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北美家庭医生] 【父母课堂】美国家庭医生建议:两岁孩子打人,怎么办?

[复制链接] 0
回复
176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12-6 2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文/玛希娅(Marcia)


前几天,一位朋友给我发了这条消息:“玛希婭老师,您好。我小孩2岁多了,最近好像有点不大听话。我耐心地对他讲:不要打人,不要骂人,吃饭时不要打碗 ,不要抓菜,平时不要坐在地上,小孩嘴里应允的很好,但行动上半点都没遵照执行,我变通方法给他说,也没有效果。(白天带小孩是老人带的),请问您有什么办法吗?谢谢您!”


两三岁宝宝的父母经常碰到的一个现象是孩子打人,咬人的问题。很多时候妈妈会说:我已经想尽一切办法让宝宝停止打同伴,哥哥,妹妹,但没有用。我也处罚宝宝,打他屁股。尽管当时宝宝,认错,也说抱歉。但第二天,他完全忘了,又打了他的玩伴。也有的父母说每当宝宝与家人或邻居玩得高兴时,会突然举起小手打人家的脸,打得叭叭响,躲都躲不过。



想想儿子两三岁时,我们也有过相同的经历。先生喜欢打棒球,给儿子买了一副塑料的棒球棒,父子俩每天练习。一时间,这个棒球棒成了儿子最喜欢的玩具之一。我们有几个朋友的女儿比儿子大2-3岁,当朋友带孩子来玩时,儿子总是跟在姐姐们后面,要请她们和他一起打棒球。每次儿子拿着他的棒球棒在空中乱舞,比划着向那两个小姐姐说明如何打棒球。但是由于儿子还不懂得如何控制棒球棒,所以空中飞舞的棒球棒就不时地落到那两个小姐姐身上。那两个姐姐总是跑到我的跟前,哭着向我告状:宝宝又打我了,我们不要跟他玩。每次听到这种抱怨声,我简直是无地自容,除了赶紧替儿子赔不是之外,我变得非常担心:自己的教育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老公和我从没有打过儿子,给儿子读书,看电视也没有任何暴力场面,儿子如何变得这样具有暴力倾向?我的眼前甚至浮现出:长大后的儿子抡起拳头在外面打群架的场面。


其实,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2岁的孩子开始明白自己是独立于母亲之外的一个个体,他们在生活中开始尝试追求自己的独立,常常以反叛的形式向成人展示自己的独立意识。这是人生经历的第一个叛逆期,也是许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英语中常常用“terrible two”来形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面对两岁的孩子打人,不听父母的话的现象,如果父母处理得当,孩子会改正。


这是美国家庭医生给我们的一些建议,写出来给大家参考:


1、如果孩子打人,父母可以紧握孩子的手,看着孩子的眼睛说,“妈妈知道你可能感到很伤心或者很痛心,但打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如果你要发泄你的愤怒,可以打这个枕头,这样就不会打疼人啦。好吗?”


2、教给孩子排解愤怒的情绪时的方法。比如从小我们告诉儿子,碰到令人生气的事情:先深呼吸,然后静静地数到10。


3、父母还可以问宝宝:“是不是需要一点安静的时间?”我的另一篇博文给大家介绍: 计时隔离的方法。但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计时隔离的方法时,孩子已经能够明确了解计时隔离的内容和方法。否则孩子只会把计时隔离看成父母对他的惩罚。


4、等孩子平静下来,父母可以柔声问孩子:“是什么事情惹你不高兴了?你现在感觉怎样了?”父母可以看看是否能帮助孩子找到真正困扰孩子的原因,然后帮助孩子找到碰到同样情况时可以替代打人,或咬人的方法。(4岁以下的儿童还不能理解抽象的推理,这是为什么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讲道理还行不通。)


5、对于四岁以下的孩子,如果因为孩子打人,父母要把孩子带走时,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父母的拥抱是让孩子明白:打人的行为时不对的,但父母对不会因此而减少对他们的爱。


6、即使幼儿还不能完全理解成人的语言,但父母仍然可以向孩子说明:比如打人会让人很痛,我们找找看有什么你喜欢的方法来代替打人。


7、如果孩子打父母,父母可以把孩子放下,不说话,默默地走出房间,过一会儿再回到房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明白父母的感受,父母的行动胜于言语。


8、当孩子打你,你首先要明确告诉孩子你会怎么做,而不要试图控制孩子。如果你让孩子知道,每次他打你,你会离开房间,直到他明白错了,并准备恭敬地对待你时,你才会回来。所以当孩子打你时,你一定要遵照自己和孩子的约定:立即离开房间,孩子慢慢会理会。


9、事后,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的感受,“让你打得很痛”,或者“这让我很伤心,如果你向我道歉的话,可能会让我觉得好过一点”。但是父母不要强求孩子道歉。父母这么做是用行动和语言教育孩子如何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别人,如何向别人提出合理的要求。


◎本文来源:玛希娅的新浪博客





◆作者简介






玛希娅,独立研究人,曾作为英语教师从教4年,精通中、英、日三门语言。留学日本,专攻比较文化、早教、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毕业后旅居美国,现就职于加拿大大学。十多年工作在北美教育第一线,通过对周边北美父母在家庭中展开的早教、行为教育等家庭教育事例的观察,积累了大量有关北美教育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博文把北美教育理念介绍给关注北美科学育儿新动向,早教,未成人生理,家庭教育的国内父母。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7763-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