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涨姿势了 于 2016-5-13 08:20 编辑
: L2 X9 b5 F r: R0 [' r# F" ^2 C5 R4 g
美国本土的车企同样也不乏创新冒险之举。
7 Z! F% T- P: _, E' O8 G- Q
1 @( Y$ M4 |" [: rAMC Eagle
/ Z2 ]) D2 h4 ]8 j, h. u: I. ` # w I5 J4 D; r1 T& B8 A
谈起跨界车,很多人会想到沃尔沃S60 Cross Country、铃木SX4和斯巴鲁傲虎等车型。但早在1979年,美国汽车公司(简称AMC)就推出Eagle车系,其采用了创新的全时四驱系统,虽然是轿车外观,但底盘和悬挂都进行了加高,甚至特意采用大尺寸轮毂来增加离地间隙。" m9 {+ w9 N# ]8 ~- s1 j0 b
1 n' a9 s+ H& @' K; p6 w![]()
+ W3 w/ R& }/ v
& v' ~! \7 Z! s$ D* XAMC Eagle推出之初销量不错,不过跨界车收到热捧是在90年代之后,此时Eagle车系无法拯救积弱已久的AMC。1987年AMC的最大股东雷诺陷入困境,于是把AMC转卖给克莱斯勒。然而克莱斯勒看中的只是AMC的Jeep品牌,Eagle车系就此退出市场。跨界车始祖AMC Eagle既没有出生在好时代,也没有大靠山的支持,只能黯然消逝。
. I5 Q2 v5 ^& \6 n( S% bVector W8
! ]- E, w3 o1 [% v2 D![]()
+ h) F! C7 t# K) L2 p+ }6 ?7 y6 |) ]. \" R" h
这辆霸气炫酷的超跑诞生于1989年,但用今日的眼光来看,依然觉得惊艳十足。它曾多次出现在知名汽车杂志和广告中,在电影《Rising Sun》中也能一睹它划破夜色的风采。625匹的最大马力,350km/h的最高时速,甚至某些人把它当做对抗欧洲超跑的希望。
2 j I% V0 H6 l: z* {7 E' z
2 O, q9 k2 ~8 A R0 @) E![]()
+ P! L9 R8 `; h6 b
) K' ?2 b+ g# m3 Z3 H虽然跑车迷们对Vector W8赞叹有加,但高达45万美元的售价让人望而却步。在短短三年的生命周期里,W8只公开售出17辆。毕竟Vector不是什么财大气粗的公司,光是从W2概念车到W8量产车,就用了七年时间来筹集资金。最后W8的创始者Gerald Wiegert,还被自家公司的董事会赶了出来,世界第一超跑的梦想也随之破碎。' h5 S s6 f! Y& ~! a' G
H+ k O3 f& W第七代别克Riviera
/ f0 D5 z" T4 C) V( i. a7 _![]()
) `0 R9 X3 a. K _5 i8 J" r) J
& \" D1 K- Z D9 i作为别克的经典车型,Riviera给美国汽车业带来深刻影响。它曾在1985年达到销量的巅峰,可惜好景不长,1986年推出的第七代别克在外观上没有重大升级,再加上时值石油危机,本田等日本品牌用经济车型冲击美国市场,别克这类豪华车的销量更加低迷。
* |3 E% w' F2 n4 I" \2 y0 C1 F9 A3 u! ~$ I0 {) o! [" |5 B B
( X0 b: E9 @& b( f( ~& a" P% a" W
7 ^6 J( D4 q9 V! P/ V+ C- J
让人惊讶的是,如今常见普及的触控屏幕,早在30年前别克Riviera就已经采用。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车载系统功能简单,反应迟钝,同时缺乏可靠性,所 以触控屏幕更像是装饰品,对体验的改善有限。不过它预示了未来中控的发展方向,诚如今日所见,物理按键大量减少,高清的触控屏幕大行其道。
0 U" v9 K4 y2 R! X( R \: I; d$ }
克莱斯勒Airflow
5 t" _ I8 o/ W6 m 2 q* l5 S4 V$ }3 q* S
f5 X, l) i" u' _' E- w5 {+ Q
诞生于1934年的克莱斯勒Airflow,是历史上首款拥有流线型车身的车型。克莱斯勒尝试改变汽车的基本造型,来减少行驶中的风阻。为了这次创新,克莱斯勒在设计、生产到宣传都下足了功夫,然而Airflow第一年的销量只有10839辆,严重打击了克莱斯勒创新的热情。
; V' S2 N% L4 B& y/ _. R" f/ }8 l; i6 L) v) ^
![]()
' d5 D- B3 o# p1 g/ _+ K. _: J. b. o# l% E" K, f9 h3 C- w
Airflow失败的最大原因也是外观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当时的消费者偏爱于厢式车身,对风阻系数并不重视。另一方面,创新的设计对车身覆件的质量以及焊接技术有更高的要求,成本上压力很大。虽然Airflow生不逢时,但它促进了汽车设计师对流线型车身的思考,逐渐发展成当代汽车的形态。
8 L+ ^/ G) O0 E" R1 ?9 p0 E- S* \' l' J7 y. i G" R
通用EV1$ j2 F# `( v6 S8 q# f: W
![]()
! c9 y# {" A6 U6 c% J% U/ e4 G+ C: i$ D" ]* |+ R& ^
电动汽车是一个充满潜力与挑战的课题,无数车企都曾为之努力,但大都遗憾收场。1996年,通用为了响应加州的《零排放法案》,推出EV1电动车,以租赁的方式提供给消费者。这辆车将许多技术应用实际当中,虽然平均续航里程只有80公里,车厢空间也不充足,但它出色的驾驶体验还是吸引了很多用户。
% m4 b0 ?) N( B) {+ j6 @5 I6 w8 N5 `
! k" y- _7 {( Q3 a3 y' K: p. s& B : u( y' X# L8 Z. w- _ Z
! F! ` P( m; X4 H( X) G0 D
最终,EV1的业务还是因为续航里程和充电的问题在六年后停止了。大部分EV1都被通用回收摧毁,很多租赁车主都心生遗憾。其中一位名叫Chris Paine的车主还拍摄了一部《谁消灭了电动车》的纪录片,认为EV1动了美国石油巨头的蛋糕,才惨遭联合压制。, \5 @8 h7 x1 X- ~
小结& r( Y/ @% U. K
回顾生不逢时的这些车,有的因为外观设计不被世人接受,有的因为缺少一个强有力的东家支持……
7 k K1 Q2 U( R4 P尽管这这些车在它们的时代黯然离场,但正是踏着这些前人的足迹,现代汽车才有了诸如流线型设计、跨界车和电力驱动等等,从推动汽车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 V k6 [- g9 C创新失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冒险的勇气而止步不前。
O/ c5 ~: A5 D( d* u L
2 A$ s# \& \9 u. b: Z0 \( `
. E7 R* v7 ]6 M2 }# u: y
( }5 E; y% l, f2 s1 V. l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10043-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