传授稻盛和夫先生的思想。
. p+ m0 M" i' u( R$ z3 @4 R3 V7 ]
后来稻盛和夫老先生说:“求求你,别这样,回去好好地把你的事做好。等过了10年、20年之后,你真正地理解我的想法之后,你再去传授,可能会更为合适。”
4 A6 U5 I) W; F& ^7 \/ U  r
我发现中国现在很多企业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他们不断地去学习、去拜师、去听课,然后觉得好像自己的问题就解决了。其实根本不是,很多企业弄垮掉了。我称这种学习叫“伪学习”。
2 b& d( S* Q* z) r# z
他们之所以学习,我认为他们并不是真的想学习,而是缓解自己因为知识匮乏而带来的焦虑,他们害怕错过什么东西。

  P( X. A! x; p$ W, {4 ~8 ]6 ~4 x' H7 _
这种学习我是反对的,真的要学习,重点要放在后面一个字“习”上面去。只有真正地实践下去,去吃这个苦头,去把事做成了,那些理念才真正变成一个自己的东西。
. L1 {. s$ z; {7 y4 M6 c- O
七、学习的4个步骤
3 p! a# B3 y8 G1 W' N+ D
我认为一个好的学习应该有4个步骤:
9 A4 Y1 V9 r: v- b& y) x
第一,你要有一个知识体系的框架的学习;
第二,练习相关的技能,这就需要实践了;
第三,在实践中不断地体验,不断地反思和不断的总结——这个过程它是周而复始的。

; G$ E/ L( `: ]$ W
9 w- Z. Y  {! M2 w; t0 S- h
我认为,很多事情只有在当你做的中间,你才真正会有所顿悟。我见过很多企业家,学历不高,中专甚至初中毕业,但他们的水平很高,其实他们也不读书,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 e9 H5 N& P( V& L! s
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在做事中间不断地去参悟,不断和高手交流,从而获得的。
! o7 C( M! K' Q+ V
所以我认为实践本身对一个企业家的成长,对一个专家的成长是非常非常有帮助的。
" C2 x  U2 P0 V$ X# ?

9 M6 F6 `# N' {" T/ M9 e- }
这4个字大家都知道,是王阳明老先生哲学的精华,叫“知行合一”。他认为:你光知道是不够的,只有做,你才真正地知道。他有一句话:“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就是说,当你知道之后你开始做,做完之后你才真正地知道了。否则,你只是掌握了一大堆技巧而已,一些似是而非的想法而已。
$ y% d  u4 [7 y# R1 l) D
为什么同样一句话,没有做过的人说,跟做过的人说,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前者是停留在理念层面,而后者已经真正地深入他的骨髓,变成他自己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认为才是真正做到的“知行合一”。
7 z' b! U& B9 I# {; \
这种概念其实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里面根深蒂固,就像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以前我们认为,那就是——听课之后做作业,不是很快乐吗?我的理解是,这个“习”不是做作业,这个“习”是实践——当你知道之后去把它实现出来,这样不也很快乐吗?
5 q" O' J* U& \" l. ^$ `: K
在学习的3个部分中间,我认为应该是1:2:7的比例。

2 |( g* W8 _) s# ^: `$ n
第一部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大概占10%左右;
" s0 r' ]1 N: [, t" I
第二部分,向高手学习,对标最好的企业和人,以及帮助别人做教练占20%。

+ |4 p; b" K8 w/ ^, _3 g
第三部分,70%源自于你在实践中的反思,这也是非常经典的721领导力发展理论,实践是最重要的。

9 n& x. F! y  |" O& M
2 j1 _& v# ^/ E3 ?# q( T
为什么现在很多的企业家去听课,不解决问题呢?是因为它只是解决了其中10%的问题,而且还没有解决好。他们学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新的概念,把事情搞得很混乱,搞得很焦虑,而且总是想走捷径,觉得好像只要掌握了一个理念,就能一切迎刃而解。哪那么好的事情?
$ x0 V7 j' N7 Y$ o. L) w
有些事情是别人无法替代你做的,你可以去听课,但是那些大师不能帮你去做,就是你必须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对标,不断地询问,只有这样的话,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 W/ g$ g: ^( `  g* ?- n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变得更加丰富,除了阅读之外,要多多交朋友,而且多多交高人的朋友,多去看一看,世界那么大,要多去看一看。重要的是实践,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为了让反思沉淀,你需要去写作,甚至像我这样今天做一些分享出来。
  o5 }- @2 G; S4 M- s' Z
以前有研究显示,你看样东西,可能一个礼拜之后,你只能记住10%~20%,但是像我这样把它讲出来,那我能理解这个里面的90%左右。所以我希望,大家未来能够不断地去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想法,因为这是个很好的学习的过程。

2 ?' W1 o3 v+ o( E) G
最后,我想用乔布斯的一句话来作为结尾:“假如今天是你最后的一天的话,那你想做什么呢?”他还有一句话是:“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财富,去换取和苏格拉底共同对话的一个下午。”这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和智者同行,是你人生最大的财富。
. |! T: N" b$ a& j5 u$ t
我的演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 N3 _  I7 L4 a& G
Q&A

; S, I  p9 Z" |0 D2 Q
Q1: 我是一个即将毕业的95后,在这个巨变的年代很焦虑,雪频老师可以对未来做一些预测吗?我该从事什么行业呢?
A1: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试着来回答你的问题吧。
1 ^3 q( D& a# D! D- K( O
确实,这是一个巨变的年代,过去我们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现在经常发生。这有时候也会让我有一些不适应感。那怎么破呢?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学、不断地习,中间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调整。

. i) S$ O% X% Z" ^% p5 ?
你让我给出什么好的建议,这个事儿不是我的风格,而且我也反对这么做。
5 F9 r. |! E" i3 l
第一,坦率说,对于未来的预测,我认为是不可靠的。

7 @: U3 J4 e5 y" {' O
第二,即便那些预测可靠,跟你有什么关系?其实跟大多数人是没有关系的。不要去看那些大而无当的趋势,而是找到你的立足点,把你的价值发挥出来。我相信,只有把这一点做好的话,你的路径会更加宽广,你未来的方向会越来越明确。

3 b* t& r# t( _+ b! ?' D& y
就像登山一样,你出发的时候可能并没有那么明确,具体要走哪条路,你只是在走。但一边走你会想:“可能那边不错!”慢慢的,你会越爬越高,最后达到一个终点。这个终点不是你计划出来的,而是你实践出来的。

0 r" L( C# l8 E& P
现在来说,焦虑是一种常态,我也焦虑。焦虑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你怎样把这种焦虑转化为你行动的动力,这才是重要的。不要一焦虑就去听某某大神的课,这会让你更困扰,因为每个大师都说的不一样。
- R* D/ D7 u6 z2 W/ y
重要的不是去找到一个所谓“最好的东西”,而是把你手头的事儿做好,用任正非的话来说,就是“把你的豆腐磨好”,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你不用焦虑未来的趋势,而要问自己:我在中间扮演什么角色,我的优势在什么地方,我的价值在哪里?把这些问题想明白,可能比寻求趋势、寻求捷径更关键。
+ T: y! w$ Q( U, c

9 _: B0 U' o* H9 y  A9 A
5 X6 u( u% l2 L' H
Q2: 如何去找到自己的优势、兴趣和使命?
) j5 ~# Y8 Z7 V0 p
A2: 我建议你读德鲁克的那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那本书里面有一个做法也是我在实践的。定期做自我的反思:
3 P; i2 Z& {1 Q& ^
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做得比别人好?慢慢地你可能发现,那个是你的优势。

) u0 i# [* O! M6 ?; f9 K% z
你做什么事情会特别的舒服,甚至会有心流flow产生?那可能就是你真正的兴趣。

2 r' h1 w$ \: S' Y: z' a
有什么事儿你觉得真正可以干一辈子的事儿?那可能就是你的使命。
# g4 e+ `( B: Y8 o8 H( E6 G
这个过程是在做的过程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讨,不是坐在家里面凭空想出来的。

, I; M4 i* O( L; c
! x' a  S% q' E  ?
/ i: B" t2 B' f1 [7 a
Q3: 雪频老师有什么事儿特别让你焦虑,让你觉得这个事儿“过不了”的?
8 c8 T5 `7 e2 R
A3: 有啊,创业就是一件经常要跟焦虑打交道的事情。我诚实地说,有时候我会很焦虑,甚至很迷茫,有时候我看得很清楚,但有时候又看不清楚。
* `/ ?! A3 j( g/ @
怎么办呢?去做事情,用行动去化解内心的焦虑和不安,用行动去探索新的可能性。等你把事情做得足够好,未来的门会向你敞开的。

+ \1 |! E1 z9 {+ H# Z
另外一个做法,也是一个小秘诀,当你觉得很焦虑的时候,你就去跑步、健身,我也是这么干的。

$ z# a+ v/ i2 W% c: G6 }
1 J4 u6 m7 m0 e/ e1 v1 B7 ]
6 |# |2 ?, z2 {2 e
Q4: 雪频老师你刚开始毕业是做电梯的,跟现在做的事情完全不搭边。现在回顾这段经历,会觉得是浪费,还是真的有学到东西?

' Y- B2 P6 S' x" D3 S% O
A4: 我相信没有一段经历是被浪费的。很多人会觉得我一直在转型,但我自己不是这样理解的。在外人看来可能我做了三个完全不同的行业,但是我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商业管理。我在企业里面给老总做助理、做部门管理,我在媒体里面做管理方面的报道、研究,我做培训咨询也是跟管理打交道,帮助别人成长、更好地接班。这件事儿是我十几年里面一以贯之的,而且这几个职业转变是有重叠的。
6 ?- N6 x+ t* @, l/ W$ o0 O+ G8 g; K
我在实业里面有3年是帮我的老总写东西、投稿,这之后到媒体的转变,在我看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做媒体的中间我也帮别人做顾问、做教练,所以我后来去做咨询、做投资,我认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 w1 O! H- c# L) N2 K$ l* y. C
很多事情,外人看跟自己的感受是不一样。重要的是找到那个一以贯之的线,就像珍珠一样,你需要用一根线把那些珍珠给串起来——当你串起来之后,你会发现,没有一段经历是被浪费的,它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5 W/ @% C8 W  y. z7 g8 C
假如我没有在实业工作的经验,我不可能对企业有那么深的了解;假如我没有在媒体工作的经验,我的知识谱系不可能有那么完整,我也不可能见到那么多牛人,我的视野没那么宽广;假如我没有做咨询和投资的话,我不可能对各个行业有更加深刻的洞察。
. [: i- c) O' c& l2 E

. R" R* A" {) Q; ~. E9 `) P! B8 l
Q5: 罗胖曾经讲到,高手都是有套路的,要和高手学习,要先把套路学到,再加上刻意练习。雪频老师对刻意练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 A/ N% {" s1 ~, P' y+ N4 F
A5: 先说“套路”,我刚刚讲的研读大师的作品,就是套路。“套路”不是贬义词,套路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你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规律,能发现事跟事之间的关系。儒家有句话“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格物”就是能发现事情的规律和关系,就是你说的“套路”。任何高手在分析问题、沟通都是有套路的,这不是一件坏事。
) d- I* ?) i# t" e# m/ R
什么叫“有意识地训练”?就是说,你要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任何一个人都会有一个阶段做得很舒服,就像我在媒体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每天写文章、做访谈很舒服。但这个时候我就发现不对了,我需要换一种方式,这样我对实践的感悟更深一个层次,所以我就去创业了。

; e6 |6 u" h3 i: Y
很多足球运动员也是一样,他一个动作做得非常舒服之后,他就要换一个动作去训练。只有这样的话,他的能力才能越来越全面,对很多事情才能够举一反三。我相信未来,一个人要有竞争力,光有深度是不够的,还要有高度、宽度和跨度,而这就来自于有意识地训练。

) R! o7 l! f. f  D; o' J
0 i4 L, W/ {/ }6 Y  ~% k, U) A0 [, e/ `& f4 |5 K7 H1 ?
Q6: 雪频老师如何看待王阳明的心学越来越热这个现象?
! I# P# H% U7 e. ^" I9 P6 I  V7 ~
A6: 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事情。王阳明实际上对儒、佛、道都有很深的研究,他的心学更符合现代心理学的解读——很多事情我们的认知只是我们的内心发生的某种作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所谓“客观的存在”,所以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把心“修”好,心变化之后世界也会变化。
- r7 E, Z2 l$ @+ c/ z
大家可能对这一点应该都有体会,当你内心焦虑的时候,你看身边的一切都乱糟糟的;内心很愉悦的时候,你看身边的一切都很和谐。我认为,一个成熟的人更重要的是控制你的情绪,参透自己的内心。境由心造,当你的内心发生变化的时候,你周围的环境、人和人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 c- h& g6 z: j+ ?/ G! q  M
我认为意识本身是有力量的,当你对这个事情有非常深的参透的话,它会成为你力量的源泉,而这个理念跟现在的积极心理学是一脉相承的。
" N9 G+ }' j3 K0 @
, _! t& I6 u8 f. m

3 ]( S% @) ~# d3 A: y5 ?% j
Q7: 现在出现了很多不同于过去的雇佣关系的组织结构,比如说像笔记侠这样,他们之间没有劳动合同,凭借同样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组织在一起。雪频老师对这样的现象有什么样的理解?
% B3 }. c1 _  P0 U6 \% q5 P
A7: 这概念不是最近才有的,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就讲过,他在几十年前就说得很清楚,21世纪是知识工人的崛起,那个时候人跟组织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某种变化。以前是人隶属于组织的,称之为“单位人”,组织更加强势,个人相对弱势。但现在知识经济到来,人的作用在变大,人相对组织变得更加强势一些,如果你成为专家的话,你有更大的话语权。组织也不像以前一样是有边界的,组织变成了无边界的组织,这个时候组织跟组织之间的协同会成为一种常态。
+ s/ T0 X' R, l; g: U% y
组织怎么来的?公司怎么来的?其实公司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以前之所以要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是因为这样交易成本最低。但现在随着信息的透明化,随着人跟人之间交易成本的降低,大家有没有发现,组织其实在变小,变平,变得无边界——这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 V$ Y5 g! j( \
只是这个概念并不是最近才发明出来的,如果你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你会发现其实早就有这个概念。

9 L+ I9 N0 s- S, {& P
1 v( r; A& m8 C# i3 A9 U" U
# ?% b/ f  V1 \/ Q: u
Q8: 对职场小白,如何获取向高手发问的资源?
' [' ?2 i- e6 w, W( A. i6 K4 S/ d, `
A8: 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那些高手的公司实习,成为那个人的助手。
" V/ W$ ~. K; f* K
但是这个时候你要问我了:我怎样才能成为那个人的助手呢?

; N7 w: ?) [4 |
你要有一些专长,你要问自己对那些大佬有什么价值。我听说过一个故事,说:“你能不能帮到雷军?”很多人会说:“我怎么可能帮到雷军,他那么有资源?”但是如果有一天,你跟雷军说:“我分析了所有社交媒体里面大家对你的手机的评论,我发现了一些规律,我帮你总结了一下,给你看一看。”那这一定是雷军想要的。

8 {  T1 M: }- I5 n0 b3 D
如果你想要接近大佬的话,你需要帮大佬解决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只要你花心思,一定可以找到的。因为大佬有自己的苦恼,也有想要解决的问题。
! ?- y; ~# v6 W, ]

' b/ w& k8 P6 K. e1 I
1 `  X6 F5 A1 k8 u0 W
Q9: 对于职场新鲜人,常常缺一个反馈的渠道,雪频老师有什么样的建议?

5 n! p% @* {1 C8 a! F" I2 t( _6 S; o
A9: 关于反馈,我认为来自这样几个方面。
/ {1 [2 ]7 n  [, [" p+ I3 x$ g
第一,来自你内心的观照,你是否觉得那是对的,那是你想要的,那是你擅长的,那是你喜欢的——自己的感觉是不会撒谎的。
/ N$ i' e( n2 p5 p1 m
第二,来自你周围人的反馈,他们是否认可你的看法、你的进步、你的目标?

  b" ?6 U( j) H+ x) e
第三,也许你去找更多的行业高手交流,因为他们都经历过那样的阶段,他们的评价可能更加有针对性。高手可以帮助你避免很多错误,我常常说:“成功无法复制,但很多错误、教训是可以通过学习避免的。”错误比经验更有价值。
! [; ?/ n" w$ Q% M& G" A* ]

; M/ S& @2 b6 P8 ^0 T
7 H( b$ I1 ]9 G
Q10: 雪频老师如何看待体系化地学习,以及零碎时间的学习?
* t% Z% M$ Y6 }& U  y
A10: 我其实并不认可“碎片化的学习”,虽然这个概念现在很火。我强调的是体系化的、系统性的、有意识的学习。
6 s- D: j( F0 V4 I1 J$ \1 _
学习有几个维度,有一些是信息层面的,比如说今日头条那种,那些信息之间是缺乏关联的。碎片化学习可能比信息层面的要稍微好一些,它可能有一些小体系,但往往缺乏一个背景的描述。

2 P7 T, N5 ?$ j: D! n4 L# K4 V7 k
为什么我刚刚提到“鸡汤有毒”?你常常看鸡汤,会觉得“好有道理哦!”但是实际生活中又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为什么出现“我懂得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现象?因为任何一个事情都有它的语境,都有它权变的因素。
) y. ?# |0 I  F6 b% j! Q5 c
因此,在学习的时候,要发现它权变的因素,去做出合理的变化,而不是按照那一个固定的套路去套。

$ ~5 P0 J3 n8 M( C* D$ F# b
高手和非高手的区别在哪里呢?一般人只有一个套路,而高手有很多套路,他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套路。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要系统化学习的原因。

# i( l2 ^  s4 Q/ F9 s
碎片化学习只学到一个套路,往往一用就错,因为你往往不知道这个套路背后的边界在哪里。...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1929-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