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9 y, R& n. b# O+ _# H" D" Z& X; l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看了一出梅兰芳的《洛神》,陌生而神秘的中国艺术打动了诗人幽微敏感的心弦。他为梅兰芳写了一首诗,从孟加拉语到英文,再兜兜转转翻译成中文,大致意思是: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语言的面纱,遮盖着你的容颜;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缥缈的云霞,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 5 @+ w' a( p! [2 L7 I x1 `% T$ y6 u! u, r, b
2001年,李胜素京剧研究生班毕业,汇报演出上,她的戏码也是这出《洛神》—那一天,几乎她一站在台上,观众的好声就扑面而来。看热闹的可能是因为看到了一个绝美的翩翩仙子而抑制不住内心激动;而懂戏的人,则会被那“拟歌先敛,欲笑还颦”的情愫拨动了心弦。尤其是结尾处,洛神轻轻一转身,把美留在了台上,把破碎留在自己心里。看到那一刻,你会觉得,这真是一门太高级的艺术了,只需用一个轻轻无语的转身,就彻底诠释出什么叫柔肠百转、什么是人远天涯近。 / ]' r( Q0 }& A, T 8 h' n( }- n5 v% H- C0 K9 v/ v- E0 N: N% e 套用现代的时髦理论,《洛神》是一出非常“意识流”的戏,唯一的情节就是一场似是而非的重逢与默默无言的别离,看热闹的观众可能只会看到满台的珠光宝翠和仙气弥漫,但深究起来,这出戏可是大有门道。: j1 v1 A: m: t% m' h; O
$ D* q6 _; d: G6 G: z' y7 a
“别看这折戏不长,现在演员常演的也就二十几分钟,但是却包含了几乎所有梅派的经典板式与唱腔:慢板、原板、二六、流水……一点点循序渐进,然后所有的身段都是亦动亦静、欲说还休,那是梅兰芳和他的‘梅党们’掰开了、揉碎了化到里面的精华。” 4 }6 A& m# ~% \5 X 1 h9 P; Y! t5 ~$ Q) U 演出之前,师傅梅葆玖特意给她穿上了梅兰芳先生当年的戏服。那件薄纱比李胜素当时的年龄还要大两倍。戏服的面料是当年梅先生去印度演出时特意挑选的,有点像印度的纱丽,但颜色更为华丽,这种面料现在几乎找不到了。舞台上,化身为洛神的李胜素披上它,那样迷离,泛着流年的光影;那样轻柔,但却分明感觉分量千斤。 7 n) j& E! {, g- G, z/ U; ~. p* t& v4 [) Q m
“在梅派戏里,从来都不会有撕心裂肺的东西。他的哀愁更像是一种无奈,看似很淡很轻,但实际上,深沉得不得了。梅派的情感,不是你想表演就能够表演出来的,真的需要在生活中、在舞台上一遍遍地经历,一遍遍地体验,最后才能流露出几分。”% V: y8 O: {- o% M
' i9 k# w% Z$ k5 m
“洛神亦人亦神,而神和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人可以瞪大眼睛,做出各种夸张的神情,而神永远没有瞪着眼睛去表达自己的欲望,她的眼神对一切都是淡漠的,但这淡漠之中,却包含着对人世的洞察与悲悯,所有的前世今生,都化在她的心里。”“我曾经在山西晋祠看过圣母殿的侍女群雕,还有古画里的仕女图。细细想来,你从来看不到她们瞪大眼睛的模样,都是垂着眼帘、脉脉含情的样子,非常静,非常美。”8 c5 [0 r7 \0 [6 V3 O3 z0 M, X
Q; W, X' H1 ~) L. x5 `5 l8 b G 有些演员习惯在戏里倾诉着如大江东去一样奔涌的悲情,水袖一甩、高腔激昂,看上去听起来,都是过瘾又痛快,但李胜素的梅派却仿佛一直都是淡淡的暗香浮动。你很难去评判究竟哪一种艺术才是更高级的表达,但可以肯定的是,演员本身的性格一定会或多或少地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1 N3 H2 B! C. s! D
" A! L: ?/ q T7 r& \# V “我在学戏的过程中,遇到的梅派老师没有一位是性格急躁、喜欢出风头的,梅葆玖老师、姜凤山老师、刘元彤老师、齐兰秋老师……全都是平和淡然的人。就像梅先生的艺术,刚柔相济、恰到好处,而他做人的态度,也永远都是温良恭俭让,从没人看到过梅兰芳发脾气,一个人在生活中怎么可能不遭遇不如意,只不过,要对自己有所约束。” 3 H& R( H' A. y4 _) b% o3 J+ v/ h5 s, y4 d4 v) Y9 O l
每次演这出戏,她都觉得自己像是走进了一方陌生又熟悉的天地,台下的观众、舞台上演对手戏的演员,仿佛全都在云山雾罩中变得朦胧,而只有自己心目中那个孤独的影子愈加变得清晰,不知道什么时候灵光乍现,就能够捕捉到那转瞬即逝的灵感。! s2 A1 x3 a, P3 M
+ t. l2 t1 U! z/ o4 U. x* \/ o
那方小小的舞台,可不就是一个天地?它用曼妙的舞袖歌衫,包容了这普天下所有的离合悲欢,还有尘世间无数的旧欢新怨,曾经巧笑倩兮的甄宓,而今淡远宁静的洛神,面对故人,只能是咫尺天涯,相忘江湖。 9 N, d6 h _8 X1 D - K; i5 n- D/ h8 U- {+ L3 T 是的,舞台很热闹,舞台也很孤独。“梅派是不会让你看到真正的泪水,如何把心里的泪水外化表达出来,这才是梅派青衣—梅派的泪水永远藏在心里。”8 Q0 k. g \' b' g
! \) B/ T* M: P; K( I2 J3 X& p! G& O 3 " [$ z0 r% e# w " N/ F: w- O+ w/ @9 Y8 P. B: N 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穆桂英挂帅》, V5 N) M6 S4 _9 V/ a5 y( F
6 b) Z+ J5 F! w/ O( {# b2 C 搭档于魁智在评价李胜素时常说:“我觉得她最大的缺点,就是懒。”微博上,很多年轻粉丝也经常用“萌”、“天然呆”来形容他们的偶像。( S& Y& ?* Q' X+ o6 y, J, |
! T9 E, L2 t" N. i 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霸王别姬》 " g: c3 b. Y+ o. v3 c* o 8 c0 h5 c# L/ _6 j O) x) [- i. M 电影频道有一档专门追溯老电影的栏目叫做《流金岁月》,京剧演员李胜素曾作为一部电影的主演当过节目嘉宾。. X4 @6 {: x3 {+ R
7 o# O) U- L5 M% A/ J" C- T- D' m “曾经我真的特别喜欢电影,家里厚厚一摞都是订阅的电影杂志,那时候的电影明星现在我还是张口就来。”学生时代的她,穿着白衬衣坐在操场台阶上等同学,结果就被来选演员的电影剧组拉上了大银幕。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武打片的盛行让不少有着武戏基础的戏曲演员改行做了影视,李胜素也差一点就改了行。“在舞台的闲暇之余演演电影还行,但一旦真让我改行,我觉得面对那些曾经那么仔细认真教过我的老师们无法交代。不唱戏了?功夫都白学了?我真开不了这个口。” - ]) ? M0 Z5 w( t* h$ _ 6 a- y) L* m' U$ { V 节目现场,被电影频道作为特别嘉宾邀请来的白燕升面对李胜素当年的选择心存惋惜:以她的良好天赋,如果当初改行做影视,一定要比梅派青衣更火爆更风光,没准儿会成就一个内地的打星“杨紫琼”呢。他问现场80、90后的观众们,有谁看京剧?又有谁认识站在你们前面的这位梅派大青衣?年轻的孩子们中,只有几个巴掌零零星星地举起,端庄美丽的梅派青衣用灿烂的笑容化解了微微的尴尬,她认认真真地对着镜头说:“我希望大家在走进电影院之余,也能够经常走进剧场,关注我们的传统艺术。” ]4 z* D- i8 a8 C4 f }2 ^, K! q
" c2 C/ E+ t( E; D
京剧历经两百年的兴衰发展,一路唱过庙堂高远,唱过江湖沧桑,然而,不论是面对喧嚣还是忍受孤寂,梅派青衣仿佛始终都在用一种“移步不换形”的姿态来面对时代赋予的难题,大而化之,举重若轻。当年的梅兰芳在国恨家仇面前选择用无声的静默来抵抗压迫,而如今李胜素这一代京剧演员面对的是如何在一个纷乱复杂、并充满各种诱惑的文化语境中为这门古老艺术捍卫尊严。 * _* C5 ]. W; J' e1 U% J; H& k/ _/ l" R& l& ~
曾经,她在“京剧研究生班”的毕业论文中写道:“我所揪心的不是我自己,也不是编导,更不是领导,而是观众,是观众中有没有有心人。所谓有心人就是能鉴赏的、能批评的这样一个群体。而这个群体正在逐渐消失。一旦真的消失,流派就没有了,京剧就没法救了。” 2 h2 @$ G4 u9 q: C& O - |& Q! Y8 i/ |- `但事实上,她的戏迷和粉丝有很多,微博上、贴吧里、论坛中,永远热闹无比,而每次走进她的后台化妆间,都会满满当当挤满了人。她常常得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化妆、贴片子,然后在喧嚣与嘈杂中慢慢进入另一个云霞飘渺的世界。 5 L3 K2 Y3 C; i C `) J, m8 L/ ]' P2 b2 L* ~5 B
但不论是看热闹还是真知音,她都早已经宽容淡然地接受,“原来我总觉得真正的艺术不能为了迎合大众而刻意地放低身段,你唱一场大戏,可能远不如唱一首歌来得容易,但我们没法这样去比,也不要去比。艺术本来就不是面向所有人的,每个观众的层次不一样,对戏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样,戏要唱给知音听,不见得要让每个人都懂你。”$ G2 s% N8 k+ T7 R; j
$ e4 _ A* z- T( e
“我永远成不了梅兰芳,也不可能是另一个梅葆玖或者言慧珠,我只能尽力成为最好的李胜素。”: |4 Y/ U1 N( a4 j
, |) C3 G* j5 V/ m, E& w, z( d8 G
这位梅派大青衣如此总结自己的人生。 - R3 c' m9 e5 Q1 l " f5 C% a* ^. a& {4 K- G9 j+ V: W. y( m1 F' ]