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其他] 陈楠:写美食专栏,我在中西味蕾间游弋 | 三明治写作者访谈No.12

[复制链接] 0
回复
241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11-16 0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f3 |7 s2 f. k0 t0 K- U6 I% Q

1 ~$ K3 c" B5 O6 g% t/ |" f8 y) i0 ?0 V5 K9 L' G. v# m

1 r  B- X% H7 z) o8 ^4 |文 | 李依蔓0 O9 V7 T8 v& q

7 J" {4 v0 L1 m/ R( u  }6 E% {) Z8 n( ~刚从巴黎搬家到墨尔本的北京姑娘陈楠,是一名环保项目咨询师,还是一名美食专栏作家。
8 N* n& Z9 p5 _# }+ W3 j5 `1 q- G . n% N- I& b4 e4 J: O$ Z3 Z5 H! R% k
从2012年开始,陈楠以美食专栏作家的身份,为《纽约时报中文网》、FT中文网以每月1-2篇的频率,撰写了几十篇美食相关的文章。选题也许是她翻书时随手看到的历史趣事,也许是在市场上发现的新鲜又奇特的食材,有时是在旅行途中遇到的当地美味和饮食风俗。作品完成,她还会亲自下厨,如法炮制文章附加的菜谱,配上自己摆盘拍摄的诱人美食图。
1 L2 g& D: M6 Z/ A
8 z1 z, H6 U& F7 p  z5 K

6 {- p1 y' V2 v, u& F/ N

- g" J' b9 a8 Q; F
陈楠制作的西班牙海鲜烩面
' ^; v( P2 M5 n9 A+ {) y
6 W* H% H2 O+ |) i9 C# D

6 j$ c; {( u$ w+ g乍一看,很难界定这些文章,应属于读书笔记、游记还是历史考据。她写通过观看17世纪荷兰画家画中,怎样发现当时的常见食材和日常饮食,500年前的搭配,也许在今天也新奇出彩。她写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比当代人拥有更敏感、更被骄纵的“甜牙”,贵族宴会上甚至会由几百个侍卫举着“糖雕”游行。她写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女性,如何用一本50年的“私人菜谱”,记录了一段独特的英国民族史。1 f2 u9 ^8 ], Y5 A! h7 ?9 b
, [! g4 S, S0 C6 V
5 T3 J1 _8 y6 j6 s$ d! X6 b1 }, k
陈楠制作的有文艺复兴风韵的泡芙
: W3 W! h8 W0 l0 @" N2 A1 c

  V9 W* z/ `5 h4 I* `
* k! E: E- m+ y
陈楠和美食之间的缘分,打小就烙下了。作为“老北京”,她的父母在“天棚、鱼缸、石榴树”典型的四合院儿里长大,陈楠习惯于“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传统饮食“老理儿”,“吃”于她而言,是一件特别有仪式感,规规矩矩的重要事儿。比如一日三餐一定有条不紊地准备,年节时要按照家传菜谱,从采买到烹制,有板有眼地提前准备上各样好吃的。
% @0 x' j3 j# Y5 B2 C$ ]" i
) ]6 P* ?1 U; m/ V* s. x$ m1 w5 c* x- I2 W
陈楠的父母是他们那个年代的“老饕”。小时候,她家在天安门广场和西单中间,离北京老字号的的“八大楼”,“八大居”和“八大春”都很近。陈楠常被父母经常带着去打牙祭,在餐桌边听父母讲和美食有关的文化故事。
5 _' t8 S) S* n/ \" \& ]. I
& ~% p7 F# p" q" A. F0 I2 g6 B5 E- N3 \1 e
隆福寺的灌肠儿、小肠陈、虎坊路浴池门口的“白水羊头”、平安里小吃店里的炒肝儿和府右街的延吉冷面、都一处的烧卖,旧东安市场里的东来顺火锅,大地西餐厅的“罐焖牛肉”和“奶油杂拌儿”……记忆里的美食清单,在国外旅居多年的陈楠回忆起来,依然能拉得很长。
9 E1 X5 O8 ~0 _- H# k* M% S' V! l/ I) M3 K
5 e. f: Y' q5 J3 Z4 N
在她看来,美食美味是启动记忆闸门的扳机,对儿时故乡美食的怀念,是把难以名状的思乡之情,附载在有形的一餐一饭上。* D5 h" W% ?' ^9 K' S7 ~

' X% x( s' l% K" ~
8 M) r; I) p6 a' [
- H8 ?1 a1 J( @1 O
货摊上五颜六色的蔬果像是要从筐里溢出来一样

1 ^+ Q# x9 \  t, I' I
: `; S7 {  _1 f7 c( T* U! m
把美食转化为文字,陈楠受到了家庭的影响。陈楠的父母热爱阅读,常在家里谈论诗歌和文学,每年生日陈楠都会收到父母亲手制作的诗配画的生日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陈楠从小喜欢阅读看书,红色封皮的全套《红楼梦》,在当时还鲜为人知的《丁丁历险记》,科幻的、历史的都杂糅读了个遍。慢慢的,她自然而然地把写作当成与世界交流的方式。; t" I/ ?( J& }; X% x0 W8 }* g

. F& M! T/ p' }7 J1994年大学时,陈楠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日语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500强日企工作。工作之余,陈楠对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在那个拨号上网的年代,她常上网自行查找环保领域的资料,甚至萌生出去国外学环境的念头。当时的环境保护还是新兴又冷僻的学科,很多朋友得知陈楠要辞职去学“环保”都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要放弃金饭碗,特意去学“扫大街”呢?
5 W) _0 l" R. N/ B# V
. U  K, L8 a" }
7 B+ s2 |3 r0 i
陈楠在欧洲各处古董市场收集来的复古餐具

* t/ ~: _" |8 U* B+ F5 g3 n
: G& D7 B5 Y% s- t4 N! b# R
' v+ l- S' w$ E% ?! Y5 ]6 s
2000年,陈楠在长辈的建议下,前往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攻读环境学硕士,毕业后留在荷兰工作。在那里,陈楠遇到了同为环保从业者的来自澳洲的先生,之后一家人开始了频繁的国际大搬家,但居住时间最长的,也是他们一家人最心爱的城市,是巴黎,那里有世界上最大的食品批发市场Rungis,被称为“巴黎的肚肠”。
: w, V+ p9 _' p# D* \* E, R: \) d- J2 ^. B8 Y9 w' V' P& r( \/ F- g
  I. }* G8 k2 _2 n8 u! l
平日里要照顾一对儿女,协助先生做一些环保项目的咨询报告,陈楠的生活总是被安排的满满当当。但生活在被誉为艺术和美食之都的巴黎,陈楠慢慢开始积累,记录下和美食、艺术、文化有关的生活。
, w% p7 n3 r& I! k7 p; A+ H' e. N4 q8 e4 v& a
$ I+ y' l; u! G) J8 Q7 ^

* e0 H- q9 U* I; p5 {每次烹饪前,为美丽的食材摆拍对陈楠而言也是件趣事
( C* ~/ e5 ~4 [; {5 o8 J$ d

2 p( ]# A7 `( N7 k' Q今年,陈楠的美食专栏作品集结成为新书《在中西味蕾间游弋的食谱》,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亲手绘制许多文章配图,作为对她美食写作的支持。
! R% Q0 D  t; J7 Q" a8 H( @* m5 W# x/ J0 x) T0 c6 h( }

' B2 F) }0 \1 B) c她总是回忆起刚结婚时,和先生买了辆露营车,进行了三个月的半环澳洲旅行。他们在景色宜人的露营地安营扎寨,从便携小冰箱里取出沿途买到的当地生鲜,在转身都困难的不到一平米见方的露营车厨房里,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联手烹制出中西合璧的佳肴。面对满天群星和桌上点点烛光,食物给她带来了许多慰籍和快乐。
5 z, e/ o2 f7 G2 P9 P! t$ F0 [+ [9 [4 F" j* v

' M* T, O7 `7 {/ R& z4 e9 ^& A* V4 }
- q4 D4 Z9 {( u- m7 h( j
* I% L" K( i) G$ b& Y+ J
陈楠作品《在中西味蕾间游弋的食谱》内文截图
& n3 R5 ?% c1 l  j' _

2 ]) i+ Y% ?# h+ f/ z中国三明治和美食专栏作家陈楠聊了聊,关于专栏写作的事。- Z7 ~0 k* s9 P8 ]
$ w' j, L8 [; U0 Y! Y( C4 ^8 ?. j

' }' @7 M! t* c) o+ i3 S* L9 [; K9 K! @, w- \6 ^

# t- E6 d  X1 e# t0 F' N4 J

6 O2 o8 ~; e" P5 R# T# r

1 ^" N+ L# r- K, h9 m" Q( m- G三明治:从什么时候开始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写美食专栏?当时是因为什么机缘?
& e; d* r9 J6 N) G
) g! V3 t: T  A$ X陈楠:我是在2012年《纽约时报中文网》成立之初,作为第一批专栏作家,开始撰写美食专栏的。当时知名媒体人、作家覃里雯觉得我的文字风格适合国际化平台,向时任《纽约时报中文网》专栏编辑的于困困介绍了我,于是开始写专栏了。2 z" X1 }" H  B. i/ l% \7 H, h7 |; E& e7 O
9 z& e) A/ b7 ^7 _6 }

& {& b, e7 d  n+ {三明治: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写美食专栏时,以怎样的频率进行写作?, Y( a9 s: I4 [# `

( M" ]4 ?3 F- Z" k  y+ I陈楠:写专栏之初,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月两篇。后来因为每篇文章都需要在考据和查资料上花费大量时间,所以慢慢改为每月一篇。我和困困在合作之初就达成共识,专栏的选题全由我来决定。这样的自由选题方式非常适合我,我写文章的灵感来源非常杂,而且每次都不同,比如旅行途中遇到的当地美味和饮食风俗、博物馆看到的与食物相关的展品(比如美食静物画、刻在埃及古墓上的祭祀食单、卢瓦河谷一座座城堡里的宽大厨房和令人艳羡的数目惊人的铜锅)、路过菜市场时看到的新上市的时鲜、随手翻看到的有趣的史料,让我特别有激情投入到写作的下一步,查阅相关资料,丰富话题,把看似不相关的内容织在一起。
1 b* o4 `; V# @* A* p ( q) }# x5 K* m4 ~- W
+ ^: `+ h  K3 B; _
陈楠作品《在中西味蕾间游弋的食谱》内文截图
6 O& Z( b2 F8 ?

9 s0 [2 J6 k* W) T# h3 O

4 A1 E( \* d6 ^2 C0 n6 D三明治:是否遇到过选题、写作方面的困惑或困难?0 U6 z7 v$ l: m* `/ f

6 g7 B- z5 s6 i" ?# l陈楠:对我来说,一篇文章的开篇最不易。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因素在作祟-我总怕自己写得不够精彩,不抓人,因此迟迟不能下笔。所以很多时候,我会先跳过开头,一股脑地把自己想说的要点都写出来,写着写着,文章的脉络就清晰了,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也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了。这个时候,再回过来写开头就容易很多。' ]1 G0 L3 q% }9 v" P! o1 o+ P
/ n* `! B/ N$ u+ _" q. S
三明治:为什么会选择美食主题,作为专栏写作的方向?
2 k" M  B7 n& o7 X
, ]1 J" B& L/ j( R: _0 e4 _陈楠:我一直对文学、艺术、历史和游记主题的写作感兴趣,给《纽约时报中文网》写专栏前,我写过不少短篇的文章-从未发表过,就是写着玩儿,让自己情感有个抒发的渠道。后来开始写专栏后,我尝试把自己一直感兴趣的其它话题揉在一起,比如历史,文化和艺术,让“食”这个主题更丰富立体,也更加耐看。可以说,美食这个主题是水到渠成的一个载体。
1 b* n. c  Y7 G% J$ i
( }4 A1 x( [8 G5 [+ x; T' e6 B

( y1 k9 n- j1 n& v  x市场上买来的新鲜应季食材是陈楠写作的灵感来源之一
) \8 ?# ?! o+ w" p/ |* j* p

: _- A. ^% U( _" H# `. m三明治:在偏好快速阅读的新媒体时代,人们对于美食这个主题,可能更多会关注“好吃”、“好看”的维度,会不会担心您文章中历史、文化的内容,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有些“厚重”?
$ |6 L% T+ h; Y$ ^) v' S # K: F# D0 G" @  Y) f+ N: T
陈楠:很多人问我,怕不怕自己写的文章太“深”,吓跑读者?我觉得是低估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深度了。7 z+ d& r) s2 X8 \# k3 ?& ~# }, U

2 G: m8 u. o1 I2 N" B大家通常认为写美食就是写写食谱和餐馆评介,其实美食的写作范围是很广的。萨瓦兰说过一句话,叫“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知道你是谁”。我们盘子里的一粒米、一味调料,其实都在讲述着人类历史的过去和此刻,我们是谁、我们生活的社会和这个社会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因为烹饪是最具有文化特性的,我们与大自然最亲密的接触,就发生在我们采撷美食并亲手烹煮的时候。这也是我对“美食史”特别着迷的原因所在。
2 p" i1 g6 J8 A- m2 T, z+ G! M4 F3 l! [1 G
  {! f" E7 |; b9 p
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对“美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经济史学家把食物当作可生产并交易的商品;社会学家认为饮食习惯可以区分阶级;文化史学家想知道食物是怎样滋养个体和社会,并区分出群体的不同;政治学家认为食物可以引发从属关系,因为食物分配和管理是权力的展现;环保学家眼中的食物则是生态系统链条最关键的一环,也是人类总想控制的要素。
; U' x* _8 a# ]8 x4 B/ U / E9 g; w6 C& M# M
对我来说,了解历史就是为了通晓未来,考据食物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特性是为了吃“懂”。我认为结合历史,文化和艺术的考据式的美食文章,一定会引发读者的兴趣,让他们因此开始找寻属于自己的“美食”故事,所以阅读起来应该不会很辛苦。
% q. H  p$ X9 r
5 \5 F1 n' T& _' N% M
9 @+ `: u: u; ^) ^

, M) _0 }; b, \- U9 V每年陈楠都要为圣诞餐桌装饰动一番心思

+ n& S: E: k# h, g* ]' e, w

: X0 x& s# `# ]8 y三明治:小时候有没有梦想过以后成为一名作家?" r) U+ I0 H: _/ W$ O$ M/ C  Z
) g% R& ]( L3 z$ q% ^
陈楠:我小时候从来没梦想过成为一名作家,可能是觉得这个职业太严肃了?但从小养成的记日记,和读书时随手记笔记的习惯还一直保持着。我不把写作当作一个固定的职业,我特别怕一成不变,所以能写想写的时候就多写,感觉卡壳时就停下来,一切随意就好。
: ]3 T5 V9 @$ A2 l, _ 8 U' [0 w6 w; j' A: D# Z9 \: y
三明治:怎么看待自己“专栏作家”的身份,会是提供主要经济来源的一份工作吗?6 J4 _# G3 k/ B' B! |" r" ^, o

- J) K; E6 p4 z+ ^. ]& |陈楠:就我个人的情况而言,“专栏作家”肯定不是为我提供经济来源的工作。有很多专栏作家把自己的写作变成一种事业去经营,内容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文字可以成为量身定做的商品,这样应该是可以保证收入的吧。但这样一来,写作的自由和有感而发的那种愉悦感就没有了。对我来说,“自由”和“随心”特别重要,所以不论是“专栏作家”这个称呼,还是微乎其微的稿费收入,都不是我写作的真正原因。% i/ i% Y" G- G& W

4 V; v2 B6 f4 ]4 x- K真正带给我动力的,就是可以通过专栏这个平台传递知识,并与真正感兴趣的读者们交流。我们生活的这个e时代,当知识的汲取越来越“二手化”,当文化的传承渐有“碎片化”的趋势,我就更加希望能通过专栏和写作,呼吁大家自己思索、阅读。这是我真正的动力。目前“专栏作家”的身份没有影响到我生活的基本频率,我同时还在做好几件事,比如现在还在完成一份咨询报告,搭建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寻食录”,以及做自己新书的推广和宣传。
. N3 ]8 ~2 ?( c3 g: G ! `  B/ U1 [) k8 ]" s7 [! {
( j2 @# N7 V- u3 g
陈楠制作的白巧克力紫苏冰淇凌,在家就可以尝到北欧的味道
! R5 h: t% r# E( b* Q/ ~

9 g* p- n) \9 J- f& N三明治:撰写美食专栏,在阅读上会更偏重于美食方面吗?
6 l, h! F: Z" |& a6 F; @ ! B8 f% \' A, G  X3 g" b6 w+ \5 _
陈楠:我看的书很杂,喜欢文化、艺术史和历史类图书,如果这些书中有与美食相关的内容当然更好。我经常把不同主题(甚至是不同语言)的几本书放在一起读,比如这几天我就在重读《卡拉瓦乔传》、《英国的黄金时代》和《澳洲本土食物历史》这几本书。我不会为写作集中阅读,但有时会根据写作主题,在记忆不是特别清晰的情况下查找资料。" `1 E/ H. C8 X. U

% g( x  j  h# V: \6 j2 \一天不看书,我都觉得心有愧疚。现在社交网络飞速发展,大家忙于在各种社交平台转换,获取即时信息。这虽然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播,但在我看来,“轻泛”式阅读造成了知识积累的碎片化。当我发现自己的阅读量大幅减少后,开始反省,现在尽可能不在网络上花费过多时间,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看书。7 p/ _5 Z3 z# d

" P+ T5 f1 L. B1 Y/ v, @( Q
+ U( T2 Z- ~1 h- S& Z在巴黎时,我几乎每周都会从二手书店里淘到几本好书。搬到墨尔本这一个多月,我也发现了特别棒的书店,也开始大批量买书,所以我更要加快阅读的速度,争取能把自己收集的书都看上一遍,但家里书太多了,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看书时一定随手记笔记,把阅读时感兴趣的话题记下来,有时间的时候再追踪做延展阅读。: x  t( h6 v6 y

$ b! j9 P8 S5 ~% E! Z. k

% l" e6 x' D; {3 q. U陈楠
1 b8 z9 f" `/ ^- e

4 K5 }, }" m% \
3 g. \7 n0 r4 K# b三明治:是否有喜爱的美食作家,或其他专栏作家?写作风格是否有受到他们其中一位的影响?, a: s6 W% F" M; B" m4 Y) R

8 @! q5 X! Z: l5 z陈楠:喜欢的作家有很多,比如英国艺评家Andrew Graham-Dixon, 他写艺术史出神入化,一幅画在他笔下可以成为一部史诗,画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个细节,都在他的考据下成为画魂的一部分,他深厚的美学功底和跨学科的知识积累最让我佩服。还有写《食经》的陈梦因先生,他兢兢业业写了几十年美食专栏,深入到一家家食肆向厨师讨教窍门和绝技,然后用平实易懂的文字教授给读者。他的食谱就连最不善厨艺的人都能看得懂,并会鼓起勇气,挽袖尝试。还有一位是英国文学评论家、诗人威廉·海兹利,他的文字精炼、清晰,每一句话里都有知识点,看起来相当过瘾。0 p: F$ x9 |/ g: t2 [, @

9 K. o+ j- h! D1 t: @8 ^/ x三明治:很多写作者经常会面临来自Deadline的压力,作为专栏作家,Deadline是否会让你更有效率?  h6 g  }5 l) p0 Z/ H
% A* ]2 d  b+ X* U+ ?1 k" N- u
陈楠:我不喜欢被deadline追赶的感觉,所以尽量会提前完成。有状态特别好的时候,会提前写出一两篇留着备用。当然压力还是有的,总怕即将写出来的作品不够完美,所以总在改。有时一天也写不出几行字,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有两个对策。一个就是不硬来,deadline快到又写不出来,索性出门散步,上博物馆看画、沿塞纳河散步、逛古董市场或是二手书店,当大脑完全放松,就进入了写作的最佳状态。对策二是不管写出来的句子是否通顺,每天坚持写一些,全部写好后一起修改。这是我以前写论文时一直坚持的好办法,把想说的话一股脑写出来,然后再统一处理。
% f4 `+ C$ m% J) D + }3 ?1 v6 R/ a; p" W0 W
: t+ o& i0 \* u% l- U. M
果蔬市场
: E  y3 ]: K2 A1 O( Z7 J& S4 r4 D

3 H# r8 c2 r8 o. l' g7 A
/ _. E, T: M' y0 w
三明治:有哪些特别的写作习惯? 9 j8 l& `% w; F; n
! Y' o/ l* i; N5 \! i; q- F6 a  J
陈楠:因为家里有小朋友,所以白天不会有大段时间用来写作。我喜欢晚饭后,等孩子睡下,和我先生面对面分坐书桌两边一起工作。我们通常会从晚上8点半左右开始工作,保证两小时高效率的写作,然后一起看BBC的纪录片或是新剧集放松大脑再入睡;然后,早上6点左右起床,在孩子们还睡着的时候,正好用来阅读。人到中年,各种家务工作琐事缠身,不可能会有整段的时间用来写作,所以尽量利用好早晚这两段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x; m6 H3 J1 C5 U# ]0 z3 B7 p

9 T) r$ J! m! @. D2 S三明治:除了目前在撰写的美食专栏,未来是否有其他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计划?
& E% H8 K0 M( f- ]7 k* V. m
$ B$ j) q  c" ]3 M* O0 B6 r$ ^陈楠:有一个仍在雏形中的写作计划。因为会在澳洲居住一段时间,所以想以澳洲多元文化为大背景,写一部澳洲祖父母的口述美食史。这一代人年轻人的父母亲经历过战争、迁移和安居,澳洲或是他们的出生地,或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所以他们既继承了父母的饮食文化,也是澳洲多元饮食风格的缔造者和传承者。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澳洲很年轻,澳洲的精神是否可以在一家家的餐桌上体现,我想通过面对面的访谈探索,拿到写作的第一手资料,算一个新尝试吧。
0 K/ U; u. b/ y9 `4 M0 A1 Y3 e9 h8 c. E+ X

) B0 f# [% C0 E: C; G% Z, o
/ z' L; C* t! D$ O8 Z4 l8 l% s1 Q2 L; q: F" K. O

% g+ y. b: E8 e& V. u$ c+ E9 i7 ~% q
陈楠推荐阅读的三本书籍
# F* l2 d2 q1 I

: _4 u  m) I& a2 S! D
! b) s, {: V  p" [2 x9 d) V8 V3 F. ~/ D* f% L( L9 ~
* W. M( O# r8 _6 ^1 Q

! s( r! |* u7 A4 ?: A6 e
9 N& a# s9 b* q) U1 b% }$ M. A: t6 D1 W* h
9 l( s" R9 M& A# k+ m9 v

. N, U+ y" L+ w1 ^$ J1 \
' Y$ q" c2 K( N0 g% ^  {! l
9 h) u# `" i( H' n
0 [' i$ `4 @( A! b2 a4 V# O* V
9 D9 X+ w" j& Z6 }

+ q6 k- _0 |) S7 O1 ]3 b) ]) O
( P, k  R$ Y( N8 C. }" o  ~- O# a
柯马克·麦卡锡的《末日危途》。这本书是我先生念博士时,导师推荐给我们俩的-“按照麦卡锡的修辞和语法去修改你们的论文吧!”导师布置的任务不能违抗,所以我们俩人手一本,一晚未睡,一口气看完。故事情节本身抓人之外,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在一个个简短有力的句子上尽显。
7 G* ^2 ?4 L. L# w4 @) N

3 h: |9 K4 E5 }% D, @( ^0 ~$ b+ ^+ k' E8 K# d

/ L# T1 Y8 M. d! z$ D7 G6 X) V# a: Q: ^% Q
4 Y! r+ x# R6 w3 M+ A
玛格丽特·克莱文的《听见猫头鹰呼唤我的名字》。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无法用语言描述;在不可逃避的死亡面前,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就更显得珍贵。在英属哥伦比亚土著文化里,当猫头鹰呼唤某个人的名字时,就意味着他(她)的去日不远了。4 m4 G9 M! f5 l% {( n& ~; p8 W' M
' }1 z% J- L6 c$ _8 ^& D0 ~
! u& v- U1 |" @0 f4 T5 N  M
& R1 X. U7 z# n4 V" Q* L; x9 K

2 _3 V  N/ e; N卡劳迪亚·罗登的《犹太食谱》。我一直非常喜欢罗登写的美食文化著作。她是一位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美食家。在一次美食论坛上,我得以和她交谈,真的是受益匪浅。她说话语调很轻,但谈到自己喜欢的话题,眼睛里会闪烁出快乐的光芒。她的犹太人身份让这本《犹太食谱》更具有可读和可信性,我喜欢食谱间穿插的犹太食制和饮食风俗的小故事。通过一本书,了解一种文化,就像是补上了历史拼图上至关重要的那一块。- X7 d2 ?( b- r

( T( h8 h( e) N& R% L% z
0 l' w" l) A. R( }, p& h8 }
1 l9 }) H. C$ Z$ X5 x8 b! |! A

+ ^4 {5 {2 C( M4 q
+ y( o9 R& I1 V$ ~. D' l' v0 h: e2 R: m5 ]* I# D

2 o/ }$ X* ?/ d* _. `: ^' v
% G8 U- r/ Q6 H  @三明治写作者访谈系列文章
  M0 E# P* |) q( K$ {
7 v7 p! m0 R% q9 R
. _& P4 `4 P' D/ T- R' `7 U
+ @3 o5 [% }5 N7 j
*点击标题,可跳转阅读*

0 q. l2 r" H" j+ d
3 r( O9 F3 e) Z1 Z  [

3 L) E0 j: n( m) j8 {1. 何瑫:被焦虑感笼罩是写作者的宿命) }# P4 M. ~# K0 I) D7 j
2. 郭玉洁:在上海租了一个没有网络的小房子专门写作
/ K& @. q5 e, j: z4 |2 G, G$ r/ a3. 张卓:每一次写稿都是生命的增肥运动
' P" B. }& F9 _/ T6 ~: O4. 许荣哲:从对岸来的“讲故事”大师$ L% @9 z1 s% q$ e4 u
5. 张悦然:她在十年后出了本新书,和我们谈了谈写作& ^8 w4 e4 t, r
6. 张典婉:最后她也变成了一艘渡船
# r7 @7 |  S7 C7 D6 ]' X7. 王天挺:《北京零点后》作者的漂移和回归
  s* P) t3 a4 X6 O8. 杜强:关于太平洋大逃杀,你还不了解的事,以及我的写作探索. r( F$ g0 M, t9 }
9. 鲸书:一个年轻作者,站在人生的风口上+ Z. _2 Z' W( W' v! e
10.米亚:在写作中,我为什么关注童年和原生家庭
  p* v! h- J; ~2 ?11.覃里雯:前半生的“游荡者”,来到离北京7397公里的柏林
7 o& U. s9 b3 [. L: `+ ^12.钱佳楠:写着“平民上海”,我为什么到爱荷华学习创意写作$ b/ ?: S- v+ ]$ L9 w* Z

! d$ G* q! h% }$ {+ f' y4 l

# [. Y3 K# T1 y- m0 ^* w9 e% E$ \三明治将陆续推出写作者访谈系列文章,欢迎持续关注。你也可以在后台给我们留言,你还想看到哪位写作者的写作访谈。  W  O7 ?- Z$ k8 [- [7 ~( o& D

9 z) e  K# l* d( w# C  {
/ T' ^4 e. K) ^3 V( R$ @9 A
' g+ j& A- w6 |6 R
, W1 d5 Z/ [, u& M. u
活动推荐

% m; \& ]; \+ {' x+ K; m3 Y: E
更多精彩在三明治发生

; |2 E2 e4 X* j. Y
# A2 d; k, S& l  A& ~1 W

3 x/ n( C: u$ i6 t0 N
+ N4 l6 c4 J5 W# |- _4 E

* r8 M! b/ J' ?! ?: O1 X* g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查看相关内容详情

6 a$ J* @9 p; i% W1 |
) K5 \4 `0 H# G! N& v5 L; M
- u) ^3 S! k9 O

& H) _* w1 `) B6 q

  _& v3 m1 u! Z( f1 K
/ 三明治在地文化发掘计划 /

# n2 J6 i: S6 t. {
寻找自身和乡土的"源代码"

' D" Z- r; H# B. d
发现面目模糊的小城市
: W0 V9 Y  p$ u. Q5 `
讲述它们的故事

) x& R: L. i8 M) G! L
探寻本地密码

3 v. a, ]2 M1 M! D! V" [& W+ A
点击上图,报名参与
& {+ u" a! T) f# P

& _+ {; }* G0 w0 e: y. f

1 a/ p; V4 l* k$ L5 j& n* s- ?

( J6 D% [& g% Q/ 贵字有恙,得治 /
# R6 E: c3 K8 Z& p3 \1 Z' g$ K! Y
三明治联合神秘客座“文字医师”团队

" a! k$ }8 e. H5 j, E( N
针对你的文章开具
1 x9 H: X' o0 ~+ L, G
文字药方

+ ^5 H" \  ?! u: p5 s7 w! {
两次文章修改机会,提高你的写作水平

4 `4 `) V( X5 a: @5 Q( \3 u( E
点击上图,报名参与
& y! U" A  ~. Q. L6 C
' [5 J! _+ L+ [6 e
) m$ `7 x9 z* i) w1 P! h
% e1 M" d: n" C9 ~

1 l% R, B0 r: ?3 H
/ 如果不知道该写点什么,就从阅读开始吧 /
3 j, r7 G1 o2 h* K! [
在这里,你除了可以知道三明治

0 v3 Y9 B0 m0 U. _# l. H
台前幕后的创作故事
# w$ c& v! m7 H. y' x
还能够每天获得一篇激发创作灵感的佳作阅读
2 F% C* \+ I# ^0 }8 {; Q7 G
和更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互相交流
5 x  m$ A' q2 Z8 Z
点击上图,报名参与

* C( x8 d5 v: D7 ?" j8 u( Q9 m. D8 b
4 F8 {1 v; K( Z1 A; L: {: L
: T" X3 D& I6 @- a) W" a1 j/ {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5952-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